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还是老外敢说啊:关于中国当代文学 -- HSIM

共:💬21 🌺1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还是老外敢说啊:关于中国当代文学

    先是看到了这个贴子:

    德国之声 顾彬:对中国当代文学整体我没有说是垃圾

    标题先让我噗叱一笑,想这仁兄有马克吐温之风,把“议员有一半不是混蛋”翻炒

    一下端上来了。点进去看了一下没怎么明白,似乎又是一场无聊嘴仗。不过注意到

    “故事前面的故事”,GOOGLE了一下,找到了这个:

    德国汉学权威另一只眼看现当代中国文学

    这知道敢情是个老外,我说怎么这么大胆,敢跟中国作鞋抬扛。不过他话我是真爱

    听,随便抄几段,应该不算文摘吧:

    所有我认识的中国作家都看不起作协。......如果是真正的中国作家,他

    肯定不要入那个作协。如果他入了以后才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的话,他是很有问题

    的。一般来说,好的作家不可能跟作协保持什么联系

    :“狼图腾”对我们德国人来说是法西斯主义。这本书让中国丢脸。

    这不是文学,这是垃圾。
    (关于卫慧棉棉之流)

    最看不起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不是我们外国人,是中国人自己

    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垃圾

    中国作家大部分的中文非常不好

    高行健,开玩笑。北岛可以考虑,因为他是勇敢的。
    (关于伟大的中国作家)

    个人接受他绝大部分观点,特别是那句“中国作家大部分的中文非常不好”。虽然觉得他嘴臭了点,还带点西方人自以为是的文化优越感,但那些道理大都不错的。所以我早就不看所谓的“当代文学”了,除了一些短篇。以前不知道听谁说过“中国最好的现代文学作品都是译作”,10多年前的阅读经验让我基本认同这个观点,最近这几年这句话好象也不怎么灵了,所以开始慢慢试著读一点原作,当然只限英文。

    关键词(Tags): #顾彬#文学
    • 家园 【文摘】顾彬专访:解铃还须系铃人

      顾彬专访:解铃还须系铃人

      原文地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还是相信人的。”

      “关心我的中国朋友都告诫我,不要再和媒体见面了,当心成为被人利用的工具,这对我没有好处,对中国也没有好处。但我,还是相信人。” 灰白头发的老先生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为我们打开书柜连天的办公室的门。一段时期以来,德国汉学家顾彬俨然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垃圾论”的肇事者。“解铃还须系铃人”——他还是愿意坐下来和我们谈谈。

      德国之声:大约三周前,您在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发表了一些批评中国当代文学的言论,引起了中国媒体及文学界的强烈反响。对于这样的一种反应,您是否感到惊讶?

      顾彬:是的,我非常惊讶。因为我在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提出来的问题基本上没有什么新的内容。我还记得2004年,大概是五六月份,我在上海和中国人一起开了一个座谈会,专门谈“21世纪的中国文学状况”。今年3月31号我在人民大学也做过同样的报告。我的对象都是中国人,不包括什么外国人,但是无论我说什么,没有什么人注意到我提出来的问题。那个时候给我的感觉是,他们都同意我的看法和立场。另外上次在上海做的那个报告,去年已经在德国用英文发表了。现在《Shanghai Daily》要发表这篇文章的一部分。他们会选哪一部分我不清楚。原来《读书》也要发表,但不知道为什么老拖,可能里面有一些所谓的敏感的地方。我知道在中国不能提两个人的名字:高行健,黄贝岭。他们原先都是我的好朋友,但是如果一个朋友犯了错误,我也会公开地说。我也许是汉学界唯一的人,老公开批判高行健和黄贝岭。很多外国汉学家为此不太高兴,要求我保持沉默。

      德国之声:我们所收到的大多数读者来信都表示认同您的观点。国内一家门户网站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85%的网民投了赞同票。就您收到的反馈来看,也是支持者占多数吗?

      顾彬:是的,但是我也觉得有些可怕。因为Max Weber说过,一个真正的学者应该失去他自己,所以他的观点和立场应该是少数人能够接受的。如果现在有这么多的人都赞成我的提法,我要反问我自己,你真的是一个学者吗?另外,不少中国作家在听到报社报道的消息后也有些不高兴,开始评判我,这也是正确的,我不会因此而报一些不友好的态度。我们应该互相沟通。如果我的记忆是对的,我肯定没有说过“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但是我说过“棉棉、卫慧等人的东西是垃圾”。但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到现在还要把我和这句话联系起来?也许他们是想把我当成一个传声筒。到今年三四月份,中国大陆不少学者——非常重要的学者,都说过这类的话。

      德国之声:为什么说棉棉、卫慧等人的作品是垃圾,您有没有完整地阅读过一本她们的作品?

      顾彬:我很早就注意到她们。现在我培养的一批翻译家,为了赚钱,专门翻译一批庸俗的、通俗的作品。棉棉她们这一代非常聪明,她们在欧洲出书以前,专门跑到美国去找什么经理,经理从她们那里买好了版权之后,再卖给德国。之前,她们的书会先行在美国上市。德国出版社会也会同意在德国为她们出书。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灾难,因为我的学生都在翻译一些从我这里来看水平低下的中国作品。由于他们的德语非常地好,所以德文版的棉棉、卫慧、虹影要比中文版的好看得多。如果他们把她们原本非常破的中文照样翻成非常破的德文,那么出版社就会拒绝接收,翻译家也根本无法在德国过日子。

      德国之声:可是卫慧、棉棉的作品在中国也一度非常火爆,如果她们的中文很破,文字不好,为什么也能在中国有市场呢?

