西西河

主题:【原创】小不:闲话经营学史——古典经营学篇(上) -- 不器

共:💬40 🌺9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比没有还差

没有你就听话被别人管就是了,动不动的就来一个中国国情,这样不行。浪费的时间和金钱大了去了。

家园 国内习惯于长官意志

如果要上PM,势必影响既得利益者,推行PM最有动力的一定是新官上任,借机来打压一批人,扶植一批人。

老实说我对PM也没有什么概念,也就是认为要做的事情多了,牵扯的资源多了,一定要给自己处理的任务排排序,看看那些东西应该先做。出了问题能不能尽快找到问题,并尽快的采用其他的替代方案。

家园 最早听说泰勒是高中《政治经济学》里

那时候国内的翻译还是“泰罗”,在讲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帝国主义的章节,提到泰罗制和列宁的强烈批评。列宁说泰罗制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用机器奴役人”、“千百万工人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挨饿、死亡”等等。老师引用的背景资料是《摩登时代》和《野麦岭》,就像不器说的那样,那是“一个野蛮时代”。

不过后来看的书多了,才知道这些大多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说的。革命成功后,他老人家还说过“在法令中,必须明确规定实行泰勒制”、“在实行这一制度时,吸收美国工程师参加”。

尤其是那句“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后面还有一大段,“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苏维埃共和国在这方面无论如何都要采用科学和技术上的一切宝贵的成就,社会主义实现得如何,取决于我们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机构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应该在俄国研究与传授泰勒制,有系统地试行这种制度,并且使它适应于我国的条件。”其中标红的那句,宣传改革开放时多次被引用过的。

家园 我还真的不知道社会主义国家的这一段历史呢

受教了~谢谢^^

不过泰勒的理论后来的确是被一部分黑心资本家滥用了。而这个滥用的方式就是“标准时间”的设定

他们把标准时间设定得非常高,以至于很少有人可以达到——这样他们可以理所当然的少付工钱。

泰勒本人是很同情下层工人的。如果他看到自己的理论成为黑心资本家的辩护借口,一定会很伤心吧

家园 【原创】小不:闲话经营学史——古典经营学篇(下)

美国由于采用了泰勒的科学管理论,一片欣欣向荣的。而欧洲人不免为此红眼,于是他们毅然采用了“拿来主义”——泰勒的理论在大西洋的这一边也开始被推广。

法国版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当时美国派往法国的军队在建造船坞、修路和建立通信线路等方面运用科学管理所取得的成绩和效率大大震惊了法国人,震惊过后法国陆军部命令,陆军所管辖的所有工作都必须研究和应用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

法国学者则翻译了泰勒的著作,甚至成立了“泰勒主义”的组织来推广科学管理论。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很自然地忽视了一个本国的经营管理学家,而后来法国人应该为了没有早点发现他的理论的价值而追悔莫及。(看来崇洋的心理哪儿都有啊)

这个人是亨利·法约尔(Henri.Fayol,1841-1925),一般管理论的创始者,直至20世纪上半叶为止,欧洲贡献给管理运动的最杰出的大师。

法约尔对于管理的探讨的方向和泰勒正好相反。泰勒的理论是自下而上的,是以“机床前的工人”为出发点,以此为基础向上扩展到薪金管理和组织管理的领域。法约尔则是自上而下的,他的出发点是自己的“老板办公桌”,也就是以管理者的视点来研究企业组织的整体经营。

这种不同视点的产生理由也很简单:泰勒命苦——创造管理论之前主要从事的工作是技师;法约尔命好——主要从事的工作是总经理。而且是拥有9千多名员工的多部门大型企业的总经理。

因此,法约尔的眼光超越了泰勒作业管理的局限,将视线投向组织全体的管理,他认为企业无论大小,都进行着以下6种活动:

1 技术活动(生产,制造,加工)

2 商业活动(购买,销售,交换)

3 财务活动(筹集和运用资金)

