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淮阴候的救赎---评韩信的心路历程 -- 机会主义者

共:💬197 🌺23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明白

        很是不明白阁下对项羽心理的分析有什么历史依据?用国外的理论可以,但是关键还是要靠史料分析.比如说项羽心理不成熟,自私封闭,这个可有历史依据以及分析?

        现在有种倾向,喜欢搞人性情商心理分析,反正失败者都是心理有问题,心理有缺陷.这种理论不能说错,不过太片面,政治人物不仅仅是个性心理的问题.时势才是左右大局的主力.

      • 家园 楚汉时期最大的政治手笔-----项羽分封谋略新证

        楚汉时期最大的政治手笔

           -----项羽分封谋略新证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楚汉时期项羽分封的策略的研究,对项羽分封得失问题有一个新的认识。从项羽分封的目的一直到项羽分封中对自己对诸侯的一切政策,得出分封是项羽及其有谋略远见的政治行为,虽然剑走偏锋,但是对当时的局势无疑是最出色的选择。本文并通过研究得出项羽分封失败的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并重新评价这段政治手笔。

          [关键词]: 分封 项羽 谋略 关中 六国

          

          

          

           楚汉时期最大的政治行为无过于项羽的分封天下,对此历代皆抱否定的态度,认为项羽开历史倒河车,试图复辟,是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关于项羽的分封是否是开历史倒河车,当今已有异议,重新否定前人研究者的片面之词,认为项羽分封和刘邦的分封相同,都是形式下的权宜之计。但是对于刘项分封的手段,却又众口一词,多贬项褒刘,认为项羽的分封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错误行为。当然这些观点局限于“成王败寇”的观点,并没有从当时实际情况去分析项羽在秦末汉初错综复杂的局势下种种深有谋略的手段,以及把天下大势掌握于己的行为。笔者曾作《 项羽建制史实之探微》考证项羽分封建制的历史背景以及体制实质。本文将从如何分封天下这一措施来解析项羽在此间的种种谋略与战略得失。

          

          

           一:分封是预谋已久的大战略

          

          

           很多人认为项羽分封是一时感情用事或则是根本无任何战略考虑,纯粹是回到秦朝之前的格局。这种认识无疑是犯了“先认定项羽是什么样的人,然后才分析其行为之目的”,这种观点无疑是主观臆断,并符合历史事实。

           项羽实行分封之策,依史料最迟出于巨鹿之战后和章邯对峙期间,也就是秦二世三年十二月至七月之间。史记记载,在章邯投降项羽之前,陈馀曾遗章邯书曰:“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1),从这段陈馀的告白,我们可以推测,项羽在巨鹿之战统率诸侯联军于章邯对峙的时候已经有分封的战略计划了。从后面的材料看,完全证实了这种可能性:“(项羽和章邯)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2),由此得出项羽不但早有分封的战略计划,甚至连如何分封都有一定的方案。

           项羽为何要在此时搞分封呢?我们来看当时的背景,巨鹿之战项羽消灭围巨鹿的二十万王离军后,统率楚,燕,赵,代,齐五路诸侯联军与章邯对峙于漳水。当时应该是秦二世三年一月,但是从这段时间一直到六月份,基本是“相持未战。秦军数卻”(3),秦始皇本纪有这样的相关记载“夏,章邯等战数卻”(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是章邯急于决战,而项羽此时是步步紧逼,却不立刻进行决战,以致拖延至此。何故?笔者认为项羽有两个考虑:

           一,想不伤元气的完胜此战

           章邯此时尚有二十万正规军,项羽并没有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关于项羽率领诸侯联军和章邯对峙的时候有多少兵力史无明文,不过从后来的资料推测,诸侯联军兵力不会高于二十万。《秦楚之际月表》记载十月“项羽将诸侯兵四十余万”(5),其中有章邯秦军二十万,也就是当时项羽诸侯联军还有二十万。另《魏豹彭越列传》“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馀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6),可以肯定十月份项羽诸侯联军的四十万中已有魏王豹的兵力在内。这样算下来,项羽和章邯对峙的时候兵力显然在在二十万以下,略少于章邯军。以这样的情况和章邯决战,就算是胜也大伤元气,是以项羽不肯轻易决战。

           二,谋求在诸侯中的地位

           项羽在巨鹿之战全歼王离军团,威名远扬,成为诸侯联军之上将军,统率诸侯联军。但是诸侯联军成分复杂,各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恐怕难以指挥的得心应手。这里项羽缓攻章邯,可以利用章邯在侧的巨大威胁,逐步收服各路诸侯为己所用。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在和章邯对峙阶段,项羽开始谋划下一步的战略大计,而这个战略主要就是收服各路诸侯包括秦军为己所用。但是要收服各怀异心的诸侯谈何容易!有秦军威胁的时候,诸侯尚可听从项羽指挥,但是失去秦军威胁后呢?恐怕都各奔前程了吧!所以要想收服诸侯们,必要拿出有点份量的砝码,诱使诸侯与自己的利益栓在一起,达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地步才能把诸侯牢牢绑在自己的战车上面。

           最有份量的砝码无疑莫过于灭秦封天下,只有“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才能让诸侯臣服于自己脚下,去驱逐一切阻挡在自己面前的障碍。也正因为如此陈馀才能拿封王诱使章邯下定决心反水而灭秦。

          

          

           二:分封是客观形式下的权宜之策

          

          

           汉元年十二月,项羽率领四十万诸侯联军入主咸阳,分封天下。对于这一点,传统观点认为项羽当时在咸阳完全可以继承秦始皇的帝业,统一天下。这种观点无疑是片面的,无视实际情况。我们来看当时天下的形式:

           一:关中地区聚集大量诸侯,他们各有自己的势力和军队,可考者除了项羽,刘邦外,尚有章邯,司马欣,董翳,魏王豹,申阳,韩王成,张耳,吴芮,臧荼,田都,梅鋗,陈武等。也就是项羽的四十万军队大部分是这些诸侯军的。

           二:关外之地盘踞着旧诸侯和新兴势力,他们有的是秦末起义时期因为贵族的身份被立起来的王,有的是趁乱聚集势力打下来的地盘。他们有控制以彭城为中心楚地的怀王;盘踞齐地的田荣,田市;盘踞赵地的赵王歇;盘踞燕地的韩广;占据南郡的楚柱国共敖;占据河内的司马卬以及在定陶的彭越势力和在南皮的陈馀势力。

           由上可见,当时天下地盘基本掌握在旧贵族势力的手中,项羽控制的地盘仅有关中而已。但是仅关中一地却聚集大批的灭秦功臣,他们不但有功绩,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各自独立的势力和军队。而项羽名义还是属于怀王的臣子,全部家当只有几万楚军。以几万楚军的本钱就放任各地旧势力和关中新势力不顾而急于称帝学秦始皇把天下权利集于一身,岂不荒谬?

           《义门读书记》引冯钝吟语“楚兵初起,忧在亡秦,须立六国以树党。六国立,则秦已失天下,独有关中耳。秦已灭,则患在诸侯。尽徒故王王恶地,羽之谋也。此亦有不得已者,但不知桓,文处此当何如耳!”(7),冯氏亦是看出如此形式下项羽难以着手的地方。但是显然冯氏仅仅看到旧势力对项羽制衡的一面,却没有看到新势力对项羽的牵制的一面。项羽从巨鹿之战开始就一边利用秦军的威胁挟持各路诸侯聚集在自己帐下;一边用割地封王诱惑诸侯为自己效劳。秦朝已灭,诸侯云集咸阳,翘首以待,无不是为了兑现裂土封王的许诺。箭在弦不得不发,此时项羽无论如何都要给云集咸阳的诸侯们一个交代,但是六国却掌握在旧诸侯的手中,项羽并无尺寸之地可封。项羽唯一可以寄以厚望的只有自己灭秦的威望以及对诸侯恩威并用所得来的诸侯从长的身份。所以项羽分封不但是为新兴诸侯一个交代,更重要的是他也要利用这些诸侯们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由无尺寸之地到王梁楚九郡。项羽之分封不仅是迫于形式对各个势力的承认交代,更是为自己挣下大片领土,一直到统率天下。

           笔者在《 项羽建制史实之探微》中曾经分析,当时六国旧贵族以及天下士人之心愿之舆论皆要求分封。在这样的形式下项羽既不能称帝独揽大权,亦不能放手不管,承认现状,唯一可以实行的无疑只剩下顺应潮流,并且重新进行权利的洗牌,也就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大封诸侯。

          

          

           三:项羽都彭城之谋略分析

          

          

           自从司马迁说项羽“背关怀楚”(8),韩信说项羽“不居关中而都彭城”(9)。历代皆把项羽不王关中而都彭城看成是典型的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并认为项羽是由于“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10)的缘故才出现如此严重的战略失误。

           其实持这样观点的人无非是因为“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11),也就是两个原因,一是关中地理险峻,有函谷关、武关易守难攻;二是关中经济条件好。另外刘邦建立汉朝后,本欲都洛阳,经过娄敬,张良劝说改都长安。后人遵循成王败寇的旧识,皆随声附和以为只有都关中才是正确的选择。事实上此说并非完全正确,先是地理上“历史又证明,关中险要并非攻不可破。秦楚之交,秦之武关就被刘邦攻克;函谷关更是两度失守,一次为陈胜部将周文所破,另一次就是项羽攻破刘邦部属的把守,事在分封以前。故项羽对关中之地或不复可制的前景不甚担忧。”(12),也就是虽然地理的优势并非绝对的,如果一味因为地理的优势而不顾总体战略强行为之,则得不偿失。另外在经济上后人都先入为主的受当时辩士一面之辞的影响,认为关中是当时最肥沃的地方。这点恰恰是不够客观的,学者葛剑雄经过详细考证得出:“全面考察秦汉时期的经济状况,我们不得不承认,当时最发达的地区是在关东,即燕山山脉以南,太行山、中条山以东,豫西山地和淮河以北地区。以西汉末年为例,这一占全国总面积11.4%的范围内,拥有总人口的60.0%,在粮食自给的情况下,每年至少向关中输出400万石,还有大量手工业产品,与关中相比无疑更具有优势。 ”(13)。从楚汉之际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也可以发现关中的经济并不是那么理想,汉二年六月“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汉”(14),虽然是因为战争期间大量荒地,但是这样的情况仅仅出现在关中,亦可以说明失去蜀、汉的关中经济的拮据。另外学者陈国生亦分析刘邦都关中是不得己而为之,并非最善之地,而且是西汉社会政治经济建设史上的一大败笔(15)。

