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横跳没有出路 -- 给我打钱87405

共:💬162 🌺457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把问题弄复杂了

                这题目是典型的代数范围内的方程式求解或者更简单的求分数的平方根,可以说和几何范围的勾股定理没有任何关系。在解题过程中引入勾股定理除了增加思维的复杂程度,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 家园 我说一下我做这种题目的方式

        首先声明,这种题目,至少在中学阶段,我没有一次性作对的把握,我的思路就是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遍历,比如常见的,1因式分解2三角函数3数形结合4复数5变量替换等等,如果一个思路能用三分钟或者五分钟的时间做出来,就做,如果不能,就换下一个思路,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不单单的就题论题,而是在做题的同时在反复的构建和拆分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要相信有什么一招制敌的技巧,学霸做题也是试错试出来的,只不过人家是学霸,试错的时间比你短,速度比你快,当然这个只适用于一般学霸,特殊学霸不在我说的范围内

    • 家园 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有它的死期

      怕和贪很好理解。比如炒股,明明跌了很多,但被唬住了,不敢买,左等右等,觉得妥当了,买了,但明明已经 涨了不少,不愿意卖。

      眼下来看,整体情况还算好,但再过十年,等“80后”全面上台,恐怕会越来越贪。

      中国有14亿人口,这决定了中国只有可能是中等发达国家,因为人类的科技能力有这么高。但如果中国想成为发达国家,必定腹 背夹攻。接下来,就是互相指责。

      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有它的死期。以前只会上山砍树,早晚把山砍秃,山秃了,鸟兽就跑了,泥石流就来了,山下的田也毁了,人就没法住了。

      普通人,搞不出来革命性的生产方式,也很难在原来的框架中将其优化。所以,普通人,说到根本,就是数量越多,这个社会越容易崩塌。中国人早就发现石油了,但并没有能力将其大加利用,故没有人感谢中国人。

      所以,普通人遭人恨,只能夹着尾巴做人。饭就这么多,越少越对自己有利,这么想,没有错,这么干,是一定的。

      故此,普通人唯一的活法,就是把普通事做到比别人出错率少。你能少出错,人家就情愿给你一碗饭吃。

      当初,唐人,遇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机会,发现了中原不易见的石油。可惜可叹,唐人错过了这次机会。错过了,就没有然后了。一路向下。

      开元盛世,就是中国人最后的辉煌。要是我们今天,还是像过去那样,拿不出为全人为谋福的创新与革命,必定被围殴,被暴击。

      公元712年,李隆基登基,那一年,李白11岁,杜甫刚出生。这之后,中国人就一直被人按在地上搓,搓了1300年。惨不惨?!

      中国人何德何能,凭什么想过发达国家的生活?比你富的,必定要踩你,比你穷的,必定要打你。给你锯成好截,叫你天天想着发达。

      国家是如此,个人也是如此。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就是不听,能怪谁呢?

    • 家园 怕与贪

      点看全图

      这是初中知识,最后得出的余弦定理,高中才学。我用这个例子就是为了说明,很多人,活在“神话”当中。

      就我们目前的国情来说,年龄大的,偏神话,总是把一些事神话,有各式各样的具体表现,比如常见的神话美国;年纪小的,偏狂妄,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这也瞧不上,那也瞧不起。

      说到底,人,禁不住别人唬,也禁不住别人惑。禁不住别人唬,就是怕,禁不住别人惑,就是贪。所谓时代的特征,就是指某个时间段,主要是怕,还是贪。

      改革开放之前,主要是怕。怕谁呢?怕方鸿渐这样的假洋鬼子。假洋鬼子什么本事 都没有,只能靠咋呼过日子。鲁迅,学医不行,就说学医救 不了国,弃医从文。辛弃疾怎么做的?弃笔从戎。谁真谁假,一目了然。

