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说我知道的关于包产到户的一个小故事 -- Swell

共:💬181 🌺785 🌵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有可能啊

              各种情况肯定都有,我们在理解的时候想尽量不以偏概全。我想说的是,改开后的宣传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另外我说的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就已经有很多变化了。

            • 家园 你说的条件不足不知道怎么判断

              有一个现象:有人向左骂996榨干员工,掉转屁股,向右骂国企人懒。

          • 家园 有道理

            但是宣传嘛,要的就是能简单上头,不是要全面客观。

            简单说,就是宣传坏,相信傻。

          • 家园 其实简单得很

            本来就吃不饱,还偷懒。如果没有其他“手段”平衡,真的是不想活了。

            要知道损害的是大家的利益,都吃不饱,人家能容你?

      • 家园 包产到户之组合拳 -- 有补充

        包产到户,我的一个不成熟的理解是国家终于向农民有限让利。

        兄台的基本判断是准确的,这确实是国家向农民的让利,而且,我也不认为这是让利,而是当初国家实施大仁政,让农村担当新中国工业化发动机的阶段在逐步结束,中国的工业化开始反哺农业的开始,这个过程也不是开始于包产到户,而是国家三线建设基本结束,1970-1975年。

        虽然官方只宣传包产到户,但实际上与包产到户同时实施的,还有秘而不宣的组合拳:

        1,1979年开始,减少粮食统购数量,增加农民自主粮的留存,以某网友家乡安徽霍邱县为例,霍邱县1982年的粮食产量比1976年低3465万斤,但国家征购少了7884万斤,这样1982年农民手里的自主粮比1976年反而多了4419万斤。这是农民猛烈的幸福感来源之一。

        2,1979年开始,减少粮食统购量的同时,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而且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中期,包括大幅提高农村经济作物的收购价,以至于粮食价格出现倒挂,粮食收购价高于粮食销售价,这个差价当然就是靠财政补贴了,这是农民猛烈的幸福感来源之二。大量的财政补贴当然不能持续,这就是八十年代后期猛烈的通货膨胀的直接驱动因素。

        3,减少了农村粮食征购,农民吃饱了,但城市吃不饱了,于是大量进口粮食(主要是小麦),解决城市的粮食缺口。1979-1982年短短4年,国家净进口粮食(基本上是小麦)5093万吨,占当时全国小麦年总产的接近20%,超过了1963-1978整整16年国家进口粮食的总量5078万吨。所以,那个年代不仅大量进口小汽车,还大量进口粮食。

        4,包产到户,解散集体经济,直接的后果,就是减少了集体提留,农民家庭直接所得更多了,而且再也不用农闲大搞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了,这是农民幸福感来源之三。什么,水利设施会荒废?没关系,报应不会来得那么快,前人留的红利足够丰厚。

        上面这4点,官方宣传当然是都不会提的,总之一切功劳归于包产到户。

        而且,评价包产到户这种根本改变农村生产关系的政策,也不能只看短期、局部效应,而应看其长期、全局的影响,从长期看,包产到户并没有改变中国从1962年开始的粮食长期增长趋势,这个长期增长趋势在1998年被跌破。

        另外,如果中国在六七十年代没有实施公社化,一直包产到户,那么中国的农业和工业会如何发展,有河友如果有兴趣,可以写一个穿越小说。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写清楚一点容易歧义的地方 -- 补充帖

        1979-1982年短短4年,国家净进口粮食(基本上是小麦)5093万吨,占当时全国小麦年总产的接近20%,超过了1963-1978整整16年国家进口粮食的总量5078万吨。

        1979-1982年短短4年,国家净进口粮食(基本上是小麦)5093万吨,接近当时全国小麦一年总产量,超过了1963-1978整整16年国家进口粮食的总量5078万吨。

        通宝推:阴霾信仰,
      • 见前补充 4695332
    • 家园 再说一个小故事(II)

      这个算是更相关一些,但是细节可能差距比较大。因为就是小时候过节旁听到的。

      我姥姥家的兄弟姐妹过去大多还是在农村。过去她父亲在世的时候过年过节还是要经常去的。她有一个弟弟,我叫舅老爷,就是农民。 他们那个农村其实离县城已经很近了。所以种地也种菜。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大概是这样:包产到户之后,其实集体还在。不仅在还有一些资源。其中就包括拖拉机。后来要进一步承包,于是就要把拖拉机也包出去。我这个舅老爷就承包了。一开始算怎么都能挣一点钱的,结果就赔了。

      赔的原因就是原来拖拉机用的很多,耕地啊,拉一些东西啊。结果他承包了之后想收钱,大家就不想用了。有的人家人多,耕地人就够了。有的人家有马有骡子,将就这用,反正不用给钱。承包一年下来没挣到钱还赔了一些。那时候农村还是很穷的,结果兄弟姐妹们还得接济一点。 据说后来拖拉机就没人承包了,于是差不多就贱卖了。

      我家农村亲戚多,我总结出一个规律:起码在过去90年代左右,但凡农村的亲戚想要搞点什么生意啊,小买卖啊,基本上99%都要赔钱。真的是信息的不平等造成的机会的不平等。