           由上我们可以知道都关中并非就是最佳的选择,那么我们分析项羽都彭城的考虑。

           首先,我们不能忽略了楚怀王的影响,不管怎么说项羽还是怀王名义的下属。所以项羽分封诸侯前先“使人致命怀王”,欲把分封批上合法的外衣,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怀王明显要顽抗到底,形式迫得项羽非要亲自处理怀王不可。从政治的角度来说,项羽要称霸天下,就不能有一个名义的上司指手画脚;要控制楚地,也不能任由另一个政权发号施令,使楚地的力量分裂。也就是项羽无论如何也要在楚地统一号令,如果连楚地都团结不了,谈何称霸天下?或则有人认为怀王不过傀儡而已,用不着这么重视。实则不然,这是关乎名分的大问题容不得马虎。另外怀王有一定的势力和军队,项羽不过有楚军几万而已,真正楚的根基却在楚地,项羽不都关中而都彭城亦是在接受楚地的全部力量。事实上怀王并不是轻易就可以处理的,根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汉元年二月,项羽就徙怀王都长沙郴县;而汉元年三月怀王仍都彭城,项羽都江都(16)。推测可能怀王有抵抗的行为,项羽不得不先临时建都对付怀王。另外怀王终被驱逐,也是因为怀王之臣见项羽强势而纷纷背怀投羽,并非是怀王势力单薄。

           再次,项羽都彭城也是客观形式的决定,项羽手下将士皆楚人,都有衣绣归乡的愿望。刘邦手下一样有东归的念头“士卒皆山东人,跂而望归(韩王信语)”(17),“汉《饶歌十八曲》中,有《巫山高》,盖描写汉高祖在南郑时,兵士思东归之情”(18)。所以项羽顺从民意发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的政治宣言,后人并不了解这种背景以致嘲笑之。事实上刘邦也说过同样的话“汉高帝灭秦,为汉王,王巴、蜀。阆中人范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说帝,为募发賨民,要与共定秦。秦地既定,封目为长安建章乡侯。帝将讨关东,賨民皆思归;帝嘉其功而难伤其意,遂听还巴。谓目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耳。’徙封阆中慈乡侯。”(19)。同样的行为,难道就因为刘邦是胜利者,一个就是省时度势,一个就是目光短浅?

           第三,如果项羽都关中,楚地将如何处理?

           清人恽敬对此曾有评论:“项王听韩生之说而都之,关中之人,安乎不安乎?关外诸侯,无异议乎?项王所接待室之九郡,将以之分王乎?抑自制乎?度其势必自制之矣。自制之而一旦有警,其将云关中自将而东乎?关中固汉王所手定也,舍己所手定之九郡,而夺他人所手定之关中;既夺他人所手定之关中,又不分己所手定之九郡,一旦自将而东,天下之人,安乎不安乎?是故关中者,项王所必取之地也。取之而名不顺、势不便,则缓取之;取之而名不顺、势不便,且召天下之兵,则以弃之者取之。”(20)。另外关中对项羽来说没有任何根基,又是刘邦先定关中,取关中不但得不义之名,而且不能兑现许诺章邯的雍王,又负无信之名。以实实在在的根据地换危机四伏的关中,且负不义无信之名,盖项羽之不取也!

           第四,从地理上,彭城亦是绝好的位置

           从政治上看,彭城居“九郡之中,举天下南北之脊,关外之形胜必争之地也。”(21),另日人泷川资言分析都彭城则通三川,通三川则与三秦相照应。而三川左近,受封的申阳、司马卬皆为与楚相睦之诸侯。兼之三秦对楚的依附,即便项羽不亲自坐镇于彼,关中之地也不算失控(22)。也就是项羽居彭城依然可以掌控全国。

           从军事上看,宋代苏轼在《徐州上皇帝书》中说:“昔项羽入关,毁烧咸阳而东归,则都彭城,夫以羽之雄略,舍咸阳而取彭城,则彭城之险固形便,足以得志于诸侯者可知矣。臣观其地,三面被山,独其西平川数百里。西走梁宋,使楚人开关而延敌,材官验发,突骑云从,真若屋上建瓶水也。”(23)。楚汉战争前期,项羽正是以三万铁骑,从鲁绕道彭城西南进攻刘邦,大破汉军五十六万。

           从经济上看,“彭城地处黄淮平原,物产丰饶,‘稻麦一熟可资数岁’”(24)。项羽王梁,楚九郡是当时天下最肥沃,富饶的地区。有一点要说明,楚汉战争期间,项羽军中缺粮,并非是西楚经济不足,实乃彭越居梁地,攻击西楚之后方,骚扰项羽之运输,才造成缺粮的后果。相反刘邦之关中却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方,一直靠蜀、汉支持。汉朝建立后,关中更是破烂不堪,刘邦徒关东大族才慢慢恢复元气。

           由以上四点我们知道项羽都彭城有相当成熟的战略考虑,都彭城比都关中亦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同样项羽都彭城亦是分封谋略之中的一个前奏,是大战略中必不可缺的一环,围绕着这一环节,项羽逐步开始实行分封诸侯控制天下的手段。

          

          

           四:关中分封之战略探讨

          

          

           笔者在《 项羽建制史实之探微》一文曾经谈到项羽分封制度的“第一原则是以军功大小论功分封,否定血统掌握权利的合法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的分封不能视为简单的对割据势力的承认,也不能视为要恢复春秋战国的旧秩序。项羽这一措施无疑要打破当时旧贵族王政复活之政局,重新规划以自己为主导的政治格局。

           项羽入主关中,诸侯云集,除项羽之外的势力最大的无疑是刘邦集团,使项羽深深畏忌之。“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25)。这里项羽曲解怀王之约,借此机会把对自己威胁最大的政敌堵在偏远之地。大家知道刘邦手下大都是关东人,都盼望回关东,而此时要到流放犯人的地方,人心自然溃散。刚到南郑就“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26),连将领都跑掉这么多,何况士兵乎?如果刘邦在巴、蜀待上几年,可以想象必然是人才凋谢,无力再逐鹿中原。

           为了把刘邦堵在巴、蜀,项羽把关中之地分给章邯三人,“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

          “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27)。对此周骋先生有段精彩论述:“这样一来,在不让刘邦染指故秦的同时,既可以用秦人治秦,并令其塞堵刘邦出蜀东进之路,又可以为自己博得公道之名。更重要的是三秦对楚的依附之情,使得这块众人垂涎的关中之地实际上成了项羽的囊中之物。须知,章邯三人率军与天下义军周旋三年,秦人死难不计其数,最后二十余万降卒又被诸侯悉数坑杀,而此三人只身随诸侯入秦,秦人定恨之入骨。此三人全仗楚人的扶持才得以立足。可以想见,他们对项羽的依附之情较之于受封的楚国旧属及从楚入关诸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他们的存在,俨然是另一楚,这又可使远离西楚的诸侯国更加听令于项羽。”(28)。

           周骋先生如此见识可谓洞悉项羽肺腑,另外项羽把关中之地三分,无疑是为长远之策未雨绸缪,关中向来是成就帝业之地,如果把关中之地全封给一人,难免会尾大不掉,成为后患。鉴于这样的考虑,项羽把最肥沃的秦内史郡以咸阳分成两块,以东分给司马欣,以西分给章邯。另外章邯因为功高,又要依然章邯的军事才能抵挡刘邦,所以又把陇西郡和北地郡封给章邯,一共八十多个县(29)。秦地尚有上郡封给秦降将董翳,以作为对章邯之牵制。另外“刘邦在蜀之封,何尝不是对秦三降将的制约,令其不敢稍萌叛志。因为刘与项毕竟是楚怀王帐下结为兄弟的战友,刘不论受到多大的委曲,在对三秦与对项羽的立场上,肯定是倾向于后者的。”(30)。按项羽的战略构思,关中之地一分为四,互相牵制,彼此制约,等于项羽间接控制住关中。

           最后有一点要说明,项羽入主咸阳“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31),不能简单视为项羽残暴或则被复仇冲昏了头,项羽对待杀叔仇人章邯依然可以裂土封王,岂会因为仇恨而杀无辜之子婴?这里也是项羽战略考虑之一部分,首先诸侯联军入咸阳无不为瓜分关中和报血海深仇,而诸侯铁定是无法王关中,由此诸侯们情愿把咸阳破坏掉。为民意(?诸侯之民意)着想,项羽对此也不便多加阻拦,反而要参加进去平分关中财富。

           杀子婴,灭秦宗室亦是项羽之战略。首先,子婴是秦朝残余势力之代表,作为对秦始皇的反对,大家是不会留下这个代表的。当刘邦想收买关中之人心,留下子婴,手下曹无伤则言:“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32)。如果项羽留下子婴,恐怕亦会遭到诸侯抵制。再当时宗室的威望号召力强大,六国民心皆向着宗室,并认为立宗室为王就是恢复旧国。项羽封章邯为王,阻挡刘邦,必然要为章邯除此隐患,断绝秦人复国之念。否则,秦人有死灰复燃之势,必然影响项羽战略大计。

          

          

           五:六国分封策略之探讨

          

          

           处理完关中之地,对旧贵族盘踞之六国诸地,项羽亦是费尽心思。面对旧贵族,新势力的割据势力,项羽采用不同的策略,项羽把比较强大的旧贵族作为第一打击对象,而对新势力却采用安抚的态度。如封盘踞河内之赵将司马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封盘踞南郡之楚柱国共敖为临江王。而对根深蒂固的旧贵族割据势力却采用驱虎赶狼之策,把旧贵族掉离自己地盘,而使亲善自己的新兴势力取而代之。比如把盘踞楚地的怀王借口:“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33)而徒之南方,自己亲自取代;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使燕将臧荼取燕地而代之;徙赵王歇为代王,使张耳取而代之。