      改开之后,普通人开了眼界,慢慢也知道了些都是什么人在装神弄鬼,这个怕,就少得多了。这就是今天一些人所说的,中国人有了自信。

      但是新的问题来了,那就是贪。怕和贪,本是一体,怕走了,贪就会来。故说,这是时代的特征,表象而已。

      普通人,做普通事,有什么好怕的?都是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反复锤炼。

      普通人,做普通事,去哪里贪?只会做普通事,上天揽月下海捉鳖一个都不会。

    • 家园 人有三怕

      人生三大怕,怕少年富,怕中年闲,怕老年穷。

      杜甫出生那年,李隆基登基,开元盛世拉开序幕。杜甫,命不好啊。

      这人,不成长 到一定程度,不论出于什么动机,总是表现得比较任性的。任性的人在社会上只有一个结果 ,就是被人按着搓。在我看来,普通人,综合实力不会相差太远,然而任性的人,最终会失去一切机会。

      有的人说,这个社会对年轻人不够宽容。咳,这真是有点不知死活的意思。这么多人要吃饭,且都想吃香喝辣的,管你年轻不年轻,进了社会就是一通搓。谁不服,就搓谁。这两天连续拘了好几个侮辱解放军的,我就不信,这些人真的那么仇恨我党我军,估计多半也就是个普通人,好不到哪里去,坏不到哪里去。可为啥就被拘了呢?小时候挨打太少。

      任何严格的训练,都有“挨打”的功效,所有的不服,都能被困难制服。问题是,如今是一个涂改带横行的时代。涂改带这东西是真害人。

      人是很容易被惯坏的。涂改带,有还是没有,区别很大。没有涂改带,一写就错,一错就划,多了,不用别人说,自己就会有动力,得少出错。当然,能不能顺利纠错,就是下一个阶段的事了。有涂改带,心思就全变了,一涂遮百丑。

      所以我现在看一些学生的答题,惨不忍睹,坏毛病太多太多。越是如此,越是学不下去。

      我并不是在审判涂改带。同理 ,纸易得,笔廉价,也把孩子们惯坏了。

      普通人只有一个能耐,那就是把普通的事做得比别人少出错。这是普通人唯一拿得出手的东西。

      想减少出错率,就得花心思去琢磨,哪些是多余的。高级的,不需要操心,反正也不会,到死也学不会。

      至于什么创新、革命,那都是跟自己一点关联都没有的,脑子不是那么僵化刻板就足够用了。

      我对数学其实并没有兴趣,只不过 是比较擅长。但实际上,也说不上擅长,而是因为我的出错率低。我的出错率低,最开始是因为我小时候不练口算和心算,所以我只能笔算。

      我偷偷对比过,我那些同学,大部分记忆力都很一般,跟我差不多,但他们都很热衷“背”,背口诀、背公式。

      记忆力一般,但又总是背的学生会有什么问题呢?他们没有自信,一道题,做一步就要倒回去检查一遍,做着做着就忘了怎么做了。

      所以跟我的同学相比,他们写一步,我已经 写了两步,因为他们写一步又会倒回去检查一遍,我尽管需要“临时来推导”,但总的速度要比他们快。

      所以,一道题做下来,我 的脑袋仍然保持清醒,我的同学,感受却是头昏脑胀。久而久之,便会排斥数学。

      我长大了之后,才知道这个策略叫:一步一个脚印。

      所以有 人会说我这个人狂妄,因为我不回头。长久练习的结果 就是,迈出之前想清楚,迈出去了,就不要回头。

      为此,我还后来又特地测试过。去的是百度问答,有许多人会悬赏数学题,答的人也不少,所以,类似于抢答。难度中等的题,我的胜率通常都比较高,因为难度 中度往往意味着逻辑链比较长。我不是说只有我才能答对,而是大家都能答对,但我的速度要快得多。所以,我说的出错率,是指过程当中的出错率。

      想降低出错率,需要花很多心思去研究。不是说步骤少就一定好,有些情况,步骤多反而更容易提升正确率,比如,列方程组,在许多情况下,就要比列一元方程强。

      举个例子。几何题 里,经常会出现很多角,∠ABC,∠DEF……看着看着,眼就花了。怎么办呢?

