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回国卖房记 -- hansens

共:💬920 🌺5457 🌵11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自己的数据

                                                      你自己的数据

                                                      点看全图

                                                      76年10月打倒四人帮,77年全省民办教师6万多人,你不会认为这6万多民办教师都是77年这一年入职的吧?

                                                      更合理的解释是文革十年,增加了近6万民办教师,这6万多民办教师绝大多数就是在文革期间形成的。

                                                      农村医生的收入也确实和改开有关,我老家那里也有赤脚医生,但生病时间不是你自己可以选择的,所以治病的话无法靠赤脚医生走诊。

                                                      我们当时看医生的标准程序是先找村子里面的医生,不行的话去大队卫生所,再不行的话去找邻村的老中医,还不行的话只能去公社卫生院。作为农民,县城医院是不敢想的。

                                                      村子的医生是自学成才,基本上也就能治疗头疼脑热的小病,药只有很少几种,生产队的卫生所常用药物比较齐全,邻村老中医主要诊治疑难杂症,我上小学时,上学放学都路过他们村子,经常能看到外地来的小车停在村边。公社卫生院相对比较正规,最起码血常规尿常规都可以做,但X射线透视做不了,没有设备。

                                                      以我们生产队为例,改开前的经济水平农民生病大多只能硬抗,实在受不了才会去找医生,医生并不是一个多么赚钱的职业,改开后我们生产队把一部分土地拿出来培育苹果苗出售,经济收入明显上了一个台阶,改开使得大家才有更多的钱花在看病上。

                                                      前几年还回去过一次,公路边树立着巨大的招牌:XX花卉种植基地。

                                                      我4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去大队小学上早课,很远就听到邻村一家孩子像念经一样的在背诵着什么,从那天以后,每天早上上学都会听到那个孩子背诵同样的东西,回去问大人,大人说那是老中医在让自己孩子背汤头歌,而且我们路过的时候人家都已经背了很长时间,那个年代大家都没有钟表,上早课的准确时间是几点也不知道,但按照推算,应该是早上6点多点,那家孩子大约在早上5点之前就被喊起来了。

                                                      老中医之所以这么拼,其实是看到了希望,意识到凭他的一身本领是可以挣到大钱的,所以才会这么逼他的孩子,实际上他的孩子当时都已经是成年人,如果想学中医早就可以开始学习,无非是改开前纵有一身本领也赚不到钱,花这些精力没有意义。

                                                      改开后的一段时间里,老中医也只能开处方,必须在大队卫生所抓药,不久后政策更加放开,老中医可以有自己的中药房。

                                                      88年我大三,学校安排去上海实习,火车途经江苏,当时就能看到成片的二层小楼,而那个时候,在河南老家,砖山(墙)瓦房是经济条件很好的家庭才能拥有,而在甘肃,还有很多郊区农民住在地坑院里,按照江浙的经济水平,假日的父亲靠行医挣钱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 家园 数据里其实说的应该是社来社去的村级教师,强行叫民办的

                                                        文革时期没有民办的称呼。他们是属于公社的。

                                                        我感觉有意思的是安徽地方志对于民国的记述居然超过文革,要么文革就是空白,也是一乐。呵呵。

                                                        你村有村医坐诊,厉害,我村是赤脚医生巡诊。

                                                        我承认有的大队有村级医生,但是我记得大部分都在公社级别。

                                                        • 家园 村医没有编制,也不坐诊。

                                                          村医年轻时生病,没钱看病,自己找了一些医书,按照医书的方法给自己治疗,还真被他自己治好了,然后他就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给村民治病,时间长了大家也都信任他的医术。

                                                          他的小儿子比我低一届,小时候嘴巴歪向一边,他老爸用鳝鱼血和一些药物调在一起糊在脸上,过了几天还真纠正过来了,麻烦的是纠正过头了,他老爸就继续糊另外一边,可是再也没有效果,最终他儿子的嘴巴从歪向一边治到歪向另外一边。

