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学《易》对话录 -- 闲看蚂蚁上树

共:💬122 🌺8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21.噬嗑卦——论执法断狱

      震下离上

          ---------    

          --- --- 离上

          ---------    

          --- ---    

          --- ---  震下

          ---------    

        

      噬嗑:亨,利用狱。

      [译文]噬嗑卦象征咬合:亨通,利于执法断狱。(噬嗑:音 shi he,咬合。狱:讼案)。

      [提示]指出执法惩恶的必要。

        

      师:噬嗑卦论执法断狱。这不仅是司法人员的事,每一个人都必需具备法制观念,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尤其应该如此。《易经》不仅重视德治,也很讲究法治,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徒:“噬嗑”的卦名很奇怪,这与法制有什么联系呢?

      师:“噬”为咬,“嗑”为合,噬嗑就是用牙齿咬合,这是本卦卦形的象征。本卦上下是阳爻,中间三个阴爻,其中又夹着一个阳爻。这形状很像一张嘴,满口牙齿,牙中梗塞着一个东西,必须把它咬断,嘴才能合上。推演到治国之道上,这就象征有强暴梗阻,必须用刑法除去,社会才能安宁。

      徒:只有惩恶才能扶善,断然地以刑法除奸惩恶,是势在必行的,在任何社会都必须这样做。非如此,便无“亨”无“利”可言。

        

      《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

      [译文]《彖传》说:嘴里有东西,咬断了才能合上嘴。(颐:音yi,面颊,口腔。)

      [提示]以卦象解释卦名。

        

      师:嘴里塞了件东西,必须咬断才能吐出。罪恶行为妨害社会,也必须除去这种祸害。

      徒:这个比喻很生动,把道理表述得直截了当,又十分透彻。可见执行刑法是不得不如此。

        

      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

      [译文]噬嗑卦的亨通,由于包含刚柔分明的两个因素,能够迅速行动而又明察秋毫,像雷和电一样互相配合,从这里显示出卦理。(章:显示,显明。)

      [提示]解释卦辞“噬嗑而亨”。

        

      师:从卦象看,噬嗑卦由下震上离组成,震的象征意义为刚、为动、为雷,离的象征意义为柔、为明、为电。这就意味着本卦由刚柔各异的两种因素构成,就是说,既要迅速行动,如疾雷之奋威,又要明察秋毫,如电光之照耀,这道理是很明白的。这就是《彖传》所说的“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的含义。

      徒:执法断狱,正需要“动而明,雷电合”的精神素质,才能确保贯彻法制的亨通。

        

      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译文]柔爻居中,并且在上体,虽然不当位,利于执法断狱。(上行:柔爻居上体称为“上行”。)

      [提示]解释卦辞“利用狱”。

        

      徒:前面由卦象推演,这里看来转为由爻象进行推演了。“柔得中而上行”是指哪一爻呢?

      师:是指主爻六五而言。六五以阴柔之爻,居于上体之中的尊位。虽然以阴爻处于阳位,在爻象上称为“不当位”,但是这种性质和品格是有利于执法断狱的。治狱之道,过刚则伤于严暴,过柔则失于宽纵。六五以柔居刚且得中,意味着内怀温柔仁厚之心,外示刚毅果决之行,刚柔相济,宽严兼施,行于中道,用来执法断狱是最为适宜的。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译文]《象传》说:雷电交加,象征咬合。先代君王因此严明刑罚,公布法令。(敕:音chi,公布命令。)

      [提示]执法要将威与明相结合。

        

      师:噬嗑卦下为震、为雷,上为离、为电,正是雷闪交加之象。君子观察此种天象,应该受到启发,效法雷的声威与电的光明,既有威严又能明察,用这样的精神搞好法治,首先要“明罚敕法”。

      徒:什么叫“明罚敕法”呢?

      师:“明罚”就是严明刑罚,将什么罪定什么刑罚作明确规定;“敕法”就是公布法令,普遍告知民众。这样,严行告诫,广泛宣传,使得民众有所畏惧,有所躲避,不致触犯刑罚。所以,“明罚敕法”也是一种法制教育。孔子说过:“不教而杀谓之虐。”(《论语·尧曰》)

      徒:儒家的治国方略,是以德教为主,辅之以法治。在刑罚问题上,着眼于事前的防范,不是事后的惩治。这是与法家在根本精神上有所不同,法家在刑罚问题上偏重于惩治主义。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

      [译文]初九,脚上套着刑具,遮住了脚趾,没有害处。(屦:音ju,在脚上穿套。校:木制刑具。)

      《象》曰:屦校灭趾,不行也。

      [译文]《象传》说:脚上套着刑具,遮住了脚趾,初九就不能继续行走。

      [提示]小惩大诫,防其再犯。

        

      师:“屦校”,就是把木制刑具像穿鞋一样套在犯人脚上,刑具仅仅遮没了脚趾,这并不能造成什么创伤,只是约束他不得自由行走罢了。

      徒:这真是小惩而大诫了。限制他的自由,使他不至于在犯罪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这对他当然是没有害处的。

      师:初九是第一爻,象征初触刑法,其过尚微,所以不必严惩。初九又是以阳爻居阳位,刚暴好动,能力很大,所以又必须加以惩罚。量刑的结果,是加以较轻的足刑,以警诫后来,防止他继续发展,犯更大的罪行。这样做,看来是惩治,实际上是挽救。在《系辞传》引用了孔子对这一爻的解释,说:“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

      [译文]六二,咬松软的嫩肉,连鼻子也掩没进去,没有过错。(肤:松软的嫩肉。)

      《象》曰:噬肤灭鼻,乘刚也。

      [译文]《象传》说:咬松软的嫩肉,连鼻子也掩没进去。说明六二应该乘凌于刚强者之上。

      [提示]柔顺中正者要注意执法深严。

        

      师:噬嗑六爻的象喻意义值得注意。初、上两爻以刑具为喻,从执法对象的角度谈量刑断狱;二、三、四、五各爻则以食肉为喻,从执法主体的角度谈审讯治狱。

      徒:就是说,初九、上九是指罪犯而言,六二、六三、九四、六五是指执法者而言?