      顾彬:市场不一定要求一个作家的语言水平很高。这不光是一个中国的问题,这同样也是一个世界的问题。出版社基本上是从内容的角度来审视文学作品。如果内容有意思,他们会说“好”;如果内容没意思,但是语言美得不得了,他们会说“不发表”。我不否认棉棉、卫慧写到了一些别人没有写过的东西,我也不否认她们的作品有一部分有可读性,但是她们的基础不对。一个作家的基础是语言,这和一个足球运动员要掌握脚下的球一个样。

      德国之声:那么,相对于“垃圾”作品来说,一本“精品”或者“好”的文学作品应该由谁来评判?由市场、读者还是文学泰斗、业界权威?标准是什么?

      顾彬:你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自己也在这个方面非常困惑。怎么回答,我也并不太清楚。我们的标准是什么?有关中国20世纪的文学,我的标准还是1949年以前的思想水平和语言水平。如果一个读者不同意我的话,他可能也有他的道理。因为我知道我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还要求一位作家的语言水平应该是非常高的。如果对比49年以前的中国文学和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那么后者基本无法媲美。茅盾早期的文学创作、丁玲42年前后在延安写的东西、鲁迅20年代的作品,沈从文三、四十年代的文字到现在都没有什么作家可以超越。但是有一个例外。特别是八十年代前后,一批诗人可以说是完成了中国现代诗的使命。不光是北岛,还有很多其他的八九十年代以后的诗人,如翟永明、西川等,他们代表了世界上第一流的水平。现在不光是我一个人,汉学界的人、搞文学的人、德国的文人和作家们都承认这一点。所以我当时不可能说过 “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

      德国之声:那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国当代文学单单是诗歌这一小部分有所建树,而小说、散文等都比不上49年以前的水平?

      顾彬:孔子说过:“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也就是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诗人,无论是在中国、德国还是美国,都知道写诗赚不了什么钱,但还是应该追求自己的理想。中国诗人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情况特别不好,但还是拼命地写,发表他们的诗歌。所以,诗人不一定考虑到钱的问题,但是小说家的意识不一样,他们会在写作的时候有所谋求。所以,为什么 92年以后,这么多的小说家下海,包括张贤亮等人,但基本上没有诗人。因为诗人知道,他们的生活是会有困难的,而小说家基本上不会选择这样一种贫穷的生活方式。

      德国之声:前不久,中国媒体发布了一个“中国作家富豪榜”,其中,余秋雨以1400万人民币的资产高踞榜首。这样的一笔个人财富对于作家来说是算高还是恰如其分?

      顾彬:在中国当然算高,在德国也算不错。余秋雨对我来说是一个矛盾的作家。他会写,他会提问,但是他缺少勇气,最后不敢面对他所提出来的问题。我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他现在好像是中国作家当中最会赚钱的。因为不少中国人告诉我,“根本不喜欢看他的散文,因为这个人太油。”他太油?我不知道。是他们这么说的,不是我说的。我们在波恩也发表过他的散文,当我修改德文,翻看原文的时候,发现他真的很会写,但最后总不忘加上一个金黄的尾巴。这个我不喜欢。

      德国之声:作家本身也是一种职业,难道不应该以此来谋生,以此来赚钱吗?为什么世界各地,比如德国就有很多不错的小说家都能生活得富裕而安定?而中国小说一走上市场,质量就下降了呢?

      顾彬:你提出了一个太复杂的问题。如果我记得对的话,在德国也不是所有的小说家都能好好过日子。我也是作家,我也是本州南方作协的主席。我们这个协会大约70位作家中大部分都是小说家,他们不能够依赖写小说过日子(笑)。我也写小说。我发现卖我的小说比卖我的诗歌还困难。但是我认识一些比较成功的作家,他们告诉我,一个月赚5000欧元没有问题。这在德国还算不错。虽然他们靠写小说、散文、评论养家糊口,但是他们的质量不会跟着市场走。所以这一点可能跟中国不太一样。中国现在有一批非常有名的作家,他们知道怎么写,知道市场会接受什么,所以我在看他们作品的时候,发现里面有一种模式。如果离开这个模式,他们就不会这样成功。

      德国之声:您还批评说,中国作家的胆子特别小,能不能具体解释一下这样说的原因?

