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也来说个中师毕业生60年代70年代的农村生活 -- 十八亩段

共:💬153 🌺85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呵呵,就回您的贴吧。

还有山里面的人家本来就住的很散,竟然有数十条牛一起放,乖乖,真是大户啊。还调侃吃牛肉,笑死我了!牛可是农家的宝贝,重要财产。有时候比人都精贵,夏天晚上得给牛驱蚊,冬天还得饮牛...很难伺候的。

正是山区,才会出现两个小罗卜头,就能看住一、二十条牛。我不知你那里是盆地(平原),还是丘陵,看来你没有到过山区。两座山之间叫山坳,把牛往某个山坳里一赶,牛在山坳里吃草就是了,大孩子一个就够,把守住这个出口,就是了。一个村有七八个、十几个生产队,二、三个队的自然村不多(方圆一百里的情况),每个生产队至少4、5条牛,7、8条牛的也不少见(当然这时这个队的人就可能有牛肉吃了),还没算上黄牛呢。早上、晚上,牛进出村时,十来条牛走一路,几乎天天这样儿。

请再读一遍。还没算上黄牛呢。黄山南坡那一带,住得不散,十几个生产队的村子都有,可想而知。即使不同村,去同一山坞也是可以的,聚十条牛、二十条牛不困难,放牛娃也是结成“帮派”的嘛。

还有你所说的放牛娃不会饿肚子,很假。虽然野地里野蔷薇的枝条,还有野果子可以充饥。杂粮跟米饭是两码事。

放牛娃自制南瓜酒,冬瓜酒,下河捕鱼捉蟹(看地区的自然条件)……我都喝过、吃过不少。我们那儿,放牛娃还在山里找到一个小山洞,大概上几代的爷爷辈发现的,到了70年代的放牛娃发明了“南瓜酒”和“冬瓜酒”,这个山洞就成了酒窖啦。储存着红薯、玉米、南瓜等,加上酒(南瓜、冬瓜上开一小口,放入一定量的酒酿丸药,封住口(密封住),做好记号,这是哪天放入酒丸的,置于山洞了,等过了多少日子就行了,开口子,往外倒出来的液体他们就算是酒了,哈哈哈,酒味是有一些,有点酸、甜,满香的,……南方的夏天、秋天、甚至初冬,过年前吧,放牛娃的日子至少比同龄的穷孩子好过。不知现在如何了?……

储存着红薯、玉米、南瓜……我还没有加上野果子(一、二十种)。家里也给饭的,常常是他们自己坚决不带。

不知道十八亩段离开农村有多少年了?我离开10年不到,很多事情还是记得很清楚。问一下,听说山里多以黄牛为主,是否属实?

跟嘎嘎声称(他实际是杜撰的)5、6岁放牛大体上同时间。水牛为主,通常一个队有1、2条,2、3条,3,4条黄牛,比水牛少。这跟旱地面积小有关。至于有牛肉吃,一个队水牛发展到7、8条牛时,就有把老弱的淘汰掉的因素在里面,所以可能有牛肉吃了,我就碰到过,一老的几乎耕不了地的牛,恰好不知怎么地又摔断了腿,在还没死去前,就杀了分给社员。耕牛是很宝贵的,那条眼看拖不过明天的老牛,也得公社批了才能杀,随便杀耕牛是要吃官司的。谢谢你体谅农家的宝贝。我们那儿在那个时候,至少四周几个大队没有这种智残人员放牛。所以放牛的多是堕学儿童,上了一、二年学,放牛一、二、三年……又逼着去上学,常常上不了几天就又放牛了,长大以后,后悔的也有。也有5、6岁的学前儿童,不常见,通常是家里孩子多,加上父母身体欠安等因素造成的。

BTW,

首先声明,我放牛的年代是90年前后。我们生产小队有两条牛
90年代,生产小队是怎么回事?就不戳穿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