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为什么商鞅变法没有人亡政息(兼答一介兄) -- 任爱杰

共:💬47 🌺15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中国就有预备役兵制

比如说,所有的退伍军人都是预备役军人,所有的大学生几乎都有军训(当然质量差了点),另外还有民兵。

记得我哥当兵的时候,就专门去训练民兵去了,好像是三个月,应该还行吧。我国的兵员还是能得到保证的,这得归功于我国人口众多,还有穷人也众多

家园 【文摘】伊拉克的民兵厉害,中国的民兵在哪里?

关于全民皆兵的问题,倒也有趣。下文摘自万维读者论坛精华文库。

-------------------------------------------------

伊拉克的民兵厉害,中国的民兵在哪里?

送交者:石坚

武器再好,也要用的人争气才行。“争气”是什么意思呢?这可以分成几个方面来讲:

单有数量而没有训练的军队只不过是乌合之众。在战国时代,由于年年有战争,所以各国都是全民皆兵。训练的问题相对较小。实战毕竟比任何演习都有用的多。但是到了统一之后,特别是盛世,太平的日子一长,对民众的军事训练自然就松懈了。甚至统治者有意无意得还要弱化民众对军事的兴趣,以免威胁到自己的统治。而民众在没有什么外来威胁的情况下也很难自发的进行军事训练。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鸦片战争时临时征调的清军。

不论是征兵制也好,募兵制也好,一旦大战,军队的规模必定要扩大。如果那时临时招募的新兵连枪也没摸过,连基本的战术动作都不会,又怎能指望他们打胜仗?所以,和平时期最重要的战备工作是在群众中作好大规模的基础军事训练。只有作好了这个工作,才能在战时保证大批量,高质量的兵源。德国和日本在二战初期都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但是随着战事的发展,军队的损耗越来越大,而补充进来的新兵都没有时间完成新兵训练。所以越到了战争后期,部队的战斗力也越差。这与平时没有充分的准备很有关系。

这也就是为什么毛泽东要搞民兵制度的原因之一。这其实是一个大规模的预备役制度。但与西方不同的是这种预备役涉及的人数无论从绝对数字还是人口比例上来说都要大得多。现在的情况嘛,不说也罢。

单兵的素质再好,没有协调的指挥也不行。我这里说的指挥不但包括对战略和战役的策划和指挥,更多的是指基层的指挥。有好元帅的军队未必打胜仗,没有好班长的军队绝对打败仗。任何组织一旦形成规模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让信息在组织内顺畅流通的问题,或者说如何才能“反映实际情况,贯彻领导意图。”下面的情况不能及时反映上去,就容易造成对形势的误判。上面的命令执行走样,就容易导致全局的崩溃。但是这并不是说事无巨细一律要上达,或不论什么命令都要层层下发。信息太多了人就会无所适从,造成所谓的“信息过载”。所以各级指挥员的功能之一就是过滤各种信息,剔除无用的,传达有用的,或依据信息采取行动。但是那些信息是有用的,那些又是无用的,怎样的行动才是恰当的?这就和各级指挥员的素质分不开了。素质从哪里来?从训练中,从个人的文化知识,从个人的实战经验中来。

共产党的军队是历史上第一支,如果不是唯一的一支给全体官兵主动教授文化知识的军队。这并不是仅仅为了“扫盲”或什么空泛的政治口号。一般来说,人的文化知识越高,对形势的判断也越正确,也越容易采取正确的对策。在战斗中,经常会出现基层指挥员因种种原因失去指挥能力的情况,这时就要求替补人员也能作同样的指挥。不搞特殊的士官学校,军官团,而是对全体官兵都进行指挥能力的训练正是保障军队持久战斗力的一种好方法。现在的情况嘛,不说也罢。

最后要说一说精神力量。精神的状态也可以叫做士气。人不是机器,人的精神状态好,能力就比精神状态差的时候容易发挥。那么,怎样才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呢?人对死亡总是有恐惧感的。上了战场,处于随时会死的境地,精神状态怎能好得起来?这就要求有精神力量,把对死亡的恐惧减弱甚至消除。

信仰是最重要的产生精神力量的手段。杀人不眨眼的惯匪上战场时信的是“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宗教战士上战场时信的是战死会升入天堂;共产主义战士上战场时信的是把红旗插遍全球。有了信仰,对死亡就不那么恐惧,战斗力就高。

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也非常重要。必胜的自信如何建立?必胜的自信首先来自于对自己行动的正义性的确信。师出无名,思想混乱的军队一定士气低落。必胜的自信也来自于不断的胜利。胜利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胜过敌人,也就保证了在将来的战斗中自己比敌人有更大的几率生存,也就保障了高昂的士气。

在第二次海湾战争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以上几个原则的有效运用。我不禁要问:“伊拉克的民兵厉害,中国的民兵在哪里?”

家园 这个系列建议加精.
家园 这倒不用。在下主要受了老赵和一介兄的启发。

没有老赵和一介的文字再前,本来也是想不到这个问题的。后来大家互相讨论,互相启发,这才更深一步。论坛的作用就是如此。

家园 好,任兄的马屁不拍不行,水平高呀
家园 老帖自己顶上来

回复 张剑锋:【讨论】商鞅变法为什么没有人亡政息?