      师:对了。六二以阴爻处阴位,又居于下体之中,象征柔顺中正的执法者。这样的人审讯治狱,不能一味用柔,要防止优柔寡断,要注意执法的深严,要像咬松软的嫩肉一样,一下子就深深地咬进去,甚至连鼻子也陷进肉里。总之,像六二这样个性的人,执法深严一些是没有害处的,这就是爻辞所说的“噬肤灭鼻,无咎”。

      徒:六二作为执法人员,要扬长避短,在耐心细致的同时,必要时要抓住时机,像“快刀切奶油”一样坚决果断,才能办好案子。对罪犯一味地用柔是不行的,必须压住他的气焰,乘凌于强硬的罪犯之上,执法深严,宽猛相济,才能制服罪犯,进而达到改造、挽救他的目的。

      师:这就是《象传》指出的“乘刚”的含义,这也是从六二居于初九之上、以柔乘刚的爻象中得出的启示。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译文]六三,咬于硬的腊肉,中了毒,会小有不适,没有过失。(腊:将肉晾干。)

      《象》曰:遇毒,位不当也。

      [译文]《象传》说:中了毒,因为六三居位不当。

      [提示]阴居阳位者执法,会遇到麻烦。

        

      徒:咬腊肉要比咬嫩肉困难多了。

      师:咬嚼风干的腊肉,很难咬断,还可能中毒。比喻六三在办案时,罪犯不服,甚至反诬执法人员。

      徒:六三怎么会遇上这块咬不动的硬肉呢?

      师:这原因要在六三自己身上找。由于六三居位不当,阴居阳位,而又不居中,以柔弱之质,居于执法者的刚强之位,犯人也会欺软怕硬,因此而顽抗,所以难免会遇到些小麻烦。不过六三毕竟上承于九四,得到刚强的上司的支持,这块硬肉终究会咬下来,中点毒也不过是小有不适,无伤大体,尽管放胆执法好了。所以爻辞说它“小吝,无咎。”

        

      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艰贞,吉。

      [译文]九四,咬带骨头的干肉,得到铜箭头。利于在艰难中守正,吉祥。(乾:干。胏:音zi,带骨头的肉。金矢:铜箭头。古代称铜为金。)

      《象》曰:利艰贞吉,未光也。

      [译文]《象传》说:虽然利于在艰难中守正,可获吉祥,但是执法治狱之道尚未发扬光大。(光:动词,发扬光大。)

      [提示]刚直者执法,利于在艰难中守正。

        

      徒:咬带骨头的干肉,咬出一只铜箭头,一定是打猎时射进动物体内的箭头。这又是什么兆头呢?

      师:带骨头的干肉比腊肉更难啃,这意味着案子更加难办;居然啃出一只铜箭头,这就暗示办案人员要像金属那样刚硬。要像箭头那样正直。由于九四以阳居阴,失位而又不中,在主客观因素上有这样弱点,所以在执法治狱时遇到重重困难,十分艰苦。不过九四的优点也很明显,它秉性阳刚,正直不阿,有此品格,就能够在艰难中坚持守正,所以爻辞断为“利艰贞,吉”。六爻中只有这一爻吉祥,可见执法人员刚直的品格十分可贵。

      徒:《象传》为什么又评判为“未光”呢?

      师:九四虽然刚直守正,难能可贵,但是从儒家的理想政治的高度来看,还没有达到治狱之道充分实现的光辉境地。有两点还不够理想,一是客观上阳居阴位是“失位”,没有足够的职权;二是主观上不居中位(属第四爻)是“失中”,不能掌握中道的分寸。尤其是中道哲学:德治与政治、奖与惩、宽与严、急与缓、擒与纵等等问题的处理,都有个“中”的度量,这是儒家的大学问,九四还没有达到这一层次。

        

      六五,噬乾肉,得黄金。贞厉,无咎。

      [译文]六五,咬干肉,得到一粒黄铜。守持正道以防危险,可以免除过错。(黄金:黄铜)。

      《象》曰:贞厉无咎,得当也。

      [译文]《象传》说:守正防危,可以免过,说明六五的行为得当。

      [提示]位尊性柔者执法,要发扬刚中之德,守正防危。

        

      徒:咬干肉,咬出一粒黄铜,看来是猎人射进动物体内的弹丸。这又有什么寓意呢?

      师:六五虽然高居尊位,但是它性格柔弱,以阴居阳,以柔乘刚,在审理上报到国君面前的大案要案之时,显得魄力不足,正像咬嚼干肉一样困难。六五咬干肉时,无意中咬出一粒黄铜,这似乎是神灵的启示,使得处于治狱困境中的六五有所领悟。“黄”在五色之中是中央之色,暗示六五居于中位,要注意发扬中道;“铜”为刚坚的金属,暗示六五以柔居刚,要注意刚决果断。总之,黄铜是刚中之德的象征,要求六五以“刚”来克服阴爻性格的“柔弱”,以“中”来克服以阴居阳的“不正。”

      徒:六五以这样的精神调整自己的行为,才能够守正防危以免过,这就是“贞厉无咎”了。

      师:可见,六五原本是可能“有咎”的,由于行为“得当”,也就转为“无咎”了。

        

      上九,何校灭耳,凶。

      [译文]上九,肩上负着大枷,遮住了耳朵,有凶险。(何:音he,负荷。校:木制刑具。)

      《象》曰:何校灭耳,聪不明也。

      [译文]《象传》说:肩上负着大枷,遮住了耳朵,说明上九听觉失灵。(聪:听觉。)

      [提示]不听告诫,积恶不改,必有凶险。

        

      徒:初九、上九是指罪犯而言。初九脚上套着刑具,遮住了脚趾,“无咎”,罪行较轻;上九肩上扛着大枷,遮住了耳朵,“凶”。看来罪行加重了。

      师:初、上两爻是始与终的关系。初九是初犯,故给以薄惩,使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上九却是最后一爻,这意味着罪行已经发展到了极点,必须严办,处以重刑,以儆效尤。所以上九被钉上了遮住耳朵的死囚大枷,这当然是极为凶险的象征。

      徒:初犯之时,实行小惩而大诫,但是上九怙恶不悛,对于改恶从善的告诫充耳不闻,所以《象传》说它“聪不明也。”

      师:综观噬嗑卦六爻,初九、上九两爻指罪犯而言,以刑具为喻谈量刑断狱;六二、六三、九四、六五各爻指执法者而言,以食肉为喻谈审讯治狱。合在一起,就是古代的一部刑法学大纲。这里面所体现的法治思想,涉及主体和对象两个方面,自有其鲜明的特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儒家的法治思想包融着德治的精神。不仅对于罪犯以惩诫作为教化的手段,对于各种性格类型的执法者也特别重视各种品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咎”、“吝”、“艰”、“厉”的情况下顺利地执法治狱。噬嗑卦中所表述的这些原理,确实有其独到之处,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Tags): #周易#噬嗑卦
      • 家园 礼防患于未然,刑惩恶于既然

