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宋代的茶具 -- 淡竹

共:💬1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宋代的茶具

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四月,素以风流倜傥著称的徽宗皇帝在皇宫内苑太清楼宴请权臣蔡京。这个当时已权倾朝野的仙游宰相便是在宴请中享用到了其时在汴京列入“三绝”的“惠山泉、建溪异毫盏、北苑新贡太平嘉瑞茶”。蔡京精于品茶,于是专门撰文《太清楼特宴记》记录下此殊荣。上述“三绝”中之二绝俱为福建贡品,北苑茶是福建转运史丁谓、蔡襄等人监制的,而建盏即是建阳水吉窑所产之黑釉茶盏。此事件之后,建溪异毫盏却整整湮没了近800年,直至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的《陶雅》成书,才记下了有关建窑茶盏的重大发现。

宋元时期,茶叶生产已从传统的紧压茶类转为生产末茶、散茶,同时“斗茶”在全国成为新兴饮茶风尚。福建怎么样呢―――随着泉州港的开发及海外贸易的空前发展,海上“丝瓷”之路开通,宋人经济中心的南移,福建茶业愈加繁盛,从唐代就已经列为贡物的闽中茶叶至此更是驰名全国。在福建,至少有五个州产茶,书称“闽中之茶,尤天下之所嗜”―――闽茶成为天下人的至爱。当时的建州北苑是名重天下的贡茶产地和御焙所在。周绛的《茶苑总录》说:“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大观皇帝则赞叹曰:“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大观茶论》)。建茶的崛起大大刺激着福建瓷业的昌荣。武夷山麓、闽江两岸处处窑烟,清脆瓷声不绝于耳。

此期茶具种类除部分承袭唐代,仍烧制大量的青瓷碗、水注、茶盏(盏托)外,部分茶具器型已有较大变化。比如盏托,几乎是茶盏的固定附件,且式样更多。1978年顺昌九龙山宋墓出土的青瓷盏托分二式:一式是托圈比较高的,有敞口宽沿与直口之分;另一式则杯盘固定。江南各地除出土有瓷、银茶托外,还有金茶托和漆制茶托。

有宋一代,饮茶多用盏,那种敞口小足的茶盏,因为形似斗笠,也就有叫它“斗笠碗”的。据考古材料看来,宋代茶盏分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四种,独“黑釉”最为流行。

诗云“宇内闻声说建窑”,若论黑釉的精粗,当然不得不提到建窑。宋朝和北苑建茶同样闻名遐迩的是建阳水吉窑所产之黑釉茶器。其黑釉茶盏作为“供御”的贡品,也成了全天下都珍视的宝物。

其实,宋人之所以对建窑所产的黑釉茶具如此情有独钟,和斗茶早有夙因。宋人斗茶,是将研细了的茶末下在茶盏里,一边以沸水冲,一边用茶筅击拂,直至盏中茶呈悬浮状,泛起的沫积结于盏沿四周,最后看谁的茶“著盏无水痕”为赢家。蔡襄在《茶录》中介绍建安斗茶,特别推重当地所产的一种半发酵的白茶。因为“斗茶先斗色”而茶色贵白、青白者受水昏重,青者受水详明。建安人斗茶,茶色以青白胜黄白。由于斗茶喜用白茶,黑白对比分明,故以黑瓷茶盏最为要用:“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宋?祝穆《方舆胜览》);《大观茶论》也认为“茶盏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这“玉毫条达”的,便有异毫盏了。那光彩鲜明纹理畅达的好盏能够使茶色焕发,景随境出,盏如茶水之境,神采光明之茶景有其衬托、营造得力的功劳。到明朝时,谢肇制却特别不能理解蔡襄用黑盏的原因,以为“茶色自宜带绿,岂有纯白者”―――这是饮茶种类有变而影响了茶器的选择。宋代以研茶为要,看沫花,看“鹧斑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四部丛书》影宋写本《诚斋集》卷十九),而明以芽茶为主,冲后茶汤为绿色,当然不理黑盏那一套,而“白而坚厚”(《五杂俎》)便为上选。只不过明宋之间也只隔了一个元代,谢竟对前世之饮茶习俗一无所知,也让人有点儿奇怪。这些又是后话了。

