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九大、十大政治局名单观察人民的江青,啥叫为人民 -- 真离

共:💬19 🌺2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从九大、十大政治局名单观察人民的江青,啥叫为人民

    @老老狐狸

    诸位朋友大家好,首先我们看一下九大、十大的政治局名单。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我们会发现九大的军人多了一些,当然,十大也不算少,但是平民和文官还是增加了。

    这里面比较奇怪的是周总理算是文人官员吗?当然不是。

    之前我和老狐兄有探讨,为什么叶群入局?这确实有点奇怪,因为她显然是林彪的人,而且是代表军人!而我们知道,江青绝对不属于军人,她属于文官集团。这里不是重点,重点是陈永贵等在十大的入局,王洪文入常。

    在今天,其实很多农民企业家很优秀,但是我以为,周家庄或者南街村的大队书记都是够入局的!想陈永贵再现,难度是大了的。

    我个人认为,江青是毫无疑问的推动者之一,当然,她也是代表毛主席的意志的,可以肯定林彪虽然支持毛主席,但是叶群肯定不是江青的思路!

    所以我有点不太理解叶群进局,也许是为了占坑吗?

    对于军委办事组和文革小组的实力大,我是认可的,入局也是合理的,但是对于黄永胜入常,我确实还没有想透,因为镇压造反派,黄永胜表现不好。

    也就是说,毛主席珍惜时间,培养新人,我是认可的,王洪文入常,我个人也觉得很接受。在削弱上海殖民性,对全国的支持,工业合理化配置等等,王洪文的工作都是相当杰出的,这不仅仅是张春桥的功劳。

    所以我认为毛主席推出王洪文还是很合理的。推动黄永胜,似乎不是毛主席的减少军人干政的意图了。推出王洪文的三副一总,也算是制约军人政治势力。而不是要王洪文当军人。

    所以我基本上也是认为林彪不会那么不懂事,因为确实也有彭德怀的教训,林彪大概率不会推出黄永胜入常,自己在不就够了吗?这是我的考虑,我是信任林彪的。

    只是在三次庐山会议上要硬钢周总理是错误,他搞政治策略对毛主席,我是有点不能接受。

    江青则是全部理解了的,所以带着王洪文飞,重要的是王洪文也愿意跟着江青干。

    中委不说了,工农兵大多数。工农数量也不少,而且还年轻。

    郭沫若、宋庆龄和斯大林的谈话记录,一篇非常好的文字,重要资料

    https://www.talkcc.org/article/4875107

    一定要把此文贴在这里。这才叫为人民。

    通宝推:燕人,wczjm,
    • 家园 【讨论】全国学毛著的标兵廖初江,后来怎么样了?

      全国学毛著的标兵廖初江,后来怎么样了?

      他贫苦农民出身,怀着对毛主席的无限爱戴,买来《毛泽东选集》,捧着字典逐字逐句地认真学习。摸索出了“早起点,晚睡点,多看点,少玩点,多写点,勤想点,夜战星期六,不放星期天”的一套“忙里读书法”,成长为60年代全国闻名的学“毛著”先进典型。

      雷锋同志,也视他为榜样,向他取经。他和雷锋一样,不仅在理论上刻苦学习毛主席著作,更在行动上努力践行毛泽东思想。他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无论他去哪里演讲介绍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经验,都会赢得一片掌声。

      他就是有真才实学的廖初江!

      1967年,廖初江被调入解放军报社工作,从此与毛主席的女儿、化名“肖力”的李讷成为同事。

      1969年春,党的“九大”即将召开,军报社只有一个代表名额。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肖力都有着不输给廖初江的表现,尤其在报务专业方面。但当毛主席审定代表时,力排众议,将肖力的名字一笔划掉。

      同年8月,李讷当选军报领导小组组长,再次被毛主席给否了,他专门写下批示:“肖力已下放,不宜任此职”。这样一来,组长的职务就落到了廖初江的肩上。

      廖初江在位5年,他如何处理各种复杂的事务和关系,这个暂且不谈。单论他为官一任,严于律已,为人正派,平易近人,两袖清风,不失模范本色,这是有口皆碑的,不论是曾经支持或反对他的人。

      廖初江虽然是堂堂正军职干部,但工资仍和过去一样,还是80元,像陈永贵等这样的工农兵干部,升职后工资也都是没变的。那时,没有公款吃喝,也没有任何名目的补贴。廖初江与爱人分居两地,他的工资大部分都寄给了远在四平的妻儿生活,还要接济湖南老家的父亲。除了从牙缝里省点钱买几本书学习外,其余就是必不可少的辣椒和旱烟叶。

      他一年四季都是一身军装,从不吃小灶,总是在机关食堂排队就餐。除了睡眠,其他时间几乎全用在工作和学习上了。

      他坚持骑自行车参加各种活动;逢年过节,公园优待领导及其家属免费游园观光,但他从未进去过。

      1973年春节前夕,廖初江轻车简从回乡探亲。旅社的服务员看到他的证件,又将他上下打量了一番后,觉得他没有半点大军官的模样,怀疑他是坏人,于是悄悄地报告公安局,闹了一段趣话。

      林折戟沉沙后,他成为军报社第一个受到牵连的人。1973年,廖初江任副社长,1974年停止工作,1979年被免职。1980年,组织上考虑到他的重要职务,属于非正常政治运动的产物,确定他为正团级干部。但他依然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升迁得失。1980年11月3日下午2时,廖初江病故,年仅44岁。

      看到廖初江大起大落的人生,小兵想起了雷锋、陈永贵……

      毛主席活着的时候,有那么多人曾经读过毛选,曾经践行过毛主席的思想,取得了非凡地成就。

      今天,在毛主席逝世近47周年之后,依然有无数的普通人,又重新拿起了毛选,重新相信起了毛主席的思想,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1969年春,党的“九大”即将召开,军报社只有一个代表名额。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肖力都有着不输给廖初江的表现,尤其在报务专业方面。但当毛主席审定代表时,力排众议,将肖力的名字一笔划掉。

      同年8月,李讷当选军报领导小组组长,再次被毛主席给否了,他专门写下批示:“肖力已下放,不宜任此职”。这样一来,组长的职务就落到了廖初江的肩上。

      此文的此处很重要。很有道理!