        刑法作为礼治教化的辅助手段,目的仍然是为了教化。礼防患于未然,刑惩恶于既然。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

        奴役之刑,小恶小惩,故无咎。《礼》曰:“以嘉石平罢民,凡万民之有罪过而未丽于法而害于州里者,桎梏而坐诸嘉石,役诸司空”,故屦校灭趾者.桎梏之象也。此诚小过,既没有触及法律也并没有对大家造成伤害的。周代商之后,重罪的役刑从三月、五月、七月、九月直到一年。这里的役刑应该不会超过一个月。《荀子》曰:

        修堤梁,通沟浍,行水潦,安水藏,以时决塞,岁虽凶败,使民有所耘艾,司空之事也。故此处役诸司空是服民役,相当于劳动改造,嘿嘿。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

        肤:肥美之肉

        肥肉易嚼,故六二口中之物易断,比喻刑狱不难,容易判断。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腊肉干硬,表示狱难断,位不正故有“遇毒”之小吝,能力不够,断狱反受上九惯犯之害。终能无咎者,身处断案之位,“刑不上大夫”,只是依礼教育一下而已。

        周代司寇负责刑狱(周代商前还没有民事和刑事的分离),遇到的“毒”很可能是司法不公导致“五过”:惟官,就是畏惧权势;惟反,就是报私怨;惟内,就是因为照顾亲属裙带关系;惟货,就是因为收受赃物;惟来,就是受私人请托。

        九四:噬干胏,得金矢,利艰贞,吉。

        胏:带骨的干肉,此狱更难断,而终断狱者,得艰贞之力也。处此爻宜用艰贞,咬牙坚持为上。

        金矢,按照《周礼》: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于朝,然后听之。如果是民事诉讼,原告被告都需要缴纳束矢作为报酬,这样司寇才会听讼(真是吃了原告吃被告,bs之,也没说胜诉之后一方负担全部费用,看来是通吃。这样也好,不鼓励诉讼,自行协商解决、庭外和解才是王道,哈哈)

        六五,噬乾肉,得黄金。贞厉,无咎。

        再按《周礼》:以两剂禁民狱,入钧金。

        同样是先吃原告吃被告,先受黄金,然后再断狱。之所以受黄铜而不是束矢,是因为这次不是民事诉讼,是刑法。因此不能让人民自行解决,对这类刑事案件要雷厉风行,表现出司法人员的明察与决断,给人民以保障。

        上九,何校灭耳,凶。

        罪至不可恕,累恶而不听教训,唯死一途。

        刑之为用,德化之辅,故宜彰显君主之德,其德曰明,曰仁,宜彰显司法之治,其治曰厉,曰动。

        不厉则民不畏,故法治猛火胜于溺水。

        • 家园 查了一下资料,周代司寇断狱可能会遭遇“五过”而受罚

          ★★★③五过

          就是司法官承担法律责任的五种情况。惟官,就是畏惧权势;惟反,就是报私怨;惟内,就是因为照顾亲属裙带关系;惟货,就是因为收受赃物;惟来,就是受私人请托。司法官因为上述五种情况而枉法裁判,要承担法律责任。

          推测此即遇毒之真正含义。

    • 家园 【文摘】20.观卦——论观察事物

      坤下巽上

          ---------    

          ---------  巽上

          --- ---    

          --- ---    

          --- ---  坤下

          --- ---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译文]观卦象征观察:把手洗干净,还没有供献祭品,已经可以看出充满诚敬的样子。(盥:音guan,祭祀前洗手。荐:供献祭品。孚:诚信。颙:音yong,肃敬。若:语气词。)

      [提示]提出观察事物的基本原则。

        

      师:观卦专谈观察事物的原则和方法。观卦在临卦之后,构成一组,卦形也恰好是临卦的颠倒。《序卦传》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居高临下的东西一定很大,成为众人观望的对象,所以临卦后面是观卦。

      徒:观卦论述对事物的观察,怎样从祭祀的仪式说起呢?

      师:祭祀的基本精神是心中诚敬,而不在于祭品是否丰盛。所以孔子说:“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就是说,祭神的时候,好像神灵就在你面前。卦辞说,看见祭者洗手时虔诚肃穆的样子,即使还没有摆出祭品,已经可以判断祭祀是庄重诚敬的。因为已经看到了祭祀的本质——心诚,至于祭品,那只是现象,是无关紧要的。

      徒:就是说,观察事物要看其实质,而不是只看表象。后者只是肤浅的观察,前者才是深刻的观察。

      师:现象当然也要看,但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是卦辞通过祭祀的比喻,所揭示的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基本原则,这也正是观卦中所蕴含的“观”之道的基本精神。

        

      《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

      [译文]《彖传》说:站在高处,眼界阔大,纵观一切。要温顺而谦逊,以持中守正的观念去观察万事万物。(巽:逊)。

      [提示]以卦象解释卦名。

        

      师:《彖传》指出,观察事物立足点要高,眼界要阔大,才能纵览一切,这才称得上是“大观”。要有毛泽东所说的“极目楚天舒”的气魄和“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胸襟,而不是目光如豆,坐井观天。

      徒:登高望远胸自宽,此种境界确实是令人神往的。

      师:这还不够,要想看得真、看得全、看得深入透彻,还必须有虚心求教的精神,因为个人所见毕竟是有限的;又要有持中守正的观念,因为个人的偏见和私心往往妨碍观察的由表及里和去伪存真。

      徒:既有阔大的眼界,又有科学的态度,这才是真正的“观”,才是“观天下”的“大观”,才算穷尽了“观”之道。

      师:《彖传》为“观”的阐释和发挥,是从卦象中推演出来的。观卦的两个阳刚之爻雄踞于上,这是“大观在上”之象。观卦下体为坤、为顺,上体为巽、为逊,这是“顺而巽”的象征。九五爻居于上体之中,又以阳爻居阳位(第五位)得正,既中且正。“中正以观天下”便是指九五而言。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译文]观看祭祀,祭者把手洗净,还没有供献祭品,已经表现出充满诚敬的样子,在下面观礼的人就会受到感化。观看天然的神奇规律,四时交替毫无差错;圣人借用这种神奇规律来施行教化,就能使天下人顺服(忒:音te,差错。)

      [提示]解释发挥卦辞。

        

      师:《彖传》又进一步指出,祭祀时的诚敬,是为了使观礼者受到感化。就是说,诚敬的祭祀本身,实质上是一种教化的形式。

      徒:这就更深一层地透过诚敬祭祀的形式,观察其实行教化的根本实质。下文更明确地说,对神灵的祭祀,正如同观察神奇的自然规律,借以施行教化而使百姓信服一样,其实质可以说是“神道设教”的一种手段。

