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三中猜想 -- 达闻奇

共:💬903 🌺3241 🌵76新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1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作为政府决策,每个方案背后都需要大量科学论证和试点支持。

                                        也就是说每个方案都不是拍脑袋的结果——也就是说,除非之前已经有过严密推理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或者纯粹某个说一不二的人物出于意气也好处于疲累也好或者面对某种不可抗拒的压力也好就拍脑袋了。

                                        总之所有老人就这么遭殃了——不分阶层不分贫富——若有人拿这个来说还算公平——要么就是痛彻心扉的无奈自嘲,要么就是灭绝人性。——本河网友菜根谭属于后者。这厮不但轻飘飘说“死亡在预见范围之类”,还谩骂做最后抵抗的锦州书记。所以个人骂他人渣,海峰直接骂他汉奸,审度河友问他有没有强奸女学生。

                                        尤其可恶的是,至少做点配备大量相应药物和器械的供应工作吧?没有,民众连药物都抢不到——在一个号称全球工业产能第一的国家。

                                        个人就是从那一刻开始从观望转为批判立场——因为,这不是一个人民国家。

                                        通宝推:愣头兔,七天,
                                        • 家园 没有海精专,只有拍脑袋+一刀切,和买办+另一种一刀切

                                          工程不如技术,技术不如科学,科学不如政治,这本身就是立场先行的,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

                                          所以,要么你选拍脑袋+一刀切,要么你选买办+另一种一刀切,屎味的巧克力和巧克力味的屎,没有例外。

                                          政治不需要科学,科学不需要技术,技术不需要工程,工程不需要用户反馈。小粉红和大殖子就是打好的样,在内网,不想选只能闭嘴。

                                          通宝推:夜郎国主,
                                      • 家园 【讨论】这事我不是专家

                                        从加拿大的O记情况来看,渡过还是相当容易,医院新冠专用区,门可罗雀,更不用说重症病房。我也是早就两针疫苗过期,但全家都没打第三针。所打的疫苗,既有辉瑞,也有默纳德。

                                        以两个社会来比较,事后复盘,我还是比较认可国外疫苗所起的关键作用,因为在加拿大,求人戴口罩真心是不容易的,22年年中起,我们公司就全员不戴口罩,因为白人老板自己🐏了一次,觉得不用戴了,下面员工也是白人居绝大多数,还都是年轻力壮的,趁机都不戴了,不知道此后有没有人被O记,反正我一个都没听说🐏的。

                                        复星集团那么早布局在复必泰疫苗上,最后都没派上用场,可惜了。

                                        • 家园 加拿大奥密克戎渡过容易?你们这些海外的,能不能不要再撒谎了?

                                          加拿大和美国一样,整个新冠纪的死亡最高峰、住院最高峰都在2022年1月奥密克戎那波。这还没算超额死亡。

                                          点看全图

                                          渡过容易?

                                          新冠专区门可罗雀?

                                          你们这有脸说这这些?

                                          先是方平,再是本国师你。

                                          方平是22年年中说自家全家感染了奥密克戎症状很轻,堪比感冒,呼吁国内大家别怕新冠了。

                                          本嘉明你这才过了去了几年,就敢岁月史书,吹嘘加拿大奥密克戎渡过容易?

                                          说起来我有个同事也是,80年代毕业的复旦本硕,干了一辈子工程师。23年年初在草稿纸上算了半天,告诉我这波国内疫情超额死亡不会超过20万,全然不管当时火葬场已经长时间挤兑一个月的事实。

                                          我求求您不要成天在网上瞎逼逼误导青年人了。记忆力不行,查证能力没有。成天写些长篇大论,若只是自己写日记还罢了,就非要发到论坛里找认同吗,这生活得有多无聊😂

                                          • 家园 【讨论】我是亲身经历

                                            我们家三口人,有一个确诊🐏过,我儿子,时间是21年7月末吧,就是你图表中的第四个Wave。

                                            他被传染的原因很简单,他工作的是一个大厂(小输英伟达吧),有次搞了个几百人的Event,现场没人戴口罩。下午回家就不舒服,然后去了北约克总医院。

                                            这个故事我不可能编造,因为没去过的人编不出来:当时北约克总医院的急诊部不收治“疑似新冠病人”。在急诊入口的左侧,你面对急救车车库站着时,车库的右手边,一个窄门进去,才是新辟的新冠专区。

                                            点看全图

                                            门是窄,里面的空间其实很大,全部待诊的病人及家属,就我们家这三人(所以我说门可罗雀,是严重失实,根本没雀)。医生诊断了一下,说差不多是了,做个检测你回家等报告,🐏了也不用再来了,回家路上自己买点泰诺。我儿子不知道哪根筋搭错,说:这就完了?那你开个药方,显得我没白来。