      顾彬:我应该承认,这个问题我是面对德国媒体来提的。所以我现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会碰到一些困难。上一次,我还记得那个记者问我是不是因为政治原因,中国作家胆子特别小。我那个时候没有回答。因为特别是外国记者,他们太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结合起来。我自己觉得,政治和文学应该是分开的,应该是两回事儿。二战以后,德国一些作家敢于公开批评政府——包括总理、总统在内,包括资本家、工厂代表、业界权威等等,到现在依然如此。虽然我不一定同意他们的观点和立场,但是承认他们的勇气。比方说海因里希·伯尔、君特·格拉斯,我并不喜欢他们的作品,但是对我来说,他们是伟大的道德家,我们需要这样的一批人。德国有过可怕的过去——30年代、40年代的过去,我们的父母敢于面对他们的过去吗?到了68年,他们好像已经忘了纳粹时代。如果那个时候没有那些勇敢的作家,我们德国政府现在可能和日本政府一样,把过去忘得一干二净。林语堂在20年代曾经说过一句话,到现在都很有借鉴意义,他说:“这么多中国学者,他们有话想说,这么多中国文人,他们有话想说,他们都不敢说。”这句话,我觉得直到今天依然有时效性。

      德国之声:您刚才说文学和政治是两回事儿,可是文学和政治分得了家吗?

      顾彬:我同意,是很有困难的。我主张作家要有他独立的声音,他应该公开地为老百姓说话,他基本上没办法避开政治。所以我的那个说法是矛盾的。我同意。但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目前也不知道。

      德国之声:所谓中国作家对外国作品“理解很差”是从何谈起?中德之间的书籍交流不是一直都处于逆差状况吗?甚至文学界有批评说,青年作家对于欧美文学的顶膜礼拜远远多于他们对于古典文学的借鉴。

      顾彬:翻译的问题我觉得有点不公平。我知道德文是复杂的,中文也是复杂的,但为什么现在有成千上万个德国人在学中文,折磨自己,基本上都学得不错。中国也肯定有不少中国人在拼命地学德文,但是在翻译方面,中国人认为他们把我们所有的重要作品早就翻成了中文,这其实是不对的。如果一个德国人想要了解49年以后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他到处都能看到一本。有些中国当代诗人包括杨炼、顾城、北岛等在内,在德国会有5到7本诗集。八十年代末,德国也有世界一流的诗人,但是在中国却找不到一本关于他的中文译本。当然,我同意,中国学者把我们的一些非文学作品也翻成了中文,所以在书籍总数上,介绍到中国去的德文书可能要更多一些。至于中国青年作家不爱看古典文学,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我在20岁的时候也只看当代文学作品。这可能是一个年龄的问题。也许等他们老了,就会发现古典文学的美妙。

      德国之声:中国作家的外语水平很差吗?用中文写作和掌握外语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顾彬:我在人民大学做报告的时候,曾经谈过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应该谈半个到一个小时左右。我也写过不少这个方面的东西。到现在为止,如果我记得不错,只有两位中国作家真正掌握了外语。(我说中国作家,这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一个是高行健,他的法语是一流的。但是高行健是法国人,不是中国人。最近老有人问我,你看白先勇,他的英语不好吗?但他是美国人,不是中国人。所以如果我说中国作家,是指还保留中国籍、住在中国大陆的作家。因此,我还可以这样说,中国作家的外语是很有问题的。如果他们会英文的话,他们的英文不是一流的。可能,跟读者见见面,跟作家对对话没有问题,但是好的英文是非常复杂的——如果你看19世纪、20世纪的英文作品的话,你就会非常惊讶。这是其一。其二,一位好的德语作家才只掌握一门外语吗?不可能。就拿汉学家来说,如果他没有把三到五门语言掌握得比较流利,如果他不能通过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等其他的外语来看中文,就不是一个好的汉学家。

      中国作家都是通过汉学家来同外国读者见面。现在的中国作家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不同于曹雪芹时代,不可能还有什么民族性的文学。所以当代作家们应该了解外国同行是怎么写的。应该了解翻译的问题。不少中国作家批评我们汉学家把他们的作品翻成这么差的德文、英文等等,那是因为他们不会外语,不了解翻译的苦衷。如果他们的外语好,就能帮助汉学家保持自己的原文风貌。

      一位老去中国的德国作家Schult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作家只掌握了他的母语,就等于什么语言都不会。如果你掌握了一门外语,就能从另一个语言、文化系统看到你自己的母语。台湾的柏杨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理论,他说你把一部外文翻成中文,就好比把外国作品放在一瓶酱油里面,出来的东西一定是中国的而不是外国的。很多中国当代作家是在按照外国模式写作。如果没有外国文学,也许90%的中国当代文学都不会存在,因为没有东西可以模仿。我们外国汉学家为了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不惜费劲地学习古代汉语,否则根本看不懂什么孔孟老庄。可是中国大陆学者中除了刘小枫之外,又有哪一位学过拉丁文?学过古希腊文?如果他们想要了解罗马,都只能看译文,但是真正的学者是不能依赖译文搞研究工作的。

      德国之声:对于一位中国作家来讲,是外文更重要,还是古文更重要?

      顾彬:(笑)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中国当代文学(我说大陆,不说台湾、香港)和中国古典文学是两回事儿,完全是分开的。所以一位中国当代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基本不站在传统之上。国际上有一批人说中国当代作家缺少某种东西。我估计他们缺少的是中国的传统。中国的传统是非常非常丰富的。如果我没有机会研究中国传统的话,我可能会碰到一个很深刻的生活上面的危机。我也是诗人,我也写散文、小说,我经常会把传统写进我的作品里去。所以在我个人看来,我会希望中国作家先学好古文,再去学外语。

      德国之声:您还公开地批评过《狼图腾》,说它是法西斯主义,能不能再解释一下儿?

