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也来说个中师毕业生60年代70年代的农村生活 -- 十八亩段

共:💬153 🌺85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我也来说个中师毕业生60年代70年代的农村生活

这位中师毕业生是本家亲戚,走出学校年代应当是60年代初,绝对在文革前吧,他生活在皖南山区,离屯溪、黄山不远,2~3百里路而已。

文革结束,78年前,他的工资才40几块钱,加过工资没有,不得而知。他有四个孩子,五朵金花得算上她们的妈,呵呵。他家的日子可是全村(以至在整个大队)数一数二的好,他的老婆根本就不下田干活----不出工,可他的老婆漂亮、非常勤快、出名的能干,她只干家务,外带点副业。带四个孩子,出不了工,很正常,这位母亲生产(人口)、家务两不误,家务主要是养猪,养的也不算多,2~3口,卖了除去小猪的投入,能挣100多块,养鸡鸭是为自家吃鸡蛋……。丈夫烟酒不沾,工作尽责,70年起竟当上了了校长(那时叫校革委会主任,文革结束就叫校长了),他的工资多半可以存入银行,以至70年代初,就盖了当时全村(可以说方圆50里)最气派的“豪宅”。他老婆一辈的小姐妹中,自然就传出“嫁人要嫁象XXX”的佳话来了。

那一带农村,愿意嫁给一个吃皇粮的,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初,差不多持续了两代人啊,在那个“吃饭靠集体,花钱靠自己”的年代,一工一农的家庭模式,优点凸出。别看那才四、五十块钱/月的工资,甚至才三十几块钱/月,解决一个农村人的口粮钱,即“倒找款”,孩子少的话,真是小菜一碟。孩子多,即使象我那位亲戚,四个丫头,那也不困难呢,不然哪来钱盖了“豪宅”呢?那年头,即使贪污,一中学老师,都没处去贪、去刮哎。吃菜有自家菜地,比两个低工资组成的家庭还要好,那时,几乎家家菜地里的农作物,都长得绿油油的,深绿、墨绿,一看就知道。至于鸡蛋换钱买盐,那只是少数极贫困农家的事。他的两个拿同样工资同学组成“城里人家庭”,日子一定不好比,盖房子,根本没门。

中药材、草药材什么的,在那一带,解放前就是本地出产。集体化前后都没有任何改变,收购人由私商改为国家而已,因为那是个人与国家收购系统的交换,就跟鸡蛋是一样,蚕茧、蜂蜜、蜂蜡、兽皮、山货……,哪有什么生产队、大队管的事?一人进了山采药、打猎,一无所获并不是不多见,算不算出工?根本没法集体化,听上去也很好笑。

BTW,工会会员费与国家职工的医疗保障似乎没有关系。工会费好象是工资的某个百分比,低于某个数字的工资,工会费就按某个固定数字,我知道,学徒工的会员费从第二年起收,一律收五角钱。货真价实的中师毕业生当上了国家教师(吃了皇粮),17块钱的工资,那么,不是这个“中师毕业”出了毛病,就是这个“国家教师”出了毛病。

另外,一个生产队由一百多户组成也没听说过,因为,当初之所以要分出生产队,就是生产大队的规模太大。我们那里生产队一般十几户、二十几户,三十几户的就要分成两个生产队了,分队的事时有发生,公社甚至大队便可以决定此事的,因为不涉及太多的土地分割、合并。一百多户,且算一百五十户吧,那是个小的大队规模,人口700、800的大队,有的是,当然人口1000、2000的也多的是。至少南方的几个省市都是这样的情景。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两位的帖子都看

就更明白,花

中国太大,情况太复杂了

家园 他的工资"才"40几块钱?

不是"才"啦...全国也没多少人能拿那么多钱....

家园 还带咬人的。

货真价实的中师毕业生当上了国家教师(吃了皇粮),17块钱的工资,那么,不是这个“中师毕业”出了毛病,就是这个“国家教师”出了毛病。

恭喜找到别人帖子里文字破绽后,现在

又找到数字破绽了。

家园 我母亲两个妹妹一个弟弟都是农村教师

他们那个时候工资20多块钱拿了很多年,那是猪肉6毛2一斤,我的小姨一个月工资可以买40斤猪肉。

家园 改革开放对多数农民来说,解决“吃得饱了”,

改革开放对多数农民来说,解决“吃得饱了”,其实放开了吃,不见得比按口粮吃,吃得更多,许多可以告诉这个现象,这可以归结到“副食品”增加,也可以归结到人的心态。

花钱可一直基本上是靠个人的,解放前到现在一以贯之,而解决花钱问题的路数,现在倒增加了不少,但恐怕还是僧多粥少,所以,还是要到城里去谋生。

花儿。

家园 工资问题:

工资问题:

1955年工资改革,发货币工资,从1956年开始实施,全国分为11类工资区,每一类工资区相差3%。浙江省除舟山(7类)外均被划为四类区,上海为八类地区,北京为六类地区。

1956──1985年,中学教师工资等级为10级(1963年改为为12级),小学教师为9级。中学最低的10级月工资在11类地区为48元,4类地区为40.5元,小学最低的9级工资在11类地区是36.5元,4类地区是30.5元。

