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温故而知新:到底啥样叫社会主义? -- 给我打钱87405

共:💬48 🌺126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就问你两句话

                多少家长老师愁死了,怎么就调动不起来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呢?

                多少企业老板愁死了,怎么就调动不起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呢?

                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你呀,在梦中沉睡。

      • 家园 4.2

        被人偷偷掐过的菜,是有机会“咸鱼翻身”的。很多餐馆就进这种菜,经过洗、切、炒,就摇身一变,成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成品菜。

        跟大家讲件真事。因为我不愿意把事情扩大化,所以对真实事件进行了一定的加工——但我可以保证,加工之后并没有改变事情的本质。

        有一位女生,跟人滚床单,被拍了下来,视频也不知道怎么就流了出去。某男生某天在午休期间用教室里的电视机播放了这段视频,其它在场的同学都看了。然后这位女生的妈就逼着学校追查到底是谁放的,谁看了。学校没办法,也只能“配合”,所谓“配合”大家都懂是啥意思,该走的程序得走,该调查得调查。而这位女生三天两头跟这跟那滚床单非常open的事,大家早有耳闻。

        下面是重点:这女生的妈,就是如今典型的“女拳”。她就死抓着一条:泄露隐私。依我说,笨到家了。中国的“女拳”,多数都是“被人用指甲偷偷掐过的菜”,她们声讨这个,主张那个,说到底,无非就是在吵吵:“我这个菜尽管被人偷偷掐过,其实大部分还是好的,谁不买谁就是罪犯或者是掐菜之人的共犯。”吵吵有用吗?被人掐过的菜,没有(寻常)人会买。餐馆之所以敢买,并不是他们思想有多解放,而在于他们有本事进行深加工,往里面注入了附加值,这不是简单的改头换面。此外,同样的厨子烧同样的菜,一种原材料是没有人被掐过的,一种原材料是被人掐过的,哪个价高?不还是前一种么。

        被人掐过就是被人掐过,这是一码事。没有加工过的叫原材料,加工过的叫成品菜,分属两个范畴,人们会区分对待,这是另一码事。

        如果有一把菜,作为原材料,因某种原因,譬如被人用指甲偷偷掐过,卖不出去了,怎么办?那你就试试将它烹制为成品菜呗。那要是也没办法做成品菜,怎么办?你他娘的可以做成罐头、泡菜卖出去啊!

        旧中国,就好比被人用指甲偷偷掐过的菜。辛亥革命之前,这么看的人还不多,所以会有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这俩都不能算成革命。经过了辛亥革命,在很多中国人眼中,尤其是在年轻人眼中,在年轻人当中又尤其是读过书的眼中,旧中国就是一把被人偷偷用指甲掐过的菜,无论如何“不愿意买”。蒋介石这伙人,蠢笨就蠢笨在这里,他们没有看明白这一点。更早的袁世凯就更不用说了,一点眼力劲都没有。

        所以,为什么共产党最初是“打土豪、分田地”,后来就“变卦”了,要搞集体所有制呢?是因为农民好忽悠吗?不是的。搞集体所有制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短期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一种办法,而之所以要提高农业生产率,既是为了改善大家的生活,又是为了支援工业化建设,这是其中一个要素。另一个要素,那就是“必须来一次深加工”,否则光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字,是不足以旧貌换新颜的,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是“一把被别人偷偷掐过的菜”。如果是这样,那就不可能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而如果无法调动积极性,工业化建设也就不可能在内是一穷二白、外有美帝遏制的条件下向前快速推进。因此,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今天有人讲,国家资本主义跟过去的“官办经济”并没有什么区别,2000多年皇帝官僚制的历史中,历朝历代都是既有“官办经济”,也有“私营经济”,不同样也是多种经济成分么?正因为如此,过去叫官办经济,如今叫国家资本主义啊。仅仅只是叫法不同吗?当然不是。皇帝已经没有了,取代而之的是党中央,氏族、宗族、血亲,这些个已经被废了。

      • 家园 4.1

        说一个看似不相干的话题。

        不断有人发问:为啥会有这么多剩男、剩女?为啥离异的再婚都比剩男、剩女容易?

        这个事并不难理解啊。买菜得早点去买,去晚了就是人家挑剩下的。也不过隔了几个小时,新鲜度能差这么远?非也,剩下来的菜,经的手太多,有的在摘选的时候还要掐一下。你一看这菜被人用指甲偷偷掐过,你还买吗?你可不就不买了么。装菜的盘子也一样。装着菜的时候,你不觉得上面有汤汁叫脏,可一旦把菜吃光了,或者没吃光但不打算继续吃了,那么盘子立刻就被定义成了脏盘子。离异的好比什么呢?好比剩菜,是成品菜,跟人家挑剩下的 新鲜菜,不是一个范畴的。

        我为什么讲这个话题呢?我发现现在有的人貌似活在真空当中,总接不着地气。就我前面举的例子,有人就可劲的批判,要么批判那些偷偷用指甲掐菜的人行为很龌龊,要么批判觉得上面有指甲印就脏了的人思想不解放,我就问一句:你天天批判这个批判那个,买菜你是早去还是晚去?

        顺带说一句,超市里有菜为啥早上跟晚上没啥区别,都能卖出去?人家上面有一层保鲜膜啊。保鲜膜的重点不在于它能保鲜,在于它能防止被人偷偷掐上一把。过去的人,尤其是养闺女的,为啥不许女孩出门?这就相当于加了一层保鲜膜啊。

        考考河友们,被人偷偷掐过的菜,怎么做,才有机会“咸鱼翻身”?

      • 家园 附:我这种“干活派”跟他那种“矛盾派”压根就是两路人

        在“矛盾派”看来,矛盾是可以解决的——即,可以消灭的,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在“干活派”看来,矛盾是不可能消灭的,死亡是不可能避免的。

        这两派眼中的世界,完全不同。

    • 家园 看你说的这本书,感兴趣搜了一下,竟然有全本下载

      http://ee.hrbust.edu.cn/2021/0322/c1081a60679/pagem.htm

      ————————————

      还是哈尔滨理工大学的一个电子工程学院的官方网站提供的PDF链接,能直接下载。很奇怪

    • 家园 温故而知新(3.1):到底啥样叫社会主义?

      经过前面两贴,想必我已经把事情说得比较 清楚了,任务是明确的,总路线是确立的,困难是明摆的。既然说清楚了,那就开始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吧!

