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老万维意拳精华贴 -- 飘雨山人

共:💬8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老万维意拳精华贴

    意拳与形意拳有很多相通之处,供各位借鉴。

    意拳栏目开设时间不长,许多网友在这里进行了精彩的讨论。帖子里的那些话总时不时从我的记忆里跳出来,挥不去抹不掉。忽然就有了将其汇集的想法。从哪里开始呢?我首先想起了leonliu7689朋友,2001年11月27日他在这里发了最后一贴。当时我是这里的斑竹,他走了,我很伤心,他在最后一贴中说:“意拳版内真练意拳的朋友没几位。能发表自己的体会心得的人更廖廖,只有以下数贴:1.如何正确掌握:头顶悬的正确要领。 2.请讲讲抱球桩的撑三抱七的要领。3.提问! 4.关于大成拳谱中的桩法。余贴内容繁杂。可见关心意拳者多,练者少。可能很多人转学形意去了,就像初学截拳道后又转学咏春一样。我觉得有点伤心,也没激情再和大家交流了。花大量时间、网费写个贴子,还不如去多站站桩。唉,走也!”

    话说得很凄凉,这种凄凉的感觉,就是后来许多许多的网友在网上从各个方面来“抨击”意拳的时候都我都不曾产生过。leonliu7689朋友在意拳版刚推出时,在帖子中兴奋的说:“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从前只能在其它论坛的夹缝中发表的意拳,终于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大家都来贴一些好文章,和心得体会,让这个论坛含金量高一些。”后来他不再来了,离开了这个“家”。我知道了,在网上安个家真的很难,同时也知道了,“家”里应该有什么!虽然说如果没有了这个“家”,我仍然会一如既往的喜欢意拳。但总会觉得有些遗憾,因为在一个大家庭里大家一起享受“美味佳肴”,与一个孤独吃的感觉不一样。没有家与别人骂这个家,是不同的,骂归骂,但总不能把吃下去的“鸡腿”骂成别的什么东西。

    我想念leonliu7689,因为他给这个家带来过许多“好吃的”东西,他写的东西,也许有人有不同意见,但正如他所说的是他的“心得体会”。今汇集在此,以表感谢!

    一、 说意拳没东西,我不敢苟同

    其一,自己身体力行,体会到意拳给我带来的变化。

    其二,将练拳的成果应用在生活中解决一些小麻烦得心应手。一次我去银行取钱,自带的笔和银行的笔一样,被无理保安怀疑,抓住我的衣领举起电棍就打。我只用摩擦步向他身右侧稍一滑,左手钳着他的脖子一发力,没想到一下把他推出2米多,一屁股坐在地上,后脑勺撞到厚厚的玻璃门上“铛“的一声。那个保安坐在地上都傻了。我也没想到,平时和师兄们练他们力气都比我大,从没这么痛快的发力。

    其三,姚承光是意拳第三代,他是父亲嫡传纯练意拳出身。他的拳劲何其了得,我试过一次不敢再试了。看他实作,你再想想现在的散打王都会觉得好笑。

    不能就说意拳是最好的拳,它的历史还不长,但它是较为科学的拳。练意拳想出功夫也是不容易的,和市面上所有招生广告描写的都是两码事。人家要挣钱,心里明白就行了,不必用这些现象来得出什么结论。其实哪一则广告又不是夸大其词呢?意拳不被理解还来自于练习者的毅力不足,只站5分钟桩就觉得肩酸腿痛枯燥无味,他怎么能信“粘衣发人“的境界呢?还是那句话:不入深海无以见蛟龙。形意拳是非常优秀的拳种,意拳脱胎于形意,但其已经形成了自已的体系,而不是形意的一个附属品。也就是说不必非练形意才能练好意拳,要把这两种拳平等的看待,不要当做父子来看待。很多人因为意拳的威力而练习意拳,又因为意拳而了解形意拳,转而学习形意,这一点也不是坏事,也不能说明哪个拳好哪个不好。这说明练拳的人在追求真功夫,在思考。

    经常听人说:“没有最好的拳法,只有最强的修炼者”。这句话对鼓舞练拳者的信心有很大好处。但从辩证的角度说,拳种是有优劣的,练拳的人是有高下的。拳种的优劣在于它的体系中的方法的优劣,是不是最直接而不逗圈子,是不是最有效而不让修习者做无用功,浪费练习者的时间。练拳的人先天条件,后天素质、脾气性格也不尽相同。感觉上很优秀的拳种不一定适合你。截拳道我不会也不了解没有发言权。

    • 家园 【原创】此文的作者依稀记得是珠海韩家意拳的传人

      说起来都是很久以前的帖子了,当年万维关闭的时候,很多朋友自己花了很大的精力来保存帖子,回想当年,真是唏嘘感叹亚。

      • 家园 是啊,遥想当年,大家一起交流灌水,好不开心!