           这样旧贵族离开自己根据地,必然势力大减,失去原有的威胁。另外把新势力分到旧贵族之地,既安抚了新势力,给其封王交代,又“具有挑起诸侯内斗,分诸侯之势以弱诸侯的深层次动机。”(34)。说实在的,这些地盘其实还是要新势力自己去拿,项羽给予的仅是合法地位以及精神上的支持。可以说旧贵族和新势力必然会因为封地而产生矛盾,刀戈相见,如“臧荼之国,因逐韩广之辽东,广弗听,荼击杀广无终,并王其地。”(35)。如果旧贵族在形式下违心相从,但是矛盾的种子已经种下,原先君臣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的情况再也不会存在。比如,张耳与赵王歇原本君臣一心,而项羽王张耳,使他们有了深深裂痕,以致于陈馀击败张耳立刻迎来赵王歇为赵王,而赵王歇感激陈馀,把代地封给陈馀。同时原来大的地盘分成几块由新旧诸侯掌握,必然使他们互相牵制,勾心斗角,无法对项羽构成威胁。

           项羽在削弱各个诸侯的同时却尽量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先是项羽徒魏王豹为西魏王,把东魏之地据为己有。再项羽以“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36),这样本来属于韩王成的颍川郡也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史记记载项羽王梁,楚九郡,秦划天下之三十六郡,项羽占四分之一强。而且项羽的疆土不论从战略上还是经济上都处于优势地位。对于项羽的梁,楚九郡历来多有争议,据清人姚鼐的说法,其西楚疆域“大抵西界故韩、东至海,北界上则距河、下则距泰山,南界上则距淮、下则包逾江东。”(37)。今人韦一先生通过历史的动态考证,认为西楚乃“楚地有会稽、泗水、薛郡、东海、东阳、陈郡、琅邪七郡,梁地有东郡、砀郡。是为史书所谓梁、楚地九郡也。”(38),如果再加上韩王成的颍川郡,项羽实则控制十郡,而南方三王都是自己的亲信,河南王,殷王即势力弱小,又是鄙微之人,因项羽才得封王,可想而知中原一带,项羽号令无阻。

           项羽在扩大自己势力,削弱诸侯的同时,并不是就从此放任自流,对他们更多的控制才能达到霸天下臣诸侯的效果。项羽不但名义上地位在众诸侯之上,有支配诸侯王的权利,并且实施在诸侯王身边安插自己亲信(比如立相国)的方法达到对诸侯王的最大控制。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灌婴)击项羽将龙且、魏相项他军定陶南,疾战,破之。”(39),这里立项他为魏相国就是用来控制魏王豹之西魏的手段。当然这要有一定条件才可以实行,魏豹曾依附于楚,“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40),另外项他亦和魏有莫大的关系“魏王乃使周市出请救於齐、楚。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41)。后来项它曾经作西魏之步将,“食其还,汉王问:‘魏大将谁也?’对曰:‘柏直。’王曰:‘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骑将谁也?’曰:‘冯敬。’曰:‘是秦将冯无择子也。虽贤,不能当灌婴。步卒将谁也?’曰:‘项它。’”(42)。鉴于这样有利的条件,项羽把项它立为西魏相国以控制西魏。

           另外,根据“常山王背项王,奉项婴头而窜,逃归於汉王。”(43),可以推测项婴亦是项羽在张耳处安插亲信,以致张耳投靠刘邦,献项婴头以示诚意。而最为史家忽视的恐怕是项羽在北方燕,代之经营,学者朱东润曾对此研究:“项羽经营北方,其事始于臧荼、张耳、赵歇、魏豹之封王。及陈余反楚,张耳归汉,其间又有项它之相魏,以全河东一隅。比魏豹再降,臧荼又持两端,项羽乃不得不自行经营代北。其事又有用其人与据其地之两端。用其人者,则所谓楼烦也。”(44)。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清,以弩将初起,从入汉,以都尉击项羽代,侯;强,以客吏初起,从入汉,以都尉击项羽代,侯;彭,以卒从起薛,以弩将入汉,以都尉击项羽代,侯”可证项羽在代之经营,另“衍,以汉二年为燕令,以都尉下楚九城,坚守燕,侯”(45),学者朱东润分析,自韩信下赵后,西楚和燕并不相壤,盖是项羽在代地的将领反攻燕地,衍侯坚守燕地,得封侯。

           由此可知,项羽对六国之分封无在于不扩大自己势力,消弱诸侯势力,并利用一切手段对诸侯进行牵制和控制。

          

          

          

           六:从诸侯疆域看分封之谋略

          

          

           在楚汉诸侯的分封的疆域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项羽对诸侯的用心良苦,谋略之深。

           首先,项羽徒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这里亦是项羽的一大战略,其意图不仅仅是为兼并东魏之地。另一方面,参考地图我们可以看到,河东郡在上郡东紧紧沾着上郡。战国初期,魏,秦因为此地殊死相斗。项羽徒魏王豹河东郡为王,正是为了牵制关中诸侯,使魏王豹阻挡关中的发展空间,从历史上看秦国亦是因为拿下此地才有出关与六国逐鹿的机会。项羽凭空放置一个魏王豹,正是在这快加上一个不安定因素。另外关于魏王豹西魏的疆域一直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除了史记明确说的河东郡属于魏王豹外,其他上党郡,太原郡众说纷纭。张庆捷先生认为西魏有河东郡(46);周振鹤先生认为西魏有河东,上党两郡(47);叶永新先生反驳以上观点认为西魏有河东,上党,太原三郡(48)。关于西魏疆域之争,多是因为从史记上看各有所据。特别是太原郡,既有赵王歇占据,以及汉军在此与赵军作战的记录,又有汉军定魏太原的记录(49)。出现这样矛盾的记载不由不让我们猜测项羽的谋略,以赵占据的太原郡归属于西魏,既可以视为对徒魏王豹的补偿,又可以以空头支票引起魏王豹与赵王歇领土之争。事实上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看,魏在太原有势力,推测亦是魏王豹出兵占领太原郡的一部分。所以西魏当时亦应该封有河东,上党,太原三郡。

           再次,项羽在厚封魏王豹的时候却又做了相应的安排,把西魏分成两地,以河内封赵将司马卬。这样的安排:其一是司马卬早已占据此地,封给其人不但是对既成事实的承认,安抚新兴势力;又避免魏王豹的势力过于强大而削弱之。其二,河内处于西魏,赵,河南,西楚之间,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项羽恐怕早有意指染此地。先是项羽以赵军出身的司马卬封在此处的魏地,恐怕根基不会很稳固。再司马卬势力单薄,比之魏王豹等皆不如,项羽取此地更容易得手。最后,项羽早有伏笔“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50),这里殷王反本来就不明不白,或则本就是借口,而项羽当时放任北边陈馀,彭越,西边刘邦叛乱不管,却平一个无足轻重之殷王,何也?其战略位置重要以及项羽早作好以魏制魏的战略(陈平本是魏王咎的人,带领的亦是魏人)。而项羽派项悍拜陈平为都尉更是可疑,项悍本为带兵大将,何须大材小用给陈平拜都尉呢?一个使者足亦。从这里可以看出项悍是布置对付司马卬的将领,亦可以看出对河内作战项羽早有预谋。

           同样这样的事例也存在于南方三王之中。项羽封义帝柱国共敖将兵击南郡,功多,因立敖为临江王,都江陵。按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来看实际临江国拥有南,黔中,长沙三郡(51)。但是项羽“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52),也就是说长沙郡又成了流放怀王之地。怀王有一定的影响力,又有一定势力,项羽此举无疑是祸水南引。果然怀王到了南方也不老实,被南方三王击杀之。

           另外项羽分封的时候尚有两侯,其一“番君将梅鋗功多,故封十万户侯。”(53)。项羽分封包括陈馀之侯都标明分封地点,惟有梅鋗只言十万户,而不提食邑在哪。后世对此有几种说法,一说为,梅鋗“食邑台以南诸邑,谓之台侯。”(54),台以南即台岭(大庾岭)以南。当时大庾岭以南为赵佗所有。如果是这样,那十万户只是一句空头支票而已,等于想要多少自己去拿吧!另有一说,“翁源有梅村,是梅鋗的汤沫地”(55),翁源同样是在广东,同上。还有一说,祁门有“梅鋗城在县西15里”,项羽以“梅鋗功多,封十万户,既此地”(56),祁门在安徽南部,在英布九江郡内,估计附会较多。再九江一郡亦难有十万户,故不可能封在此地。对此,笔者认为项羽封梅鋗十万户,多是空头支票,极言其多(汉朝建立后,第二大城曲逆只有五千户。整个长沙郡只有二万五千户),但是实际上却让梅鋗自己去南方争夺。不论是赵佗之南越还是长沙郡,庐江郡这些无主之物(周振鹤先生认为长沙郡封给了共敖,庐江郡封给了英布,笔者更倾向项羽并未明确封给谁,谁有能力则谁占之。)。总而言之,封地大大的有,但是怎么得到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

           关于楚汉诸侯王之疆域颇多争议之处,如果我们理解项羽在此间的计谋,也就明了为了激起诸侯王之间的利益争夺,有些封地并无确定归属。只有挑动诸侯王互斗,项羽才可以坐收渔利。

          

          

          

           七:对齐国田氏之分封处理

          

          

           历来关于项羽分封,最让人诟病的无疑是对田荣的不封,对彭越的漏封。历来皆认为项羽感情用事,因为个人恩怨而不封田荣,结果导致东方大乱,让刘邦拣了便宜。如果不被成王败寇的观念蒙蔽,实际上项羽之分封最妙的一笔就是对齐国田氏之处理。当然我们并不讳言由于田氏之乱而导致刘邦的崛起,但是项羽对田氏之处理是建立在刘邦被堵在汉中的前提下的,如果说项羽最后失天下,也是因为对刘邦之处理失误而导致一子错满盘输,而非对田氏的处理失误。刘邦出兵定三秦亦和田氏之乱没有多大关系。

           对齐国田氏之处理,项羽是建立在刘邦被堵在汉中的前提下的。在这样的形式下,项羽最大的敌手无疑是齐国田荣,秦末时期齐楚就是起义军中最强的两大势力;从项羽发动巨鹿之战到分封天下一年多的时间田荣无参与任何战事,实力只会更强。这从田荣不但可以借兵帮助陈馀轻易击败张耳,又一举合并三齐可以知道田荣当时实力之强。而后人因为刘邦夺取天下,田荣一战而亡而马后炮,认为田荣不足论,岂不荒谬?

