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纪念马三立(3)谈谈给马三立捧哏的几位大师 -- 赵侗

共:💬10 🌺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纪念马三立(3)谈谈给马三立捧哏的几位大师

    在对口相声中,捧哏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老话有“三分逗,七分捧”之说,可见捧哏的重要性。对马三立而言,捧哏的作用显得更重要。这主要是马三立的艺术风格所决定的。马三立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含蓄,这点秉承了传统幽默文化的精髓,让人回味无穷。有人说马三立的相声让人想起来就笑,就是这个道理。这种风格对捧,逗的演员要求都极高。捧,逗演员必须互相配合,把铺垫作得四平八稳。捧哏演员得抓住马三立话中故意漏出了破绽,穿针引线,把矛盾引出来,然后激化矛盾、引起争论,推动情节进展。有人把这种作用称为递火点鞭。确保马三立的包袱能抖得掷地有声。等抖开了包袱,然后再火上浇油。确保马三立包袱的含义能准确无误地传递到听众的耳朵里。这段程序是相当复杂的,所以马三立的相声都很长。你得跟着他们走,然后才能品得出味道,急脾气的人还听不了。相声虽然说是大众艺术,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得懂,尤其是马三立的相声。我注意到有的朋友逮不住马三立的包袱,该笑的时候没有笑,不该笑的时候倒笑了。这就是没听懂。这有点象看京戏,叫好叫得不是时候也不行。

    马三立先后与耿宝林、刘奎珍、侯一尘,张庆森,赵佩茹,王凤山合作。其实还有不少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马三立61年写得检讨。我只有听过马三立和张庆森,赵佩茹,王凤山三位大师的录音。也只能讲讲这三位大师的特点了。

    马三立重要的相声我每个听了都不下50遍。这可不是夸张。前30遍听马三立的,后来也开始听捧哏的。虽然是个外行,但多少听出些心得。

    侯一尘离开以后,马三立和张庆森开始合作。这还是在解放前。有种说法是张庆森够哥们义气,前去解燃眉之急,后来合作愉快,也合作了很多年,直到张庆森双目失明。我所听过的张庆森捧哏的代表作有“开粥场”,“文章会”等。这两个段子绝对是精品中的精品。我一写下这两个段子名儿就想笑。具体内容也不赘述了。张庆森的捧哏比较夸张。有的行家在评论他时,一笔带过。这个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不敢瞎品论,但是从一个普通听众的角度来说,他们两位的组合是很搭配的。马三立在台上是个秀才,文绉绉的,配上一个火爆夸张的张庆森是相得益彰的。“开粥场”,“文章会”这两个段子我没有听过马三立和别人的录音,比较也就比从谈起。如果将捧哏演员比作三国演义中的武将,以张庆森的风格和水准而言,他可以比作五虎将中的猛张飞。

    再讲讲王凤山。王凤山本来是说快板书的,并且是说快板书里的大师级人物。他的名声鹊起却是因为他和马三立的相声。王凤山和马三立搭档的时候已经是白发人了。这就象三国演义中的黄忠。出场时就已经是老当益壮了。垂暮之年能打平鼎盛时期的关羽,刀劈魏国八虎之一的夏侯渊。给诸位看官无限的遐想。如果黄忠壮年就出场,能否力战吕布呢?捧哏界中的“黄忠“王凤山壮年时期在专攻快板儿书。我有时也有这个好奇,假设王凤山壮年时期就和马三立合作,他们是否能创造出更大的辉煌?

    马三立的风格“清新隽永”应该指的是和王凤山合作时期。(和赵佩茹搭档时,秀才有时都被逼得“气急败坏”了,决无半点清新隽永”的样子)。

    讲个王凤山捧哏的实例。 我先摘录一个网友的一段话。

    “…..在是白事会….(王凤山是这样),使活的:清风登侍郎王太公讳致和……王老的处理是轻声说:我爸爸叫王志和……同样这个地方,马树春的处理,郭德刚使得是马加爵,马树春轻声:我爸爸腕还够响!虽然是同一个包袱但是两个量活的用的技法是不一样的,王老选择了缝,海青用了翻(决不是番),于是同样的包袱,郭德刚使出来就是二上楼,马三立使出来就有点瘟了,您说捧哏的重要吗?“

    这里王凤山是个反面例子。这点我绝对是不同意的。王凤山这样捧完全是取决于他和马三立“ 清新隽永”的风格。王凤山和马三立之间的配合是秀才碰上秀才。在这里低调处理有可能现场不一定火爆,但是绝对是绕梁三日,回味无穷。你叫王凤山来说“我爸爸腕还够响!”,这就不是文哏了。马三立的相声如果让你笑过就忘了,他就不是马三立了,诸位说是吗?

