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攀比 -- 给我打钱87405

共:💬207 🌺482 🌵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如果这次印度成功引爆……

                              如果这次印度成功引爆,威力要比一战、二战大得多,是整个人类文明史的一次重要爆炸。

                              所以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印度总在找事。能不找事吗?3000年呐!多少次想爆炸没有成功?憋到这会了。憋得越久,炸得越狠。有人总认为印度 是死火山。死火山?!想多了。

                              但也不能怪这些人,毕竟3000年没有一次引爆成功。问题是,时间越久,越往后概率越高。再不爆炸,会非常危险的,搞不好全人类都会完蛋。

                              印度 要是炸开,至少炸出三层,核心圈就是印度自己,第二圈西至阿拉伯半岛,东至印尼、马来、澳新,第三圈,欧洲大部、非洲北部、我们、俄罗斯、日韩朝,都在其中。

                              为什么我前面讲了四条,只有一条提到印度。这一条就足够强了。沉睡了3000年的印度人民都站起来反抗了,国内的这些年轻人,他们能不动?可能吗!

                              毛泽东伟人呐,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把印度 引爆造成的冲击,降到最低。

                              这是因为印度早晚要爆炸的。所以赶紧练,练得越早,越有可能避免重大损失。相反,如果我们今天还在搞皇帝官僚制,那说不好一块炸飞了。

                              这次如果印度成功引爆,有可能把日、韩、朝三国一块给爆了。这三个国家,都“邪”得很,二战的时候没有成功引爆,这次就难说了。

      • 家园 确实非常惨。
    • 攀比
      家园 河里有些贴,

      文字不尽相同,但总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楼主和消失了的语迟,再比如红脖和小f先生。不过,我自己认为红脖和小f肯定不是一个人。

    • 攀比
      家园 自我感受

      我女儿今天在学校做了一个小调查。之前我跟她说,你的同学过的是精致生活,连拉粑粑都嫌弃的,所以会“尽量”不拉。刚好同学在一块玩“真心话大冒险”,轮到她时,她就提了这个问题,结果是听到一片声音很小的“嗯”。我女儿被同学问的是“初中三年打过多少次架?”

      她的一些同学一周才拉一次粑粑,她打了数不清的架。

      据我女儿说,如今哭也是一种时尚,当然主要是女孩子。得经常哭,哭的时候要注意礼仪,得啜泣。不了解的人还以为她们是真的怎么了,并不是,而是“遇到此种场景,就得哭”,一种“制度”。

      我记得以前在哪听人分析过这种现象。当你听见一位妈妈对孩子说:“你吃面条发出那么大的声音,你有考虑过别人怎么看你吗?”这表明这位妈妈决心告别某种生活方式,显然,要告别的是那种吃面条声音大的生活方式。

      分析说,这通常发生在“移民”身上,比如以前在农村,后来进了城,以前在中国,后来去了美国。

      有些人不理解这一点,时常纳闷的问“他们原来不是生活在农村吗?不是生活在中国吗?怎么这么快就忘了呢?”并不是忘了,而是要“告别”。

      “移民”为什么要“告别”过去呢?【自觉】“往事不堪回首”。不过,通常并不是城里人歧视乡下人,美国人歧视中国人,而是这些移民原先生活在农村、中国时,【自我感受】是受到了严重歧视。多数城里人、美国人只是因为不了解乡下人、中国人,故而【看起来】有所怠慢。

      【自我感受】受到“上层”的严重歧视,是移民“移动”的重要精神支柱,为此他们往往“付出很多”,远超过常人。移民成功之后,自然就会教育自己的下一代,一定不能像“他们”那样。

      除了地理 称民之外,还有“精神”移民,比如识了字,就“告别”了文盲,又比如有机会接触那些所谓的高级艺术品之后,就“告别”了艺术盲。

      实际上,【自觉】“往事不堪回首”极为广泛,“移动”既发生在空间也发生在时间,譬如穿了鞋之后就总“觉得”光脚的日子苦到“水深火热”,今天有一部分中国人通常认同古代中国不懂科学、不搞艺术、不讲医德。