斗茶用盏盏底一定要稍深、稍宽―――盏底深便于茶立发,而且易于取乳;底宽,则使茶筅搅拌时不妨碍用力击拂。水吉建窑的茶盏不但有这两个优点,还有胎厚而易于保温的长处。胎厚则茶不容易冷却,盏内水痕便能保持得久一些。正如蔡襄《茶录》所言:“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甚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考宋代各地瓷窑的情况,当时全国约有三分之一的瓷窑烧制黑釉器,北方以磁州、定窑系的黑釉瓷质为最佳,南方则以福建烧制黑釉瓷窑最多,全省近20个县市发现有烧制黑釉茶器的瓷窑,其中规模最大、质量最好、影响最巨的当推水吉建窑―――分布范围近11万平方米。

建窑始烧于五代末宋初,以生产黑釉茶器(碗、盏)为主。其地有目前全中国最长的龙窑(139.6米),出土了数以十万计的以黑釉瓷为主的各类生活用具和茶器。作为建窑主要产品的黑釉茶器中,茶碗又占了总数的99%。建窑茶碗胎质以深灰色厚胎居多,按口沿形状可分为束口、敛口、敞口、撇口数种,亦有少许盅式碗、小圆碗;以口径大小则分大型(口径15厘米以上)、中型(15―11厘米)、小型(11厘米以下)。这些茶碗造型的共同特征是尖唇、大口深腹收成小圈足。一种内口沿内凹进一圈的束口盏为最常见。此类盏口沿内凹处可以作注汤时的标记,还可避免茶汤外溢。

俗称为“黑建”或“乌泥建”的建盏(碗),装饰工艺有地方特色:釉层厚,乃至有流釉现象。釉呈滴珠状,以乌黑(闪光)为主外尚有蓝黑、酱黑、灰黑等多种色泽。釉面之纹呈结晶状,变化万千,所谓兔纹、油滴、鹧鸪、曜变等就是最常见的几种。

兔纹又叫作兔毫,以盏身内外显现带结晶的细长兔毛状纹为特征,每条细纹均闪银花色。民间根据兔毫盏色泽的微妙不同又分称“金兔毫”、“银兔毫”。谓“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熟”,谓“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勿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壅鹅儿酒”,谓“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诗文中吟咏最多的也就是这种兔毫盏。而诗文中“玉毫”、“异毫”、“兔毛斑”、“兔褐金丝”等俱不过为兔毫的别名或美称。兔毫如此名重,便成为各地宋窑中仿造最盛的对象。考古发现,兔毫盏的出土数量占黑釉盏之首。一些兔毫盏的盏底阴刻“供御”、“进贡”字样,表明有些兔毫盏乃专为宫廷烧制。

油滴是建窑黑釉茶器之珍品。油滴盏的釉面密布着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儿,直径从数毫米之微至针尖大小,形似油滴,故名。也有一说釉中花纹若在水面上撒油而得“油滴”之称。日本国最初记载“油滴”的书有《满济准日记》和《阴凉轩日录》可参考。“油滴”的形成其实是铁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却后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从中析出晶体所致。

在黑色釉面上呈银白色晶斑者称“银油滴”,呈赭黄色晶斑的,称“金油滴”。油滴釉宛若夜幕之星辰,闪烁无端,备极美丽,向受茶人、收藏家垂青。建窑油滴盏国内罕有收藏,流传东瀛民间的称“天目釉”、“星建盏”,其中为大阪市东洋陶瓷美术馆所藏的一件被定为日本国国宝。

曜变盏是建窑黑釉茶器中极为珍贵的品种。此盏名为日人之称,并不见于国内古籍。曜变盏外形尤为端庄,盏内外壁黑釉上散布浓淡不一、大小不等的琉璃色斑点,光照之下,釉斑会折射出晕状光斑,似真似幻,令人生惊艳之叹。

“曜变”实指在烧窑中釉水发生的变化(又有称之为“窑变”或“容变”),这种变化本是偶然出现,始料未及的,非窑工人力可为,因此,其成品极为罕见,传世的三件“曜变”盏均被日本奉为国宝,其中静嘉堂文库收藏的曜变盏又称“禾叶天目”,有“天下第一盏”之号。其他两件曜变盏分别被京都龙光院、藤田美术馆收藏。“曜变”词最初出现于日本《君台观左右帐记》一书,中国国内文献典籍则不见记载。“曜变”是否就是宋人称作“异毫”或“毫变”者,尚待考。惟近年在建窑芦花坪曾出土“曜变”瓷片,反映“曜变”可能即是建窑名贵产品。

鹧鸪斑刊于宋初的陶?丁肚逡炻肌肥钦饷此档模骸懊鲋性煺担?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黄山谷诗云“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从中可知带鹧鸪鸟羽斑花纹的黑釉盏宋初以来便深得骚客文人和茶人爱重。