      可是呀,我还是要卖个关子,先考一考各位河友,怎么开始呢?第一步干什么,怎么干?我读到这里时不知道干嘛,所以我是本着学习的态度来读中共党史的。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以后,党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和教育工作。首先在党内迅速统一了认识,并在全国人民中取得广泛的理解和拥护,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全面转向动员一切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新阶段。

      1953年6月至8月,党中央举行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会议听取和讨论了高岗、李富春分别作的关于经济建设计划的报告,李维汉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的报告。周恩来在会上传达了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指出:我们 在各个方面执行任务、检查工作和批判错误的时候,都必须以党的总路线为指针。毛泽东到会作了团结全党为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而奋斗的讲话。这次为期两个月的会议,成为党的高级干部学习和贯彻总路线的一次动员大会。

      9月7日,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谈话,向他们解释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毛泽东说: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这一点无论在共产党和民主人士方面都应该明确起来。将全国私营工商业基本引上国家资本主义轨道,至少需要三年至五年的时间。至于完成整个过渡时期的任务,包括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基本上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不是三五年能办到的,而需要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在这个问题上既要反对遥遥无期的思想,又要反对急躁冒进的思想。根据毛泽东的建议,9月8日至11日,政协全国委员会召开第四十九次党委扩大会议,邀请部分工商界代表人物参加。周恩来作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报告和总结讲话。针对工商界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疑虑,周恩来系统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和步骤。他指出:国家资本主义并没有取消资本主义所有制。工商业者只要遵守国家政策法令,不投机不垄断,以企业产品用于满足人民的需要,他们的任务就是光荣的。

      ……

      10月23日,第一届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代表大会开幕。根据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谈话的精神,大会主席陈叔通在开幕词中号召全国工商界人士要为实行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确地发挥私营工商业的积极作用而奋斗。李维汉到会发表讲话,阐述了党对私营工商业的有关政策,尤其对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作了具体说明。……大会于11月12日通过决议,郑重宣告接受和拥护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私营工商业所采取的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

      从1953年底开始,在工矿企业和全国农村普遍开展了对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活动。11月25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关于学习、宣传与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示》,要求务必使每一个职工和家属懂得,只有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国,才能满足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日益增长 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

      11月间,《人民日报》连续发表《必须大张旗鼓地向农民宣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领导农民走大家富裕的道路》等多篇 社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国家为什么要实现 工业化,工业化与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有什么关系等道理,使广大农民群众懂得了支援国家搞工业化,就要多卖粮食给国家,而要多打粮食,必须组织起来。

      ……

      学习和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党、全体人民中间普及社会主义观念的一次空前规模的学习活动。……总的来看,这次学习和宣传活动最重要的是在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的广大范围内,切实地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转变问题……

      好吧,第一步干这个,我get到了。那第二步呢?

      制定一部切实可行的发展国民经济的中期计划,是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工业化主任任务的重要步骤。早在1951年春,中央财经委员会即根据“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部署,着手试编第一个五年计划,1952年7月形成第二稿,即《1953年至1957年计划轮廓(草案)》。经中央政治局讨论,以该轮廓草案作为向苏联提出援助要求的基本依据。

      1952年八九月间,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陈云、李富春、张闻天、粟裕为代表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出访苏联,主要任务是就五年计划轮廓草案同苏方交换意见,争取苏联政府的援助。斯大林在同周恩来等的会见中,对中国的五年计划提出一些原则性建议,并表示苏联愿意对中国的五年计划建设在资源勘探、企业设计、设备供应、提供技术资料、派遣专家及提供贷款等方面尽力给予帮助。

      周恩来、陈云先期回国向中央政治局作了汇报。经讨论,中央确实了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集中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等指导思想。根据中央的指示,1953年初,中财委对五年计划进行了第三次编制。同年6月,改由国家计划委员会进行第四次编制。

      尚留在苏联的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在中财委副主任李富春的领导下,同苏联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广泛接触,征询意见,商谈苏联援助的具体项目。苏联政府对中国的“一五”计划给予高度重视,对中国五年计划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经济发展速度,重工业和基本建设的规模以及具体落实援建项目等进行了具体研究。1953年4月,苏方正式向中方通报了对中国“一五”计划轮廓草案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经研究后,赞成苏联对我国五年计划提出的建议和设计项目清单,表示中国政府愿尽一切力量来完成协定文件 中所规定的义务 和责任。

      5月15日,李富春受中共中央委托,代表中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等文件,规定苏联援助中国新建和改建91个工业项目。加上1950年已确定援建的50个项目,共有141个项目。这些项目包括钢铁、有色治金、煤矿、石油炼油企业、重型机器、汽车、拖拉机制造厂、动力机器及电力机器制造厂、化工厂、火力发电站等,还有若干 国防工业企业。到1954年10月,苏联政府又增加了15个援助项目,由此形成我国“一五”时期苏联援助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这些项目的建设,构成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建设的核心和骨干。

      ……

      1954年2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成立以陈云为主持人的八人工作小组,对“一五”计划纲要草案进行第五次编制。由于旧中国留下的统计资料很不齐全,国内资源状况不明,难以掌握原有企业的生产能力,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部门都缺乏编制经济建设计划的经验,因此,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只能采取边制定、边执行的办法,不断进行修订、调整、补充,前后历时四年,五易其稿,终于形成了我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蓝图。1955年3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原则通过了五年计划草案。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主持拟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会议认为,这个计划“是全国人民为实现过渡时期总任务而奋斗的带有决定意义的纲领,是和平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的指导方针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按照上述指导方针,“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五年中将新建一批规模巨大、技术先进的新兴工业部门,同时要用现代先进技术扩大和改造原有的工业部门;要合理利用和改建东北、上海 和其它沿海地区城市已有的工业基础,同时要开始在内地建设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五年内国家用于经济和文化教育建设的投资总额达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这样巨大的建设投资,是自孙中同提出建国方略以来,旧中国历届政府都无法企及的。

      ……

      总的来看,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既借鉴了苏联的建设经验,又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虽然制定的过程长了一些,但经过多方面 的反复论证,总体是一个比较好的中期发展计划,在我国工业化建设的起步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一五”计划是如何制定的,对此,我“感到震惊”,表示难以理解“究竟是何方神圣完成了这样艰巨的任务”。

      通宝推:呆头呆脑,
      • 家园 温故而知新(3.3)到底啥样叫社会主义?