      在我的理解中,孔子的“女子和小人难养”更多的是在描述一种现象。我女儿以前也有这种受歧视的“自我感受”,我花了一点时间让她慢慢明白,通常是“你想多了”,人家可能只在某个局部占了优势,顺带又在嘴巴上占便宜,其实并不是歧视,这很常见。

      我在前面也曾谈及,一些人往往只强调“自我感受”是真实的,却没有注意到,如果跟着它走,往往会将自己置于不利甚至是危险的境地。

      这是因为“自我感受”跟“真相”往往相去甚远,通常年龄越小或者越是没有经验,越是如此。应对的策略就是,“如果觉得吃饱了,就不能再吃了,再吃就撑了。”进阶版则是“如果觉得还差一点吃饱,就不吃了。”

      但需要当心的是,吃饭相对而言容易掌握,毕竟是事“小”易把控,事越“大”,大到大象无形,越难驾驭。

      “移二代”有相当一部分,被自己的父母教育成了“精致人”,他们往往“生理”上厌恶吃面条大声,“情感”上一见到路边小摊就反胃。如果你跟“移二代”及他们的父母谈论艺术,你的态度是艺术其实“也就那样”,他们往往怒不可遏。由于涉及的事和物过于广泛,所以我们一般会用“有洁癖”来描述他们,当然今天会戏谑的说他们过的是“精致生活”。

      我更喜欢 叫他们“脑补王”,活在“我觉得”当中。毕竟,“我的大脑我做主,我才拥有最终解释权”。

      我“爆锤”脑补王的手段通常是:“古人、你爸妈、你以前,过得那么苦,苦不堪言,咋还有你,你现在还活着?”

      我这种“爆锤”往往是想让他们离开,因为“他们非要这么想,别人是没有办法的”。

      该怎么说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花那么多时间“脑补”,实地调查一下不香么?再说了,好多事,不懂,有啥难为情的?

      • 家园 你姑娘想法可以,值得鼓励。

        我个人感觉现在孩子要复杂一些。

        • 家园 不论时代怎么变,做人始终需要会穿鞋,能光脚
          • 家园 关键还是互相接受啊。
            • 家园 真正的好,是能上能下

              大丈夫能屈能伸,往往被人理解为紧急状况,然而并不是,我们这些人,更需要的是平时就要做到“会讲究,能将就”,否则,大活人能让尿给憋死,好好的日子愣是觉得活在地狱中,天天吃药强撑。

              这里也顺带说一句,为什么如今的娃娃们那么脆弱,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被爸妈教育成了“精致人”,过着不接地气的日子,总想去一尘不染的天堂。一旦觉得受到了“玷污”,便“宁死不屈”。

              我女儿前几天接到一封情信,她看了一下,实在太差,就当众给撕了,那孩子还行,也就抹了下眼泪。能这样,不错了。我女儿也有些走运。当真换成一“玻璃人”,当场给你“玉碎”。不过,我个人所见,就得这么“暴力”,换成拖拖拉拉的,后患无穷。

              依我说,啥叫精品?那就是,能在猪圈里过半年,穿上最华美的衣服,并不觉得高人一等。

              穷日子,咱能苦中作乐,阔了,能居安思危,这才叫顶天立地,真人是也。

              不下足功夫,那是修炼不到这个境界的,那是十有八九自寻死路的。

              说到底,还是胜骄败馁,有的人胜了只能一胜再胜,有的人败一次,就一败再败。这叫人生吗?这不就一股市吗?