鹧鸪斑建盏实物极为罕见,而且目前学术界也尚存歧见,如把黑釉白卵点纹建盏称为“鹧鸪斑”的(1988年建窑池墩村遗址发现一件黑釉黄兔毫盏残器,釉面上密布了大小不均的66个白色椭圆形斑点);一种看法则认为黑釉上带黄褐斑彩的器物当是传说中的鹧鸪斑盏,如1989年至1990年建窑遗址发掘中在一号窑窑室出土一批带彩点、彩斑的釉纹器,报告者认为这些器物上的纹即文献中提到的“鹧鸪斑纹”。在此次发掘报告中记载:出土有一件完整的鹧鸪斑盏,其所谓鹧鸪斑是在黑釉上散布类似铁锈斑的黄褐色釉彩。同样的“鹧鸪斑”残器在福州北门的夹道坊遗址也有发现。

上述种种珍异的茶器如此集中于建盏名目之下,说明了建盏在有宋一代的地位尊崇。在所有相关评价中,以宋徽宗《大观茶论》和蔡襄《茶录》等传布最广、评价最高。建盏的地位,是和在“斗茶”、“试茶”中功用巨著相联系的。从十一世纪末到十二世纪初,建窑出品的茶盏是国内最优美名贵的茶具。此间,随着中国饮茶法在东南亚的传播,建盏亦很快传到日本和朝鲜。日本考古调查证明,在十二世纪前期的博多遗址中已有建盏出土,此外,在韩国新安海域的沉船中也打捞出建盏。

1994年,中日两国学者共同筹办“唐物天目――福建省建窑出土天目和日本传世天目”特别展,内容为宋建窑出土的黑釉茶碗和建窑在日本的传世品,展览在日本茶道、陶瓷、美术界均引起轰动,使中日茶道文化和陶瓷贸易史的交流研究再书新章。

家园 好文! 有没有到好猫的网站看过? 链接见内。

In case you haven't visited,^-^:

http://individual.utoronto.ca/timzhao/tea/

家园 好网站! Thanks
家园 建窑没那么神啦

宋代五大名窑里面没它,也只是八大窑系里才有。

而且,黑釉瓷器分南北二系,南方以建窑为主,北方是磁州窑系,南北黑瓷各有特色。

家园 建窑是民窑

所谓五大名窑,多因为是御用官窑,以制作玩赏品为主,而建窑和磁州窑是民窑,以做日用陶瓷,两者不好比较。

家园 建窑我也一直不很喜欢,民窑里还不如好的隐青好玩
家园 好猫的网站里定窑的位置和龙泉颠倒了,呵呵
家园 影青是不是算一种质变?
家园 关键是建窑品种极其单一,不是碗就是盏

而且我好像记得书上说,黑瓷的原料、制造都比较简单。

要说民窑,也有极好的东西,比方青瓷。汝窑以前不也是民窑?

家园 应该不是的,影青应该是宋代江西景德的一大??造,而不是变异的产物
家园 我认为这和宋代的斗茶有关,而建窑主要只为了斗茶生产东西居多

汝窑以前不也是民窑??好象不是吧

家园 汝窑以前确为民窑

烧青瓷。后来因为宫廷里嫌定窑的芒口不好用,才将汝窑改为官窑,称汝官窑。

因为对陶瓷有特别的喜爱,曾经买过一套一套的图册,可惜都在国内不曾带来。汝窑曾为民窑一事也是书中看来,因汝窑之珍贵而印象极深。

一会我去网上查查,看有没有这方面的资料。

家园 会不会你记错了???我记得是因为定窑口芒不好用才特地

命汝州建青瓷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的

家园 查到

http://ay.henanews.org.cn/henan/52.htm

安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中国北宋五大名窑之冠

汝窑是北宋五大名窑之一,它与钧、官、哥、定窑齐名,有“汝窑为魁”之誉。北宋王朝的建立,拨乱反正,社会稳定,手工业进步,陶瓷业繁荣昌盛,制瓷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到宋徽宗大观年间,以定白瓷有芒(边沿无釉)不堪用,则改用汝青瓷,命汝州建青瓷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品,即称汝官窑。人们为了区别官窑和民窑,则把汝官窑称汝窑,把汝民窑称为临汝窑。

汝官瓷独居众瓷之首,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掺码瑙末,其色有天青、豆青、虾青,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天蓝等,尤以天青最为名贵,有“雨过天睛云破处”之称,釉汁淳厚,犹如堆脂滴泪,视如碧玉,叩声如馨,汁中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真正的汝官窑烧制时间很短,产品全供宫廷,所以汝官瓷有“近龙难得”的说法,汝官窑址在何处是一大悬案。

