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闲聊】秦始皇叫什么名字 -- 任爱杰

共:💬30 🌺5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闲聊】秦始皇叫什么名字

秦始皇叫什么名字

说起秦始皇叫什么名字,恐怕很多小学生都立刻能够回答说“姓嬴名政”。这并不奇怪,毕竟这是写进教科书里的。

但是,秦始皇的名字真的是“姓嬴名政”吗?如果稍微研究得深入一点,恐怕会有不同的结论。当然,有些比较喜欢内幕新闻的读者肯定会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当然吕不韦姓什么他就姓什么。”

但是这毕竟比较八卦。而且同样的事情竟然发生在吕不韦和春申君身上,而两个故事中先怀了孕然后被献给国王以求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的女主角竟然都是赵人。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司马迁是否把当时的流行 YY 小说当成史实来写了。在《史记》中,对这件事的记载是: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这里的“大期”是指十二个月。虽然产妇超长怀孕期并非不可能。但是超出两个月之久似乎并不可能。就算秦始皇真是吕不韦的儿子。但他也从没认过吕不韦当亲爹(干爹倒是认过),改姓归宗。所以秦始皇的姓名还是值得讨论一下的。

受上贴字数限制,只好分作如下两贴:

【原创】【闲聊】秦始皇叫什么名字--秦始皇姓什么?

【原创】【闲聊】秦始皇叫什么名字--秦始皇叫什么?

元宝推荐:海天,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闲聊】秦始皇叫什么名字--秦始皇姓什么?

秦以前的古籍由于秦汉之际的战乱和汉儒对古史的大量改编而基本不传,所以现在所能见到的对秦的世系的最完整的记载出自《史记》。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是这样的:

原文: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皁游。尔後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译文:秦的祖先,是颛顼帝的后代孙女,名叫女修。女修织布的时候,有一只燕子掉落一颗蛋,女修把它吞食了,生下儿子,名叫大业。大业娶了少典部族的女儿,名叫女华。女华生下大费,大费辅助夏禹治理水土。治水成功后,舜帝为表彰禹的功劳,赐给他一块黑色的玉圭。禹接受了赏赐,说:“治水不是我一个人能完成的,也是因为有大费做助手。”舜帝说:“啊!大费,你帮助禹治水成功!我赐你一副黑色的旌旗飘带。你的后代将会兴旺昌盛。”于是把一个姓姚的美女嫁给他。大费行拜礼接受了赏赐,为舜帝驯养禽兽,禽兽大多驯服,这个人就是柏翳(yì,益)。舜帝赐他姓嬴。

看到这里,似乎秦始皇的姓是“嬴”是毫无疑问的。而且这个姓氏古老,虽然不如某些姓氏如“张”姓直接起源于黄帝(《世本》:“张氏,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但也是五帝时代传下来的。

(按:顺便说一句,秦祖先的这个女脩吃了鸟卵而生大业的故事和商朝的开创神话“玄鸟生商”的故事如出一辙。区别只在商朝的那个故事里,女主角简狄是在洗澡的时候捡到那个鸟蛋的。而商的始祖 契 也是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才被舜帝分封在商的。所以很多论者认为秦和商是同一民族,都属于东夷。

个人觉得这个说法相当有道理。《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载,说简狄洗澡的时候还有另外两个伙伴。这两个伙伴是不是也吃了鸟蛋呢?女脩是在织布的时候捡到鸟蛋的。织布一般在室内进行。按照一般的解释,所谓玄鸟就是燕子。燕子在屋檐下或屋内筑巢是很常见的事。“浴”和“织”字形相近,会不会后人在抄写史书的过程中弄出了“三豕渡河”的问题来呢?当然,不管大家到底是一起织布,还是一起洗澡,都是在室内的可能性居多。捡到几个燕子蛋就更不稀奇了。)

但是,太史公接下来的记述却又是另一个样子。

原文: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於鸣条。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遂葬於霍太山。蜚廉复有子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缪王,得骥、温骊、骅緌、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赵衰其後也。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