我加了个北京属六类(也听说过五类)地区,以便对照。

家园

自己了解得不多,就多听听

家园 先花,再给你讨论讨论:)))

很显然,你那“外带点副业”绝对很重要,你也能从我的经历中看出来,“副业”其实比“正业”更具有经济上的优势,而我们家摆脱“倒找款”,其实就是“副业”的功劳。而我老家显然就是“副业”发展得太晚,而人人都貌似努力,其实“不务正业”,以至田园荒废,产量低下。而生产队每年必须完成蚕茧和交“公猪”的任务,严格说来这算不上“副业”,种中药材养蘑菇才纯属生产队赚外快,可以称得上“副业”。至于你说“副业”根本没法集体化,那只不过是你又一次自以为是,生产队种或收中药材动用十几个人是常事。但老家私人开始“副业”生产更晚,原因就值得深思了。老家解放前一直就有小作坊,解放后全给取缔了。

关于“工会”,其实当时就考虑到有些人会往正而八经的“工会”上引,所以先打引号,再做解释。这里还得重申一下,此“工会”非彼“工会”,彼“工会”成立得非常晚,好象是老邓都上台了才有的。

至于“一个生产队由一百多户组成也没听说过”,我也没听说过,因为我们那“每小队约一百户人家”,你要往150户整咱也没意见!而这得归功于“土改”,一是有谣传一“家”分多少地,于是很多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应该很少)的家庭成了好几个(这和北京当年拆迁说一个户口本分一套房,一清华副教授搞了6个户口本何其相似);二是混合不同姓宗族时,虽然从老家那也迁出去几个,但从人口稠密的地方迁来更多外姓人(我能记得的有11个姓)。

总的说来,你的言谈举止非常不象经历过那段时间的人。

家园 这个玩意儿真的嘛用没有:)))

你数一数这里有多少个例外了?而且我昨夜和父亲聊天还了解到,当年他们的工资是遭到了克扣,可和你那40几块还差得远呐!他的工资涨了再涨,到82年“才”有40几块,你说“78前工资才40几块钱”的他见过,那是他师范的老师,哈哈!

家园 看起来和谐社会在那时候就实现了
家园 老弟,甭听这家伙的胡咧咧:)))))

他要说是苏南还有点可信度,我老婆就是那边的,多少有些了解。那皖南是嘛地儿?你自己把皖南农村文革之类的关键词输到狗狗里面去,不就明白了?

家园 哈哈,“又一次自以为是”,真不知道谁在自以为是!

我们那里没有种植任何中、草药,所有的中草药材都是上山采撷。说得够清楚了,而且这里的中草药是本地名产、历史悠久,如何集体化?真的要请教了。

举个人们容易理解的例子:上山找到一根人参,抵当时半年、一年、两年…… 的收入,能算成工分么?(为了避免误当事儿说,先声明我们那儿不出人参)。上山找不到药材、打不到野兽……又如何算工分?

您不必恼羞成怒,指出:17块/月工资、中师毕业、国家教师,这三者中必有一个出了“叉”的事实,难道就要随意指别人“言谈举止非常不象经历过那段时间的人”了吗?

我的ID“十八亩段”就是一个村子的名字,这个村子没有合作化、没有公社化,一直是单干户,当地方圆一百里,人人皆知,我去过那里,住过一段日子,很喜欢,将来有可能的话就到那里生活,怎么样啊?

改革开放功在千秋!“改革开放前必是地狱、改革开放后都是天堂”式的思维方式,何其猖獗。

家园 拜托,真的受不了你满口谎言了:))))

1。安徽有人参么?

2。若你真在安徽某小学教过书,文革期间惨况你真的没见过(就说皖南地区吧)?实在不知道,你能不能先在网上查一哈哟。

3。你你地儿不能集体出动种中草药,别的地儿也不行?

4。我哪个地儿出了叉?这里有类似经历的不是还有几个人么?

5。我将老家财政局的事讲得还不够透彻?时间地点都有了,还需要什么东西要劳驾你去查一下不?

6。我并没说“改革前为地狱”这类荒诞不经的话,那是你嘴里吐出来的,最好别往我头上套。

7。你喜欢哪个村子也不关人任何事,你得用真正的例子来证明,而不是一张嘴先将自己没经历过的与你愿望不符的事件认定为伪造好不好?

8。再给你说一遍“师范”“师专”“师范大学”等等名字上都能分辨得出来,“师范”两个字就是中专性质的学校,别硬往大学头上套。

家园 “当年他们的工资是遭到了克扣”,17块/月是克扣之后的?

“当年他们的工资是遭到了克扣”,到底搞错的是你呀。呵呵,先前您没有意识到这里有了“克扣”,当然不好说什么了,别人确实没有“搞错”什么哦,你武断别人“搞错”了嘛。

许多例子,可能都并没错,因为“中师毕业”(年份)和“国家教师身份”等事情,那些例外没有明确说啊,如何判断他们支持你那“17块/月工资”的说法?我当然也知道一个乡村教师的收入(本人收到过)。

这玩艺是没嘛用,佩服您还是承认了您原先不知道的“克扣”,比许多人强!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