      我想了一个办法,命名。

      令∠1=∠ABC

      ∠2=∠DEF

      ……

      只要有足够的空,我一般会纵列,而不会横列,横列容易看串。

      这样一来,还可以在图上标上记号。尽管前面要花一点时间,但后面太省力了。所以我正儿八经的做几何题,卷面通常都是很“漂亮”的。为啥?符号少呗。

      我还注意过别人用草稿纸。我发现,我喜欢 纵着写,不喜欢 横着写,纵着写,短,分行多。而很多人喜欢 横着写,一写一大串。我后来做编辑工作,才明白我为什么 喜欢 纵着写。图书排版是有讲究的,一行多少个字,太少,太废纸,太长,对阅读不友好。

      我就专门琢磨这些东西。见到别人做得好的,“养眼的”,“流畅的”,我就借鉴过来,再加以改装。所以我并不是对数学有兴趣,而是因为我不讨厌数学。

      再举一个小例子。一次二元方程组:

      2x+7y=8……①

      3x-5y=12……②

      一般人会写成:①式*5+②式*7,得……

      猜猜我会怎么写?

      2x+7y=8……①,

      3x-5y=12……②,

      ①*5得:10x+35y=40……③

      ②*7得:21x-35y=84……④

      ③+④得

      31x=124

      我往往宁愿多写,以此换得一个【一目了然】。

      所以我其实很不喜欢 用电脑来讨论数学问题。太难写了!并且电脑用多了之后,我有了当年我同学同样的感受:出错率太高。我后来想一下,很有可能是因为电脑比涂改带还“好使”,随便擦拭。下一部电脑,我一定要换个手写的。

      就说这么多罢。严格,表现在方方面面,每个人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定在哪严格。我以为,普通人,就得学会把普通的事做得比别人出错率低。

      通宝推:xhUserI,方平,
      • 家园 如何教育孩子,是家长的选择。但是

        应该考虑一下是不是你自己的人生哲学传授给他(她)。

        我老婆问过我,你懂这么多,为什么从来不教儿子。

        我的回答是:

        第一,你教的很好,我参与进来,就是捣乱,我配合你的安排。

        第二,我懂的这些套路,儿子日后都用不着,教给他,反而会让他困扰。

        其实我儿子没有我聪明,普普通通,但是没有继承我的性格缺陷。

        这点我很满意,坚决控制住自己,不多说话,做家庭背景板。

        ---------

        忍住不说话,也是对孩子负责。

        特别有说话欲望的,更应该加强自控。

        --------

        我没有指责您的意思,但是看您的帖子,细节琐碎到极致,真是很有压抑感。

    • 家园 再干一万年,人类或许就得到了解放

      依我之所见,自有史以来,人类就没有取得什么像样的进展。主要是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教书育人,人类只获取了这方面的经验:有人看起来跟天才一般。说什么人类取得了多么伟大的成就,在我的见解中,就是一个字:吹。再加一个字,那就是:胡吹。

      我也不知道如何教书育人,我的体会就是“纯属在撞大运”。尽管春节期间“手把手的教”,但我知道,其实我女儿并没有接受。只有一句话,她听了之后眼睛发亮:“你知道为什么你做几何证明总是感到很困难吗?其中一个原因是,你不知道三角形的三条边其实还有一个身份,是一个圆里的三条弦,所以三角形的三个角其实也另有一个身份,是一个圆里的三个圆周角,所以……”“所以其实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还可以用圆心角是圆周角的两倍来证!”女儿接道。我很满足。因为“教学成效”大于零。我不会,但结果 是大于零,我为什么 不满足?

