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计划经济的本质困境 -- 自以为是

  • 共: 💬 217 🌺 858 🌵 10
  • 【原创】计划经济的本质困境

    老规矩,欢迎基于事实与常识参与讨论,有下列爱好者请勿参与

    1. 喜欢给人扣帽子(包括但不限于:卖国、买办、被洗脑、五毛)

    2. 不谈事实,只会骂人

    3. 人身攻击(包括但不限于:辱骂,牵连他人亲属,问人多大了)

    4. 阴谋论爱好者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

    中国经济全面走向市场经济已经30多年了,但很多人还是很怀念计划经济,其根据大致有两方面,一个是前30年(49-79)的发展成就,另一个是中35(79-14)年产生的各种弊病和美国08年危机之后表现出来的各种丑陋现象。本文先说计划经济运行机制的本质困境,再说前30年计划经济成功的历史原因。至于市场经济的问题,以后有精力了再说。事先声明,本文不是理论文章,概念使用按照一般理解,大差不差而已。

    所谓计划经济,顾名思义,按照计划安排生产与消费。苏联时期和中国前30年都是计划经济,但两者还不相同。苏联的计划经济是比较严格的中央计划经济,全国都由计委调度。中国的计划经济,在中央计划之外,还有各地的计划。出于战备的需要和抗战的经验,当时非常强调各地区建立比较完整的经济体系,但凡是能够小规模搞出来的产品,各地都有。貌似小化肥、小钢铁就遍地都是。这种多重计划的结构,本身也就包含了市场经济的一些因素。例如那个时候很重要的职位之一就是采购员,全国跑着买原材料。现在相对应的是销售满天飞,多数采购只要坐家里招标就是了。这种差异,也构成中苏改革结果差异的重要原因。不过对中苏差异的讨论且到此为止,下面只说一般意义上的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中的计划是很具体的,也是很硬性的。所说具体,就是哪个厂,哪个年度,从哪里获得原材料,生产哪些产品,生产多少,卖给谁,都明确规定了。新产能建设也类似。所说硬性,就是必须完成,完不成要遭受批评的。这种运行方式,必然带来若干无解的难题。

    第一,难以提高产品质量。经历过计划经济的河友应该还记得“处理品”或“等外品”之类的东西,差不多的产品,能用,但质量不合格,售价相应降低。某年的春节晚会还有一个谜语:铡美案,打一物品。谜底是处理男背心😜处理品是不合格产品,这个容易理解,但何为“合格”?质量标准如何确定?例如一辆汽车,假设能跑10万公里算合格,15万是不是合格?如果都算合格,对生产厂来说,生产10万的和15万的都是一辆合格汽车,都是完成一个计划指标,但成本上肯定是15万的要高。于是正常的选择就是生产能跑10万公里的汽车,不努力生产15万公里的汽车。这里的公里数还只是一种容易衡量的质量指标,如果是操控性,舒适度等难以量化的质量标准,就更是不会下功夫提高了。同时,只要保持“合格”,增加产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超额完成任务是会获得表扬的。因此,追取数量而不追求质量是计划经济的普遍现象。这不是什么思想觉悟的问题,而是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选择。而在正常的市场经济中,任何质量提升,只要能够为企业或个人消费者所感觉和理解,就有人愿意出高价买单,所以企业就愿意提高质量。(至于运了矿物油的罐车又去运食用油这类破事,以后有精力了再说。)

    第二,资源闲置浪费。经济计划都是给定数量的,从上游拿多少原材料、零部件,是定好了的,临时追加需要对计划做调整,是很难的。但现实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临时需求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各个工厂,就会尽可能多要原材料,哪怕放着不用,也比要用了找不着强百倍。80年代风靡一时的《短缺经济学》讲的就是这么个故事。在市场经济中,临时需求可以到市场上寻找供货方,大不了贵一些,大致是能够买到的。企业在控制库存压降成本与出现意外高价进货之间会做平衡,相应就能节约资源。

    这里多说一些。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习惯了的人,对于购买某种商品,想的大概是多少、好坏、贵贱之类的问题。但在计划经济中生活的人,主要考虑的是有无。例如这个月想多吃点米饭,不吃面食,在市场经济中完全是个人偏好,但在计划经济中则是有没有足够的米票的问题。