译文:大费生有二个儿子,一个名叫大廉,这就是鸟俗氏;另一个叫若木,这就是费氏。费氏的玄孙叫费昌,他的子孙有的住在中原地区,有的住在夷狄那里。费昌正处在夏桀的时候,他离开夏国,归附了商汤,给商汤驾车,在鸣条打败了夏桀。大廉的玄孙叫孟戏、中衍,身体长得很象鸟,但说人话。太戊帝听说了他们,想让他们给自己驾车,就去占卜,卦相吉利,于是把他们请来驾车,并且给他们娶了妻子。自太戊帝以后,中衍的后代子孙,每代都有功劳,辅佐殷国,所以嬴姓子孙大多显贵,后来终于成了诸侯。中衍的玄孙叫中潏(jué,决),住在西部戎族地区,保卫西部边疆。中潏生了蜚(fēi,非)廉。蜚廉生了恶来。恶来力气大,蜚廉善奔跑。父子俩都凭才能力气事奉殷纣王。周武王伐纣的时候,把恶来也一并杀了。当时,蜚廉为纣出使北方,回来时,因纣已死,没有地方禀报,就在霍太山筑起祭坛向纣王报告,祭祀时获得一幅石棺,石棺上刻的字说:“天帝命令你不参与殷朝的灾乱,赐给你一口石棺,以光耀你的氏族。”蜚廉死后,就埋葬在霍太山。蜚廉还有个儿子叫季胜。季胜生了孟增。孟增受到周成王的宠幸,他就是宅皋狼。皋狼生了衡父。衡父生了造父。造父因善于驾车得到周缪王的宠幸。周缪王获得名叫骥、温骊、骅(huá,华)骝(liú,留)、騄(lù,禄)耳的四匹骏马,驾车到西方巡视,乐而忘返。等到徐偃王作乱时,造父给缪王驾车,兼程驱赶回周朝,日行千里,平定了叛乱。缪王把赵城封给造父,造父族人从此姓赵。自蜚廉生季胜以来经过五代直到造父时,才另外分出来居住在赵城。春秋晋国大夫越衰(cuī,崔)就是他的后代。恶来革,是蜚廉的儿子,死得早。他有个儿子叫女防。女防生了旁皋,旁皋生了太几,太几生了大骆,大骆生了非子。因为造父受到周王的恩宠,他们都承蒙恩荫住在赵城,姓赵。

从这段记载来看,秦始皇的祖宗在商朝是名臣勇将。蜚廉、恶来的名声是勇将的代名词。在关云长、张飞、赵子龙之辈靠小说出名之前,后人说起勇将总是会说“古之恶来”。不过也是由于这个原因,秦人在周朝开始的时候不得意,虽然做官,但是到造父一辈已经沦落到给周王当马夫赶马车的地步了。史书上固然说是“宠幸”。但一个马夫(总之是弼马温一类的官职)无论如何说不上是“重用”的。幸亏造父在平定徐偃王作乱的时候立了大功才得到了一块封地。并得到赐姓“赵”。而秦始皇的直系祖先大骆和非子则因为是造父的远房亲戚,沾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光,靠裙带关系也居住在赵城,姓了赵。

如此看来,秦始皇又应该姓“赵”了。但是太史公的文章峰回路转,立刻又为我们介绍了一段宫廷八卦和夺嫡斗争。

原文: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適嗣。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適。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適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於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適者,以和西戎。

译文:非子居住在犬丘,喜爱马和其他牲口,并善于饲养繁殖。犬丘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周孝王,孝王召见非子,让他在汧(qiān,千)河、渭河之间管理马匹。马匹大量繁殖。孝王想让非子做大骆的继承人。申侯的女儿是大骆的妻子,生了儿子成,成做了继承人。申侯就对孝王说:“从前我的祖先是郦山那儿的女儿,她做了西戎族仲衍的曾孙胥轩的妻子,生了中潏,因为与周相亲而归附周朝,守卫西部边境,西部边境因此和睦太平。现在我又把女儿嫁给大骆为妻,生下成作继承人。申侯与大骆再次联姻,西戎族都归顺,这样,您才得以称王。希望您考虑一下吧。”于是孝王说:“从前伯翳为舜帝掌管牲畜,牲畜繁殖很多,所以获得土地的封赐,受赐姓嬴。现在他的后代也给我驯养繁殖马匹,我也分给他土地做附属国吧。”赐给他秦地作为封邑,让他接管嬴氏的祭祀,号称秦嬴。但也不废除申侯女儿生的儿子做大骆的继承人,以此来与西戎和好。