      廖初江是湖南人,老家在隆回县朝阳铺乡,现在归属于六都寨镇。

      廖初江出生于贫困家庭,深知底层人民的疾苦。1950年,当革命之风吹到他的家乡时,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因为表现出众,被推举为农业合作社副社长,深受当地群众的拥戴。

      廖初江的思想觉悟很高,无论什么事情都走在前面,积极响应组织号召,“粮棉统购统销”期间,他主动说服父亲,带头卖掉余粮。

      1956年,廖初江20岁,在这一年正式参军,成为沈阳军区的一名解放军战士。

      当兵以后,廖初江对学习文化知识如饥似渴,尤其对毛主席所著的《毛泽东选集》尤为重视。几乎所有的闲暇时光,他都在捧着字典逐字逐句地阅读《毛泽东选集》。

      他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总结出一套“忙里读书法”,将“晚睡早起”、“多看少玩”、“夜战星期六、不放星期天”作为自己的学习勉励,将所有能挤出来的时间全都用在了学习《毛泽东选集》上。

      在廖初江的带动下,在全军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学习的浪潮,大家争相学习毛泽东著作。廖初江的事迹很快被组织上得知,于1959年被授予“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称号,同年光荣地入了党。

      1960年,随着林彪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提议被通过,廖初江成了全国的学习标兵。经过几年的沉淀和努力,廖初江对毛泽东著作的学习达成了一定造诣,无论是《毛泽东选集》,还是毛主席语录、报刊,以及毛主席在建国后的部分著作,他都通读数遍,甚至还在追求“倒背如流”的境界。

      名声大振的廖初江,逐渐开始在国内接到各地邀请,让他介绍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经验。廖初江是名副其实的标兵,无论到哪里演讲,都会赢得一片掌声。

      他的真才实学为他带来荣誉的同时,也让他多次立功受奖,自身的职务也随之不断升迁。廖初江从最初的普通战士,逐级地晋升为团政治处副主任。

      1967年,廖初江进入解放军报社工作,在那里与化名为“肖力”的李讷共事。李讷身为毛泽东的女儿,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方面,都有着不输给廖初江的表现,尤其在报务专业方面,要比廖初江更胜一筹。

      1969年春,“九大”召开前夕,李讷被选为解放军报社的代表,但这个当选结果送到毛主席案头时,却被毛主席一笔划掉,将代表改为廖初江。

      同年8月,李讷当选军报领导小组组长,再次被毛主席给否了,这次他还在专门写了批示:“不宜任此职”。

      同样,小组组长的职务最后由廖初江出任。经过这两次当选后,廖初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誉,成为解放军报社内炙手可热的人物。

      遗憾的是,在林彪死后,廖初江遭到“四人帮”的迫害,幸亏得到周总理的帮助,这才得以暂时避免遭难。

      但他们对廖初江却不依不饶,过了两年后又旧事重提,到底将廖初江给关了一起来,甚至连他的家人都跟着受了牵连。

      这一关就是两年多,好在这些人很快就被粉碎,廖初江在拨乱反正后,得到公正的审查,这才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

      但他在解放军报社出任副社长的职务,毕竟是一些特殊情况下的产物,在经过组织上多次考量后,还是决定免去他的职务,但享受正团级待遇。

      彼时,廖初江的身体经受了不小的摧残,身体状态已经非常不好了。他此前一直以为自己患的是痔疮,坚持不肯接受治疗,是组织上一再要求,又给他安排了检查,这才发现他患的其实是直肠癌晚期。

      得知这个结果后,廖初江这才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疗,但由于治疗时间太晚,已经没有治愈的可能性。

      1980年11月3日下午2时许,廖初江在医院病逝,年仅44岁。

      遗憾的是,在林彪死后,廖初江遭到“四人帮”的迫害,幸亏得到周总理的帮助,这才得以暂时避免遭难。

      但他们对廖初江却不依不饶,过了两年后又旧事重提,到底将廖初江给关了一起来,甚至连他的家人都跟着受了牵连。

      这一关就是两年多,好在这些人很快就被粉碎,廖初江在拨乱反正后,得到公正的审查,这才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

      但他在解放军报社出任副社长的职务,毕竟是一些特殊情况下的产物,在经过组织上多次考量后,还是决定免去他的职务,但享受正团级待遇。

      彼时,廖初江的身体经受了不小的摧残,身体状态已经非常不好了。他此前一直以为自己患的是痔疮,坚持不肯接受治疗,是组织上一再要求,又给他安排了检查,这才发现他患的其实是直肠癌晚期。

      得知这个结果后,廖初江这才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疗,但由于治疗时间太晚,已经没有治愈的可能性。

      1980年11月3日下午2时许,廖初江在医院病逝,年仅44岁。

      这文章写得百转千回,真是神奇!!!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丰福生谈《为人民服务》

        去年七月,我开始担任副指导员。先后给大家分四课讲了《为人民服务》。大家反映还比较爱听,觉得有收获。有些同志说:“《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学过几遍了。现在听起来,觉得象没有学过似的。”经过讨论,自觉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人增多了,思想和工作面貌都有了改变。

        我是怎样讲《为人民服务》的呢?