        “总得交学费的”,这道理大伙都懂。可是真要说到“谁来交这个学费”,那就要起争执了,有人就会说,“这明明是你领导出了问题,凭啥我来掏学费?”所以说啊,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理想跟现实,差距是很大很大滴。群众犯的错误还少么?有多少是党中央给擦的屁股?但是咱们也不能简单粗暴地说群众没良心,功劳都算自己的,过错都是领导的。只能说,矛盾,那是消灭不了的,永远都 有矛盾,无休无止。

        怎样把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需要探索并正确解决的大问题。1953年2月,党中央将1951年12月下发试行的《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作了个别修改,作为正式决议发给各中央局、分局并转各省、市委施行。这个决议要求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有领导、有重点地发展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土地入股为特点,其性质,一方面是在私有财产基础上,农民有土地私有权和其他生产手段的私有权,农民按入投的土地分配一定的收获量,并按入股的工具及牲畜取得合理的代价;另一方面是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又有部分社会主义因素,如实行计工取酬,按劳分红,并有某些公共的财产等。中央认为,“这种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的形式又正是富有生命的有前途的形式。”

        ……毛泽东在约见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时指出,农村工作部的任务,是把四万万农民组织起来,在工业化帮助下,逐步走向集体化。这是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这个问题很复杂,在某种意义讲,比工业化更困难一些。

        ……

        1953年春,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总体上健康的,但在华北、东北、华东等局部地区出现了急躁冒进现象,在农民群众中引起了思想混乱,并直接影响了备耕工作和春耕生产。3月8日,邓子恢将这些情况向中央作了汇报。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当天就发出《对各大区缩减农业增产和互助合作发展的五年计划数字的指示》,16日又发出《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17日发出《关于布置农村工作应照顾小农经济特点的指示》,19日发出《关于解决区乡工作中“五多”问题的指示》。在这些指示中,中央深刻分析了农村各项工作中产生急躁冒进、强迫命令的错误和屡纠屡犯的原因,指出不顾小农经济的私有性、分散性这些本质特点,强求经营条件的整齐划一,未经群众自己亲身的体察和经验就急于推广生产改革,必为群众所难接受,带来损失并引起农民的怨恨,将好事变成坏事。因此,各地在向农村布置和进行工作,领导农业生产的时候,要时刻记住并照顾到小农经济的特点,不可自上而下地强求一致完成;即使在农业互助合作组织普遍发达的农村,也要考虑到目前这些组织还是建立在私有财产基础之上的,对一些行之有效的先进技术和耕作方法,应深入农民中总结与提高一步,并逐渐推广,不能命令群众一下子执行。中央强调,切不可将行之于集体农庄及生产合作社的办法,机械地用之于个体农民;这一个原则如不掌握好,则所有的好事都会变成坏事。

        为了更有效地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偏差,需要对中央的决议和方针政策作公开的正确 的解释。为此,《人民日报》于3月26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同时发表题为《领导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的社论。这篇社论经毛泽东审阅修改,把中央指示的精神概括为必须首先解决两个关键问题:第一,各级领导机关要“切实将生产任务当作当前农村中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反对工作上的平均主义和分散主义”;第二,要“从小农经济的生产现状出发改进对农业生产运动的领导方法,使之符合于现在农村经济的现实状况,反对工作上的主观主义和命令主义”。4月1日,中共中央将上述两个条件和《人民日报》社论汇编成《当前农村工作指南》一书。毛泽东在为该书写的按语中指出,这三个文件“揭示了党在当前阶段指导农村工作时所必须掌握的理论认识和重要政策原则,以及群众路线工作方法”,要求一切从事农村工作的人员“来一次认真的学习”,将思想水平在整体规模上提高一步。这对于纠正当时农业互助合作工作中的急躁冒进倾向,又防止放任自流现象,起了重要作用。

        以上这段只说一句:“早发现,早治疗,对大家都 有好处”这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吧,总有那么一些人,遮着掩着,还有另一些人,稍微跟预想的不一样,就惊惶失措。也不能说这是蠢笨,只能说,永远都 有这些事。要办成一件事,难呐。所以 说,不横下一条心,终究是一事无成的。然后,还得加一个必要条件:一位英明的掌舵人。

        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后,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并由此带来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全国粮食严重紧缺。新中国成立之初,粮食的产需矛盾、供求矛盾就很尖锐。1953年我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基本建设投资比上年增长83.7%,工业总产值增长30%。这样的快速发展,带动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1953年全国城镇人口达到7826万,比1952年增加663万人,增长9.3%,居民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15%,其中最重要的消费品是粮食。一方面,工业、外贸、城市消费用粮数量大增;另一方面,为工业所需的经济作物和种植面积扩大,粮食的种植面积相应减少;当地农民也需要消费商品粮,使国家在农村的粮食返销量大增,比1952年增加1.3倍。此外,经过几年的经济恢复,一般农民的粮食消费量也增加了,不仅要求吃饱,还望家有余粮。这些情况,导致粮食供求紧张的矛盾更为加剧。

        在制定1953年年年度计划时,中央考虑到我国的粮食需求量将比1952年有较大增长,为与工业发展速度相匹配,农业总产值计划比1952增长6.4%,其中粮食产量计划增长7.2%。但由于农业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增产计划未能实现。1953年粮食产量仅比上年增长1.8%。据粮食部报告,在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的粮食年度里,国家共收入粮食547亿斤,支出587亿斤,收支相抵,赤字40亿斤。1953年一些地区小麦受灾,预计减产70亿斤,形势相当严峻。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需要的粮食,除了公粮(农业税)有保证以外,其余都要从粮食市场上购买,而粮食的供求关系是由市场调节的。供方是非常 分散的上亿农户,购方是国营公司,还有供销合作社和私人粮商。国家通过制定牌价在粮食市场上控制和保持粮价的稳定。可是,1953年粮食市场的需求明显大于供给,一方面 粮价看涨,农民普通有惜售心理,国家无法按合理价格大量收购到粮食,以平抑粮价;另一方面,粮食市价高于牌价较多(在主要产粮区高出牌价30%-50%),私营粮商见有利可图,大肆抢购、囤积,有些地区的稻谷几乎全部被 私商买走。部分城市居民见粮食供应紧张,价格看涨,也参与抢购增加储存。这些因素汇集起来,致使1953年夏收后国营公司的粮食销售量远远高于收购量。尽管国家动用了大量库存,仍然供不应求。