           后人认为项羽当时应该安抚田荣这样的实力派,但是却没有看到项羽分封不是为了维护当时的格局,也不是为了自己当个诸侯王就满足了,项羽是意在控制天下。项羽分封后的第一步是统一楚地的力量,消除怀王这个隐患。第二步是清除周边的障碍,扩大自己的势力。为此,项羽杀了韩王成,改立故交郑昌为韩王,等于控制住西边的战略要地。项羽徒魏王豹为西魏王,并东魏之地,等于控制住西北战略要地。而此时,齐国田荣盘踞之齐国,不但地域上和西楚疆域相接最长对都城威胁最大,并且是周边最大势力,战略上又处于西楚东北,牵制西楚无法西向逐鹿中原。不论是深仇旧怨,还是战略考虑,项羽必须要除去这个身边之隐患。如果是用封王安抚田荣,虽然会使其一时之间不至于妄动,但是国际间的事务始终靠的是实力而不是恩惠。封了田荣不但增强其实力,使其更难节制,而且项羽将没有理由再谋取齐地。这样齐地将会永远成为西楚恻隐之患,而无法西向逐鹿中原。

           项羽在对齐国的分封为消除未来隐患,颇费心思。第一步是三分齐地,使齐地整体力量消弱。其中三齐之地,优越的封地的无疑是济北郡和临菑郡。项羽把其分封给随自己作战的齐王建孙田安和齐将田都,本来三齐在田荣的掌握之中,项羽如此作为无非是驱狼吞虎之策,先派去齐人和田荣闹内讧,消弱齐地实力。项羽对齐地最妙的一笔,还是对齐王田市的分封。按齐王田市本来是田荣立起来的傀儡,但是名义上还是齐王。项羽徒齐王田市为胶东王,名义上还是封了正宗的齐王,等于给齐地民心一个交代。但是实质上胶东郡是偏远之地,无足轻重。这里对田荣无疑是致命一击,田荣掌握齐地大权,自然不愿意跟从田市偏居胶东,而田市怕项羽,“市之左右曰:‘项王彊暴,而王当之胶东,不就国,必危。’”又属于无雄才大略之人,当胶东王亦足亦,所以“市惧,乃亡就国。”(57)。这样的情况下,田荣起兵反项羽就缺乏道义上足够的理由,也得不到齐人的支持,起兵被视为野心家的造反,士气自然低落。关于这一点汉书有一例证,“初,齐王田荣怨项羽,谋举兵畔之,劫齐士,不与者死。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在劫中,强从。及田荣败,二人丑之,相与入深山隐居。”(58),由这段可以看到,田荣起兵没有得到的支持,靠强劫才使齐人跟从,无怪后来一战而亡,身死平原。当然出现如此情况,在于项羽分封名义上的齐王田市,田市不愿意反,使得田荣反也无法得到齐人的支持和理解。

           项羽此策使得田荣君臣关系破裂,田市虽然是傀儡,但是毕竟是齐王在齐地有一定影响力。田荣内部起讧,更有利于消弱田荣实力。因为此田荣“留齐王市,无令之胶东。”(59),田市不听,还是去了胶东。田荣大怒,“追击杀齐王市於即墨”(60),这一着虽然使田荣并三齐之地,但是却大失民心。后来项羽北上伐田荣,田荣城阳一战既溃,逃之平原被齐人所杀。可见项羽谋之深,计之狠,几策即使田荣势力分崩瓦解,大失民望。最后轻易平定楚汉时期第二大势力。但是项羽对齐地最后并未全功,这里不能说项羽谋略无效,而是出乎项羽所料,刘邦从西边杀来,使得齐地未至全功。换个思路想,如果项羽未对齐地如此作为,田荣势力依然强大,又处于西楚东北,项羽西向与刘邦争锋于中原关中,田荣趁机夹攻于后,西楚早亡亦!

          

          

           八:分封失败的深层原因与探讨

          

          

           无可讳言,项羽分封虽然谋略深远,方方面面都有布置,但是最后依然失败,五年而身死乌江。后人从结局来判定开始,即是从果来断因,认为分封从一开始就错了或则分封无错但是分封策略有误!

           认为分封有误者无须多辩。至于分封的策略则可以作一番探讨,历代研究者认为项羽分封第一有误就是“首先,项羽存有私心,必然会厚此薄彼,这就为日后留下隐患。”(61)。关于此点,“亡秦之后,在诸侯云集关中翘首以待的情况下,项羽不行分封势必招怨于诸侯;但是,在此种形势下执分封之牛耳,无疑等于被架到火炉上烤。分封须得‘公平’,何为‘公平’,各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这把尺子在度量事物时,尺寸的长短是不一样的,故而对分封是否公平很难取得共识。因而,此时的分封,不可能人皆以为‘公平’,项羽取怨于诸侯是必然的”(62)。同样刘邦分封天下的时候亦是存在私心,也厚此薄彼,但是并没有人认为刘邦分封策略有误。众人所持者亦是成王败寇,失败者必然是错误的观念。

           历代研究者认为项羽分封第二失误就是杀怀王义帝,关于项羽杀怀王义帝实则有有疑点,被人栽赃的可能性更大。而怀王义帝之死,无非是给敌手一个口实,这样的口实无关于你杀不杀,反正敌手都是要用来打击你,作为自己的道义上的支持。事实上怀王义帝之死有多大效果,亦难说。刘邦势大的时候拿此为借口,天下皆从;到刘邦一战而败,仓皇而逃时,天下皆背。为此说是怀王义帝之影响还不如说利益之影响。

           历代研究者认为项羽分封最大的失误无过于对刘邦的处理,事实上也皆因为刘邦的横空出世,而导致项羽分封一环断一环,最终整环皆断。对刘邦的处理,大多认为项羽低估了刘邦,章邯根本无法抵抗刘邦。原因大多受韩信汉中对的影响,认为“秦父兄怨此三人(章邯三人),痛入骨髓。”而“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导致“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63)。这段亦是荒谬,先不论三秦是刘邦实实在在打下来的,其间还战死两侯(楚汉战争四年亦只战死两侯)。说章邯失民心亦是韩信一面之辞,韩信的理论是因为章邯导致二十万秦兵被杀,如果这样的话刘邦楚汉战争把关中老小都送上战场,搞的人相食,那不是更失民心,敌手不更是可传檄而定?我们看看事实,章邯在废丘孤城坚守近一年,最后引水灌城,百姓降,才拿下此城,如果说章邯无民心支持能坚守如此乎?

           认为项羽低估刘邦是正确的,但是认为章邯没有抵抗刘邦的能力则大误。先是刘邦也是一代枭雄,不但兵力雄厚,又得到巴、蜀少数民族为前锋,兵力远高于章邯。另外刘邦进攻三秦时机把握得相当火候,据汉书记载是汉元年五月,史记相关记载是八月袭破章邯,进入关中,估计亦在五月于八月之间开始西进关中。项羽各个诸侯四月才全部归国,仅一个多月,刘邦就发动进攻,而此时章邯显然无准备妥当,三秦之战时逐次增兵,为刘邦各个击破。就算如此,刘邦定三秦也是莫大的运气在其中,赵衍的功劳条上“须昌:以谒者汉王元年初起汉中,雍军塞陈(学者多认为掉其仓字),渴上,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後为河间守”(63),也就是在陈仓被章邯堵截,如果不是侥幸手下知道另有道路可以绕过陈仓,刘邦已经打道回府,而无法指染关中之地。从这里看甚至运气才是项羽分封失败的主因。

           对刘邦的处理另外一点亦是让人迷惑,“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64)。关于第一句,向来有两种解释,一:刘邦归国,项羽把其十万大军裁减到三万,而楚以及诸侯愿意跟从刘邦到汉中的又有数万。这种解释占主流,被当成刘邦得人心,项羽失人心的例证。另一种解释为,刘邦带军队归国,项羽派三万士兵监视,楚以及诸侯拍项羽马屁,也派兵相随,有数万人。笔者认为第二种解释显然更合情合理,先是刘邦十万军队,并没有任何例证说明另外七万大军的去向,功臣表中记载跟随刘邦到关中的将领都到了汉中,兵被剥夺七万,不可能将都在。另外刘邦去汉中半路上自己的将领士兵都跑了,很难想象跟其无关的数万人会跟从到流放犯人的地方。历代按第一种解释的,主要是因为项羽已经派三万人监视的话,怎么可能数万人又有楚?这是对在关中的所在势力不够了解所至,在关中楚人势力除了刘邦项羽,可考者亦有吴芮,陈武。所以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和上句并不矛盾。从后句看,亦是因为项羽及其诸侯派大军监视,所以刘邦才烧绝栈道,恐其监视的大军袭之。而后人仅注意到刘邦迷惑项羽无东意。

           这样的话,就有其疑问,刘邦反攻三秦的时候,三万楚兵哪里去了?如果有此三万楚兵,刘邦恐怕难以攻克三秦。诸侯的数万兵力倒好解释,诸侯归国必然把这些有生力量带走。但是项羽三万楚兵本来就是对付刘邦的此刻哪里去了?张良传记倒是有一段,“汉王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65),本来刘邦是没有汉中地,只被封巴蜀,所以收买项伯请汉中地。本身汉中地就在刘邦的掌握之中(刘邦刚入关中时,郦商定其汉中),项羽如此不过顺水人情,给予承认而已。但是这里就有个问题,是否三万刘邦的心头大患也被项伯这个内奸调走?这样的话,项羽的分封大计更多坏在项伯这个内奸手中。

          

          

           九: 结论

          

          

