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启功先生轶闻一则 --和夏翁的风筝 -- 萨苏

共:💬48 🌺10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启功先生轶闻一则 --和夏翁的风筝

    上大学的时候,萨有个同学是潍坊的,她家老爷子是个老艺人。

    有一次老爷子进京办事,通过女儿托到启功先生 -- 怎么个关系呢?兄弟是师大出身的么,兄弟的同学,当然也是师大的了。和先生就是普通的师生关系,可启功先生古道热肠,很帮忙,事儿就成了。

    老爷子乐坏了,一定请启功先生去潍坊玩,食宿他包。先生是个忙人,就推了。人家老爷子很过意不去。

    过了两年,启功先生来潍坊参加风筝节,自己送上门来可让老爷子抓住了,死活绑到家里热情款待。山东人热情豪爽实在,可要搁有些矫性的主儿身上这样绑架式的邀请未必受欢迎。好在启功先生是个随情适意的主儿,没有架子,结果宾主尽欢。

    酒到半酣,老爷子说您难得来一趟,我给您准备了件玩艺儿,带着走吧。启功先生说不行,朋友归朋友,哪儿能吃了还捎带着走呢?

    老爷子说也没什么,自己糊了一个风筝,您带着家去给孩子玩。

    启功先生挺高兴,他是旗人,旗人对什么风筝啦,鸟儿啦都特有兴趣,曹雪芹当年还糊风筝过日子呢,一听是风筝觉得满不错。这礼物雅致,而且是自己做的,这就不是个钱的事儿,是个情分。先生一高兴,说好,那我就带着了。

    先生忘了,山东人说话好讲礼节好谦逊,比如武松打死西门庆,发配孟州,街坊邻里送行的时候塞给解差二十两银子,让“路上些些买杯茶喝。”后来一查当时物价,一家十两银子够过一年,怎么也合人民币三五千吧,好几千块人民币“买杯茶喝” – 什么茶能卖出这个价儿来?

    要日本人说话就得反着想,比如他说今天吃饭九道菜,您可不要以为肯定能吃饱,一个梅子也叫一道菜,三片树叶上面放俩萝卜条它也叫一道菜!这不奇怪,我们门口有一条河叫小石屋川,地图上标着呢。这“川”是多宽的一条河呢?两腿跨上去就能照相,在中国这玩意儿叫阳沟。。。

    老爷子不是日本人,老爷子是山东人啊,所以这“带回家去给孩子玩”的风筝,就有了点儿水分。

    酒足饭饱,先生还惦记着风筝呢,说我该走了,那个风筝,别忘了给我带上。

    老爷子说您就这么带可带不了,咱们到作坊去取吧。

    先生微微诧异,说好,心里就有点儿犯嘀咕,觉得有点儿不对了。

    到了作坊,一溜儿大瓦房,老爷子一指其中一间 – 早就给您做好了,一直没找着合适的车给您送去。

    什么风筝要车送阿?启功先生发愣,进门一看愣给吓出来了。

    那风筝快有一人高。

    一片而已。

    整个风筝一共七十二片,绢面细竹枇,前龙头后龙尾,在屋里团团盘了一圈!

    这就是潍坊风筝的绝顶之作 – 龙头飞蜈蚣,老爷子的绝活儿。老爷子作的这一条七十米多长,还不算最大的,最长的有三百五十米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龙头飞蜈蚣大风筝

    启功先生看看风筝,看看送自己来的那小面包,急了,说:不成啊,这个我带不了。。。

    真的,要装这个得弄辆解放大卡来,再说了,送到北京有往哪儿放呢?启功先生家好像有个小楼,可一大家子人大概也没法专弄出一间来放这个大蜈蚣阿。

    最后,老爷子作了妥协,和启功先生一起在风筝前面照了张相作罢。

    这是我们那女同学暑假回来给我们讲的,一边讲一边还感叹在北京想找个放风筝的地方可真难。我们听了,除了一份惊讶以后,还多了三分警惕。

    警惕什么?

    要是有山东的朋友约您“小小儿喝一点”,可别随便答应,人家可能抱两个酒坛子过来!

    [完]

    关键词(Tags): #启功#风筝#北京师范大学#潍坊元宝推荐:履虎尾,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俺不是师大的,不过俺婆婆是正经师大中文系毕业又留校当老师的

      启功先生给他们上过课,说起来老先生甚是不修边幅,搭拉着鞋就上课来了,袜子后头还有个大洞,讲课拖长声,鼻涕出来了就抹一把。一次俺婆婆跟他开玩笑,见老头踏拉着鞋,就跟在后头踩了一脚他的鞋后跟,老头儿回头一笑就过去了。

      同班的同学都让老头儿写过字,俺婆婆自视清高,就没让老头儿写字,现在这个后悔呀!