        ……

        “咦,这块你是不是漏打了什么内容?”估计会有河友发出疑问。是这样的,我故意的,我故意“漏打”了最后是怎么来决定粮食供不应求问题的。我就等着某些河友发问:“既然如此,干嘛不去国外买粮呢?”哈哈,有时候,我也是很坏的一个人。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三大改造任务之一。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手工业历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手工业的行业和品种很多,如陶瓷器、度量衡器具、小五金、竹木漆器、农具、制糖、酿酒、面粉、毛皮、针织、刺绣、文具、民族乐器、雕刻等,几乎包括人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广大农村,农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大部分是由手工业生产的,约占所需量的60%-80%左右,而由大机器生产的只是少部分。我国手工业技术源远流长,不少产品不仅驰名国内,而且在国外也很有市场。在工业化建设初期,轻工业还远不能满足人民生产日益增长的需要,手工业的重要性尤其明显。据国家统计局1952年的初步统计,全国城乡手工业工人和手工业独立劳动者达1930余万人,手工业产值由1949年的32.37亿元增加到73.1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0.6%。

        手工业是地方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支援农业生产,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弥补大工业产品的不足以及特种工艺品出口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但是,就其生产方式及发展现状而言,它又是分散的,生产条件十分落后,不能使用新的技术。如果不通过经济改组,将古老的生产方式改造为近现代生产方式,我国的手工业将在生产和销售上遇到许多困难。个体手工业作为小商品经济,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很弱,基础是不稳固的。如果听其自然地发展,会走少数人发财、大多数人破产失业的道路。因此,改造个体手工业的任务,就 是逐步引导手工业劳动者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

        ……1950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工作者第一次代表会议召开,刘少奇、朱德到会讲话。刘少奇强调,手工业合作应从生产中最困难的代销环节入手,主要是供给原料,推销成品,“尽量不采取开设工厂的方式”。朱德也强调先不要急于改变所有形式。会议明确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目的是,联合起来,凑集股金,建立自己的供销机构,去推销自己的产品,购买原料和其他生产资料,避免商人的中间剥削,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1951年和1952年,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手工业生产工作会议,初步确定了组织手工业合作社的方针、步骤和方法。经过重点试办,截至1953年底,全国组织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4806个,社员达30万人,并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组织起来的优越性。

        ……

        由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尤其是对主要农产品和某些工业品实行统购统销、统购包销,手工业的原料供应遇到了困难,个体手工业者困难尤大。对于手工业合作社生产的发展,陈云主张要加以管理和控制,同私营工业的生产统筹安排;要防止产量超过需要,并注意原料是否有保证;要防止新的手工业基础排挤老的基地,组织起来的工人排挤未组织起来的工人。为此,陈云强调:“手工业合作化宁可慢一点,使天下不乱。如果搞得太快了,就会出毛病。”

        ……

        根据中央的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对手工业工作的领导,经常地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地予以工作上的指导和帮助,并相应地建立和健全手工业管理机构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调配与充实各级手工业部门的干部,特别是领导骨干,对手工业的经营管理普遍地进行了一次整顿。……整个来说,这一时期手工业合作化的发展是积极的,也是稳步、健康的。同时,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在供产销方面不平衡;社与社会之间、新社与老社之间、组织起来与未组织起来的个体手工业之间的不协调现象;手工业部门与农村手工副业、轻工业等部门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不相衔接,未能对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等问题做好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社与社会之间、新社与老社之间、组织起来与未组织起来的个体手工业之间的不协调现象”这几个字实在是过于轻描淡写了,人这种生物,那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滴,你说是公正与平等兼顾的,他却说“那为啥 我兜里的钱比他少呢?我就是个百姓,他却是个官呢?”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翼。根据中央确定的方针,就是要在一定的时期内,有步骤地把一切对国计民生有利而又为国家所需要的资本主义企业,基本上改造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并使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向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然后在条件成熟时,逐步地变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为社会主义经济。

        1953年以前,以加工订货、统购包销为主的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在私营工业中已有较大发展。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后,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新的阶段。特别是国家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相继实行统购统销之后,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私营轻纺工业,在原料供应和销售市场两头都受到国家政策的严格限制,资本家的生产经营不得不接受国家的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由于在私营工业的总产值中,轻纺工业的产值约占2/3,私营工业从产值上看,已大部分被 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从组织形式上看,私营工业中占主要地位的仍是加工订货,实行公私合营的企业很少。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要求,国民经济中的计划管理日益加强,这就需要将对私营工业的改造工作向前推进一步,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1954年1月,中财委召开会议,讨论扩展公私合营工业的计划问题。会议认为:对私营工业实行加工订货,主要是国家和资本家在企业外部的合作,企业基本上仍由资本家管理,劳资矛盾、公私矛盾及由此引起的其他矛盾,难以获得有效的处理。公私合营是社会主义成分同资本主义成分在企业内部的合作,生产关系发生重要变化,企业由私有变为公私共有,公方和工人群众结合在一起掌握企业的领导,资本家不再处于支配地位。这样,劳资矛盾、公私矛盾能够朝着有利于公方和劳方的方向 解决,有利于改进生产,纳入国家计划。因此,需要有步骤地将私营企业改造为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公私合营企业。会议确定:1954年是有计划地扩展公私合营工业的第一年,应以“巩固阵地,重点扩展,做出榜样,加强准备”为工作方针……

        扩展公私合营工业的工作,一般是有选择地从规模较大的企业入手,一户一户进行。企业的户数虽不多,但大部分是规模较大、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企业的所有者多 是较大的资本家,有些人是有政治影响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这些较大型的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后,剩下十几万户基本上是生产落后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机器简陋,工序不全,加 上原有经济内部的联系被 打乱,生产上处境更加困难。而国家又不可能 分散力量向这么多中小企业投入资金和干部。这样,扩展公私合营的工作就遇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

