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这世界会有这样精神世界灿若星河的女孩子吗?” -- 履虎

共:💬37 🌺5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世界会有这样精神世界灿若星河的女孩子吗?”

    点看全图

    “这世界会有这样精神世界灿若星河的女孩子吗?”

    疫情封闭时在邻居微信群里的闲聊

    ============================

    履虎:

    疫情照见的是人心

    履虎:

    这世界会有这样精神世界灿若星河的女孩子吗?

    履虎:

    现在的社会,人们谈论智商和情商,但其实人还有灵商,也就是灵性,万物有灵的那个灵。人类最初萌发灵智,产生智慧,就是出于对大自然雷霆万钧的恐惧。虽然现在的人因为现实、功利和物欲,蒙蔽了自己的灵性,但是未来不管是人工智能,量子物理和元宇宙,都是灵性主宰的,欢迎来到《易经》将大出于天下的时代。

    履虎:

    《易经》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实实在在的文化 是图像化的 然后才有象形文字出现

    履虎:

    象形化的汉字是为了方便理解的降维处理 但是限制了人的思维空间

    履虎:

    只看文字 理解不了 儒释道的本意

    履虎:

    所以 要正本清源 从《易经》去还原 儒释道的本意

    履虎:

    佛家讲因果 儒家讲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都是一个意思 都是指的时间

    履虎:

    中华文明就是对时间的理解

    履虎:

    四柱八字算命的四柱八字 就是时间

    履虎:

    自己的精神世界 自己主宰 不需要皈依寄托他人 自然也不需要算命

    履虎: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就是这个意思

    履虎:

    所以才是儒释道的共同源头

    履虎:

    潘石屹的老婆张欣 说过这么一段话:

    履虎:

    我从来不让我的孩子背唐诗宋词 因为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湿衣服

    履虎:

    这句话其实就是今天弘扬中国文化 需要解决的问题

    履虎:

    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到底还有没有用?能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履虎:

    所以呢 需要与时俱进的重新诠释中国传统文化

    履虎:

    讲好中国故事 就是要讲好中国文化 不然就只能言必谈西方哲学 言必谈古希腊古罗马 把文明话语权和至高无上的美和精神意识的标准 拱手让人

    履虎:

    这是实实在在的难以估量的利益

    履虎:

    疫情期间 外国奢侈品在中国销量暴增 这个钱本来应该是我们中国女性来赚的啊!

    履虎:

    为什么我们中国女性 不能把奢侈的定义抓在自己手里 让外国人来买单?

    履虎:

    奢侈品都是在中国制造 但是文明话语权和文化附加值 就让西方人可以赚取几千上万倍或者更巨额的利润

    履虎:

    我讲易经 就是希望 从源头上 重新解释中国文化 夺回文明话语权和审美精神意识标准 为中国人和中国产品开道

    履虎: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需要人来做的

    履虎:

    以前的那些所谓的国学 背后是台湾人 不符合中国现在的实际需要 需要由我们国内的自己人重新解释

    履虎:

    我们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女性 就是最美的 我愿意在前面开路

    履虎:

    过去四十年不算富 中国人的整体富裕才刚刚开始 突破内卷就是靠文化创新和繁荣 这是未来最大的风口

    履虎:

    中国女性一定要把至高无上的美和精神意识标准抓在自己手里

    履虎:

    古有东施效颦 未来就是西施效颦

    履虎:

    中国女性的权利 Girl's Power 应该往这个方向走

    履虎:

    好男人当然会有的 留着以后聊

    履虎: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这句话如果用《易经》来解释,会非常有意思,留着下次刷屏。

    通宝推:钱六,epimetheus,心有戚戚,
    • 家园 长的这么好看

      长的这么好看,一定是个男孩子。。。。。。

    • 家园 ”这事太大,需要国家意志,个人和小团体做不成的。“

      ”这事太大,需要国家意志,个人和小团体做不成的。“,

      虽千万人,吾往矣。

    • 家园 心灵

      这个词语,其内涵极为丰富,涵盖了好多维度的东西,灵魂也只是其外在表达。是进入神圣的契入点。另外,儒释道请不要混为一谈,应该完全分开,泾渭分明的体系,界定清晰能让自己走的更快更远。

