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也来说个中师毕业生60年代70年代的农村生活 -- 十八亩段

共:💬153 🌺85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农村后生

                    人小就不能把自己了解的事实说出来吗?

                    您这种理论真是奇怪。

                    我们那儿是挑大河水,当然也挑那种自己挖的很浅的土井。后来几乎家家都打了那种手压的井,我家也打了。刚开始用深水井熬粥,那个香啊!

                    农村啥时候通电我不知道,但是三天两头停电倒是真的。

                    小时候的作业都是在煤油灯下完成的。

                    不知道你的农机具是否是指机械?

                    如果是,告诉你我们那个庄现在还没有,土地都是小块的,不适合机械化。

                    我没说自己是个人物,我还在努力奋斗中。未来还是未知数。

                    也许把时间花在跟你们这些岁数大点的人聊天中是个错误。

                    不如去水母看看笑话,去mit看八卦。

                    再次重申,都是亲身经历,搞不清楚的地方,我都明说了。

                    谢谢您的提醒,虽然我没把自己当根葱。

                    • 家园 我老家大概三年前开始起用农机具:)))

                      包括玉米脱粒机和饲料粉碎机,但地里田里的活还得动用耕牛和大锄头:)))

            • 家园 呵呵,就回您的贴吧。

              还有山里面的人家本来就住的很散,竟然有数十条牛一起放,乖乖,真是大户啊。还调侃吃牛肉,笑死我了!牛可是农家的宝贝,重要财产。有时候比人都精贵,夏天晚上得给牛驱蚊,冬天还得饮牛...很难伺候的。

              正是山区,才会出现两个小罗卜头,就能看住一、二十条牛。我不知你那里是盆地(平原),还是丘陵,看来你没有到过山区。两座山之间叫山坳,把牛往某个山坳里一赶,牛在山坳里吃草就是了,大孩子一个就够,把守住这个出口,就是了。一个村有七八个、十几个生产队,二、三个队的自然村不多(方圆一百里的情况),每个生产队至少4、5条牛,7、8条牛的也不少见(当然这时这个队的人就可能有牛肉吃了),还没算上黄牛呢。早上、晚上,牛进出村时,十来条牛走一路,几乎天天这样儿。

              请再读一遍。还没算上黄牛呢。黄山南坡那一带,住得不散,十几个生产队的村子都有,可想而知。即使不同村,去同一山坞也是可以的,聚十条牛、二十条牛不困难,放牛娃也是结成“帮派”的嘛。

              还有你所说的放牛娃不会饿肚子,很假。虽然野地里野蔷薇的枝条,还有野果子可以充饥。杂粮跟米饭是两码事。

              放牛娃自制南瓜酒,冬瓜酒,下河捕鱼捉蟹(看地区的自然条件)……我都喝过、吃过不少。我们那儿,放牛娃还在山里找到一个小山洞,大概上几代的爷爷辈发现的,到了70年代的放牛娃发明了“南瓜酒”和“冬瓜酒”,这个山洞就成了酒窖啦。储存着红薯、玉米、南瓜等,加上酒(南瓜、冬瓜上开一小口,放入一定量的酒酿丸药,封住口(密封住),做好记号,这是哪天放入酒丸的,置于山洞了,等过了多少日子就行了,开口子,往外倒出来的液体他们就算是酒了,哈哈哈,酒味是有一些,有点酸、甜,满香的,……南方的夏天、秋天、甚至初冬,过年前吧,放牛娃的日子至少比同龄的穷孩子好过。不知现在如何了?……

              储存着红薯、玉米、南瓜……我还没有加上野果子(一、二十种)。家里也给饭的,常常是他们自己坚决不带。

              不知道十八亩段离开农村有多少年了?我离开10年不到,很多事情还是记得很清楚。问一下,听说山里多以黄牛为主,是否属实?