4 安全活动(财产和员工的保护)

5 会计活动(库存调查,成本计算,统计等)

6 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在这6组活动中,法约尔主要集中研究了管理活动。

法约尔认为,企业经营的这6组活动,适应于企业里所有的职能人员。而职能特点,包括技术、商业、财务、安全和会计,是相应的下属人员应具备的主要能力,而越到高层领导,管理能力所占比重越大;

同时,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其领导人必要能力的构成也各有侧重,一般地说,小型工业企业领导人侧重于技术能力,中等企业的领导人对这两种能力的构成大致相等,大型企业管理能力居主导地位。

经常有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会问——“刘备文不及诸葛,武不及关张,为什么可以当他们的领导呢?”

不知道法约尔是否读过《三国》,不过他的理论给了这个问题一个答案:虽然俺刘备商业职能不如孔明优秀、技术职能没有张飞过硬、安全活动不比关羽擅长……可是俺专攻“管理”,而且管理能力很高——特别具有管理大型企业的素质——天生就是做领导的命呀~

那到底什么是管理呢?法约尔归结了管理的五要素。让我们继续拿刘备先生说事儿。简单的解释一下

1、 计划:刘备先生首先要设定一个目标——比如1年内端掉曹阿蛮同学的5个碉堡。然后要做出预测——比如以牺牲10个人为代价烧掉一个碉堡并抢走至少50只下蛋母鸡。

2、 组织:建立起物质组织——给士兵提供足够的盔甲、武器、盒饭、烧碉堡用的火柴、抢下蛋母鸡用的麻绳等等;建立社会组织——规定好哪几个人开路,哪几个人望风,哪几个人学猫叫迷惑敌人、哪几个人殿后什么的,然后指定一道杠、两道杠之类的组长班长大队长,赋予他们权限和与之对应的责任。

3、 指挥:这个意思如同字面,就是下达指令让手下去做。

4、 协调:刘先生为了保持组织运营的协调,需要定期开个班委会阿、定下课程表阿、处理下关羽同学看不惯黄忠同学引起的不团结问题阿等等。

5、 控制:让纪律委员拿着刀站在队伍后面做督战官~宣布后退者杀擅离职守者杀以下犯上者杀不听命令者杀等等……来保证一切能按照前面所规定的那样进行。

管理的过程就是这五个要素形成一个循环(management cycle),然后不断的重复下去。

除此之外,他还根据自己长年的管理经验,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分别是:

1 劳动分工(division of work)

2 权力和责任(authority and responsibility)

3 纪律(discipline)

4 统一指挥(unity of command)

5 统一领导(unity of direction)

6 整体利益优先(subordination of individual interest to general interest)

7 人员的报酬(remuneration of personnel)

8 集中(centralization)

9 连结阶层(scalar chain)

10 秩序(order)

11 公平(equity)

12 人员的稳定(stability of tenure of personnel)

13 创意(initiative)

14 人员的团结(esprit de corps)

法约尔的理论在他的晚年才被广泛传播,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他对管理学的巨大贡献。他被后世尊称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

历史上某人如果足够牛,我们常会给他加上“**家”的头衔。不知道您有没有同感,不器是看到谁的后面能加上一串儿这个家那个家的,就会不由得感叹——一个人能牛到可以称“家”的地步就已经很神气了,而那后面能加上一大串儿“家”的,真是乖乖得不得了。智商高就是不一样,做什么都能作出模样呀。

我们的压轴角色——马克思·韦伯(Max Weber,1864-1920),就是这样一个牛人之一。

不器最早知道的韦伯是作为社会学家的他。是在大学阶段,那时候不器是学社会学的。从大一到大四,始终生活在此人的阴影下(笑),几乎所选的大部分的课——比如基础社会学、社会学原理、宗教与社会、组织论、政策论……门门都有至少一两星期在和他打交道。后来听同学,我们学校社会学研究科每年的考研题目有一个大题是不可能变的,那就是阐述马克思·韦伯的某某理论。

(题外话:大一的时候因为刚出国,语言不好。听课有困难,第一节课曾把这个马克思·韦伯误当作卡尔·马克思。至今想起来十分汗颜。。。-_-||)

硕士开始读管理学,竟然发现又大篇幅的出现了他的名字。不禁背后发凉,生出逃不出五指山的感慨。仔细察了下资料,竟发现我以前所知道得称号还都是在他去世后人们加上的,而他生前,竟然是作为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而闻名。

厉害,实在是厉害!