      顾彬:作为一个德国人,我觉得我们的过去是丢脸的,是太可怕的,所以我非常敏感。不要忘记我是45年以后出生的,从那个时候开始,美国人给我们带来一种再教育。所以到现在我们说话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用词。有些词汇我们不能用,否则肯定会有人站出来说:你是纳粹分子。比方说“血”、“土”。原来中国还有一位作家叫做张承志,他跟《狼图腾》作者一个样,主张强者,土、血,对于我们德国人来说,这是纳粹用语。但是可能一个法国人、美国人、日本人,可能不会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

      德国之声:现在我们处于一个全球化时代,国门渐渐打开了,您觉得一个国家的文化地位与它的经济实力是否相关?

      顾彬:(笑),你看,奥地利文学什么时候开始伟大的呢?奥匈帝国差不多完蛋的时候,出了一批了不起的作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等等。古代希腊也是这么一回事儿,罗马帝国也是如此。所以,一个国家经济、政治上发达,不一定会出文学艺术上的杰作,所以经常听到的这样一种说法不一定站得住脚,还要多思考。

      德国之声:也就是说,您认为作家反而是在忧患时期会有成就?就像二三十年代内忧外患的中国?

      顾彬:你说的很对,国家非常弱,但是人民还不弱的时候,也可能作家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他们会公开地爆发出他们的力量。但是我为什么反对《狼图腾》主张的强者概念呢?一位德裔奥地利作家曾经把诗人、作家和狗做比较,他说一个作家到了一个现代性的社会以后,不可能还是处于社会的中央,他的地位一定低下。如果他不是居于社会边缘而在社会中心,这个作家一定会有问题。

      采访记者:亚思明

      关键词(Tags): #顾彬#中国当代文学#德国#汉学家
      • 家园 江山不幸诗家幸嘛

        你看,奥地利文学什么时候开始伟大的呢?奥匈帝国差不多完蛋的时候,出了一批了不起的作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等等。古代希腊也是这么一回事儿,罗马帝国也是如此。所以,一个国家经济、政治上发达,不一定会出文学艺术上的杰作,所以经常听到的这样一种说法不一定站得住脚,还要多思考。

        赋到沧桑句便工

    • 家园 大家不要误解了,“垃圾论”是媒体瞎编,请看顾彬的文章

      21世纪中国文学的地位 ◎顾彬

      最近,在波恩,我见到了一位颇有名气的中国翻译家,是翻译德国文学的。我告诉他,我

      在写20世纪中国文学史。闻听此言,他坦诚奉劝:ni xiaoxin! (你小心!)。可是,我

      干吗要小心?我没问他,因为,我猜,我知道他是甚么意思:在中国,决定研究甚么,怎

      么个研究法,是党拍板的。党下发文件,告诉学术界,哪些名字是不可提及的(比方说,

      目前,高行健就是这么个名字),哪些话题是禁忌(张爱玲在50年代写的那些反共小说)

      ,等等。党的意见总在变来变去,学者心里就没底儿了。今天有些事情可以毫无问题地被

      接受,说不准到明天却真成了问题;昨天是提不得的事情,今天却成了热门。但是,我是

      个德国人,何必在意一个中国学者的那些忧虑?如果我像中国的任何文学批评家那样思想

      和写作,国内外我的那些同事会对我失望的。他们会如此敦促:我行我素,用不着谨小慎

      微!正如profateri 这个拉丁词暗示的那样,一个教授,必得「坦诚」,必得说出自己的

      个人看法,必得愿意接受批评。因此,我每年在中国教四个星期的课,除了语言不同之外

      ,我那教法跟我在波恩大学的课也没甚么两样。在中国,我用汉语上课,不用德语或者英

      语。在最近的五、六年,我在大陆演讲,出版书籍和文章,压根儿没遇到甚么审查。但是

      ,我在德国的家里写的那些文章,受了台北的赞助,要在一些较大的出版物里发表的时候

      ,我却担心台湾的审查制度。甚至在去年,我也不得不改写了几个句子,这几个句子似乎

      暗含着政治意义。为了别人,我偏得受这份委屈,这由不得我不开始痛恨自己,因为我再

      一次默认了对历史事实的歪曲。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人所面临的麻烦事儿,还不仅仅

      是这些。在我看来,主要的障碍,并不是台湾海峡两岸的不同的政治阵营。有朝一日,民

      主化进程将彻底促成一个统一的中国,对此我信心十足。一个更严重的、兴许也是更顽固

      的障碍,是对现当代中国文学的那种常有的轻蔑。它的敌人既有中国人,也有非中国人,

      既有学者,也有读者。

      先让我这么说:我是在不甚爱好文学的一群人中间长大的。我常常不得不为我对艺术的兴

      趣而辩护。我的一个同学,评论起我最早写的那些诗,用的是这么一些耳熟能详的措词:

      你不必再解释这个世界了,你得改变这个世界。我在柏林自由大学讲20世纪的中国文学和

      艺术的时候(1977-1985年),我的一个同事,他讲的是日本研究,总是批评我使学生们

      对这篇小说或者那个作家产生了兴趣,因此把学生引入歧途。在我翻译和研究中国文学将

      近三十年之后,我可以把中国文学的反对者分为两个阵营:他们要么是德国的学术人士,

      要么是汉学研究家或者中国的知识分子。很明显,后一伙儿,更危险,影响也大。

      一个学者,对自己所从事的事情,起了怀疑,此事相当自然。怀疑和治学,是同一枚钱币

      的两面。与此大大不同的做法,是歧途阻止别人放弃他的学术抱负,直言告诉他:你最好

      是别从事这个研究或者那个翻译。由于近些年来我已经写了那些东西,那就让我从德国和

      中国两个方面,提提一个例子:我的十卷本中国文学史,将在此后的两年之内完成。在我

      开始这个工程的时候,我的一位好友,也是最好的汉语翻译家中的一位,曾经想阻止我做

      这件事。他说,我不应该浪费我的时间。几年后,我听到一个中国人说了类似的话。中国

      最有名气和影响的知识分子当中,有一位,对我说,再也别浪费时间去翻译当代中国诗了

      ;那些诗不值得一读。以前的北京语言学院,现在叫北京语言大学,我以前在那里的老师

      ,不向外国学生介绍1988年之后的当代中国文学。他们现在甚至把在80年代曾经受欢迎的

      一些文本,排斥在他们的课本之外。如果你问他们这是为甚么,他们会告诉你90年代之后

      的中国文学,不过是些垃圾,而那之前的文本或许过时了。我对「垃圾」这个词很是敏感

      ,因为正是我在十年前把这种「垃圾」引入了讨论。我为此遭到了《文艺报》一篇文章的

      批评,它公开要我闭嘴。1994年6 月苏州大学主办了一次关于中国散文的会议,在会上我

      用到了「垃圾」这个词。尽管我在许多别的场合,包括论及德国当代文学的时候,也用这

      个词,可是有人却断章取义,把这个曲解成我对1949年之后的中国作家的侮辱。我的论点

      是这样:1949年之前的作家,能够和1949年之后的作家比试吗?我的三个标准于是就是:

      语言的有效性、生活观,以及形式。我的结论是:有朝一日,中国文学的某些阶段,有可

      能被废弃,就像它曾经为之服务的那种政治背景被废弃了一样。十年前,「垃圾」这个词

      还在争论中,在目前,这个词在中国文学批评家那里却是相当稀松平常的,这些批评家完

      全否认1949年到1979年之间的中国文学有任何价值,对80年代和90年代的中国文学也持怀

      疑态度。现在,要我分别为某些作家或者他们的作品进行辩护,我日子不好过了。

      说实话,这不仅仅是中国文学学者的问题,这也是德国的汉学家的问题。在说德语的国家

      里,在我组织一个中国作家作品的朗读会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我的同事和他们的学

      生都不参加,即便中国文学是他们研究的科目。那么,在公开的作品朗读会上,谁有可能

      来听中国作家的声音呢?大多数人来自汉学领域之外。他们是一些对文学本身感兴趣的人

      ,很是愿意掏钱买票。研究中国文学的德国教授,怎么就如此麻木不仁呢?这个我不知道

      ;我在这里只能引述他们告诉我的话,他们说,但愿我能负担得起中国作家的旅费,这些

      中国作家能路经他们住的地方,在他们在去波恩的路上,能在他们那里略作逗留才好。说

      到杨炼,这一位现在住在伦敦,是一位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教授,说道:「我们压根儿

      不搞甚么中国诗歌!」至于女诗人翟永明,她在柏林待了一年,是另一位研究现当代中国

      文学的教授,我请她参加朗读会,她拒绝了,说:「中国作家写的东西,我现在是读得少

      了,或者根本就不读;他们只是鼓励消费主义。无论怎么说,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种类的

