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被活活吓死的中将-记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1) -- woyan
王耀武,原名哲让,字佐民,小名骡子,1904年出生在山东省泰安县夏张乡山王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其父与长兄早逝,由母亲将其和一弟一妹带大,虽然家境贫寒,却仍然设法让孩子上私塾读书认字,所以王耀武事母甚孝,济南城破逃破时,还对下面的人说:我不能成仁,我死了娘要伤心死的,端的是个大孝子。
39年初王耀武晋升军长之后,曾以7000大洋翻修故居成为一套大四合院,并购良田40亩让其母养老。可惜其母没住两天,40年泰安沦陷,王氏新宅被日军拆毁大半,48年共产党占领泰安之后,将余宅充公,改为村委办公室。
王耀武11岁入塾,后考入高等小学.1921年春因家境无力支持学费,十七岁的王耀武经亲戚介绍到天津北安利饼干公司当学徒,1923转为正式员工后派往上海分公司工作。王耀武不甘心只当个小店员,听说广州黄埔军官学校招生,认为军官学校就是当军官,于是南下投考黄埔军校.据说王来到校门口时看到上面挂了一封对联,上写"升官发财请往别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时曾犹豫良久,后想再差也差不过以前当学徒的时候,于是考入军校3期。
1926年1月,王耀武于黄埔军校毕业,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师三团四连任少尉排长.当时第一师的师长是何应钦,团长是钱大钧.不久北伐开始,他因作战勇敢屡获提升,北伐结束时,已经挂少校军衔当上第一军第二十二师第四团任第三营营长。那时的军长是刘峙,师长是胡宗南。
刘峙对他十分赏识,在中原大战时提升他为独立三十二旅第一团上校团长,这个旅的旅长是刘峙的侄子刘夷,此人花花公子一个,所以王耀武上任团长之前,刘峙特意召见他,希望他能多多帮助刘夷。王耀武当过学徒,做过买卖,很有心眼,知道这是讨好上级的好机会,自然答应照办。上任之后,他精心训练部队,与士兵同甘共苦,一切不让刘夷操心,刘夷自然也对他刮目相看,在刘峙那里自然说了不少王耀武的好话。
1932年6月王所部奉命开赴江西宜黄参加第四次围剿,刚进驻宜黄即被红军团团围住。蒋介石断定危城难守,曾命令王部相机突围,王耀武素知红军善于围城打援,决定抗命死守。结果他死守宜黄24天未被红军攻取,这是连蒋介石也没想到的奇迹,1932年10月,蒋介石在南昌行营亲自召见王耀武。王耀武知道这是自己飞黄腾达的重要机会,特意把自己的军容打扮的特别精神。在蒋问其为何抗命时,他答道:"当时已经身陷重重包围,突围已不可能。与其突围失败而死,不如坚守与城共亡,何况宜黄是战略要地,一旦失守,即便付出l万人的牺牲也未必能够重新夺取。为整个战局着想,我们便下了与城共存亡,宁死也不放弃的决心。”蒋介石听后频频点头,连声称好。同时告知升他任补充第一旅旅长,军衔为少将。蒋介石还向他说:“补充旅由保定编练处的部队改编,士兵都是北方人,你带很相宜。三十二旅的团长、副旅长等都是黄埔军校一、二期的,你带不了。所以我调你任补充旅旅长。”
王耀武的心情相当兴奋,自然受宠若惊。他后来在《自述》里写道:“当时我对蒋先生用心之细和考虑的周详,既佩服又感激,认为他有识人之目,是个难得好领导。
1933年10月,王的补充一旅暂归俞济时(蒋介石的外甥)指挥,参加浙、赣、闽、皖边区对红军的作战,参与阻击北上抗日的方志敏红十军团与红七军团。1934年11月王耀武率部在皖南谭家桥与红十军遭遇,经连日激战,打死了红十九师长寻淮洲,俘虏了红二十一师师长胡天陶,迫使红十军不得不重返赣东北根据地,最终导致1935年1月方志敏所部最终被国民党第四十三旅全歼。
方志敏虽然不是王耀武所俘,但蒋介石认为,方志敏的主力部队是被王耀武的部队击溃的。因此,之后不久,王耀武升任第五十一师师长。 有意思的是当时方志敏所部侥幸突围出来的数百名红军干部战士中,其中一个人叫粟裕。十四年后,粟裕指挥麾下的华东野战军一举攻克了山东首府济南,活捉了王耀武,也算是替红十军团报仇雪狠。
Woyan好文
后来,大概当到旅长前后的时候,王也有了自己的生意,也是饼干公司
我总在想,这不到2年的速成学制,到底能学到什么东西啊?总是 用政治与军事教育并举 说明黄埔军校的成功,我看还是理由不足。哪位大大来解释一下?