好吧,正式介绍下——马克思·韦伯,德国人,著名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宗教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家、管理学家。(而他竟然是柏林大学的法学博士…… #_#)

其实之所以介绍这么多,一是不器觉得和韦伯颇有渊源,忍不住要多罗嗦两句(笑),还有就是希望您知道我们接下来讲的管理学上的理论不过是韦伯众多学术成就中的一个小部分而已。

最近10年,我们经常可以在新闻里听到“体制改革”这个词。而其全称应该是“官僚体制改革”。那么,“官僚体制”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就是韦伯当年创造的官僚理论(bureaucracy theory)。

在20世纪初,韦伯所在的德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价值体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裂:一方面,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统治带来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半封建文化价值体系和保守主义政治结构依旧存在。这两者的矛盾使得企业、军队、政府等组织的组织结构出现了种种复杂的问题。韦伯认识到了这些,并通过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官僚理论。

组织结构,事实上是一种统治关系的构造。韦伯从正当性的观点考察了统治关系的构造,他把历史上出现过的合法的统治归为三类,分别是领袖(charisma)统治、传统(traditional)统治、合理-合法(rational-legal)统治。

领袖统治:

似乎国内翻译成“神秘性”。说白了就是什么天子、救星、先知、巫婆神汉、神的家属(大儿子,二儿子)……个人崇拜那一套。看看世界历史,这东西层出不穷。

这种组织是与charisma型的领袖人物联系在一起的。该组织大多由领袖及其追随者组成,维系组织的基础是领袖的个人魅力权威与组织成员的个人感情。这类组织的特点主要是:1、成员对领袖的绝对服从。(人家代表god的意志嘛~不看僧面看佛面)2、组织内部管理职位取决于领袖个人的好恶与直觉。(经典对白:他是神选中的%^$#&*@)3、组织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对现实具有强烈的批评与反叛性格。(看看农民起义,白莲教什么的)4、组织的不稳定性。(很简单,自称是上帝的二儿子的兄弟自己挂了之后,还有人信他画的符么-_-)

传统统治:

这个最经典的代表例就是两个字“祖制”。(汗) 就是赋予过去流传下来的传统以神圣性。因为它是过去的,我爸爸这么做我爷爷这么做我祖宗这么做,所以我也得这么做。——这个对于重视祖宗和传统的中国人很容易理解。

韦伯对传统统治的组织总结的特点简直像是给中国封建王朝贴身准备的:

一是组织权力即传统权力来自于传统的固有尊严。统治者的地位和身份的确立,在于他出生时就是‘口含天宪”,血缘关系注定了他的地位。这种情况下,组织成员的服从是坚信古老传统的神圣性以及传统权力的不可怀疑性,是由于个人占据着传统的具有神圣的权力的职位而产生的。

二是组织权力的集中性与行使的任意性。由传统型组织构成的统治团体中,统治者与其他组织成员间的关系不是“上司”与“下属”的关系,而是一种“主子”与“仆从”的关系,两者之间首要的并非事务上的职务职责,而是奴仆的个人忠诚与义务。

三是组织缺乏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组织中不存在按照事务处理自身需要的规则确立的固定的权限范围。组织中不存在固定的、合理的等级制度。官员的任免与升迁并不取决于自由的契约。对官员的管理缺乏必要与合理的专业业务培训。