      朗读会都和跳蚤马戏差不多。」没有必要责备这两位德国教授,他们并没有现在的中国的

      文学批评家做得那么过分。那些中国的文学批评家,把鲁迅这位现代中国文学之父,诬蔑

      成从敌人日本人那里领钱的一个主儿,或者把普通的一个流行小说作者金庸捧为20世纪中

      国最好的作家。然而,余华在他抱怨是外国的汉学毁坏了中国文学在外国的名声的时候,

      他并不全然是错误的。说句公道话:我们必须说:在诋毁中国作家一事中,外国的汉学家

      和中国的文学批评家,都有份儿。艾青曾经要求中国作家应该得到尊敬。他当时是在40年

      代的延安如此吁请政治家们的,但未奏效。为甚么中国国内外有这么多人,赛着伴儿地奚

      落中国作家?这是不是和作家们本人有牵扯呢?当然,这是个很敏感的问题。现在我确实

      变得非常小心了。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些甚么规矩?在我看来,作家在被呼为真正

      的作家之前,应该满足三个标准:他应该能掌握母语,他不应该是任何党派、市场或者意

      识形态的奴仆,他应该有自己的道德立场。简单地说,他应该促进艺术,应该专注于人类

      的命运。

      关于语言:由于外国语言的影响,汉语经历了许多变化;甚么是好汉语,甚么是坏汉语,

      似乎没有固定标准似的。因此,我建议,掌握一种语言,必得包括有 意识地掌握语法、

      词汇和形式。经常的情况是,掌握其工具的,不是作家;反过来说才对:是时代精神为他

      提供了词语、思想、比喻。这不仅对中国作家而言是对的,对德国作家也一样是对的。许

      多作家,使用寻常的词语,却不知道是为甚么。他们的语法,松散而模糊;他们的观念,

      陈腐不堪。他们不把他们的语言看作最重要的任务,却把心思用在他们所写的内容上。棉

      棉、卫慧和虹影最是如此,她们把「身体写作」混同为文学。只要语言一团糟,只要文学

      上的丑事儿与伟大的文学混为一谈,我是不会对一个女性裸体的描写感兴趣的。

      关于作家的自主性:谁堪称中国的(文学)声音?在德国,我们有过、也仍然有许多声音

      ,那是海因里希 ‧ 伯尔(Boll)、君特 ‧ 格拉斯( Grass)和恩岑斯贝格

      (Enzensberger)等人的声音。他们都很有影响力,他们经常代表比较好的德国人,这意

      味着他们代表一国人民的道德意识,他们必得从他们曾经犯下的罪行中重新站立起来,必

      得发现一条道路,以便和全人类重新打成一片。在中国,我们找不到这样一种公共的声音

      。我们发现不了这种声音,难道是因为往昔的罪行是不可触及的吗?我的中国同事和朋友

      ,总是告诉我说,文革可比诸第三帝国。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我们为甚么听不到更多的发

      生在1966年到1976年之间的事情?有人告诉我,对文革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中国历史学家

      的禁忌。但文革对作家们而言,不是禁忌,因为他们的作品仍然被列为虚构之物。因此,

      为甚么他们不为在过去遭受如此苦难的人们呼喊?难道中国作家真是贪求政治权力而胆小

      如鼠吗?在我看来,中国作家似乎故意回避当前,而宁肯去重写历史,即1911年或1949年

      之前的时代。在这个方面,我们对帝国和民国的了解,就不能不比对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了解得更多!

      关于艺术和道德:这是一个相当保守的问题,因为,在欧洲,特别是从康德以来,在中国

      ,是从鲁迅以来,道德和艺术分家已经很久了。我是想阻挡时代前进吗?我的观点是这样

      :一个作家,应该既为艺术的平等地位负责,也为自己的立场负责。在中国真有好作家,

      他们对艺术和道德都有责任感。但事情照旧:他们仍然没有一种公共的声音!怎么会是这

      样?他们生活在社会的边缘上。这是他们的错处?这话很难说。有的时候,他们似乎是被

      一个被财货搞晕了头的社会噤住了声音。难怪他们在外国比在中国得到了更多的青睐!有

      的时候,他们似乎缺乏意志力,难能为他们的艺术忍受磨难,不能在得不到认可的情况下

      继续进行他们的艺术创作。太多的作家抛撇了正业,「下海」去了,捞大钱去了。甚至对

      某些大名鼎鼎的人物而言,文学也不过是个玩意儿而已。有些人为政治服务了一二十年,

      为党作代言人,然后再去为商业世界服务。这里牵扯了个甚么问题?中国作家有的时候不

      知道自己想要的是甚么。我说了这话,就点到了规范问题。在我看来,某些中国作家似乎

      不知道规范是个甚么东西。他们的规范似乎和广大的中国普通人的别无二致。在中国,甚

      么是好文学,甚么是坏文学?似乎没有人知道这个,那就是为甚么读者背弃了严肃文学而

      对流行文学趋之若鹜的原因。设无规范,则无艺术;设无规范,则无道德。

      因此,许多作家,其作品在80年代名噪一时,到了90年代却封笔不写了。你可以得到这么

      (待续……)

      • 家园 顾彬文章的后半部分

        一个印象:那些离开了艺术园地的人,是把文学当成了消磨时间的玩意儿。只要他们能去

        干别的,他就那么洗手不干了。对他们来说,文学仅仅是生活里的一项选择,文学没有自

        身的价值。如此说来,在一小段时间里,文学是「有用的」。你可以试试,只写一个作品

        ,看看有没有可能因此成名。在汉语里,这叫"wanr wenxue"(「玩儿文学」),拿着文

        学当玩意儿。尽管此事可悲,但你还是不能说这个搞法是背弃道义。因此,这种做法,大

        大不同于高行健和贝岭的做法;这两个人都跟政治胡乱纠缠,为的却是求得自己的阶晋。

        我们知道,有的时候,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一个人,不是出于他在文学上的功绩,而是

        出于他的政治立场。高行健定居巴黎,想必明白此事。他满足诺贝尔奖委员会的期望,靠

        的是他声称的三件子虚乌有的事情:(1)他自诩持不同政见者。(2)他坚称自己的作品

        在大陆被禁止。(3) 他争辩他对中国共产党太过批评,再也回不得北京。但是,(1)