这段故事里牵涉到了到底谁能够做大骆的继承人的问题。很显然非子是周孝王的亲信,而申侯女儿生的儿子则有申侯这个实力派作后盾。申侯威胁周王的那几句话很有意思。如果周王决心要用自己的人把西戎各部的盟主权夺过来,那么申侯并不在乎造反。周王当然不是笨蛋,既然不能硬碰硬,那就采取迂回策略。另外给非子一块也在西戎的封地,并将他拔高到贵族的地位,其目的无非是要分化大骆一族的势力。

到这里,似乎秦始皇又该姓“嬴”了。但是接下来的记载却似乎指出秦始皇应该姓“秦”。

原文:秦嬴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秦仲立三年,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於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

译文:秦嬴生了秦侯。秦侯在位十年去世。秦侯生公伯。公伯在位三年去世。公伯生秦仲。秦仲即位三年,周厉王无道,有的诸侯背叛了他。西戎族反叛周王朝,灭了犬丘大骆的全族。周宣王登上王位之后,任用秦仲当大夫,讨伐西戎。西戎杀掉了秦仲。秦仲即位为侯王二十三年,死在西戎手里。秦仲有五个儿子,大儿子叫庄公。周宣王召见庄公兄弟五人,交给他们七千兵卒,命令他们讨伐西戎,把西戎打败了。周宣王于是再次赏赐秦仲的子孙,包括他们的祖先大骆的封地犬丘在内,一并归他们所有,任命他们为西垂大夫。

从这段记载来看,非子受封后叫做“秦嬴”,儿子叫做“秦侯”,孙子叫“公伯”,而重孙子叫“秦仲”。四代中有三个人的名字中带有“秦”字。所以,这个“秦”字似乎应当是父子相传。而那位申侯上文信誓旦旦的保证似乎并不能够阻止西戎对周的侵略。连申侯自己的那位女儿所生的后裔也不放过,竟然灭其全族。而这场宫廷斗争的最大受益人却是非子一脉。祖先大骆的封地犬丘最终还是归了他们。这很有些阴谋的味道在里面。当然,我们要研究的并不是非子后裔是否利用了西戎来帮助他们夺回领地,而是他们这一脉到底姓什么。

那么太史公的结论是什么呢?

原文:太史公曰: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脩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

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译文:太史公说:“秦国的祖先姓嬴。他的后代分封各地,各自以所封国名作为姓氏,有徐氏、郯(tán,谈)氏、莒(jǔ,举)氏、终黎氏、运奄氏、菟(tú,途)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而秦国因为它的祖先造父封在赵城,所以是赵氏。

到这里,太史公终于抖开了包袱。秦始皇应该姓“赵”。这一笔突如其来。细心的读者可能会问:“为什么不是姓秦?不是司马迁自己都说以国为姓其中的一支是秦氏吗?”

这就又要回到当初的那场宫廷斗争了。非子一脉自认是大骆的真正继承人。但是由于申侯的介入而不得不低头,被别封而成为旁支。当他们刚刚被封到秦地的时候,很可能是以国为姓,称秦氏,这可以从秦嬴四代人的名字看出。但一旦他们夺回了大骆的封地犬丘,自然认为也得回了大宗的地位。既然是真正的大骆的继承人,当然要改姓归宗,自然就又姓赵了。

其实,说秦始皇姓嬴也没什么大错。不过先秦时代的“姓”和我们现在说的“姓”是不一样的。所谓的“姓”是指族名。而这种族名最早是从母系传下的。《说文》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五帝时期,中国的很多部落还是处于母系社会。大家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玄鸟生商”也好,周朝始祖的“履大人迹而生弃”也好,都指向“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这个现象。但自商周而下,特别是周朝建立了完善的宗法制度后,纯父系社会已经牢不可破。那么怎样解释所知的始祖都是女人的现象呢?于是各种各样的“处女感孕”传说就大行其道。

“姓”这个字大概是在母系时代造出来的。由于大家“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很自然的,世系就要从母亲那边算。而母亲的族属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后代的族属。母亲的族名也就成了“姓”。

进入父系社会后,“姓”并没有消失。只不过转变为部落的名称罢了。而男性的传承则用另一个字来表示,即“氏”。这个“氏”才是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姓”。所以秦始皇准确地来说应当是“嬴姓赵氏”。

这个“嬴姓赵氏”可能会让很多读者晕头转向。现代人也就一个姓,什么“嬴姓赵氏”,谁见过在名片上印这种古怪的名字啊?那么,我们换一种说法好了:“嬴家村的老赵”。或者更接近点,“嬴族,姓赵”。 这是不是容易理解一些呢?就好比本人自我介绍的时候会说“汉族,姓任”一样。

元宝推荐:铁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闲聊】秦始皇叫什么名字--秦始皇叫什么?