    第三,也是最根本的,创新无法被计划。创新,就是做前无古人的事;而计划,只能计划已经知道的事。新产品,在刚创造出来的时候,没人知道好坏,而且大多数不好。市场经济中有很多决策主体,不同的决策主体可以分别独立决策,也就是说有很多人可以对这个新出来的东西做评价,并且用真金白银打分。好的创新就有比较大的可能被发现,并不断成长起来。而在计划经济中,决策主体就是那么几个领导,如果领导喜欢了,就大力支持,只要领导不喜欢,也就此消声灭迹了。改革初期,有过相马与赛马的说法。在创新成果的选择上,计划经济就是领导相马,相中了就全力支持,没相中就仍在一边无人问津;而市场经济就是赛马,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这两种机制,哪个生命力更旺盛,哪个更能鼓励创新,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面临没有优秀战斗机的窘境,于是鼓励设计师各自成立设计局,百家争鸣,这才有了后来的米格传奇。可见,即使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即使是战时,也是市场经济这种自由竞争才能有效推动技术进步。至于荣誉,金钱,级别,待遇等等激励机制,倒是其次了。

    待续

    通宝推:燕人,响水湾,Swell,不远攸高,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深度探索与《哪吒》的胜利!人民的胜利!

      都是私人投资,没有国家队掺和,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毛泽东思想,首先就是人民,来自于人民,为了人民,人民万岁!

      人民不需要被计划

    • 抖音和小红书的胜利

      大国企大央企那么多,除了不许民企进入的军工,真正把美国搞难受的,是华为,是抖音。美国政府撕下脸皮要关抖音,结果大批用户宁可涌入小红书避难,也不去脸书。官方各种努力搞文化输出,不如搞短视频和旅游攻略的。

      计划经济搞一百年,也搞不成。

      魔法打败魔法,市场打败市场。

    • 【讨论】你说的这些123不是本质问题

      你谈的这些所谓的本质问题只是根据过去实施计划经济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远远触及不到本质问题。只是提个问题,假如在当下或不远的未来,能源问题基本解决,生产力极其发达的情况下,你说的这些问题能不能得到解决?如果能,那就不是本质问题。

      1. 无需人参与的黑灯工厂能否保证产品质量。

      2. 当下已经实践的JIT生产方式,或未来在强人工智能加持下的物资计划调运,能否尽可能的解决资源闲置浪费,毕竟100%的解决是不能的,什么样的社会组织生产方式都不可能。

      3. "创新无法被计划", 那么计划经济如果看成一个大系统,能不能包含一个"创新"的子系统.

      所谓本质问题,应该是蕴含在其本身内部的致命缺陷,导致长期运行不可避免的走向崩溃,显然你这些123不太像。

      当然,我也很难讲什么是计划经济的本质问题。

    • 生产了30年的老解放卡车

      一汽1956年开始生产老解放,但早在64年就完成了新一代民用卡车的设计,然后国家一直不给新型号投资,后来又说新卡车改由二汽生产,结果二汽建设一直在拖拉,光选址就拖了好几年,投产后又优先生产军用越野版,一直拖到78年才把东风民用卡车造出来。东风产量上来后老解放销量受到冲击,国家终于同意一汽开始新一代卡车生产,86年才终于推出换代产品,因此老解放生产了30年。。。

    • 【原创】计划经济中的人

      经济活动归根结底是人的活动。人是经济活动的主导力量。经济体制是通过影响人的选择而影响经济活动的。计划经济对人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这里简要说几点。

      第一是对人的束缚。地区束缚、农与非农的束缚、干部与工人的束缚、工作的束缚,虽然据说按照某些规定可以打破这些束缚,但都是特例,而非常规。现在得罪了一个老板还能跳槽,那个时候要是得罪了领导,走又走不了,就等着一辈子被压抑吧。要是那些国企大厂,七大姑八大姨都在一个厂子里面,固然可以相互照应,但如果有人得罪了领导,也是可能受到牵连的。古代县太爷为什么被称作父母官?不就是百姓无从选择,又靠着他过日子?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种领导们,也跟父母官差不多。不要说对资源配置和创造力的损害,光一个精神压抑就够了。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习惯的人,可能已经很难想象重重束缚之下难受与压抑了。北上深的生活很辛苦,可多少北漂沪漂还是不愿回乡?受不了那种憋屈压抑的社会关系是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是扭曲人的行为。市场中生产是为了消费,但计划经济中,一切是为了完成任务,讨得上级的欢心。市场经济中,企业要发展,就拿出消费者喜欢的产品来,而计划经济中,厂长要发展就向上讨要资源,扩大规模,借以升官。至于生产出的产品如何,反正已经计划出去了。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有过所谓找市长不如找市场的说法,就是要企业别总想着向上级讨要资源。华为一路拼杀成长,靠的是市场,中国农村的市场,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找市场当然要求人,但与找市长那种求人,不是一回事。不管是苹果手机,还是华为手机,用得着给市长花式跪舔,还是用得着给消费者行贿?