              跟嘎嘎声称(他实际是杜撰的)5、6岁放牛大体上同时间。水牛为主,通常一个队有1、2条,2、3条,3,4条黄牛,比水牛少。这跟旱地面积小有关。至于有牛肉吃,一个队水牛发展到7、8条牛时,就有把老弱的淘汰掉的因素在里面,所以可能有牛肉吃了,我就碰到过,一老的几乎耕不了地的牛,恰好不知怎么地又摔断了腿,在还没死去前,就杀了分给社员。耕牛是很宝贵的,那条眼看拖不过明天的老牛,也得公社批了才能杀,随便杀耕牛是要吃官司的。谢谢你体谅农家的宝贝。我们那儿在那个时候,至少四周几个大队没有这种智残人员放牛。所以放牛的多是堕学儿童,上了一、二年学,放牛一、二、三年……又逼着去上学,常常上不了几天就又放牛了,长大以后,后悔的也有。也有5、6岁的学前儿童,不常见,通常是家里孩子多,加上父母身体欠安等因素造成的。

              BTW,

              首先声明,我放牛的年代是90年前后。我们生产小队有两条牛
              90年代,生产小队是怎么回事?就不戳穿罢。

              • 家园 习惯叫法

                习惯上还是称生产队,比如别人问我家在哪儿?

                我会说是某某生产队的。

                现在仍然如此。

                • 家园 90年代叫村,当地地名加村,还有生产队?

                  这里的人们的大部分可是分田到户(承包责任制)的强烈拥护派,我都拥护包产到户,你还在生产队不生产队的,不戳穿还不行?哈哈哈……

                  放牛要做哪些事情?一条水牛、黄牛?放牛时多大了?上学吗?你那个村子就一个生产队吗? ……

                  • 家园 大学曾看到一个同学的家信

                    地址写的就是某县某生产队……

                    那时是90年代中期,他说他们那一直保留这样的叫法。那同学是湖南。

                    • 家园 那真是太不相同了。

                      我们那儿即使56年~现在,公社化也化了,生产队也划分了,各村一直没改名,根本不提N生产队的邮址畅通无阻、一直管用。

                      那位网友的意思,是在一个大村子,十几个生产队规模(大约,当然可有伸缩)甚至不止一个大队,当时分生产队时就根据房子的区域划分了,比如东北为一队,东南为二队,西北为三队,西南为四队……,几十年下来,人们一说起某某村(现在成了某某乡)一队,就知道指村东北那片房子。所以邮址可以是某某县某某乡N队的,送信的明白就行了。而那个村子的社会结构,完全是回到56年前一样的了。

                      皖、浙、闽、粤、桂、湘、鄂、云、贵等,丘陵、山区的农村,这样的结构很相似,平原地带则因大的村子常常称为“镇”了,往城市化发展了。你提的例子,完全对,我很理解。

                    • 家园 不错,四川也是这样:))))
                  • 家园 我家的门牌号

                    去年回国时照的。

                    “生产队”只是习惯称呼问题。

                    我要是到别的自然村办事,人家都不认识我这个年轻人。

                    我会说我是曹庄生产队某某的儿子。这样别人就知道了,因为我老爸知名度比我高多了:)

                    点看全图

                    门牌上字为“北头 曹庄 39”

                    (细心的人会发现,另外一个帖子里面我说我家是中间组的,为啥门牌是北头呢?呵呵....)

                    (其实我以前的身份证都跟我家门牌号不一致,40号,农村很多事情你们是搞不清楚地)

                    小地方沿用以前的称呼很正常,比如有人依然称老师为先生。

                    跟您说话真累,因为您一直认为您是无比正确的。

                    • 家园 你自己没有讲清

                      因为据我所知,在实行承包责任制的地方(99%农村),社会组织一概回到合作化化之前,公社解散了,重新恢复了乡的建制,这样县、乡、村与过去的县、公社、大队相对应,所以哪来的生产队或生产小队?……这还是我头一回听说这样的生产组织(当然是八十年代分田后,五十年代的互助组,我们都没出生),我相信河里也没多少人听说过,老的人民公社生产队还保留着的,全国就那么几个,知道的人还多些。

                      你自己没有讲清:这是“组”,相当于“互助组”,个体农户自行组合的?不知大约多少户组成一个组?什么时候开始的?分配上如何进行?你那组有多少土地而养两头牛就够了,有拖拉机么?