      人,原始的人,很容易建立原始的、朴素的唯物观。所以人必定需要吃饭,饭就是物,物质是基础,经济决定 上层建筑。老马这样一说,越发觉得对,简直就是真理。

      然而并不是。人不是物,人是人,人是有情感的,人是一种很难描述的生物——说起来超级简单,趋利避害而已,问题是,什么才叫利与害?一人一个答案。老马天天讲物化,唯物才是真的物化,他连自己都物化了,整天算账。算来算去又算出来了个啥呢?算不出来个啥,因为人不是物,人的账,不能依物来算。

      就教书育人而言,全人类所谓的智慧的总和,也不过是“第一次无意中打开机关的狗”。当狗第一次无意间打开了机关之后,狗就知道,这机关是可以破解的。狗就会去练习,不断的练习,狗才能真的学会如何打开机关。

      所以说,既然不会,但知道必定能破解,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分母做大。既然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分母做大,但仍然靠的是“撞大运”,那么能有一丁点收获,都叫赚大了。原始积累,就是这样的。

      再干一万年吧,一万年之后,兴许人类就真的会了,所有人都得到了解放。说别的,全是鬼扯。

    • 家园 数学入门

      (1)

      点看全图

      将一个正方形沿红线向内折,就能得到一个内接正方形,里面还有一个小正方形。

      然后需要做什么呢?【列出数量关系式】。

      学生需要掌握的是:有几个量,能列几个式。

      这里有很多量,但例子中只讲面积,有4个量,所以至少能列出4个关系式。如同一个未知数对应一个关系式。

      这个,是很多学生没有学会的。

      没有学会,就会有很大的麻烦。因为上述内容是【指导思想】,它的功能是“引路”。

      往下走。

      一共有4个(面积)量,大、中、小正方形的面积,再加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我们给它们分别命名:

      S1——大正方形面积

      S2——中正方形面积

      S3——小正方形面积

      S4——8个直角三角形面积之和

      于是有:

      S1=S2+1/2*S4……①

      S2=S3+1/2*S4……②

      S1=S3+S4 ……③

      以上皆目测可得。

      如果没有前述的指导思想,也就能列出这么多。但如果有,那就不一样,学生会【知道】,“还差一个”,因为至少有四个关系式。并且还能猜出来第四个长啥样:①式中没有S3,②式中没有S1,③式中没有S2,所以第四个式子,应该没有S4。

      那第四个式子是什么呢?

      S1+S3=2*S2

      这个关系式是我们目测不出来的。

      当然,可能会有人说:S1-S2=S2-S3,怎么说目测不出来呢?对此,我会说:那是事后诸葛亮。人家告诉你了,你必然恍然大悟。

      要不然,为什么 勾股定理那么晚才出现?

      不入这个门,数学永远学不会,或者永远会觉得数学难。哪一门,都是如此。入门,就是找到了指导思想,有了引路人。

      继续。列了四个式子,如果学生认识 不到,这全是加减法,因为都是面积,那不算入了门。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将四个式子转换成下面这个样子:

      (a+b)^2=a^2+b^2+2ab

      a^2+b^2=(a-b)^2+2ab

      (a+b)^2=(a-b)^2+4ab

      (a+b)^2+(a-b)^2=2(a^2+b^2)

      以上,熟悉不熟悉?多少初中生天天练这个,完全平方式、平方差、勾股定理?

      再继续,从中提炼出“要素”:

      a+b、ab、a-b、a^2+b^2

      前面两个熟悉不熟悉?韦达定理,又联上二次函数跟二次方程了。

      韦达定理只不过把下面这句话倒过来说了一遍:

      已知一矩形的半周和面积,求各边有多长。

      整个初中的所谓“大难点”,有15分钟就搞通了。

      为什么 难?脑中木有指导思想,心里没有引路人。用粗暴的话来说,就是:没谱。

      5000年前的人类就已经 搞清楚了上述内容,后面只是在“证明”,因为涉及到了负数、无理数……换言之,初中,在学5000年前人类就已经 掌握 的知识,再加一点后期的“延伸”。

      (2)

      数学入门(2)

      为什么同一个节目(比如某个京剧段子),会有人反复的看?