唯一的外教师苏联人,还被当贼防着,军事水平能高哪去。况且先进的战略战术需要先进的物质基础,中国也不具备。不过注重政治对付北样军阀这样的对手也够了,反正当时内战水平也低,后来日军用过时的一战战争理论对付战无不胜的中央军都立马显得神勇无比。
浙江战事结束,王耀武和他的补1旅就调往汉中扩编成师,军政部给他核发了第51师的番号,王耀武开始招兵买马当师长。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当年的黄埔四期同学因为开枪打死了老婆吃了官司,刚从南京的监狱里放出来,正在老家西安晃悠,听说老学长当师长了,就近来投奔,此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张灵甫。 王耀武不嫌弃他是刑满释放人员,安排他在自己手下当了营长,后来张灵甫在抗日时屡立战功,升到74师中将师长,归根溯源,当然是多亏王耀武在关键时刻拉了自己一把,自然对老首长感恩戴德,两人一直保持着不错的交情。当张灵甫被围在孟良崮时,一直与济南的王耀武保持着联系,当他最后向王耀武诀别的时候,据当时在王耀武身边的73军参谋长马培基回忆,王耀武在办公室里手握话筒,当场泣不成声。
1937年七七事变后,王耀武的五十一师从汉中调往上海,参加淞沪会战,至此,王耀武开始奠定其抗日名将的地位。
当时五十一师的作战任务是,和友军一同坚守在吴淞口附近以罗店为中心的阵地,阻止日军从海上登陆,打破日军从川沙登陆经罗店直趋嘉定,并切断京沪线的企图,因此罗店的得失关系整个战局。当时日军发挥海陆空协同作战的炮火优势,向罗店发动多次猛攻,打的国军困在阵地上抬不起头来。而王耀武一到罗店,就利用夜晚,率部队进行逆袭,打了个日军措手不及,一举击毙日军联队队长竹田和炮兵联队队长莫森,受到总部通报表扬,上海数家报纸如《申报》、《大公报》等均报道了五十一师战绩,还在头版刊登了王耀武的照片。
淞沪会战失败后,五十一师与俞济时的五十八师合编成立七十四军,俞济时为军长,调往南京参战,戍守南京东郊淳化镇,湖熟镇等地。因战略指挥的问题,导致全军伤亡惨重,不得不撤往长江北岸,当时由王耀武负责殿后。因唐生智带头逃跑,导致指挥混乱,王耀武被困在城内,眼看日军破城在即,多亏第36师1个排长用绑腿系成绳索才将其送出城外,王出城后长江岸边已经无船过江。正在非常紧急之时,军长俞济时派副官带一只小火轮来接,才得以脱险。此战后全军撤到浦口整编时仅剩4000余人,不得不调至湖北沙市休整,补充兵员。
38年武汉会战,74军参与万家岭歼灭日106师团的任务,此战中张灵甫亲率敢死队奇袭张古山,一举击溃日军防线,开始扬名立万。而王耀武也因指挥有方,战后升任七十四军副军长仍兼五十一师师长。
1939年9月,军长俞济时改任第十集团军副总司令,向蒋介石推荐王耀武。于是校长在重庆再次召见并升任其为74军军长,又把王耀武好好的感动了一把,后来写自述,还念念不忘说,"那时非常感激蒋先生对我的赏识,我下决心把74军整训好,使其成为纪律好、能作战、不怕死、听指挥的部队。"
