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淮阴候的救赎---评韩信的心路历程 -- 机会主义者
项羽的分封不公,让诸侯之间的矛盾爆发了。首事者就是和项羽积怨已久的田荣。田荣将项羽所封齐地三王一口气全宰了,吞并了他们的领地,直接挑战项羽的权威。项羽岂容卧榻之旁有他人骚扰,更何况和田荣还有旧怨,于公于私都有理由灭了这小子。于是点将带兵直扑齐地而去。田荣也不是省油的灯,虽然知道自己的实力比不上项羽,但豪侠的本色让他毫无畏惧的正面迎战(田氏兄弟加上其门客真是个个英豪,看来齐地还真是侠客倍出之地,但为何在秦灭齐的过程中表现的那么窝囊?真是想不通诶),同时给予彭越将军印,令他在梁地起兵骚扰项羽的后方,联合陈余击破常山王张耳,夺取其地盘并逼其归汉,“迎故赵王歇於代,反之赵”。于是齐、赵两家并彭越结成联盟,共同反楚。刘邦在关中也没闲着,从故道出汉中偷袭雍王章邯,章邯仓促之间迎击汉军于陈仓,连战连败,被围困在都城废丘。刘邦也不急着攻城,“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令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因王陵兵南阳,以迎太公、吕后于沛”,项羽听闻刘邦在关中起兵,也做了相应的部署,一方面阻止刘邦迎取家眷的企图,一方面封郑昌为韩王(原先的韩王成被项羽挟持到彭城,借故杀了。张良由此恨透了项羽),距汉兵;同时令萧公角等击彭越,可惜被彭越轻松搞定。刘邦一路所向披靡,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等望风而降,郑昌在一番抵抗后被韩信降伏,出关时张耳、魏王豹加入刘邦的阵营,又降虏了殷王司马卬,自此关中陇西至三河一带皆为刘邦所控制,史记中说刘邦率五诸侯兵,其实加上关中二王应该是七诸侯,兵力暴涨至五十六万人(盖虚数,但二、三十万应该有的),已经隐然有于项羽抗衡的资本。
项羽陷于各地诸侯的反叛狂潮之中,焦头烂额无暇它顾,张良故意给项羽留信,说汉王刘邦得到关中就已经心满意足了,没有东向与项羽争雄的计划,那么项羽是否真的相信刘邦的鬼话呢?我个人倾向于肯定的答案。前面说过项羽的心理发育并不成熟,常常表现出行为的矛盾性,时而狂热激进,时而冷漠无情,这种情感上、心态上的不平衡性并没有随着项羽的年龄的增长而趋于稳定,并影响到他的价值观的确立。一般认为,价值观萌芽在幼儿期、童年期,主要是接受社会即定的价值,这时,社会化代理人(比如父母或者其他成人)对于儿童的行为要求,以及儿童对于同性父母的认同,形成儿童的基本价值观念和基本的行为规范。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时期心智进一步成熟,会对以往具体的外在的价值观加以抽象化,向重视内在价值的价值观念过渡。赫洛克说:“一个人到二十五岁时,兴趣已经成型,甚至在二十岁时,他的兴趣就可以是终生不改的了。”由社会兴趣作为根本因素之一的个体价值观,也应该在成人前期就定型了,并且趋于稳定状态。回顾项羽的少年时期,给予他最大影响的就是他的叔父项梁,项梁是军人世家,坚毅、固执、暴力观念对于项羽的灌输是必不可少的,相反政治斗争、人心险恶之类的教育估计是个空白,而且项羽从小就是孩子王,“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一个惮字充分说明了其他人对于项羽的心态,项羽给予其他人的心理压力,却限制了他与其他人的交往。试想,一个让别人敬畏的人,别人面对你的时候就不能保持平常心了,战战兢兢不敢造次,那你怎么能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呢?由此可以推论,项羽在社会交往中是不健康的。一个健康的人际关系应该包含两个特点:一是每个人都能对有关系的他人发展无条件积极关注;二是能准确感知他人的思想和情感。这样交往促使个体积极发展社会关系,特别是人际关系,赢得他人的好感与支持。项羽在这方面就很失败了。因此他往往伤害到别人而不自知,他的热情、善良、对于诺言的信念,却不能以一种别人认可的方式所表现,一旦受到挫折,怨气就以暴风骤雨之势发泄到对手甚至无辜的人身上,这样的性格虽然可怕,但也很可怜。项羽一辈子都认为信守诺言是一项普遍的社会准则,却三番两次尝到背约的滋味,这种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我很欣赏,但作为一个政治家,项羽却是不合格的。