           总而言之,项羽之分封不但是从天下大势的实际情况所出发,制定照顾到长远与眼前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并不仅是妥协,而更好的利用分封政策打击敌对势力以及复辟旧势力,把天下局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无可否定,项羽的分封是当时唯一可行之路,更使得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局势逐渐明朗化,走向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也使得天下格局为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无愧于楚汉时期最大的政治手笔。如果从历史的宏观角度出发,项羽分封制度的出笔并不次于秦始皇的郡县制度的推广,秦始皇的个人成功使得郡县制度完全失败,而项羽的个人失败却使得分封完全成功,最终不论是项羽之分封还是秦始皇之郡县制度从曲折的过程走向了大一统的局面。在这中间先行者秦始皇,完成者刘邦都被后人记住,而却忘掉中间承上启下作用(也许这才是真正起到关键作用)项羽之分封。

           如果从谋略的角度来看,项羽分封从复杂的格局以及利益交错中,迅速找到一条足以完成对自己控制天下的道路,不能不佩服项羽当中谋略之深远,表现及其有力,从某个方面来说凭借个人之力而控制天下,无疑是空前绝后的行为,一流谋略家政治家亦当之无愧。

           无可讳言,项羽的分封从个人角度来说是完全失败的,个中原因既有必然因素,又有偶然因素。必然因素是项羽处在乱世的旋涡之中心,注定要做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的完结者。项羽处在新旧势力交错,社会处于大转型的阶段,注定要项羽用快刀斩乱麻,把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力量消平。当项羽接受这个历史任务的同时,无疑他已经为一切旧势力旧秩序的眼中钉,所以他必须承受所有旧势力回光返照的一击。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当他完成这一切的时候,他的使命已经到头,自然有人出来继承他的大业,完成他未完成的最后一步。

           偶然的因素是项羽的失败有偶然的一面,偶然即是人力无法完成无法算计的一面,古语“成事在天”亦是对这种人力无法完成因素的感叹。人只能作到自己可以掌握的事情而无法作到自己无法掌握的事情,就如项羽可以作到分封章邯阻拦刘邦出汉中,却无法作到阻止赵衍从他道进入关中;项羽可以谋划彭城之战的胜利,却无法作到不让大风吹起,使刘邦逃得一命;项羽可以作到兼并东魏之地,却无法作到不让彭越这一流游击大师的捣乱;项羽可以作到派人向韩信讲明唇亡齿寒的道理,却无法作到改变韩信短视的行为。

           总而言之,项羽的分封应该得到重新的认识和应有的评价,而不是颠倒因果,成王败寇。

          —————————————————————————————

          参考文献:

          (1)(2)(3)(8)(10)(11)(25)(27)(31)(32)(33)(35)(36)(52)(53)

           史记《项羽本纪》

          (4)史记《秦始皇本纪》

          (5)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6)(40)(41)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7)[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9)(26)(43)(63)史记《淮阴侯列传》

          (12)(28)(30)(61)周骋《项羽分封新论》载《淮海文汇》1996年7 月期

          (13)葛剑雄《论秦汉统一的地理基础》

          (14)(42)汉书《高帝纪》

          (15)陈国生《论汉都长安并非最善之地》,《西北史地》1994年第1期

          (16)见清人刘文淇《项羽都江都考》,《青溪旧屋文集卷四》另有清人阮元在其《〈项羽都江都考〉跋》一 文谈到《扬州府志》,有项羽都彭城,一本又云:都江都。亦是此段之事。

          (17)史记《 韩信卢绾列传》

          (18)陈直:《史记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1页。

          (19)〔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一 巴志》

          (20)(21)《古文辞类纂续》之恽子居《西楚都彭城论》

          (22)(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

          (23)宋苏轼《苏轼文集》卷26之《徐州上皇帝书》

          (24)董治祥《彭城建都考》,〈徐州教育学院学报〉,第16卷第3期,2001年9月

          (29)(47)(51)对于楚汉时期封地疆域可参考周振鹤先生《西汉政区地理》之《楚汉诸侯疆域新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

          (34)(62)陈元屏《对秦亡后诸侯裂土分封的再认识》,《天府新论》1995年第5期

          (37)王伯祥《史记选·项羽本纪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2 年第2 版。

          (38)韦一《西楚九郡考》,《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3月第24卷第1期

          (39)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44)朱东润《史记考索(外二种)》之《读〈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书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12月第一版

          (45)(63)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46)张庆捷《楚汉时期西魏封域辨证》,《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3期

          (48)叶永新《项羽所立西魏国封域考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9月,地19卷地3辑

          (49)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记载“二年九月汉将信虏豹,届权为河东,上党郡”不言有太原郡。《淮阴侯列传》《曹相国世家》都有记载灭魏后在太原与赵作战的记录。但是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却记载定魏之太原。

          (50)史记《 陈丞相世家》

          (54)《直隶南雄州志》

          (55)屈大均《广东新语》之《地语.梅村》

          (56)光绪时期地方志之《新安志》

          (57)(59)(60)史记《田儋列传》

          (58)汉书《蒯伍江息夫传》

          (64)史记《高祖本纪》

          (65)史记《留侯世家》

        • 家园 给姚磊兄泼点冷水

          项羽的分封是不得以的,是对已有势力的承认。但是他在分封前后所做的很多事让他过早的失败,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两件事情:

          1 坑杀二十万秦兵俘虏:古代打仗,对于已经投降的俘虏是不杀的。白起尽管在长平坑杀四十万俘虏,但他死的时候自己也承认光是这件事情他就应该死。可见这个观念是比较流行的。但是项羽仅仅为了担心秦兵造反,就坑杀了二十万已经投降的俘虏。这不仅严重的损害了他的形象,导致后来他攻打的城市基本上都是死守到底,因为投降是死,不投降也是死,还不如坚守有点希望。而且他的残暴这样就大大出名,导致后来他征服的地盘屡征屡反。这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就是他严重的伤害了关中民众的感情,因为这二十万人中贵族很少,大部分都是关中民众的子弟,他这样残杀,焉能指望关中民众对他拥戴呢?

          2 火烧阿旁宫和杀掉秦王子婴,杀掉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已经使得他在关中上层中的形象,火烧阿旁宫更是伤害了他们的感情。这样做基本上断绝了他和关中原秦高层合作的可能。

          由于这两个原因,项羽已经根本无法在关中立足,因此才不得不迁都到彭城,但是他却把三个秦降将放到那里,他们对于项羽的坑杀也要承担很大的责任。让这样的人到关中,只要有诸侯能够进入关中,亮出反对项羽的旗号,三个降将根本就控制不住局势。而刘邦又在关中通过约法三章和宽释秦王子婴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他能够数月内轻取关中,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事实上后来刘邦尽管多次打败仗,但是关中却很少叛乱,成为刘邦的可靠的政治后方,不能不说是有深刻的政治原因的。

      • 家园 【原创】四---初啼(2.反叛)

        项羽的分封不公,让诸侯之间的矛盾爆发了。首事者就是和项羽积怨已久的田荣。田荣将项羽所封齐地三王一口气全宰了,吞并了他们的领地,直接挑战项羽的权威。项羽岂容卧榻之旁有他人骚扰,更何况和田荣还有旧怨,于公于私都有理由灭了这小子。于是点将带兵直扑齐地而去。田荣也不是省油的灯,虽然知道自己的实力比不上项羽,但豪侠的本色让他毫无畏惧的正面迎战(田氏兄弟加上其门客真是个个英豪,看来齐地还真是侠客倍出之地,但为何在秦灭齐的过程中表现的那么窝囊?真是想不通诶),同时给予彭越将军印,令他在梁地起兵骚扰项羽的后方,联合陈余击破常山王张耳,夺取其地盘并逼其归汉,“迎故赵王歇於代,反之赵”。于是齐、赵两家并彭越结成联盟,共同反楚。刘邦在关中也没闲着,从故道出汉中偷袭雍王章邯,章邯仓促之间迎击汉军于陈仓,连战连败,被围困在都城废丘。刘邦也不急着攻城,“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令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因王陵兵南阳,以迎太公、吕后于沛”,项羽听闻刘邦在关中起兵,也做了相应的部署,一方面阻止刘邦迎取家眷的企图,一方面封郑昌为韩王(原先的韩王成被项羽挟持到彭城,借故杀了。张良由此恨透了项羽),距汉兵;同时令萧公角等击彭越,可惜被彭越轻松搞定。刘邦一路所向披靡,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等望风而降,郑昌在一番抵抗后被韩信降伏,出关时张耳、魏王豹加入刘邦的阵营,又降虏了殷王司马卬,自此关中陇西至三河一带皆为刘邦所控制,史记中说刘邦率五诸侯兵,其实加上关中二王应该是七诸侯,兵力暴涨至五十六万人(盖虚数,但二、三十万应该有的),已经隐然有于项羽抗衡的资本。

        项羽陷于各地诸侯的反叛狂潮之中,焦头烂额无暇它顾,张良故意给项羽留信,说汉王刘邦得到关中就已经心满意足了,没有东向与项羽争雄的计划,那么项羽是否真的相信刘邦的鬼话呢?我个人倾向于肯定的答案。前面说过项羽的心理发育并不成熟,常常表现出行为的矛盾性,时而狂热激进,时而冷漠无情,这种情感上、心态上的不平衡性并没有随着项羽的年龄的增长而趋于稳定,并影响到他的价值观的确立。一般认为,价值观萌芽在幼儿期、童年期,主要是接受社会即定的价值,这时,社会化代理人(比如父母或者其他成人)对于儿童的行为要求,以及儿童对于同性父母的认同,形成儿童的基本价值观念和基本的行为规范。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时期心智进一步成熟,会对以往具体的外在的价值观加以抽象化,向重视内在价值的价值观念过渡。赫洛克说:“一个人到二十五岁时,兴趣已经成型,甚至在二十岁时,他的兴趣就可以是终生不改的了。”由社会兴趣作为根本因素之一的个体价值观,也应该在成人前期就定型了,并且趋于稳定状态。回顾项羽的少年时期,给予他最大影响的就是他的叔父项梁,项梁是军人世家,坚毅、固执、暴力观念对于项羽的灌输是必不可少的,相反政治斗争、人心险恶之类的教育估计是个空白,而且项羽从小就是孩子王,“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一个惮字充分说明了其他人对于项羽的心态,项羽给予其他人的心理压力,却限制了他与其他人的交往。试想,一个让别人敬畏的人,别人面对你的时候就不能保持平常心了,战战兢兢不敢造次,那你怎么能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呢?由此可以推论,项羽在社会交往中是不健康的。一个健康的人际关系应该包含两个特点:一是每个人都能对有关系的他人发展无条件积极关注;二是能准确感知他人的思想和情感。这样交往促使个体积极发展社会关系,特别是人际关系,赢得他人的好感与支持。项羽在这方面就很失败了。因此他往往伤害到别人而不自知,他的热情、善良、对于诺言的信念,却不能以一种别人认可的方式所表现,一旦受到挫折,怨气就以暴风骤雨之势发泄到对手甚至无辜的人身上,这样的性格虽然可怕,但也很可怜。项羽一辈子都认为信守诺言是一项普遍的社会准则,却三番两次尝到背约的滋味,这种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我很欣赏,但作为一个政治家,项羽却是不合格的。