        调查研究 吃透两头

        我为什么把《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分四课讲,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有过一段摸索过程的。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我曾经学过四十多遍,写过九次心得体会。我曾经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写了一个讲《为人民服务》的提纲,把全文分四个问题,准备一次讲完。但这样讲,是否合乎大家的需要,我觉得没有把握。怎么办?想来想去,想到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讲的一段话:“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为什么呢?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我知道了要讲好课,宣传好毛泽东思想,同样要深入实际,做周密的调查研究工作。

        按照毛主席这一指示,我便亲自到灶上进行调查了解。开始,大家都认为我是来调查他们的工作和学习的。有的说“你是副指导员,又是全军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比我们懂得多,怎么亲向我们学习呢?”我除了诚恳地请他们帮助外,还穿起了工作服,以干字当头,问字领先,同大家一起工作、学习和生活,边工作,边调查。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我先后同干部、职工和新老战士四种人共二十八名同志谈了话,摸到了一些思想问题。如有的不安心炊事员工作,还有闹不团结,害怕批评,不能正确对待困难,等等。我还发现,有些同类问题在不同人员中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不安心炊事工作,服务态度不端正的问题,在老职工中,有的是认为新旧社会一样做饭,都是一样的。在新兵中认为炊事工作学不到技术,

        没有出息,没有人看得起。又如对困难的态度问题,经过调查分析,有四种:多数人能正确对待困难,敢于挑重担子。但有的人看不到困难,有的人害怕困难,有的人在困难面前患得患失。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又进一步进行具体分析,发现其中有思想问题,也有实际困难。比如老职工吕安林,家里人口多,生活有困难,要求回地方工作。就的确有实际问题。毛主席说过,困难有多少就得承认多少,不能采取不承认主义。因此要设身处地地同情他,关怀他,安慰他,在可能的范围内帮助他适当解决一些困难;另一方面,他也确有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不能正确对待困难。这就要从思想教育入手。忽略那一方面,问题都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这些现实的思想问题,给我提供了讲课的内容。为了用毛泽东思想回答和解决问题,我就带着这些问题,重新学习了《为人民服务》,并对其中的每一个观点、每一句话,都进行了具体研究和分析,加以分类排队,然后根据《为人民服务》的内容,参阅了毛主席其他二十五篇著作中的有关论述,针对调查了解到的问题,确定分下面四课进行讲解:

        第一课:怎样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根据文章中第一段来讲,这是全课的重点)。

        第二课:团结和批评问题(根据文章中的三句话来讲)。

        第三课:正确对待困难问题(根据文章中的四句话来讲)。

        第四课:学习张思德,永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将革命进行到底(具体介绍张思德的模范事迹,这是全课的归结)。

        深入的调查研究,不但对讲《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比较切合实际的通盘安排,而且对每一课,讲几个什么问题,怎么讲,心中也有了底。因此,我体会到,调查研究得好,课才能备得好,讲得好。

        讲透观点,联系实际

        怎么才能针对了解到的情况,把这篇文章中的主要观点讲透并回答和解决问题呢?

        一、首先坚持以毛主席的原话为依据,多文一用,并通过分析归纳来回答和解决问题。

        毛主席的话威力最大,威信最高,只要把毛主席的话原原本本地给大家讲清楚,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例如:为了讲清什么是人民,我首先用毛主席《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的第一句话,说明分清敌友,懂得什么是人民的重要性。然后我就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论人民民主专政》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三篇文章中的有关论述,说明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人民”这个概念的内容,并指出工人,农民占百分之八十至九十,是人民的主体。我们为人民服务,实质上或主要地就是为工人、农民服务。当大家懂得了“人民”的确切含义后,恍然大悟地说:“原来为人民服务就是为我们工人农民自己服务。”“这只有好好服务的义务,没有服务不好的权利。”就觉得“道理懂了,干起工作也愉快了”。

        为了解决“干好工作,不闹问题就是为人民服务了”这一模糊认识,我首先根据毛主席关于人民在历史上的作用,在民族和国家中的地位,以及我党、我国、我军性质等七个方面的论述,来阐明我们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然后以毛主席的“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这两句话作结语,说明人民把一切希望和前途,都寄托在我党我军身上。我党我军就是人民获得解放的保证,毛主席是我们心中不落的太阳!在讲怎样“完全”和“彻底”为人民服务时,我按照毛主席的思想,并且运用其他同志和我自己的学习体会,针对大家的问题,提出以下四条标准:(一)要到处为家,到处革命,到处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二)要树立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彻底解放而奋斗的思想,将革命进行到底。(三)要树立以党为重,群众为重,他人为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思想。(四)要永远做到无条件、无代价、无私心、无限地为人民服务。为了做到上面这四条,我根据毛主席的教导,又提出了六条落实措施,这就是: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和群众同甘共苦,永远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这样,就使大家进一步理解了《为人民服务》的内容。炊事员朱恩义深有体会地说:“《为人民服务》确实是个万宝箱,过去我学过几十遍,但只是在箱子外面转,现在丰指导员帮我打开了箱子,才发现里面是宝!”炊事员张庆国,原来认为自己四十六岁了,学不学毛主席著作都一样,干好工作就行了。听课后,他感动地说:“现在才知道光干还不行,还要知道为谁干,怎么干,才能干得好;不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不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就要迷失方向,犯错误。”他还把自己这个心得体会写信告诉他弟弟,叫他好好学习。许多同志对照检查自己的问题,表示要“站在灶台前,眼观全世界”,要“真心诚意地为阶级兄弟做好饭”,

        二、用大量生动的,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例来说明毛泽东思想。

        这样讲,不但通俗易懂,而且使大家更为直接、更为亲切地感受到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光辉,更有效地解决思想问题。例如我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掏粪工人时传祥,以及我们单位年年立功受奖的五好炊事员王玉见等同志的模范事例,说明只要做到“完全”和“彻底”为人民服务,干什么工作都有出息,都可以干好。举这样的事例,大家觉得十分亲切,启发很深,新战士觉得这样更能解决思想问题。