      师:《彖传》对祭祀的实质所作的观察和提示,可以说是极为深刻和精辟的。在两三千年前,已经能这样明快地道出“神道设教”的奥秘,极为难得。这正是观察和分析的一个范例,是对卦辞所提出的观察事物的基本原则的具体运用和发挥,是“观”之道的生动体现。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译文]《象传》说:风流行于地上,象征观察。先代君王因此巡视四方,观察民情,实行教化。(省:察看。)

      [提示]实行教化之前要广泛地观察民情。

        

      徒:观卦上为巽、为风,下为坤、为地,是风行地上、无所不至之象,象征广泛、全面地观察。先王受此启发,于是像风行地上一样巡视天下,考察民情,以便于普遍地实施教化。《象传》的寓意是很清楚明白的。

      师:《象传》往往在伦理道德和政治教化上作引申。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译文]初六,像儿童一样观察,对于小人来说没有过错,君子必然会有遗憾。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译文]初六像儿童一样观察,这是小人的浅见之道。

      [提示]观察事物不能目光短浅。

        

      徒:“童观”大概就是通常所说的“小儿浅见”,这比喻很生动。儿童蒙昧无知,视力稚弱,认识肤浅,没有辨别真伪、分清是非的能力。初六以阴居阳,其位不正,又处在“观”之初期,离开九五、上九的“大观”境界很远,当然谈不上远见卓识。为什么说“童观”对于小人是“无咎”的呢?

      师:因为小人卑下,鼠目寸光,并不足怪;况且小人胸无大志,偷生苟活,浑浑噩噩,也无需苛责。而君子肩负重任,欲有作为,理应高瞻远瞩,却局限于小人的短视浅见之道,当然是令人憾惜的事。所以同样是“童观”,对于小人来说无咎,君子则可吝。

      徒:这种比较式的判断是发人深省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常常处在小人童观的境界里,而没有君子远瞩的见地。

        

      六二,闚观,利女贞。

      [译文]六二,暗中窥探地观察,只利于女子坚持正道。(闚:音kui,窥。)

      《象》曰:闚观女贞,亦可丑也。

      [译文]《象传》说:暗中窥探地观察,只利于女子坚持正道,对男子来说是可羞丑的。

      [提示]观察事物不能目光狭隘。

        

      师:“童观”是说观察的幼稚性,像个小儿;“闚规”是说观察的狭隘性,像个女子。所谓“小儿之见”、“妇人之见”,都是古人认为不可取的。

      师:六二虽与上面的九五相应,但是阴柔暗弱,见识不广,并不能见到大观之境。像个足不出户的人,从门缝里向外窥看,只能见到一星半点。这对于不出闺房、自守贞洁的女子来说,还算正常;至于要外出办大事的男子,这样就可羞丑了。

      徒:六二居于下体之中,又以阴爻处阴位得正,确实是静居闺中、自守贞洁的象征。男子汉应该眼界开阔,纵览全局,要像宋词里所写的那样:“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所见者广,所蓄者大,不计较一时之成败得失,这才是做大事业的胸襟气度。怎能效小女子行径,“个人痴小,乍窥门户”,目光狭小,只见眼前,岂不令英雄齿冷!

        

      六三,观我生,进退。

      [译文]六三,观察自我行为,以决定进取或退守。(生:生活中的行为举措)。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译文]《象传》说:观察自我行为以决定进取或退守,说明六三没有失去观察的正道。

      [提示]自我省察以调整自己的行为。

        

      师:初六、六二讲的是向外观察,六三“观我生”讲的是向内观察,反身自省。人们往往注意观察客观环境,而不注意省察主观行为。在认知客观环境以后,必须据此调整主观行为,以求适应环境,实现主客观的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反观本身的所作所为是否合理,以决定是继续坚持而进取呢,还是加以舍弃而退守呢?作出调整和修正,这才不失为“观”之正道。

      徒: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客观,但是永远不要责怪客观,而要求之于主观,以主观去适应客观、改造客观。

      师:为了不断地改造客观,首先要不断地改造主观,这就是“观我生进退”的工夫。从六三来说,以阴柔之质居于阳刚之位。又处于上下二体之间,很容易搞得进退失据。这就更需要在观察自己的处境的同时,省察自己的行为,以决定自己用舍行藏,时可进则进,时不可进则退。根据客观态势的发展,灵活机动地调整自己的所作所为,才能像活水中的蛟龙一样腾挪变化,进退自如。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译文]六四,观察国家政绩的光辉,利于在王朝从政。(宾:作宾,仕进。)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译文]《象传》说:观察国家的政绩光辉,说明六四有志于从政。(尚:志尚。)

      [提示]考察国家政治情况以决定是否从政。

        

      徒:六四“观国之光”,观的范围更大了。

      师:这是有志于从政的人的观察。六四以柔居阴位得正,能够观察到九五中正之君的治国德政,这就是“观国之光”。六四与九五形成阴阳亲比的关系,上承九五,有君子宾于君王之象。所谓“宾于王”,就是为王之宾,指的是在王朝作官,为王朝效力。决定是否从政之前,当然先要观察国家的政治情况。

      徒:古人反对盲目从政。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

      师:目前六四遇九五之明君,观见国家的政绩光辉,当然要出来从政,为国家和民众效力。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译文]九五,观察自我行为,君子这样做一定没有过错。

      《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译文]《象传》说:观察自我行为,首先要观察民风民情。

      [提示]当政者观己要与观民相结合。

        

      徒:六四是从政之臣,九五是执政之君。九五应该怎样行“观”之道呢?

      师:执政之君坐在令人眩目的权位顶峰,颂歌盈耳,威势逼人,最不容易看到自己的毛病,也最需要作清醒的自我审察。所以九五爻辞提出“观我生,君子无咎”是十分明智的。独踞权势之巅者,如果没有反躬自省的精神,是绝对无法免除过错的。

      徒:《象传》又提出“观民”的问题,这与“观我生”有什么关系呢?