        这又带出另一个问题,就是项羽的角色定位的错次。所谓社会角色,是由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一套社会行为模式,每种社会行为都是特定社会角色的体现;二是指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角色行为真实的反映了个体在群体生活和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三是指符合社会期望的,按照社会所规定的行为规范、责任和义务等采取行动。可以说,不同的社会地位决定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不同,而一个个体要通过角色学习,来了解和掌握新角色的行为规范、权利和义务、态度和情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实现角色与位置、身份相匹配。项羽在前期一直作为一个将军和统帅存在的,而打败章邯之后,他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由一个军人转化为一个政治家,由军队的统帅转变为手握天下大权的独裁者,这个角色变化幅度之大,速度之迅速,是不成熟的项羽所不能接受的,尽管范增苦口婆心想帮助项羽尽快进入角色,可方法方式的错误让逆反的项羽无法接受,依然以治军那一套治国,协调政治关系的手段简单而又粗暴,自然搞的一塌糊涂了。

        所以说我倾向于项羽相信刘邦说辞的意见,不是说项羽没有才能,应该说项羽对于局势的判断还是很准确的,军事上也是出类拔萃的。当时北面有齐赵联盟近在咫尺的威胁,这直接威胁到项羽的政治中心;彭越在项羽的后方梁地骚扰,但限于兵力,应该不至于对项羽的大本营制造威胁;臧荼私自追杀燕王广,并吞燕地;英布对项羽要求出兵的命令虚与委蛇,两个人都不能依靠,但也不至于反叛;西面的刘邦虽然始终是个威胁,但目前还在关中一带,而且许诺不东进,那么综合评价下来,最大的威胁就是背面的田荣了,只要剿灭的齐地的叛乱,赵国自然望风而降,那时候在从容对付彭越,安顿好后方,届时就算刘邦英布臧荼联合起来,料想也抵挡不住楚军。基于这种考虑,项羽集中兵力,首先对付背面的田荣。

        田荣在项羽的全力一击下迅速崩溃,不得已逃到平原,平原的百姓惧怕项羽的淫威,杀了田荣向项羽乞降,项羽头脑发热的老毛病又犯了,一赌气下了屠城令。这下子惹大麻烦了。其实屠城作为一种心理威慑在战争中是屡见不鲜的,它可以瓦解敌人的斗志,激发对手对于死亡的恐惧和挫败感,降低对方的士气,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同时也是给予下属的一种放纵和奖赏。当时许多人包括刘邦都干过屠城的勾当,但仅仅是对于顽固反抗不肯归附的敌人的惩罚,如果对手屈服,自然就应该放弃这种手段,改用安抚来软化对手的斗志,这才是所谓的恩威并施。项羽可好,人家老百姓投降了,并且把田荣的头都献上了,还要对手无寸铁的百姓下毒手,这在政治上就很失分了,从此所有人都知道,碰到项羽只能反抗到底,反正到头来都是一死,还不如拼死抗争,或许还有一线生机。项羽于是陷入齐地的泥淖之中,“齐人相聚而叛之……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战略上的失误给了刘邦可乘之机,于是刘邦蠢蠢欲动了。

        • 家园 【原创】四---初啼(3.惨败)

          正当项羽险入齐地的泥淖中不可自拔的时候,刘邦却拼凑出一支联军浩浩荡荡向彭城进军。刘邦按照韩信的部署,在很短的时间内平定了三秦之地,设立汉社稷,并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关外置河南郡和河内郡,将“故秦苑囿园池”都安排作为耕地,发展生产,在很短的时间内刘邦一跃而起,成为实力数一数二的强者。当项羽忙于平定齐地的之际,刘邦率领俘虏和归降的诸侯们向彭城进发,途中听从董公的建议,将这次出征的性质改为“发关内三河义兵,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在政治上孤立项羽,并号召齐赵两国共同反项。彭越将所率三万精兵也交予刘邦,并为刘邦在梁地的行动大开方便之门,同时田横立侄儿田广为齐王,继续率领齐地的百姓反击项羽。种种便利条件都眷顾刘邦的盟军,居然让他们一帮乌合之众一路未遇多大的抵抗就攻下了项羽的大本营——彭城。

          刘邦能顺利的攻克彭城,听起来就象是一个奇迹,项羽的思维惯性让他习惯性的轻视刘邦,即使听到刘邦率盟军东进的消息,居然没有采取任何应对措施,打算先下齐地而后回军和刘邦决战,而由于自己的残暴导致齐地的百姓拼死抵抗楚军,严重影响了楚军的战斗部署,让刘邦兵不血刃就轻取彭城,项羽犯了轻敌的大错;相反刘邦在战争准备阶段还是做的比较充分的,在军事部署上也是小心谨慎,留有回旋余地,这些措施让刘邦在残败之后能迅速稳定军心,重新在荥阳、成皋一带驻扎下来,和项羽对峙。但刘邦的东进实在太过顺利,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刘邦对项羽的判断和下一步计划的安排和实施。于是我们看到刘邦在彭城犯了当初攻克咸阳时的老毛病,“收羽美人货赂,置酒高会”,俨然觉得天下已定,齐地的项羽主力已不足虑耳。众将领也放松了警惕,随刘邦饮酒作乐,庆祝胜利,各地诸侯兵在彭城大肆抢劫财货美女,所有的迹象都表明,刘邦的盟军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失去了最初的目标,于是败亡的迹象已经显露无疑了。

          刘邦在胜利的喜悦中放松了警惕,没有看到盟军中的隐患。首先,刘邦在东进的过程中并没有遇到楚军的主力,因此没有对楚军造成实质上的打击和削弱,虽然占领了彭城,但战略目标却陷入迷失当中。刘邦打着讨伐项羽为义帝报仇的旗号,结果却在财货美女中沉溺,浑然忘记在北面的不远处还有项羽的主力随时可以反扑,既不做防御的准备,也没有到齐地和项羽决战的打算,等到项羽回袭,即刻陷入恐慌之中,大军分崩离析失去指挥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其次,刘邦的盟军在进彭城之前,士气高昂,以诛项羽伐无道为己任,而进入彭城之后,盟军以胜利者的姿态自居,大肆抢劫掳掠,安于享乐而疏于防范,军队的战斗力陡降;相反楚军听闻刘邦攻克了彭城,复仇之心充盈全身,刘邦盟军在彭城的所为直接侵害到楚军将士的利益,如果楚军失败了,就没有任何退路了,这种状态和破釜沉舟时的楚军类似,此消彼长,楚军和汉军的战斗力及士气对比差距相当明显,当楚军以哀兵之势猛烈复仇的时候,毫无斗志的盟军只有逃跑或接受被屠戮的命运了。

          最后,刘邦的盟军构成并不是铁板一块的。盟军各怀鬼胎,难以齐心。刘邦挟持的诸侯或者是被俘虏的,或者是失势的,并不是一个坚强的反项联盟,比如殷王司马卬,反复在刘邦和项羽之间摇摆,属于典型的墙头草。各路诸侯并不是自愿而是被迫参与刘邦的联盟,战斗力可想而知。这样一支杂牌军,在战斗的时候帮不上忙,在进入彭城之后大肆抢劫而得不到有效的制约(或者根本没人想到要制约),在项羽回击时更是翻脸无情,争向抛弃刘邦重投项羽的怀抱。貌似强大联盟内部却极为脆弱,被项羽的三万精兵一击,就轻易的打回原形了。

          项羽率领三万精兵,“自鲁出胡陵,至萧、晨击汉军”。项羽的军事素养还是相当高的,并没有因为彭城的陷落而惊慌失措,在判断形势的同时定下了清晰的作战思路,从齐地经胡陵至萧县(今安徽萧县),绕了一个圈,从西往东进攻刘邦的盟军,从而截断了刘邦的退路。从中可以看出项羽对刘邦的恨意,决计不给刘邦留任何退路。刘邦仓促迎战,这场战斗相当惨烈,从清晨到日中就分出了胜负。汉军抵挡不住楚军的强大攻势,步步后退,被楚军斩杀十余万人。汉军被楚军截断了退路,向南退到灵壁东睢水上,上演敦刻尔克大溃退的楚汉相争版,由于人多拥挤,士卒纷纷落水,楚军趁势大开杀界,史载“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可见当时战况的惨烈。楚军将汉军层层围了三匝,眼看刘邦性命不保,但平地而起的龙卷风却救了刘邦一命,“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刘邦趁机带着数十骑逃脱楚军的包围圈,狼奔豸突向西南方向逃窜。可惜刘邦的家小都没能逃脱,吕后一家被项羽抓去扣为人质。