这又带出另一个问题,就是项羽的角色定位的错次。所谓社会角色,是由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一套社会行为模式,每种社会行为都是特定社会角色的体现;二是指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角色行为真实的反映了个体在群体生活和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三是指符合社会期望的,按照社会所规定的行为规范、责任和义务等采取行动。可以说,不同的社会地位决定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不同,而一个个体要通过角色学习,来了解和掌握新角色的行为规范、权利和义务、态度和情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实现角色与位置、身份相匹配。项羽在前期一直作为一个将军和统帅存在的,而打败章邯之后,他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由一个军人转化为一个政治家,由军队的统帅转变为手握天下大权的独裁者,这个角色变化幅度之大,速度之迅速,是不成熟的项羽所不能接受的,尽管范增苦口婆心想帮助项羽尽快进入角色,可方法方式的错误让逆反的项羽无法接受,依然以治军那一套治国,协调政治关系的手段简单而又粗暴,自然搞的一塌糊涂了。
所以说我倾向于项羽相信刘邦说辞的意见,不是说项羽没有才能,应该说项羽对于局势的判断还是很准确的,军事上也是出类拔萃的。当时北面有齐赵联盟近在咫尺的威胁,这直接威胁到项羽的政治中心;彭越在项羽的后方梁地骚扰,但限于兵力,应该不至于对项羽的大本营制造威胁;臧荼私自追杀燕王广,并吞燕地;英布对项羽要求出兵的命令虚与委蛇,两个人都不能依靠,但也不至于反叛;西面的刘邦虽然始终是个威胁,但目前还在关中一带,而且许诺不东进,那么综合评价下来,最大的威胁就是背面的田荣了,只要剿灭的齐地的叛乱,赵国自然望风而降,那时候在从容对付彭越,安顿好后方,届时就算刘邦英布臧荼联合起来,料想也抵挡不住楚军。基于这种考虑,项羽集中兵力,首先对付背面的田荣。
田荣在项羽的全力一击下迅速崩溃,不得已逃到平原,平原的百姓惧怕项羽的淫威,杀了田荣向项羽乞降,项羽头脑发热的老毛病又犯了,一赌气下了屠城令。这下子惹大麻烦了。其实屠城作为一种心理威慑在战争中是屡见不鲜的,它可以瓦解敌人的斗志,激发对手对于死亡的恐惧和挫败感,降低对方的士气,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同时也是给予下属的一种放纵和奖赏。当时许多人包括刘邦都干过屠城的勾当,但仅仅是对于顽固反抗不肯归附的敌人的惩罚,如果对手屈服,自然就应该放弃这种手段,改用安抚来软化对手的斗志,这才是所谓的恩威并施。项羽可好,人家老百姓投降了,并且把田荣的头都献上了,还要对手无寸铁的百姓下毒手,这在政治上就很失分了,从此所有人都知道,碰到项羽只能反抗到底,反正到头来都是一死,还不如拼死抗争,或许还有一线生机。项羽于是陷入齐地的泥淖之中,“齐人相聚而叛之……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战略上的失误给了刘邦可乘之机,于是刘邦蠢蠢欲动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2 层
不明白 姚磊 字300 2005-08-26 07:52:17
楚汉时期最大的政治手笔-----项羽分封谋略新证 姚磊 字33938 2005-08-26 07:42:55
给姚磊兄泼点冷水 klxn 字1260 2005-08-29 00:02:58
【原创】四---初啼(2.反叛)
【原创】四---初啼(3.惨败) 4 机会主义者 字6001 2005-08-29 00:05:57
【原创】四---初啼(4.对峙) 4 机会主义者 字8338 2005-08-30 11:04:40
找点小岔 姚磊 字325 2005-08-30 23:13:31
关于韩信在平定关中的作用 闲云野熊 字659 2005-08-31 07: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