                                                          除了下地干活,任何时间都可以找他看病,如果病人是老人或者孩子,或者其它原因不方便过去的话,家属去喊一声,他就会跟家属一起上门诊治。

                                                          其他村子也类似,小病基本上都在本村解决。

                                                          老中医也没有编制,但是全天在家坐诊,他是祖传中医,医术精湛大家公认,周边几十里甚至更远的病人都会来找他,我小时候上学放学经常看到有外地人找他看病,小车停在村口。

                                                          他的医德有点欠佳,大家一般体会是前三副药非常有效,后面药效就越来越差,久而久之,大家意识到他这么做只是为了从病人身上多赚钱,如果不是疑难杂症就不再找他了。

                                                          其实平心而论,他这么做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当时他不能有自己的中药房,只能靠开药方赚诊费,他全天坐诊的诊费必须要抵得过下地干活的工分,否则的话就是净亏,如果三副药就把病人治好,自己就只能喝西北风了。

                                                          • 家园 医德欠佳合理多了,当年有个吸收中医进入国家医院的时期,到文革

                                                            也是,文革时期对农村村医的孩子也是诸多照顾。

                                                            文革时期不是不在编制,应该是在编,但是文革的在编和今天不同,是半吊子,结果因为粉碎而取消了。

                                                            安徽地方志资料也给了这些解释,和教育一样,官方话术说是文革制造了混乱。所以要纠正。结果就纠正了。

                                                            这不只是安徽一省的问题。

                                                            你说这位应该是依仗自己的能力多少挣点,虽然说国家不允许,属于非法行医,但是基于需要还得靠他。

                                                            你上学时看到他行医,应该是78年之后的事情了,那时他确实要顺畅一些。这种人既然医术好,就不愁没客户。

                                                            • 家园 他行医肯定要早很多

                                                              你上学时看到他行医,应该是78年之后的事情了,那时他确实要顺畅一些。这种人既然医术好,就不愁没客户。

                                                              我从小体弱,从没上学开始,几乎每年春天都会找他看病,当时看病人少,不是因为大家不生病,而是因为没钱看病,行医能挣钱也是因为改开后大家手里有钱了。

                                                              通宝推:真离,
                            • 家园 这不是辩论,这是事实澄清

                              你点名我和燕人网友,说了下面这段话。

                              "燕人说他是上海财经的,假日说他是同济的,90年代的百里挑一的佼佼者,还能留学,光一个托福报名费一张机票就是令尊好几个月的工资,起点比你我高很多。"

                              我首先纠正,去德国留学不用托福,然后指出,去德国留学花费并没有那么高,我家总共支出9万元左右,其中的1万德国马克河2000美元,合6.5万元其实还是自己的钱,所以真正花出去的钱是2.5万元,其中最大一块是交给教育局的教育赔偿金1.2万元。

                              我家在浙江温州农村属于中等收入水平,和权贵以及高收入绝对没有任何关系。90年代末期开始到德国留学的绝大部分是中国的普通家庭。

                              你在你的帖子里提到"起点比你我高很多"。我在我的一系列帖子里把我家在90年代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做了详细介绍,所以我的起点说清楚了。我 让你也说一下你的情况,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回音。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也不知道你的起点,请问怎么证明我的起点比你的起点高很多?

                              通宝推:燕人,学菩提,
                              • 家园 回应几点

                                首先,我那段话是夸你,好话你听不出来?我还夸你学习好聪明了,你咋个不恼羞成怒?你才有钱、你全家都有钱、你才聪明、你全家都聪明……

                                第二,所以,你态度不好用词不当,你应该道歉。

                                第三: 尽管你家庭收入在你们村镇不是top5%,但是却有可能在全国人民中是5%?这两者并不矛盾,你明不明白这个道理?

                                第四,@七天 帮忙解释了我写的公务员职级职务对照,并不是说你家是权贵,大意是八九级电工钳工的收入相当于副厂长副书记这个意思。

                                最后,我家就是中部省份农村的,所以回应了@投桃报李 的帖子,还感慨了前40年的地域贫富不均,同是农村,中部与温州差很远,如果你一定要具体数字,“一张机票就是令尊好几个月的工资”,你讲一下那张机票多少钱,我算一下要几个月?