        到现在为止,万维算是一个最干净的专业武术论坛,当初有万维在,现在这些牛鬼蛇神云山雾罩的哪个敢出来胡闹?

        • 家园 【原创】有的时候挺喜欢人家大成拳的兄弟

          不管练得咋样,实在,功夫都用到实处,剩下的争论多半是技术上的。传统的东西,只要一扯易经八卦,一扯传统的丹道,那就是众说纷纭,谁都可以扯,为啥呢没个公共的判断标准。

          练拳击的兄弟从来没有胡说八道的,这骗不了人呀。但练太极的就实在太多了,为啥呢,不打,不推,不搭手,就是输了还说人的劲不对。说起来在传统的文化上咱下的工夫也不少,但说拳从不靠这个,这个是非标准太容易混淆了。

          特别是早些年练气功的那伙子人,改行练拳以后是最热闹的,不管练啥拳,得“来气了。。。”,“感觉自己全身火烫了”。。。。等等,每每遇到这些,就让他们出去凉快凉快去。说个笑话,以前一个哥们教气功一指禅,后来教了几百个人,老有一个人跑到单位找他,我哪里有漏气了,我那朋友狠敲一掌,好了,然后那人就走。过一段时间再来,我那朋友被他搞得不胜其烦,后来就不教了。

          我们经常在一起闲聊,他说徒弟们问我这哪得有没有,我都说没有,全是假的,为啥呢,怕他们多想,特别是心理脆弱,神经脆弱的,容易出问题。早先在一个聚会上,有个中年人见到我说,小伙子身材真不错,聊起来说跟宝胜以前在一起的,传统的修炼都搞明白了,把我给惹毛了,就问他,修佛修道修得是什么呀?。。。。这样的事情太多了,经常有些人自诩看懂了道德经,金刚经,心经,到头来,你不还是你自个吗?

          • 家园 至于大仙们,呵呵,俺也见识过几个

            什么外气伤人、什么隔空打人,单掌开碑,一指断砖,名堂可多了,哈哈哈,俺遇到各路神仙一般就一个习惯,伸胳膊给他:“大师您拿开石碑的劲给我胳膊来一下!”呵呵,说个玩笑话,几位大仙还真没没有俺老婆打俺的劲大!记得当初武艺网上不是也有一位据说是旅居海外的大仙,拿什么隔空打人威胁人,呵呵,等灵山和俺还有另外一位宋氏弟子表示愿意为大仙出山祭旗时,这位大仙不是马上改练龟息大法加地遁神功了。时间久了,俺和灵山现在也很少上论坛说话了,呵呵,现在这位大仙不是又出来整天撇着嘴说别人这不对那不好。哈哈哈,都是一个师父教出来的,都一个套路的,也玩不出什么新鲜的创意了。

          • 家园 呵呵,没错

            除了那几个拼命神吹的广告大师,我对练意拳大成的印象挺好。兄弟们见过几位意拳长辈,人品功夫都很好,同这几位大叔谈拳论武,舒服!王芗斋老先生是豪杰,这点谁也抹杀不了,人家老人家对传统武术的贡献绝对大,对内家功夫也是一种方式的总结和提炼。人家老先生批评了不少玄虚大师,呵呵,痛快淋漓啊!

            说人家拳击,呵呵,我是比较欣赏的,练两三个月对付个把小流氓没问题,还不是好东西吗?人家厉害就厉害在没有玄的虚的,直、勾、摆就象咱们的单操手,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呵呵,别说别的,十年不出门二十年不出门的大师们,被人家扁倒的还少吗?

          • 家园 呵呵,确实,气功有时挺害人的。
    • 家园

      二、 意拳练功趣闻

      意拳练起来是很枯燥的,但有时也会发生一两件有趣的事情,给平淡的练功经历增添一丝色彩。

      1、睡桩

      别以为睡桩是躺在床上练的卧桩,听我说说你就明白了。老徐是机关的司机,每天开车送领导挺辛苦,但他还是一有空儿就来公园一起站桩、推手。某天晚上,老徐来晚了半小时,大家都站了一半了。他寒暄着说,今天跑了趟天津,刚赶回来,一边说着一边找了个空地赶忙开始站桩,练功场子上又恢复了安静。过了一会儿,隐约传来微微的鼾声,又过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酣声如雷,势不可挡。大家环顾四周正纳闷呢,小王第一个叫了起来:原来老徐实在太累了,站着桩姿势不变,头歪在一边,两眼闭着,嘴角流着口水,居然睡着了!

