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货币与历史 -- 卢比扬卡

共:💬135 🌺32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还是直接用马克思的原文吧

          《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1],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2]。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

            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3]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4]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钢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商品体的这种性质,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有一定的量为前提,如几打表,几码布,几吨铁等等。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5]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6],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因此,交换价值好象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就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似乎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①[7]现在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个问题。

          某种一定量的商品,例如一夸特小麦,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总之,按各种极不相同的比例同别的商品交换。因此,小麦有许多种交换价值,而不是只有一种。既然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都是一夸特小麦的交换价值,那末,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就必定是能够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由此可见,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我们再拿两种商品例如小麦和铁来说。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1夸特小麦=a吨铁。这个等式说明什么呢?它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吨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因而这二者都等于第三种东西,后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种物,也不是第二种物。这样,二者中的每一个只要是交换价值,就必定能化为这第三种东西。

            用一个简单的几何学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为了确定和比较各种直线形的面积,就把它们分成三角形,再把三角形化成与它的外形完全不同的表现——底乘高的一半。各种商品的交换价值也同样要化成一种共同东西,各自代表这种共同东西的多量或少量。

            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商品的物体属性只是就它们使商品有用,从而使商品成为使用价值来说,才加以考虑。另一方面,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或者象老巴尔本说的:

            “只要交换价值相等,一种商品就同另一种商品一样。交换价值相等的物是没有任何差别或区别的。”[8]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可是劳动产品在我们手里也已经起了变化。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末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们也不再是木匠劳动、瓦匠劳动、纺纱劳动,或其他某种一定的生产劳动的产品了。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现在我们来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

          我们已经看到,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本身中,商品的交换价值表现为同它们的使用价值完全无关的东西。如果真正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就得到刚才已经规定的它们的价值。因此,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也就是商品的价值。研究的进程会使我们再把交换价值当作价值的必然的表现方式或表现形式来考察,但现在,我们应该首先不管这种形式来考察价值。

            可见,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那末,它的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等作尺度。

            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那末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体现在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在这里是当作一个同一的人类劳动力,虽然它是由无数单个劳动力构成的。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例如,在英国采用蒸汽织布机以后,把一定量的纱织成布所需要的劳动可能比过去少一半。实际上,英国的手工织布工人把纱织成布仍旧要用以前那样多的劳动时间,但这时他一小时的个人劳动的产品只代表半小时的社会劳动,因此价值也降到了它以前的一半。

            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9]。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10]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的比例,就是生产前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同生产后者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11]

          因此,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例如,同一劳动量在丰收年表现为8蒲式耳小麦,在歉收年只表现为4蒲式耳。同一劳动量用在富矿比用在贫矿能提供更多的金属等等。金刚石在地壳中是很稀少的,因而发现金刚石平均要花很多劳动时间。因此,很小一块金刚石就代表很多劳动。杰科布曾经怀疑金是否按其全部价值支付过【29】。至于金刚石,就更可以这样说了。厄什韦葛说过,到1823年,巴西金刚石矿八十年的总产量的价格还赶不上巴西甘蔗种植园或咖啡种植园一年半平均产量的价格,虽然前者代表的劳动多得多,从而价值也多得多。如果发现富矿,同一劳动量就会表现为更多的金刚石,而金刚石的价值就会降低。假如能用不多的劳动把煤变成金刚石,金刚石的价值就会低于砖的价值。总之,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并不是由于劳动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就只是使用价值,而不是商品。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而且不只是单纯为别人。中世纪农民为封建主生产交代役租的粮食,为神父生产纳什一税的粮食。但不管是交代役租的粮食,还是纳什一税的粮食,都并不因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①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以上,就是马克思对于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原始定义。

          马克思虽然是用商品来做例子,但他还是承认“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就只是使用价值,而不是商品。” 所以,“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在这两种场合,它都是起使用价值的作用。同样,上衣和生产上衣的劳动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因为裁缝劳动成为专门职业,成为社会分工的一个独立的部分就有所改变。在有穿衣需要的地方,在有人当裁缝以前,人已经缝了几千年的衣服。但是,上衣、麻布以及任何一种不是天然存在的物质财富要素,总是必须通过某种专门的、使特殊的自然物质适合于特殊的人类需要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创造出来。因此,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所以,马克思其实并没有说过不是商品就没有价值,只是说商品必然包括价值和使用价值。所以,一个厨子给自己作好了饭之后,因为突然来了个顾客就把饭先卖给顾客,并不会导致这顿饭从没有价值(劳动力投入)变成有价值或从没有使用价值(能填饱肚子)变成有使用价值,只是由于顾客的出现,而使得这顿饭有了交换价值,变为了商品而已。

          值得讨论的是这句话,“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同样用上述厨子的例子。厨子如果烧糊了饭,显然是不能吃的废品,那么厨子如果把它抛弃了,按马克思的上述定义,当然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但是,如果这时来了个遛狗的,花了一分钱把烧糊的饭买了来喂狗,那么是不是这个“废品”就突然又神奇的具备“价值”了呢?