解决了秦始皇姓什么的问题,我们可以继续讨论一下他的名字到底叫什么。对此,太史公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的记载是:“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司马迁认为秦始皇的名字叫做“政”。不过,真是这样吗?

先说一个大家所熟知的关于避讳的故事。由于秦始皇的名字叫做“政”,所以“正月”里的“正”就不能够发第四声,而要发第一声。否则就是对始皇帝的大不敬了。

这个故事的问题在于,秦汉之际的避讳并没有后世那么严格。而对同音字(嫌讳)并无避讳的定规。如果说因为“正”是同音字而要避讳的话,那么同样是同音字的“郑”、“证”、“症”、“怔”等字却没有改读音呢?

汉朝的一些大儒们却是很愿意接受这种体现秦始皇“暴政”的说法的。他们争辩说“正”和“政”是可以相互通假的两个异体字。就好比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一样。例如《礼记.文王世子》里有一句“庶子之正于公族者”,郑玄就注解说“正者政也”。又例如《周礼.夏官》中说“乃立夏官司马,使师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这本来不用解释,可郑玄又兴冲冲地注解说“政,正也”。说了等于白说,反而把读者搞得一头雾水。

不过,这个说法却并非没有漏洞。如果说“正”和“政”可以相互通假,那么“正月”也自然可以写作“政月”。但是通观先秦古籍,却从没有这种写法。《春秋》中涉及到“正月”的日期不少,例如“春王正月”,没有一处是写作“政月”的。

而汉朝以后的史学家们没有必须对秦朝抹黑的政治正确性要求,在对秦始皇名字的考证上也就严谨了许多。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中引用徐广的说法:“一作‘正’。”又引用宋忠的说法进一步解释:“以正月旦生,故名正。”也就是说,秦始皇因为是正月里生的所以取名为“正”。

如果要验证这个说法,其实也很简单,只要看秦朝是否避讳“正”字就可以了。而有意思的是,秦朝的确避讳“正”字。例如“正言”被改为“端言”,“正直”被改为“端直”等等。

避讳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所谓的“同义代换”。例如汉朝为了避汉明帝刘庄的讳,就把“庄”改作“严”,结果历史上姓“庄”的都成了姓“严”的《庄子》成了《严子》。“庄”改作“严”,就是因为“庄”、“严”同义。而“正”和“端”也是同义。《广雅》中说“端,正也”。而那位郑玄老兄也同意,注解《礼记》中“以端其位”时说“端,正也”。而“政”却不能用“端”来代替。这就间接证明了,秦始皇的名字应该是“正”而不是“政”。

最有力的证据则来自于出土文物。

1993年,湖北省荆州关沮周家台30号秦墓出土了一套二世皇帝元年(前209)历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其文为:

四三二端十十十

月月月月二一月

壬壬癸癸月月乙

申寅酉卯甲甲亥

小大小大戌辰小

    小大

九八七六五

月月月月月

己庚庚辛辛

亥午子未丑

大小大小大

(注:这里借用张王兄贴子里的图片和引文。张王兄原文见【原创】正月里来正月正?D?D与履虎尾老师商椎

从这个历谱看,正月写成了端月。如果不是为了避讳,则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写。至此,争论了两千年的秦始皇姓甚名谁终于落下了帷幕。

以后我们介绍秦始皇的时候,应该这样写“秦始皇帝,嬴姓赵氏名正。”或者这样写“秦始皇,嬴族,姓赵名正。”

细心的读者可能还是要问。那么《史记》里面为什么要说秦始皇名“政”呢?