        三、从阶级教育入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毛主席著作有着极其鲜明的阶级性,讲的都是我们劳动人民谋翻身求解放的道理,字字句句都表现出对敌人强烈的恨,对人民强烈的爱。因此我体会到,在讲课时只有首先讲清阶级性,才能使大家真正领会毛主席的思想,提高阶级觉悟,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我讲团结问题时,就首先讲清楚:“旧社会讲全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完全是为了发财致富。我们现在讲团结一条心,是为了共同革命,奔向共同幸福的共产主义社会。”讲生死问题的阶级性时我说:“剥削阶级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我们是为革命而生,为革命而死。”又如有的职工有“新旧社会同样能做饭”的模糊认识。我就用大家和自己在旧社会的遭遇,充分说明,旧社会我们是为地主、资本家做饭(饭馆是他们开,饭是他们吃,我们辛苦一年不得温饱),在新社会才是真正为人民、为自己的阶级兄弟做饭。同样是做饭,本质完全不同,使大家划清阶级界线。

        四、用样板作比较,既启发大家认清自己的缺点和问题,叉为大家提出明确的前进方向。

        例如在讲第四课时,针对大家存在的问题,我把张思德的模范事迹列出了下面十条,逐条讲解、比较:

        (一)张思德是我们革命队伍中的一员;我们也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

        (二)张思德是在革命艰苦的年代里参加革命的;我们是在和平环境里参加革命的。

        (三)张思德干工作是全心全意为了解放全国人民;我们有的同志却是为了学点技术,个人有前途。

        (四)张思德先当班长,后去烧炭,服从组织分配,干一行爱一行;我们有些同志却看不起炊事员工作。

        (五)张思德为革命吃过大苦,流过血,对人民有很大的贡献,还去烧炭;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为人民做好饭?

        (六)张思德处处关心同志,爱护集体,在战斗中,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去抢救同志;我们有的同志为了一句话就争吵起来,影响团结和集体荣誉。

        (七)张思德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生命,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

        (八)张思德不怕艰难困苦,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吃树皮;我们有的同志却认为干炊事员很苦,要起早、值班,工作时间长(实际上并不长)。

        (九)张思德艰苦朴素不忘本,保持了劳动人民的本色;我们有的同志一个月的津贴还不够花。

        (十)张思德吃不上饭也要坚持革命,为人民服务;我们有的同志少看一次电影就不高兴。

        这样一比,同志们大受震动,说“不比没有啥,一比分上下。”无论新兵、老兵和职工,都觉得受教育很深,表示要象张思德那样,踏踏实实为革命做一辈子饭,烧一辈子火。

        五、要把自己摆进去。正人先正己,教育者首先受教育。

        我体会,宣传毛泽东思想,不光是要讲好,更重要的是要凭自己的行动,这是无声的更具有说服力的宣传,否则就达不到或不能完全达到目的。对这个问题我是这么想这么做的:第一、讲课时不以教育者自居,要把自己摆进去,列入受教育者的行例。例如讲到今昔对比时,我首先回忆自己的阶级苦和在新社会的幸福。联系到各种实际问题时,我也同样批判自己在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感到,自己讲毛主席著作的过程,也是改造自己的过程。第二、自己讲到的,力争做到,起表率作用。我感到,自己没有做到,讲不出口,觉得心虚理亏,嘴巴发软,就是讲出去了,也不能打动别人,教育别人。如讲怎样才算做到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几种表现,主要是讲的自己的体会。讲课后,大家反映:“我们没想到的他讲到了,我们没做到的他做到了。”感到心服口服。

        六、课中课后结合,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对思想认识问题,主要是通过正面讲清道理解决;对于一些实际问题,还要在课后具体帮助解决。如陈武对工作早就有些畏难情绪,后来由于一次买菜,算账时少了三元五角钱,就提出不想干这工作了,并公开要求去喂牛。我和他个别谈话,具体分析了他的问题;讲课时又用毛主席关于工作就是斗争,要拣重担子挑的论述,说明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困难;并在课后请人具体帮助他重新清理账目,终于把少的钱从账上查到了。这样,他很高兴,说:“认识提高了,问题搞清了,再不干好工作就不对了。”

        坚持群众路线,实行民主上课

        上政治课对我来讲,完全是一个新的课题。我讲课所采用的一些方法,主要是从毛主席著作中学来的,群众教给的。例如,怎么才能使大家在讲课时精力集中,不打瞌睡(因为炊事员早晨起得早,白天忙一天,上课又只能在晚上,因此打瞌睡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他们给我出了许多主意,告诉我要讲短课,说短话,一次讲一个问题,适当提问,等等。怎样提问效果才好呢?他们说最好是正面启发,不要批评指责。怎样才能使大家写得下记得牢呢?他们又告诉我最好把要点抄在黑板上,让大家记下来,等等。我把这些来自群众的意见,加以分析研究,合理的全部采用,部分可取的部分采用,不完善的进行补充。群众对其他干部上政治课的好评和意见,我都当作最好的经验教训来记取。

        上完第一堂课后,我又到群众中去广泛征求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最根本的是要有深厚的阶级感情

        通过讲《为人民服务》,我深深体会到,讲好毛主席著作,要注意改进方法,最根本的一条,是要有深厚的阶级感情,这种阶级感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毛主席著作要有深厚的阶级感情。毛主席著作是劳动人民求解放的武器。只有无比的信赖,才能把讲好毛主席著作,宣传毛泽东思想,当成自己最大的政治任务。毛主席著作有着极其鲜明的阶级性,只有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人,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才能领会毛泽东思想,也才能学好和讲好毛主席著作。另一方面是对群众要有深厚的阶级感情。他们是自己的同志、战友和阶级兄弟,是“三重亲”,亲上加亲。自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来帮助他们学好毛泽东思想,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同心协力,团结奋斗,接好革命的班。只有具有上述两方面的阶级感情,才能通过自己,把毛泽东思想交给大家,达到宣传好毛泽东思想的目的。

      • 家园 学毛著标兵黄祖示,毛主席的兵不一样,有啥不一样

        看吧 。

        他曾在湖南省军区工作,是全军学习的对象,晚年回到农村帮助农民播报文章

        悟空谈历史

        2022-05-09 08:54

        宁夏

        编辑,历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上世纪六十年代,解放军涌现出很多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典型,他们也是全军学习的对象,比如有一名叫黄祖示的战士,他不仅自学了很多毛主席著作,而且还写下了五万多字的文章,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

        成为全军学习对象后,黄祖示始终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并且还在广州军区的比武中获得了“武状元”的桂冠,后来更是担任了湖南省军区副政委,并在50岁的时候晋升为少将。那么,黄祖示身上都有什么故事呢?他后来又过得怎么样呢?

