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启功先生轶闻一则 --和夏翁的风筝 -- 萨苏

共:💬48 🌺10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既然萨军门说到这儿了

再顺便给潍坊风筝吹上一把好了。

我是没扎过龙头蜈蚣那东西,太费事了。但是没吃猪肉,总还见过猪跑不是。龙头蜈蚣,属于平板串子风筝,就是一串平板风筝,给串到一起。放的时候,比较麻烦,需要一个一个的往上起,这个时候最怕旋风,我就见过一百单八将的串子起了一半,让风给一搅,整个的绞到了一起,毁了好几个。龙头蜈蚣号称风筝的压轴大作,其实身子和尾巴做起来并不难,而且越大了越好扎。真正难得是龙头的扎制。

为什么说龙头难扎呢,因为扎龙头,不是糊弄起来就行了,而是有着严格的讲究。说起来跟南狮的狮头一样,都是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讲究。整个龙头81根竹篾,多一根,少一根都不行。龙眼必须是活的,风一吹,可以滴溜溜转的,每只眼睛要6根竹篾,一根做框,一根为轴,剩下的四根是眼珠子。每只龙角要8根,怎么用8根竹篾扎出那么复杂的形状,您就自己琢磨着吧。最让人头痛的不是这些,龙头的外形阿,会动的龙舌头阿,最让人头痛的是龙牙。这些年来,大家都是拿泡沫塑料刻一套龙牙出来应付了事。其原因就是龙牙太难扎出形状来了。这些年来,除了小时候见过一次,再也没见过一个合乎严格要求的龙头出来。而且,龙头是越小了越难扎。风筝博物馆里收藏了一只5厘米长的龙头,号称世界最小的龙头蜈蚣,虽然仔细看来,是远远不合乎规矩,但也难为是哪位老人家扎出来的。在我看来,这只小龙头的扎制难度要远远大于那300米长的大蜈蚣。

其实我觉得风筝里面技巧性最高的,就是两个。一个是双飞燕,一个是飞龙。双飞燕要放到以后再讲。今天就说一说飞龙。

飞龙才真正是完整的龙型。龙头,龙身,四爪,龙尾,还有双翅。龙头蜈蚣不过是借用了一个龙头,一个龙尾而已。有人说了,飞龙怎么还要翅膀阿,你想想看,中国龙的造型怎么看怎么不符合空气动力学,能够当风筝放起来的样子。要是不加上两片大翅膀,那怎么也起不来。但是这么一来,就会很矛盾,因为传统上我们是不喜欢龙有什么翅膀之类的东西,但是作为一个风筝,它必须有足够大的乘风面积,来负担本身的重量。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翅膀太大了,那么飞得高了之后,这个飞龙就会显得很不起眼,因为大体上长翅膀的风筝多了去了。但是如果翅膀小了,又会飞不起来。

我见过得最好的一个飞龙,使用云的图案来掩饰翅膀,并且成功的做成了软翅的,这个可是非常得不容易啊。要知道硬翅的风筝,比方说小孩么伢子玩的屁股帘儿,或者八卦,或者鱼风筝,甚至天津和北京地区的硬翅燕,无论是扎制的难度和放飞的难度,跟软翅的都没法相比。(我小时候也是不信这个邪,结果那一年扎了12只飞燕,只有最后一个勉勉强强算是成功)。当时看了之后,叹为观止。也的确是观止了。因为从那年开始,好像再也没有谁胆敢再扎一个软翅的飞龙,甚至硬翅的飞龙都非常得罕见。倒是龙头蜈蚣,成了工业化大生产。四处可见。

潍坊以前作为一个山东重要的手工业城市,对于各种手工艺品的制作,一向是民间的传统。这里面也包括了用竹篾扎制各种小东西,从风筝,到各色花灯,到各种竹篾的手工艺品。

我祖父退休之后,有个爱好就是扎制东西。不仅他如此,他的几个好朋友,以及附近的几个有年岁的街坊邻居。莫不如此。每年秋天,南方来了新竹子,就会抓一个儿孙辈的陪着去买,买回来泡在大水缸里,等完全湿润过来,再拿劈刀细细地批成粗竹篾。然后上了油,包好了横放起来,这是一年的新料。那劈刀可是他老人家的心头肉。除了我大堂哥,谁都不准碰一下。

然后,就有了秋天的孔明灯,春节的吉利灯,元宵节的宫灯、花灯,都是大家相互鉴赏

评判的好时候。但是最重要的,莫过于春天三月天里满城的风筝。每年,祖父都要扎出几个新样子来,领着自己的儿孙出去放。在河滩地上,无论过去认识与否,大家多多少少的都会给出一些心得体会。也时不时可见一些精品。平心而论,祖父的扎制手艺只能算是二流,但是胜在绘画功底好,每每也能赢得一片喝彩。

只不过随着楼房越来越多,河滩越来越小,电线越来越密,虽然有风筝节,能够飞起一片风筝的地方也是越来越少了。现在的小孩子,已经没有几个人知道自己扎只风筝的乐趣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