      2、同性恋

      小五和“坦克“(绰号)拳劲儿都很大,推起手来都很“生猛“,这两个人要是叫上劲儿,那可真是龙争虎斗,异常激烈。这两个人推手有个特点,就是老“对着干“--你推我也推,你采我也采,看谁干得过谁!一次两人激战正酣,小五挂住坦克的一只手想向下向回采,坦克的另一只手也挂着小五的另一只手,他听到采劲儿,本能的也去采小五的另一只手。谁也不化,谁都在发力,结果互相采个正着儿,两人各向对方怀里栽去,躲闪不及,面颊相碰,一个撞了个“酸鼻儿“,一个磕了门牙。在一旁观战的老徐打趣的说:“瞧这俩大老爷们儿,还‘亲嘴儿‘呢,搞同性恋呀“,大家听了哄堂大笑,他们两人一个捂着鼻子一个捂着嘴也不好意思的笑起来。

      3、孤魂野鬼

      练功的时间定在晚上6、7点钟,下班吃完饭后。冬天到了,天黑得早,练功的那块空地周围没有路灯,黑古隆冬的,远看只能见到朦胧的人影。大家练拳有先后,进度不一样,站的桩也不一样,站出来虽不能称是千姿百态,也够五花八门的。只见黑暗中,隐约一堆人影散布各处,摆出不同姿势一动不动,如同中了什么“定身法“被定在那里一样。晚上散步的人路过这里,都会好奇的驻足观看,有时还会走近围着你转三圈,嘴里嘀咕着“**功?不像呀?。。。“这还不算恐怖,最吓人的就是走摩擦步了。你想想,每个人要么双手平举、要么下垂微分,脚下非常缓慢的移动,方向又各不相同,所有人口中无话,目光凝滞。看上去,就像坟地里的一群孤魂野鬼从地下钻出来四处游荡,够恐怖了吧!

      4、放屁交响曲

      站桩养生,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难免有个打隔放屁的。大家都习惯了,谁也不会笑话谁。可有天练功,不知为何,大家的屁都特多,而且响。这边刚打完“机关枪“,那边又开始“放大炮”,有时还夹杂着几个“臭子儿。屁声此起彼伏,好像交响乐一样热闹。幸亏各人站得比较分散,要不然说什么也体会不到站桩之“甜蜜“了,都被“毒瓦斯“包围了。

      大家来自各行各业,工作之余,聚在一起,由师傅带领着相互学习、相互切磋,无长无幼、无强无弱、亲如一家、其乐融融。是共同的爱好把大家聚在一起,是平和的心态,谦虚的态度使大伙亲如一家,给繁忙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快乐。

      三、推手一二

      意拳推手是很好的双人对抗试力练习,它是一种准实战。姚老说过:实作中,两人你来我往,难免双臂相搭,身体接触。搭上了,就是推手。推手练的是听力。为什么听,怎么听?听是为了变,变换力的大小,方向,接触点,变被动为主动,由主动变为对对方的危胁,从而发或打。怎么听?先要松,松了才灵敏,才有变化。桩功不好,棚劲不足松不下来。因为害怕而总是僵硬的。当对方来了一个力时,我会不自觉的使劲和对方对抗,想堵住对方,这样最容易被人利用。行话叫“一喂就吃”。练推手要克服这种不好的自然反应,先学会粘连,再学会化劲。

