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沈飞与苏-27 -- 晨枫

共:💬60 🌺24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沈飞与苏-27

手头有一本《现代军事》2007.4期(为什么我有这一期?你要是也有,就明白了),里面有一篇访谈沈飞总经理李方勇的文章,很多八股,但也有一些关于苏-27引进过程的事,有点意思。

文章只含糊提到苏-27的引进是在90年代初,没有确切说沈飞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组装的。但这段话有意思:

当初由于外方所提供的图纸与零件存在很大出入,给打通生产线带来了预想不到的巨大困难。图纸上有的零件和材料,在零件及材料堆里却没有;而对方提供的很多零件和材料,在图纸上却没有用武之地;真实零件由设计更改,但图纸上没有任何显示;零件与零件模具之间“呲牙咧嘴”根本对不上;零件超差现象比比皆是……

歼-11是由散件组装开始的,这不是秘密。但散件组装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开始。如果是从机翼、机身段、尾翼开始,那很简单,基本上就是空军地勤大修后总装的水平,不可能出那么多问题的,也没有地方出那么多问题。所以沈飞的歼-11组装应该是从基本的零件开始,甚至要从引进的材料自己金加工做零件,这才有图纸和零件对不上、零件和零件模具对不上的问题。也就是说,除了发动机和雷达(据说这两样是直接引进的,文章中没有说,沈飞也不造发动机和雷达),其他“所有”结构都是沈飞从“零”开始制造的。这很好,比韩国、土耳其什么的组装F-16强多了。

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俄罗斯航空工业的技术和生产文件管理。以前在提到现代工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时候,对西方的MOC作过一点介绍。看来俄罗斯对MOC是比较“自由主义”的。这样做的问题是,只有当事人对更改的原因、过程、结果比较清楚,换了一个人,可能就两眼一摸黑了。我倒不认为俄罗斯方面故意在蒙混中国方面,最可能的就是他们自己的MOC就散漫得很,如果KNAPPO或者伊尔库茨克把自己的全套资料转移给原来造米格-29的MAPO,恐怕会出同样的问题。

接下来,文章着重说了沈飞改动图纸和设计的过程。

李方勇仍清晰记得8年前那个“壮观”的场景。公司决定专门腾出一间厂房来摆放有问题的零部件。当所有有问题的部件按照联接关系排放在一起是时,竟然一整间厂房都没装下。外方代表整整看了一天,最终承认自己存在问题。接下来,整个维修时间长达1年有余,在最高峰的时候,外方派来的维修人员多达150人,维修的工装超过80%,更改量超过图纸的一半……

最可能的原因是,俄罗斯方面提供的图纸版本落后于生产线的实际,与最终产品不符合,而最终产品应该是从KNAPPO的生产线上下来的,应该是最新标准的。KNAPPO的生产过程中,不断修改了原设计,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问题出在小修小改没有完整的工艺记录和MOC,到后来,就和图纸对不上了。当然这样一整,中国方面跟着一起做,不光得到了正确的几何尺寸和材料规格,还应该捎带着学了一点为什么这么改的道理。基层的技术人员在一起工作的时候,很少有顾及“上面”的条条框框的,尤其在非常具体的技术层面上,条条框框根本管不到。搞技术的人,谁不喜欢自吹一把呢?有秀不秀,太难了。

也因为沈飞的工艺底子,可以扎扎实实地找出那么多工艺级的错误,外方“认为这是他们所有对外合作成功范例中的最高水平”。当然了,惺惺相惜嘛,搞技术的人都喜欢和懂行的同行在一起,即使是潜在的竞争对手。

文章提到沈飞现在大量采用数控设备,但是没有说到在制造歼-11时是否涉及到把原工艺文件“翻译”到数控文件,估计沈飞现在制造工艺水平比KNAPPO高都不一定。文章提到,“外方”玩笑地说:“你们的生产线太好了,过几年,我们签个合同,再从你们这里引进吧。”

至于沈飞的歼-11到底是什么时候上天的,文章和采访是在2007年,前面提到的在厂房里“摆地摊”是在8年前,也就是99年。整修设计用了1年。那就是说,沈飞应该在不早于2000年才开始规模生产歼-11,这似乎晚于以前的印象,但应该是比较可靠的。

歼-11和原装苏-27到底有什么差别,一直有很多说法。文章中的图从外观上看不出有什么差别,只是垂尾翼尖的颜色好像原装的比较深,沈飞的比较浅。这一部分是天线罩,应该是不同材料所致,代表的就是内部不同的电子装置。机头雷达罩也是浅灰的,但保留了下半那独特的一弯,至今不明白那是干什么用的。战斗机上的和材料有关的颜色从来不是装饰性的,都是有道理的,只是我们不大知道这个道理究竟是什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张图不是文章里的,是网上找到的。最靠近的这架就是浅色的垂危翼尖和机头天线罩,应该是歼-11;其他三架应该是原装的

关键词(Tags): #鹰击长空
家园 没白等,沙发,哈哈
家园 板凳乎?毛子的加工误差和随意性是很厉害的,以前开过伏尔加车

就有原厂件比换下来的装车件,个别部位尺寸大了一圈,但居然还能装上去。

家园 卖关子,到底为什么有这期杂志呢?
家园 咳咳

既然是卖关子……

咳咳
家园 估计是因为文章被采用了把

哼哼!臭xian

祝贺祝贺

家园 这个猜测听起来貌似合理

祝贺祝贺!

家园 一花三宝,惊喜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哈哈,俺也是这样估计滴

握爪!

家园 好文!花一朵。

家园 引进苏27时候资料很不全

不仅仅是图纸,直接买来飞机的使用手册都极其不全,飞行数据基本上没有提供,后来统统都是大量的试验测出来的。这个不是能用“散漫”解释的,毛子就是不想给你。

家园 资料全是什么概念?

使用手册不全,这不是新鲜事,在西方也有这样的事。如果使用手册上什么都有了,哪还有技术支持的事?飞行数据指什么?如果是一般的飞行数据,难以想象俄罗斯没有提供。极限包线具体到什么程度,这就不知道西方出售战斗机的时候是怎么一个做法了,估计也不会太详细。这种东西大家都是留一手的。

家园 那篇文章有看头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说AO/FO开始运行时候觉得繁琐,后来发现真是好用那部分。

看来,俄国的生产体系还是带有浓厚的军事或者说战时色彩,在体系的健全完整方面还是有很大问题的。

家园 老兄是超大的同一个ID吗?

呵呵,问个好

家园 关于米格15轮胎

今天看到如下记载。  

1951年,由于空军部队、航校迅速发展和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空军航空技术装备和器材的需要量急剧增加,单靠国外订货已不能满足需要。空军相继在东北、华东、华北3个地区成立了订货小组,派出大批人员,进行调查,挑选工厂,组织紧缺航空器材的试制、试验工作。经过24个科研单位,64个工厂的共同努力,用一年多时间,生产出飞机轮胎几千个,副油箱十几万个,以及航空电瓶、刹车片和航空玻璃等上千项急需器材。这些器材不仅满足了作战、训练的需要,而且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仅飞机副油箱一项就比国外订购节省1.9万亿元(旧币),这笔钱当时可以购置喷气式歼击机数百架。

51年开始用一年多时间,那就是53年过后。看来卢金锡确实没有瞎说,朝鲜战争后期米格15用的轮胎苏联确实已经供应不上,是靠中国自己生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