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关于杠杆金融的风险 -- MRandson
什么叫杠杆金融,简单地说自有资金很少,靠债务调动大量的资金。
比如,张三想买一个企业,价值100万,张三只有50万。于是贷款50万,年利息7%。这样张三就把企业买下来了。好处是张三用一半的钱就可以买到原先要100万的企业。缺点是张三每天睁眼就有100元的债务(50万*7%/360)。
如果张三野心比较大,自己只出50万,贷款450万,买500万的企业。年利息10%(贷款比例越高利息越高这是规矩)。那么张三一睁眼就有1300(?)多元的债务。
如果张三一切顺利还好,如果经营不顺利的话,还不上债务,一年多以后(50万/1300=400)就要面临资产被收走的风险。
如果,张三贷款的时候用的是浮动利率,利率上调2个百分点,张三每天就要准备还1500的债务。利率上调的时候,生意往往也不好。张三就定要腹背受敌。
黑石的主业就是这种类型,可以讲债务还清以前,这些资产属于谁还要两说。而这种公司,不会老老实实把债务还清,往往是旧债没有还清,就已经开始借新债了。金融公司,急速膨胀,未必是好事。
我们看到PE利用杠杆的迅速扩张,同时也应该看到大量负债风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在 黑市上市文件第11页
黑石将来的杠杆会达到 3:1 到 4:1,不比某些大型上市企业更多。
值得注意的是,杠杆是普遍存在于经济生活中的,个人贷款买房是杠杆,企业借贷是杠杆,
美国作为一个国家,目前的负债是 8.82万亿 见US Debt
2006 GDP $12.98 trillion, 也算是"杠上了" (如果把美国看成一个企业,GDP姑且可以看成 Revenue吧?)
第二点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你想借多少钱,就能借多少钱的。Credit Rating公司也不是吃闲饭的(S&P已经有140多年的历史)
第三点值得注意的是,借钱生钱不是一个简单体力活,玩一次成功可以说是运气,玩两次成功可以说是运气,连续20多年越玩越大就不能简单的归结为运气了。
第四点,杠杆是在放大风险,但是也要看看是从多少放大到多少
张三的企业没有任何借债,但是由于喜欢拍脑袋运行企业,运气时好时坏,企业收益波动率为 1.68 (打个比方 第一年挣 1000万,
Y2 -400万, Y3 0), 算起来赚得也不少,但就是没谱。这种企业如果运用杠杆,十有八九要出问题
李四的企业靠掰手指头运行,也就是会计师那一层面做得比较细致,企业收益波动率为 0.07 (打个比方 第一年挣 100万,
Y2 105万, Y3 110万), 算起来赚得比张三的企业少,但就是一个稳字。这种企业如果运用杠杆,即便10:1的杠杆,风险也比张三的企业小(10:1将把波动率放大到 0.7)
所以如果要分析金融风险,一定要量化。大量风险到底是多少,是不是比其他可选择对象的风险更大,才能有效的比较。这样才能避免拍脑袋的决定。
你出去吧,我这个帖子不欢迎你,你也不要引用我的帖子了。
今年2月7日,黑石仅动用37.5亿美元的本金,便完成了对美国写字楼房地产信托基金Equity Office Properties Trust(EOP)、总额高达39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是次杠杆收购堪称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杠杆收购。此后,黑石一举成为美国最大的写字楼业主,拥有540栋物业。
这次收购,黑石自己只动用了37亿多,不到十分之一。如果美国楼市一直牛下去,是一本万利。
如果美国房地产突然出现问题,房价下跌10%。这本分资产马上就资不抵债。用于杠杆收购资金如果是银行的贷款,很可能直接被强行收回。如果是靠债券筹集的资金的话,想保有这些物业就需要强劲的现金流支持。因为房价下降,房租也要受影响。所以,这种时候,企业资金将非常困难。
其他企业,可能从其他业务中,给房地产部门提供资金,度过难关。但是黑石这样的公司,其他部门也涉及巨额杠杆,也需要强劲的现金流,腾挪的空间非常有限。
打个比方。如果按照工科的说法的话,黑石这个公司现金流的庸余量非常有限。譬如一条船,如果为了多装货物,浮力的庸余量有限,甲板接近水面,风平浪静的时候还可以,遇到点风浪就要翻船。
碰撞才有火花嘛,
您不是已经开始讨论数字了吗?
拿到Risk Premium. 风险太高? 可以用其它金融工具分保,大不了少赚一点。只要风险和回报都合理量化即可
感觉阿尔法说的也有道理呀
不同背景的人看到不同的东西。何必浪费彼此的精力和时间呢?
对外汇储备来说,必须万无一失。外汇储备有损失,一方面国内要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本币要面临贬值的风险。
外汇储备的经营的原则是宁可少挣点,只要能维持汇率稳定就可以。世界各国都是如此。一些国家为了维持储备的稳定,甚至宁可付出高昂代价大量储存黄金。比如美国动用一个陆军师的兵力,保卫美国的黄金。以美国的金融能力,完全可以抛售黄金,购买欧元和英镑的资产(比如大公司的股票),但是美国没有这么做。俄罗斯这几年也大量购买黄金。金融产品之中,黄金的收益是最低,保管费用最高。仍然受到青睐,原因很简单,就是稳定。
黑石的投资本身,最多损失30亿美圆。240亿人民币,对地方是个大数,对中央还是可以承受的。但是这个投资开了两个非常不好的先例:一个是什么金融产品都能投资的先例,一个是用收益和风险衡量外汇储备投资的先例。
原先以为国储会投资英镑、欧元资产、黄金或者上市大公司的股票,没有想到居然投了风险最高的PE。这里面如果没有特殊战略性的政治目的的话,就只能用代理人收益和风险不对称来解释了。国有资产代理人投资的收益和风险不对称,往往喜欢选择高风险高收益产品。国有金融机构,往往亏损很严重,就是这个原因。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有些金融产品必须限制。硬性规定不许投资某些种类金融产品。黑石的投资,把这种限制彻底打破了。
外储的投资思路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投资,不能用风险和收益的比例关系来衡量。一方面,对金融来说,许多突发事件是无法预期。比如阪神地震以后,日本收缩银根,比如911以后,美国股市的急速全面下挫,比如,以后的伊拉克战争和高涨的油价。另一方面,这种事情万一发生,对企业最多破产了事,对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则可能造成不可预计的重大损失,这种损失是许多时候是无法用数字衡量的。
国储的投资思路,应该是保值为核心,其他的都是次要的。宁可少赚、不赚也要保值。一旦有通过国有金融机构,用国储多赚点钱的思路,迟早必定付出巨大的代价。
"庸余量"?"冗余量"?
怪你的天津口音罢
rong,不是y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