      推手没有招,只有劲和势。所有的所谓的招都是劲路的变化。两个高手推手,双臂的接触点上,力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互相总是在找对方的死角。就像两个钢球在保持接触下不断的滚动,不让对方的力沿半径作用到中心线上,同时又想方设想去指对方的中心线。一但感觉到力指到对方的中心线上了,对方又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就突然把力爆发出来,象炸弹爆炸一样,结果就是对方被放飞出去。这就是“守中用中“。高手推没经过训练的人就是钢球打到一个平面上,怎么推怎么有。势就是一种形势,趋势。如上所说,我被人摸到劲了,被指到中线了,我就处于很危险的势,对方就处于非常有力的势。不能只单纯理解为只有两手进身推到对方胸上要发力的时候才占上风,那是很狭义的。即使如此也不一定能占到什么便宜。练推手就要练对势的感觉,要知道危险,知道时机。我刚推手时,用蛮力和师傅抗,心里还挺高兴的,心想我的劲也不小,师傅都封不住。推了几下,师傅停住了,不耐烦的问我“你感觉到威胁了吗?”,我糊涂了,难有什么危胁呀。接下再开始推,完了,几乎每动一厘米都被师傅功破,他一边攻一边说“这儿就是危胁!这儿就是危胁!这儿就是危胁!。。。“哪封得住呀。原来我破绽百出,只是师傅留手不攻而已,不然早飞出去了。这就是我当时对优势劣势一点反应都没有的原因,不知输赢。高手的“粘衣发人“就是因为他长期的练习,条件反射非常快(听力好),你刚和他接触时他就对你的力的大小方向了如指掌了,在你没反应过来也就是没来得及变化的时候,他把力都爆发到你的中心线上,你就被发出去了。这就是比“快”,反应的速度,肌肉变化的速度。你要是比他还快但功力小,那你就能“跑“,你要是比他还快且比他功力大,那飞出去的就不是你了。拳就是这样,不管到了什么层次,永远是“快打慢“,“有力打无力“,推手也不例外。所以意拳就是练拳劲(站桩)和力的变化、作用(试力)。什么“招熟“一类的都是假的。

      “力”、“快”,记住这两个字,仔细的去体会,在你所学的拳法的练习中抓住这两点,一定能出功夫。

      意拳的推手中的化和打

      太极、形意我都不会。还是只说说意拳的推手中的化和打。

      什么是化?使对方进攻失效就是化。用棚劲阻止对方的来劲,使对方觉得自己的劲在半路被堵死了,此化法其一;不和对方的力量对抗,用棚劲稍改变对方力量的方向,使其偏离我中线,不构成危胁,此化法其二;当对方力量刚刚发出时,我的劲力突然一空,使对方感到瞬间失去着力点,力量发丢了,此化法其三,也就是太极的“引进落空“中的落空。此三种说法其实分法很不合理,因为实作中总是综合应用的,虚虚实实方为真。只是层次上有差别。引进落空做得好的人,就已经可以说从懂劲到神明阶段在前进了。因为他听劲已经听得非常灵敏了,在你的劲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他已经在守株待兔似的做好了空你的准备。从某种程度上说,他能预测或者说体检到你的下一步,做到这点非要抛弃自我不行,这也是“舍已从人“的道理吧。

      什么是打,将你的力量完整的发到对方的中心线上就是打。拳脚相加的打是很狭义的打,是末流技艺。意拳本身就很能打。看过姚宗勋练单操手你就信了,他1秒能打出3、4拳,快得不见形。推手的打是只练拳脚的人做不出来的。为什么非要打中心线?因为中心线又是重心线,想撼动对方,不在他的重心上做文章还能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散手实作时就没那么多拘泥了,但你练多了就会发现不朝中心线打的拳危胁会小得多,对方躲闪也容易。

      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意不着相。是意拳实作的基本要求,张牙舞爪对不对,你说呢?推手和太极的推手很像,只有细小的差别。实战和散打很像,也是差别不大。这样的回答也许让你失望。不过意拳实作也是有它的特点的。比如“守中用中“会加强对中线的攻击和保护;摩擦步变成半步进半步退的“半步跟“,小用大步;腿法不多,一般出腿踢中的话对方必倒或必一瘸一拐;还有最重要的--发整劲。

      凡意拳的录像,看了必是先明白后糊涂。明白的是终于看到名家的动作是如何操练的,和自己以前从文字中学到的无大出入,糊涂的是看不出要领在哪,厉害在哪,因为意拳大部分东西是内在的,很难看出来。练过了,有切身体会了,再看,就能看出点门道了。

      四、一个半月出功夫

      10月初刚来一起学拳的兄弟,站了一个半月的养生桩,拳劲已经出露端倪了。他现在站桩已经能做到抱之有物,推手双臂也不再轻飘飘了。没练过的同龄人很难封住他的手。意拳真的很简单很容易上功夫,只要坚持。大家多努力呀。