其实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主要参考了《秦纪》。而《秦纪》是秦国的国史,自然要避秦始皇的讳。由于秦汉之际并不避嫌讳,所以把“正”改为了“政”。司马迁笔头一懒,照抄不误,结果后世以讹传讹,将秦始皇的避讳名当成了真名流传了下去。

不过秦始皇也不算太冤。毕竟他是汉代前朝的皇帝,是“暴政”的代表,是汉朝人口诛笔伐的对象。避讳的名字流传了,从避讳的本意上来说倒反而成了对他的一种尊敬。最倒霉的一大帮汉朝以前的古人,明明和汉朝没仇没怨,却仅仅因为他们的名字和汉朝的皇帝或者皇后们相同,汉朝人就把他们的名字都改了。即使这还不算最冤。最冤的是汉光武帝的好朋友庄子陵,仅仅因为自己的姓是刘秀儿子的名字,而这个儿子后来又作了皇帝,就不得不改姓严。到现在大家都只知道严子陵而不知道庄子陵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一直有点好奇的是,秦始皇的儿子扶苏胡亥

是不是仅为其名?

家园 貌似籍贯赵家村~
家园 花!问一句,你泰国史的坑不准备填了?
家园 秦始皇姓名的英文全称Zheng Ying Zhao of Qin

现代欧洲语言也得按照古罗马人的规矩,名在前,姓次之,氏次之,最后加上一个世袭封地

对比:Gaius Julius Caesar Romanus(盖乌斯·朱里乌斯·恺撒·罗马人)Gaius是名,Julius是姓,Caesar是氏,世居罗马城。

最后西方人都喜欢“恺撒”这个“氏”,“朱里乌斯”这个大姓反而没人用了,和中国“姓”衰“氏”兴的现象一致。这也许是人性的必然?

家园 花顶
家园 还应该加上父亲名号,这才有面子

按魔戒里的规矩,他应该自称 I'm Zheng Ying Zhao of Qin, son of Zi Chu Ying Zhao

Julius应该是称号吧,好像只要是罗马帝国的皇帝,包括日尔曼人建立的那个,名字里都有这个词

家园 高兴那

刚想每篇都花一下,没想到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家园 【文摘】空白的历史 秦始皇28---34年

关于秦始皇是否吕不韦所生,找到一篇有趣的小文,与大家共享。

-----------------------------

空白的历史 秦始皇28---34年

近日读关于秦朝的历史发现其中有几处疑点,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一,丞相王绾。在史记中,秦国从孝公开始众多相国都有列传,如:商鞅,张仪,甘茂,穰候,范睢,吕不韦,乃至李斯。但是却独独没有为王绾写传。这种情况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此人为相时间短且毫无树建,二是此人的生平遭到封杀而不为人所知。先来说第一种情况,从史记与通鉴的记载中来看,王绾此人为相的时间是从始皇帝10年吕不韦去职开始为相到始皇帝28年——34年这一段时间去职,由李斯继任。至少为18年,时间不可谓短,甚至属于比较长的了。要说此人一生碌碌无为则似乎更不可能,从此人任职的时间来看,他主要任职于始皇帝兼并六国的这段时间。如果此人属于碌碌无为,毫无树建的人的话绝不可能在这样一段关键的是时间内任职如此长的时间。所以排除第一种可能。剩下就只有另外的一种可能了。但是,是什么人,又为何要封杀这么一个人呢?

二,蒙家的兴起。蒙家本为齐人,蒙骜自秦昭王时由齐入秦,官至上卿,自庄襄王时逐渐有所作为,成为秦国的猛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此人是受吕不韦的重用的。之后,其后人蒙武及其孙子蒙恬,蒙毅日益受到重用。到后来甚至凌驾于王家之上。但是值得怀疑的是此家族跟吕不韦的关系密切,却为何能在始皇帝清算吕不韦剪除其党羽的情况下仍然不受波及更甚至地位日隆?

三,王家的衰落。王翦,王贲父子东征西战为秦国打下大片领土,立下赫赫战功,是当之无愧的秦国首席军事家族,但是短短几年间却无声无息的没落了。更有一桩怪事,在始皇帝28立于琅琊石碑上的碑文中,竟然将王离的名字列于了其父王贲的名字之前,由此可以看出王贲此时似乎已经失宠了。何以在短短一二年间,一代名将竟然失宠于皇帝,这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四,赢秦宗室的神秘衰亡。自秦孝公重用商鞅开始,历代秦王屡屡重用外国之人,比如上述的张仪,范睢等人。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能够将王权牢牢的掌握在君王手中这除了历代君王高明的权术之外,无疑还依靠了强大的宗室力量。可是后来这股强大的宗室力量却神奇的消失了,据史记记载,秦二世曾大肆捕杀同宗大臣。但是在秦二世的时候,胡亥听信赵高之言所大肆诛杀的对象仅仅是诸位公子即秦始皇的众多儿子。而没有杀其他的宗室成员。但是在赵高杀掉胡亥的时候竟然为立一个秦王而发愁,其原因是没有宗室人员。既然胡亥当初没有杀宗室,那么赢秦宗室究竟哪里去了?不是胡亥杀的又到底是什么人杀的?同时,从始皇帝28年的琅琊石刻之中尚有昌武侯赢成等人的名字这一点来看,似乎可得出赢秦宗室是在始皇帝28年之后,二世继位之前消失的。