      师:《象传》进一步指出九五“观己”的途径,要通过“观民”来“观己”,这是十分精辟的见解。作为一个君王,能向他直言相谏的人极其罕见,而人们又总是难得有自知之明,很难看到自己的真相,很难实现客观的自我评估。所以九五虽然认识到了自我审察的必要,但是实现自我审察极其困难。而民风之美恶、民情之好恶、民生的优劣,正是检验为君者的政绩如何、是否合乎民意的尺度,正是自我审察的极好的明鉴。所以三国时青年易学家王弼在《周易注》中说:“欲察己道,当观民也。”欲观“我”的行为、德政如何,是否应当坚持、更改、调整,只要观民风、民情以及民生状况如何就清楚了。所以古人特别强调“观民风”,这与今天我们经常强调的深入群众、了解下情,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

      徒:九五阳刚而中正,居于群阴之上,所以能够统观全局,省察民情,作为反观本身作为的借鉴,算得上是有君子之风、行君子之道的明君。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译文]上九,人们都观察他的行为,这样的君子一定没有过错。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译文]《象传》说:人们都观察他的行为,上九的心志才不致于安逸松懈。(平:安宁)。

      [提示]居上位者要置于民众的监视之下。

        

      徒:上九爻辞与九五爻辞基本相同,只有一字之差。

      师:变动这一个字,大有讲究。“观我生”是自我审察,“观其生”是被人审察。就是说,居上位者置于民众的监视之下,这样才可以避免过错。在众目睽睽之下,才会警惕戒惧,不致于心志安逸,放纵自己为非作歹。清代易学家李光地在《周易折中》里解释说:“志未平,言心未敢自安也。”可见接受群众监督是必要的。

      徒:这样看来,《易经》中还包含着民主性的精华,这是很值得珍视的启示。

      师:上九居于本卦最上位,正是天下人仰观的对象,应该时时想到自己的一举一动皆为万民所注目,要格外地自我检点,垂范于众人才是。这当然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很可宝贵的遗训。总的说来,观卦论述如何观察事物,涉及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提出不少有关人生策略和政治道德的精辟见解。观卦六爻,初六“童观”、六二“闚观”,从反面指出目光短浅和眼界狭窄的弊病。六三“观我生”,揭示反身自省以决定进退的原则,这是重要的人生修养。六四“观国之光”,则是出仕从政的重要前提,反映出古人对用舍行藏的审慎。九五和上九两个阳爻高踞于四个阴爻之上,一则“观我生”,一则“观其生”,特别强调居于上位的执政柄者不仅要以观察民情为鉴作自我省察,还要主动地置于民众的审察之下,如此方为坦荡“君子”,方可“无咎”,否则是难以免除过错、改正过错的。这正如《论语·子张》中所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徒:这真是“观其生,君子无咎”的绝妙写照啊。把“观”之道发挥到这样的境地,真能使人产生回味无穷的乐趣。

      关键词(Tags): #易经#观卦
    • 家园 【文摘】19.临卦——论统御之术

      兑下坤上

          --- ---

          --- ---  坤上

          --- ---   

          --- ---   

          ---------  兑下

          ---------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译文]临卦象征以上临下:极为亨通,利于坚持正道。到了八月将有凶险。

      [提示]指出以德临人的原则。

        

      师:“临”的意思是以上临下、以尊临卑、以君临民,换句话说就是统御民众。在除弊治乱完成以后,就面临着如何统御民众的问题,所以在蛊卦之后就是临卦。

      徒:君临天下,为众人之长,当然是极为亨通的;但是有附加条件,也要为尊为长者坚持正道,以德临人,才为有利。所以卦辞说“元亨,利贞”,这不难理解。“至于八月有凶”,似乎是算命推吉凶的口气,这就带有迷信色彩了吧?

      师:不然,这是含有象征意义的一句话,我们不要忘了《易经》里面处处都是象征。这里以时令为喻。春生、夏长、秋杀、冬藏,这是自然现象。秋七月肃杀之气已生,八月更旺,摧残生机,草木凋零。所以《礼记•月令》讲仲秋之月(八月)说:“是月也,杀气浸盛,阳气日衰。”卦辞“利贞”二字已经从正面强调“临下以正道有利”,这里又从反面指出“临下以苛虐必凶”,“八月”正是肃杀之气、苛虐之道的象征。正道而行、以德临人,这应该是统御民众的总原则。如果以威压人、以暴虐民,民众口服而心不服,非长治久安之道。

        

      《彖》曰: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

      [译文]《彖传》说:以上临下,说明此时阳刚之气逐渐增长,万物喜悦而顺从,刚健者居中而上下相应。(浸:逐渐。说:悦。)

      [提示]以卦象解释卦名。

        

      师:临卦的卦象,在四个阴爻的下面生出两个阳爻,正象征着阳气已生、逐渐增长。临卦下为兑、为悦,上为坤、为顺,象征着在阳生之时,万物都欣欣向荣,生机勃勃,顺从天时而生长。这一切都说明阳道亨通、人心和附、上下志同的局面已形成。

      徒:这正是以德临人的标志,说明领导者统御有方,大见成效。

        

      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译文]由于坚持正道而获得大亨通,这是自然的法则。到了八月将有凶险,这是因为阳气消减,好运不能长久。(以:由于。)

      [提示]解释卦辞。

        

      徒:《彖传》对卦辞的解释很清楚明白。

      师:值得深思的是,在春天阳气增长之时,已经想到秋季阳气衰减的可能。这是基于对阴阳消长规律的透彻了解的理性观照,处盛而知衰,居安而思危,正是《易经》哲学思想的精华所在。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译文]《象传》说:水泽上有土地,象征以上临下。君子因此要教化、关心民众,永无穷尽;要包容、保持百姓,永无止境。

      [提示]要以恩德教化来保民、容民。

        

      徒:临卦上为坤、为地,下为兑、为泽。地高而泽卑,是以上临下之象,象征领导者统御民众。

      师:君子观此卦象,应该想到,不仅要教民,还要思民,要恩德如泽,其深无穷;不仅要保民,还要容民,要度量如地,其大无疆。这才是统御之道。

      徒:土象征领导者,水象征民众。土在水上,以上临下,但是土和水总是互相浸润而亲密无间的。领导者也应该以德亲民。如果处置不当,激起怒涛,就有冲垮土岸的危险了。

        

      初九,咸临,贞吉。

      [译文]初九,以感化的方法统御民众,坚持正道可得吉祥。(咸:感,感化)。

      《象》曰:咸临贞吉,志行正也。

      [译文]《象传》说:以感化的方法统御民众,坚持正道可得吉祥,说明初九的思想行为端正。

      [提示]在统御民众的初期要实行感化。

        

      徒:“临”是指以上临下地统御民众。初九地位卑下,怎么也能起“临”的作用?

