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闲聊】也谈太祖的诗歌 -- 任爱杰
如果以政治为标准,当然第一。与之相较的也不是李杜,而是百搭苏轼这样的文学家(指各种和别人并称)。
文、礼、德、政,在早期本就是同义词,再看看文的字源,实际上是人里面加上一个心。
从历代文论,诗以言志、文以明道,也看得出来,除了自然与情感,自始至终都有一种最根本的政治关怀,对人生、对生命的认识。
但其内在的精神,其实是近代以前所有诗人所缺乏,而精神相通之处,当然可以跨越语言壁垒。
好像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席位之时,非洲友人在联合国朗诵减字木兰花一首。这首诗在主席诗中并不突出,但当时读来,风卷红旗过大关,尤其应景。
至于主席哪一首最好,本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沁园春》两首,似乎研究得最多,这几乎是公认。杨振宁以为《送瘟神》两句可代表主席时代。但我个人更喜欢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句,每每想到主席一生作为,牺牲自我而无悔,见到民众生活幸福而开心,就觉得这一句再贴切不过了。
这是人民的选择,
其实也是专家的选择,我有段时间没事检索知网。当时写了一些数据,贴一下吧。
“毛泽东+诗词”检索(比如忽略了“毛泽东+沁园春”“毛泽东+卜算子”等等诸多解析。即使如此仍然有160篇之多,如果不限定C刊呢,数字是1632,都远远高于前述曹植、谢灵运,距离超一流诗人陶渊明384/3705、李白的400/4436、杜甫的417/5030还有一定距离。但是李杜陶的检索,我是只输入人名检索题名,不加其他限定词,李杜陶的检索是包括所有内容,包括生平考证等不直接涉及诗词本身的。而毛泽东诗词基本上都是有关诗词本身的。这样对毛泽东当然不公平,不过,它至少表明,毛泽东诗词的地位起码处在一流诗人曹谢鲍与超一流诗人李杜陶之间了。
肯定有人不服气,比如会说这些文章往往不一定讲诗词艺术分析,而是更多是史实辨析。那么,好吧,我以“毛泽东+诗词+艺术”检索,得158条。如果限定C刊,也有11条。这是极其恐怖的存在。因为这个成绩11/158距离杜甫(杜甫+艺术)的13/167也相差无几了。(李白是13/159)
这要比前者,更能够反映毛泽东诗词地位的检索,因为前面对李杜甫陶的检索只检索人名,基本上算无遗策。而“毛泽东+诗词”必然漏掉大量的毛泽东的单篇研究,现在毛泽东+诗词+艺术已经基本对垒李白+艺术,杜甫+艺术,可以说,客观上,学术界已经将毛泽东当成超一流诗人看待了——不管那些论者本人是否这么看。
然而,真正可怕的存在还在后面。
————
那就是毛主席的单篇诗词研究。
如果将毛泽东的单篇拿出来检索,李杜也要甘拜下风。比如,以沁园春+雪检索,得48/259。
这是一逆天的存在,尤其是C刊都达到48了,也就是说,单单凭这一篇的研究,毛泽东已经把诗史众多一流诗人干趴地下。这哪里是超一流诗人的待遇,简直是超超一流好嘛。
反正无聊,不妨检索沁园春+长沙,得19/153。
前面把毛主席与李杜之流并称为超一流。是只检索“毛泽东+诗词”的结果,如果把单篇考虑进来,(由于李杜的单篇研究多数题名含有“李白”或“杜甫”,不另检索),毛诗的地位已经超越李杜,直接登顶中国诗史第一人。
本来有图的,但不知道如何上传。再说这个数据可能已经过时了,大家自己有兴趣,不妨去知网检索一下就知。
任何作品的关注度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呈指数下降。如果退到当年,也是“李杜诗篇万口传”。 大概几百年之后就会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程度,那时候应该体现的就是最终的价值。 不光你我,就是整个这个时代的人都无法知道主席的诗词在历史中是一个什么地位。
我认为主席这些诗词的最大价值就是几百年之后,人们依然可以从这些诗词中去了解主席真正的情感。文章如水,诗词如酒。 有了这些文学作品,主席的形象则更加具体,丰满。
但邓小平离我们更近,有关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年前后,刊物研究文章铺天盖地,当时让人觉得超越主席。但现在来看,全中国期刊一年也找不到几篇研究邓小平的了,简直成了冷门。
您的说法