                                            医生说:切,泰诺还开药方?不过还真开了。

                                            然后回家路上买泰诺,真的买不到,断货,好像那个季节需要的人特别多。断货到什么程度呢?小儿发烧急诊,医生也说吃泰诺吧,然后加一句:知道你们买不到儿童专用泰诺,那就买成人的,一次吃半粒。

                                            靠着药方,买到一盒。我儿子躺了快一个礼拜,喉咙刀割什么的都走流程了,药就只是泰诺。🐏了的报告发到他手机上,就没后续了,你扛不住自己去医院报到。

                                            我跟我老婆在儿子房间进进出出,屁事没有。我估计我俩以前无症状感染过,体内已经有抗体了,因为打的疫苗早过有效期了。

                                            这就是当时多伦多的真实情况:满大街不戴口罩,中奖了就扛一星期,基本不用药。有基础病、症状严重的🐏,医院自然会罩着你,当时医疗体系的救治经验已经非常丰富。

                                            最关键就一点:普遍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气氛,再也没人怕了。生活基本上完全恢复正常。我个人的看法就是疫苗带来的根本性扭转,没疫苗时人心惶惶也确实发生过,地铁公司等等坚持上班的打工人,我们市民都视他们为英雄。疫苗一到,通杀,打完就开始作了,憋屈太久了。

                                            所以你也不用那么情绪化,世界大了无奇不有,多伦多整个城市都是熊孩子,加拿大整个国家都是熊孩子,方平写过什么我没读过,应该情况也差不多,美加人,普遍就一个字:痞,拖了杆枪就去猎鹿的,晨跑遇见狼喊声嗨的,你说这特么能是什么好鸟?见惯了世面,再大的事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不小心把你惊到了,算是我跟方平痞过头了吧。

                                            额外再说一句:我晚上出去夜跑,一直带收缩警棍的,就是从来没用到过。加拿大法律规定,市民可以佩刀上街,但不能隐藏,必须外露让其他人看到,一般就是用皮套挂在腰带上-----不仅是折叠刀,也可以是开刃的长匕首。我自己就收藏了几把尺寸不一的腰刀,不过在市区走动,一般不佩戴。因为加拿大以前猎户很多需要用猎刀,郊区房子带大院子又没围墙,又需要大砍刀machete砍草兼驱赶野兽,这是国民的传统。

                                            • 家园 所以我说,您这些只适合自己写写日记

                                              而不是和网友讨论“加拿大如何安然度过omicron”,因为实际新闻和数据在那里摆着。

                                              我家在22年年底开放没死人没感染,要比乐观国内更是在疫情后的23年第二季度极度乐观,然而我也不会拿我自己做例子去和网友讨论“中国如何安然度过omicron”,我只会说我家如何安然度过omicron。

                                              通宝推:日月双华,
                                              • 家园 这我整不会了

                                                我亲眼所见,North York General Hospital 那么大的新冠专区,只有一个医生一个护士,只有我家这1⃣️个病例。

                                                医生只告诉你回家吃泰诺。

                                                整个大多伦多地区,这个规模、级别的医院应该不超过10家。大多区共6个市,这是其中一个市的总医院。

                                                我上班的公司,全员不戴口罩;我儿子感染,也是因为公司聚会活动中,无人戴口罩。我车内一直备着一盒口罩因为有些场所比如医院、诊所还要求戴口罩。我也车里备着医用手套去加油站时用。我们知道还有O记,染上有刀片喉,全城都知道,但是没人怕了,没人躲了,没人牺牲掉正常生活了。这就是我一家,就是多伦多每一家,天天接触的社会。到你这里,一定要你说的才是加拿大,我们必须生活在死多少人的恐惧阴影下?

                                                人的生死、病痛,有天定,有科学,有强大的全民医疗系统,有个还算认真帮助国民的中央政府(我就是从疫情开始转而支持特鲁多总理的),这不就够了?

                                                我说的,是一个小家;方平说的,是一个小家。只要小家顾好了,过顺了,国家一样可以好了,顺了。就是这么一回事儿。您不同意,我也理解。

                                                “实际的新闻和数据在那里摆着”,实际的新闻和数据是不是来自于实际的多伦多市民?我们一家三口,人人工作、接触社会,我们看到的社会、我们参与构成的社区,反而不如你远隔重洋凭一些新闻而构想的异次元更真实?就像王毅同志当着特鲁多总理的面,厉声质问加拿大记者:你来过中国吗?那么,22年夏季,您来过加拿大吗?