      师:临卦六爻,四个阴爻在上,两个阳爻在下。在取象上,四个阴爻取以上临下之义;两个阳爻则不同,取以刚临柔之义。阳刚为主导,阴柔为附从,仍然是统御民众的象征。正如《彖传》所说,初九、九二这两个阳爻处在“刚浸而长”的主导地位,四个阴爻则处于“悦而顺”的从属地位。不过初九毕竟是在“临”之初始阶段,象征刚刚上任的领导者,更加注意以德临人。于是屈尊降下,用感化的方法统御民众,群众当然会喜悦地顺从,一切都很顺利吉祥。这就是爻辞“咸临,贞吉”的含义。

      徒:《易经》的取象命义确实是灵活多变的,不小心就搞糊涂了。从初九的情况看,它处在阳长之时,以阳爻阳位而得正。当然是会“志行正”而“贞吉”的。

      师:初九这位初出茅庐的领导,不仅思想行为端正,而且能以感化的方法打开局面,出手不凡,初战告捷是必然的。

        

      九二,咸临,吉无不利。

      [译文]九二,以感化的方法统御民众,会得到吉祥,无所不利。

      《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

      [译文]《象传》说:以感化的方法统御民众,会得到吉祥,无所不利,因为这时民众还没有顺从命令。

      [提示]在民众未顺命时要实行感化。

        

      徒:九二对群众也是实行感化式的领导,当然也是“吉无不利”的。

      师:九二与初六的情况有相类似之处,刚才已经谈过了。九二居于下卦之中,形成与六五阴阳感应的关系。但是这里面隐藏着不利因素,由于九二是以阳爻居阴位,六五则以阴爻居阳位,两者位皆失正,造成九二与六五相应关系中的不协调,因而产生被统御的民众“未顺命”的不利情况。这时九二必须实行感化式的领导,协调好与群众的关系。

      徒:统御者不能滥用权势,应该讲究领导艺术,在感化中建立起真正的权威。

      师:权、势、术三者是不可分的。不讲究统御之术,最终会失去统御之权与势。

        

      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

      [译文]六三,靠花言巧语统御民众,没有什么好处。如果已经知道忧虑而改正,就可以免除过错了。

      《象》曰:甘临,位不当也。既忧之,咎不长也。

      [译文]《象传》说:靠花言巧语统御民众,说明六三居位不当。知道忧虑而改正,过错就不会长久。

      [提示]不可以空言欺骗,失信于民。

        

      徒:以甘美的空言欺骗,口惠而实不至,这种领导作风是最要不得的!

      师:以言辞之甘,骗取民众的支持,这叫做“甘临”。屡次自食其言,必然丧失威信,招来怨恨,当然百无一利。六三阴居阳位,不中不正,上无正应,下乘二阳,《象传》说它“位不当也”,故其心术不正。六三又在“兑”之上,为悦之极,故一味以甘言欺骗的手段取悦民众。

      徒:骗术不可能长久生效,必有技穷之时。

      师:如果六三能知危而忧,改弦易辙,还是可以挽回影响的。所以爻辞提醒说:“既忧之,无咎。”

        

      六四,至临,无咎。

      [译文]六四,亲临现场统御民众,没有过错。(至:亲临现场)。

      《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

      [译文]《象传》说:亲临现场统御民众,没有过错,说明六四居位正当。

      [提示]统御民众要亲临现场,接近下层。

        

      徒:六四能亲临现场指挥,领导作风踏实深入,一定会受到欢迎的。六三“既忧”才能无咎,六四无须忧就可以无咎,看来关键在于前者“位不当也”,后者“位当也”,对吧?

      师:你看得很准确。六四居于上卦之下,切近下体,正是“地”与“泽”的接触之处,故能亲近于所临之民。再说,六四以阴居阴而得正,象征领导者温和虚心地亲近群众。这些都是六四“位当”之处,它摆正了自己的位置。这些都值得细心地领会。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

      [译文]六五,以智慧统御民众,伟大的君主应该如此,吉祥。(知:智。宜:适宜,应当。)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译文]《象传》说:伟大的君主应该如此,是说六五应该实行中道。

      [提示]统御民众要选贤任能。

        

      师:六四指出统御民众要亲临现场,叫做“至临”,可以“无咎”而已。而真正聪明睿智的大君的统御之术是“知(智)临”,这才是可以得“吉”的“大君之宜”。领导者如果事事亲临,难免分身乏术,疲于奔命,穷于应付,这样也不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众人的积极性。领导者应该选贤任能,适当授权。以众智为己智,善取下级之智慧以临天下,这才是以智慧临下的“智临”。既不是事必躬亲,又并不脱离民众,这才是无过无不及的“中道”。

      徒:汉代开国君主刘邦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可以说是善取臣下之智以临众的“大君”了。不过,何以见得六五能行“知临”之术呢?

      师:六五以柔居尊,而又得中,下与九二阴阳取应,可见它能够中道而行,善于虚心任用刚健能为的大臣,辅助自己君临天下,这正是“大君”的明智之处。

        

      上六,敦临,吉,无咎。

      [译文]上六,用厚道统御民众,吉祥,没有过错。(敦:敦厚,厚道)。

      《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译文]《象传》说:用厚道统御民众是吉祥的,因为用意敦厚存在内心。

      [提示]统御民众要心存厚道。

        

      师:居于极位者,获得了绝对的权势,易于刚愎自用,得暴政以虐民,其恶果是祸不旋踵的。所以本爻强调位居最上者必须心存厚道以临民,只有这样才能免除卦辞所警告的“至于八月有凶”。值得注意的是,“敦临”与“甘临”有本质上的不同。“甘临”是口头上虚伪的花言巧语,那是骗不了民众的;“敦临”是内心中真诚的敦厚仁惠,是“志在内也。”

      徒:上六的素质能够实行“敦临”之政吗?

      师:上六以阴柔之质处上,是能够以敦厚临下的。再说,上六处于本卦上体坤之极,天高地厚,上六恰好具有君子敦厚之象。

      徒:临卦的核心思想是为临人、治人者着想,实质上是统御之术。然而,给人的感觉又不仅仅是权术的研究,而与伦理思想融合在一起,处处显示出内心的真诚仁厚、心灵的沟通感应。

      师:这种精神正是《易经》的精髓。《易经》虽然是人类生存竞争策略的集大成之作,却处处体现出儒家伦理哲学的“诚”的精神、“正心诚意”的原则。所以《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只有至诚之人,才能“尽人之性”,“赞天地之化育。”从临卦论统御之术的六爻看,初九、九二实行感化(咸临),六四亲临下层(至临),六五知人善任(知临),上六敦厚待人(敦临),皆获“吉”而“无咎”;只有六三以虚假的甘言诳众(甘临),因而“无攸利”。在统御方略中贯穿着“正心诚意”的精神,这也就是《易经》中反复强调的“利贞”(利于坚持正道)二字的实质。据我看,《易经》是人生策略为其表、人生伦理为其里的。伦理道德是其内在实质,方略对策只是其外部表现。