                        • 家园 贼河友这种权贵,就是见不得老百姓吃两口细粮。

                          90年代的农村,考上大学借遍亲戚朋友属于正常现象。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我们村有个大我三岁的姐姐,她爹是卖野药的(类似《平凡的世界》里的王满银),故而条件在我们村也算困难的。这位姐姐从小就在油灯下拼命苦读,一向被当作我们这些孩子的榜样。这位姐姐高我2届、考了4年才考上东北师大的3年制专科。她去上学的钱,就是全村挨门借才凑齐的。

                          在农村,这种情况借钱不难。因为只要毕业分配了工作,就月月挣钱,不怕借了还不上,而且还能落个人情。

                          当然也有例外。我考上大学那年,我妹妹初中毕业考上了师范。本来不用交学费的,不过妹妹的学校出幺蛾子:找学生借钱。入学的时候借5000块钱给学校,毕业的时候还。为了这5000块钱,我家借遍了亲戚朋友。我家亲戚中,条件最好的是我亲大姑(我大姑大姑父是50年代的师范同学,我大姑父是他们县的文化局长,我大姑是文化局会计),找他家借1000块,愣是没借。最后也是亲戚朋友借遍了才凑齐的。

                          ----------

                          不过农村和农村不一样。假日河友在江浙发达地区,还是比较富裕的。我上大学的时候,家里每个学期只能给我凑300块。其他的就要靠奖学金、以及亲戚偶尔周济。我的老师和同学也帮过我不少,好多场景至今还记得,每每想起来都会赶到非常温馨。

                          =======

                          我上大学的时候,就没见过农村同学直接申请出国的。就算城市同学出国,有些也需要到处借钱的。我有个英语快班的同学本科毕业直接去了美国,据说为了攒钱还债。买车只舍得花300美元,其他问题好说,麻烦的是手刹坏了,停车后会溜车。所以他在车上常备两块砖头,这样停车以后,前后各垫一块,就不怕溜车了。

                          后来我学车的时候,把这件事当笑话讲个教练听。教练说:“瞎说,用一档别上不就行了”?所以这事是真是假,我也不知道。不过他出国前借了不少钱是真的。

                          ========

                          贼河友在西河第一次给我留下印象,就是大权贵的印象。当时讨论出国换美元,贼河友一锤定音:不从事出口创汇,就没有资格换美元,国家让你换了,你就欠国家的。

                          这话也太霸道了,因为同样的逻辑:

                          不从事农业生产,就没有资格买粮食,国家让你买粮食,你就欠国家的。

                          不从事化肥行业,就没有资格买化肥,国家让你买化肥,你就欠国家的。

                          不从事食盐生产,就没有资格买盐,国家让你买盐,你就欠国家的。

                          。。。。。。

                          基本上,所有的老百姓都欠政府的----这得是多大的领导,才敢这么霸道。

                          ---------

                          第二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讨论社会福利。谈到社会福利、低保,贼河友第一反应是杀猪盘、第二反应是如何骗福利。总而言之,想的是如何把别人的活命钱扒拉到自己兜里。

                          您说您都那么大领导了,怎么就见不得老百姓吃两口细粮呢?

                          通宝推:学菩提,HAL,翼德,史料推理,
                          • 家园 歪个楼:为什么停车要用手刹?

                            我开车极少用手刹,只是在把车趴在大斜坡上的时候会使用手刹。不知道为什么国内开车很多人喜欢用手刹?手动挡的习惯?

                          • 家园 你已经排不上号了

                            你可能只是觉得中国人不配太有钱而已,永远做香港人的穷亲戚,提一罐奶粉一包徐福记糖回来就让人感恩戴德。前日我发现了一个更狠的——不配兴高采烈😅😅😅,你是前浪,后浪推前浪啊,你落后了。

                            你的问题不大,只是有点“闻过则喜”,国家有难喜出望外,但是这个成语圣人不是这么使用的啊,不知道你上过国学课没有。燕人皈依了耶稣,宝王子皈依了穆罕默德……好奇你们小时候是不是上的“国际班”?不用修历史课的?