五,一段没有记忆的时间。从始皇帝28年到34年这一段时间内秦国的历史中只有秦始皇四处出游的记载而没有其他的任何事情。但是这六年时间一过去,秦国的历史又突然的热闹起来了,并且人事有了非常的大变动,丞相有王绾而变为李斯,蒙家代替王家而兴起。总之,在这一段时间之前和之后的历史都是轰轰烈烈,惟独中间的这6年时间死气沉沉。大胆的猜测一下,从始皇帝28年——34年这一段时间内一定发生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而且其间涉及到了秦朝的权力核心。但是后来基于某些原因这一段历史却被湮没了.

那么,这六年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就要从这六年之后所出现的全新权力结构来分析了。这六年过后,大秦的权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我结合上述内容来在一一列举一下:一,李斯代王绾为相,二,蒙家代替王家而一跃成为大秦第一家族,三,赢秦王族的神秘消失。四,令人不解的焚书坑儒。这四点表面上看来没什么联系,但是仔细的想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首先来看第一点,这里应该注意的是王绾是秦国人而李斯是楚国人。何以见得王绾是秦国的人呢?不妨回顾一下王绾是何时登上相位的?他是在吕不韦免职之后而任职的。在这一段时期内,秦国刚刚颁布了逐客令,试问在这一种形势下继任的相国怎么可能是非秦国的人呢?所以可以肯定王绾乃是秦国的人。其次看第二点,同样的,作为本土势力的王家衰落了,而外来的蒙家却取代了王家的地位。至于第三点,则不必说也可以看明白了。第四点,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给诸生定的罪名是这两点,一诽谤上,二妖言以乱黔首,那么就可以得出诸生被杀的原因是散布了诽谤始皇的言论,而非是宣扬分封抵制郡县。况且如果是因为分封和郡县之争的话时间上未免有些太迟了,为何不在统一六国之后,初行郡县之时而争论却要在郡县实行多年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再来争论呢?同时,分封与郡县之争属于国策之争,见解之争,是没有必要将诸生因此而诛除的,再者,诸生所议之分封事其最大的获益者并非是诸生而是宗室与元勋功臣,那么坑了诸生之后为何却没有涉及到宗室与元勋功臣呢?还有,来看看其所焚之书,首要的是民间的史书,其次是百家之书。那么其目的就显而易见了,就是针对历史中的一些记载,使某些事不得流传于后世。那么秦始皇究竟是针对哪一时期的历史呢?他不想让后人知道的究竟是什么事呢?根据上述的种种线索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始皇帝所针对的正是始皇帝28年——34年的这段历史,在这六年之间秦国一定发生了一件大事,其中牵涉到了始皇帝本人,以赢秦宗室,元勋大臣为主的秦国本土势力,以及以蒙家为代表的外来势力。而此事的最终结局是赢秦宗室灭亡,外来势力代替了本土势力。也可以从后来结局看出来这六年间所发生的一定是一场以秦始皇为首,外来势力为主要力量的势力同秦国本土势力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

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了这么一场突如其来而有激烈的斗争?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秦始皇与赢秦宗室间产生了如此深刻的矛盾以至于两方拼的你死我活。

结合上述的内容来看,似乎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始皇帝的身世暴露了。关于秦始皇的身世历来流传着他乃吕不韦与赵姬所生,连司马迁的史记都采取了这种说法。令人疑惑的事这种绝密的宫闱秘闻是怎么泄露出去的?又如何能流传的如此久远,以至后来人人皆知。秦始皇的身世如何泄露史书中没有记载,且不去追究。下面来着重说一下此事是怎么流传的如此久远。秦始皇的身世第一次大范围的流传是在长安君成蛟起兵反叛的时候,成蛟在讨秦檄文中指出了赢政非庄襄王的亲生骨肉实乃吕不韦与赵姬所生。但是其后成蛟迅速兵败,且秦国并为因此而引起动乱,政局仍然稳定。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此次关于秦始皇的身世的传播并未在社会上引起多大反应,断不至于造成后来的人尽皆知的后果。那么就意味着此事必然有另一次的传播,其范围,影响都要比成蛟起兵时大的多。综上所述,这件事就发生在始皇帝28 年前后。