        1954年12月至1955年1月,国务院第八(对私改造)办公室与地方工业部联合召开第二次全国扩展公私合营计划会议。会议一开始,各地代表纷纷反映中小私营工厂发生严重困难的情况。加上国营经济部门在加工订货任务的分配上,只管国营、公私合营,不顾私营,更加深了困难的程度。如果不解决私营工业的生产安排问题,扩展公私合营也难以进行。针对这个情况,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1954年12月31日,陈云在国务院召开的关于私营工商业问题座谈会上提出调整私营工业生产的方针,即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在保证社会主义成分不断稳步增长的条件下,对国营、合作社营、公私合营、私营工业实行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方针,进行合理安排,把四种工业都 纳入国家计划轨道。陈云指出,我们 是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国家,对各种经济成分要统筹安排。只管国营不管其他,是会出毛病的。解决私营工业生产困难,必须正确处理公私之间的矛盾,凡国营能让出一部分原料和生产任务给私营的就让出一部分。这就会减少国营上缴利润,但维持私营生产,可以少出救济费,对财政是一样。对私营工业要大体上一视同仁,因为所有 私营工业迟早都 要变成国家的,私营工业的工人与国营工业的工人一样,都是中国的工人,不能另眼看待。

        ……

        新中国成立之初,私营商业经营比重占有很大份额。1950年私营商业在批发方面占71.6%,在零售方面高达85.3%,均占绝对多数。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为了掌握主要货源,稳定市场,已开始着手以国营批发商代替私营大批发商的工作。截至1952年,私营商业经营比重在社会商品批发总额中降至36.3%。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着重加强对私营大批发商的改造。一是扩大加工定货和收购、包销,把私营工业的产品更多地掌握在国营批发机构手中。二是对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采购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使这些大宗交易脱离私商。三是实行粮、棉、油的统购统销,在主要农产品的批发环节排除私商经营。1954年,国家逐步扩大了对农副产品的统购、派购范围,并逐步对有关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所必需的重要原材料,以及人民生活和出口需要的重要农产品实行派购或统一收购。重要工业原料如煤、铁、钢材、铜、硫酸、烧碱、橡胶等完全由国营商业控制,实行计划供应。同时规定私商不得自营一般商品的进口业务。这样,与此相关的一大批私营大批发商被国营商业所代替。

        私营大批发商被代替后,余下的多数是经营次要商品的较小批发商。旧的自由市场的活动范围大大缩小……1954年春夏,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中,有着十余万从业人员的私营批发商因为得不到货源而没有买 卖可做。集镇的私商,因为 主要农产品和农业副产品由国家扩大收购,营业额日益缩小。在城市中,粮食和食油的计划供应,减少了私商的销货量……城乡交流方面,由于农村正在宣传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私商难于下乡,合作社对一般土产一时又无法全部经营,致使某些农副产品的流通出现阻塞现象……

        根据中央的指示,从1954年下半年起,各地按照不同情况,对私营批发商采取了“留、转、包”等不同的改造步骤。留,即凡为国营商业所需要者,可以为国营商业代理批发业务;转,即凡有条件转业者,辅导其转业;包,是指对无法继续经营者,其职工和资方代理人可经过训练,由国营商业录用。经上述改造,余下的批发商户数虽然不少,但都是一些经营零星商品的小户。

        ……

        从市场关系的变化来看,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1954年超额完成了粮食、油料的统购任务,加强了其他农产品的收购,扩大了工业品的加工订货,国家掌握了主要工农业产品的货源。加上粮食、油脂、布匹统销的措施,在许多商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稳定了市场,基本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的需要,特别是保证了城市、工矿区供应和出口的需要,支援了国家的工业化,在财经战线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这是我国市场关系变化的主要方面。

        从另一方面 看,由于 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前进太快,挤掉了大量私商。 在城市,不论批发和零售,私营商业日益萧条,赔累户数占总户数的50%-60%,以至不少私商维于维持生活。农村的形势更紧张,不少地方为了“割断城乡资本主义的联系”,对非统购的农副产品也禁止私商贩运,农民搞副业生产或运销自己的产品被 看成“自发势力”。农村私商多数无法经营,农民要的某些必需品不容易买到,合作社收购农产品的计划也很难完成。对此,农民反映说,“合作社忙死,农民等死,私商闲死”……

        针对上述情况,1955年4月1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场领导、改造私营商业、改进农村购销工作的指示》……

        搬运工作到此告一段落。接下来,自然就是“请听下回分解”。

        • 家园 社会主义集体化又一次被最新的决议给否定

          我不否认以前的人民公社集体化执行中有各种弊端,比如大锅饭出工不出力等等,但是也应该看到集体化一大二公的优越性。早年农田基本建设,水利设施,机械化提高等等都说明了大的方向是正确的。可是有些人鼠目寸光,就是因为有某些问题没有解决,只看到小岗村一些人分田单干粮食产量得到了暂时的提高就简单粗暴的要求全国农村照搬,从而解散人民公社走回头路倒退,根本上还是骨子里认为资本主义好。

      • 家园 温故而知新(3.2)到底啥样叫社会主义?

        续上一贴……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如下决定:一是减少行政层次,取消大区一级的政府职能,将大行政区人民政府一律改为行政委员会,作为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在各该地区进行领导与监督地方政府的机关。二是调整省区建制,加强省、市级人民政府的组织,加重省、市级领导的责任。三是加强中央人民政府机构,增设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体育运动委员会、高等教育委员会、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四个部门。这是适应即将开始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新增设的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由高岗任主席,邓子恢任副主席,陈云等15人为委员。为切实加强计划工作,保证国家计划的执行,1953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关于建立计划机构的通知》,要求中央一级各国民经济部门和文教部门,必须迅速加强计划工作,其有关计划业务,应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导;综合编制各行业长期和年度计划,并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积极推动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壮大,保证各社会经济成分逐步按比例发展。

        由于 国家正在进入工业化建设时期,各方面的工作都要求中央的领导更加集中。但实际情况是,党中央的负责同志过少,工作却十分繁重;另外,党中央的办事机构也不能适应这样的要求。从1952年下半年起,中共中央决定将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各中央局的书记抽调回中央,以加强中央的领导,同时加强中央现有各部、委、办的组织及其工作。

        ……

        中央历来重视正确 地组织党的干部力量来完成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在毛泽东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后,党就预见到工业干部、特别是领导骨干必须早一步准备,以便原来不熟悉或者根本不懂得工业的干部,能够在计划经济建设开始以前有一二年的时间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学习,才能与工业化建设密切配合起来。为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到来,中共中央在1951年10月便决定抽调3000名县处级和县处级以上的干部到国营工业部门工作。1952年下半年,中央先后三次从地方抽调5000多名干部到中央各部门工作。