          对某些人“没用”的东西,对某些人却是有“大用”的东西。这其实就是辩证法。一个东西有没有“用”是使用者来决定的,而不是由生产者来决定的。既然我们无法确定到底一个东西是不是“有用”,是不是"现在没用"但“将来有用”,或者在“此地没用”但在“彼地有用”。那么对于生产出来的,看似“无用”的东西,我们还是只能说“现在不知道这东西有没有用”。既然这东西可能“有用”,我们只能假设所有的人类产品都是含有“价值”的。

          所以,不要机械理解马克思的理论。马克思的另一个领域可是“辩证唯物主义”。研究马克思的经济思想,不能只讲“唯物”,不讲“辨证”。

          不过说实在的,虽然马克思对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论述与西方经济学的供求关系等效。但是从简洁易懂来说,供求关系比劳动价值理论要直观得多,而且也没有那么多佯谬。所以楼下说马哲经济学是热素论和本轮论还是挺形象的。

          通宝推:陈王奋起,北庄,大眼,任爱杰,
          • 家园 供求关系解释价格波动是很简洁易懂很直观,但解释剥削

            就力所不及了吧

            这时候感觉供求关系反而像是热素论和本轮论,比较表面化

            要说资本家没有剥削都是勤劳致富,怎么也觉得不对......

            • 家园 供求关系本来就不是用来解释剥削的

              供求关系不触及所有制,不讲劳动成果的分配,只讲生产和消费在市场上的反映。

              马克思以前的经济学家,多少还讲到剥削的问题。这是由于当时的资产阶级还是新兴阶级,还受到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到马克思以后,资产阶级已经完全占据统治地位,主流西方经济学家就不讲剥削了。

          • 家园 卢比卡扬是对的 -- 有补充

            只有商品才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双重性。

            劳动产品在进入市场交换变成“商品”才和社会联系起来,才具有了社会属性的“价值”。

            劳动者生产并自己消耗的劳动产品并不具有价值,而只是为劳动者自己生产了使用价值。

            自产自用劳动产品在交换的那一刻就不再是原来的自产自用劳动产品,而是“商品”。

            因此厨子自产自用的饭菜和买卖出去的饭菜虽然是同一份饭菜和同样的使用价值,但是两者性质却是发生了根本变化。

            前者是自产自用的劳动产品,后者是进入市场交换的商品。

            不能用进入市场后成为商品的饭菜存在价值来论证未进入市场前自产自用的饭菜也存在价值。

            就像不能用破茧之后的蝴蝶有翅膀来证明破茧前的幼虫也有翅膀一样。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简单地说,价值提现社会属性而非物理属性 -- 补充帖

            价值是商品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物理属性。

            自产自用劳动产品是劳动者“生产”与“消费”的直接同一,并不具备社会属性。

            商品则是劳动者“生产”与“消费”的分离,提现“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提现社会劳动交换,因此具有社会属性。

            • 家园 你这个太过教条,不好

              马克思的年代,无论现代数学还是经济都没有普及,马克思的数学能力在十九世纪非数学家中还算可以,到了二十世纪就不够用了。现代公司各种回购、股权、期权十分复杂,还坚持自用产品没有价值(劳动),毫无意义,在学术讨论上也不方便,完全可以改进。

              马克思对于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劳动、劳动力之间的异同,尽力做了说明,但是效果不佳,因为没有采用数学工具。这本来应该是后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责任,但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建树不多。苏联尚有列昂节夫矩阵、线性规划理论,而我国的经济学家(理论方面),基本是一群废物,除了鹦鹉学舌,就是自作聪明。

              • 家园 这可不是教条,而是原则性问题

                自产自用劳动品是人类生产和消费的直接同一。

                跟羊吃草,虎捉牛一样,只是动物个体直接生命活动。不体现社会属性,是可以孤立于社会存在的。

                而商品则不同,商品表现的人类生产和消费相分离,体现着社会分工的存在,以及社会劳动交换的存在,因此价值是不可以脱离社会而存在,具有社会属性。

                通宝推:卢比扬卡,
                • 家园 不同意,羊吃草有放哨羊,狮子捕猎

                  也有集群合作。蚂蚁蜜蜂等社会性动物更不用说。马克思的古老定义可以用,但没必要深究。

                  事实上,现代经济的主体是规模以上企业,你一天卖500个煎饼果子,都够不上统计标准。纠缠这些意义不大。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实际上是现代会计学支持的,但是我国经济学家理论能力太差,基本混吃等死。

                  • 家园 不对

                    自产自用劳动品是可以不依赖社会存在的。

                    鲁滨逊一个人在荒岛自产自用不需要社会。

                    但商品不同。

                    鲁滨逊一个人在荒岛生产不了商品,因为没有社会,没有交换关系。

                    商品的社会性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社会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突破奴隶制,封建主义分散分隔生产形式,形成社会化大生产的根源。

                    这个是原则性问题。

                    这就是自产自用产品与商品的本质区别。

                    • 不对
                      家园 说鲁滨逊,你把星期五忘了?