根据以上的种种可疑迹象,我作了一个假设:

始皇帝28年前后,由于某种原因,秦始皇为吕不韦与赵姬所生之子的说法得到了证实并且大范围的传播开来,因此引起了赢秦宗室与秦国本土大臣的联合的反抗秦始皇的斗争,由于秦始皇经过早年未雨绸缪的大肆任用外人来架空赢秦宗室与本国大臣,导致了赢秦宗室与本土大臣的彻底失败。在这场斗争中,秦始皇通过威逼利诱等手段收买了一些本土大臣,如王离,将军冯去疾等人,但是如相国王绾等人却坚定的站在反赢政的立场。经过五六年的斗争,秦始皇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坚定的反抗者如赢秦宗室和类似王绾这类的大臣遭到的屠杀。不坚定的反抗者或后来投降的,如王贲等避免了被屠杀,收买过来的反抗者如将军王离等受到了秦始皇的怀柔,仍被重用。而由被屠杀的赢秦宗室和本土元勋大臣所留下的权力的空缺就由外来的大臣填补了。至此事暂时告终一个段落。但是却并没有完结。反对者本人及其家人虽被屠杀殆尽,但是他们的一些知情的门客弟子却还存在,这些人仍大肆宣扬着这件事,将其写入史书和散文中继续坚持着反秦的斗争。于是秦始皇再次举起屠刀,将这干人等彻底的消灭掉。并且焚烧了所有民间史书及有关此事的记录。最终完全抹掉了这六年的历史。历史记载虽然被彻底抹杀,但是这样一场巨大斗争民间是不可能丝毫不知的。而秦始皇又不能杀掉民间所有人。所幸历史的记载以被彻底的清除掉了,只要加大对民间的监控力度,使人们不得议论那么最多经过两代人后这件事就会彻底湮没。然而不凑巧的是,秦朝太短命了,仅二世而亡。秦朝灭亡之时,知情人尚未死绝,他们在新朝当然就能没有忌讳谈论这件事了。因此秦始皇的身世才会一直广泛的流传下去。

家园 汗流浃背中

当然是要填的。不过正在填《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 明朝卷》之坑。待填好后立刻会填泰国那个坑。

家园 为何有此一问?
家园 【评论】这篇文章猜测过多

其实这六年里,秦始皇并不是光在四方游山玩水。其中重大的事件不少,仅《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就不少: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巡游,刻石为自己歌功颂德。派人出海求仙。在泗水打捞周的九鼎。又派人进入湘山伐树。

所谓的湘山伐树照司马迁的记载是因为秦始皇过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于是迁怒几千年前的娥皇女英。其实结合后来的南征来看倒不如说是为了南征开通道路而做准备。

二十九年,再次东巡,在博浪遭到张良的刺杀。又刻石为自己歌功颂德。

三十年,无事。

三十一年,微服出访遇盗。更名腊曰“嘉平”。赐黔首里六石米,二羊。估计这一年是个灾年。政府必须救济。

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隄防。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

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

三十四年,適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下令焚书。

三十五年,修直道。兴建阿房宫。兴建骊山陵墓。下令坑方士。派长子扶苏到上郡监军。

所以这六七年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基础上继续南征北战,将版图扩大了几乎一倍。又大肆修建。这一切都要求有一个团结而高效的政府来运作。哪有功夫搞什么大清洗。

至于王绾记录为什么到勒石后就基本消失了。一是有可能王绾老了退休了,二是有可能干脆病死了。《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中曾说到“(昭王)乃拜范睢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睢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拔怀这一年时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前266年)。如果这位五大夫绾就是王绾的话,假设他那时二十岁。那么到了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已经过了47年了。王绾已经67岁。在当时已经是稀有的高龄了。退休或病死是一点也不稀奇的。

另外,秦朝设不止一个丞相。琅邪台刻石中不但列举王绾为丞相,还列举了另一个丞相隗林(亦作隗状)。所以李斯未必就是接王绾的班。

家园 好文,补充知识喽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