    • 家园 喜欢山东

      老家大连,大连话和山东话很象,听着实在,一点都不矫情。

      • 家园 咳咳,您说的是福山话吧

        就是烟台话。胶东地区的方言已经很多了。胶县、福山、文登、海洋、龙口、邹(这里不念走,念举)县、青岛、掖县、黄县等等,各不相同。跟大连话像的,就是福山话而已。往西的高密、五莲等又有区别。

        到了中部的潍坊话,那是逗得不行了。其实潍坊话最地道的是北滩话,就是北边滩涂一带的,然后是城区的,周围县里的昌乐、昌邑、坊子、寒亭,都有不小的区别。就是外地人也一样分得出来。再往西,就是淄博话,淄博话跟潍坊话差别很大。但是还能交流。淄博话跟鲁西南的沂蒙、枣庄、菏泽那差别就更大了。

        淄博话区别也很大,青州话和周村话一听就不是一个味道。但是说起来差别比济南的东城话和南城话之间的区别还要小一些。我头一次去济南南边玩,要小笼包子,说了半天人家硬没听懂。那个时候,俺的济南话(就是东城话)已经学得很地道了。不由得让我大吃一惊。后来还是搬出家乡话来,他们才听得懂。(呵呵,有人说那时他们互相之间不对火,我遭了池鱼之灾)。

        我一直以为枣庄话和菏泽话应该很像。到了那片才知道错得厉害。尤其是个别的单词,双方简直是鸡同鸭讲。但是不管怎样,至少还可以交流。

        我有一个福州的同学,他有个福州的老乡,两个人见了面从来不讲家乡话。我就很好奇,问他,他说,试过,但是双方都听不懂。我就问他两家隔了有多远?他说可是不远,也就20里地。两个都不是福州城里的,都在近郊。呵呵,后来说起来,我研究生导师倒是福州城里的。我就把这来两位都请到我实验室里,给我导师认认小老乡。结果是三个人客客气气说普通话,因为谁也听不懂对方的家乡话。

        所以,我忘恩负义的停止了说家乡话,

        学起了普通话。

        • 家园 你那济南话还是差点:)

          俺在济南东南西北整天都跑,怎么都从来没人说听不懂呢?呵呵。哦,俺忘了,俺是济南银。哈。

          • 家园 恁说么个呀,老师儿

            山东地方是多点,可不至于听不懂吧?

            • 家园 哈哈,晕啊

              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用老师儿这个词了,方言也在变.

              • 家园 是啊,不过去济南那边,老师儿还经常能听到

                我是先学会的普通话才学着说家乡话的,结果爸妈说我的家乡话土不拉叽,不知道那个地方来的。

                相反到北京很少被人当成外地人

                • 家园 要说起来啊

                  这么多年在外面,口音早有了变化,就是普通话也说的和以前不一样,但是其他地方的人还是能听出来偶是山东的,不过郁闷的是回了青岛别人讲普通话我也讲普通话,听起来却完全不是一个味,经常被家乡人怀疑,怀疑偶不是青岛银.没办法,只好说青岛话,可是,似乎,好象,也不太地道了,晕.

    • 家园 我曾在舟山听到过

      一个老人的事。舟山虽然不像潍坊那么牛,但也颇有几个人会扎风筝。

      一个老人,年年扎金头蜈蚣,长数十米,自己放。那时候城北还是农田,他就在田塍上放风筝,放好了收起来,风筝就安安静静地齐齐地落到窄窄的田塍上,不会歪到田里。

    • 家园 “小小儿喝一点”,可别随便答应

      没错,每次过年回家必是日日被灌醉,劝酒的从来都是说:知道你不能喝,少来点。

    • 家园 山东人是比较谦虚啊...
    • 家园 花~~

      山东人~

    • 家园 既然萨军门说到这儿了

      再顺便给潍坊风筝吹上一把好了。

      我是没扎过龙头蜈蚣那东西,太费事了。但是没吃猪肉,总还见过猪跑不是。龙头蜈蚣,属于平板串子风筝,就是一串平板风筝,给串到一起。放的时候,比较麻烦,需要一个一个的往上起,这个时候最怕旋风,我就见过一百单八将的串子起了一半,让风给一搅,整个的绞到了一起,毁了好几个。龙头蜈蚣号称风筝的压轴大作,其实身子和尾巴做起来并不难,而且越大了越好扎。真正难得是龙头的扎制。