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为寻找汝官窑遗址,曾在汝州市、郝县、鲁山、宝丰、宜阳、新安等10多个县市,发现多处窑址,均属于民窑系统。1987年根据宝丰县提供的实物标本,经上海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复查并进行试掘,终于在宝丰县西大营镇清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窑址。这是一处从北宋初到金、元延续数百年之久的重要窑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内涵丰富,窑具、瓷片堆积如丘,厚2~3米,最厚者在6米以上。窑址附近盛产玛瑙石,是汝瓷特殊色泽的釉料。所烧青瓷,色泽莹润,并有美丽的开片。宋哲宗元钓年间,在青岭镇设巡检司,专管坑冶。试掘中,出土20多件宫廷御用汝瓷,有鹅颈瓶、折肩壶、细颈小口瓶、碗、盘、洗、盂、茶盏托、器盖等。这一考古新发现,解决了中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找到了北宋五大名窑之魁的汝窑遗址。

http://ciqi.xiloo.com/shouye/wenzhang.htm

是否有真正的民汝?如有如何与官汝区分?

2002年华健先生在《文物天地》"五大官窑还有多少待解之迷"一文中提出了上述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提的好,它充分体现了一个古陶瓷专家对古陶瓷研究的深度和风度。

笔者认为有真正的民汝。官汝是民汝的升华结晶,汝官窑是在汝民窑大开发的基础上兴建的。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发现御用汝瓷叠压在民用青瓷之上。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面积达百万平方米,瓷片堆积层一般在2-3米,厚者在6米以上。可想该窑烧制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北宋早中晚期,汝窑一直连续烧制瓷器。笔者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五代官窑柴窑的工匠后来那里去了?"那批烧制了瓷器史上最具神秘意味的柴瓷的窑艺家们后来那里去了?史籍浩如烟海,却无法提供我们丁点信息。五代官窑柴窑是后周皇帝柴荣所建。柴在位仅6年早逝。不久赵"陈桥兵变"建立了宋王朝,这期间时间太短,简直是一瞬间。惟独柴窑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从此竟消失的无影无踪,连一片瓷片也未给后人留下,岂不怪哉?先后建立的这两座官窑都崇尚天青釉色。笔者认为这不是巧合,北宋名窑汝窑我们有理由相信必有柴窑之故人。汝民窑博采众家之长,也借鉴了定窑的刻印花技术。北宋中期该窑的精品已被皇室艺术殿堂广泛选用,这就是真正的民汝。称他们为汝民窑产品较为确切。临汝窑即临汝窑,它不是汝民窑。概念模糊在数学上是个不小的错误,在考古上是更大的错误。让我们先从以下汝民窑碗的胎釉型足初步分析一下汝民窑的产品特征。

汝民窑青瓷印花碗:

碗口径18cm,高8.5cm,足径4cm,胎质灰白,釉色青绿,片纹细密,胎薄而均匀。碗壁厚度不足0.3cm ,碗内有弦纹一道,内印缠枝菊纹。突起的纹饰极为清晰,垫饼支烧。碗外部有伞状直线纹小圈足。器型美观大方,工艺高超。这是北宋中期,汝民窑为官府所烧的贡瓷。圈足露胎处施有酱釉,具有钧瓷足部的特征。到了北宋后期,为了满足皇室的需要,皇帝下令在汝民窑旁另建窑烧制汝瓷,这就是汝官窑。从窑址开挖情况来看,验证了这一推理是完全正确的。

汝官窑与汝民窑如何区分?

汝窑从建窑开始追求的釉色是"雨过天晴云破处",也就是天青和天兰色。这和历史上记载

柴窑是完全一致的。汝民窑的发展为汝官窑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为了区分这两个窑口,探讨两个窑口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共同点: 1 汝官窑和汝民窑的胎质一样,胎色都是灰白或白偏灰,仅是官窑所用的瓷土淘洗的更加精细。