一九四一年春,以74军为主力的第19集团军在江西上高重创来犯敌的第33、第34师团和第20混成旅,毙伤日军少将指挥官岩永、大佐联队长滨田以下15000余人。上高大捷被何应钦称为抗战以来最精彩之战役,74军功居首位,荣获最高荣誉的飞虎旗一面,王耀武获青天白日勋章,战役指挥官罗卓英则在战报中称赞74军为“抗日铁军”,至此74军在国民党军队中获得绝对主力的地位,类似于共军中后来万岁军38军的地位。
此战对日军的影响也很大,此后在日军的战史中,74军被称为“虎部队”,上高之战后,日军专门告诫各部,今后对王耀武将军的第74军作战,要特别注意,第二次长沙会战时,当有情报得知74军从江西出动时,阿南惟几的“军司令部顿时为之震动”。
1943年11月七十四军五十七师在人数和火力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死守常德16天,在抗战中少有的使日军伤亡人数超过国军。此战后王耀武被提升为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下辖第73、74、79、1OO军,蒋并特批王可自行决定集团军内少将以下人事安排,自行选送高级将校到印度战术学校受训,并可优先进行美械调整。
1945年1月,国民党军事当局为了加强陆军装备,作反攻的准备,成立了陆军总司令部,以何应钦为总司令,下辖四个方面军,王耀武以黄埔三期升任第四方面军司令官,与老资格的卢汉、张发奎、汤恩伯等三个方面军司令并驾齐驱,其破格越升之速,在军界殊为罕见,令其同辈望尘莫及。
1945年4月,国民党陆军第四方面军司令官王耀武亲自指挥湘西雪峰山战役,历时近两月,击溃以坂西一良中将为指挥的6个师团,共伤毙敌28174人,俘敌军官17人,士兵230人,战马347匹,火炮24门,机枪200挺,步枪3000余支,其他战利品20余吨。事后王耀武回忆说:如果当时不是何应钦亲自打电话说蒋介石要在国民党的六大上宣布雪峰山大捷,必须提前结束战斗,而不得不放一个口子让剩下的日军逃走的话,再打上半个月就可以全歼日军。
此役结束后,王耀武达到了自身荣誉的顶点,获美国金质自由勋章,并获选国民党第6届中央执行委员. 当时他年仅40岁。以至当时国军内部曾有一个顺口溜叫“三李不如一王”。三李指李仙洲、李延年和李玉堂,均为毕业于黄埔一期的山东人,而一王指王耀武。论资历,王耀武最浅,三李早年的军阶也都比他高,可是到了抗战结束时,王耀武已经是一个方面军的司令长官,手里的部队不是王牌也是嫡系,三李官最高的也不过是个军长。
45年8月日本投降,王耀武主持长沙、衡阳地区的日军受降工作,在长沙接受日军第20军司令官坂西一良授刀投降。
难道日本人都把武器砸了?
请LZ核实一下,谢谢!