四是组织行为缺乏经济理性的考虑。财权收入的管理缺乏独立性与科学性。在传统性统治中,市场发育受到限制,生产和贸易也无法实现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很难得到积极发展。传统性组织中还存在着无节制的资源浪费与金钱挥霍。

五是传统性组织具有强烈的守旧性,组织中的传统努力总是从其自身利益出发,或出于心理惯性的原因,敌视任何新生的事物,因而,传统型组织的组织文化有着本能的压制创新与守旧的倾向。

(看到这几条,我脑子里全都是关于清朝的电视剧的画面……)

合理-合法统治:

以法律为基础、合法的统治自然会被承认其正当性。其中的典型形态既为官僚制。

官僚制符合以下的特征:

1、 根据分工明确规定权限和责任

2、 明确所有成员职务上的义务和责任

3、 有标准的规则和手续

4、 按权限阶层组织的职务和职位

5、 根据成员的技术能力来进行选拔

6、 有获得固定薪水的专门管理者

韦伯认为,官僚组织是最理想、最有效·基本的组织模式。而事实上,官僚制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1、对于所有成员的行为都有明确的方针、规则、手续。2、职权明确、没有重复机构。3、严格规定了上下级之间权限,上级的命令和监督可以有效地执行。4、由于录用和晋升是根据专门知识和技能,保证了职务的专门性。5、由于相对于“人”而言,更强调“职位”,确保了组织的持续性。

不过在今天,我们如果说“那家公司官僚风气很重”或者“那个人总是官僚作风”,绝对不是在夸奖他们。之所以“官僚化”在现在已经由中性次成为贬义词,是因为官僚组织天生存在的硬伤。

首先是形式主义。遇到了什么事情都要按照规则阿、手续啊什么呢。结果可能是规矩手续弄好了,而事情本身搞黄了。——人们经常会执著于眼前要做的事情而忘记最初做这些事情的原因。可悲

然后是缺乏柔软性。对待情况缺少临机应变的能力,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在多变的环境。

还有效率问题。如果组织很庞大,那么需要分很多层进行管理,遇到一件事情,职员请示主任、主任请示科长、科长请示部长、部长请示经理……然后决定之后再这么一层一层的把命令传达下来。这么一个来回过去,时过境迁、也许早就错过机会了。

但是在当时,说官僚制很适合并没有错误。因为那时候的环境没有现在这么复杂多变、规矩手续什么的也还没来得及搞这么多。其实即使是现在,在军队、政府、大型企业里,官僚组织依旧是不二的选择。

凭着对官僚制的研究,韦伯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韦伯创立的官僚理论,是组织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古典理论走向全面的成熟与完善。

尾声:

从史密斯的分工理论,经历了提高生产率的科学管理法、企业全局管理的一般管理论,再加上企业组织的理论,构成古典经营管理的理论体系。虽说叫做古典,可是这些事情的发生和今天相距也不过百年。某种程度上说,这些管理理论孕育了现代企业、进化了现代资本主义,更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社会科学在中国一向是不被重视的。一百多年前,大多数国人的认为我们的落后只是自然科学上的,而并非社会科学上的。

我们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来证明了这是个错误的认识。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个教训呢?

企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相信没有人可以轻视。然而,支撑企业在世界上呼风唤雨的究竟是什么?中国企业为什么不能建立美、日企业那样的辉煌?

怕还是有不少人要归结到先进技术上……

我不相信,一个单纯靠模仿外国技术而没有自主革新精神的国家能有一天拥有最先进的技术。

所以我也不相信,一个单纯引进外国管理而没有管理上的革新精神的国家能有最发达的管理。

……跑题了,嘻嘻。打住

至此,古典经营学篇 完

要不要往下写呢~~^^a 还没想好呢

关键词(Tags): #经营史#经营#管理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写哈!

您不是在日本么?写写丰田发明的精益生产法嘛!