      有意思,你眼中的那一点光,是新世界的开始。

      • 心灵
        家园 你说出了灵的本质。

        字源解读。灵的本字是霝,表示巫师念念不停地祈祷下雨。之后加各种不同的偏旁,都是在说祭祀祈祷。《说文解字》的「靈巫,以玉事神」也是这个意思。

        个人解字。关键在于,灵是一种状态,强调运动的同时,更强调临在,这也是「巫」的含义。即在当下通过媒介和超验存在沟通的状态。这等同于萌发灵智,和庄学的「心有灵智」相通。

        所以你说「进入神圣的契入点」完全没错。因为它本来就是指这种与神圣沟通的行为及其状态。😄 然后也用于代指神,神效、神奇和巧妙的表现。

        ———

        在中国,三者确实可以不分开。虽然佛教否认实在,儒家强调入世,道家相对神秘,但本质的确是相通的。三者都规定了超验存在。儒道,就是天、道、理、心。佛道则是法、理、识、心。而且大家熟悉的无限、无我、执中,三家都有相同的说法。只是用法和具体发展差异很大。

        总的来说儒道相似,佛道相似。道可以融摄儒释,但是缺儒家的善(最高价值),弱于佛家的识(复杂程度)。全真三家皆读不是没有道理的……已经有了,就懒得再写,直接拿过来。

        • 家园 这个事情

          要谨慎

          在中国,三者确实可以不分开。

          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也不一定是正确的道路。 由于我自己没有亲自证明这条道路的正确或错误。所以我持谨慎的态度。

          原因: 单纯从哲学上谈怎么谈都可以,三路神仙在你头脑里打架,如果是实修那就麻烦了。保持心灵的纯粹性,一门深入才能行稳致远。履虎说的

          集大成者

          我是没有看到,我还去查了下这个词语,这就是个儒家的词语嘛。当代的南怀瑾儒释道都修,但他并没有说他开悟了。高旻寺德林老和尚 说开悟要天地亲证,天摇地动,可见集大成者是多么不容易。

          • 家园 没有成功的范例我当然不会说,毛主席就是中华文明之集大成者。

            那些口口声声国学,却反毛的人是很可笑的。所以,我说台湾人,没有资格讲易经。

          • 家园 是说有共通之处

            发展差异很大的。这些我在下面回复里说了。

            三家本质上是相通的。这源于他们对实在结构的认识(无名有名),对意识活动的关注(感-动,知-识),对人性维度的考察(人心善恶),还有作为整体的思维模式(辩证法、中庸、无我)。

            三家都有自己的超验存在(天道法理),超验存在就是世界本质,它生成了整个世界(理一分殊),又等于这个世界(理事不二)。然后三家都强调意识的作用(心即理),强调心灵可以直接与超验存在沟通(体道)。心灵可以与超验存在浑然一体(天人合一)。

            然后上面也说。道家缺儒家的善,弱于佛家的识。

            前者是指《孟子》那种超验的最高善。大部分时候道家是不分善恶的,即便知善恶,恶的生成也无法解决。心学看上去也不分,但心学有良知。

            而且道教的戒律(价值指南)多是共识、常识的记录,只有规定,没有原因。时代变换也需要解释为什么(这点不如佛教)。

            后者是指唯识之类的理论建设精密完备的多。但这也是最大的不同。比如

            三家的超越存在和天人合一是不同的。之前说过,佛教否认实在论,所以他的超越存在只是一个虚幻的规定。

            (佛教)无法赋予人性以历史维度。

            (唯识学)在某种意义上是没错的,毕竟你接触到的他人,都是由你的意识感官、历史经验所组成的。但你决不能用这种存在等同于对方本身。

            然后说实修。全真就是三教合一。也只有道教可以做到真的融摄两者。其他教派都是收编的态度,或者偷偷抄袭,比如儒教声而不张,佛教只言片语。(好吧,道教当年也抄,比如灵宝经。只是明人不做暗事,明着来能叫抄么!)

            是怎么融摄的呢?

            首先是儒家。前文说过,道教的价值指南缺乏理论基础,《孝经》正是起到这个作用。然后是佛教。道教也强调个人心理的虚幻,强调无名和无我,《心经》正是类似的观点。

            两者都用道教的基本立场所统一。比如儒家反对鬼神,但是讲究祭祀(朝向内心的反省),而道家两者同时保留。比如佛教不承认实在论本体,而道教承认,于是把《心经》降到了心理层面。

            不过我对全真只停留在基本常识,只能说到这种地步。所谓的实修或许可以说说,但是容易误导人。也就不讲了。

            ———

            所谓的共通是指理论基础大致相仿,但是具体立场和发展是完全不同的。总的来说,儒道还可以说是一回事。佛教因为万法皆空,又因为出家而不侍父母、脱离政教,很难说是一回事。虽然在中国有所修正。