家园 吴起在魏的作为,让魏一时称雄,威逼秦国,对秦也是个榜样

魏国和秦国紧紧相邻,吴起也从秦国夺了河西之地,魏国变法对秦的震动应该是非常强大的。更何况秦国一直偏在西隅,想出头的动力十足。

那时候的秦国,给多少人一个秦国梦的机会,赴汤蹈火都在所不惜,哪怕前面一个个掉脑袋,后面还是挤着上。

家园 一介和任兄都是高手啊

送花 关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家园 相对落后的国家的上层扩张欲望比较强

也更容易团结一致对外

富庶的国家内斗更厉害

家园 商君的法实际关键在于律

律的关键是维护王权。削弱贵族实力,保证政权的平稳交接和运行。建立王权的绝对权威。这也是秦政权内部没有大波折。

律的建立,实际给秦人规范了各等级的人行为规范,在秦国内部统一了思想。任何危害王权的行为都必须受到惩罚。权威的建立,思统一,这也是战国时,主要的大型工程由秦国完成。

国家的安定是大多数人的愿望,商君的变法正是迎合了这一大众要求。这也是人亡而政不息的一个主要原因。

历史上无数权贵都想人亡而政不息,大多数都想接班人的方式来达到目的,而不考虑他的政策是不符合大多数人民短期或长期的利益。

如果一个当政者担心人亡政息,还真要看看他的屁股坐在哪里了。

家园 原因:

1.文化較高。

2.有利王權。

家园 花,如此好文,不服是不行滴

不断的法家主政,才真正是商鞅的法家政策延续下去的保证。

农狗感觉法家强大的是执行力吧

家园 可能不应当说是自找,但其结局是入秦前就注定的

一国变法如秦,必定是伤筋动骨的,没有几乎与国君相当的权力也施展不开,所以变法首先施行者是权臣,而且一定要国君充分信任甚至到盲目信任的状态下的权臣,才能施行,毕竟政策的后果有很长的滞后性。

在这个过程中,多少豪门贵族的利益受到破坏和打击,而商鞅呢,仅仅是一个外来的泥腿子,非秦人,居然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所以,他最后被干掉,是必然的,我想当时的秦君自己心里也有数。

家园 小弟认为,还与秦国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小弟认为,除了楼主所说的原因,还与秦国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论改革,李悝是商鞅的先辈,魏文侯是秦孝公的先辈,李悝改革的深度与广度,都不亚于商鞅变法,李悝改革之后,魏国一跃成为中原诸国之冠。魏国的强盛保持了三代,魏文侯的孙子魏惠王甚至敢于率先在中原称王——无论从哪方面看,李悝改革都不在商鞅变法之下。

改革成功,导致国力强盛;国力强盛,必定会对外扩张。

魏国吃亏在于他的地理位置处在强邻环伺的中原腹地,一扩张,打的都是硬仗。于是从魏文侯开始,魏国把周围邻居都得罪了遍,南边与郑国、楚国开打,北边与赵国开打,东边与齐国开打,西边与秦国开打,大量国力消耗在战场上,所得却十分有限,结下仇家太多,为未来埋下极大隐患。

秦国则不同了,他躲在易守难攻的关中,商鞅变法之后,他跟着中原诸国围攻魏国,趁机夺取河西,又趁机南取汉中、蜀中。同样是打仗,魏国选的都是回报率低的差项目,而秦国全是肥得流油的好项目。

那么打败仗打胜仗与改革持久性有什么关系呢?

小弟认为,关系有二:

一、商鞅变法这样的改革,目的是将国家打造成一部战争机器。战争是消耗极大的行为,如果战争全都变成了赔本的买卖,无法做到以战养战,那么国家会很快被掏空,社会矛盾会被激化,持续改革就会变得有心无力。

比如商鞅变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军功激励机制,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倘若国家逢打必输,激励机制就会变成惩罚机制,不仅无法鼓起士气,恐怕还要激起哗变。而国家败仗打多了,国力被掏空了,军队的装备、粮草等供应肯定也会有问题,那么恶性循环,只会导致越打越惨,最后甚至可能亡国。

二、打胜仗可以消解改革的阻力,培养出改革的的“既得利益集团”。

仍然以军功激励机制为例,从表面上看,商鞅变法的“富贵之门必出于兵”似乎打破了出生的贵贱不等,提倡了平等,似乎损害了传统贵族的利益。其实不然,平民参战不过是一个小兵,军功有限,而贵族参战那是将领,两者的投资回报率是天差地别的。

试想,如果国家老打胜仗,传统贵族得到的利益很可能超过未改革之前,尝到甜头之后,这些原本不支持改革的保守派人物,就可以转化立场,拥护改革。

长期以往,改革就会成为整个统治阶层的共识,有没有商鞅这个人,也就无所谓了。

家园 商榷一下:

而由于商鞅的作用,秦国先入为主的无条件全盘接收了法家思想。这使后来的其他学派的说客不容易被接受。而说客们为了谋一口饭吃,往往也改换门庭,钻研法家学说。这就造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不断的法家主政,才真正是商鞅的法家政策延续下去的保证。

比较而言,当年的秦国,是比较的“先军政治”的,这样风格的国家,必然的比较注重/倾向组织性纪律性,与法家一拍即合是比较合乎逻辑的;而其他学派的盈盈燕语,为铁血的秦国人嗤之以鼻,也是必然的。秦国变法,历时百年,一个“先入为主”是无法解释的:事关国运,又不是没有时间纠正,如果其他思想更有利于秦国,不可能没有改变。

商鞅的到来,给在黑暗中摸索的秦国人带来了一盏明灯,使得“支部建在了连队上”---商鞅对秦国的组织结构建设的贡献,实在堪比先帝对TG组织建设的贡献。。。商鞅在其它国家的失败,也是必然的;犹如先帝去改造GMD,也必然是撞墙的结果。

先帝教导我们说:内因是决定因素~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