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西人近距离之二 动手能力为何强 -- 浮云

共:💬68 🌺4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西人近距离之二 动手能力为何强

    西人动手能力强,有目共睹。一般人家里的修修补补,钉钉凿凿,基本都是自己动手。修个车鼓捣个家电,收拾一下房子,家常便饭。1990年代以前,自行车还是中国最常见的交通工具,那时的中国人基本都能修自行车,从补胎到调大架。西人在日常生活各方面的动手能力,基本就是当年中国人修自行车的水平。

    西人动手能力强,和其教育思想有直接关系。中国的教育思想要求学生高中毕业前掌握广博精深的知识,理科数学学到微积分,文科历史达到通史水平。即使今天努力进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仍然如此。就算是中国九年义务制教育,初中毕业生也基本上是个数理化史地生样样皆知的通材。加拿大的中小学教育,就是培养个思考方式和自学能力,平均授课时数比中国少三分之一到一半。不要说大量的课外时间让孩子用于业余爱好和体育活动,就是在课时内也有更多的内容是动手的。在加拿大初中的“科学”课上一动手,刚来的中国孩子立即让西人子弟比下去。当然,在一个中国小学一年级学生眼里,加拿大没有人会“查数”,包括老师在内。这里笔者只叙述客观事实,不评判高下。中华文明称雄世界二千年,而西方文明才领先二百年。就算今天,北美各大学的基础学科,华裔席位高得远远超出人口比例。

    西人动手能力强,与其社会观念也有直接关系。中国传统视动手动脚为下流工作,精专如鲁班也是不入流的奇器淫巧。即使现在,中国有钱人仍然要司机开车、雇人收拾草坪。而西人眼中,工作没有高下之别。环卫工人也可以参加议员竞选,只要他愿意投入那份精力。环卫工人与大学里的环保科学家在一切理念上都是平等的。海外华人中不断有人指出,加拿大的“技术移民”概念被偷换了,因为这“技术”指的是技术工人,不是工程师、学者和教授。西人恐怕理解不了这里边的区别,特别是考虑到北美技术工人收入的丰厚与稳定实际超过工程师。

    西人动手能力强,与其性格还有直接关系。笔者打工的工厂,普通工人戴蓝色安全帽,工头戴黄帽子,管理人员戴白帽子(白帽子在中国意思是外行),维修技工戴绿帽子(在中国,这帽子挣多少钱也没人要)。生产线出问题,蓝帽子报告黄帽子,黄帽子报告白帽子,白帽子再招唤绿帽子。绿帽子时薪很高,平时不忙,他们就是为了生产线停转存在的。可经常是黄帽子动手修,修不好找白帽子,白帽子又掏出随身工具一顿忙活,实在不行才找背着一大口袋吃饭家伙的绿帽子,然后自己在旁边瞪圆眼睛看。经常是黄帽子白帽子折腾半天解决不了的问题,技工来了三分钟结束。这幕活剧长年这么演,而黄帽子白帽子的水平也与日俱增。本以为这是一家工厂的特色,后来发现这事儿在加拿大到处都有,从生活到工作。

    http://www.duoyuans.com/bbs/viewthread.php?tid=2&extra=page%3D2

    • 家园 提一下

      。。。。。

    • 家园 【原创】西人近距离之八 至高无上是孩子

      在加拿大,谁是最重要的?名义的国家元首英女皇恐怕不是,她好像没怎么关心这块土地。加拿大总督伍冰枝大约也不是,尽管加拿大没有澳大利亚那么认真的共和运动,她也完全可能成末代总督。真正的最高领导人是总理马田,按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这主儿肯定重要。马田曾经率领联邦由庞大赤字转为年年赢余,可好像没人念他什么功劳,所有的人都在投票让他当选后争先恐后地收拾他。东亚之行饱受攻击,少数执政危机四伏,预算案阻力不断,这位财长出身的总理除了四下妥协别无长策。记者绞尽脑汁怎么把马田骂得更爽,马田绞尽脑汁怎么对记者笑得更真诚。马田是最重要的人?是加拿大最可怜的人还差不多。加拿大没有国教,合法宗教达三十多种,连众神都分不出高低。

      加拿大有最重要的。那就是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加拿大最重要的人。与中国不同,中国的孩子只在父母怀中是最重要的人,离了家庭,他的重要性只在理论上存在。

      在加拿大,全社会都以孩子为中心,不仅仅是他的父母,儿童从法律到实践都属于国家。儿童教育由国库税收负责,抚养由国库税收承担,权益由政府部门保护。父母是监护人,这没错。可如果政府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法定程序认为父母不是合格的监护人,那么对不起了,这个既虚拟又实在的政府会给你的孩子换个监护人,直到孩子能健康成长为止。加拿大各级政府拨款动辄以亿计,收起税来也如狼似虎,取之于民是否用之于民不好说,但没有未成年人流浪是真的——长期生活在北美的人,对这一点不会有太多的体会。让街头没有流浪儿,不是计算出抚养一个孩子到十八岁要多少钱,然后政府一划款那么简单。