        黄祖示出生于1940年,湖南湘潭人,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早年时期,黄祖示主要在家乡读书,高小毕业后回乡务农。那段时期,黄祖示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加入了当地的民兵,并担任了民兵营副营长,率领民兵营参与修建了韶山的青年水库。也因为表现出色,黄祖示在1959年成为正式党员,也是这一年,他参军入伍,成为解放军的一名防护兵。

        参军之初,黄祖示只是一名普通的战士,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全军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黄祖示表现优秀,自学了很多毛主席著作,并写下了五万多字的总结,成为军中的优秀典型,被评为“五好战士”。同时,黄祖示也陆续晋升为班长、排长、连指导员,成为解放军的基层干部。

        1963年,在广州军区的比武活动中,黄祖示再次展现出优秀战士的技能,他摘取了“武状元”的桂冠,得到上级的嘉奖,同时也成为广州军区的重点培养对象。1964年,叶剑英元帅特意把黄祖示请到北京,让他向军事科学院的学员们介绍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经验,此后黄祖示受到领导人的接见,也成为全军学习的典型。

        在这之后,黄祖示一步一步成长起来,他陆续担任了陆军一二六师副政委、广西军区边防五师副政委、政委以及湘潭军分区政委等职务,逐渐成为解放军的高级将领。1990年6月,黄祖示被任命为湖南省军区的副政委,一个月之后,50岁的黄祖示晋升为少将军衔。

        在湖南省军区工作期间,黄祖示主要负责军区的政治工作,他兢兢业业,狠抓军区的战备训练,为湖南省军区的发展壮大以及我军的正规化与现代化做了大量工作。1999年,黄祖示卸任湖南省军区副政委的职务,并退出了现役。

        退出现役后,黄祖示过着平淡的生活,按照他的级别,不管是生活还是医疗,都是有妥善保障的。不过,黄祖示却做了一个令全家人都吃惊的决定:他宣布要前往家乡长湖村生活,当一名农民,帮助家乡的农民脱贫致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黄祖示因为常年劳累患上了心脏病,身体更需要静养,家人原本以为他在退休后会颐养天年,没想到他却做出这样的决定,因此,当黄祖示提出回农村生活时,家人是一致反对的。

        但家人的反对无效,黄祖示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农村,并陆续在农村建设了养牛场以及养兔场、鱼场和蘑菇基地,把它们无偿送给农民,帮助村里的农民脱贫致富。可以说,退休后的黄祖示为农村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是一位至今都被当地老百姓怀念的好干部。

      • 家园 学毛著老标兵丰福生居然被成为了新乡贤?呵呵

        60年代镇江有个全国知名的老标兵丰福生,老了在村里助学又敬老

        2021-03-11 16:03:31 来源: 镇江风情 举报

        0

        分享至

        丰福生这个名字可能现在许多年轻人没有听说过,但在60年代那可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和廖楚江、黄祖示同为全国著名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被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七次接见,被各种媒体反复报道,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

        这位来自于江苏省丹徒县千里村的贫苦农民后代,小学上到4年级就被迫辍学给人放牛,14岁就给日寇当劳工落下右耳失聪残疾,他怎样能如此辉煌呢?

        图为60年代他(中)和廖初江(左1)黄祖示的宣传画。

        抗战胜利后,15岁丰福生来到丹阳一家饭馆当学徒,一干就是10年。如果他一直这样干下去,他可能只是一位好的厨师。

        然而机遇来了,1955年,福建空军来当地招收厨师,他凭着根红苗正和过硬的餐饮技术被选中,成为一名军工。

        如果他仅仅做好饭,那他可能只是一位优秀的炊事员。他不轻易满足,在完成好本职工作之余,克服文化低的困难,通读了毛主席著作1至4卷,写了大量的学习体会。图为反映他事迹的连环画。

        靠着不懈的努力,丰福生逐渐成为伙房里的“理论家”,成为全军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

        1964年他被空军党委特招入伍成为上士,同年总政向全军发出了关于推广丰福生学习毛主席著作经验的指示,并在军事博物馆举办了先进事迹展览。

        他先后担任福州军区司令部通讯站政治处副主任、副政委, 福州军区空军司令部政治处副主任。

        2010年,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英模”称号。图为反映他事迹的连环画。

        1984年丰福生退休了,他学过的毛主席著作继续指引着他的人生方向,如何活到老、学到老、为人民服务到老呢?

        当他1987年从定居的福州回丹徒老家探亲时,看到村里的小学太简陋,没有像样的桌椅连个升旗的旗杆都没有,他就和妻子周秀华商量,想办法捐些钱设立助学基金,帮助家乡贫困家庭孩子们完成学业。

        为了筹集这份资金,他又踏上了打工之路,别人不解,认为他作为部队退休干部太掉价,但他不以为然。图为反映他事迹的传单。

        1998年,丰福生妻子不幸患了癌症,已68岁的他只好辞工回家侍候,直到妻子安然去世。

        2002年,他靠退休金和打工挣来的钱凑了10万建立了助学基金,每年用2000元利息奖励家乡优秀寒门学子。

        2009年,他又把攒下的12000元退休金在家乡建立了敬老基金,并承诺在有生之年每年再出3000元作为奖励费用。

        他平时过着极简朴的生活:家里的马桶盖用铁丝缠着,穿的袜子都打着补丁。他就是这样一个永不退色的老标兵。

    • 家园 陈永贵要求华国锋不要放邓出山,某些朋友还不如陈永贵!

