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日本农村需要一个救亡运动 -- 萨苏
[平面媒体用稿]
2002年世界杯期间,日本大分县中江津村的村民拉拉队在为喀麦隆队热烈加油,因为喀麦隆队就驻在他们村。
喀队为有这些狂热的村民粉丝而感动,同时荒僻的中江津村也因为接待喀队入驻而名声大振,此后通过和喀麦隆合作变成了以非洲特色旅游为主的观光胜地,从此摆脱了一般日本农村的衰落问题。这类做法背后,可以看出日本为振兴农村真是绞尽脑汁
我所在的日本小城有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办的语言学校,我曾在那里补习过一段日语,也是在那里认识了马来娅。马来娅是菲律宾人,眉宇间总是带着一丝愁云,而且中午总是在超级市场提供免费试吃的地方扫荡一番就算一顿饭,让人感觉十分另类。久而久之,才知道她自有难言之苦。
原来,马来娅是所谓的“国际新娘”,通过国际婚姻介绍所只见了一面就付了五千美元和现在的日本丈夫成亲,高高兴兴飞来日本准备过发达国家的幸福生活。残酷的现实是她很快发现新家远的离谱,下了飞机坐火车,下了火车坐汽车,下了汽车坐拖拉机辗转七八个小时才能到达。大山中的村落生机寥落,村中80%都是白发老人,鲜见年轻男女。马来娅的丈夫已经四十岁有轻度智障,但因为是村里少见“年富力强”的人,也当上了村长。闭塞的环境使网络街舞一类现代生活宛若火星事情,而能讲一口流利英语的马来娅却仿佛火星人空降 – 没人听的懂她的话。
“他们不让我学日语,怕我学会语言跑了。”马来娅无奈地说。无法交流又面对这样一个丈夫,能歌善舞的马来娅很快得了自闭症。因为她已经怀孕,婆家怕出事才勉强同意她每个星期出山一次去学习日语。不过,要智障丈夫陪着,提前一天到靠近城市的亲戚家住下(到这里也要两个小时车程),第二天丈夫送她到这里,给她一千日元饭钱和零用钱,晚上再来车站接她。
“我中午不吃饭,攒钱,攒了钱就跑到东京或者大阪去,这样的日子我受够了。”马来娅咬牙切齿地说。
马来娅嫁到了日本农村,这样的“国际新娘”,每年嫁来日本的有好几万,大部分都是到了这样的农村。
想一想,仅仅见过一面,双方根本无法语言交流的情况下就付几十万日元娶国际新娘,娶来还要象防贼一样每天盯着,除非是娶不上媳妇急得发疯,谁会做这样的事情呢?娶国际新娘的日本农村人,的确面临着娶不上媳妇的问题。
(真正给平面媒体的稿子中,因为跑题下面的话我没有写 -- 这样的国际新娘中很多来自中国,我曾不止一次遇到遭遇非常类似马来娅的中国女孩子,从繁华的上海或者大连嫁过来,却对去种农活和每天面对大山的生活毫无思想准备,更不会想到自己在丈夫眼里无非是来自不开化国度的生孩子机器而且还是“买”来的 -- 每个日本丈夫最少要缴纳五十万日元介绍费给国际婚姻中介机构,虽然新娘肯定是拿不到其中的一分钱,自己还要出几千美元,但日本丈夫觉得这个女人是自己花钱“买”来的也并非不合逻辑。其实,有些国际新娘是为生活所迫,但也颇有不少是为了能够轻松地享受发达国家的生活-- 毕竟要交钱才能嫁。当然,计划到了这里就甩了根本不熟悉的日本丈夫带着签证去过美好生活的也不少,但是,假如低估了这种国际婚姻中男方防贼般的本领,那这种计划往往几年都难以实现,比如到了连火车都不通的深山中,语言又不通,放你跑,你能跑到哪里去呢?我也见到过国际新娘过的愉快幸福的,所以这条路不是完全不好,但是,如果选择这条道路的同胞,我还是建议多做比较,权衡清楚再作决定,要确定自己期待的美好生活确实触手可及。这可能是关系你一辈子的事情,至少,不要盲目乐观才好。)
老人扎堆 -- 日本农村社会活动中常见的场景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工业化的发展,农业人口比例逐年下降,青年男女多半转到城市工作生活,留在农村的则多是老人或者马来娅丈夫这样存在一定生活问题的人。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日本的农村在高龄化的阴影下面临后继无人的生存危机。