      关键词(Tags): #易经#临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文摘】18.蛊卦——论除弊治乱

      巽下艮上

          ---------    

          --- ---  艮上

          --- ---    

          ---------    

          ---------  巽下

          --- ---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译文]蛊卦象征除弊治乱:至为亨通,利于涉越大河。在事情开始前三天内(要调查研究,周密计划),在事情开始后三天内(要监督执行,补救缺失)。(蛊:音gu,毒虫,蛊害,蛊乱,蛊惑,治蛊。甲:天干数之始,象征事情的开始。)

      [提示]指出除弊治乱的基本原则。

        

      师:目前正在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反腐败斗争,我们在这种情势下讨论蛊卦一定会有更多的感受。“蛊”是象形文字,上虫下皿,本义是器皿中食物腐败生虫,引申出蛊害、蛊乱、弊病,以及治蛊、惩治腐败等含义。蛊卦在随卦之后,构成一组,从卦形上看两卦互相颠倒。随卦讲的是上下相随而天下太平无事,蛊卦讲的是太平日久而产生腐败现象。

      徒:不过蛊害既然是坏事,卦辞中为什么又断为“元亨”呢?

      师:物极必反,这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乱是治的根源,蛊乱到了极点,治的局面总是要出现的,必然导致大亨大通。一乱一治,一治一乱,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徒:“乱”会自动地变为“治”吗?

      师:不是这个意思。由乱变治,由害转亨,只是客观的可能性。将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主观的能动性发挥作用。蛊乱和腐败现象必须下大决心坚决整治,治蛊必须奋力冲破障碍,要有涉险济难的精神,才能转乱为治,所以卦辞说“利涉大川”。

      徒:拨乱反正毕竟是一场艰苦的斗争,需要有“涉大川”那样的勇气、决心和魄力。

      师:不仅需要有济险犯难的极大勇气,还要有周密谋划、贯彻始终的科学精神。在卦辞中以“先甲三日,后甲三日”来暗示。“甲”是事之始。在治蛊开始之前要进行调查研究,作充分的准备;在治蛊开始以后更要坚决地监督执行,随时地补救缺失。这样才能真正地惩治腐败,根治蛊害。“三日”是多日的意思。

      徒:治蛊的斗争是十分艰苦复杂的,决不是一时的大嗡大轰可以奏效的,必须事先作出切实可行的周密计划,并且善始善终地贯彻执行到底。否则,必然是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流于形式,导致失败。

        

      《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

      [译文]《彖传》说:蛊乱,由于上下刚柔不交,柔顺而又遇阻,就形成了蛊乱。

      [提示]以卦象解释卦名。

        

      徒:蛊卦上艮下巽,艮为阳刚在上,巽为阴柔在下。按照阳升阴降的规律看,蛊卦阳在上而更向上升,阴在下而更向下降,这是阴阳背离不交之象。

      师:阴阳交济而万物生。现在阴阳背离不交,上下隔绝不通,这是生命力枯竭、造成腐败蛊乱的根源。再说,巽为逊让,艮为阻止,象征软弱退让的人而又遇到阻碍,因循苟且,姑息养奸,必然积弊而至于蛊乱。

      徒:只有洞察致蛊之由,才能把握治蛊之道。

      师:这里正是通过解释卦名论致蛊之由,下文则通过解释卦辞论治蛊之道。

        

      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译文]除弊治乱,至为亨通,意味着天下大治。利于涉越大河,说明治蛊要勇往直前,有所作为。在事情开始前三天内(要周密计划),在事情开始后三天内(要监督执行),说明旧的告终,才是新的开始,这是大自然的运行规律。

      [提示]解释卦辞。

        

      徒:这里通过解释卦辞论治蛊之道,说得很清楚。

      师:需要补充的是,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加上甲日本身,共为七日。七日正是终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周期。物极必反,所以取甲日为转乱为治的象征,以七天为治蛊而得亨通的期限。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译文]《象传》说:山下吹来大风,象征整治蛊乱。君子因此振奋民众精神,培养道德风尚。

      [提示]治蛊要振奋精神,培育道德。

        

      徒:蛊卦上为艮、为山,下为巽、为风,正是风行山下之象。

      师:大风劲吹,遇山折回,其力迅猛,势不可挡,枯枝败叶,扫荡一空。君子处于蛊乱之世,观此卦象,想到应该振起民之心,培育民之德,挽救败坏的社会风气,像劲风扫落叶一样涤荡腐败现象,以兴利除弊,弃旧图新。

      徒:整治腐败、除弊治乱是“破”,而振民育德是“立”。必须树立起新风,才能从根本上破除陋习。在专论“破”的蛊卦中,《象传》特地提出“立”的命题,这是很有深意的。“破”与“立”的统一,才是真正的辩证法。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译文]初六,整治父辈的弊病。有这样的儿子,父辈可以免除罪过了。虽有危险,最终将得吉祥。(干:矫正,整治。考:亡父,先父。)

      《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译文]《象传》说:整治父辈的弊病,意在继承先父之志。

      [提示]子辈应该纠正父辈的弊端,这才是继承父志。

        

      徒:蛊卦谈的是除弊治乱,怎么扯到父子关系上来了呢?

      师:蛊害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积久而成,往往要经过一个世代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上代人造成的弊端,往往要到下一代人才能得到矫正。所以本卦谈治弊常以父子为喻,本爻则以亡父与儿子为喻。苏轼在《东坡易传》中解释说:“蛊之灾非一日之故也,必世而后见,故诸爻皆以父子为言。”再说,弊端多自上起,“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本卦论治弊以父子为喻,也有提倡子治父弊的含意。

      徒:初六明明是阴爻,怎么比喻成“儿子”呢?

      师:初六以柔爻处于卑位,上承九二、九三之阳,阴之承阳,犹如子之承父,在这种意义上,初六正是处于“子”的地位。

      徒:既然说子应该承父,为什么又改弦易辙,变更前人旧法,甚至“干父之蛊”呢?

      师:父辈的成法如果有毛病,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其弊端已经显露,子辈因而加以矫正和整治,这样的“干父之蛊”正是补父之过,使得父辈免除更多的过错,使得父辈、子辈代代相传的事业免遭更多的损失,这样才算得上真正地继承先父之志。所以《象传》指出:“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徒:是啊!后辈人对于前辈人的事业应该在开拓进取中继承并且发展,这才无愧于时代!

