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 -- 晨枫

共:💬43 🌺5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

    圣诞期间有友人来访,闲谈中谈起,老先生的老师是研究戊戌变法的,就谈起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了。后来随手写下以下文字,供贻笑大方。

    ===============================

    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了,多少年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为此痛心疾首。在坚船利炮面前继续忍受不可忍受的失败和屈辱之余,一个问题始终在中国人的心中徘徊:如果没有慈禧太后,或者光绪更强有力一点,中国的历史进程会不会改变呢?改变是肯定的,舞台上的角色变了,戏肯定会有所不同的。问题在于,中国的历史进程会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答案恐怕是未必见得。

    对于明治维新,人们常常只看到洋务的一方面,在西方的眼里,洋务运动甚至就是明治维新的全部,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天皇制度已经成为一个奇怪的东西。天皇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更具有象征意义,而实际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事实上集中在幕府将军的手里。这里面的微妙差别甚至体现在地理上。天皇的首都在京都,幕府将军的将军府在江户,而各地诸侯都是到江户向幕府将军“汇报工作”的。明治维新的重要内容是将权力收回到天皇手中。为此,发奋有为的明治天皇将皇宫从京都迁移到江户,直接坐镇实际的权力中心,并将江户更名为东京。为了铲除幕府将军的势力,明治天皇不惜借助武士的力量,然后又反手剪除武士力量,为效忠天皇的皇室武装力量和官僚阶层铺平道路。电影《最后的武士》是对这段历史的一个歪曲的注解。

    明治天皇的第二个举措是将神道上升为国教,作为“国民性建设”(Nation Building)的一个重要部分,武士道也从武士阶层特有的职业行为准则融入国民的道德规范。明治天皇通过神道教和武士道将日本由一个众多部落的集合凝聚成为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提升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说,将明治天皇比作日本的秦始皇,恐怕并不为过。

    那么日本的洋务运动在明治维新中是怎样一个地位呢?历史上,日本是一个“谦虚”的民族,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个“谦虚”的部落的集合。从隋唐时代开始,日本就大量向中国派遣留学生,日本从文化到政治体制全面中国化,日本建筑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时空上凝固的唐代建筑风格,京都也是模仿长安建造起来的。美国海军派里准将的“黑船”将日本的大门轰开后,日本转而学习更为强大的西方、全面西化就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作为一个在历史上自卑而好学的民族,在文化上承认别的民族的优越性并全力学习是很自然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明治维新中洋务运动的成功就不难理解了。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有一天,非洲的文明远远走到世界的前列,日本的全盘“非化”也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反观中国的清廷,当国门被帝国主义的大炮以鸦片的自由贸易为名轰开时,除了切身感到船不坚炮不利外,从朝廷到民间并没有认为中国的政制和文化已经病入膏肓。不错,中国5千年的文化积淀充满了辉煌,但毋庸否认,这5千年以来也积淀了不少糟粕。封建、陈腐的中国在现代化的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面前惨遭失败,不是偶然的。

    多少朝代以来,中国已经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认同甚至使入主中原的外族统治者也乐于“汉化”,所以中国不存在国家和民族的认同问题。朝廷对国家的统治是强有力的,除了短时间的改朝换代期间的动荡外,朝廷也基本不存在收回统治权的问题。这样,明治维新的两个最主要的动力对中国不存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国洋务运动沦为纯粹的实用主义,变了味也就不奇怪了。

    今天很容易看到,拒绝承认周围的世界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传统文化和体制无原则的留恋,拒绝实质性的政制和文化上的改革,中国的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需要的远远不只是洋枪洋炮。但是从清廷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政制和文化并没有实质性改革的必要,清廷对国家的控制正在弱化,政治改革对统治的稳定性并不有利,而强调祖制反而有利于重建朝廷的权威。于是,甲午之耻并不偶然,即使北洋水师的炮弹里没有沙子,水兵的裤衩子不晾在大炮筒上,只要在观念上继续守旧,在励志进取的对手面前,失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无可讳言,洋务运动提出的问题,答案到五四运动才开始找对路子,但真正的答案要到改革开放后才成形,这要拜文化大革命之赐。在破四旧的狂热中,中国人终于在无意中打碎了对传统的留恋。在改革开放之初重新看世界的文化冲击之中,中国人对先进的西方的崇拜和对自己的自卑达到了极致。在高烧退热之后,中国人终于能够静下心来,在正视西方文化的同时,把打碎的自己的传统文化的残片重新审视,去除糟粕,发扬精华,轻装上阵,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奇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中国自强、复兴最关键的一步。不错,中国今天的问题还有很多,但很多都是成长中回避不了的问题,时间会解决这些问题的。

    关键词(Tags): #指点江山#信口开河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两场运动中,统治者所处地位不同。

      明治天皇之前并没有权力,国家大柄都掌握在幕府的手中。当他以新兴的两个武藩为后盾,自然成为新力量的集中体现和代表,推行洋务便是加强自己的统治,二者合二为一,自然无往不利。

      清廷则不然。一直就是最大权力的拥有者。任何政治变革都是削弱自己的统治基础,即便是改良派。满汉既对立又有共同利益,清廷提防之心从未消解,汉人武装也未曾放弃夺权的努力。

      新兴力量在那个年代未曾找到一个有实力的代言人,反对力量无比强大,自然命运多舛。

    • 家园 所谓道者

      无分先后,唯殊途同归

      花之.

    • 家园 这个史学观点有点陈旧
    • 家园 日本向西方学习不只从黑船事件后开始的

      江户幕府时代末期已经向荷兰学习的了,兰学的说法因此而来,高野长英也因此罹难。

      • 家园 明治维新是建立在日本国民长期对世界认识的积累的基础之上的

        从最早16世纪开始学习西洋的火枪,开始通过对外贸易的接触,日本很早就开始全面系统的吸收西洋科技知识.而这样对于来自西方科技知识的统称就是兰学.即使是在幕府连续发布5次锁国令之后,在1720年幕府解除了"不许荷兰书籍输入"的禁令.从而使兰学热在日本知识份子阶层成为一种风潮,不同于中国权贵与知识阶层的是,日本后来在明治维新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的人物福泽喻吉 吉田松阴 木户孝允还有伊腾博文都曾经师从绪方宏斋.换句话说日本明治维新,是国家在人才长期储备,统治阶层对世界有比较清醒认识基础之上的.而且在幕府时代,日本有了原始的全国交通干线,当时日本民间的识字率也相当高.中国那种洋务运动与百日维新的最终失败,其实还是失败在民众的启蒙不足以及中上层对新问题及新变化认识不充分.再一步就是老话了:闭关锁国的国家,闭门造车的人,他们的改革注定失败.

      • 家园 中国向西方学习也从康熙就开始了

        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当玩意来学,和作为国策来学,这是不一样的。

    • 家园 请教一个五四运动地位的问题

      我见过几个台湾人,他们说根本没听说过五四运动。

      其他人能否证明一下呢。

      • 家园 现在的台湾青年不好说

        谁知道他们学校的“去中国化”走了多远,老一辈的台湾人是知道五四运动的,知道得多少深就不好说了。大陆人也一样,课本里学过,以后就还给老师的也多得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