      这是小编说的原因吗?当然不是,这就是小编的完全的胡说八道,最简单的道理就是陈永贵知道,清楚的知道,邓出来是什么样。

      这点,毛主席是讲透了的,所以去世后江青不顾一切想搞邓非常合理。

      连陈永贵都知道,好吗!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3707期。陈永贵在1975年-1980年间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他也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地道的“农民副总理”。由于六、七十年代大寨模式在全国的推广,文化水平并不高的山西农民陈永贵获得中央提拔,逐步发展成为副国级干部。而在1977年陈永贵曾对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同志讲:华主席,您可千万不能把他解放出来!什么意思呢?

      陈永贵口中的“他”,就是指邓公。1977年上半年,叶帅、陈云、王震等老一批开国元勋,提出让邓公恢复领导职务,充分发挥他的理政之才,很多同志都支持这个提法,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邓公一生经历多次起落,73-76年间曾复出过一次,他的有力举措使动荡中的社会经济状况取得好转,但在一些利益团体的诬陷攻击之下,再次被撤销职务。

      陈永贵算是一位农业专家,但其思维高度并不能真正达到国家领导人的层级,他的言行容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在别有用心之人的误导下,陈永贵对邓公一直存在偏见,认为他走的不是毛主席的路线,曾积极参与过对邓公的批判活动。因此1977年陈永贵对邓公的复出问题持有反对态度,更公开在会上讲:中央应当考察他一段时间再决定。会后陈永贵单独找华主席,指出“千万不能解放他”。

      然而历史大势和人心不能逆转,少数人的反对无法阻挡邓公复出。华主席老成持重,考虑问题也是全面的,他虽和陈永贵私交很好,但没有就对方提出的个人看法表态。1977年7月,邓公终于被恢复党政军主要领导职务。陈永贵当时和邓公同为国务院副总理,尽管内心不痛快,却也只能在会上跟邓公握手表示祝贺。随后他虎着脸对邓公讲:你这次出来,可要吸取教训了,以后都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吧!邓公没有跟对方争口舌之利,而是谦逊地回了一句:还要请永贵同志多帮助。

      众所周知,邓公在1978年后领导了改革开放事业,在农业领域也推行了许多新办法,包括“包产到户”等创举,使广大农村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这在方式方法上与之前的大寨模式有较大的区别。陈永贵负责分管农业领域,而他所取得的成就,则与前一时期盛行的大寨集体农业模式密切相关。现状引起了陈永贵的不满,他多次找邓公理论,质疑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思路,但都被邓公有理有据地驳回了。

      很显然,陈永贵的特点与国家在新时期的情况不能适应,他最终于1980年辞去了主要领导职务。邓公虽然跟陈永贵在理念上有不少冲突,但对他并没有私人成见。陈永贵辞职后,邓公指示妥善安置陈永贵的晚年生活,并安排解决其子女在北京的落户、就业等问题。在1981年的一次中央会议上,邓公还正面评价了陈永贵在农业领域做出过的贡献。1986年陈永贵患癌辞世,邓公又批示按照副国级标准举办追悼会。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史源历史专栏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哈哈哈,邓公大度!!!我呸!

    • 家园 建议毛主席与四人帮切割

      那时历史不方便重新翻读,现在也争议太大,包括政治上左右派对抗。

      只回忆毛主席,对其余一概忽略或许是好方式,反正以后四人帮事迹也会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 家园 争议不大,左右都知道,无法切割的

        没办法切割啊,切割了就无法说事了!

        如此有何意义,现在就是改开的谎言已经完全无法遮掩甚至严重影响未来之路了!

        因为,毛主席的道路就在那里,走错了,就会发展出现问题。

        有一些节点只有毛主席的是对的,而且还唯一,无法绕过去啊。

        毛主席推动文革为了啥,人民的利益,谁执行的更好,四人帮,你不能说黄永胜,许世友,因为他们都镇压了造饭派,很血腥的,支持也难说。

        • 家园 四人对于反弹是从1975年邓整顿看出邓的问题的

          在上个世纪六十七年代,王洪文成为中国政坛的焦点人物,当初他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保卫干事,却在不到七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中央副主席,飞黄腾达之后,王洪文自然成为一群人的大树,身边聚集着一批拥趸,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可以说是王洪文的忠实“粉丝”,也曾经在那个年代叱咤风云,他叫周宏宝。

          1935年,周宏宝出生在江苏扬州,当时的中国战乱纷飞,到处硝烟弥漫,幸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无数人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周宏宝便是其中之一。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我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上海也不例外,当时上海市民粮食和蔬菜严重短缺,于是市委领导号召大家到崇明岛进行开垦,以扩大粮食和蔬菜的产量,在这些参加崇明围垦的年轻人中,就有周宏宝的身影,正是围垦中的积极表现,让周宏宝得以留在上海,被分配到上海第一钢铁厂,成为一名工人。

          1966年,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降临上海滩,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造反组织,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王洪文建立的“工总司”,当时王洪文不仅带领群众冲击上海市委,还在张春桥的支持下,成功夺权,最终成立上海市革命委员会。

          那段时间,周宏宝表现非常活跃,成功引起王洪文等人的关注,周宏宝成为上海革委会常委,坚决执行王洪文的指示,当时王洪文在上海成立了民兵武装,让周宏宝担任民兵指挥部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可见对其非常看重。

          不仅如此,王洪文还企图将在上海建立民兵武装的经验,推广到全国,建立全国民兵总司令部,让周宏宝担任全国民兵总司令部总司令,不过,王洪文的想法却遭到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的反对,叶剑英称:“中国不能有第二武装。”