      孩子的重要性是被加拿大的法律认定的。加拿大是真正的法制社会——法制社会的概念,不是制订法律的程序及法律体系是否健全(当然这是不可少的第一步)。法制社会的核心是法律被执行到什么程度、更重要的是被维护到什么程度。笔者在枫叶之国听的第一个新移民讲座,就是隶属政府的家庭儿童保护中心搞的讲座,讲座再客气,实质是不变的——就是告诉你,在加国不能打骂孩子,关起门来打也不行。法律规定监护人不能让十二岁以下儿童独处。在交通法规中,最高扣点处罚是发生交通事故擅离现场扣七点,仅次于此的是“在校车前后二十米不停车,扣六点。”加国警察也是吃财政预算的,警力相当有限。那么维护这些法律的是谁?是每个加拿大人,也就是加拿大公民及永久居民。把十二岁以下的孩子单独留在家中,父母出去打工,结果被老师、邻居报警,接下来一串诸如应诉、请律师、接受处罚,交付额度远超过打工挣的那点子钱,这个故事的不同版本,注定在中国大陆移民中永远流传下去。

      孩子的安全,是被整个加拿大社会关注的。在哈尔滨,每年冬季百万青少年上冰,冰场上也见不到一顶头盔,多少年也没见冰场上有脑外伤。到了加拿大,滑冰要什么?冰鞋够了吧?NO,请给孩子戴上头盔,没有冰球帽,来顶自行车盔也OK。在多伦多,警车发现一辆失窃车,追击。结果匪车一阵乱窜,撞到了学生校车上。注意,是匪车撞的,而且没有人受伤。媒体这下有料了,一直把警察发言人轰出来表态说“每年为了公众安全,我们已经放弃了多少追击”算完。

      孩子的崇高地位是由实践说明的。加拿大的小学设施完备,占地宽广,每班学生定额二十余人。童子军组织深入每一个社区,是由义工管理的。学校门前每天上下学时间,路口都有义工维持交通。领孩子出去,无论是中介、银行还是什么地方,家长谈事情的同时,接待人员都会立即拿出各种玩具、画笔纸张,保证小皇帝的待遇。新移民母亲都愿意领着孩子去上ESL和LINC,因为那种学校母亲可以学英语,有专业幼师帮着带孩子。公立图书馆里有儿童活动区,不仅有书,还有儿童专用电脑、游戏机及各种大型玩具。属于公共设施的儿童游乐设备、泳池遍布所有社区。

      西人喜欢孩子,喜欢到单身女性带孩子嫁人成优势的水平。加拿大缺人口,缺到每年从全世界移民二十几万的地步。可仅此两项,是解释不了孩子在这里怎么就成了重中之重。

    • 家园 【原创】西人近距离之七 没有咖啡怎么活

      山东人没有大葱不行。湖南四川人没有辣椒不行。山西人没有醋不行……西人,没有咖啡不行。上初中就从课本上知道“咖啡、可可、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也知道西方人喝咖啡。到了加拿大,才终于明白这咖啡喝到什么程度。

      早晨一睁眼,行色匆匆上班的人多一半手提一个大杯,有咖啡店的一次性纸杯,有自己家的盖杯,各色各样全装上咖啡。公路上的车,一到红绿灯,你看吧,十有八九那驾车人端起杯来喝一口。工间休息,经常叫“咖啡时间”。顺着这思路,也就明白了咖啡馆为什么叫“Coffee Time”。笔者见过一家纯中国人开的茶馆,起名叫“某某Tea Time”。

      一次请一个西人朋友吃饭,按风俗自然主随客便请他挑地方,这哥们直奔Tim Horton,结果因为满员没座位。起初以为他体谅新移民省钱去大众连锁店,后来看那难受样子,这才理解他是真想唱咖啡。也就明白了加拿大人选自己的最爱,为什么是Tim Horton,他们是诚心诚意的喜欢。在街头巷尾随处能看见Tim Horton的纸杯,几乎成了加拿大一个标志。笔者多次听到一个无法验证的传说:加盟Tim Horton连锁店是件保赢不亏的买卖,拿着钱找投资项目的华人新移民大有人在,也确实尝试过加盟。可因为种种“合理的原因”,大陆新移民很难捧上这个金饭碗。

      由这加拿大咖啡连锁店,浮云不禁想起星巴克。有那么几年,浮云认识的几个女性,把星巴确当什么似的。后来星巴克进入中国,也确实走了高端路线,就如肯德鸡麦当劳一样,绝对是消费行为而不是临时充饥。要是那几个视星巴克如五星宾馆的女性,知道星巴克不过是美国工薪族的粥铺,不知做何想。