说日本农村存在生存危机问题,并不是说日本的农业或者农民存在问题。事实上,在日本做一个农民是颇为幸福的事情。根据日本农业学家福武直在《日本农村的社会问题》(東京大学出版会1969)中的分析,由于工业化和征兵的影响,日本在战前也存在严重的农村老龄化和没落问题,被盟军轰炸时大批城市人口疏散农村,他们很快发现日本传统的农业社会早已荡然无存,凋敝的农村根本不能承受这样多的人口,大量日本人冒着生命危险又涌回城市。但是,战后几百万复员日军注入农村,形成了日本农村复兴的动力。1947年,日本的农业人口达到总人口的60%以上。为了安抚这几百万复员士兵,日本政府制定了极其优厚的政策,鼓励发展农业。所以,一直到五十年代前期,日本农村都处于复兴状态,农村的富裕程度一度超过城市。
由于日本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日本大量人口流向城市。针对这一情况,日本政府的对策也颇为出色,就是大力发展农业机械。日本的农业机械很有特色,以小巧精密,高自动化著称,适用于小地块的精耕细作,在农机和化肥事业的帮助下,日本的农业单产在世界上居于首位 – 不过成本也是首位。无论怎样,现代化的农业和对国外进口的贸易壁垒保障了日本农民的收入,也减轻了日本农民的劳动负担。(内容采自近藤康男《昭和後期農業問題論集》,農山漁村文化協会 (1983/01))
因此,在日本,农民是一个颇为舒适的阶层。
那么,为何还会出现农村问题呢?
这是因为,人的需要并非仅仅是收入,生存环境,发展的空间也很重要。今天,在日本的沿海富庶地区,农民依然存在,但传统的农村则不复存在。在日本传统最大的农业产区关东平原和关西平原上,城市之间已经没有我们熟悉的郊区和农村相隔,形成了大片的城市带。农田点缀在楼房商场之间,农民与普通市民毫无差别。在这种地方,是没有农村问题的。但是,这里的农业产出也由于耕地的缩减而非常有限。
真正的日本农村,现在则存在于西部山岭高原或北方荒凉的北海道群山之中。开车横贯日本旅游的时候,在北陆,四国这样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传统意义的大片农田,这也是日本农业今天的主要基地。然而,这样的地方无一不是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地区。现代大城市拥有的发展机会,娱乐设施,医疗系统等,在这里宛若天方夜谭。在这种条件下,尽管农村的收入并不算低,但大多数农村年轻人还是选择离开故乡,走上了都市的街道。农村的年轻男子,如果受到良好教育,往往到城市寻找工作甚至走向海外,农村的年轻女子也不愿意嫁给本地男子,一来因为素质上的问题,另一方面结了婚的农村男子依然常常走向城市工作,日本的风俗是他们会“单身赴任”,而留在农村的妻子就有守活寡的危险。因为这个原因,留在农村的日本男子确有找不到媳妇的危险,连语言都不懂的国际新娘大行其道也就不奇怪了。这样的结果是造成恶性循环,使城乡除收入以外的差别越发加大。
根据日本政府的调查报告《農家高齢者問題》(森川辰夫,农业研究中心),1997年日本的农业人口,已经下降到不到总人口的10%,这一方面说明了日本的农业自动化水平之高,另一方面也让人对日本农村的未来感到忧虑,因为即便这10%的人口中,老龄人口也占了很高比例。如此下去,森川惊呼日本的农村要灭亡了。
针对这个问题,日本政府也在积极采取措施,毕竟日本农村很大程度上负担着该国庞大重要的农业市场,这个市场如果交给外国,对日本的国家利益将有巨大损伤(为了避免受制于人,日本政府长期坚持“依靠本国产的稻米也能满足所有日本国民的粮食需要”这一政策)。
日本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大量修筑到偏远地区的公路,从外国引进劳动力进入农村充当劳动力,以及大量的农业补贴,通过这些手段促进农村产业的振兴。同时,增强对农村老龄人口的福利,以避免他们老后的忧虑。
不过,这些措施是否有效,依然难以判断。
日本的农村公路建设可说相当出色,但公路主要只能为商品的外销提供帮助,对于住在农村的人来说,驱车往返六七个小时到大城市的结果并不能改变闭塞的环境,也不能解决交流,生活的不便。从外国引进劳动力是双刃剑,可能造成农村更快地空壳化,而且,由于多次发生以最低工资线以下费用雇佣研修生等丑闻,日本政府这方面的政策不得不有所收敛;而大量的农业补贴则成为日本国家的重大负担。