        ……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中共中央于1953年9月召开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会议着重研究了干部工作面临的新情况,认为必须为苏联援助的新建、改建与扩建的100多个重点项目的厂矿企业,配备足够数量和一定质量的干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鲜明地提出,必须如同战争时期选派大批干部到军队中去一样,下决心抽调大批地委级以上的优秀干部到工业战线上去,派他们去掌握新建和改建的工厂和矿山,把他们锻炼成为工业建设方面胜任的领导骨干。除解决领导骨干外,还要根据统一调整、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对厂矿企业十分缺乏的大量管理干部给予合理的解决。另外,还要解决今后五年内所需要20万技术干部的问题,必须以最大努力和最快速度从工人和知识分子中大量培养新的技术人才。

        ……

        据不完全统计,自1952年至1954年三年中,全国抽调到工业部门工作的干部共有16万多名,其中为苏联援助的重点厂矿选调的领导干部就有3000多名。

        ……

        这一时期,工业化建设带动了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工业战线以外的其它部门也迫切需要配备相当数量的干部……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要大量培养和提拔工农干部,有计划地提高他们的政治、文化和业务水平,特别使文化水平较低的干部逐步提高到相当于高小以至初中毕业程度,以便有效地学习政治理论,掌握业务知识,把他们培养成为各项建设事业的骨干。

        ……

        总的来说……中央和地方党的组织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经过统一调整、重点配备、大胆提拔、加快培养等一系列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上满足了我国工业化建设初期对各方面干部的迫切需要,为顺利完成“一五”计划建设任务提供了组织上的重要保证。

        关于“我们要干什么”,就摘录到这里。下一节,主要摘录“我们要小心什么”相关内容。

        中场休息时,我给大家讲个笑话,是真事。有那么一回,我也是嘴欠,去问一位老哥——这位老哥比我要大上几岁,50出头了——“老哥,你说,这党中央天天都忙啥呢?”老哥一脸正义的答道:“忙个屁!你没听大伙怎么说的吗?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他们就忙个嘴。”我就很不识相的跟这位老哥“杠”上了:“依你这么说,你去跑步的时候,那不也是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么?你肩膀上扛的脑袋上的两片嘴皮子一碰,你两条腿就又酸又痛,你这个嘴皮子在这种情况下还催着你的两条腿赶紧的跑,我也没见着你批判你的嘴皮子啊。”大伙猜,后来发生了什么?还能发生啥,就此绝交了呗。

        1953年是我国由恢复经济到进行计划经济建设的第一年,全国经济情况基本是稳定的……但另一方面,经济工作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首先是在修正税制方面出现偏差。鉴于几年来社会经济不断改组,经营方式和流通环节发生变化,国家税收有下降趋势,中财委对1950年税法进行了若干修正,经政务院批准于1953年1月1日开始施行。由于没有充分估计到税制的变动将牵涉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新税制有些条文修改得不适当,主要是变更纳税环节,将批发营业税移到工厂缴纳,实际上对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加收一道税,而私营大批发商却不纳税,在宣传上则不适当地强调“公私一律平等纳税”的口号,在新税制公布后很短的时间里,引起物价波动、思想混乱现象。各地纷纷向中央反映,毛泽东就此事进行查究并提出批评。

        另外,由于缺乏经验,对我国现有国力和经济建设可能达到的规模了解不够,中财委在编制1953年国家预算时,为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增加基本建设投资,不适当地把上年结余的30亿元列国家预算收入,使预算收入的底子铺大了,发生预算支出膨胀现象。由于预算收支一开始就失去平衡,当年8月即出现21亿元赤字,银行信贷资金紧张,商业部门不得不压缩库存,影响了正常的商品流通。同时,后备力量留少了,也不足以应付意外之外的需要,使国民经济发展发生了一定的困难。

        中央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在1953年夏季召开的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着重检查了前一时期在税收、商业、财政、银行工作中发生的偏差和问题。8月11日,周恩来在全国财经会议上作结论报告,深刻总结了经济建设工作的经济教训,提出应极大地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发展生产,保证需要,提高计划性,防止盲目性。要求在生产实际基础上,区别轻重缓急,逐步解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二)重点建设,稳步前进。要求一切计划必须建立在可靠 的基础上,国家财力必须集中使用在建设的主要方面,提倡节约,反对百废俱兴;必须有足够的后备力量,以保证有决定意义的基本建设的完成,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需要。(三)既要加强集中统一,又要发挥地方与群众的积极性。在原则上,集中统一必须加强,但这并不取消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尤其不应妨碍而应发扬群众搞好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必须加强和服从党的统一领导,各级党委必须抓紧政府工作,尤其是财经工作,党的部分组织必须统一服从中央,以减少或避免可能发生的错误。(五)为了减少盲目性和少犯错误,必须向一切有经验和知识的人们学习。

        9月14日,陈云在中央人民政府会议上作报告,着重分析了财政工作中的缺点、错误问题。他指出,修正税制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公私一律平等纳税”的说法,从表面上看是公平的,但因国营商业的全部利润要上缴国家,还要承担着维持生产、稳定市场的责任,实际上对国营商业是不公平的。问题发生后,中央采取补救措施,对私营大批发商恢复一道税,给予一定限制。关于商业工作中的问题,主要是对市场需要量估计不足,对物资积压估计太高,一度采取“泻肚子”措施,减少加工订货,减少对国营工厂产品的收购,导致市场出现脱销现象。在财政预算方面,主要是列支去年节余的数额没有那么多,产生预备费不够用等问题。

        针对财经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中央在1953年下半年采取紧急措施,动员全党、全国人民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所有这些措施,都得到严格的贯彻执行,很快扭转了经济工作的被动局面。

        ……

        1954年国家财政预算的编制,坚持了“收入打足,支出打紧,留有余地”的方针,避免了收入科目的虚假性。当年国家预算执行的结果,不仅没有动用上年的结合,而且收支相抵,结合16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五年来财政工作日子最好过的一年。1954年,我国长江中游、淮河流域和华北平原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在抗洪抢险、战胜严重自然灾害的困难条件下,各项建设事业仍较好地完成了国家计划。1955年,我国工业因上年农业歉收而受到影响,但经过努力,基本建设任务完成了计划的94%。