家园 写呀,好看

合理-合法统治:

以法律为基础、合法的统治自然会被承认其正当性。其中的典型形态既为官僚制。

非典型形态是什么样的呢?

感觉中国的企业为传统型和官僚型的混合体,类似于传统为体,官僚为用的结构。

家园 冲着韦伯,冲着这个尾声,也得花一个。

我不相信,一个单纯靠模仿外国技术而没有自主革新精神的国家能有一天拥有最先进的技术。

所以我也不相信,一个单纯引进外国管理而没有管理上的革新精神的国家能有最发达的管理。

从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再到引进创新,这条路走起来真不容易啊。

家园 古典之后还有现代的呵——彼得·德鲁克(P.F.Drucker)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Peter Ferdinand Drucker(1909/11/19——2005/11/11)

德鲁克的生平简介

1909年11月19日

德鲁克在当时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出生。他的父亲是负责文化事务的官员,曾参与创办

萨尔斯堡音乐节。他的母亲是银行家的女儿,奥国率先学习医科的妇女之一。

1927年(18岁)考入德国汉布鲁克大学法学部。两年后转入法兰克福大学学习。

1931年,22岁的德鲁克获得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1933年~1936年,先后在伦敦的羊毛出口公司实习,在保险公司和银行任职。

1937年1月,28岁的德鲁克与德里斯·施密特结婚。他们后来共同养育了四个孩子(一男三女)。

同年,德鲁克作为英国的新闻记者兼欧洲投信公司的顾问移居到美国。

1942年,在佛蒙特州本宁顿大学任哲学和政治学教授。(到1949年为止)

1943年,34岁的德鲁克被聘为通用汽车公司的顾问。同年,取得美国国籍。

1950年(41岁),任纽约大学商业研究院管理学教授。(到1971年为止)

1971年(62岁),任加州克莱蒙特大学(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的社会科学和管理学

教授(Clarke Professor)。

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于加州克莱蒙特去世,享年95岁。

德鲁克的作品简介

德鲁克一生写了40多本书,这些书的翻译版本超过二十多种语言。其中包括两本小说以及一部自传。他还与别人合作撰写了一本有关日本绘画图书,曾制作了四个系列的管理学教育电影。他的第一部作品问世于1939年,从1975到1995一直是华尔街日报的编辑专栏作家,而在哈佛商业评论上也经常可以看到他的文章。

德鲁克从小生长在富于文化的环境之中。其1979年所著的自传体小说《旁观者》对其成长历程作了详细而生动的描述。

他于1946年将心得成果编辑为《公司的概念》一书出版,对大企业的组织与结构有详细而独到的分析。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德鲁克的作品考拉只读过一本《有效的管理者》(求实出版社出版)。考拉那时还根本不知道那个“杜拉克”为何方神圣。20年后的今天,那本书中是如何论述关于时间管理的也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

(本来还准备再介绍几本他的书和论文的摘要,可惜拖了一年之久也没能把这个坑填上。今天、为了纪念这位管理大师逝世两周年,也为了给楼主“添块砖”,暂时且把这些内容跟在这里。以后如有机会,再写个[补]吧。)

德鲁克的主要观点简介

德鲁克作品中的一些观点包括:

深刻怀疑宏观经济学理论。德鲁克认为,所有学派的经济学家对当代经济的一些意义重大的方面都没能给出解释。尽量化繁为简。根据德鲁克的观点,企业总是倾向于生产太多的产品,雇佣本来不需要的一些工人(而更好的解决方案是外包),而且总是扩张到它们本应退而远之的经济领域。深信存在“政府的弊病”。德鲁克表面上无关意识形态地声称政府无法或者不愿为人民的所需提供新的服务——虽然他似乎相信这种状况对于民主制度来说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即使诸如美国社会保险这样成功的项目,早已让日益疏远的公众兴趣大减了.需要“逐步放弃”一些东西。公司以及政府都有一种本能的倾向,过分沉浸于“昨日的成功”,而忽视了这些昔日带来成功的举措已不再有效。