        高行健完全不是一个持不同政见者。他在1978年,离开中国,一去不返,其时他发现,

        靠着卖他那些可怜的画儿,他能在欧洲过上滋润的日子。(2)在他得了诺贝尔奖之前,

        他的作品在大陆从来没有被禁止。他的作品以前卖不出去,现在还能在书架上找到。(3

        ) 由于他出国之后,从来没有返回中国,关于他的前祖国,他能够说的那些事情,没有

        一桩是新鲜的。他只知道1987年之前的中国,不知道1987年之后的中国。他只能说的那些

        话,别人,甚至党员,老早就说过了。如今,即便普通的人,对政府的批评态度,也更甚

        于他。说到贝岭,事情更糟糕。贝岭是文学杂志《倾向》("Tendency")的编辑,定居波

        士顿。他在北京过暑假的时候,第一次被捕,2000年8 月被释放。他必得离开中国到美国

        。在他返回波士顿之后,他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对第三只耳朵的恐惧」。他坚持认

        为自己是出于政治原因而被捕的。根据他的报告,他被指控的罪行,是出版了文学的文本

        ,却没得到上面的批准。他在中国印一期他的杂志,唯一的目的,是故意要在不经审查的

        情况下出版东西。他就是这么写的。但这完全不真实。就在他被捕之前,我在北京见到了

        他,他告诉我,他终于找到了一家印刷厂,愿意印他最近的一本杂志,却用不着ISBN书号

        。他给我看了校样,说在美国印书太贵,因此他就不得不去找便宜的印刷厂。他决定在北

        京印刷,是出于经济原因,不是政治原因。熟悉大陆的每个人,都知道,要出版东西,得

        要一个ISBN书号。贝岭没有这么个书号。但是,结果这不成为一个问题。现在,中国有一

        个黑市,你在黑市上能搞到任何种类的书,就连政府不喜欢的书也能搞到。要控制所有的

        书贩子,想必也不可能;或许政府部门也觉得没必要在全中国搜罗所谓禁书吧。我为甚么

        用「所谓」这个词?每当有西方媒体报导说有一本书在中国遭到禁止,我就会对记着们说

        ,去看看还能不能买到那本书。他们很快就发现,买到它没问题。你在哪儿都能买到,在

        官方的书店里也能买到;写书的呢,因为遭禁而出名,喜滋滋地收着国外的邀请函,利用

        难得的机会在国际书市上推销自己的被翻译了的书。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作家不是最好的

        ,你甚至可以说,对他们而言,没有比「遭禁」更好的了。

        那么,贝岭是因为甚么被捕的呢?我想,他的被捕,是他求之不得的。在发行了他那本杂

        志之后,他在北京大学附近的一个小书店里组织了一个聚会。公安局的人不曾光临。但是

        ,几天之后,事情为甚么就大大不同了呢?熟悉大陆的人都知道,如果得不到许可,任是

        甚么人都不得公开举行有外国记者参加的新闻发布会。贝岭呈示的那本杂志,主要讨论希

        默斯 ‧ 希尼(Seamus Heaney )的诗歌,并且只是在最后几页当中,提供了一幅

        敏感的照片和一个敏感的名字;但是,这是一场公开的国际新闻发布会,单单是这个事实

        ,也仍然是对当局公开的冒犯。贝岭写道,他「突然就遭到了逮捕」,如此看来,就站不

        住脚了。不,事情来得并不突然;在我看来,这次逮捕是故意找的,因为被捕给他带来了

        不少好处。全世界的记者,包括苏珊 ‧ 桑塔格( Susan Sontag),都为这次逮捕

        而指责中国,把贝岭呼为一位有勇气的编辑。我听说,有人甚至为他在美国提供了一所房

        子,以使他的「流放生活」舒适一些。我不禁要冷嘲热讽了,因为贝岭自称的他的「流放

        」、他的「死亡之谷」,是他在十年前故意自找的,其时他离开了中国,永远待在了美国

        。在这个方面,贝岭和许多其它宁肯待在西方的作家,多有相同之处。虽然他们每年都回

        中国,在大陆出书;可在西方,他们仍然自称「持不同政见者」。此事在目前已经变得相

        当滑稽,因为他们确实是从善如流地进行自我审查,这意思是说,他们很聪明地把自己文

        本中的那些敏感部分删除了,以便在大陆出版。他们为甚么这么做?中国正在变得更好了

        ,他们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不愿意自己被以前的读者忘掉,他们想保住自己在中国文学

        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他们也不愿意失去他们在西方享受的那些好处,他们宣称自己被迫

        在过流亡生活。这种骑墙的做派,实在是人情之常,我也不打算指责他们的这种勾当。我

        只是想警示世人:不要把一切事情,涂得非黑即白。中国作家不是圣人,党也不是魔鬼。

        迄今为止,21世纪中国文学似乎面临着许多内在的问题。但是,我还没有说到那个最诡异

        的问题呢。一旦问到,在中国,谁最配得诺贝尔文学奖,好几百中国作家都宣称自己最该

        得。人数这么多,这不仅表明他们自大过火了,也表明文学缺少了规范。在你和一个中国

        作家谈话的时候,你就能得到下面这个令人震惊的发现:他(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个男人)

