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略谈包产到户与庐山会议 -- 张新泉

共:💬255 🌺1256 🌵3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承包后的前几年化肥数量少,质量也差一点

              我们化学里学过化肥就是氮磷钾,其中氮肥对增产的作用最大,而含氮量最高的是尿素。我记得刚承包的时候,尿素还很少,主流氮肥是碳铵,大概85年以后尿素才成为主流。碳铵之前的氮肥是氨水,这东西易挥发很臭,要储存在专门盖的氨水池里,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我的一个远房亲戚掉氨水池死了。我们那里80年代已经不用氨水了,但是氨水池还在。

              碳铵就是碳酸氢铵,NH4HCO2,含氮量在17%左右。

              尿素就是(NH2)2CO,含氮量在46.4%。

              通宝推:不远攸高,
              • 家园 你这是很接地气帖子了

                我没啥第一手的经验,只能做逻辑判断。

                前段时间看到这个帖子,光标题就错三处,“左派”战力堪忧啊

                里面说:

                四三方案,26个项目,只有齐鲁化肥是在四人帮倒台前投产的,其他都是四人帮倒台后建成投产的。

                如果是真的,那么包产到户刚开始的时候,确实应该也是没啥化肥的,局限条件基本一致,如果粮食也能增产,那么包产到户比公社更能激发积极性,逻辑上,是说得过去的。

            • 家园 得看积极性是怎么来的

              刚才回了一贴就说的这个,很简单,提高价格,减少上缴。

              至于包产整体的积极性,就算用林毅夫的说法也不过40%而已,而且“制度安排”具体是那些安排,是是不是单干吗?

              个人认为化肥只是次要因素,政策激励才是核心。至于为什么很少人提及这点,也许是因为这是在说前三十年没人性,同时也否认了后三十年的功劳。

              • 家园 说到底就是人性

                不同的制度安排,也就是公社与包产到户两种,有心人应该可以对比一下,哪种更能激发农民的积极性,这个才是有意义的辩论。

                • 家园 这也是人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之前的集体经营改为以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及所谓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每个农户的土地规模十分有限。据统计,我国户均经营耕地(含果园菜地在内)不足6亩,且是分块经营,这种土地经营模式与农田水利工程集体受益的特性形成矛盾,村组集体无力履行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职责,主体长期缺位。在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农田水利使用不具排他性,“搭便车”很容易很普遍,最终导致全体农户都缺乏投入的积极性。因此,实施土地按户经营之后,就出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农田水利的第一次大滑坡。

                  而且,没有了集体组织,就算几个农户想投,又能有多大规模呢?挖个下水道还行。

                  • 家园 农田水利的问题我这么看

                    虽然我没有农村的一手经验,但是我知道术业有专攻,让农民自己来搞水利不一定是成本最低的,不如让专业的队伍来做。

                    很简单的道理,农民去搞水利了,花在农田上的时间自然少了,产出自然没那么多,远不如交给专业的队伍,用专业的设备去搞。这个也是常识了。

                    呼吁 @柴门夜归 @假日归客 讲讲他们对农村水利的看法,我只能做逻辑判断:如果像你说的水利状况每况日下,无论化肥如何增产,粮食产量必定不会线性增加的。

                    • 家园 当年的农田水利从宏观上是没有扩大的,但从微观上是更有热情

                      一是从宏观上是没有扩大,但也不是象有的说法那样,全废了;而且TG有钱腾出手后对农田水利是超级加强的,为啥,基建狂魔比当年的人力大会战强太多了。

                      二、当年在微观上,对于打通最后100米,承包后农民伯伯是极大的热情,愿意自己干;而且自家的田分好了放水时间,不论白天黑夜还要去现场看着。使用效率立即大提高。

                  • 家园 还有资源利用率,看华北地下空洞

                    水利不行之后,刚好赶上挖深水机井,大家都漫灌,反正只花电费……结果如何是显而易见的。

                    坐标河北。

                • 家园 人性亘古不变

                  总是有人要用这样那样的理由,来证明承包到户是无效的,呵呵,我真觉得莫名其妙

                  • 家园 当初你提议支持养牛 -- 有补充

                    想必也认可集体的力量组织的力量比单打独斗强吧?为什么一到种田,你就认为单打独斗比有组织强?难道真的认为父辈那么懒,出工不出力?还是真的认父辈那么怂,被大队书记生产队长贪完了都不敢反抗?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楼下几位不知怎么解释59年之后的粮食产生? -- 补充帖

                    刚好qq97河友提供了个50-98年的曲线图。标题

                    用三年灾害让群众积极性降低,解释生产队生产能力差,解释不通吧?

                    一个集体,当然有差异,不同集体间,也是有差异。讨论整体问题,从整体上看好点,不然很容易纠结在大队书记强奸女青年这事上。

                    想起了关于三峡工程豆腐渣的说法,后来有人指出:三峡工程的安全亢余量,真有部分施工做假,也影响不了总体安全。

                    • 家园 现在的我也支持搞大公司土地连片开发,但在当时的条件下

                      当时的工业发展水平下,联产承包是个德政,我认为从饿肚子到让人吃饱饭是个德政。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个规律呀。现在谁都不愿意种粮,不如打工;但在当时,广大农民伯伯没有其他的路走,只能种粮的时候,解放生产力联产承包,就是个立竿见影的德政。

                      • 家园 肯定是德政。承包制对中国粮食的增产肯定有大作用。

                        道理不难理解: 前苏联的粮食总是不够,总是要经常在国际市场买粮食。这是因为前苏联没有化肥吗? 显然不是缺化肥。土地更不缺。是经济机制不对。

                        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有这个经济机制的毛病。中国也不例外。朝鲜更明显。

                        另外还要指出一点:80年代初期实行联产承包,其实是放松一点政策给中国农民的事情。中国的农民,被困在土地上太久了,真需要放松一下了,苦了很久了(剪刀差)。

                        但国家又没有条件让他们都马上进城,像现在这样。让农民进城,和“城里人”一样拼生活,才是对农民的终极解放。但那时根本没条件,只好搞个承包制,仿佛解放初期分田给农民一样(高中课文:暴风骤雨,农民分牲口)。也起了一个鼓起农民生活的希望,缓解社会矛盾的意义和作用。

                        通宝推:假日归客,不远攸高,柴门夜归,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