        ……

        整个来说,“一五”计划头三年工业化建设取得很大成绩。1953年12月26日,鞍山钢铁公司新建的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七号炼铁炉三大工程举行开工生产典礼。这是新中国重工业 建设中首批竣工投入生产的重要工程,大大加强了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钢铁基地建设,为全国钢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到1955年,基本建设投资已经完成五年计划投资总额的51%;计划要求五年内建成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455个,已有253个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有106年正式施工,已经投产的29个;工业增长 速度三年平均为17.4%,高于计划要求年平均14.7%的水平。许多新建工业企业或工业生产单位采用了苏联先进的技术装备,如机械工业中的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电力工业中已建成的富拉尔基热电站、抚顺火电站、丰满水电站,以及新建的煤矿矿井等。

        这些新的工业企业陆续投入生产后,工业 的生产能力迅速提高。从1952年到1955年,现代 工业在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26.7%到33.6%,全国工业(包括手工业)中生产资料生产所占比重比35.6%上升到42.5%。尤其是机械制造工业 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40个制造系统,能制造1900多种比较重要的产品,在数量上能满足国内建设的一半需要。国家已经能够生产火车机车、大型机床、电机、现代采煤机械、地质钻探机械等大型设备,并试制成功初教5教练机。“一五”计划规定我国发电量平均每年增长17%,而1953年至1955年,实际发电量平均每年增长17%,而1953年至1955年,实际发电量平均每年增长19%,使我国成为同期世界上电力增长最快的国家。交通运输方面,第一座横跨长江天堑的武汉长江大桥已正式动工兴建,全长2255公里的康藏公路建成通车,兰新铁路黄河大桥建成通车。到1955年底,全国公路建设已经提前完成“一五”计划的任务。

        ……“一五”计划实施的情况表明,经济建设要继续高速发展,面临的困难还是相当大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农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工业发展的需要……1953年、1954年农业生产因受灾而歉收,致使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由1953年的30.3%下降到1954年的16.3%,1955年再降至5.6%,这说明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工业 生产增长的快慢。

        能源、交通运输、原材料工业产品的生产,也赶不上工业建设发展的需要……这种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是靠短期突击所能解决的……

        上面这段就有一处,我“鸡蛋里挑个骨头”,税制调整和预算那块,党史的意思是自己工作失误了,我怎么就觉得是有“高手”在背后捣鬼呢?不过党史的说法其实也没有错,甭管是你自己业务不精,还是说你作为一个学生被别有用心的老师带到沟里去了,反正都 要交学费的。

    • 家园 温故而知新(2):到底啥样叫社会主义?

      必须要承认,我第一次读到毛爷爷这句“重点是用一切方法挤出钱来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时并没有太多想法,但向后看了几页,我就很快意识到这句话到底在说什么。说的是矛盾,也就是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这一战略之后有哪些矛盾会变得严重。换而言之,毛爷爷要表达的并非只是“我们要干什么”,还包含着“我们要小心什么”。一语双关,一句话谈两个问题,双功,高效,高级。

      当我们下了决心,要“用一切办法挤出钱来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之后,会有哪些矛盾如果不谨慎对待一定会酿成大祸呢?请允许我一条一条的展开。

      第一条,时至今日,还有人坚持认为我们 不应该打朝鲜战争,更有人认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并没有取胜,而是美国人让着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我说话就不那么客气了:这些个看法,荒唐至极。西方崛起的逻辑或者说路径是什么?八个字,对内压榨,对外掠夺。所以美国是一定要跟中国打一场局部战争的。我在上一贴中提到,新中国的建立恰好处于一个巨大的历史弯道当中,这个巨大的历史弯道有两个内涵,第一个内涵是二战刚刚打完,美、英即便想打也无力在短期内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第二个内涵则相对的隐秘,帝国主义正在进行“升级”,从以硬压榨 、硬掠夺为主转向以软压榨、软掠夺为主,美帝正从英帝手中接过帝国主义的权杖。正因为处于这样一个巨大的历史弯道当中,故而美帝的主策略一定是想方设法地遏制他国的发展。并且美帝还耍了一个花招,玩了一招“声西击东”,摆出一个架式要在欧洲或者说德国跟苏联来一场硬碰硬,暗地里却计划在远东用兵。说白一点,美帝的阴谋就是非要跟中国来几场局部战争,通过多场消耗战消耗中国的人、财、物,不让中国有机会完成原始积累,而朝鲜战争只是“这一盘大棋”当中的第一战。然而,当时国内有些人看不明白这一点,一方面是被美帝的“声西击东”给迷惑,另一方面是习惯性且不自知的“以自我为中心”,展开世界地图时总把中国放中间,而如果把美国放在世界地图的当中,就不难发现,美帝采取“两翼齐飞”并且在西方战场进行冷战、在东方战场进行热战的总策略是有它的必然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晚打不如早打,打得越早,我们的损失就越小,我们就越有可能抓住历史机遇。如果我们不是这样去做,那么虽然我不能武断地说今天的中国早就被美帝踩在脚下反复的蹂躏,但至少可以说,今日之世界格局绝不可能是我们此时此刻所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的伟大胜利,改变的不仅是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全人类的命运。

      正因为当时乃至于到今天国内有些人看不明白这个问题,因此,党中央的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之战略决策并非真的如想象中那般全国上下举双手双脚赞同,实际情况恰好相反。有的人在反复抱怨不应该打朝鲜战争,这场战争把我们中国最优秀的几十万青壮年都给拼光了,接下来怎么搞建设?有的人则想不通,好不容易结束了近百年的战乱,难道不应该休生养息么?还有的人“脑瓜子比较灵光”,很快就想到,能从哪挤出钱来?还不是从大家的口袋里挤出钱?这就引出 了第二条。

      第二条简单的说,那就是要完成我们伟大的任务,确确实实要从大家伙的口袋中挤出钱来。但,各有各的挤法。这是关键,是重中之重。

      大略的说,有两种挤法,一种是要从大资本家口袋里挤钱,一种是要从普通老百姓口袋里挤钱。从大资本家口袋里挤钱,说得直白点,那就是不允许大资本家有生存空间,这是因为从大资本家手中收上来的税远远抵不过大资本家口袋中的利润,而在当时我们的任务又十分的紧迫,因此只能消灭大资本家,以国营经济体取而代之。从普通老百姓口袋中挤钱,同样说得直白点,就是要求老百姓降低预期值,原先预期“新中国成立后碗里多上五块肉”,如今得调整成“三块肉”。