其实,这样的问题并非仅仅存在于日本,在美国也同样需要面对工业化社会的农村问题。美国的解决方法是采用大田粗放的机械化经营方式管理农场(产量当然也受到一定影响),这样农民在农业上的投入时间和精力大为减少,每年有很多时间可以离开农村,自由活动,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然而,日本地域狭小,耕地不足的特点使它难以照抄美国的解决办法 -- 以日本的房价,大多数日本农民无法做到在城市和乡村各拥有一套住房作候鸟的。
近来,又有日本农业学家提出通过在农村开展旅游经济,以绿色和自然吸引游客,促进农村文化,商业,医疗等设施的开发建设,以便更多的人留在农村;也有专家在促进日本网络建设的E-Japan计划中,将农村的信息交流列入重要地位。看来,为了摆脱这一问题,日本政府的确是在尽极大的努力。而其结果,则还要拭目以待。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的空壳化问题也逐渐走上日程,也许,日本的情况对我们不无借鉴之处。
[完]
送花。
我好可怜,半夜还得写程序。不过刚好赶上坐了萨苏的一个沙发。呵呵。
国内也兴起了旅游经济,都在大力发展城乡特色旅游。
每年的人均旅游消费数额不断增长,
中国人多,合计算下来估计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农村旅游业,也要有旅游资源才行,
靠山游山,依水玩水,在不就是蔬菜水果游乐园,
反正能想到的都学会充分利用了。
花上慢慢看
http://www.chinanews.com.cn/estate/news/2006/08-21/776842.shtml
尹中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
我每次回安徽老家时,都要去看望一下初中的老师,这所中学离我的老家只有1公里的路程,是本乡所属的初级中学,所有的学生都来自本乡。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当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三个年级,每个年级有两个班,共约500人。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室小而简陋,每个班七八十名学生挤在一起,每当课间休息,教室里总是尘土飞扬。可见当时学校的人气之旺。
但这次返回母校时,眼前的景象让我深感震惊。往日的喧嚣被一片凄凉所替代,当年有500名学生的校如今只剩下100多名学生。据老师介绍,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少,两年前,乡政府已经决定把临近的几所初中合在一起,剩下的这100多名学生是最后一届毕业班了,等这届学生毕业之后,该学校就停止招生,我的母校将彻底关门了。往日的铃声将永远成为回忆。
母校的兴衰促使我思考中国的人口结构的变化:和20年前相比,中国中学生占人口的比例在迅速下降,这和人口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直接相关的。从统计数据看,我国的生育高峰在1965年前后,1962年的出生率是3.71%,1965年的出生率是3.78%,1970年的出生率是3.34%,一直到1978年之前出生率都在3%以上,但1978年的出生率下降到了2%以下。上世纪60、70年代人口高峰期出生的人在80年代正好处于上中学的年龄,因此,才有我上中学时拥挤的场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上世纪60、70年代出生人口的下一代比他们的父辈少了一半多。这就是我的母校出现“门前冷落”的最根本原因。
很显然,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学校生源的变化。同样如此,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
---------
今年春节回老家,发现村里的小学一个班只有二十几个学生,两个班总共五十个学生。以前我上学的时候,一个年级有100个学生,最多的时候有150个左右。目前村里的人也很少生三个的。大部分两个,也有许多一个。