                                                给您一个忠告,别太把美加的新闻报道当回事儿。他们倒是不造假,但这些知识分子习惯性不接地气,太喜欢用阴间滤镜看一切,不懂我们老百姓的自我放松和痞,还老觉得自己无冕之王牛逼,其实我们老百姓有点看不起他们,能晾着他们的时候一点也不含糊,您看那些大报大台现在销售额都多惨。您是好孩子,小心别着了他们的道儿。

                                                • 家园 确实被你整不会了

                                                  “实际的新闻和数据在那里摆着”,实际的新闻和数据是不是来自于实际的多伦多市民?我们一家三口,人人工作、接触社会,我们看到的社会、我们参与构成的社区,反而不如你远隔重洋凭一些新闻而构想的异次元更真实?就像王毅同志当着特鲁多总理的面,厉声质问加拿大记者:你来过中国吗?那么,22年夏季,您来过加拿大吗?

                                                  如果你这逻辑正确,那你又是说俄乌战争、又是说中俄关系、又是谈台海局势、又是谈国内开会的,你那些结论又都是怎么得出来的?

                                                  不能凭借“实际的新闻和数据”,只能靠某个人在当地的亲眼目睹,那么疑问来了

                                                  24年夏季,您来过中国吗?来过乌克兰吗?来过台海吗?

                                                  • 家园 【讨论】我还趴房顶上替小柯砍信号树呢

                                                    问题很简单:我分析得对不对?

                                                    如果有案例,我分析得不对,那你从此以后再也不看我的帖子不就结了?大家也就随便一说,Forge说万锦是万恶之都,你信不信?不信就别看了,还能拦住他说吗?

                                                    快速过峰,我工作的公司,一共四个大陆移民同事,一交流,3家家里有丧事,去了4个老人,那些七姑八姨绕远的不算。地域是东北一位过世,武汉地区二位,上海一位。

                                                    话分两头说:1,国内的事,我们海外河友,可以不可以参加讨论?2,海外的事,国内河友可以不可以参加讨论?

                                                    我认为两个答案都是“可以”,讨论中大家一起提高。过O记,加拿大是怎么过的,美国是怎么过的,大家不要只看我和方平的说法,但基于我个人感受,我同意方平的说法,我也解释了,我认为是疫苗稳定了社会大局。那段时间是过世了不少人,统计不会假,但此时的社会气氛,跟疫情初期阶段是完全不同的,大家心里有底。

                                                    总之一句话,你不信我的分析,就不要看。质疑我的最好方法,就是你写出更准更深刻的分析,把我盖过。

                                                    通宝推:燕人,
                                                    • 家园 个人身边真实案例没老本那么高,但个人朋友圈不大,约莫几十个人

                                                      ,但是有四家发了讣告。大部分公开信息来自官方,清华,军委,各大高校,有影响力政府部门期间的讣告,触目惊心,痛彻心扉——因为这些都是给共和国付出过巨大贡献的栋梁。

                                                      当然。80后是不在乎的,他们在乎的是这帮老家伙终于没了,机会多少 轮到自己。

                                                      通宝推:本嘉明,
                                                      • 家园 你这就不对了

                                                        搞白纸革命的明明是90后。

                                                        当然,纠正了也没用。毕竟你连男人都不想做了,拼了老命要抹黑80后,可见其心志坚。

                                                        不过你舔90后也没用,这个回复也把你内心暴露了。你孩子十有八九是90后,所以你铆足了劲抹黑80后,一个是给你孩子洗白,另一个就是打压80后为你孩子铺路。

                                                        可惜这也没用。搞得90后生不如死的正是你们这批60后。等他们上位了,第一个干死的就是你。

                                                    • 家园 你这左右横跳大法练的真好

                                                      别人基于新闻报道统计数据做的分析,你用你自己家的情况给否定了,理由是人家没在加拿大。然后你自己基于脑补得出的结论,别人质疑下你的结论,你又开始说什么“质疑我的最好方法,就是你写出更准更深刻的分析,把我盖过”。反正你就是标准跟着自己的屁股移动,谁也没法跟上你的横跳节奏

                                                      • 家园 【讨论】因为他的分析是错的

                                                        肯拿数据来分析,做得对做得好,所以大家还要一起善意讨论,而不是凭立场差异而互相诋毁。

                                                        一,O记过峰

                                                        我拿我家经历跟大家说了。我们知道,实际生活中,政府会号召一些事,社会上往往会走另一条途径。也就是”取乎其上,适乎其中“。加拿大政府呼吁这个,呼吁那个,最好口罩长在大家脸上。数据拿出来一看,排山倒海一波一波。