          诸侯见刘邦败了,纷纷发表声明重新支持项羽,“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齐﹑赵亦反汉与楚和”,后来魏王豹也籍故离开了刘邦宣布与楚约和。刘邦顿时陷入窘境。刘邦的妻兄吕泽驻扎在下邑,刘邦逃到下邑。一边收拾散兵一边向西退却,途中成功策反英布,英布反楚,项羽不得不派龙且中途收拾英布,这样就为刘邦的退却争取到了时间。刘邦退到荥阳,萧何征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老弱未傅指二十三以下及五十六以上的男子,此处当然不能看做征发之兵卒都为这两年龄段的老弱病残,而是概指萧何将关中可以征发之兵卒悉数动员起来,作为刘邦汉军的补充。韩信也收军回归刘邦,汉军重新振作起来,与楚战荥阳南京、索间,大破之,筑甬道属河,以取敖仓粟。敖仓是故秦在韩、梁一带设立的大粮仓,汉军守住这个后勤保障点,休整以待楚军。同时刘邦火速赶回栎阳,立刘盈为太子,萧何为辅佐,一干政事可由萧何全权负责。同时引水灌废丘,被长期围困走投无路的章邯自杀,关中最后一个项羽的据点别拔除,于是刘邦可以全力与项羽争斗而无后顾之忧。在处理完关中的一干事宜,刘邦赶回荥阳,项羽大军也已经在荥阳与汉军对峙,至此楚汉战争的第一阶段结束,第二阶段大幕已经拉开。

          第一次反项联盟的失利给刘邦沉重的打击,也让刘邦从虚幻的胜利中清醒过来。在彭城之战的前后,项羽和刘邦对彼此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所以刘邦轻易占领了彭城,项羽的反击也让刘邦得到了惨痛的教训。刘邦没有料到,自己五十六万大军竟然如此不堪一击,一个看似强大的联盟顷刻间便灰飞烟灭。其实刘邦号召成立的联盟并没有什么向心力和凝聚力,一干诸侯大多都是受刘邦的胁迫才勉强参与的,刘邦没有给予他们任何好处,连他们的领地都一一剥夺,改立郡县,俨然将这些诸侯视为自己的属下,如此所为并不能得到他们的真心拥护,于是一有机会,这些诸侯便转投项羽麾下。项羽虽然残暴,但好歹还赋予他们特权和领地,而刘邦当时的行为比之项羽还不得诸侯之心,于是刘邦的孤立是可以意料的。刘邦从中吸取了教训,开始尝试韩信所说的“以天下城邑封功臣”,拉拢整合天下之力共同对抗项羽,《史记留侯世家》有以下的记载: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 “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蜔;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汉王乃遣随何说九江王布,而使人连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韩信将兵击之,因举燕﹑代﹑齐﹑赵。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从中可以看出刘邦战略的转变,汉军从霸者之师转变为帝王之师,新的反项联盟在新战略的指导下逐渐形成,并在未来的战争中成为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关键性力量。

          • 家园 【原创】四---初啼(4.对峙)

            荥阳、成皋一带,成了楚汉相争第二阶段双方争夺的焦点,其间城池几经易手,战况相当惨烈。由荥阳直到成皋,地形复杂而又险要,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成皋一旦得手,韩地至函谷关一路就基本上畅通无阻了,战国时期六国合纵攻秦或者秦出关攻打中原,都是通过这条路线行军的。而秦在敖临水建有大粮仓,是为敖仓,成为刘邦汉军在战争中的后勤供应的关键点,项羽要西进入关攻占刘邦的根据地,首先就要打下荥阳和成皋。刘邦一旦坚持不住,就势必要退回关中,那么项羽联合诸侯攻打关中的一幕将重演,这次恐怕就不会再有什么鸿门宴了。双方的焦点都集中到荥阳,长期的对峙局面形成了。

            初期的局面对于刘邦极为不利。彭城惨败后汉军死伤惨重,盟军纷纷弃刘邦而就项羽,汉军的实力受到严重的削弱。北方赵国和项羽结盟,严重威胁刘邦的侧翼,而魏王豹的倒戈让本来严峻的形势雪上加霜。刘邦面临着被楚军联盟抄后路的威胁,于是刘邦一面让铁嘴郦食其游说魏王豹,以万户侯诱之,魏王豹断然拒绝刘邦的提议,理由是“汉王嫚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吾不忍复见也”。刘邦的散漫和不拘小节让旧贵族感到无法容忍,也让许多慕名而来的贤俊感到无所适从,英布被龙且打败逃奔刘邦处,刘邦靠在床边一边洗脚一边漫不经心的接见他,英布感觉受到极大的侮辱,羞愤不已差点自杀;一代名儒叔孙通在刘邦面前连儒服儒冠都不敢穿戴,只能按照楚地的风俗穿短衣才敢见刘邦,类似的例子真是举不枚举,但尽管如此,大多数人还是心甘情愿服从刘邦的差遣,为刘邦打败项羽竭尽所能,何也?盖刘邦的人格魅力让他能轻而易举的驾驭群臣,即使有小节上的亏欠,一般也不影响大局。一个人能把三教九流性格出身迥异的人材们聚集在自己周围,并任其发挥,刘邦以前也有之,比如信陵孟尝,但他们的出身是王室贵胄,权势倾天下,具有天生的号召力,加上不吝钱财和一点点的礼贤下士,就足以让众人肝脑涂地了,刘邦跟他们相比先天不足,既无权又无财,却做到群咸毕至少长咸齐,不能不说是一个奇人。

            特别之人必有其独特之处,究竟刘邦凭籍什么让英雄豪杰俯首帖耳呢?让我们回朔到刘邦成长之初,从他一路走来的过程中做一点推究。史迁记载刘邦的出身受当时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思想的局限,带有一部分玄幻的色彩,这方面不及絮述。从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出刘邦生在一个家境中等的农民家庭,从刘氏的起源中可以得知,刘氏之祖为辅佐晋文公称霸的范武子士会,士会曾居于秦国,留在秦国的士会后代恢复了祖姓——刘,成为陕西刘氏的发源地,战国时期陕西刘氏一部分人迁移到江苏河南一带,而到达江苏沛县的就是刘邦的先祖,不过这都是陈年旧事了,祖上的荣光到刘邦这一代已经烟消云散不复存在了,刘邦在家里排行老三,古人以伯、仲、季来为家中的孩子排序,也就是老大老二老三的意思,所以说刘邦的名字就是刘三,也叫刘季,严格来说这也不算名字,史迁在写这一段时好歹给刘邦留点脸面,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而没有提到名纬,这是由于当时去古未远,早期一般百姓均无名无姓,后来随着周公分封诸侯,开始有了以属国或地名为姓的传统,但一般人还是没有名字的,只有贵胄可以经周天子赐名,是身份的象征。与之类似的是明治前的日本,当时的日本普通民众都是无名无姓,直到明治政府统计户籍的时候才纷纷胡乱取姓名。这样看来,刘邦的家庭背景从他的姓名中就可以推究出来了。

            刘邦从小就不是父母眼中的宠儿,除大兄伯早早夭亡之外,在治家方面父母最看重刘仲,而幼儿刘交最受父母宠爱,刘邦一直对此耿耿于怀,直到登基与父亲及群臣宴饮的时候,还当面问太公,“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虽然是半开玩笑的性质,但终究是刘邦心中抹不去的一道印记。一个受家庭忽视的孩子会产生很强烈的逆反心理,渴望受到父母的关注,因此常常会做出一些破坏性或者标新立异的行为,来吸引父母的目光。刘邦长期一直不从事劳作,游手好闲,可以认为是逆反心态的具体反映。而父母对孩子关注较少,对其行为缺乏要求和控制,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很少,会导致孩子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和冲动性、不顺从、易发怒,而且自尊心水平较低,很少为他人考虑。刘邦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幸运的是没有因为缺乏关注而变得自闭和自卑,《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为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但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参考刘邦在封侯的过程中非常不情愿给予早年有隙的雍齿公平的待遇,以及由于丰地的百姓曾经支持过雍齿,就不愿意给予丰地免除赋税的优惠政策等作为来看,刘邦性格中也有睚眦必报的阴暗面,如此矛盾的两面共存于刘邦一身,反复不定,令人难以捉摸,或许这就是刘邦被后人认定是惯于玩弄权谋之人的原因吧,权谋之说固然能反映刘邦的手段了得,但无法解释为何不同层次的豪杰之士都愿意为刘邦效死力,如果仅仅是基于权益,说服力恐怕不够。事实上刘邦身上有很强的江湖习气,讲义气,肯担责任,为人不拘小节但交游广阔,这些都是刘邦的优点,也使刘邦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踏上光辉道路的第一步。萧何、曹参在撺掇沛令反秦的过程中,力推刘邦主持大局,有人说是萧、曹二人害怕承担责任,希望能留一条后路,这种说法恐怕有点一厢情愿了,以秦王朝的严刑苛法,萧曹二人只要参与叛乱就决不会独善其身,刘邦后来说萧何举家几十口都跟随刘邦造反,这也证明萧何等人参与起义,决不是以投机作为首义的,同样他们推举刘邦为首也是真心服赝刘邦,认为刘邦能带领他们创出一片新天地。刘邦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刘邦带领这些下层人民南征北战,一帮屠夫车夫能在战争中脱颖而出,建功立业,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是真真实实的战功,可见刘邦具有点石成金的能力,将别人认为的凡夫俗子的内在潜力完全得以释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发挥惊人的能量。这点是刘邦独有的能力,他看人相当有眼光,一旦看准就毫不犹豫地委以重任;他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张白纸,刘邦属于不学有术的典型,他善于吸收别人正确的意见,并根据别人的意见随时修正自身的失误与不足,许多有抱负的豪杰志士能通过刘邦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人生追求,刘邦自然成为众人心目中的明主,汉军的势力日益壮大也是意料之中的了。

            刘邦小毛病很多,贪财好色、不修边幅,待人处事率性而为不顾别人感受,但这些人格上的缺陷虽然让一些有政治洁癖的人感到为难,但也拉近了他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相比而言,项羽虽然有仁慈的一面,但好走极端令人不敢接近,刘邦的缺陷却让他更具有乡土气息,空闲下来刘邦还能和手下群臣开开玩笑,这种气氛在项羽的阵营中是看不到的。刘邦容易记仇,但也懂得宽恕,相反项羽一旦对某人有了成见,那此人基本上在楚营就没有立足之地了。长此以往,项羽渐渐形单影孤,刘邦却得道多助,胜利的天平在人格魅力这方面就倾向于刘邦阵营了。