      上面讲到,其实韦达定理只是把一个数学问题倒过来讲了一遍。这里面还有文章。

      所谓韦达定理,就是指,若ax^2+bx+c=0这样的一元 二次方程有两个实数根x1和x2,那么:

      x1+x2=-b/a

      x1*x2=c/a

      而倒过来 说,则是:

      若已知一个矩形的半周和面积,求它的两边各有多长?

      设一边长为x,一边长为y,有

      x+y=m(半周)

      xy=n(面积)

      两式消元联解,就能得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x^2-mx+n=0

      下面出现了重点:

      上述式子,两根必为正数,但是,有可能是无理数根,也有可能解不出来,即,负数开平方问题,也就是后来的虚数根。

      大家注意到了吗?

      一下就冒了三个概念:无理数、负数、虚数。

      然而,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他们看到的是什么呢?同样类型的方程,有的能解出来(整数或分数根),有的表达不出来(不会表达无理数),有的【猜出来有两个根,但完全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它】。

      我们中国古代数学是没有负数概念的,我们用的是“借”这个概念。我们的数学之所以没有像西方人那样建立起一个关于数的体系,恐怕不会有第二个原因。

      所以我们要问:为什么 无理数、负数、虚数这三个概念这很难以建立?

      无理数是怎么回事?无理数是一个“实”的数,所谓“实”的数,意思是说它是可测的,在现实中存在的,客观的。

      所以发现无理数的难度要低。

      负数和虚数,是“虚”的数,它们是一种“过程”数,这很像【功】这个概念,而不是【能】。换言之,负数和虚数是因为计算的需要而出现在数学语言当中的。

      今人之所以感受不到它的难度,是因为今 人只不过把前人的发现背了下来。

      感受不到它的难度,一定会对数学的学习造成巨大的阻碍。

      好好想想,对于人类而言,是很难建立起“过程”数这样的概念的,难道不是?

      因为数学的起源是测量,测量的对象就必然是客观存在的。

      为什么 连牛顿都否认虚数的存在呢?

      很难,非常难。

      那么,为什么 我在这一节的一开始,要提到“为什么 有的人会反复去听同一支曲目呢?”

      因为,这个世界上最难练的功夫 就是:当收则收,当放则放。

      作为事后诸葛亮,有的人会说:数,有“结果 数”跟“过程数”之分,有“实的数”跟“虚的数”之分,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这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呢?

      那为什么 事前不是这样?

      所以,【当收则收,当放则放】这一总策略,并没有被多数人接受,当然就谈不上掌握了。其实,这就是我反反复复提到的:得有两条腿。

      很多人是拒绝“当收则收,当放则放”这一总策略的。

      为什么 ?因为【没有任何人,可以用人类的语言,明确的告诉别人,什么情况下收,什么情况下放】。别人只能说到这里,只能表达出这样一种“意向”。

      多数人采取的策略,往往是【全收】或【全放】。

      为什么 会这样?因为多数人“算了一笔账”,若全收或全放,顶多吃点亏,合计是赚的,何必费那个脑子呢?

      这两天有一则新闻,说的是一个ID为“辣笔小球”的人因侮辱解放军战士而被刑拘。根据我们的经验来看,这样的人,真的是“反动透顶”吗?其实并不是,相反,往往是不知道开玩笑的边界。对吗?

      所以,全收或全放的策略是错的,必须要尽可能的学会“该收则收,当放则放”,必须要【自己去找到】“那个分界线”。

      回到数学,请看下图:

      点看全图

      这是发现勾股定理的两条路径。问:哪个难?

