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刚看完《大国崛起》 -- 晨枫
刚看完《大国崛起》,很不错的一个系列,希望中国能多出这样比较严肃地探讨问题的电视片,而不是光知道猎奇和拼凑。《大国崛起》好就好在从思想和文化的深度研究大国的崛起和衰落过程,指出一个重要的事实:大国的崛起从来不是靠一战定天下,大国的更替从来都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社会体制、人文思想的体现,战场上的胜利只是瓜熟蒂落时的最后一击。作为面向大众的“宣教片”,内容的深度无可非议,但要深入研究问题,系列有一点短了,很多地方没有来得及展开。当然,这12集里,每一集都随随便便就可以成倍展开,但那样就容易陷于冗长,失去观众了。尽管瑕不掩瑜,还是冒昧把瑕挑出来,为今后的大作作参考。
1、《大国崛起》注重探讨了大国的崛起,但对英国以后的大国的衰落没有很多着墨。这是很重要的。这不光对已经处于大国顶峰地位的国家重要,也对处于上升时期的大国认识历史大势至关重要。
2、对各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体制对大国的塑造的作用描述很多,但对比较虚的nation building的作用着墨不够。这是民族国家内聚力的关键,而没有超强的内聚力是谈不上大国崛起的。即使像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实际上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只是这个民族不是以种族、传统或者宗教为特征,而是以共同的价值观念认同为特征。这对今天的中国十分重要。除了共同的语言和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民族认同的问题,是内聚力的核心。
3、出于政治敏感的关系,对于民主和集中没有过多着墨。实际上,在英美的崛起道路和法德俄的崛起道路之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片中用自由经济和国家意志来一笔带过,用心良苦,但还是不着边际。中国的崛起道路上绕不过这个问题,迟早要挑明了探讨的。实际上,这个系列是探讨民主与集中的优劣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历史证明,就大国崛起而言,在民主和集中没有绝对的优劣,成功地集中型国家肯定具有聆听民意、顺应时代的一面,成功地民主型国家也具有运用国家力量保证有效、有序和公平发展的一面。
片中请到了很多大腕级专家,像Paul Kennedy、斯蒂格里茨等,不容易。中国专家人数不少,但金玉良言比较缺乏,大多是泛泛之谈。可能也是第一次的关系吧,以后这种机会多了,就容易放开了谈。
就片子画质来说,有一个问题:好像很多镜头是用资料片剪辑的,而不是自己拍的。纽约的镜头还是世贸双塔呢。如果用人家的资料片或旅游片,应该在片尾注明。历史片断模糊不清可以理解,但很多现代镜头也是糊里糊涂的,大概是翻拍的结果。既然是那么大的手笔,派几个人出去跑一圈,拍一点高质量的片段回来,或者买一点现成的stock video,值得的。至少现代镜头应该达到旅游片的画质。现在的水平还不及手里的浅压缩版的《士兵突击》呢。
点滴花絮:在最后的总结中,关于英国,片中列举了牛顿、瓦特、斯密,但忽略了《大宪章》不知道是不是有意的。在讲到康熙时代的中国,中国版图包括蒙古,但不包括海参威和库页岛,那时候这些地方还是大清的吧?
所以总结里没有说?(似乎英国那一集对于“大宪章”还是比较浓墨重彩的,连地点和之前引发的国王/贵族战争都讲述了)
现在倒是越来越觉得,大宪章或者美国宪法虽然都有极重要的历史意义,但这“意义”很大程度上也是后来的演变结果决定的(某种意义上结果决定一切),说这两个文件多末“高瞻远瞩”似乎也没那么神。
俺想,如果“和谐社会”“三个代表”日后成为中国的长期国策并且使中国长期领袖群论,几百年后的教科书肯定也会大书特书,说这是一切成功的来源的。
还是延续吸收人类先进成果的思路
该有中国特色的还是要有
矫情程度和无知程度与可与 河殤 相媲美。
河殤 那时候大家土,没见过世面,情有可原,20年过去了,还这水平,自己撞墙去吧。
开张大吉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日本世纪”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这是日本人说过的。
“中国世纪”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这是中国人将要说的。
一个老龄化的国家,有什么“崛起”?
设想一下,三十年后,北京每个家庭都有四套以上的住房(夫妻双方的老人的),但是就是没有人。每个人都盼着新疆的穆斯林兄弟能够租住或者买下自已的房子,或者是来自非洲或印度的买主也行。。。。
反正无论怎么样,都不会谈到政治和社会原因,最多蜻蜓点水一下,最后好像人类社会/国家真是一个机械唯物主义的实体,只要经济上去了,就崛起了,就可乐了。
大宪章在英国篇里说得不少,美国宪法在美国篇里也说得不少,但在结尾的总结中,都“失踪”了。这两部宪法对两国的发展和“国格”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宪章制定的时候,贵族们或许没有那么多远见;但美国宪法制订的时候,美国开国元勋们对它是极端认真地,是指望用它塑造美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中国的宪法不大成功,短短几十年已经变了那么多次,这说明了:
1、开国元勋们没有太把宪法和由此而来的法制当回事
2、开国元勋们也没有在理论和思想层次对新中国的性质和方向有太多的思考
“三个代表”、“和谐社会”都很含糊,和“要做好事、做好人”差不多。相比之下,英国大宪章和美国宪法包含的思想内容要具体的多,或者说其原则是actionable。
太不过瘾了
感觉受不了的是,列举的事实的都没错,但不是主要因素,就含糊的说导致了下列结果。比如杀鱼的那一段。
好比说,俺去年出恭的时候掉了10块钱在马桶里,这肯定会对经济产生“银根短缺”的影响,但不能说,于是当地的银根出现了短缺。
实际就是当时两国国内不同利益集团斗争和妥协的结果。大宪章不说了,就算是美国宪法,制宪者们也没有料到最后会如此成功,比如杰弗逊就说宪法能维持二十年就不错了,因为二十年以后现在的成年人有一半都死掉了美国的成功,从宪法角度,是给出了一个供不同利益集团进行博弈的政治框架,让社会矛盾能以和平方式解决。当然,宪法本身的缺陷也就导致了惨烈的内战(大宪章也没有避免英国的内战)。
我想应该向英美学习的,应该是一个能不断容纳新生利益集团的政治结构,至于民主集中更偏向哪里,都是在承认利益多元化前提后的具体设计。
前面说到了nation building,这个词现在国内其实已经讨论得比较多了,一般说是“国家建设”,我记得是胡鞍钢最先用的。一般而言,这个词语在中国有三重含义:一,是在传统帝国体制在进入近代社会以后,“中国”从天下独尊的帝国转化为列国体系中的国家,要确定自身的主体性,这样就需要在国家的疆域领土、历史陈述、政府组织、国民心态上完成整体的转换;二,是将一个革命党转化为一个执政党;三,是将一个传统国家转化为一个现代国家。当然,很多时候,三者都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断面而已。
共产党夺权当家的时候,我想就是忽略了今后中国社会还是有不同利益集团妥协这个问题,甚至否认不同利益集团的存在或妥协的必要,无产阶级专政嘛。现在和谐了,实际上就是承认妥协的必要,这应该在宪法中反应出来。宪法就是国家的“道”,中国人喜欢对“道”意会,而不是言传。这有好的一面,也有含混、曲解的可能性。个人认为,中国宪法的完善将是中国走上思想现代化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