      又:我是个初学者。师傅说开始站桩起码要一个小时,不然体会不到“松”的状态,也得不了“劲”。我以前自己练都是站20分钟,可是一点感觉都没有。开始站就要突破一个极限才能入门。站完就要试力是对的。不光试力,还要走步,这是脚上的试力。我们每天都要推手,不管是新来的还是练了很长时间的。推手的方法和太极的推手有很大区别。只要点上不脱,拳、肘、拿、摔都可以上。推手也是试力,是在对抗形式下的试力。即便你没功力,也可以从中安全的学到步法、身法、手法等实战经验。说安全是相对于散手而言。其实我们也经常青一块紫一块的,别人勾住你的手一发力,手上一定会被按淤血。

      五、“撑三抱七、抻筋拔骨、肩撑肘横”问答

      网友问:请讲讲抱球桩的撑三抱七的要领如何做到撑三抱七是否两肘要撑起来很高呢目的是什么?

      答:撑三抱七意思是强调抱、收的意念,是蓄力的过程。当抱桩日久,双臂会产生磁场互斥感,就是当你想着抱的时候,会感到有一种向外撑、涨的感觉,越抱越撑,如同两块磁铁的同极离得越近就会越互相排斥。不要刻意衡量撑抱的分寸,是撑三抱七了,还是撑四抱六了,这样就犯了钻牛角尖的毛病。一般站一个月双臂就会有感觉,这叫“得劲“。此后撑抱的分寸自然而然就掌握了。再往下站就开始“摸劲“了。摸劲是用各种意念逐渐强化磁场感,变成实物感。如意想拉簧就真有弹性十足的感觉。想初步体会到实物感至少要三个月的桩。想练到除了站桩,行动坐卧走皆有感觉,要半年到一年,这时才能开始试力,否则做试力就是瞎比划,一点用都没有。当然这些是后话,已经超出了撑抱要领的范围。

      网友问:谢兄之回复。您说之感觉我都有。再问兄:除去手上是这种感觉,是否全身都要求出这种感觉呢?我腿部的感觉远远比不上手。整个身体到是有一种厚实感。练完后感觉非常强大,再高大与强状的人似乎都不是对手。但还是两手最强。腿部是否有特殊的练习方法呢?我不会意拳的,只是自己随便站的。这些感觉基本上都是三体式上的感觉。但我的一位老师不要求我执著于此, 不知为何?望兄解释与我。而我也不知求此感目的为何?于技击有何联系?与气功是否更接近了呢?

      答:手上感觉比腿上强,这种现象完全正常。原因也很简单:1.手臂比双腿灵敏;2。腿上没有加意念。初期阶段可设想两膝之间夹簧。日久,可感觉到抱的是一根气柱,上面手抱,下面双腿内侧夹,而不止是手上的气球。“全身无处不弹簧”这句话谁都知道,可很少有人理解。上面的方法就是这句话的应用。有了这种感觉,和人推手时,对方能明显感觉你双臂沉重力量均整,不好对付。但这又只是实作的初级阶段。因为你双腿无感觉,不能走摩擦步,脚下无蹬劲,是头重脚轻。此时如果专注于气在身内的运行,用意念加以引导,就是气功。都是人练,方法又很相似,结果当然不会相差十万八千里,没什么神密的。“抻筋拔骨“没有一定时日死也体会不到,死也不会相信。就这样站着一动不动,也不下腰也不压腿怎么能抻筋拔骨?但这种现象是功夫上阶段的关键,具体什么体会,用语言描述起来要写上千字。如果你听到此说后,站桩时有意绷紧身体的某些部位想达到抻拔的目的就完全错了,那是僵,是大忌。抻拔的感觉是一个必经的阶段,不求也会来。站得时间越多来得越早,像长跑的极限点,跑得米数够了,极限才会来,不能想刚出发时就盼着极限早点来。其实意拳的练功方法一点也不神秘和深奥。只要实践就好了。举个例子。我的邻居--54岁的老工人,从前什么拳也不会,一身的病,快下岗了。听说我在练意拳,就跟我一起活动活动。他只学了一个浑圆桩,天天站一个小时,坚持了一年,现在就连武警想搬动他都非常困难。别去管什么门户之见,什么保守不传。传给你一就学一,二就学二,足够。难道各位有志青年还想当一代宗师,开武馆为生不成,中国都入世了。多学点文化,练武就是一个爱好而已,切记!

      网友问:抻筋拨骨,我认为是在中正的情况下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不知对不对?