我认为主席这些诗词的最大价值就是几百年之后,人们依然可以从这些诗词中去了解主席真正的情感。文章如水,诗词如酒。 有了这些文学作品,主席的形象则更加具体,丰满。
这是不够准确的,或者是有局限性。
主席诗词不仅仅是用来理解主席的,更多时候其实是中国人用来表达自身处境和对于做事的态度。打个比方,如果想写议论文,从中添几句诗词,在许多场景中都可以借用主席诗词。而古人往往过多关注个人感受和个人得失,因此很难移植到现代议论中。比如,陶诗最初身价不高,后来一直看涨,苏轼更是把它捧到天上。但今天,如果想写考场议论文、写报告、社评社论,我不知道“采菊东篱”这一意境有多大用处,它本质上是一个很私人的东西,除了文人在私人领域的低吟浅唱可以用来装一下逼,它几乎失去了应用场景。而毛诗则不一样,那种对于奋斗,对于公平,对于成功,对于全球正义的言志表达,已经超越了个人,成为民族甚至也曾经成为世界的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毛诗并不是主席个人的,它已经成为我们的诗。
那些专家研究毛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毛诗之风格精神之独特性和现代性——这种现代性已经不是资产阶级的那种现代性,而是无产阶级和穷人的现代性。如果仅仅是因为毛诗很近,这未免太轻看了这些专家的学识,也低估了人民群众用人民币购买毛诗这一现象所蕴含的伟大力量。
这就是接受美学的暴力逻辑,把文人所自许的各种标准打碎一地。
我很喜欢主席的诗词。主席的诗词,数量虽然不多,但水平极高,远超同侪,但也没必要无限拔高。
中国的诗词,是几千年来无数骚人墨客层层累累的,反复锤炼打磨形成的一套体系,从《诗经》《楚辞》到《乐府》再到唐朝集大成,在后面历朝历代不断突破创新,给每个事务、每个词语赋予独特的意境,主席是站在这个体系之上的,他的成就不是凭空出来的。前人的开创之功且放一边,诗中的李杜、词中的苏辛,怕是主席自己都不敢说压人一头吧。
比真实泰山高很多的泰山,周围都是平地。
同时代里相对最高,而且是秒杀级别的,和主席比同时代的都不能看。
向古代看,苏辛自然可以相提并论,不同风格的欧柳周也可以的。
当然我只是说词,加上其他方面主席就是n维降维打击,就不要比了。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但即使是放在历史中,主席的诗词也一定是独一无二的,无他,主席眼里看到的风景,别人都看不到。
而且,主席诗词对几代人的深深影响,我相信也一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李杜、苏辛当然好,然虽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仍然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与虽千万人吾往矣一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性格。
而且正是外在的现实作用于人,才产生了强烈需要向外表达的感情。隔了几百年上千年,作诗当时的历史环境完全改变,后来的读者难以与诗作当时的现实产生共鸣,能产生共鸣的只剩下诗作传递出的一部分感情,这是事实。但不能说我们能感受到的那部分情感价值就高,古人能感受而我们不能感受的现实价值就低,这太自大了。而且,脱离了当时的现实,后人真的能体会到写诗时所表达的真正的感情么。
主席是政治家,诗作的现实属性社会属性显然极强。我们所处的社会正是主席的政治活动改造过的,他的诗词的现实价值我们能够体会能够共鸣。如果对主席诗词只看个体情感,用所谓“文人诗”的标准去欣赏,忽视其中社会现实的价值,那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好诗词的翻译太难,相当于在理解原文的情况下,还要重新出类拔萃的创作。觉得还不如原文解释教别人学会中文来自己读自己理解,当然难度是很大,但是我们还不是都学了英文。
虽然不同语言的学习难度和成本不一样,汉语的门槛相比英语应该是会高出不少的,但这个其实不是主要的问题,一门语言能不能走向世界,背后其实还是依托国家实力,就像当前英语的强势地位,大家都去学,这是和昂撒文明现在引领世界发展相对应的。
随着中国实力的逐步提升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文学习热也正在进行时。
我的标准是毛诗对于国人的精神影响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