我们村是一个700口人的小村,80年代以前,村里的小学每年都能招到20人左右,离学校最远的住户也只有400米,学生都能在家里听到预备铃声后赶到学校上课。80年代后实行了计划生育,到90年代每年连10个学生都招不到,只好与附近2个村子合校,学校离我们村3华里,由于路上有汽车来往,这样3年级以下的学生就需要家长接送,每个有学生的家庭就需要抽出半个人工专职接送学生。最近几年又不行了,由于学生持续减少,8、9个村子合用一个学校,学校离我们村有5华里远,离最远的村8华里远,这样每个有学生的家庭就必须有一个人专职接送学生,计划生育是我们村养育子女的成本大幅提高。
我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生在农村,当时中国刚刚结束10年的轰轰烈烈的运动,刚从狂野中清醒。接下来就是一系列的政策,改革开放,计划生育。所以我在家庭里面就只有我一个。将近30年后,我去年回到我老家那面,辽宁的一个农村,在我读小学的学校已经荒废大概7,8年了,没有学生,或者很少。本来一个村有80多户人家,现在大概只剩下40户左右,而且由于农村培养或者说生育一个小孩的成本要比过去高的多,所以大部分人只生一个就不想生了。而且随着很多养儿不一定防老,生儿生女一样的宣传,传统的传宗接代的想法也在蜕变。我高中时候,参军的人需要找门路,现在报名的人都有限了。中国正逐渐的进入低出生率的时期。
湘西农村(洪江市双溪镇)的小学老师的邮件:计划生育在中国运行这些年,对人口的控制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养育一个孩子的费用太大,很多人不愿多生的,最多的也只愿生育两个。这只是对农村头胎是女的来说的。现在我们的学生年年在递减速1993年我们这个镇的小学生是3600多人,2004年只有1400多学生了,现在年出生率在210人左右。
我是80年上的小学,学校在离县城不远的农村,当时一、二年级是三个班,三、四、五年级是两个班。每个班都超过60人,学生流失的也太严重,我们村的小伙伴,2/3的小学没有毕业。全校有学生600人左右。现在回去再看,大吃一惊。一年级只有七个学生,六年级只有十几个,全校只有不到八十个学生。校长说:准备和邻校合并。不知道各位有感想,再过几年,恐怕要不了十年,不但是民工荒了,学校也要荒了。到时候谁来养活我们这一批人?
我老家在山西南部的农村,近几年的农村生育状况基本符合东东山的描述,而且这中间关键点不是计划生育的罚款之类的,而是多生一个孩子基本都要造成生活质量的下降。就我周围的邻居和老家的朋友来看,第一胎生了男孩的,基本都不愿意再生了,第一胎生女孩的,最多也是再生一胎,而且很多是不管第二胎是男孩还是女孩的,就我老家所在村子而言,将近5年时间没有生3胎的了。现在好多不孕不育家庭想报养别人的孩子都是很难的。少生基本已成为一种共识。现在包括农村,大家都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生活质量,农村新的势力依靠的已经不是家里人口的多少,而是钱的多少,权力的多少。更主要的,不得不归功于,现在农村妇女地位的提高,大部分家庭,女的说话更顶事。
以上只是我周围的情况,其他地方不敢妄言!
我们村里的人都知道孩子多了不好.江苏农村,很多老人和没有怎么受过教育的青年人,也都明白这个道理。年轻人几乎没有生第二胎的。我熟悉的圈子里面,二十多年来只有一对夫妻生了第二胎。
另外,老人们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但是他们嘴上都是说:还是生女儿有福气。女儿都比较孝顺。儿子孝顺的没几个……
最近到了产量大县农安县的农村,学校的孩子越来越少,几所小学正考虑合校。
特别严重的是,农村的衰落将要到来。农村已经变成中老年人的世界,年轻人绝大部分都去了城市,很多人留在了城市。
中老年人主导着农村,孤独的耕种土地。农村变的安静,真不知道老年人怎么度过他们的晚年。
最近我回平江老家一趟,了解到几个很值得有关部门注意的数字。
一些人认为,计划生育在城市好办,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的农村则是一个难题。计划生育在农村果真还是难题吗?