                      按照你的意思,一个人不属于社会。两个人就属于了? (我不是在质问你,只是要搞清楚你对于社会的定义。)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偏远村落,与外界几乎隔绝,那么一百来个人,就属于社会了? 那么十来个人呢? 儒勒凡尔纳的《神秘岛》就是十几个人,分工合作,但是没有商品交换,算不算社会?

                      一些山里的猎户,自给自足外加与外来的(单一)货郎交换,算不算社会? 这里就是单个人,加上对外接口的模型。

                      • 家园 跟人数多少没关系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还是一亿个人。

                        只要他们劳动产品只是自产自用,那么他付出的这种劳动就是非社会性的。

                        鲁滨逊的例子只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理解自产自用劳动与社会的分离是多么明显。

                        事实上,封建时代(非雇佣)自耕农绝大多数就是这个状态,商品交换比重极低。

                        因此封建经济无论总量多高都不是社会化大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竞争面前不堪一击。

                        反之,当人们把自己产品同外界交换,即使只是两人间的交换,那么也是以劳动为媒介与社会产生了联系,具备了社会属性。

                        比如鲁滨逊与后来流放岛上的几个船员进行商品交易,这就体现了社会性。

                        当社会里越来越多地自产自用劳动产品转变为商品时,社会生产和消费就从分散孤立状态向社会化生产消费转变。

                        最终社会的一切,包括劳动者本身也从自己劳动的所有者商品化变为供给社会的劳动力商品本身,这就是资本主义化和社会化了。

                        • 家园 所以说地主的可怕和落后就在这里,吃地租很顺畅,虽然节俭点

                          但是我没有必要挑战工业化风险。

                          这就是地主阶级必须消灭的理论基础。

                      • 家园 有交换就应该算。
          • 见前补充 4630657
          • 家园 继续与孟兄讨论

            您引用了马克思的这段原文,非常能说明问题:

            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这句话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一个劳动产品,如果没有用,即没有使用价值,那么其中包含劳动就没有用,没有用的劳动压根儿就不能算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也就是说,一个劳动产品要能有价值,首先就必须有使用价值;而您却把价值和使用价值割裂开,主张即便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也有独立的价值,我不敢说这是谬误,我只能说这至少不符合马克思的主义。

            这里的关口,其实是如何理解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您说的非常好,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去理解价值理论,但我认为您恰恰犯了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如果机械唯物主义真的是一种“错误”的话。

            您举了厨师烹饪食物的例子,这个非常好,非常能说明问题:如果厨师做好了菜,卖给了顾客,那么就是一次蕴涵在商品交换中的完美价值实现过程;如果厨师做好了菜,忽然改变主意,不是出售给顾客,而是自己吃了,那么这道菜的使用价值——填饱人的肚子——当然不会改变,但这道菜的商品价值就在厨师改变主意的一瞬间就不可能再实现了,甚至于就没有了,因为这道菜的价值必须通过其他商品表现出来,通过市场认可实现出来,而在货币经济时代,这道菜的价值是通过货币表现出来的,是通过顾客用支付货币这一市场交易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对这道菜的认可而实现的;如果没有顾客愿意为这道菜付费,那么这道菜内部所蕴含的价值就胎死腹中了——gone,disapear,vanish, you name it.;如果厨师把这道菜烧糊了,只能扔掉,那么更没啥好说的;但,如果出现您说的最后一种情况,有狗主人认为可以买这道菜来填饱狗的肚子,因此愿意为这道菜支付费用,那么这道菜的价值就又立刻实现了!

            说到这里,我非常能理解您的想法,唯物主义么,商品必然蕴含着一个先验存在的、客观的、物质的、内在的“价值”,否则就不是“唯物”主义了,价值竟然看起来像是人的主观意愿决定的?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如果我们这样理解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那么就真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了,堕落成了前苏联经院哲学的水平,在理论上被华盛顿共识击的粉碎,在实践上被美式金融衍生品资本主义击的粉碎。

            是的没错,价值不是一个先验存在的、物质的、内在于劳动产品的“价值”,而是市场交易者的市场交易互动行为所建构起来的客观社会存在。所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从这句我们可以知道,价值本身压根就不是物质的,如果价值是物质的,那么又何须烦劳“使用价值”来做“物质承担者”?

            物质的、具体的、个别的、特殊的劳动过程,创造了使用价值,即物对人的有用性;

            社会的、抽象的、一般的、普遍的劳动过程,创造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问:是什么使得物质的、具体的、个别的、特殊的劳动过程,具有社会的、抽象的、一般的、普遍的劳动的性质?

            答:市场交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