进一步发扬光大了“科学管理之父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成就。虽然德鲁克对蓝领工人的研究甚少涉足(他将其精力集中于管理工作的分析),但是他非常赞赏泰勒最先提出工作是可以分解、分析以及改进这一重要观点。重视社区的建设。早在其职业生涯之初,德鲁克就预见了“经济人的终结”,倡导创建“工厂社区”以满足个人社会需要。后来他承认这种工厂社区无法实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暗示非盈利机构的志愿活动对于社区可能至关重要。在2002年德鲁克获得了美国总统布什颁发的自由总统勋章。从1990年到2002年他是非盈利组织管理基金会Peter F. Drucker 基金会的荣誉主席,该基金会现已改名为Leader to Leader Institute。他最引人争议的工作是有关养老金规划方面的,他认为高级管理人员所获得的养老金不能超过公司最低薪酬的20倍。这个观点使得一些过去对他赞赏有加的人和他分道扬镳。

其中最受推崇的是他的原则概念及发明,包括:“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是管理哲学、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满足顾客、企业的基本功能是行销与创新、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策略中的角色、成效比效率更重要、分权化、民营化、知识工作者的兴起、以知识和资讯为基础的社会。”

德鲁克的主要作品一览

1. 《经济人的终结》The End of Economic Man --1939(30岁)

2. 《工业人的未来》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Man --1942(33岁)

3. 《公司的概念》The 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 --1945^1946

4. 《新社会》The New Society --1950(41岁)

5. 《管理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1954(45岁)

6. 《美国的未来20》America\'s Next Twenty Years --1955

7. 《未来的里程碑》The Landmarks of Tomorrow --1957

8. Power and Democracy in America --1961 (52岁)

9. 《为成果而管理》Manageing for Results --1964

10. 《有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 --1966

11. 《突变时代》The Age of Discontinuity --1968

12. Preparing Tomorrow\'s Business Leaders Today --1969(60岁)

13. 《技术、管理与社会》Technology,Management,and Society --1970

14. 《人类、思想与政治》Man,Ideas,and Politics --1970

15. 《管理:任务、责任与实践》Management:Tasks,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 --1974

16. 《前所未有的革命》The Unseen Revolution --1976 (67岁)

1995再版,书名为:《养老基金的革命》Pension Fund Revolution

17. 《人与绩效:德鲁克论管理精华》People and Performance: The Best of Peter Drucker on Management --1977

18. 《管理导论》An Introductory View of Management--1977

19. Management Case Book --1977

20. 《毛笔之歌:日本绘画》Song of the Brush: Japanese Painting from the Sanso Collection --1979

21. 《旁观者》The Adventure of a Bystander --1979(70岁)

22. 《动荡时代的管理》Management in Turbulent Times --1980

23. 《关于未来经济学及其他的评论》Toward the Next Economics and Other Essays --1981

24. 《最后的世界》 The La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 --1982,小说

25. 《正在变化的管理者的世界》 The Changing World of Executives --1982

26. 《做好事的诱惑》 The Temptation to Do Good --1984,小说

27. 《创新与创业精神》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1985(76岁)

28. 《管理前沿》 The Frontiers of Management --1986

29. 《新现实》 The New Realities --1989

30. 《非营利性组织的管理》 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1989

31. 《为了未来而管理》 Mananing for the Future --1992(83岁)

32. 《生态愿景》 The Ecoligical Vision --1993

33. 《后资本主义社会》 Post-Capitalist Society --1993

34. The Theory of the Business (1994)

35. 《巨变时代的管理》 Managing in a Time of Great Change --1995(86岁)

36. 《德鲁克论亚洲》 Drucker on Asia --1997

37. 《彼得.德鲁克论管理职业》 Peter Drucker on the Profession of Management --1998

38. 《21世纪管理的挑战》 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1999

39. 《德鲁克精华》 The Essential Drucker --2000 (91岁)