王耀武做生意能赚钱,带兵又能打胜仗,在国军部队中确实罕见,其手下张灵甫、余程万在抗战中都是能战之士。
在军队中,过于贪财,多为人所不齿,譬如刘峙,蒋鼎文之流,而且钱多之后,很能消磨人的意志,少有精力专注于军事,而王耀武似乎不符合这个定律。
济南战役中,如果不是吴化文这个四姓家奴临阵倒戈,华野部队很难在短时间内攻下济南。尽管吴化文这个无耻之徒撤走了济南城三分之一守卫部队,华野攻城部队的伤亡还是很大,好几个主力师都快打光了,光是9纵(二十七军)就伤亡了9000多人,王的守城和临机应变的能力还是很强的。
王出身贫寒,店员学徒出身,打仗精于算计,而又不失勇猛,而且手下多出名将,比较难得。
本人印象中,抗战中能让日本人感到头疼的国民党部队很少,譬如关麟征的52军、王的74军,都是攻坚防守比较均衡的部队。至于新1军、新6军是不能和这些老牌的抗战之师所想提并论的,甚至不如死守长沙、衡阳的第十军。
抗战后,王对打内战兴趣不大,据说曾经劝说老蒋,与中共隔关(山海关)而治,如果这样,他的头脑确实要超出一般的国军将领。
老蒋在抗战后编遣军队,清理门户,撤换了一大批军官,包括一些老成持重的高级将领,重用少壮嫡系,全国军队中央化。老蒋本人赌徒品性太重,带了一帮新上来的愣头青,动不动就要和共军打歼灭战,结果三场大战,154万精锐部队全部完蛋。
依我看,老家伙打仗未必不行,与解放军作战,拼的是政治,拼的是时间,不是动不动就要玩命拚老本,更多的需要保存实力,有点类似于抗战中的以空间换取时间。新上来的这些军队将领,大多唯蒋总裁马首是瞻,打起仗来,连逃跑都不会(也不敢),个个和共军拚个精光。
蒋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讳疾忌医,天生的能力不足,而又不能正视。
王耀武在济南一战中,已经尽人力了。
一个失败的赌徒。哈哈哈。。。。。。。。。
顺便说下,46年国军整编,军改为整编师,名义为师,实际是军的编制,整编师师长均为中将衔。
张灵甫,原名钟麟,又名宗灵,陕西长安人。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1945年2月授陆军中将军衔。整编后任第七十四师师长。1947年5月16日,战死孟良崮,终年44岁。
1903年8月20日,张灵甫出生在长安东乡大东村的一户农家。家境不错的张父将张灵甫送入私塾,10岁的灵甫进入小学。后考入长安中学。在西安的时候,青年张灵甫为文庙的碑帖所吸引,每逢节假日都带上纸笔到文庙临摹碑帖,聚精会神经常忘记吃饭。他的字很快闻名全校,学校专门为他举办书法展,观者如云。此事被陕西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听说。他的书法誉满天下,于是很想看看张灵甫的本领。当时的张灵甫挥毫落笔,连写5个条幅。于右任惊讶之余大喜过望,连连道:“奇才,奇才,后生可畏!”
张灵甫爱好历史,喜欢一同谈古道今,指点江山。1923年毕业后,他回家乡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小学教师。后接受新思潮的影响,张灵甫不甘身处穷乡僻壤,千里迢迢来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张灵甫积极参与之余,深感学生的软弱无力。愤而投笔从戎,到河南开封参入胡景翼的国民二军军官训练团。1926年,热切投身革命的张灵甫采纳家了广州黄埔军校在郑州的秘密招生,并被录取。同年秋,张灵甫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总队,修步科。
1927年3月8日,军校第四期学生开学典礼上,张灵甫、胡琏、林彪、刘志丹、袁国平、李弥、文强、唐生明等日后中国大地上风云一时的人物们站在一起,聆听校长蒋介石的训话。以这一刻为起点,张灵甫开始了他二十年的戎马生涯。