      为什么说龙头难扎呢,因为扎龙头,不是糊弄起来就行了,而是有着严格的讲究。说起来跟南狮的狮头一样,都是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讲究。整个龙头81根竹篾,多一根,少一根都不行。龙眼必须是活的,风一吹,可以滴溜溜转的,每只眼睛要6根竹篾,一根做框,一根为轴,剩下的四根是眼珠子。每只龙角要8根,怎么用8根竹篾扎出那么复杂的形状,您就自己琢磨着吧。最让人头痛的不是这些,龙头的外形阿,会动的龙舌头阿,最让人头痛的是龙牙。这些年来,大家都是拿泡沫塑料刻一套龙牙出来应付了事。其原因就是龙牙太难扎出形状来了。这些年来,除了小时候见过一次,再也没见过一个合乎严格要求的龙头出来。而且,龙头是越小了越难扎。风筝博物馆里收藏了一只5厘米长的龙头,号称世界最小的龙头蜈蚣,虽然仔细看来,是远远不合乎规矩,但也难为是哪位老人家扎出来的。在我看来,这只小龙头的扎制难度要远远大于那300米长的大蜈蚣。

      其实我觉得风筝里面技巧性最高的,就是两个。一个是双飞燕,一个是飞龙。双飞燕要放到以后再讲。今天就说一说飞龙。

      飞龙才真正是完整的龙型。龙头,龙身,四爪,龙尾,还有双翅。龙头蜈蚣不过是借用了一个龙头,一个龙尾而已。有人说了,飞龙怎么还要翅膀阿,你想想看,中国龙的造型怎么看怎么不符合空气动力学,能够当风筝放起来的样子。要是不加上两片大翅膀,那怎么也起不来。但是这么一来,就会很矛盾,因为传统上我们是不喜欢龙有什么翅膀之类的东西,但是作为一个风筝,它必须有足够大的乘风面积,来负担本身的重量。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翅膀太大了,那么飞得高了之后,这个飞龙就会显得很不起眼,因为大体上长翅膀的风筝多了去了。但是如果翅膀小了,又会飞不起来。

      我见过得最好的一个飞龙,使用云的图案来掩饰翅膀,并且成功的做成了软翅的,这个可是非常得不容易啊。要知道硬翅的风筝,比方说小孩么伢子玩的屁股帘儿,或者八卦,或者鱼风筝,甚至天津和北京地区的硬翅燕,无论是扎制的难度和放飞的难度,跟软翅的都没法相比。(我小时候也是不信这个邪,结果那一年扎了12只飞燕,只有最后一个勉勉强强算是成功)。当时看了之后,叹为观止。也的确是观止了。因为从那年开始,好像再也没有谁胆敢再扎一个软翅的飞龙,甚至硬翅的飞龙都非常得罕见。倒是龙头蜈蚣,成了工业化大生产。四处可见。

      潍坊以前作为一个山东重要的手工业城市,对于各种手工艺品的制作,一向是民间的传统。这里面也包括了用竹篾扎制各种小东西,从风筝,到各色花灯,到各种竹篾的手工艺品。

      我祖父退休之后,有个爱好就是扎制东西。不仅他如此,他的几个好朋友,以及附近的几个有年岁的街坊邻居。莫不如此。每年秋天,南方来了新竹子,就会抓一个儿孙辈的陪着去买,买回来泡在大水缸里,等完全湿润过来,再拿劈刀细细地批成粗竹篾。然后上了油,包好了横放起来,这是一年的新料。那劈刀可是他老人家的心头肉。除了我大堂哥,谁都不准碰一下。

      然后,就有了秋天的孔明灯,春节的吉利灯,元宵节的宫灯、花灯,都是大家相互鉴赏

      评判的好时候。但是最重要的,莫过于春天三月天里满城的风筝。每年,祖父都要扎出几个新样子来,领着自己的儿孙出去放。在河滩地上,无论过去认识与否,大家多多少少的都会给出一些心得体会。也时不时可见一些精品。平心而论,祖父的扎制手艺只能算是二流,但是胜在绘画功底好,每每也能赢得一片喝彩。

      只不过随着楼房越来越多,河滩越来越小,电线越来越密,虽然有风筝节,能够飞起一片风筝的地方也是越来越少了。现在的小孩子,已经没有几个人知道自己扎只风筝的乐趣了。

      • 家园 小学的时候,门卫的老头可会扎风筝了~

        有次放50多米长的龙风筝,在江堤上.那个壮观~把俺门的王字,田字都给比没了.飞的那个高,真是象条龙在空中飞舞.

        还见过一种老鹰的风筝,可以折叠.很酷~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