      答:对,就是松。没有松什么也不是。松,不是放松这么简单,包括肌肉松弛,关节韧带抻开,气血通畅,精神抖擞,意念饱满。这就是“形松意紧“。在松的前提下,会感到气沿肢体各关节游走,到哪里打通哪里,哪里也会觉得抻得酸痛无比。特别是双肩。有时站完桩,想用手挠挠头,可整条胳膊都不听使唤了,抬也抬不起来,抬起来了挠在头上,手没有一点知觉,好像胳膊不是自己的一样,这就是抻肩时会出现的感觉。除了肩,还有背等。嗨,到时候感觉满身乱窜,今天这儿抻,明天那痛,有得罪受呢!我的师爷姚承光说过一句话“站桩一定要站透“,说得很精僻。这句话有好几层意思:一、别浮躁。别管别人已经在练发力了还是实作了,你自己该站什么就站什么。二、站桩过程中的各种反应都要体验到,体验足。我们这有个小伙子,每次站十几分钟就下来了,然后一个人做各种试力,在别人眼前晃来晃去,弄得人家站桩的精神不能集中。搭起手来一点劲都没有。别人说抻筋抻得疼,他还纳闷呢“我怎么就不疼呢?“,真是笑话,就他这样站能抻筋才怪。王芗斋的书里说,试力是最难的,此话不假。但你要是桩功扎实,行动坐卧身上都有感觉的话,会很自然而然的过渡到试力阶段,一点也不难。而且怎么比划都是试力。意拳中的试力是从这些随意的动作中摸索出来的容易上手的,对技击有用的试力。我这个人就是罗嗦,一说就跑题,又说到试力上了。

      网友问:leonliu7689,您好:谢谢您的回复。看了以后受益非浅。我又一个问题还是有些不明白。我看过一些意拳(大成拳)老师的拳照。其中肩部的差异较大。王老早期的弟子肘尖是向下的,两肘距离很小,而后期的方法两肘开的较大,手臂是横向支撑的。中国拳谚有句话“肘不离肋”,不只后期弟子的站法是否有其他的含义。请指教!!谢谢

      答:首先,“肘不离肋”是实战中用下垂的双肘随时注意保护肋部不受攻击的要领,不是用在站桩中的。

      其次,说说肩肘的问题。肘到底抬多高。是肘尖斜向下,还是和双肩几乎平行?你看王选杰和姚宗勋这两个代表人物的拳照都是不一样的。我的结论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定。

      其实每个有此疑问的人在产生问题时异已经有了答案了。“我抬得高一点,就会觉得更容易累,更不容易松,放下来一点就会好一点。“这是你心理的话,也是答案。要知道,双肘每抬高一厘米,双手每前伸一厘米,在站一个小时的前提下,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在初期阶段,你的目标是松,从这个目标出发,不妨双肘先低一点,双手离胸前近一点。等你抗过双肩三角肌的疲劳极限,站一次桩不觉得有多累了,再把肘抬起来一点,手前伸一点,就像前面帖子说的大方一点,不要站得小家子气。所以说,这些完全是因人的体能而异,因你练功的时日而异,不必拘泥的。

      我这么一说,你可能就明白了,为什么看先辈的拳照姿势各不相同。他们年龄不同,功力不同,姿势能一样吗。复杂吗?一点也不!其实让你照一张站桩的照片,你会不会想把姿势做得“标准”一点,可是你每次站到最后累得手都快抬不起来了,和照片的姿势一定是两码事了,因为你照像时不是站了一个多小时后照的呀,你是精力充沛时照的呀。我要是看了你的照片学,再去站是不是也会糊涂?

      再往深了说,王芗斋不是说过“不求形骇似,但求神意足”吗?不就是这个意思吗?你不在意念上下功夫老是瞧自己姿势不顺眼,不正违背了这条宗旨吗?这些前辈的话不能只挂在嘴边上不练到身上呀。那姿势到底应该怎么样?还是王芗斋的那些话:“前不。。。后不。。。上不过。。。下不过。。。如何如何“咳,你背得肯定比我熟,呵呵。要我说,姿势上最难的要领是“吊(悬)顶“。咱们每天学习工作玩电脑,老是弓着背向前抻着脖子,一付“大虾”形像,想把下颌收回来,头顶顶上去保持这个姿势还真难。不良习惯不好改呀。而且不吊顶功夫会减一半呢,为什么,我先不告诉你,嘻嘻。平时就多注意纠正啦!

      请问leonliu7689 先生:意拳在出手或收手时是不是要做到沉肩坠肘呢?如果是的话,那为什末站桩时要有别于他拳采取肩撑肘横呢?抻筋拔骨各门各派都有,难道不肩撑肘横就无法做到吗?以前听人说之所以要肩撑肘横是为了增加头部防护能力,不之此说对否?

