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略谈包产到户与庐山会议 -- 张新泉

共:💬259 🌺1264 🌵40新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上缴的粮食是否减少我不知道,但是亩产当年就提高了好多

                  这是肯定的,具体情况我下次回老家去问问长辈

                  • 家园 立竿见影的办法,就是减征和提价

                    我在这个帖子里分析了一位河友的家乡霍邱县的情况。

                    分田前后发生了什么?

                    ------------------------

                    楼主的记忆是真实的,广大农民分田之后立刻吃饱的感觉也是真实的,如何解释?

                    再看霍邱县的情况,

                    首先是大幅减少了粮食征购任务,1970-1977年,霍邱县每年粮食征购任务都在1.7-1.8亿斤,1977年减少到1.4亿斤,1979年更是大幅减少到6600万斤,即使是1980年承包制后的第一个丰收,征购额也只是1.23亿斤,比74-76年少了6000万斤,这意味着农民可以以更高的超购价和议购价将粮食卖给国家,增加了收入。

                    其次,国家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统购统销依赖,霍邱的粮食统购价格,1961年调高过一次,提高粮油统购价格27%,1966年,粮食统购价加16.34%,1979年统购粮食加价21.32%,超购粮油均加价50%,从粮食到油料,从统购价到超购价,79年均为历史最大增幅。1983-1985年,经济作物收购分别调至倒四六和倒三七,即三成按统购价,七成按超购价,这也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

                    ------------------------

                    你可以看看霍邱的情况是否与你家乡的情况类似。

                    从国家宏观层面粮食进出口情况看也可以印证:

                    20世纪70年代末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起点的改革,其最初目的就是通过减少粮食征购基数,以缓解农村的粮食供给缺口,提高和改善农民生活,这使本来就已经存在的城市粮食供给缺口进一步扩大,这一缺口不得不通过进口粮食的渠道来填补。

                    1979年以来中国粮食进口大幅度上升,常年粮食进口量平均达到1267万吨,最高年份达2040万吨(1995年),而1979年之前的十年,粮食进口平均仅为300万吨。八十年代中国粮食进口量如此之大,以至于带动了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的急剧上升,成为国际粮食市场上一个特别突出的“中国现象”。

                    通宝推:阴霾信仰,桥上,
            • 家园 生产队未期已有氨水供应

              生产队未期已开渐渐有化肥了。以我那为例,氨水,然后大约半年或一年,就分小组。碳氨,硝氨(没错,就是炸药),钾肥(红色的),磷肥(灰色)的。那时还要混肥,硝氨炸死人的事也有发生过。然后尿素,复合肥。当时苏联尿素又便宜又好。

              懒厨兄,这些问题已经在各处讨论过无数次的了。

              你肯定不知道,前三十年农民干了什么?整治土地(开荒平整),改良土质(比如冬种绿肥,轮耕,置换泥土,深翻)。建设水利(山塘水库河堤各式大小水渠),修路,牧渔副。

              包产后,做了什么促进生产生事?按你们说法,就是勤快了,然后就吃饱了?你得把中国农民看得多蠢才会相信这样的话:宁愿挨饿也不勤快点?我在河里有说过,到我们那的老农,温州的,就是假日归客河友那的,传授精技术时,跪着用手把土搓细,被我们那的人视为不合实际。为什么?老农那人均只有一两分地,耗得起这个时间,能多收一斤就能多吃几天,我们那人均一亩多点地,这样做时间来不及。作为对比的是,现在留守老人随便种的懒人田,都有七八百斤,比那时做得死去活来还高产。

              包产最让人高兴的是什么?是只需交几十斤(好象70斤)公粮和一百来块购粮,其他都是自己的,而不上只留百来斤口粮,其他的都交上去。

              讨论,谁赢不重要,重要的是客观情况。

              我不认为自己是左派。真要立个旗,那就算有啥说啥派,简称傻派。

              • 家园 除了事实,还要逻辑

                逻辑上讲,包产到户前后一两年的局限条件会非常接近,包括化肥,水利,最大的不同,就是制度的不同。

                因此对比这前后一两年粮食产量,是最有说服力的。

            • 家园 承包后的前几年化肥数量少,质量也差一点

              我们化学里学过化肥就是氮磷钾,其中氮肥对增产的作用最大,而含氮量最高的是尿素。我记得刚承包的时候,尿素还很少,主流氮肥是碳铵,大概85年以后尿素才成为主流。碳铵之前的氮肥是氨水,这东西易挥发很臭,要储存在专门盖的氨水池里,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我的一个远房亲戚掉氨水池死了。我们那里80年代已经不用氨水了,但是氨水池还在。

