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投票【历史穿越】《窃明》 (一定要看,好坑) -- 山而王
- 投票信息
多选,参与 153 / 78
032/1507/401/2028/1008/702/2014/7022/1002/2014/7021/1102/1
+坑王早慢熊,不只是公公这么简单。。。。。
您您这么说。。。是不尊重太监人群。。。。
起点的狼人有更新了。
孙承宗一直很器重黄石,也亲眼见过他治军的方法,就为了这么一封莫须有的信立刻上了个可能置人于死地的奏章,而且这封信还是来自于敌对的阉党的,我觉得这个转变比较突兀。
他大笔一挥:“黄石勇如信布”。信,韩信;布,英布;具是名将,具叛刘邦而死。好一个“勇如信布”!这样的“人才”,哪个皇帝能容?
刀笔杀人,无过于是阿。
乍一看,这孙承宗简直是首鼠两端居心叵测。但细一琢磨,又不得不佩服作者对其内心的把握何其准确。孙承宗这样的人,无论亲情友情,在他心里都大不过天子,大不过大明朝去。他说黄石“勇如信布”,也并不错。毕竟黄石是想“窃明”的嘛。
出自班彪的《王命论》。原文是“故虽遭罹厄会,窃其权柄,勇如信布,强如梁籍,成如王莽,然卒润镬伏锧,烹醢分裂,又况么么不及数子,而欲闇干天位者也。”
另一个现成的例子是《三国志.杨阜传》中杨阜对曹操形容马超说“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若大军还,不严为之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
那是指黄石有反骨,要篡位,相当阴险啊。
《窃明》这书到目前为止还是很好看的。作者对于“建奴”自然是深恶痛绝的,是要灭之而后快的。而对于明朝自然是充满了感情的。
明朝当然没有任何失德的地方。都是“小冰河时期”作怪。如果没有“小冰河时期”,年年歉收,明朝怎么会亡呢?“建奴”怎么会起来呢?就是一点不太明白。按作者所说,“小冰河时期”,年年歉收。东北灾荒一片,怎么“建奴”们就能活下来呢?这好像连郭沫若都不如了吧。人家至少还知道“假使政治是休明的,那么挹彼注此,损有余以补不足,尽可以用人力来和天灾抗衡”
不从根本的分配制度上找原因,自然就只能归咎于天灾(小冰河)和人祸(文官贪污,武将无能,党争不断,皇太极太狡猾)
那么黄石作了什么呢?搞了个类似红军的救火营。抄了个英格兰和苏格兰打仗的经典左刺长枪阵。这就包打万国了。真不知道他五年平了建奴后,下面该写什么?连“满万不可敌”的女真都灭了。放眼当时世界,谁还比女真更厉害?李自成?从目前看,出场的可能性都很小。外侮?难道黄石还准备一直西征到英格兰?即使如此,当时的欧亚大陆也就土耳其还算有点实力。净打些没用的对手有什么意思呢?
以此看来,不过又一《大汉龙腾》的翻版罢了。灭了满清,得了大位就可以收场了。不要指望黄石搞共产主义。作者本来也不相信这个。也不要指望黄石能搞资本主义。他最多搞出个官商勾结的封建资本主义就是了。
当然了,黄石现在还不是种马。从布下的伏笔看,已经可以肯定老婆之一是福王郡主。但是大饼姑娘也不能少啊,如果作者不想玩感情悲剧的话。当然,熊廷弼把女儿托付给他,也是候选人之一啊。不是不种,时候未到罢了。
当然,作者的一些观点俺是赞成的。例如东林党和阉党其实只不过是争权的两派,本无正邪之分。东林党甚至比阉党还要无能一些。而贪污起来更加遮遮掩掩。而纵观明史,对武将支持最力的往往是宦官和皇帝本人,而不是文官集团。
不过,作者把晚明写成了出版自由,等级消失的“自由天堂”恐怕还是有点过分了。如果真是这样,苏州的织工何必起来暴动呢?李自成、张献忠们又是那里来的呢?
万丈高楼平地起 第十四节
崇祯初年,小冰河时期带来灾荒已经让东北的民生彻底崩溃了,后金统治区虽然只有七十万人口,但百姓易子而食,米价曾高达八十两一石,布也要二十两一匹。历史上依附后金政权的晋商提供了皇太极全部的火药、八成的粮食和超过六成的金属。
通过晋商,后金才可能把劫掠来的财物、古董和金银购变成粮食,来养活被掳掠来的几百人人口。辽东的米价最终降到了一两四石,人口增加了数倍,粮价却压到了最峰时的几百分之一。晋商八大家在崇祯十五年就窖藏了上千万的银两,还因为这些功绩得到了清朝御赐的皇商地位,造就了此后晋商八大家富甲天下二百七十余年的传奇。
很多细节上不令人信服。比“明”差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