      这两项工作都不好做,并且各有各的难点。大资本家惧怕武力镇压,让人产生错觉,认为大资本家很好对付。其实不然,大资本家属于“聪明人”,他们一看“风声紧”,立马就乖乖认错,表面文章做得很足,实际上玩了个金蝉脱壳,保存了实力,随时都在准备反扑。普通老百姓良心没得说,但是他们看问题往往比较局促,缺乏宏观视野,还时常闹些小情绪,一些政策到了地方很难推动,依习惯性说法,属于“笨人”。怎么用好“聪明人”和“笨人”?这显然是一门黑科技,普通学校、一般书籍中根本就见不到。正因为如此,引出了第三条。

      第三条,也说简单点,那就是我们的干部有没有能力用好“聪明人”和“笨人”呢?答案是整体来看办得不赖,局部问题很多。凭啥说“整体来看办得不赖”?就凭今天美国被中国撵着屁股追,当初发动朝鲜战争的预期基本落空了。那又凭啥 说“局部问题很多”?光是看看西 西河里某些人一天到晚诉什么苦不就明白了么。

      为什么“局部问题很多”是必定会发生的呢?又或者问,为什么毛爷爷在一开始就预见到了这一点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聪明人”和“笨人”并存。正因为 这二者并存,又因为对待这二者的态度和方法从某种意义来说是截然相反的,所以我们的干部在执行的时候很容易犯左和右的错误。左的错误往往就是把普通老百姓当大资本家看,斥责老百姓想多留点余粮是不替国家着想;右的错误则是把大资本家当普通老百姓看,同情大资本家,甚至站在大资本家的立场替大资本家着想。这是当时的人才容易犯的错误吗?并不是,古今中外,一向如此。比如,今天不是有观众替导演着想么?明明是一部烂片,有的观众却“十分理解导演的苦衷”。又比如,今天不是有某些所谓成功的企业家训斥年轻人“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么?明明是如今物质文明发达了,不光是年轻人,很多人都愿意拿出一些钱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大多数都算不上“穷奢极欲”。所以,毛爷爷之所以不必念军校就能指挥军队,不必念工商管理学就能搞经济建设,无它,就两个字:懂人。

      通宝推:呆头呆脑,
      • 家园 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论抗美援朝

        作出抗美援朝的决策,并非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全国上下一致同意。恰好相反,当时国内至少有三种看法:

        一、认为打不过美国。美国在日本扔下两颗原子弹,恐怕要比许多人想象中眼光长远得多,既是为了尽快结束太平洋战争,同时也是为了下一步棋做好铺垫。显然,它发挥了作用。当时国内有人认为跟美军交战无异于找死,人家一颗原子弹就把你秒了,你还打什么打。

        二、厌战。这个好理解,一方面是我们国内乱了近百年,另一方面二战已经结束,实在是不想打,没有别的。

        三、并不惧怕美国,但是很担心消耗太大。这个也很好理解,我们是去一个陌生的战场、跟一支强大的军队作战,即便打赢,消耗也不会小。可 是我们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国民经济,打这一仗,不划算。

        这是三种主要的。并且,在此作用下,进一步产生了侥幸心理,譬如有人就讲,美国帮助南韩占领朝鲜半岛全境之后就会撤军,剩下来是朝鲜人自己内部的事,怎么会关乎我们的生死存亡呢?

        究其根本,这些消极思想的背后都是认知问题,有太多的人并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它能把你打死就绝不会打残,能把你打残就绝不会把你打伤。也没有认清美帝当时只能也只想发动一场局部战争,只能是因为反战情绪在全世界都很高昂,只想是因为 美帝认为只需要几场局部战争就能将中国拖垮,中国共产党接手的中国是被蒋介石弄得乌七八糟的、一穷二白的中国。二者综合起来,那就是美帝是一定要打我们的,但又不会打大仗。

        对于这一点,谁看得最清楚呢?毫无疑问,毛泽东。并且毛泽东的伟大不局限于此,他还料定,美国人吃准了我们不会马上出兵朝鲜。这就好比有个张三去挑衅李四,张三预判最开始李四只是表示不高兴,然后开骂,最后才上手。所以我们不仅要打,并且要迅速的打。事实表明,正因为我们出兵神速,一下就把美军给打懵了。而毛泽东又再一次的提前预见到,美军回过神来之后,会展开报复性的进攻,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适当的收缩,让敌人的拳头落空。这就是为什么朝鲜战争五次战役呈典型的“三段式”结构的原因,一开始是出乎对方意料的迅猛进攻,然后是出乎对方意料的主动收缩,最后是打相持战,逼着美国人谈判。正因为 如此,我以为,毛泽东用兵如神的背后是料事如神,料事如神的背后是知人识人。

        顺带说一句,之前蚂蚁金服准备上市,弄了个68.88元的发行价,这是典型的挑衅。马云跟美帝一样,吃准了政府最多只是表示不满,结果等来的是一大嘴巴子,在上市头一天晚上叫停,具有极强的“伤害性”和“羞辱性”。哈哈哈,帝国主义份子,全世界都长一个样,自以为特聪明,其实他们一直欺负的就是弱者,所以一旦遇到真正的强者,立马被干翻在地。

        其实这个世界上N多所谓的成功人士,本质就是帝国主义份子,他们的所谓成功是以欺负弱者为基础的。毛泽东为什么说这些人是纸老虎呢?就这个道理。在真正的强者面前,这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根本不禁打。马云就是个典型。马云确实聪明,但放在国家层面只是小聪明。在蚂蚁金服准备上市之前,也就是新冠爆发之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始着手整顿金融市场。整顿是什么意思?整顿的意思就是说:你们这些个资本家,识相点,现在立刻马上夹起尾巴,赚该赚的钱,不该赚的你就不要染指了。讲真,这一点,连一些普通老百姓都看明白了,可是为什么马云们却看不明白呢?还这么不识相的来主动挑衅政府呢?说到底,真正的愚蠢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多愚蠢。光是马云如此么?痛扁蚂蚁金服只是一个开始,后来一连贯的打击,比如收拾影视圈、收拾教培圈,哪个不给打到趴下了?俞敏洪那是马云第二。

        我就认一个朴素的道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学无止境。不要觉得自己有多懂、多能、多牛逼,哪天遇到真正的高手了,死都 不知道怎么死的。

        最后我说一句有争议性的话:当心某宝。有的人挨锤了之后是很不服的,然后就会去抱更粗的大腿,觉得抱上了更粗的大腿就能“一雪前耻”,这种人的报复心理很重。话就只说到这,因为 这只是一种预测,或者说,猜想。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