        接二连三地批评当代中国作家,直到只剩下一个作家没遭到批评,那就是他自己!高行健

        得了诺贝尔奖,而北岛没得到,这时候,就连北岛的一个非常亲密的朋友也幸灾乐祸,通

        过长途电话抒发他恶意的快乐,长达几个小时。他的至友之一,没得到诺贝尔奖,他干嘛

        这么快乐?那是因为他把自己看成了中国20世纪最好的十个诗人中的一个,他认为唯有他

        才配得诺贝尔奖。高行健,哪里能和他平起平坐,提他都懒得。为甚么中国作家自视如此

        之高,这原因或许和下面这个事实有关:他们大多数都不会外语。在外国生活了许多年之

        后,他们还是不会外语。许多作家甚至拒绝学习他们的新家乡的语言。这意味着,他们既

        不能用一种外语和其它作家交谈,也不能以原文读任何文学作品。每次谈话,每次阅读,

        都必得是汉语的。因此,他们能够得到的东西,常常就类似于柏杨所说的酱缸效应。认识

        甚么东西,被翻译成汉语,似乎本来就是汉语的,常常是粗糙的汉语。一个中国作家可能

        得到的印象,是非常简单的:哦,这么一种可怜巴巴的语言也能得奖?我能做的,比那个

        好啊!

        我个人不指望这种情形能很快变好。现在,在全世界,训练有素的翻译家是太多了。在后

        殖民主义的冲击下,他们确实知道,一个中国作家在外国没办法不成功。为一篇翻译得很

        糟糕的、糟糕的中国文学作品承担责任的,总是那个外国的翻译者。无论是怎么失败的,

        都是翻译者的不是,不是中国作家的不是。我知道我在说甚么,因为,把高行健介绍到西

        方,我是第一人。从1978年以来,我们是朋友;但是,在2000年秋天,我们就不相往来了

        。对他的译文,或者他的文章,我总是觉得被迫要润色那糟糕的德文原文。尽管他的剧作

        和短篇小说,对80年代的中国是重要的,但也决不能和当时国际上的文学相提并论。毕竟

        ,我为文学做的不是一件好事。但是,这么一桩事情,在我德国老家是不允许说出来的。

        但是,为了中国文学本身的考虑,中国文学需要敢于仗义执言的人,不管这种人在哪儿,

        在德国,或者在中国。

        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沃尔夫冈 ‧ 顾彬(Wolfgang Kubin)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王祖哲 译

    • 家园 忍不住说几句

      汉学家???!!!哈,哈,哈!

      所有我认识的中国作家都看不起作协。......如果是真正的中国作家,他

      肯定不要入那个作协。如果他入了以后才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的话,他是很有问题

      的。一般来说,好的作家不可能跟作协保持什么联系

      评论:不懂不要装懂!作协有它的坏处和局限性,但是好处也是相当多。

      这不是文学,这是垃圾。

      (关于卫慧棉棉之流)

      评论:那什么不是垃圾?每个人有每个人垃圾的标准。

      最看不起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不是我们外国人,是中国人自己

      评论:把“中国”2字放掉,几乎放之四海皆准。

      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垃圾

      评论:虽然水平没有那么高,但是垃圾?那什么不是垃圾?

      中国作家大部分的中文非常不好

      评论:这简直就是CD!

      高行健,开玩笑。北岛可以考虑,因为他是勇敢的。

      评论:他看得懂高行健?虽然高行健拿诺贝尔文学奖也有点CD,但是因为那帮评委看不懂中文。北岛勇敢?我们现在是在说文学还是说胆量?

      这哥们也就一混混,估计也就认识几个汉字就尾巴上挂出汉学家的幌子。最讨厌所谓的文学评论家,自己写不出来还喜欢瞎评,依照我的意见,这些人都应该是txjjtds。

      • 家园 好像是先生说的:批评的对象越高,批评者的地位和能力也自然被抬高!

        支持你,并花下!

        • 家园 搞笑和严肃

          搞笑:如果没记错胡适说跟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对骂要骂到对方哑口无言算胜利(见周星星九品芝麻官);跟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对骂只要骂到对方还口就算胜利(馒头血案)。从机会成本上来分析,同样的骂,对方家比对草根回报率高,成功率高。

          严肃:国内目前聪明的人大多在搞技术和科学,这是强国之本;国外的人文学科研究者,尤其是理论界,聪明人并不比科技方面的少或者弱。批评是非常严肃的东西需要勤奋的理论学习和个人的生活阅历做积淀,绝不是指着鼻子痛骂一顿了事。实际上,知识分子的社会定位就应该是批评家,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就是在吃好喝好的前提下还对什么都看不顺眼,还要对存在的一切反人性的东西进行揭露和鞭笞,还和一切要剥夺这种话语权的人和行为彻底决裂。愚以为这个就是知识分子的风骨。

          • 家园 有时争论多,只因读书少。

            先生语:“这回的读书界的趋向社会科学,是一个好的,正当的转机,不惟有益于别的方面,即对文艺,也可催生它的正确,前进的路。但在出品的杂乱和旁观者的冷笑中,是极容易凋谢的,所以现在首先需要的,也还是——

            几个坚实的,明白的真懂得社会科学及文艺理论的批评家。”《二心集》

            后半部分请观赏《呐喊自序》

            另——绝无对战之意,只有会友之意。谢君回复。

      • 家园 小声地问一句

        CD是什么意思啊?最近越来越跟不上潮流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