                            通宝推:dfindy,newbird,
                            • 家园 贼河友倒打一耙的功夫炉火纯青、体现了身为权贵的基本功,

                              我几时对国内发生的事情“闻过则喜”了?

                              倒是新西河的诸位主流,自媒体上稍微看到点美欧不好的消息,立马像打了兴奋剂一样。

                              比如去年,新西河多少河友斩钉截铁地说欧洲冬天要挨冻呢?

                              喔,对了,还有警告美华要进集中营。

                              前几天我提到一位优秀的华二代,本科毕业直接拿45万美元年薪,您马上诅咒人家活不过30岁。

                              我看啊,就算海华没有坏消息,你们也要发挥想象力,想象海华倒霉,让自己“喜”一把。

                              ---------

                              其实呢,我现在对新西河的权贵一丁点兴趣都没有。除了有时候实在看不过眼打打抱不平(尤其是假日河友这种实在人,这次连 @踢细胞 教授都看不过眼了),还真没有功夫跟诸位磨牙。

                              • 家园 闻过则喜总舵主是不是毛主席?

                                自从有了那一句“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就奠定了“闻过则喜”的总基调,敌人有事,大家暗喜,譬如911世贸大厦。

                                先不说这思想人不人道普不普世,这就是最广大的中国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情感表达。

                                至于有网友预言西欧去年要挨冻,那反映了朴素的人民群众把月K线往日K线压缩的迫切心情,低估了局势演变的时间跨度,但是不说明这个预测在中长期上是错误的。

                                还有啥要说的呢,假日河友是实在人?我看他是严谨人认真人较真人,实在就不算,就如网友说的,我说他家是top5%,他的辩论逻辑是他属于top6%,把你驳倒就行,他的风格一直如此。

                                上次聊以色列问题,我说中东地区没有输欧油气管道,他说你说的不对,在直布罗陀就有。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孤陋寡闻不知道直布罗陀那旮沓也是中东。

                                关于直布罗陀的管道,我查了一下,他只说了一半,不利于辩论的细节他就不说,这实在算不上实在。

                                • 家园 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孤陋寡闻不知道直布罗陀那旮沓也是中东。

                                  我也不知。

                                  直布罗陀怎么成了中东?

                                  中东是亚洲和欧洲交汇的地方。直布罗陀是欧洲和非洲交汇的地方。

                                  • 家园 初夜权☞结婚税

                                    初夜权并没有大家想象中执行得那么猥琐,也不是所有领主都有这个胃口的,实际上绝大部分初夜权,最后都变成了结婚税,新郎新娘会给领主一些钱、粮食或者纺织品,象征把初夜权从领主那买回来。欧洲农奴也知道规矩,都是凑够结婚税才会结婚,没必要在新婚当天让领主找着把柄,给自己找不痛快。

                                    2007年查尔斯还在做王储的时候,在威尔士卡马森郡买了一座196亩的大庄园,这块地的前任主人居然没废除初夜权,查尔斯买下来后也没有注意这回事,被英国八卦报纸一顿添油加醋报道,把查尔斯尴尬得想找块豆腐撞死。

                                    ——

                                    恍然大悟ing,但是如果我当领主,就反对这个做法。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愈发感到孤陋寡闻了 -- 有补充

                                      待我去查查查理三世的往事😜。

                                      初夜权这个,又不是种马,爵爷也要看人的吧。

                                      王昭君两口子攒够纳税的钱,去爵爷府上拜见的时候,你觉得爵爷会收钱而不行使他的权力吗😂。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查理三世的往事还远未成烟 -- 补充帖

                                      你所引用的所谓英国小报消息不足为凭。我敢说这人不能说出是那家英国小报几时报道的消息。

                                      关于初夜权的传说我另发一文细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