2 一官一民的两个窑口产品釉面的乳浊感相似。

3 汝民窑吸纳了定窑的刻印花技术,汝官窑继承发展了这一技术,从本网站汝瓷花觚釉面文饰中可以看到并证实这一点。

不同点: 1 汝民窑青瓷 釉色青中偏绿,釉下气泡大而密集,这是釉质不纯所致。与汝官窑釉下气泡存在明显的差异。汝官窑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采用高科技分析,也证实了历史这一记载是准确无误的。汝官窑的主釉色为天青,天兰。但早期汝官窑瓷的釉色不成熟,多数为灰青,灰白。釉色粉青者也较为稀少。汝官窑后期的产品笔者在国内外博物馆展品及有关资料的介绍中尚未发现有馆藏传世品。笔者推断国内外一流的陶瓷专家也尚不具鉴定识别汝官窑后期产品的水平和能力,这些产品对他们来说还是空白区。由于国内传统鉴定和高科技鉴定不配套。因此汝官窑后期产品在国内鉴定上成为空白区。经高科技鉴定分析,现在仿汝瓷标本中,釉中含有大量的锆,目的是为了增强釉的呈色能力和釉面的乳浊感。但锆色料的运用始于20世纪中期,而北宋汝瓷科技鉴定锆含量多少,就为科技鉴定提供了依据。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科技鉴定尚未对外开放,国家有关部门尚未认可。

2 汝官窑的烧制方法多数器物是满釉裹足支钉支烧,瓶类及大件器物用垫饼支烧。汝民窑普遍采用垫饼支烧。

3 汝官窑釉色莹润多样,玉质感强。汝民窑青瓷釉色单一,但为官府生产的印花青瓷,其胎质普遍薄于汝官窑瓷,这一点让人有点费解,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

4 北宋汝官窑这一千古之谜尚未结案.汝官窑遗址的发现已被评为中国2000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千古之谜本应得到结案,而实际却非如此简单。汝州朱文立先生又在汝州文庙附近发现了另一类汝官窑瓷。据说比宝丰汝瓷更为精致,引起了考古界的震惊。笔者两次赴汝州拜访了朱文立先生。朱先生保存的文庙型汝瓷片仅两种釉色,多数为天青色,一块较大的瓷片为豆青色,是一只洗的底部瓷片,笔者用偏光显微镜仔细观察了它们釉下气泡分布的状况。为了保留余地不把话说绝,但也必须实话实说。事实上,这两种釉色的瓷片在宝丰汝官窑遗址开挖中均有,瓷片釉色和玉质感均优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收藏的汝瓷。以为这些瓷片是宝丰汝官窑后期的产品。在文庙发现也好,在其他处发现也罢,都不能证实汝官窑另有新窑。汝官窑经窑址开挖和专家论证是在北宋晚期,当时金兵大举入侵,宋徽宗后期战火已烧到开封城下,国将不国,还有心另造汝官窑乎!请专家,学者和网民朋友们仔细观察研究以下两件北宋汝官窑后期的产品,能否从中悟出什么?2000年故宫一著名专家在京举办宋五大官窑学习班,笔者在京旅游没有错过这一机会,中间老师领着参观查看故宫收藏的五大官窑瓷。突然一个学生向老师发问,老师故宫藏的汝瓷为什么都是灰青和灰白色?老师答曰:这就是真正的天青色,你仔细看。学生似乎觉得受到了嘲弄开始犯上,连声说不,我看仔细了,青出于兰,这些如此的釉色没有兰的色味。笔者捧腹大笑,笑的前仰后翻。学生问题提的好,老师的回答并不高,笔者认为学生尚能进步,因为他讲的是真话,而老师少说十年会止步不前。因为老师虚荣心太强,在学术上难免会止步不前。北京故宫藏有北宋汝官窑瓷17件,台北故宫藏有汝官窑瓷23件。尽管这些汝瓷都是汝官窑早期产品,但笔者认为台北故宫所藏汝瓷从釉色到器型高于北京故宫所藏汝瓷一个档次,因为那批汝瓷是经专家严格挑选后带走的。两座故宫地处南北,本是一家,由于历史的原因被人为的一分为二,给炎黄子孙留下了无限的遗憾和叹息。

查到
家园 汝民窑青瓷印花碗?

碗口径18cm,高8.5cm,足径4cm,胎质灰白,釉色青绿,片纹细密,胎薄而均匀。碗壁厚度不足0.3cm ,碗内有弦纹一道,内印缠枝菊纹。突起的纹饰极为清晰,垫饼支烧。碗外部有伞状直线纹小圈足。器型美观大方,工艺高超。

除了胎质颜色,别的和我们所称的宋汝都不符合。

1)碗壁厚度不足0.3cm 不过是上博,故宫的汝窑器,胎都是比较厚实的至少和官窑器相接近

2)内印缠枝菊纹:传世的几十件器物除旋纹外,没见别的纹饰

3)垫饼支烧,和支烧还是有区别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