张灵甫的仕途并不顺利:由于常年作战在外,当时身为胡宗南第一军团长的张灵甫怀疑妻子不轨,结果酿成轰动一时的“团长古城杀妻”的惨剧。此后的张灵甫一度锒铛入狱,被蒋下令关入“模范监狱”10年。但由于他书法出众,所以反而这段时间反而润笔颇多,南京街头张灵甫书写的招牌店名多如牛毛。
张灵甫的转机在于七七事变的爆发。国民政府下命令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外一律调服军役,戴罪立功。出狱的张灵甫前去投靠时任五十一师师长的王耀武,授少校军衔,为了感谢王的知遇之恩和自己改过自新的决心,他正式更名“张宗灵”为“张灵甫”。
整个抗战期间,张灵甫在王耀武的麾下对日寇南征北战,经历硬仗、恶仗无数,书下自己最为风光的一页。1937年,五十一师开赴上海,参加著名的“八一三”凇沪保卫战。张灵甫提升为团长,来到一五三旅三O五团走马上任,并在上海保卫战中,以勇猛果断,指挥有方赢得全团官兵的爱戴。嘉定作战的时候,面对武器装备远远优于国军的日寇蜂拥冲锋,杀红眼的张灵甫甩掉上身军服,光着膀子抱着机枪跳出战壕,身先士卒带领100多名敢死队员迎头痛击,杀得日寇丢盔卸甲,抱头鼠窜。后他率领该团又连续打退敌人七次冲锋,打死打伤日寇800多人。
1938年,张灵甫奉王耀武之命,对驻守江西德安张古山的日寇进行反击。讨论作战方案的时候,众人认为张古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灵甫拍案而起,道:“各位都看过《三国演义》,魏国大将邓艾为攻取成都,出蜀将之不意,带精兵暗渡阴平,飞越摩天岭,一举攻克了江油、涪城和成都。我们也可仿此战例,大军从正面进攻的同时,再挑选一批精兵强将,从人迹罕至的张古山背面进行偷袭,以收两面夹攻之效。”于是,张灵甫亲率一支敢死队效法邓艾轻装出发,攀木挂树,穿过艰险的深山峡谷,老林恶水,配合正面部队进攻,飞夺张古山。而后日寇不甘失败,出动飞机与重炮狂轰滥炸,几乎将张古山移为平地。张灵甫率部浴血死战,与日寇鏖战五天五夜,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反复拉锯。亲临死线指挥的他身中7块弹片,鲜血直流也没有退下火线。
得知德安大捷之后,田汉受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委派,采访张灵甫等人,刊登《中央日报》,并编写的话剧《德安大捷》,张灵甫以真名真姓在剧中出现,从此名震天下。德安战役之后,张灵甫很快提升旅长。旅下辖团,实为师长。荣获四等云麾勋章、三等宝鼎勋章。1939年3月,张灵甫率部参加南昌会战,在一次战斗中,右腿中炮弹负重伤。匆匆包扎伤口后他再度投入战斗。在不久的上高会战中,腿部再度被炸断。蒋介石派飞机将他送往香港,请英国著名外科专家克雷斯特尔为他诊治。手术后不久,张灵甫在报上看到有战时军人不宜出国养病的新规定,不顾英国医生再治疗一月可以痊愈的劝阻,说军命不可违,军人死不足惜,何惜一足,伤未愈提前归队,灵甫从此留下残疾,走起路一跛一拐,人送外号“跛腿将军”。
抗战期间,蒋介石以其作战有功,一再擢升,几乎年年晋级受奖,由团长而旅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军长。常德之役,被蒋介石誉为“模范军人”。湘西会战,获得美国金质自由奖章。在国民党朝野,张灵甫也被视为“常胜将军”。
孟良崮战役,解放军共动用9个纵队,用5个纵队主攻,4个纵队打援和阻击敌人.经过3天3夜的浴血奋战,全歼整74师32000余人,张在最后时刻自杀成仁,据说战役结束后,被俘的敌一少将旅长和八个上校要求最后看一眼他们的师长。获得同意后,九名将校走到担架上张灵甫尸体旁,围成半月形跪下哭泣,可见张在军中威信。蒋介石得知张成仁后,更是哀叹到:“以我绝对优势之革命武力,竟为劣势乌合之匪所陷害。真是空前大的损失,能不令人哀痛!”他不仅下令为“效忠党国”的张灵甫在玄武湖畔树碑,还把英国送给“国军”的一艘巡洋舰改名为“灵甫号”。指挥此战的国民党鲁中“剿共”总指挥汤恩伯则被撤职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