            通宝推:寂灭,
        • 家园 你用大段文字来解释灵的时候,就已经失去灵的本意了。

          文字限制了你的思维,你觉得还意犹未尽。这也是你之前很多帖子我没有回复的原因。儒释道不存在谁融摄谁,因为都源自易经,各自解释易经。

          • 家园 这就太玄乎了

            因为我们说的是「灵」这个字,而不是灵可以对应的无限种状态。前者是有名,后者是无名。并不存在你说的有名替代了无名。至于意犹未尽更是你自己想出来的,你看到的是你世界里的我。

            另外,佛教显然是外来的,哪来的易经?如果你说佛教中国化融合了易经思维那倒是没错。典型就是《大乘起信论》。又或者有用佛教思维解读易经的,这也没错。但佛教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实在论(本体),并且消解超验存在(终极的无名)和此世意义。这就不可能和儒道相提并论。因为无法赋予人性以历史维度。

            另外真的要说,你的说法有很多问题。比如佛教的因果和儒家的先后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因果律宇宙,后者只是时间上的相关性。比如量子物理只能做物理学解读,不能引申到生活世界,做形而上解读。比如人工智能由于图灵机的悖论和哥德尔不完全定理,必须引入外部定义才能实现(拥有)智能,这等于自身无法与超验存在沟通,和「灵」没有任何关系。

            换句话说,你讨论的都是“常识”意义上的,都是作为日常谈资的那些理解,但和实际相差甚远。比如人工智能。但我知道你说的是「灵」可以解释这些问题,这些归根到底都和「灵」脱不开关系。严格来说这些都是价值问题,必然与超越存在相关,也就会有「灵」这一运动和状态。所以没必要说更多。

            • 家园 所以我说的没错,万法归一,那个一是什么,你没有思考过。
              • 家园 你也没有思考过

                不喜欢给人下定义,或者说测量意图。所以这是基于你文本说的。

                我上面也说,三家本质上是相通的。这源于他们对实在结构的认识,对意识活动的关注,对人性维度的考察,还有作为整体的思维模式。由于这个思维模式基本就是易经的模式,所以可以说都是易经来的。这是其一。

                而且三家都有自己的超验存在,超验存在就是世界本质,它生成了整个世界,又等于这个世界。然后三家都强调意识的作用,强调心灵可以直接与超验存在沟通。心灵可以与超验存在浑然一体。这是其二。

                其一的问题。只能是“可以说”,而无法得到充分实证。因为佛教的许多看法,不仅是自己的说法,甚至也是更西方的说法。并不来自易经。典型就是,《圣经》和《道德经》的第一章本质上同义。而且儒道在后世发展了许多自己的内容。

                其二的问题。三家的超越存在和天人合一是不同的。之前说过,佛教否认实在论,所以他的超越存在只是一个虚幻的规定。就像大乘空宗,一切都是空的。也就是所谓没有本体就是世界本体。你还能干啥?后世本体化的修正则和心理混淆,变成主观唯心。又如何与儒道相比?而且他们强调出世,却游于政教。强调平等,却又是一方地主,让人无法形容。

                最后再说你的标题,还有前文「你世界里的我」。这其实就是唯识学的内容。按照他们的看法,由八识所组成的意识系统就是一个世界。每个有意识的生物(有情者)都有八识,所以有多少有情者就有多少世界。在你世界中出现的他人,都是你自己世界里的他人。

                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没错的,毕竟你接触到的他人,都是由你的意识感官、历史经验所组成的。但你决不能用这种存在等同于对方本身。简单说就是不要滥用你的灵性,滥用你唤起实在(定义)的能力。让这种有名取代了无名。这既是对佛教唯心的批判,也是对你标题的回应。

                ——

                其实我只是反对把易经和科学混为一谈。这点忙总说的比较直接

                  

                没什么相同的地方,易经=辩证法+人生经验+历史经验,目的是预测未来;数学=逻辑+结构抽象+语义抽象,目的是了解世界本质。

                原则上,不管是量子力学还是人工智能,本质上都是数学或者说科学。和易经是扯不到一起的。这样做和量子佛学有什么区别?两者的基本预设差距极大,没什么共通之处,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因为人家是文化权威,这些又是热点。想要依附或者凑个热闹罢了。