            郦食其说降魏王豹失败,刘邦决心尽快武力征服之,封韩信为左丞相,率曹参、灌婴一起击魏。三人出发未久郦食其回来了,刘邦问郦生魏王军队的将领构成情况,郦生具言之,为柏直、冯敬、项它,刘邦一听就说这三个人都不是韩信等三人的对手,这场战役赢定了。前面说过刘邦看人的眼光颇准,曹参灌婴自不必说了,韩信加入刘邦阵营未久,刘邦如此倚重他是否有根据呢?我认为是有的,韩信在定三秦过程中的作用决不仅仅是一个汉中定策而已,在实际战争中,韩信一定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替刘邦迅速平定三秦之地贡献良多。这方面在史记和汉书中虽然没有记载,但在刘向的《新序》中却能找到补充史记汉书的佐证。《新序》、《说苑》虽然不是史书,但两书所录之汉人汉事,在刘向看来皆有教训的意义。《新序》卷二中有“秦不用叔孙通,项王不用陈平、韩信,而皆灭”的评述,卷十中有刘邦由汉中平定三秦的全经过,以”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韩信之谋也”收尾。刘向是刘邦么弟刘交之孙,其祖在韩信被贬之后被封于韩信之故地而称为楚王,彼在《九叹》的《愍命》中又说,“韩信蒙于介胄兮,行夫将而攻城”,由此可以看出他有所谓“历史的良心”,他的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史迁所叙之简漏,可信度较高。韩信在定三秦过程中的作用不可置疑,也让刘邦放心让其自由发挥。在彭城之战中,韩信究竟扮演何种角色,也是史书中一个遗漏之处。根据相关的记载,明确没有跟随刘邦东进的只有萧何,吕泽将兵居下邑,似乎实力未受到损失,应该也未参加彭城一战,而是作为留守之用。看来韩信、张良、陈平等人应该都跟随刘邦到达彭城,但同样这些人,在刘邦进咸阳的时候能够力谏他保持警惕,为何在彭城就集体性失语了呢?而且在项羽的进军途中,在彭城外围没有受到汉军的些许阻挠,这种部署上的严重失误也相当令人不解。在这段时期,汉营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众人同刘邦一样被轻而易举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还是众人力谏刘邦而未获刘邦的重视,恐怕是后人再也无法了解的内幕了。

            刘邦逃回荥阳后不久,“韩信亦收兵与汉王会,兵复大振”,韩信在第一时间给予刘邦决定性的支持,这也说明韩信具备在混乱当中保持相当地冷静和高超的军事素养,以及应付非常事件的不凡能力。韩信虽然被拜为大将,但对秦汉时期军队架构有一定了解的人应该知道,大将军在大多数时期都是一种虚职,只有在具体的战役中,不同的将军才能被赋予兵符和独立带兵的职能。韩信没有被赋予统率全军的职能,能在混乱中全身而退并保持较少的损失,也可以说相当天才了。正是由于韩信一贯的表现,刘邦放心的授予其左丞相的职位,率领资历比自己老的多的曹参灌婴进击魏国。韩信不负刘邦的重托,一个月不到就完成了既定的目标,史载:

            魏王盛兵蒲膎,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灿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后九月,破代兵,禽夏说阏与。

            以最小的代价完成最大的战略目标,这是韩信用兵的一贯原则,也是他在今后的军事生涯中的基本思路。韩信在汉军中的威信逐渐建立起来。在这段期间,韩信为刘邦在荥阳与项羽对峙屡次提供兵源补充,“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虽然战局呈焦灼状,形势还是楚军占优。韩信在此刻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正是这个建议改变了楚汉相争的格局,也让韩信登上人生的最高峰。

            • 家园 找点小岔

              刘邦进彭城的时候,萧何守关中,周勃围章邯,郦商转战关中。樊哙记录太模糊没有明确证明是在关中还是彭城。另外吕泽也在彭城,功臣表有记载,估计先一步跑回下邑。

              定三秦,韩信的功劳无非是劝刘邦早日返攻。其他没有什么功劳可言,史记汉书没有一点记载,功臣表也没有。新序不过总结性,说讨伐项羽是韩信的谋略,证明不了韩信在定三秦有什么功劳。

              • 家园 关于韩信在平定关中的作用

                (1)韩信洞察天下形势,选择最好的时机建议出兵,本身就是极大的功劳。

                (2)在具体进军过程中,自南郑溯汉水西上,至徽县南再溯白水而向东北之大散关突击,利用汉水及白水以利运输补给。一出大散关,渡渭水而临陈仓,予以章邯以晴天霹雳之打击。导致章邯在雍南仓皇应战一败之后,即不及入保雍城,而向咸阳西方废丘逃窜。若章邯能回雍城,则汉军将顿兵坚城之下,不仅予塞翟二王以从容应战之准备时间,且汉军有进不得前,退将被歼之厄运。及自陈仓向东追击,至壤东与三秦军会战,又善于运用攻好畤之有力前锋曹参樊哙等,以攻击三秦军之北翼背后,迫使三秦军迅速崩溃,而赢得会战胜利。---本段引自《中国历代战争史》第三卷,(台湾三军大学编著,1972年全书编印完毕,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1983年10月第一次印刷)

                • 家园 那个说法不客观

                  我一直再找这本书的电子版.请问兄台可以提供吗?

                  这段论述把刘邦的功劳全加在韩信头上了.史记汉书找不到任何关于韩信在定关中的作用.一直到彭城之战都没有韩信作为的记录.而所谓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也是元朝时期才出现.

                  史记功臣表到是有段记录:刘邦进攻关中的路上,被章邯堵在陈仓,刘邦打算打道回府,有个军官知道小路,带大军从别的路出去,因此此人被任命太守,封了侯.

                  • 家园 很抱歉,我只有纸质书

                    修栈道确实并不足论,而且韩信当时与刘邦在一起,确实难以说清是谁的功劳。

                    不过刘邦决策东向肯定是启用韩信之后立即发生的,而且这厮被迅速提拔为大将军,按照常理,似乎这家伙至少是提供了些有用的东西。而且虽说大将军这一职位没有试用期一说,但是刚刚任命了大将军就遇上了征战如果不检验一下大将军的成色反而将大将军架空吗?

                    • 家园 没有关系

                      问题是韩信真有功劳,不但史书没有任何记载,而且一直到彭城也没有见奖励和任命,要不是战败立功恐怕韩信就磨灭了。

                      韩信无非为刘邦提供项羽的信息,我正打算写关于韩信的系列论文,其中一篇就是阐述韩信汉中论的实际价值,感觉大家都把汉中论的作用看偏了,实际韩信汉中论另有深意。并非在定三秦上。实际定三秦早有韩王信,张良,萧何提出,韩信再提出也没有实际作战战略根本没有什么出奇的。

                      • 家园 什么时候可以拜读大作?敬候之

                        并不是指出应该出击就完事大吉的,刘邦集团在平定三秦的战役指导也非常出色,不可忽视。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打胜的。虽然您所说的韩信的具体作用没有立功受奖的凭证,但我倾向于将平定三秦的战役指挥之功归于韩信。

                        顺便请教,在彭城之战时,《中国历代战争史》认为韩信正留守围攻废丘章邯。刘邦溃败后,韩信迅速组织兵力击破楚军追兵,《中国军事史》第二卷兵略上则语焉不详,只说刘邦启用秦的骑士李必、骆甲组建一支骑兵击败楚骑。我很怀疑。您对彭城之战韩信在哪有何意见?对李必、骆甲两人的情况有无赐教?

                        又:您对韩信似乎有些意见,不知为何?

                        • 家园 现在刚工作,估计没有时间写

                          我对韩信没有什么意见,不过要还原被神化的本来面貌。

                          韩信在彭城之战的踪迹没有明确的证据。因为司马迁在韩信传记写韩信的时候从定三秦到彭城之战只说汉王的行踪,而没有明确说韩信也是。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在围章邯,围章邯的是周勃。另外韩信是彭城战败击败楚的追兵。司马迁在这里用的是收兵。

                          从多种材料看韩信彭城之战时是在彭城。

              • 家园 对吕泽的推断也有问题

                不错,功臣表中确实注明吕泽到了彭城,但也仅此而已,功臣表在这方面是很模糊的。试想一下,下邑在彭城的西北方,而彭城大战最终决战地在彭城的东南方,在混乱之中,刘邦带领数十骑突围,仓皇之间还要兜一个圈子去下邑,恰好和败退的吕泽在下邑会合,再一起退向荥阳?难道刘邦脑子烧坏了,还是未卜先知清楚吕泽也向下邑逃窜?

                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刘邦事先部署吕泽在下邑驻扎,突破包围圈后想去和吕泽会合,否则无法解释刘邦被丁固追得孩子都不要了,还兜个圈子回下邑。你那个推理未免太武断了。

                • 家园 不是推断是史书明文

                  既然史记功臣表写了吕泽在彭城,那么没有其他证据推翻就只能这样认为。

                  请看当时的情况,刘邦战败被项羽追到东南全军覆没,然后又转到北边靠西的沛县,丰县。然后又被楚骑追。请问此时他往哪跑?难道向北齐国跑,向东楚腹心跑?还是和东南的楚军拼了?

                  惟有往西跑了,往自己的大本营跑了。下邑正是在大本营的路上,请问刘邦往西跑,半路听到不远有驻扎的汉军,不投靠吗?

                  从上头说起,刘邦在东南被追杀,为何绕大圈子跑到西北的沛。看当时的情况,项羽从西南的萧发起进攻,刘邦被引到东南。这个时候西边有项羽军,南和东是楚腹心,而北却是自己老家,从各个零散材料可以推断沛,丰当时有刘邦的人马,刘邦此时向北方的老家跑是再正常不过了。自然楚骑兵也追杀过去把丰,沛拿下,再追杀刘邦。刘邦往西跑碰到吕泽根本不需要脑子烧掉或则未卜先知。史记记载刘邦在此地还问计于张良,按你的意思,刘邦把张良也部署在下邑了?只能说刘邦领导的主力被歼灭,吕泽带着其他人先跑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