    王凤山的捧哏呢不是完全随着马三立走,他有他的秀才思路。这和他本身是快板儿宗师级人物是有关的。所幸的是他的秀才思路和马三立的秀才思路是殊途同归的。王凤山的捧哏中透着长者的宽厚,幽默,有着他大师级快板儿的底蕴。一般人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如果说有人捧哏捧得比他好,我个人认为只有赵佩茹一人堪当此誉。即便如此,他们俩人也是在伯仲之间的。他们的风格迥异,各有千秋。再拿三国武将开比。赵佩茹当仍不让是天下第一条好汉吕布,王凤山可以比作典韦。两人都是使戟的好手,只是一个是端在手里的长戟,另一个则是插在背后的两把短戟。

    下次再讲赵佩茹。

    关键词(Tags): #马三立#捧哏元宝推荐:无斋主人,
    • 家园 马老的长子马志明曾经说过,马老最认可的捧哏是赵佩如

      王凤山的捧哏如其快板,轻松俏皮,不经意间见功力。印象最深的,是二人合作的《开粥场》中,“马大善人”夸夸其谈时,王凤山轻轻用天津话来了一句“好么”!嘲讽之意毕现,丝毫不作作,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者相比,赵老如同李白、杜甫等诗坛大师,才华如江海滔滔不绝;王老则如罗隐等才子,机锋敏锐、于不经意间挥手生春。

    • 家园 王老确实不错

      人也是忠厚人,难得。

      风格属于温厚型的,好似绿茶,要品那个余味儿,喜欢他们俩人的“似曾相识的人”。不过,后来岁数大点,反应明显慢了,有时候老马得等着他;另外,后来气力不足了,“黄鹤楼”那几段唱,王老也就是“赶下来”而已,效果就不说了。

      总起来说俩人配合不错,不过呢,应为功力上毕竟还是跟老马差一块,所以感觉没有“激发出”或者说“逼出”老马的状态来,使得老马只是稳稳当当的使活,老马的发挥仅仅是中规中矩而已。

      真能激发出老马十二分功力的还得属赵佩如了,感觉俩人旗鼓相当,互相较量,才能“出彩”。最喜欢他们俩的“三字经”、“对对子”、“卖五器”、“拴娃娃”,真是好。“三字经”里面老马唱“蒋兴哥儿”那段真见功夫,谁说老马不会唱?不会唱能把“校歌”唱这么好?

      张庆森也挺好,“文章会”俩人配合得多好啊?

      小马老黄也不错。特别老黄,感觉算是“登堂入室”了,比以前进步太多了。小马么,功力也不错,在他们这代(年代的“代”)人里面算是“翘楚”了,不过呢,要比老马,我个人觉得还是差了那么一块,不是嘴皮子上的,而是心态上的,老马在旧社会里面什么苦没吃过?什么世面没见过?所以心态很平稳,就拿自个儿当“小人物”看,绝对没有把自己当回事的意思;小马就不同了,心态上多多少少有点“瞧我的吧”、“总比你们那帮人强”这么个意思。换句话说,老马的心态是“虚”的,真有“虚怀若谷”之风,算得上暗合道家之教,小马么,心里面就有一点东西了。

      老马后来的单口也特别喜欢,个人觉得,在老马一生中,除了和赵佩如配合能够把功力发挥的“淋漓尽致”算是一生的高峰之外,在老年的单口里面算是“人、功俱老”(借用李敖的题字)了,是他一生的另一个高峰。包括小马都批评说老马的有些单口有些“沱”,我倒觉得好像听老爷爷讲故事,形式上和年轻人讲不一样,没那么干净利落,但是却更亲切、更娓娓动听,那种透出来的世事沧桑、人生智慧是年轻的、中年的人绝对了不具备的。最喜欢他的“吃饺子”,那种将辛酸化成的练达其他人比得了么?恐怕也就是老侯的“改行”可以相类了吧?小马的“看不惯”意思可就差多了。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个在线听相声的网站《中国相声网》http://www.xiangsheng.org

      • 家园 一定是奴的夫叫做蒋兴哥儿……

        这几句马老爷子真的唱绝了,我每次听这段总是特别留神听这几句“校歌”。。马老的评戏功力可不是盖的,当年他经常给新风霞她们的戏班伴戏,要我看,说他不会唱完全是他自己的谦虚。

      • 家园 击节送花 说得有理

        不敢说英雄所见略同,主要是我不敢自称英雄。送一朵小花

    • 家园 好文章

      开粥场和白事会我也听了有50遍以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