40. Leading in a Time of Change --2001; with Peter Senge

41. 《有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 Revised --2002 (93岁)

42. 《下一个社会的管理》 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 --2002

44. 《功能社会》 A Functioning Society --2003

44. 《德鲁克日志》The Daily Drucker --2004

45. 《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实践》The Effective Executive in Action --2005

资料参考

《周刊ダイヤモンド》2006年1月14日新春特大号 p90~95

《哈佛商业评论》(日文版) 2003年11月号 p64~79

[网页链接]

http://yyq123.wikispaces.com/Drucker

http://bulaoge.com/topic.blg?dmn=feiyafei&tid=20660

〈永别彼得·德鲁克:向思想界巨擎致敬〉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index.cfm?fa=viewfeature&articleid=1265&languageid=4

http://en.wikipedia.org/wiki/Peter_Drucker(英文)

http://drucker.diamond.co.jp/ye.html(日文)

·关于[求实出版社]

1980年成立于北京。隶属中共中央党校。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论著、译著及重要资料。出版有《论调查研究》、《列宁〈哲学笔记〉研究》、《科学的历史》、《政治经济学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与成熟》等。该社于1990年2月停止出版业务。ISBN7-80033。

·关于《商业评论》

Harvard Business Review(简称HBR) 创刊于1922年,是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刊物,也是全球顶尖的管理杂志。八十多年来,HBR一直致力于创造和传播最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帮助商界领袖不断更新理念、领导变革。如今,被业界誉为“管理圣经”的HBR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高级管理平台,其权威地位是任何一家同类杂志所难以企及的。The Economist (《经济学人》杂志)如是评价HBR:“引领全球管理实践”。

《商业评论》由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旗下的HBR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家授权出版,每月一期,精选HBR最新当期文章以及最受欢迎的经典文章,并逐步增加对中国工商管理界的报道。秉承HBR的精神,《商业评论》以“创造管理理念,引领管理实践”为己任,帮助中国的商界精英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目前,经BPA认证,《商业评论》有效发行量达78,000份。

除了《商业评论》,HBR在美国境外还和日本、中国台湾(繁体中文)、德国、俄罗斯、波兰、匈牙利、西班牙以及拉丁美洲地区(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共八个地区进行版权合作。

关键词(Tags): #德鲁克#Drucker#经营#管理元宝推荐:老马丁,
家园 关于HARVARD BUSINESS REVIEW

基本上是介于academic 和 practitioner 的期刊之间。发过不少很好的文章。 影响是不小。但是有几个问题。一个,是很多上面的文章的观点没有经过实践验证。Academy of Management 对它们大多数文章的评论是 “EDUCATED SPECULATION".另一个问题是近亲繁殖。哈佛的人在上面发的文章太多太滥。基本上哈佛是个人都有好几篇。 很多文章未必有足够价值。所以很多大学在做评价的时候不计入哈佛商学评论。

家园 同意

但是大凡MBA学生都喜欢看上那么几眼,充充数。

同意
家园 我其实更喜欢其他几本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califorlia management review,都比哈佛商业评论严谨

家园 sloan management review比较严谨

MIT的这个商学院也很有意思,sloan是做汽车起家的,事事要求严谨。HBS么,据说是专门培养CEO的,眼界一高,自然就有点虚了。

不过呢,在国内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califorlia management review
这几样我在B-School很少看到有人看和讨论。

家园 因为这几家的文章很多都是学术文章的简化版

基本上都很严谨。哈佛商学评论上信口开河的东西不少。要说权威,他们现在只怕是最不权威。至少学界不太看他们的。还是各科的顶级期刊管用。

家园 各科的顶级期刊那就太专业鸟

MBA学生可能一时半会看不明白,而且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没有多少指导。国内的MBA都是很现实的,这和MBA的定位有关系。

至于管理学的专业PHD,我看他们好像更加喜欢金融和系统优化(基于对Fudan的了解)。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