      通宝推:达雅,不远攸高,普鲁托,
    • 家园 农村,勤劳的家庭还是支持包产到户的。

      我74年的,对包产到户有些印象。

      其实哪个地方都一样,集体劳动,也是2/8定理,20%的人很累,80%的人轻松,甚至有10%以上就是在磨洋工。包产到户了各家顾各家,立马现了原形。

      我父亲一生都是勤奋正直的农民。他对包产到户的一句感言就是:有了奔头了。为什么呢,给自己干活,干多少就是多少。给大集体干,收入和付出不匹配,对老实人很不公平。

      包产到户开始,我家每年就不再缺粮了,而且屯子里有几家每年还要到我家借粮食,都是不太勤快,也不会精打细算的人家。

      关于支农,觉得那就是为了避免教育出一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年轻人,避免‘花生结在枝头上’、‘何不食肉糜’的笑话,哪怕是稍有体验也是好的。我外甥现在是985大二学生,小时候我姐跟他说当年小时候吃不饱饿肚子的情况,我外甥问:妈妈,饿肚子为嘛不吃几块饼干?

      通宝推:普鲁托,
      • 家园 勤劳的人什么时候基本都不会偷懒

        就是人民公社时期也是这样。现在一提集体化时期就是大部分人都出工不出力,所以导致粮食产量底下,其实这是某些人别有用心的宣传。我亲身体验的事实是大部分农民还是既出工也出力,大家一起劳动热情高涨互相比拼很多时候比个人干活效率还高。如果说磨洋工,什么时候没有呢?现在私企里面还不是照样有吗,美国公司里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也比比皆是。

      • 家园 说句不客气的话

        农民有几个知道增长原因的?为什么几千年农民吃不包?是因为没有包产到户?

        不反对你说笑语,但你得选择受众群。

        • 家园 农民当然知道怎么增产

          我这半吊子农民都知道要有自己的好地,好肥料,好稻种和精耕细作。

          首先说好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历史上的封建土地制度是完全不同的。封建时代,大部分田地属于地主,到封建时代后期比例更高。大部分农民是佃农,所以他们的收成大部分要交租和封建王朝的苛捐杂税。承包制的土地所有权属于村集体,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田亩的数量根据家庭人口和劳力,分田的时候也好田和差田搭配,所以在同一村里面,在田地这个生产资料上大家是平等,而封建时期这是非常不平等的。所以麻烦别把承包制和封建时代比较。

          其次说肥。刚承包的时候化肥还完全由国有企业供应,凭票在供销社购买,高级化肥如尿素完全不够,80年代中后期才敞开供应。其他的生产资料如柴油,农药,塑料薄膜刚承包时也供应非常紧张,后来才慢慢缓解。

          再说好稻种,承包前后已经开始推广杂交水稻,我还记得竹科和籼优这些品种,产量是上去了,但是有两大缺点,一是味道不好,而是竹科的颗粒很长,米粒容易断,出好米的比例低。

          最后说精耕细作。刚刚承包的时候我们那里的农民劳动积极性确实非常高,对产量的影响确实很大。我家是半农业户,我爸爸是个体医生,我妈妈是民办教师,所以我家不养猪没农家肥,花在田里的时间和精力不多,所以我家的亩产普遍一般是早稻600斤,晚稻800斤。我四舅原来是生产队长,我舅妈也是壮劳力,他们家还养两头猪,种田也是他们的主业,所以他家的亩产是早稻800斤,晚稻1000斤。而原来公社时期亩产在我们两家之间,鉴于刚承包的时候大部分人家以农业为主,所以劳动积极性也是增产的一大因素。

          通宝推:呦唔,
          • 家园 农民知道怎么考上大学吗?

            引用:我这半吊子农民都知道要有自己的好地,好肥料,好稻种和精耕细作。

            这类似于学生都知道考上大学,要努力学习上课听讲认真做作业题海战术。

            要比积极性,包产到户比高考如何?高考那每一分都是自己的,不用交国家集体。那么,学生积极性高吗?

            • 家园 中国高考有个录取率的问题,农民只要增产就能多收粮食

              有些农民应该是知道怎么考上大学的,比如我,但是相当多不知道,比如我的一些堂姐和表姐,她们根本没进过学堂。

              如果全国农民的积极性都大涨,那么大家都增产,然后全国也增产,大家能吃饱的可能性都提高了。但是原来中国的高考名额是固定的,录取率也是固定的,如果全国考生都积极性大涨,虽然大家的成绩都上去了,但是录取率不变,那么按概率算考生们上大学的可能性还是没变。如果像德国这样,只要通过全科制中学的毕业考试Abitur就取得上大学的资格,那么大家学习积极性都提高的话,那么大家取得上大学资格的可能性是提高的。

              • 家园 这不影响单个考生的积极性啊

                你只要考得比别人好,就能挤掉别人。按照包产到户的模型,考生应该积极性大涨,但是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

                引用:如果全国考生都积极性大涨,虽然大家的成绩都上去了,但是录取率不变,那么按概率算考生们上大学的可能性还是没变。

                问题就在于,大家成绩都上去了,这个事实并没有出现。欧美各国比较一致的现象,是过去三十年数学难度下降了。学生没啥积极性。

                我的论点是,积极性这个东西,是一种冲动,作用时间很短,是支撑不了农业增产的。你看马克斯韦伯就把美国的经济成就,归于新教的工作伦理,而不是什么积极性。我觉得这个说服力还强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