      西人对咖啡已经到了不可或缺的程度。早晨“消失”几分钟,他不说“去吃早餐”,而是“我去弄杯咖啡。”只要人群稍集中的地方,就可以见到自动咖啡机,好几个按纽标明加水加热加奶加糖,扔进硬币就可以接出来喝。做为普及型的饮品,加拿大咖啡很便宜,超市中卖咖啡豆的货架旁就是电磨机,买完磨好拿家直接煮。有行家比较过,加国同品牌咖啡的价格比中国要略低一些,实际上加拿大的不少基本食品价格和质地都比中国要好,如面粉、苹果、食用油等等。

      看一个人是不是地道西人,你就看他对咖啡是什么态度。可以把加拿大的咖啡理解成中国的茶。中国的茶是什么?不错,是陆羽茶经,是20克大红袍拍出十六万港币,是名泉精烹,是冬梅融雪,是千载茶文化。但中国的茶,更是内蒙草原上乌黑的茶砖,是北京胡同中老少爷们的大罐头瓶,是南来北往列车上的将军杯。咖啡在加拿大就是这么回事。

      看着生产线女工利用开工前的几分钟,把大盖杯扔进微波炉中加热,然后端起来牛饮,我不禁想起国内写字楼中女孩们的精美咖啡杯以及那配套的杯碟和调羹,这简直是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区别。记得前几年国内流行过一句调侃:“你是小资?你喝的咖啡是自己手磨的吗?”不知西人对这句话能否理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其实星巴克味道还是可以的

        在米国的咖啡店里算是味道比较好的一家了,不过在中国竟然成为小资的标志实在很搞笑,姑且认为是营销策略和定位的不同吧

        在中国卖的品种好象多些,有点类似冷饮店了啥都有,还老出新花样。米国星巴克偶进去都没啥好喝的,有阵子也就一天一小杯LATTE,后来发现这东西很容易发胖(牛奶味儿特浓),而且咖啡又容易导致黑色素沉淀,就戒了,还是喝白开水,橙汁,绿茶……

        • 家园 其实在米国星巴克也是小资标志啊

          美国人没有欧洲人那种坐下来喝咖啡的传统。星巴克出来以前,要喝咖啡,无非是diner或者麦当劳之类快餐店里几毛钱一杯的那种,难得去dunkin donuts都算是爱咖啡人的享受了(他们的咖啡的确不错)。很多干体力活的都自己家里煮好装在小热水瓶,和午饭便当一起带着上班。

          星巴克刚流行的时候很多店开在barnes & nobel里,典型的小资环境。另外装模做样不说大中小,偏说venti,grande,tall和short,一杯latte要三块钱,还有几个服务员排着队重复order,来的顾客比着劲似的要求往咖啡里加各种调味品等等,这些都是当时很多comedian嘲笑的素材。

      • 家园 我原先不喝咖啡

        因为一喝咖啡,肠胃活动就会加剧。现在喝咖啡上瘾了,几乎也是每天早上喝一大杯,不知道怎样才能戒掉。Starbucks的咖啡我也喝,味道太重了。最近他们销售额上升了,居然还要涨价。我吃过一次在你们加拿大非常著名、在美国北方也有的Tim Horton's,当时不知道它是咖啡店,我是进去吃午饭的。那碗“汤”真不错,差不多是吃过的最好吃的汤。而另外配的两个面包,或者叫做饼干,却是坚硬得很,是我吃过最难吃的面包。

      • 家园 Tim Hortons 被 问题是 收购了吧

        再也代表不了加拿大了。

      • 家园 Tim Horton

        女犯Homolka出狱前,有记者问获得自由后最想干什么,她说想尝尝Tim Horton新推出的冰卡普其诺。

    • 家园 西人动手能力强原因很多

      除了你说的,还要考虑以下几点:

      中国人口多,人均居住面积小,因此各种维修服务的社会化程度高 -- 相对而言各种维修点的分布比米国要密集多了。在中国城市里大家都是送出去给别人修 -- 在乡村地广人稀的地方,农民也一样自己动手修理机器。中国人不比美国人笨多少...

      另外中国人工便宜 -- 维修价格中的大头是人工 -- 米国也不是没有维修服务,可算上一小时70刀的人工,啥都不值得修了 -- 自己能动手动手,不能动手的干脆扔了算了...

      另外老美大多自己独门独院居住,能折腾得起 -- 在中国大家住筒子楼,楼上剁个肉馅楼下还得敲天花板呢,你怎么搞维修?

      • 家园 这个呢,我就只好说实话了

        DIY是自己爱好,浮云吃饱了撑的JW这事儿。

        浮云所不喜的,是那种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圣书哲人与奇器淫巧、劳心与劳力、繁华都市与穷乡僻壤间的区别。

        懒鹤兄弟回的话,甚得我心:

        如果中国也实现了蓝领的工资高于白领[懒鹤 于:2006-11-13 03:25:09

        那么一大帮子人就又会JJWW脑体倒挂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