                • 家园 这不能同意

                  佛教否认实在论,所以他的超越存在只是一个虚幻的规定。就像大乘空宗,一切都是空的。也就是所谓没有本体就是世界本体。你还能干啥?后世本体化的修正则和心理混淆,变成主观唯心。又如何与儒道相比?而且他们强调出世,却游于政教。强调平等,却又是一方地主,让人无法形容。

                  佛教可没有说一切都是空的 佛教承认的是缘起性空的空性,即承认由因缘而产生的事情不是恒久长存的。佛教承认的是色空不二,即心经的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对实在与本体也是这个态度。

                  另外:

                  由八识所组成的意识系统

                  这个也不能同意,第七识为 末那识 ,第八识 阿赖耶识不能算在意识系统里。唯识学都告诉你这是一个虚幻的世界了。所以

                  这既是对佛教唯心的批判,

                  你的批判不成立。

                  • 家园 重新表述

                    上贴略复杂,这贴估计也复杂,但是我觉得这是核心问题。

                     

                    问题实际上非常简单,那就是我们是否活在同一个世界里?

                    这就是超验主体的作用。

                    超验主体生成的是我们所共同生活的客观世界。取消它就是将世界还原为不可知的。即便是可知的,也是通过自性发展而来的。这样就会导致所谓主体间性之类问题。如何理解我们,如何理解我和他人的共性?

                    如果降级到个人的超验主体(先验自我),乃至心理学主体。那么自然有无数种世界。有多少自性,就有多少种。有多少自我,就有多少个。

                    由于这种(自我的)世界是现象的世界,是自性在时间中流转而起的空与幻,万物皆为假有,悉是因缘、识别。那么原则上就取消,或者说悬置了世界的客观。

                    结果就是,不管怎么修正,世界本质上都是自我论的。因为缺乏维系共同的标准。哪怕是众生都有的自性,也只是在某些方面,在发展和结果上是相同的。比如佛性。

                     

                    另一方面,超验主体和心理学主体有时是一回事,即先验自我。他们位于同一个主体,结构相同(天人同构),极易混淆。

                    就像我们有了科学知识,就可以生成相应的事物(和世界)。但是心理总归是心理,是无法左右客观世界(超验主体)的。

                    就像我有了科学知识A,比没有的总归是更了解。或者我总结了A,你总结了B,两人所得出、所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但这些世界,本质上都是心理或者说人层面的,不可以和客观世界混淆。

                    你可以那样看,和实际会怎么样是两回事。尽管你的看有时候决定了一切。这也就是所谓唯心和唯物的区别。虽然严格来说,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唯物。

                     

                    西方很多有意思的理解,其实是中国才会有的。比如佛教的大千世界,实际上放回到他们自己的思想里就很容易理解。比如唯识。

                    而一花一世界,因为有不同的解释,即世界内(因缘的)普遍关联,不一定是在讨论我们所认为的独立世界。即便独立,也是通过时间(流动)和自性(loka-、人世间)来形成的,界有完全不同的含义(-dhatu、基体)。

                    反而是借用道教的理解,也就是通过空间来区分时间,可以形成真正意义上,我们所理解的大千世界。可以和人性无关,纯粹宇宙上的概念。

                    就此解释一下印度的观点。

                    世界是由自性(Ātman,自我)在时中流转而起的空(Śūnyatā)与幻(māyā),万物皆为假有(prajnapti),悉是因缘(hetu-pratyaya)。佛教的不同是把空放到了我的位置,取消了个人主体Ātman(我)和相应的超验主体Brahman(梵)。

                    色有三点,物色(rūpa-k̑handha)强调时流之动态。感色(rūpa-āyatana)强调心理学主体。即物与主体(我)的关联,在主体的感官中如何呈现。名色(nāma-rūpa)即有名。三者合起来就是动态的因时空而异。比如感色会因为时间和主体的变化而不同。名色会因为空间和感色的变化而不同。这样色,本质上就是流转而起,因缘假有。

                    这里的核心问题是,这已经预设了主体之间的差异。也就是前文所说,即便都有自性,也不一定是相同的。只是在某些方面,在发展和结果上是相同的。

                     

                    所以问题是,对于中国人,似乎从来不存在主体间性的问题。就算有,也是没心,是自以为是,而不是整体思维有什么问题。

                    另一方面讲,这是上帝消亡之后,近现代西方哲学家试图解决的问题。佛教因为一开始就反对梵天,所以也必然面临这个问题。

                    因此不从西方的问题和相应基础去考虑,是很难认识到会有问题的。

                     