      第三,积聚怨气。市场经济中,干好了洋洋自得,干坏了自作自受,谁也别怪。嫌弃职位不好就跳槽,没地方跳就创业,跳不出去也不能创业就怨自己没本事。计划经济中,干什么都是领导决定的,好了不能高兴,差了就怨领导。什么叫差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喜欢钱多的,有喜欢清闲的,有喜欢能升迁的,有喜欢出风头的,每个人不同,同一个人不同时间也不同,怎么可能都安排高兴?而且不管怎么说,好岗位是不够分的。于是得不到好岗位的就怨天尤人。于是,市场经济中的老板不管职工死活,只管发工资,啥事没有;计划经济中的领导劳神费力,还落下一堆埋怨。

      第四,计划经济是少数人决定绝大多数人的活动,发挥少数人的积极性而压抑绝大多数人的积极性;而市场经济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只要你想发挥。计委那么一栋楼,几百号正经办公人员,就管理起全中国几亿人的生产生活,怎么可能真正管好?给他们解释智能手机?解释游戏产业?不是开玩笑吗?楼里有河友说随着计算能力的爆炸式发展,为来也许可以更好地计划。对此,我想说,计算能力越发达,计划的危害可能越大。因为人与人是不同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正是这种不同才带来了经济的蓬勃发展。而计算能力发达,也只能使用一种算法,一种思维,算力越强,越容易导致僵化。相信计委的那几个官员,还是相信十几亿人民群众,这是支持计划经济与支持市场经济的根本。

      ——————————————

      关于计划经济,暂时写这些。零零散散,不成体系,见笑了。本系列的几个帖子回顾如下:

      计划经济的本质困境

      计划经济的本质困境(续)前30年计划经济成功的原因

      计划经济的代价

      [URL=计划经济的代价]计划经济的一个案例[/URL]

      本帖

      通宝推:不远攸高,Swell,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原创】我国古代的经济学理论也很发达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简单说吧,后发国家赶超必须搞计划经济

      后发国家要想快速赶上,必须搞计划经济,不搞计划经济的,都起不来。

      韩国的寡头经济,日本的财阀经济,新加坡的威权经济,台湾的蒋经国搞的威权经济,都是计划经济的变种。更不用说苏联和中国的快速崛起,妥妥的计划经济的威力。

      通宝推:中秋下的城市,
      • 起步阶段当然是计划经济,这个大家都同意

        问题是有始有终,一旦过了这个阶段怎么办呢?是换一种经济运行模式,还是按着原来计划经济的老路走,如果非要坚持计划经济,是不是有新的运行模式?其实河里争论的就是这个

    • 【原创】计划经济的一个案例

      计划经济一定是政府推动的,所以就会按照行业设立政府机构,例如当初那一些列的工业部,负责管理各自的行业。但经济生活是复杂的,有时候行业划分不清晰,就会引发争议。

      79年代末要在南京建设大化纤项目,从石油到化纤一条龙。原材料是石油,加工时化工,产品是化纤,到底是归石油化工还是归纺织部?解决办法是前半段建设扬子石化,归后来的石化总公司,后半段建设仪征化纤,归纺织部,而且为了分得清楚,还一个在南京,一个在仪征,离得老远,产品用汽车拉。生产协调要涉及两个部级单位,很麻烦。

      如果是市场经济,谁关心这些?早就一个企业搞起来了。

      • 没有计划经济,连建化纤项目的基础都没有,你一系列的案例都

        是妄图把经济建设的基础忽略掉,就和河里面以前谈论的只吃第7个饼一样。而且对上下游产业配套,各类行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和作用完全不知。

        南京化纤项目能落地是国家推动的还是民间自己做的?在当时的环境下,靠市场经济能不能在国际间引进这一重大化工项目?谁能吃得下来?可以先回答这个问题不?

      • 苏联最多时两百多个部

        部长副部长们加起来八百多人,印度学习这一套,曾经有一百多个部,近年来应该降到一百以下了。。。

      • 想起个段子,以前各地各种钢铁厂纷纷上马

        老板们纷纷说国家不管就好,我们才赚到钱。

        然后这些年要去产能了,老板们纷纷说国家怎么不管啊,生产一天亏一天,头都要秃了。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