平江县是湖南省的属贫困县之一。
平江县瓮江镇内洞村现有人口523人,在校小学生仅11个。1978年该村人口是515人,小学生却有110人。
平江县浯口镇四合村,现有人口近500人,在校小学生六个。1978年该村人口也只500多个,当时在校小学生却有130多个。该村杜公组有个两对门住有10几户人家,三年内,才生了一个小孩。
村里的党支部书记说:“等几年还会少。以前是躲着生,现在是有指标没人要”。问其原因,他们说:“一、现在的人都看得空,不在乎什么接代不接代的;二、带大一个人不容易,学杂费,医疗费贵得惊人;三、办准生证很麻烦,尤其是办二胎准生证;还有的担心生残疾孩子……”
当他们得知我正在研究优孕优生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后,无不高兴地说,如果国家能推广应用你的优生方法,老百姓肯定是欢迎的,这也正是他们所盼望的事。
关于人口问题,中国的人口学家众说纷纭,口径不一。有的说应该继续坚持计划不放松;有的说应该放弃计划生育;有的说应该顺其自然;……
我大哥还在湖北老家农村,我刚打电话问了一下他们周围的人口情况,
他告诉我,周围几个乡镇,除了极个别外,都是死的比生的多或者基本持平。
村小学教室空了一半,周围不少村小学已经拆并,他们村小学能坚持下来还是少有的。
乡中学(初中)早已取消,只有镇办中学。许多农村家庭把小孩子送到镇里上小学去了。
那儿年轻人很少有超生的,头胎生男的基本没有再生第二胎的,头胎生女孩的也只有60%左右生第二胎的。
说点可笑的事(真事),我有个朋友是世纪人口普查员,他在普查人口往上一级申报人口数字的时候,他所普查人口真实人数有5000多人,可是要报上数字的时候,上面的说人他普查的人口数字不准,少报了2000多人,当时他有些怀疑自己了,他明明是挨家挨户的统计出来的数字怎么能不准呢?在后来硬逼着他往表格里面写名字写数字,最后把死人的名字也写上了才算完成任务。。。。。。。
但在我县,2005年比2004年人口统计减少了1.2万(据有关人员透露实际人口比统计数还少!),在我县农村(尽管存在超生)人口已明显减少,很多的农村小学办不下去了,象我老家,原来一个村有几个教学点,现在全村一所小学也招不到足够的学生,结果儿童上学出现了低龄化,5岁或不到5岁就上一年级了,加上农村劳动力外流,农村出现田地无人耕种,农村只有老人与幼儿(当然是老人多于孩子的),我儿时在家时,我所居住的屋场有100多人,现在在外务工的有13人,在家留守也只有10多人了,也就是说从100多人减到了约30人,农村人口的急剧减少所带来了问题将在几年内显示出来,目前还有部分老人在耕作田地,再过几年这些老人不能劳动了、逝世了,谁来耕种土地呢?现在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农村没人了,还需要建设吗?农村人都不种田了,我国的粮食生产不会出现问题吗?