          就这样,王洪文的诡计才没能得逞,不过,周宏宝仍然在王洪文的提携下,扶摇而上,不仅在“十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只拥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竟然被调入教育部工作,出任教育部副部长。

          不仅如此,身为教育部副部长的周宏宝与教育部部长周荣鑫不和,将周荣鑫架空,还对其进行无休止的批斗,使周荣鑫最终被迫害致死,当时周宏宝担任教育部临时领导小组组长,掌握着教育部大权,实际上是教育部的负责人。

          不过,身为“四人帮”的拥趸,周宏宝的命运紧紧地与“四人帮”捆绑在了一起,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周宏宝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被审查结束后,周宏宝被下放到教育部所属洗印厂进行劳动改造,还被开除了党籍,不久又进入上海第八钢铁厂工人,继续当工人。

          1994年,周宏宝病逝,终年59岁。

          这个第二武装是所谓76年疯狂为叛国做准备,其实根本没有关系。

          是因为邓和军头的反弹的反弹。要早于1976年。

          1975年,邓小平的反攻倒算已经很清晰了。

          1974年9月,东北已是跟南方的冬天一般冷了,中央专程派来人,通知傅崇碧回北京去。原定是从沈阳到吉林,坐飞机回北京的,但由于天气不好不能起飞,而傅崇碧不想再等了,他已经背负着不是他的冤屈等了六年半了!所以他改买火车票,坐火车回到北京。

          回到北京后,周总理早已安排好接待事宜。傅崇碧住在“总政”的西直门招待所。次日清晨,聂帅派来他的秘书,询问他有什么需要;晚上,叶帅让他女儿来代他慰问,还送来许多水果。第三天,一辆大“红旗”轿车驶来,接傅崇碧去见周总理。

          车来到一座大楼下,傅崇碧进院,再进第二个门时,见到周总理出来迎接自己了。那时的周总理,病情已经很严重了,需要手术治疗和住院休养。一见面,周总理就紧紧握住傅崇碧的手,激动地说道:“见到你,我太高兴了,我太高兴了!”听到这话,傅崇碧一下子就哭了出来。

          七年前,周总理也是这样握着他的手,宽慰他“搞好身体,不要着急,要经得起考验”,亲自送他走的。这些年来,周总理为了洗刷傅崇碧身上的冤屈,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周总理说:“这几年,你受苦了。”傅崇碧摇头说:“我是受教育了。”

          进了会客厅,见到桌上摆着水果和香烟,傅崇碧问:“总理,我能抽烟吗?”周总理说:“摆了你就抽吧。”可以说,傅崇碧“重回北京”,离不开周总理一次又一次地努力。

          1974年10月1日,傅崇碧、萧华、刘志坚等人,出现在国庆招待会上。傅崇碧恢复自由后,他的妻子自然也解脱了,被接回医院;一回北京,她就住进了医院——她的身体被折腾垮了,非手术治疗不可。

          后来,他们的家也搬回北京,平了反,补发了工资;傅崇碧夫妻拿到补发工资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补交这空缺了七年的党费。

          1975年4月,傅崇碧二度出任首都军区的副司令一职,足见毛主席和中央对他的信任程度。1976年9月,傅崇碧因腿伤住进了301医院的高干病房,与同住在这里的十多位将军,秘密商量“四人帮”的问题,想着解决他们的对策。

          因9月9日毛主席的离世,许世友赴京吊唁。他来到医院的高干病房看望傅崇碧等老战友们。许世友轻声告诉他们:“上海帮(即‘四人帮)全来了,你们要小心,出门要带枪。”

          许世友拿出自己随身带的两支手枪,让将军们看。考虑到毛主席逝世后的中央形势,大家认为许世友的建议不无道理,便提议让傅崇碧准备枪,以防不备——因为首都军区最近。之后的一天,傅崇碧来到西山叶帅家中,说起这些事情。叶帅告诉他:“不要害怕,他们积怨甚大,要捞棵稻草,却没捞到什么。要跟他们斗,但要注意斗争方法。”

          最后这句“要跟他们斗,但要注意斗争方法”,是周总理在临终前跟叶帅讲过的。临走时,叶帅还对傅崇碧叮嘱道:“你们以后别到我这里来了,这里有坏人在监视我,我准备搬到玉泉山去。”告别叶帅出来时,傅崇碧在门口撞见了粟裕,出门又碰上了萧华。

          不得不说,在这些事情上,老将们出奇得一致。“四人帮”被粉碎的一年后,1977年9月12日,傅崇碧再度兼任首都卫戍区的司令一职。走马上任之前,邓公专门找到傅崇碧谈话:“你回去把卫戍区整顿一下,用八个月到一年时间。”

          二度出任首都卫戍区司令,傅崇碧是建国以来的独一个。

          俗话说登高易跌重,今天要说的这位,他曾经担任中央办公厅代主任,却大肆迫害年迈的彭老总,最终被判刑18年。

          如此居心叵测的一个人,是如何做到中央办公厅代主任的?又为何要迫害彭老总?