              最后讲一个实例。

              我时常吹嘘我的女儿的二胡老师高级,然而在我看来,他的老师距离大师差那么一丢丢。什么意思?艺术这种东西,如今被人抬得很高,高得不切实际,所以在艺术表演中,非常强调所谓的“身体语言”,比如你在拉琴时,得不停的晃动身体,摆出一幅很陶醉的样子。我女儿,琴拉得不错,但是给人一种很“糙”的感觉,毕竟,她是个“女汉子”。我女儿的这个二胡老师,就不断的提醒她,甚至批评她,要有“舞台感”。我知道这老师是怎么想的。他自己就是如此,依琴艺论,他当首席完全没有问题,然而他的外形所谓的不佳,永远只能当“老二”。他吃过这种亏,所以,他不愿意他的学生再吃同样的亏。

              我女儿并不理会,所以她在小学、中学这两个阶段,首席的位置往往“岌岌可危”,乐团团长一旦觅得外形上佳、琴艺还凑合的学生,就会把她换下去。这样,声部就有两个首席,一个是名义上的首席,一个是实际上的首席,我女儿就总是那个实际上的首席。

              她的老师为此愤懑,好在我女儿自己不在乎,老师也就没有太用强,但仍然会絮叨这码事。

              我女儿的二胡老师,为什么成不了顶级的大师?【自己能吃苦,但见不得孩子吃苦】!

              什么才叫真正的好?真正的好,就是喜忧参半,有内忧有外患。否则,国恒亡,人恒亡!

              很多人心目中的那个好,都是绝境,死地,是必死无疑的好。

              很多人,看起来是能上能下的,是会讲究能将就,然而他们是“没办法”,他们并不认为这叫真的好。所以,他们发达之后,会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人类的历史,之所以不断的重现相同的故事,恰好就是这个缘故!

              毛泽东为什么会发动文化大革命?他自己就是“三上三下”,他明白了,真正的教育,真正的爱护,就是要让自己的后辈,能上能下,并不能越来越好。用心良苦,又有几个人懂得!

              我女儿如今自己是能上能下,能屈能伸的,但她,就跟很多人一样,固执的认为“这样不好”,我严厉的批评了她:如果你就是这样执迷不悟,那么,你以后不要结婚,不要生子。因为你会亲手杀死他。

              通宝推:真历啊,
              • 家园 孔子与毛泽东

                这一招,如果学不会,一切都是白费。好比说一个出老千的,他费尽了心思掩人耳目,然后呢?他能兑换出钞票吗?所以说,太聪明。

                为什么说人家孔子是真懂人呢?要不然为啥孔家香火延续至今?这才叫顶天立地,会做人!

                你自己能吃苦,不算什么本事,你的子子孙孙都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人的一切【根本】就在于能上能下、能屈能伸,那才叫本事。然而,这不是最大的本事 。

                “啊?还有更大的本事?”

                没错,能让自己这一氏族延续2500年,确实远胜于99.999999%的人,可是,如果有一个人,能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香火不断,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所有的人都能学会“能上能下,能屈能伸”呢?是不是本事更大了?

                孔子说:我服,心悦诚服。我就是个屁。

                毛泽东 说:不要搞个人崇拜,我确实是大巫,孔子确实是小巫,然而更有更大的,这个人将来会教会全人类“能上能下、能屈能伸”。

                孔子说:我不说话了,我再也不说话了,我就搬个板凳一块看着。惭愧呀,真惭愧。我以前总认为自己特牛逼,现在不敢了,彻底不敢了。

                • 家园 哈哈,打个岔

                  >>>>>“没错,能让自己这一氏族延续2500年,确实远胜于99.999999%的人”

                  现在每一个活着的人,他的家族都延续了几千年。如果中间任何一个环节断掉了,还会有他(她)吗。

              • 家园 你这话说得对极了,孩子就得挫折教育

                我就故意制造麻烦,让她烦扰,时不时的感到不舒服,孩子不能惯。

                我才明白你的艺术抬高,其实这是现在环境造成的,搞艺术的真有钱啊!

                不完全是西方的因素,我还是认为有点艺术素养还是好的,鬼子重视这块没毛病。

                有点艺术素养可能对灵感激发有点好处吧。

                能听好歌也是可以的,至于范,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 家园 真正的教育是一次性教育两代人

                  真正的教育,是不是教育一代人,而是教育两代人,即你自己的儿女能屈能伸能上能下,亦要他打小就明白,他将来养儿育女,也得这么干。要一次性,从儿子教育到孙子,如此,方能“接棒”。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