                    最后还要解释一下超验主体(道)。在古代学说中,最清晰的构建是道家。

                    但最简单的解释应该是儒家和玄学。即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

                    总天地万物之理。

                    总其会。

                    将无限多的理凝聚到一点,就是道(至理)。

                    最简单的表述是

                    道尽万物

                    倒置就是我们都熟悉的

                    道生万物

                    道在古代有很多名字,天、道、理、自然……总之,总归是有这样一个模糊的、超越的存在。这已经成为了我们呼吸一样的常识。

                     

                    以上是拆掉之前内容拼出来的,所以很乱。本贴原来是这样的。

                    凭什么知道别人和你是一样的,有相同的认识?

                    超验主体能解决问题。超验主体生成了客观世界,这样我们就处于同一个世界。超验主体是万理聚于一心,这样理对我们就没什么区别。比如,人需要氧气,或者氧气是O₂,这不会随着个人意志而有所动摇,甚至也不会随着人类的消失而改变。于是,就不需要所谓主体间性。

                    即便是能构建主体间性,由于本质上是自我论出发的产物,很难说没有问题。

                    本质上讲,超验主体的问题就是客观世界是否独立存在(自在先验)?

                    儒家之前不关注,是因为早已通过生命的共同参与解决了问题。即天下、性善、世道人心。就像钱穆的大群。

                    不过,性善和天命之谓性,原则上等于通过内在反省,与超越存在沟通,来获取人性和秩序的认识。天下意识,只有将世界从神的秩序中解放,成为人类文明承载者的天下,才能够共同参与。世道人心,又是我们公认的某种超越价值。这三者本质上是一回事。所以,儒家仍是以超验主体为前提讨论的。只是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形式,更偏向于至高善。

                    超验主体是问题的核心。这样你就能够理解存在主义在说什么,因为他们本质上是取消了主体,只承认历史中存在的人。

                    即没有一个先验的东西决定人的一切,存在是一种偶然。决定存在的只能是存在自己。进而人可以通过自己定义自己,即存在本身是自我超越的(我命由我),我们在存在中永远超越自我。就此在这个行动中获得了意义……也就是自由,萨特“自为的存在”。

                    从这些角度,其实就可以理解古代学说到底在说什么。这个说法的等价形式就是,

                    从有名(作为本质的理念)退回到无名(存在本身)之后,发现并没有那样一个超越的道(至高的无名)决定无名(任意客体的)。决定无名的只能是无名自己。

                    同理可以解释许多基督教的内容。基督教的人文理念,恰恰是通过基督之死——「父啊,为何弃我于不顾?」实现的。因为上帝虽然存在,虽然给予了我们至高善。但人的世界,终归是人的世界。神不管你了,直到最终的审判。这样,就承认了人性的主体性。历史不再是神的历史,而是人性的历史。是神性实在在人性中显现的历史。

                    然后回归儒家,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子不语「怪力乱神」,却同时「祭神如神在」了。也就能够理解「天命之谓性」是指什么。

                    表面上看,天命是外在的天对人的规定。但他实际上是,我们通过内在(自省)向上天(超越存在)领命。天命是内生于自我的东西。同时,「之谓」是将前者动词化,「天命之」是一种运动,与上天沟通,转化为生命。通过内省,生生不息。

                    所以超验主体其实是核心问题。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认识的结构。

                    古代文明的突破其实就是这点。外在的神和他们的宇宙秩序消解了,内在的神和人心的秩序树立起来了。前者在政治上,就是王是上天之子,合法性来自神。即天子、君权神授。后者在政治上,就是王是最高的有德者,即以德配天。天命是德决定的,无德就会被革命。同时,阐发人心的思想,和这些思想的承载者,君子、圣人,可以和王对抗,并且制约王。

                    本质上讲,这等于人和超越存在(超验主体、最高善)可以直接沟通,人性和秩序通过这样一个来源构建。

                    然后回到历史,历史上所有的朝代,只要试图加个中介,或者取消超越存在,本质上都是在试图恢复神和他们的宇宙秩序。奉天承运。取消也不过只是,砍掉上帝的头而已。让人性中的一面——有名,成为神。可我们都知道,有名不能取代无名。

                    通宝推:寂灭,
                    • 家园 抱歉,请先界定超验主体

                      不然我和你都不知道谈的是什么,我对儒家道家一窍不通,如果你能用佛教的语言界定超验主体我会容易理解一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