          戚本禹出生在上海,年少时的他勤奋读书,酷爱阅读和写作,在学校小有名气。

          当时党政机关在上海的学校设立了不少地下组织,戚本禹的表现很快引起了地下组织负责人的注意。

          入党没多久,他就被幸运地选到中南海工作,因为文笔好,还得到了毛主席的赏识。

          在中南海工作的他爱上了研究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形成了自己的主张,尝试把观点整理成学术文章,投给各个报刊。

          1963年8月,他的《评李秀成自述》发表在《历史研究》杂志上,这篇文章可谓是一“文”惊人。

          在文坛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历史学家们围绕这篇文章展开了讨论,就连毛主席都觉得他的观点新颖,还给李自成写下了评语。

          从此以后,毛主席觉得戚本禹不再是那种只会办小事的干部,而是具有理论水平,对历史问题有研究的理论家,这也使得他被提拔为中央办公厅代主任,自此位于“高干”之列。

          1966年5月4日,中央召开了扩大会议,戚本禹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此时的他成为了毛主席和江青的专用秘书,但凡是向毛主席汇报的工作,都要先通过他才行。

          或许是跟着毛主席,让他觉得自己有了骄傲的资本,无论是谁向他打招呼,他都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对地方官员从来没有好脸色。

          负责中南海机要工作的他,自然也成为了文化革命小组的一员,名次排在姚文元前面。

          其实毛主席在批判刘少奇的时候,并未想过把他打倒,因此才会同意刘少奇继续在中央工作。

          但戚本禹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刘少奇就是“千古罪人”,必须打倒,于是他把纸笔当作武器,疯狂攻击刘少奇。

          他想起以前毛主席多次批判的《清宫秘史》,便从这本书入手,发出对刘少奇的檄文,鼓动更多人打倒刘少奇。

          他给刘少奇扣上了八个罪名,还断言他“就是个反革命分子,是睡在我们身边的叛徒”。

          除了批判刘少奇,他还鼓动其他造反派到彭老总家,张贴大字报,对彭老总拳打脚踢,还要求彭老总尽快滚出中南海。

          可怜彭老总前半生为了新中国血战沙场,后半辈子竟然被这种小人污蔑。

          戚本禹带领造反派大闹中南海的行为,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

          都说正义虽然会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

          戚本禹的所作所为,给他埋下了祸根,1968年1月,他被中央要求“写检讨”。

          1984年,国家针对他的罪行进行审判,判处他18年有期徒刑。

          这位中央办公厅代主任,最终因为迫害刘少奇、彭老总等人,自食恶果。

          就是狂骂戚本禹。

          • 家园 彭总五九年以后不就搬出中南海了吗?

            不是一直住在挂甲屯吴家花园吗?怎么会是被戚本禹和造反派勒令搬出中南海的呢?

          • 家园 如文章所说邓如何知道毛主席走了就会出事?

            虽然说邓转确实在瞎编,但是邓知道要出事肯定有吧?

            华国锋转变如何被判定还是被期待?

            很有意思。

            2014年8月份,吴子牛导演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各大电视台上映,这部电视剧的开头,就选在了一个相对敏感的时间节点:

            1976年9月份,毛主席刚刚去世,邓小平一家人在关键时刻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从电视剧中一家人的表情就能看出,这次家庭会议的背景非常压抑,所有人的心情都比较沉重。这场家庭会议,邓家人到底讨论了哪些事情?

            就在这次家庭会议前不久,刚刚复出工作的邓小平第三次打倒,所幸是毛主席出手干预,不仅制止了对邓小平的批斗,还保留了他的党籍,为日后的复出客观上留下了可能。

            然而,随着毛主席的离世,邓小平本人的安危以及整个家庭的前途,都再度出现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在邓小平同志看来,在毛主席离世之后,自己也应该做好最坏的打算,因为,四人帮早想将他置之死地后快。

            小平同志对于当时的形势一直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在毛主席去世之后,最高权力层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小平同志判断:“一定要出大事,这是规律,我判断就在这几天,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叫大家来就是说这个事情,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最先表态的是小儿子质方,他的态度十分明确:最坏也坏不到哪里,最多就是回农村插队。对于小儿子的这种态度,邓小平十分欣赏,他能做好吃苦的准备,令他十分欣慰。

            不过,对于小平同志本人而言,自己已经被先后打倒了三次,常言说事不过三,一旦被打倒第四次,再加上失去了毛主席的保护,用小平同志的话说:“如果四人帮上了台,对我来说,就是掉脑壳的事情了,大家要有思想准备”。

            小平同志的这句话音刚落,整个房间瞬间安静了下来,随后小平同志又表示,在最开始“批邓”的时候,毛主席曾经要求他做一个肯定大革命的决议,总体评价是三七开,三分错误七分成绩。

            结果邓小平表示了拒绝,在他看来,这些年里刘少奇、彭德怀、陶铸、贺龙都因此离开人世,国内经济遭到了严重影响,因此,邓小平坚持不愿意支持大革命。

            随后,邓小平再度提出了一个关于自己家庭的问题,他假设自己会被捕的情况下,希望卓琳千万不要跟着去,要把朴方和老祖照顾好。小平同志说的老祖,就是祖母夏伯根,另外,其他孩子们也要做好准备搬到其他地方居住。

            此时,作为邓小平战友兼伴侣的卓琳也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她坚决支持自己丈夫的决定,同时她还鼓励全家人,再苦再难的日子都要扛住,同时勉励邓小平不需要为家里担心,一家人永远不会分开。五个子女表现的也非常激动,大家纷纷表示要团结、斗争之类的话。

            不过,此时的小平同志还不知道,几乎就在他们开家庭会议的同一个时间,在中南海发生了一件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件。在华国锋与叶剑英、汪东兴等同志的果断领导之下,四人帮核心成员,在一夜之间全部覆灭。

            这次重磅交锋,以难以想象的过程与结果宣布告终,整个过程没有发生任何的冲突,除了王洪文用肢体反抗之外,其余所有人在没有做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被行动组成员以开会为由监护控制。

            这场行动邓小平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却负有重要的关系。就在当天晚上,汪东兴等领导同志向邓小平住所附近派遣了警卫部队,随时保护全家人的安全。

            正是如此反常的情况,引发了邓小平全家人的担忧,毫无疑问,这场交锋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冲突,所幸的是,邓小平担心的事情最终并没有发生。

            不久之后,1977年7月16日,十届三中全会正式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至此,历经三起三落之后,已经七十三岁的邓小平重新回到了党和国家核心领导岗位。

            而一年之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更是实际上成为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开始带领中国掀起了新的篇章。

          • 家园 首都军区首都卫戍区,怪提法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