      答:其实我也是个意拳的初学者,和师傅及同门的各位兄弟比起来差得远呢。我只是好奇心强,什么都喜欢问个为什么。弄懂了再练少走弯路,理解不了的就在练中体会、验证。姚宗勋说过,练拳的目的就是:健身、寻理趣、自卫。寻理趣为我所津津乐道,我很喜欢这句话。首先要和战胜自已说sorry,我不会形意,所以不能解答你的三体式的问题。形意版有很多高人也许可以为你解惑。

      其次和xx兄探讨一下肩撑肘横和沉肩坠肘的问题。好像大家对肩肘的问题特别集中。我的理解是肩的要求只要不耸肩和寒肩就好了。下面咱们做两个小实验:

      1.双臂自然前平举,不要绷直,两手心向下,留意一下你的肩和肘。再将两肘左右向外向上微翻,再留意一下你的肩和肘。是不是在翻的过程中肩比原来耸起来了?

      2.双臂做抱球的桩姿,只不过两肘垂直向下,肘尖距离两肋很近。留意一下你的肩。再慢慢的将两肘尖左右打开抬起到斜向下45度左右,体会到肩也同时撑开了吗?

      所以说肩撑肘横和沉肩坠肘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不要耸肩寒肩。做上面两个小练习还可以体会到放松,不用力的感觉。把这种感觉带到桩子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你说的出手和收手是指试力吧。动作是千变万化的,有时也可以是手在下肘在上,比如做栽拳时,那怎么要求坠肘呢,肘都翻上去了?其实只要肩松肘自然就好了。所以说不必拘泥,不要太在乎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是整体力,是一动无有不动,是节节贯通,僵硬的肩部是力量通透的阻碍。

      站桩中要求肩撑肘横可能是为了练出浑圆的棚劲吧。说实话,我的师傅没要求我们肩撑肘横,只要求肩松。就这样师兄弟们各个棚劲都很大,一条胳膊可以担起一个人来,他往上一挑你脚跟就离地了,是发是打随人家便,就这一棚你就成了人家的掌中玩物了,哪有还手余地。用招了吗,什么招都没用。所以意拳讲究无招无势,随心所欲。

      抻筋拔骨是内气充盈,在体内冲击各关节韧带肌肉的结果。所以练内家的都会有这个过程,甚至练一些气功也会有。抻筋拔骨是站桩过程的副产品(没有不好的意思),千万不要有意去求它,有就有,没有就没有。就像你长期练双杠,双手磨出老茧。你能说你是为了磨出老茧才练双杠的吗?

      “肩撑肘横是为了增加头部防护能力”,我觉得是无稽之谈。实战中,保护头部一靠双臂双手的格挡,二靠头部的躲闪,你在那肩撑肘横只能让人家把你的脑袋当梨形球打。实战是激烈的、现实的、残酷的,一定要记住着三个特点。不能迷信学了某流派的拳法,就可以从容应敌,挥手之间分出胜负。那是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是成龙李连杰的动作电影。实战是类似散打、拳击的,说类似是因为有规则的限制,但也是很接近了。实战的特点永远是“快打慢“,“有力打无力“,就连太极拳也不例外。太极的“四两拨千斤“是一句骗人的话,要么他的拳劲比你大得多,要么他的劲力变化比你快得多,都是符合上述规律。表面上的体格和年龄上的差异是蒙外行人的。从此角度出发,所以意拳吸收了拳击的打法,拳击是最好的最实战的拳了,为什么不为我所用呢?再加上意拳的整劲,威力何其大也!意拳的金龟出水试力就是练的摇摆躲闪,在晃动过程中保持整劲不散,重心不偏,并能随时发力,这不就是拳击吗?

      最简单的,最直接的,最直指目的的,就是最好的。撑三抱七肩撑肘横什么的是为了练出内劲服务,不要在这些手段上徘徊,要时刻留心你的目的。太极拳为了练出内劲要盘上十年的架子,它的方法就是兜了个大圈子,走了弯路,效果也不好。王芗斋改革拳学的精髓就在这儿,把直指目的的、简单的、直接的方法保留下来,并且丰富之。让人少走弯路,每一步都直达目标。我们学拳也要体会他老人家的这个思想,并且把它作为衡量真伪好坏的标准。其它门派的人说,王芗斋别出心裁,搞出这么多种桩子,纯脆是误人子弟。可你练了就明白了,只有站桩才是最简单直接提高内劲的方法,不同的桩法侧重点不同。别人说的对与不对,不辩自明,对于他的保残守缺一笑置之罢!

