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历史残酷不容色戒 – 兼谈郑萍如与丁默邨 -- 萨苏
正常人大都会对结束一个人的生命有心理上的抵触,抗战中日军拿中国人让新兵练习劈刺也是为了克服他们杀人的心理障碍。越战时也有美军士兵可以远距离射杀越南平民,面对面时反而下不了手,因为远处的人看起来只是一个点,近距离时则不能回避对方是和自己一样也是一个人的事实。
既然受过严格军事训练的人都会有这种状况,作为业余特工的王佳芝在将要动手解决易先生的那一刻自然会感到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而在那一刹那王佳芝对易先生的一丝好感(就算是好感吧)只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促使她给了那个暗示。对特工行动没有任何经验的王佳芝(和她的伙伴)不可能预见到这种情况会发生,更不会去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了。
责任,比起来,后来的新式精英们就差多了
为啥需要老萨一次又一次的发文澄清强调呢?
TG这十年的中小学教育真是bullshit。
别说,那个白俄军官还挺帅的
以前看过小说原著,当时觉得张写爱情写得有些走火入魔了。 后来发现了故事背景以后,感觉像吞了一只苍蝇一般难受。太侮辱郑萍如.
非常赞同萨的说法。以为“电影就是电影艺术就是艺术”可以把一切文化上的联系割裂开而单独审美的
想法太幼稚。文化上的联系是丝丝缕缕的,无法割断
的。以前有本很流行的小说“此间的少年”,用金庸的
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写北大大学生活,写的挺不错,
但是如果没有金庸的小说人物形象的带入,就逊色
很多。作为观众,看电影也好,看小说也好,都是带着
自己的经验知识来观看的,为什么要装着不知道这一点?
苏联,德国,英美,有没有使用过?
色戒当然应该有自己的空间,谁也没说要把李安杀了,
色戒不还是火的很,他不还是钱照赚,名照收? 无论
你是什么样的电影,批评总是没问题吧? 批评就
等于要封杀? 你自己脱离了讨论这个电影好还是不
好的问题上而不是别人。
这样说挺没意思,有人看了所有的好莱坞电影吗?
就是真有人看了全部好莱坞电影,你还非说人
没有看全部电影,要是漏了一部还没有这样说话
的资格?你为什么不用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好莱坞不过是指代符合普适的价值观的电影而已。
李安反复强调是虚构的,为什么需要反复强调?正是
因为这个故事太雷同,才需要如此撇清。
萨举了岳飞的例子说不能够割裂历史,要是真有哪个
无聊的导演写个编剧,换个不同的名字来拍岳飞王氏
的三角恋,再加上几句撇清就完事了? 相似不相似,
观众还是知道。电影和历史有没有联系还是观众说了
算,李安说了不算。
电影不会是在真空中的艺术,不会有真空中的艺术。
可是她还是在篡改。非常讨厌她编排烈士,卖身汉奸,还被人夸称一朵花。
《色戒》要说什么,拙作提了点不同意见:
http://www.cchere.net/article/1302870
我可以有我的看法
是为自由之含义。
若是我不允许您有您的看法,则我是混蛋。
色自然色,戒如何戒
作者:海客 转自九界文学论
等待了许久许久的《色·戒》终于来了。
没有发疯去看半夜12点钟的首映场。已经等了那么久,不在乎多等几天。不过也没等太久,第一天正式放映,狼自觉地去买了票,晚上一起去看了。
首先得说,这不是什么三级片。删节得极其干净是一回事,从头到尾笼罩着的悲凉阴郁更是绕不过去的事实。不知道那些尽盯着屁股大腿胸的人,看完整场电影仍然津津乐道于这里光那里露的人,是何等样心肝。
张爱玲的原著是早就看熟了的,电影一点点一滴滴展开来,我坐在黑暗里,几乎能一格一格地指出来,这里是张明写了的,那里是张暗示了的,还有这里那里,是张没有的,还有,还有那么一些东西,我想,是张不愿写,不会去写的。
影片结束时,终于长出了一口气的时候,忍不住想,如果张爱玲也在,看到这里,会是什么表情?
一定是那个带点体谅、带点宽慰,却又满面嘲讽地微微笑吧?
她也许不怪李安多事,把她刻意不写明的床戏拍得那么淋漓尽致(这一点上,大陆的观众拜审查删节制度之赐,倒是歪打正着看到了原著的风貌——很干净,很干净,几乎是本来无一物的境界)。可是,她会认同李安对梁朝伟的慈悲么?
原著中的老易心狠手辣,对女人本来无甚真情。王佳芝本是他阴森狰狞的汉奸权贵生涯里顺手捞来的消遣,一个钻戒其实算不得什么。况且王佳芝当时也不是他唯一的女人,从长远看简直更不用提。
张爱玲版的故事看到底,不会不明白,王佳芝的功亏一篑,起因在于“革命同志”的自私、冷酷,归因在于对老易的误会。“革命”与“救国”大旗下的暗杀行动,开始是一帮学生的热血沸腾,后来一步步走下去,不过是分崩离析;真正泥足深陷的,只有已经上了台,无法下得台来的王佳芝一个人。
电影里很多地方补充了细节,不过交待得很是干净利落。有那么几处细节,看得人汗毛凛凛,通体冰凉。
王佳芝疲倦地回来,向同志们讲了进展:再下去只有做他的情妇了。
男同志们突然很乖。才刚闹闹嚷嚷地抱怨天抱怨地的,一瞬间都走开了。只有那个女同学,严肃认真地问她:“你有经验吗?”