              碳铵就是碳酸氢铵,NH4HCO2,含氮量在17%左右。

              尿素就是(NH2)2CO,含氮量在46.4%。

              通宝推:不远攸高,
              • 家园 你这是很接地气帖子了

                我没啥第一手的经验,只能做逻辑判断。

                前段时间看到这个帖子,光标题就错三处,“左派”战力堪忧啊

                里面说:

                四三方案,26个项目,只有齐鲁化肥是在四人帮倒台前投产的,其他都是四人帮倒台后建成投产的。

                如果是真的,那么包产到户刚开始的时候,确实应该也是没啥化肥的,局限条件基本一致,如果粮食也能增产,那么包产到户比公社更能激发积极性,逻辑上,是说得过去的。

            • 家园 得看积极性是怎么来的

              刚才回了一贴就说的这个,很简单,提高价格,减少上缴。

              至于包产整体的积极性,就算用林毅夫的说法也不过40%而已,而且“制度安排”具体是那些安排,是是不是单干吗?

              个人认为化肥只是次要因素,政策激励才是核心。至于为什么很少人提及这点,也许是因为这是在说前三十年没人性,同时也否认了后三十年的功劳。

              • 家园 说到底就是人性

                不同的制度安排,也就是公社与包产到户两种,有心人应该可以对比一下,哪种更能激发农民的积极性,这个才是有意义的辩论。

                • 家园 这也是人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之前的集体经营改为以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及所谓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每个农户的土地规模十分有限。据统计,我国户均经营耕地(含果园菜地在内)不足6亩,且是分块经营,这种土地经营模式与农田水利工程集体受益的特性形成矛盾,村组集体无力履行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职责,主体长期缺位。在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农田水利使用不具排他性,“搭便车”很容易很普遍,最终导致全体农户都缺乏投入的积极性。因此,实施土地按户经营之后,就出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农田水利的第一次大滑坡。

                  而且,没有了集体组织,就算几个农户想投,又能有多大规模呢?挖个下水道还行。

                  • 家园 农田水利的问题我这么看

                    虽然我没有农村的一手经验,但是我知道术业有专攻,让农民自己来搞水利不一定是成本最低的,不如让专业的队伍来做。

                    很简单的道理,农民去搞水利了,花在农田上的时间自然少了,产出自然没那么多,远不如交给专业的队伍,用专业的设备去搞。这个也是常识了。

                    呼吁 @柴门夜归 @假日归客 讲讲他们对农村水利的看法,我只能做逻辑判断:如果像你说的水利状况每况日下,无论化肥如何增产,粮食产量必定不会线性增加的。

                    • 家园 当年的农田水利从宏观上是没有扩大的,但从微观上是更有热情

                      一是从宏观上是没有扩大,但也不是象有的说法那样,全废了;而且TG有钱腾出手后对农田水利是超级加强的,为啥,基建狂魔比当年的人力大会战强太多了。

                      二、当年在微观上,对于打通最后100米,承包后农民伯伯是极大的热情,愿意自己干;而且自家的田分好了放水时间,不论白天黑夜还要去现场看着。使用效率立即大提高。

                  • 家园 还有资源利用率,看华北地下空洞

                    水利不行之后,刚好赶上挖深水机井,大家都漫灌,反正只花电费……结果如何是显而易见的。

                    坐标河北。

                • 家园 人性亘古不变

                  总是有人要用这样那样的理由,来证明承包到户是无效的,呵呵,我真觉得莫名其妙

                  • 家园 当初你提议支持养牛 -- 有补充

                    想必也认可集体的力量组织的力量比单打独斗强吧?为什么一到种田,你就认为单打独斗比有组织强?难道真的认为父辈那么懒,出工不出力?还是真的认父辈那么怂,被大队书记生产队长贪完了都不敢反抗?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楼下几位不知怎么解释59年之后的粮食产生? -- 补充帖

                    刚好qq97河友提供了个50-98年的曲线图。标题

                    用三年灾害让群众积极性降低,解释生产队生产能力差,解释不通吧?

                    一个集体,当然有差异,不同集体间,也是有差异。讨论整体问题,从整体上看好点,不然很容易纠结在大队书记强奸女青年这事上。

                    想起了关于三峡工程豆腐渣的说法,后来有人指出:三峡工程的安全亢余量,真有部分施工做假,也影响不了总体安全。

                    • 家园 现在的我也支持搞大公司土地连片开发,但在当时的条件下

                      当时的工业发展水平下,联产承包是个德政,我认为从饿肚子到让人吃饱饭是个德政。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个规律呀。现在谁都不愿意种粮,不如打工;但在当时,广大农民伯伯没有其他的路走,只能种粮的时候,解放生产力联产承包,就是个立竿见影的德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