      六、如何制定站桩时间进度计划?

      根据我自己的心得和他人的经验,拟出如下时间表供大家参考。

      第1月--第3月 养生桩撑抱式,养生意念。

      第4月--第6月 同上,加六面力意念

      第7月--第9月 养生桩撑抱式加技击矛盾桩

      第10月--以后 技击矛盾桩

      第一周 每次半小时。

      第二周--第四周 每次1小时

      原则:在第一个月底一定要站到1小时一次

      以后每次一小时,最多1个半小时。

      每天有条件的早晚各站一次,没时间的或早或晚站一次。

      以上为第一年内的计划。你要是对这方面一点概念都没有可参考上面,要是已经有自己的时间表,自不必理会上面的东西,按自己的练就是了。别认为这个时间表太慢了,上面的时间表是按"速成"编的。

      提醒:练功以时间定量非常愚蠢,正确的方法应该以身上的感应定量,以确定是否学下一步的东西。如我自己站时,意感很强时我要站上2个小时,直到意感变弱,无意感时40分钟就下来了,多站也无益。忌一曝十寒,要持之以恒,细水常流。

      网友问:我过去曾练过大成拳,要站到20分钟就很不容易呀,浑圆桩站的两臂酸沉,甚至发僵,非常难受,我真不知别人站一两个小时是怎么站的[或许根本就是我体质太差],直到现在我想起那时站桩,还是觉得很痛苦的。

      答:你说你“曾”练过,并且你最长时间站了20分钟,从话中得知你练意拳半途而废了。其实你说的疲劳的现象是很正常的事情,是每个初学者都要跨越的一道门槛。没有恒心和毅力克服这点困难,就不能进入意拳的大门,更不可能登堂入室。多少初学者就是这样与意拳失之交臂!从你发的其它的贴子看,你是个很有信心的自学者。不知你现在正钻研哪门拳法。我想,不论任何拳法,你都会遇到类似站桩中碰到的困难。希望你能克服它,不要浅尝辙止。要想缚姣龙,只能深入海底,在海滩上徘徊,只能拾到几个贝壳。

      七、一点体会

      可以在入门阶段加入推手练习。但一定要和高水平的人推,一边推的过程中体会力的运用,摩擦步的用处。把这些体会带回到站桩中,弥补站桩的不足。

      其实没有一年的养生桩的基础,说什么都是白搭。功夫不到,虽然能说明白但是做不出来。这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这个圈子里,有几个自学过7,8年的,一说起来什么都懂,老是给别人讲,一搭手什么劲也没有,轻轻一拨拉就一个跟头。七妙法门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前一步永远是后一步的基础,站桩排在第一位,因为它是一切的基础。

      大成拳唯一的问题是不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一个桩要站一个多小时,再试力半小时,走摩擦步半小时。再推手的话时间更长。太耽误时间了。其它任何一项体育运动你练个半小时,一周练三次不用天天练,就能达到很好的锻炼效果。所以从健身的角度讲,学大成完全没必要。每一个长期练大成的人都会有此体会。就是因为它能练出超常的搏击技能大家才练的。还有个小问题,练大成不能和健美式的器械训练同时进行,你必须放弃一项。练健美的练出来都是细腰乍背,练大成的高手你一看,还是胖的挺着大肚子,瘦的皮包骨。就是说它再塑造体形方面没什么作用。能把你一掌发出3米的人不见得比你做的俯卧撑多,这不是一种劲。还有枯燥,最难克服的就是站桩的枯燥。你可以用五分钟点把所有的桩的姿势都学会,然后呢,就是一个个的站了,3,5年之内没有什么新东西可学了。听起来可怕吧,可这是事实。我的师傅学拳时第一年只站了一个养生桩。就这样,站出来的棚劲都大得惊人,在公园里和那些练了几十年太极的人推手没有人能接着住他的。

      我很幸运,有师傅带。结束了十几年的自学的痛苦。但是还是有太多的自学者在黑暗中苦苦摸索。我建议自学的朋友们要多付出2到3倍的努力,加上多动脑子才能练出东西。还有,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要找高手打你,不搭手,一次没被人放飞出去过,永远不知道内劲是怎么回事。我管这叫“找打”。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