王佳芝突然明白过来:“你们已经商量好了?”
是的。
后面的事情很龌龊。
再后面的事情更龌龊。当年的同学不过是把王佳芝推了出去,事情没成,好歹男同学还杀了汉奸的跟班,还有人打听了王佳芝的下落,为她担心过。等到三年过后,再次有人找到王佳芝时,那真是赤裸裸地以“救国”的名义要求她舍身舍命去做牺牲了。
本来在那样民族存亡系于一旦的大时局之下,一个人的牺牲也算不了什么。想开了,真要是运气不好,碰上了日本兵,不也是那么一回事么?有计划有预谋地接近一个大汉奸,套取情报,而其能杀了他,牺牲得不是更有意义么?
狗屁的意义!
日本兵的侵犯是犯罪,以革命之名以救国之名一再地要求王佳芝去努力争取的被强暴被凌辱就不是犯罪?
那个情报的上线,一脸义正辞严。他说自己的家人也都被日本人杀了,恨汉奸恨日本人恨到了骨子里,可还不是一样和他们对坐言欢?(所以王佳芝,你牺牲一点有什么呢?)
如果汉奸不是易先生而是易太太,如果那个色的诱饵不是王佳芝而是他本人,如果需要自己想方设法脱光了送上门去,任人凌辱,不知道他还会不会这样讲。
王佳芝是怎么对易先生动了心的?身体的纠缠必然带来精神的恍惚,这一面,大陆版删去了。革命同仁的冷酷与背弃,咄咄逼人的牺牲要求,让她无法不产生的孤寒,影片可是一点都没删。
李安给了她一个家庭的背景,让这个人物的牺牲与绝望来得更为合乎情理。国难当头,父亲带着弟弟远避海外,留下了她。让她投靠亲戚,嫡亲的舅妈把她父亲留给她的房子卖掉,才收留了她,却不过情面,答应她继续读书。
读完了书呢?她能做什么?能出国找她父亲么?即便可以,找到了,又能怎么样?
她是个无依无靠的人。在那样的乱离的时世下,生活中唯一的希望大概也就是日本人败落,社会重归正轨,她能有自己的一头家,一点点情热吧?
也许她明白,即使日本人走了,她也不见得就能过上好日子。可是,不会更坏吧?反正日本人在,汉奸在,是大家都不好的。国如果亡了,谁都是死路一条。
所以,她先赴了死路,选择了为国家牺牲自己。
只是,那牺牲那样紧张,那样艰难。
一步步的诱惑,真心的勾引,假意的试探,眼波流动,言辞含糊,处处都是心机。在她是千难万难,在他不过是春风一度。看到后来,王佳芝俏生生地唱起了天涯歌女,酒到樽前,老易落泪,真是毛骨悚然。
他的动情,是李安硬加的。李安不肯承认中国男人会无情无义无良到极点,还是让老易露了点真情。这一点,恐怕张爱玲是不会同意的。
不过,王佳芝的心意与彷徨,牺牲与迷惘,张爱玲若在世,也许不那么挑吧。李安拍得很好。
明知道自己是被推上祭坛的祭品,是为了钓鱼的诱饵,王佳芝战战兢兢尽心尽力之余,不会不悲凉吧?
老易的温暖,即便是那样假,那样短暂,那样靠不住,还是让她动了心。
结果自然是死。
看她一声“快走”出口,老易飞一样的逃命,真叫人不得不苦笑。那真心,哪里有?但凡真有一丝丝的真情,会那样警惕?走得那样快那样利落?老易的无情,何须等到签字杀人的那一刻才能叫人明白。
那万丈悬崖下黑黝黝深不见底的一潭水,早在王佳芝走上以身饲虎的这条路时,就已经等着了。
暗杀行动败落之后,王佳芝心神俱乱,在街上乱走。那夕阳下一抹黯淡的光,照在她身上,是那样温暖,那样凄凉。
一个大时代还远远没有结束,王佳芝的生命已经到了尽头。橱窗里的皮草都是暖的,人力车的风车兀自欢快地响,等着她的却是冰冷的寒潭了。
佛经上说,色是大千世界无尽众生相,净化水月尽是空。戒一切色,可免烦恼苦厄。王佳芝的故事,不过是大时代背景下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影子。看时惊心动魄,散了也就散了。革命和救国的理想可远远未尽。
色相无穷,戒如何戒呢?
http://www.cchere.net/article/1294427
http://www.cchere.net/article/1292310
http://www.cchere.net/article/1292361
您会发现我们的观点其实并没有太大差别,至少我没有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