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二共推普灭方在互联网时代留下的连带效应 -- 杨微粒

共:💬112 🌺428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需要补充点现代汉语常识再来胡搅蛮缠

      “天啦嚕!幸亏汉语不是世界通用语言。如果汉语成了世界通用语言,那老舍恐怕也要从「善用北京话的语言大师」沦为「沟通方式有问题的人」了。”

      你需要补充点现代汉语常识再来胡搅蛮缠

      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全国10亿人口时北方方言区7亿人,所以影视时代前多数中国人沟通障碍也不大,徽班进京可以发展为京剧,昆曲行吗?

      全国10亿人口时上海在内的吴方言区8000万人,96年上大学,头两年最怕老师讲着讲着飚沪语(很正常,还不说外聘),等不怕了也快毕业了。不清楚包总去福建多久才听懂下面老百姓方言,快的话甚至能达标值得专门讴歌一番。

      蒋介石之所以搞江浙小圈子,很重要原因是沟通障碍,他们的部分鸟语没在江浙呆过几年不好懂

      现在还搞什么幼儿园方言教育,延迟拼音教学还不如提前教,不尽早制止再追究始作俑者只能说包子没文化

      哪怕2020东方卫视新闻在内,有的年轻少妇上镜头直接说上海话,中老年更严重。如果有字幕,区域电视方言节目控制在一定比例(20%)无所谓,文字和广播就算了,就是内部分裂祸根。港灿报纸方言书面化严重,台巴子也有这类现象,这比表面闹腾要糖吃更值得警觉。

      春秋时期士人就用“雅言”,当代还想着或纵容逆历史潮流而动就是居心叵测!

      “怎么办呢?恐怕还是得像老舍挖掘北京话那样,努力挖掘中国各地方言中的生动表达,将其变成通语。否则,汉语普通话口语的日语化恐怕是难以避免的。”

      台湾被殖民50年口语也没日语化,担心推广普通话导致汉语口语日语化是智商有问题还是居心不良?台湾的“娘炮”化应该是江浙集团整体缺钙还一心当买办的后遗症,说方言就有阳刚之气了?还不如提高台军训练标准,免得PLA一代不如一代,现在部分体能标准(中长跑不在其列)还不如20年前高中生和扩招前大学生

    • 家园 一个常见的文化现象挂上“二共”符号 -- 有补充

      真是一股奇特的气味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一个常见的文化现象挂上“二共”符号 -- 补充帖

      真是一股奇特的气味

      要命的是,对于普通话进行生硬的想象,真正生动的口语却仿佛不存在。展示的不是普通话和方言的冲突,而是臆想的书面语言和真实的说话习惯之间的冲突。

    • 见前补充 4578129
    • 家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动表达

      怎么办呢?恐怕还是得像老舍挖掘北京话那样,努力挖掘中国各地方言中的生动表达,将其变成通语。否则,汉语普通话口语的日语化恐怕是难以避免的。

      语言是一直都在变化中的。中文里的外来语不要太多。早的,例如“菩萨”、“葡萄”等等都是外来语。近的像“同志”、“企业”甚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等都是直接来自日文。事实上,现代汉语早就半日文化了。没办法,大多数的现代名词都是日本人先翻译的。当时国内搞白话文的那批人又大多留过日。像鲁迅干脆就是学医不成回来当文豪了。白话文想不日文化都办不到。

      要生动表达当然没错。但生动表达是相对于时代来说的。老舍的“生动表达”在他那个时代是没问题的。但近百年过去,那时候的“生动表达”早就僵化成文字标本了。

      要说生动表达,《世说新语》里的生动表达处处都是。但下面这段“生动表达”如果没翻译,大家还会觉得生动吗?

      “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为啥现在不生动了?“卿”这字早就从汉语口语里消失了。

      所以还是不要抱着什么方言之类的不放吧。老舍的“生动表达”,也就老北京还觉得生动。就是在当时,你让保定人来听,也不会觉得生动的,更别说南京上海广州的了。

      即使你不是主动去消灭方言,方言也是会消失的。很显然,《世说新语》时代的山东琅琊话和现在的临沂方言并不相同。至少俺没听老乡说过啥“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而随着现代通讯科技的发展,电台、电视的普及,各种方言都是在衰落中的。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如果放到现在很拗口。但是英、美、加、澳、新说的英语虽然有口音不同,但已经没有本质的区别了。不像广东人和福建人之间互相听不懂。即使是三哥的咖喱英文也还是要向标准音靠拢而不是相反。

      反普通话,其实和反白话文、反简体字等等一样,最后都是无用功。一旦开始搞这种保残守缺,就表明思维开始僵化了。思维僵化最后搞出什么来呢?可见“憂鬱的臺灣烏龜”

      通宝推:笑看风雨,陈王奋起,
    • 家园 “大概率” 正是鲜活的语言,何错之有?

      用在遗书里面,“八成” 就显得轻佻,我看不出用 “大概率” 有什么不对。

      我在小学生时代就知道 “概率” 的意思,说什么高中数学? 我看是作者那块需要加强文化扫盲。

      这就说到下一个问题了,什么样的用词 “鲜活”,什么样的用词 “机械”,标准是什么? 而是否鲜活就是好,机械就是不好? 不同文化水平的人,恐怕难以达成一致。老舍虽然是语言大师,那也不是每个字都是圣经,前后两篇文字,略有不同,但是差异并不大。你啧啧有声的 “那个味道”,也许只是孔乙己式的敝帚自珍。

      官方推广普通话,限制方言使用,但是外来语受到的限制更大,如果方言用词敌不过外来语词汇,大浪淘沙,优胜劣汰,只能说明人家更加 “鲜活”。汉语本来就有巨大的包容性,吸收一些外来语的词汇,增强表达能力,大好事啊。

      我倒觉得,你念兹在兹的 “鲜活”,跟养生广告的有机绿色纯天然一样,发展下去就是氯化钠有毒、我们恨化学、反对小区变电站一类。

      通宝推:笑看风雨,
      • 家园 在印刷术时代成立的规律在互联网时代不成立

        限制方言使用,但是外来语受到的限制更大

        在印刷术和电视的时代您当然可以做到「限制方言使用,但是外来语受到的限制更大」,但是在互联网上显然做不到。

         2010年初,当时的广电总局曾向央视等媒体下发通知,要求在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能再使用诸如“NBA、CBA、F1、GDP、WTO”等外语缩略词,取而代之的是“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美职篮)、中国男子篮球联赛、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国内生产总值、世贸组织”等中文全称或简称。当时就有网友调侃——是否“CCTV”也得改名儿?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02/16/nw.D110000gmrb_20190216_3-12.htm

        然而,国内有足够多的懂英语、日语……的网民,还没等到广电总局发文呢,网民就已经把外语中的表达搬运过来了。

        @绝对不是白领 经常强调互联网时代和之前印刷广电时代的异同,这也是其中之一。

        • 家园 咦,刚才说语言和文字不同的,不就是你自己么?

          楼下有人举了秦始皇书同文的例子,你说语言和文字不同。

          互联网能够搬运外来语,不能够搬运方言? 那只能是因为方言没有书面表达,而这就是文字的范畴,不是口语的范畴。

          要比较文字,那就中文跟英文、日本来比较。要说口语,方言比不过外来语,那还吹什么鲜活? 早死早超生么。

    • 家园 方言这东西,消灭了也就消灭了,没啥可惜的

      做为一个工科生,对于所谓方言凝聚的情感毫无感觉,我认为今后要继续努力,让全世界的汉人都用同一个声音说话,汉人的内部差异越小,就会越团结,越强大。

      通宝推:潜望镜,孟词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