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为什么商鞅变法没有人亡政息(兼答一介兄) -- 任爱杰

共:💬47 🌺15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为什么商鞅变法没有人亡政息(兼答一介兄)

为什么商鞅变法没有人亡政息

任爱杰 著 (作者保留版权)

一介兄问的问题真有水平。这个问题估计现在的历史系的教授也未必说的清楚。

的确,李悝,吴起等人都在别的国家搞过类似的改革,从表面上看却都没有达到象商鞅变法那样的效果。而商鞅虽然身死,却没有人亡政息,秦国一如既往的执行了商鞅的政策。

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呢?我认为首先在于商鞅变法使秦国得到了好处。

商鞅入秦之前,秦国早已不复秦穆公的霸主风范。不但“不做大哥已经很久了”,而且在东方面对魏国的强劲攻势节节败退。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则亡国灭种并不是很遥远的事。所以从其内部来说,追求富强成了统治阶级的一致愿望。所缺乏的只是变富求强的有效方法而已。商鞅的到来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生产力大为提高。但在当时,这是否能够转化为战斗力是有疑问的。所以,现在历史书上不大提到的一个细节在当时是非常关键的。这就是商鞅利用魏国马陵之战大败的契机,一举夺回了河西之地,从而使秦国拥有了崤函之险,极大的改善了秦国对东方诸国的战略态势。

所以,商鞅变法的好处对于秦国人来说可以说是立竿见影。商鞅后来虽然被杀,但是这主要牵涉到个人恩怨,和他推行的政策无关。秦国统治阶级还是认可他的政策的,只是认为不需要商鞅来主政而已。打个比方来说,要赢得赛车的胜利,首先要有一辆性能优异的赛车,然后才需要优秀的赛车手。

而继商鞅驾驶秦国这辆赛车的车手一个比一个优秀。

秦国有很好的军事传统,容易出优秀的军事人才。但是东方诸国认为秦国缺乏文化,是蛮夷一类,这说明秦国内部缺乏培养高级政治人才的机制。对照历史,秦国的优秀将领几乎全部出于本国,而优秀的政治人物如商鞅,张仪,范雎,李斯等等都是客卿。

如果仔细研究这些掌握大权的客卿的背景,可以发现他们几乎全部都是法家。东方诸国自持文明开化,诸子百家无所不有。问题是,诸子百家一多,就容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对于国家大政,大家各执一词,统治者往往会被弄得无所适从。而战国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往往又是雄辩家,遂使这种情况更加一发而不可收拾。问题是,一个国家的政策不能朝令夕改。一个政策的有效性往往要很多年才能体现出来。东方诸国纵容诸子百家的游说固然有集思广益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只能造成国家政策的左右摇摆。

而秦国却幸运的没有碰上这个问题。或许是秦国遥远的缘故,或许是秦国是蛮夷之邦之邦的缘故,东方的各类说客们不到万不得已,穷途末路,多半不会主动入秦。商鞅,张仪,范雎,李斯都是在本国受到排挤或是迫害才远投秦国的。而由于商鞅的作用,秦国先入为主的无条件全盘接收了法家思想。这使后来的其他学派的说客不容易被接受。而说客们为了谋一口饭吃,往往也改换门庭,钻研法家学说。这就造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不断的法家主政,才真正是商鞅的法家政策延续下去的保证。

此消彼长之下,东方六国当然不是对手。

然而,仅仅有连续的法家主政并不能够绝对保证秦国在竞争中胜出。事实上,东方六国的变法和改革虽然没有秦国彻底,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效果。六国中除了燕和韩,其余四国都有和秦国一争天下的机会。其中魏国是秦国前期的主要打击对象,早早便衰落了。齐国的地利并不比秦国差。但可惜时运不济,在遭受燕国打击之后,虽然复国,但也已经一蹶不振。楚国地大物博,可惜连续几代君主都是混蛋加三级,所以只好眼睁睁的看着秦国对其蚕食。唯一能够在战国后期和秦国一争短长的只有赵国。所以,秦国和赵国在长平的较量实在是奠定秦国一统天下的国运之战。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之中再也没有可以与秦国匹敌的对手。秦始皇这才能够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席卷天下。

后人作史,成王败寇的定理再一次发挥作用,只看到商鞅变法导致秦国一统天下,却看不到如果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失败,一统天下的就有可能是赵国。而如果赵国统一了天下,“胡服骑射”就有可能得到比“商鞅变法”更高的评价。

元宝推荐:铁手,

本帖一共被 10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