我在西部的乡镇工作,也管过计划生育几年,从我们这地方的实际情况看,已有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了。前几年,县计生委不准报负数,今年终于报了负数了。
---------------
http://www.huzhou.gov.cn/invest/docdetail.jsp?doc_id=20051228125924_106
中国人口今年年初达到13亿之后,有论调称中国的人口峰值在2050年到来,最高可达到16亿人左右。但中国社科院最近完成的研究报告指出,按照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预测,即使在不同的假设方案下,中国未来的人口峰值都达不到16亿。参与调研的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专家张翼指出,在中国人口已经转变为低生育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这个“三低”时代之后,人口峰值就会提前到来。根据世界发达国家人口转变的规律,在正常情况下,人口峰值来得越早,人口峰值所达到的最高值反而会越低。按照相关方案假设,中国人口峰值分别有可能在2025年和2030年到来,预计峰值人口在13.87亿和14.5亿人左右,而并非原先估计的16亿。但专家也警示指出,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数量庞大以及未富先老的现象,使得家庭和社会养老压力同时加大。这对于人均国内产值的提高存在不利因素。
http://www.gjjsw.gov.cn/zwgk/zwdt/t20040416_49263.htm
与此相对照的是:
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在日前出版的《求是》杂志上撰文指出
.....
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今后20年左右,全国总人口仍以每年净增1000万左右的速度持续增
长。据预测,按总和生育率1.8计算,2034年人口达到14.86亿后可能实现零增长;如果
将一些复杂多变因素考虑进来,按总和生育率2.0计算,21世纪中叶的2043年,人口将
达到15.57亿。这就是说,全国总人口还要增加近3亿,在接近16亿之后方能实现零增长。
http://www.gov.cn/zwhd/ft/rkwt/wz.htm
[寄生委主任张维庆]现在是城市一个,农村一个半的政策,但现实生育率是1.8。如果普遍可以生两个,那可能生育率就反弹为2.4,导致人口的反弹和回升,那对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产生更大的人口压力,对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将会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尖锐,可持续发展的承载能力将受到极大地限制。所以要长期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率。
-----------
根据2005年人口普查,我们出生的人口是1600万/年,他们的父母是70年代生人,是2500万-2700万/年.
每妇女生育率是1.30左右,比日本好不到哪里去。
,农村拆了很多学校,辞了不少老师,就是因为小孩一年比一年少
教育部2006年公告:全国小学生3年锐减1300万
http://education.163.com/06/0705/09/2L8OHV7400291MUF.html
说实话,日本的农村就是一个封闭的封建社会,妇女根本没有地位,而外来的新娘绝大多数都是经济利益驱使才嫁到日本的,当希望破灭以后,外来新娘做什么都是可能的。
其实婚姻中介才是罪魁祸首
看来埋萨大的地雷效率高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咧...
考虑到生育习惯的巨大惯性。我认为中国应该改用允许两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了。毕竟人太少也不行。而且现在看来中国并无人太多养不活的问题,中国经济和1980年大不相同了,计划生育也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育习惯。1980年时正确的政策在27年后未必是正确的。
这里跟美国差不多,也是粗放经营,靠天吃饭,农民忙两季歇两季,逍遥得很。
农业是各种产业的基础,农产品价格上涨直接要造成劳动力价格上涨,随之而来的就是工业产品价格上涨。日本经济主要依靠进口原料,加工后出口贸易,劳动力价格上涨和工业产品价格上涨意味着什么,日本政府不会不明白吧。
日本农业怎么搞一直是我感兴趣的问题。单方面地去拯救出一个比他人昂贵得多的农业,这个意义何在呢。
据说国会里很多议员都是代表农民利益的,明知在经济上不可行,还是会推动。。。
在中部坐飞机,经常可以看到绿色和褐色互相交错,土地轮流休耕,国家对这部分补贴,反正如果都种东西的话,那只有烂在地里了。好像美国每年都向外出口大量的小麦、玉米和大豆,感觉它的可耕种面积比我们多得多。
情况比较严重.
现在农村也通互联网了,前几天看新闻,有些留守儿童可以通过视频聊天跟城里打工的父母谈谈.
这个互联网也带来了很大的负作用,就是这些留守的孩子没有父母的监督,很多沉迷于网络游戏和上网,学习成绩很差.
又是在新闻上看到的,说某省高考,女生录取比例比男生高数倍,因为女孩天生对电脑游戏免疫,而男生却在家长监督不力的情况下很容易上瘾,这样的结果是即使基本每个班男生人数多于女生,结果女生录取比例也远远高于男生.这个情况在农村或者小城镇,直至县城级别的留守儿童中都比较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