                                                        但老百姓不认。加拿大看病不花钱,买药花钱,那索性不就诊了,自己买个药,扛一礼拜过关。事实证明老百姓的鸡贼,是最快捷的整体免疫途径,政府不好那么说,总得虚面上再鸡婆几句。

                                                        这位网友拿着政府公开发表的数据,以及大媒体的新闻,严肃而片面地下结论,属于另一种”食洋不化“。加拿大老百姓不傻,知道做到这样就够用,够给政府面子了;政府也不傻,知道老百姓能这样都不错了,但明面儿上不能赞扬你们”发扬民间智慧,短斤缺两地偷步“。

                                                        所以尽信书,尽信严肃媒体,那就是傻,不如去信方平兄。我这里说句公道话:他有些话憋着不说是可能的,说出来的是假话不大可能。

                                                        二,分析事务,需要不需要在实地?

                                                        你有办法,有经验有知识积累,就不需要。大国都有大批智库、情报分析部门,难道都去案发当地办公?

                                                        1)2015年1月,我表达了对于”中国经济走入较长期通缩“的担心。这时候我不在中国。

                                                        茗谈132:定风塘

                                                        2)2022年2月23日,我担心俄乌战争长期化,则连斯基”不走,不和,不降“,普京无法结束战争。这时候我不在乌克兰。

                                                        【原创】普京的台阶在哪里?

                                                        3)2024年5月1日,我预测俄军会以5万兵力攻击哈尔科夫市。这时候我不在俄罗斯。

                                                        【讨论】5月9号前的预测

                                                        这之前还有个小插曲,就是”乌克兰有没有能力年产100万架FPV?“,当时参与讨论的河友很多,大家讨论得很热烈,理工男基本都在了。

                                                        顺便更新一下,当前俄罗斯的FPV年产量大约是130万架。

                                                        其他就不多说了,比如我预测唐纳怆什么时间愿意同刘鹤签”一文本“;哈里斯会迅速大热,压住唐纳怆的竞选势头。这时候我不在华盛顿特区。

                                                        这些预测,有些是我有渠道了解到细节(属于信息而非预测),有些是我自己对大方向上的估算。在不在现场并不是问题。

                                                        回到O记过峰,这位河友的分析不完整,我们大家一起讨论就是了,无非是补充细节。至少他这种分析的态度和方法,是想做严谨做好的,这就得支持,哪怕他的结论“本嘉明那厮胡说”始终坚持不动摇,我还是愿意继续对话。所以欢迎大家继续讨论下去。

                                                        通宝推:海峰,
                                                        • 家园 既然你不再横跳,那咱们就继续理性分析

                                                          先说一个统计学上的基本原则,对一个宏观现象进行分析时,要依据大范围的尽可能多的有代表性的样本数据,这样才能涵盖最大的范围,得出最接近事实的判断。单一地采信个例或者单一样本,其实是没什么代表性的,得出的结论跟事实大都南辕北辙。这是一个成年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逻辑,相信你不会否认这一点吧?

                                                          回到大家讨论的问题上:加拿大奥密克戎渡过是否容易

                                                          这个问题是对整个加拿大全国情况的统计分析,在没有人能回到当时的加拿大进行全面统计分析的情况下,要想分析这个问题,必然要依据能够找到的对加拿大当时情况的统计数据,呜呼哀哉河友就是依据了2020-2022年的加拿大死亡统计表,证明“加拿大和美国一样,整个新冠纪的死亡最高峰、住院最高峰都在2022年1月奥密克戎那波。”,进而得出加拿大奥密克戎渡过不容易的结论。这个判断从依据到辨析过程直至结论都无懈可击。

                                                          而你反驳的依据,仅仅是列举了你自己家的情况外加周围你能接触到很少一部分情况,你这完全是个例特例,完全不能涵盖整个加拿大的情况。就是属于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就如说中国疫情情况,不用全国的统计数据做依据,而是依据西藏的数据,肯定得不出接近真实的结论的。

                                                          这个逻辑,其实是很清楚的,稍微有点辨析能力的也都能明白。而你或者揣着糊涂装明白,或者揣着明白装糊涂,无视加拿大全国这个基本的立足点,只围绕自己家或者身边情况去反驳,自然给人以无理狡辩的印象了。

                                                          事实上河里很多讨论都是这个原因,一方谈宏观问题,一方拿个例去反驳,两个人讨论的标准跟基础都不同,完全是鸡同鸭讲。除了证明后者的思维缺陷跟认知障碍外,起不到什么作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