      师:蛊卦论治弊之道,涉及多种复杂关系。不仅有凶与吉、乱与治、破与立的关系,还有上与下、前人与后人的关系。从本卦看,中华民族并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并不一味强调“萧规曹随”、“三年无改父之道”;相反,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鄙弃抱残守缺,提倡革故鼎新、“干父之蛊”的精神。

      徒:禹之父鲧以湮法治水失败,禹舍弃湮法,采取导法治水成功。从表面上看似乎违背了“父之道”,实际上是消除了父辈的过错,继承并完成了父辈的事业。这正是“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译文]九二,整治母辈的弊病,不可以过于固执守正。

      《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译文]《象传》说:整治母辈的弊病,应该掌握刚柔适中的原则。

      [提示]治弊应掌握适当的策略。

        

      徒:九二为阳爻在下,相应的六五为阴爻在上,这大概就是母子之象吧?

      师:正是。九二“干母之蛊”,有不少困难。初九爻辞既称“父”又称“考”,而九二爻辞只称“母”不称“妣”,可见父亡而母存。六五以阴居尊失正,在这里象征仍然在位的前辈领导,其个性阴辟,难以听从正确意见。九二纠正这样的前辈领导的弊端,当然不可操之过急,不能简单地固执守正,强行扭转,以免把事情弄僵。而要委曲周旋,在可能情况下争取治弊的最佳成效。这就是“不可贞”、“得中道”的含意。

      徒:九二以刚爻处于柔位,又居于巽体中位,是能够得刚柔之中的。

      师:九二内刚健而外柔顺,具有“干母之蛊”的坚定魄力和灵活策略,是刚柔并济的难得之才。本爻侧重于掌握治弊的适当策略,这一点尤其值得重视。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译文]九三,整治父辈的弊病,虽然会小有悔恨,但是不会有重大过失。

      《象》曰:干父之蛊,终无咎也。

      [译文]《象传》说:整治父辈的弊病,终究不会有过失的。

      [提示]治弊既要防止过于刚猛,又要不失锐气。

        

      徒:九三以刚爻居于阳位(第三爻),未免过于刚猛了。

      师:所以,九三整治父辈的弊病,就会操之过急,必有不当之处,会遇到一些挫折,而感到小有悔恨。但是九三毕竟是得正位的(以阳居阳),“干父之蛊”是行正直之道;同时,九三居于巽体,这就意味着它在治蛊过猛而失当时,能够适度地退让,调整其策略。因此,虽然出了些偏差,有些小小之悔,归根到底是没有大过失的,不必畏缩不前,丧失锐气。

      徒:位卑者以刚正不阿的精神整治位尊者的积弊,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当然需要热忱鼓励,大力提倡。有时甚至必须不顾“小悔”,犯难而行。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译文]六四,姑息宽容父辈的弊病,将来必然会出现憾事。(往:长此以往。)

      《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

      [译文]《象传》说:姑息宽容父辈的弊病,长此以往,必然不得治弊之道。

      [提示]治弊不可宽容。

        

      徒:九三治弊过急,虽然“小有悔”,但是“无大咎”;六四治弊过宽,这就更成问题了。

      师:九三以刚居刚,过于刚猛,雷厉风行;六四恰恰相反,本来就是阴柔之爻,又处于阴位(第四爻,)而且居于艮止之体,柔者懦,止者怠,既懦弱又懈怠。这样的人根本就不是治弊的材料,只能够姑息宽容,敷衍了事。所谓“投鼠忌器”,不敢下手,这就叫“裕父之蛊”。“裕”就是“宽裕”的意思,采取能拖就拖、得过且过的态度。六四就是这种胆小怕事、不负责任的家伙。

      徒:“蛊”并不是小灾小病,怎能拖延不治呢!长此以往,蛊将日深,这岂不是养痈遗患吗!

      师:作为事业继承人就应“干父之蛊”,立志整治而责无旁贷。决不能让六四这样的人主持其事。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译文]六五,整治父辈的弊病,因而受到称誉。(用:因此。)

      《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译文]《象传》说:整治父辈的弊病而受称誉,说明六五能用道德来继承前人的事业。

      [提示]治弊应该刚柔适中,才能得到成功。

        

      徒:前面讲过,九二爻“干母之蛊”,是以六五为母的,六五是治蛊的对象;在本爻中,六五又成了“干父之蛊”的主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师:《易经》卦爻的取象无非是打比方,角度不同,所比的事物也就随之变化。各爻处在动态关系中,不能用静止不变的眼光去看。六五在九二爻中可以是治蛊的对象,在本爻中则是治蛊的主体,这并不奇怪。

      徒:看来,六五整治父辈的弊病取得了成功,因而备受称誉。

      师:整治前人的积弊并非易事,过缓则姑息养奸,过急则增加阻力。九三失于急,六四失于缓,一过一不及,都不能做到适度。六五以阴居阳位而得上体之中,以刚柔相济的中道治弊,恰到好处,因此取得成效。六五是以道德的力量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事业,而不是承袭前人之弊端,这正是最值得称誉的地方。所以《象传》说:“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译文]上九,不谋求王侯事业,把这种(功成身退的)行为看得很高尚。(事:从事,谋求。事:行为。)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译文]《象传》说:不谋求王侯事业,这种高洁的志向是值得效法的。(则:以……为则,效法。)

      [提示]治弊大功告成之后,应该退出名利之争。

        

      徒:这一爻没有说到治弊的主题啊。

      师:治弊之事发展到了六五爻的阶段已经大功告成,因此,本卦之终的上九爻,谈的就是治弊完成之后的行为原则了。在某种事业完成的最后阶段,功劳卓著、众口交誉的人往往会经营自己的权势地位,产生称王称侯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古人看得很高尚的行为是功成身退,超然地退出名利之争,而保持自己志向的高洁。因为除弊治乱是为了民众的幸福,志不在建立私人的“王侯事业”。如果借此以追求个人私欲的满足,必然是治蛊未成,反被名利权势蛊惑,不仅身受其害,而又蛊害于社会。

      徒:这样看来,整治世事之蛊者,也要防治人心之蛊啊!所以《大象传》提出要“振民育德”。

      师:本爻也体现出卦辞中所说“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的鉴前戒后、慎始慎终的精神。总之,蛊卦对除弊治乱之道作了完整的论述。在六爻中,初六爻谈了“子”除“父”弊的必要性,九二、九三、六五各爻专论除弊治乱的各种策略问题,六四爻指出宽容养弊的危害,上九爻归结到除弊成功以后的行为道德。全卦以精深的哲理、象征的形式揭示了惩治腐败的举措法则,是古人的政治生活的生动反映。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值得我们珍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