                      你仍没说清楚放牛主要干什么,应该是需要使唤牛工作时,把牛交给使牛的人,使唤牛那天,早上就得给牛拴系上牛绳(即缰绳),平日里牛的鼻子上那个金属环上一般是空的,要干活了在环上系上缰绳。牛工作时,放牛者不能离开工作地的,至少不能离远。牛不工作了,把牛赶到或牵到某个地方让牛休整,那是其次的活儿。平日牛不工作,那时让牛在某地吃草,可以带本书去看,那么为什么不能一人照看两条牛呢?牛工作时上学怎么办?

                      你老说我自以为是,可是你居然把“组”称作生产小队,简直是“混淆视听”么,哈哈,(玩笑话不会看不出来吧)。谁能看得懂呢?呵呵。一个大村子,为区别房屋的方位、地段,沿用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队划分,说对了吧。你累人啊。

                      十八亩段是我到过的一个地方,那是从来没有实行集体化过的一个村子,有多少土地记不太清了(不是很多)。

                      • 家园 没那么快的

                        就算承包责任制,但是名称并没有立刻改。我老家那里就是80年代末才变得。这些东西全国那么大,哪有一个标准能量齐的啊

                      • 家园 中国太大

                        据说所知,县乡之间还有一级,叫区。不过前几年撤区并乡,取消了。

                        村子下面就分生产队了。可能都有7,8个。

                        历史渊源我不知道。我们那儿基本上按住的自然村划分。不是组。

                        组是比生产队还要小的单位。组基本上按宗族。应该是自由组合。分配当然还是各个小家独立,要不然叫啥包产到户,责任田?

                        大的事情,比如防洪,抗旱,还有各家难以完成的事情就组出面,小队出面。小队长是推选的。

                        以我在的组为例,应该有20户人家左右。每家按5个人计算,100人左右。

                        我家现在8分田,一人分,算少的,因为不愿意种了。

                        大佰家5口人,6亩多地。

                        估算应该100亩地吧。

                        两头牛,无拖拉机。

                        记忆的不大准确,但是不会太离谱。

                        放牛是在有青草的季节才行。没有轮到放牛的人家还是要割牛草,送到牛屋,大家都很自觉,不会把牛饿着的。

                        牛只有在农忙的时节才干活的,不存在你所说的那么繁杂的手续。

                        下面这幅照片,你可以看到牛鼻里穿的是木头的东西。这个绳子是不会解开的。使唤牛时,放个牛枷在脖子上。

                        点看全图

                        • 家园 我们那里牛鼻子上穿了一个小金属环,

                          我们那里牛鼻子上穿了一个小金属环,可惜没照片。平日里不往上系任何绳子,所以只能在牛的身后“瓦、瓦、瓦”地驱赶。为什么你们那儿不能一人看两条牛呢? 不明白。你们那里,是家家有自己的牛栏的吗?你问了十八亩段村有多少田亩。我回答记不清了。你是不是以为我是十八亩段村的人啊?

                          你怎么理解自然村的?一个生产小队大约多少个组?一个村按(你说7、8个队的)大约多少人?

                          花儿谢谢。

                  • 家园 您老质疑精神太强了

                    一家一户养一条牛是不现实的。

                    比如我们自然庄(曹庄)分三个小队

                    中间,南头,北头,官方称谓是“组”

                    我们中间队以曹,陈两大姓为主。

                    养有两头水牛。

                    放牛是放学后或者假期去河堤上。主要吃河堤上的草,有时候也吃水草。

                    茭白叶子也吃,牛要看得紧,否则会去吃庄稼,那就要被骂死了!

                    放的是水牛,牵到河堤上就可以了。难道还是技术活?

                    我是小学,初中时放的,有时候还带本书去看。

                    高中后离家远,就基本不干农活了。

                    我们那儿一个村子其实很大的,按聚居分了很多自然村。

                    大都以某个姓氏为主,比如何,夏,凌....

                    [IMGA][/IMGA]

                    • 家园 十八亩已经技穷了,现在是极力以攻击我而转移大家的视线。

                      看来安徽农村和我们那里比较相似,只是我们生产队当年总共有10几头牛,分别养在不同人家,主要是水牛,黄牛大概一两头。至于吃牛肉,得等牛摔了或者病了无可救药的时候才有可能。十八亩自己道听途说杜撰了不少放牛的信息,再强加于人,何其可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