      这两条路径,各有各的难点:

      图中上半部分,采用的策略是“从起始”【直接】跳到“结果 ”,换言之,如果走过程,即将三角形剪下来再重新“拼接”,很难发现勾股定理。

      图中下半部分,采用的策略恰好相反,走的是“过程”,即将三角形剪下来,再重组。但是,即便重组出一个新的图形,也很难“看出”勾股定理。

      而我们回顾整个数学史,不难发现,数学家恰好也有两大流派,一派是“猜想派”,不知道过程,直接猜 出了结果 ,相当于图中的上半部分;一派是“证明派”,根本没有能力猜结果 ,但非常擅长于一步接一步的推导。

      这两大流派往往既有矛盾,又有合作。所谓矛盾,就是“猜想派”提出猜想,“证明派”不予采信;所谓合作,就是“猜想派”提得出猜想,但不会证明,而“证明派”找到了办法将其证明。

      为什么 我会经常说,老师不会教?

      因为有太多的老师,看不出来学生是哪一块强、哪一块弱,应该在哪里下功夫。更不知道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总策略是【连猜 带证】。

      猜想需要什么?天马行空,不受约束。

      证明或者说推导需要什么?动作规范,不可以随心所欲。

      是不是听起来是相悖的?【不】。恰好相反,这俩是互相合作的关系。

      比如前面提到的【有四个量,就必定有对应的四个关系式】,这就是一种规范,掌握 了这种规范,就可以弥补猜想力的不足,通过规范得到一个“想不到的角度”。

      而有足够强大的猜想力,就往往可以破题,破了题,才能启动,否则证明力、推导力派不上用场。

      下面换一个场景,来谈【当收则收,该放则放】或者说成【两条腿走路】,或者说成【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或者说成【枕戈待旦】。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是怎么打赢的?

      事后来看,论装备,论人数,论补给,志愿军根本就不是美军的对手。可是为什么 第一次战役“居然”打赢了呢?

      关键之战,就是彭德怀命令39军直插美军后方,一举拿下了咽喉要道【云山】。实际上,即便如此,志愿军于“客观”层面来看,仍然不是美军的对手,可是为什么 美军就此溃败了呢?

      很简单,打仗不是简单的“拼数据”,打仗是人在打。当美军收到情报,云山被志愿军拿下之后,立刻就陷入了恐慌:“完了!我们被包饺子了”。要说起来,彭德怀乃真战神也。要是林彪来指挥,他是绝不可能下达进攻云山之命令的。因为林彪是典型的“数据党”,在他看来,拿下云山又怎么样?兵力根本不可能围得住美军。既然如此,又何来切断美军退路一说呢?

      所以说,对于怎么打仗,林彪是个小学生,根本就没有入门,彭德怀才入了门。他非常清楚,志愿军秘密入朝,美军不知道志愿军到底有多少人,只要将美军后撤路线当中的某个要道拿下,美军必定陷入恐慌,必定自己拔腿就跑,而美军一旦开始“疯了般的后撤”,志愿军的正面部队趁势追击,美军必定会出现陷入混乱,自相踩踏,必定是兵败如山倒。

      大伙看,这是不是充分说明了,做人做事,绝不能【全收】或【全放】,而只能【该收则收,当放则放】?

      而由于没有任何人可以给出一个量化的指标,教会他人,什么情况下放,什么情况下收,所以练习的重点也只能是不断尝试,不断品味。通过自己尝试,积累相关的经验,通过品味别人的做法和成果,“悟”出点什么来。

      • 家园 总结:

        为什么 这么多人觉得数学难?因为他不会【连猜 带证】啊!

        但是,如果数学的考试,变成【合作】型,那么数学的难度就会降到非常低。

        问题在于,人,是需要一定的【独立完成任务】之能力的。

        不可能所有的事,都跟别人合作。这里有个层次问题。如果说,非数学专业,自己都搞不定,那是很难在社会立足的。

        所以我的意思是说:现行教学,最大的短板,就没有教会学生【双修】。

        双修是很难练的。但必须要学到一定程度才够用!哪一门,哪一科,都是如此。

        为什么 说一定需要起码的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呢?

        因为不这样,你不可能理解对方。你不可能跟对方合作。那才是真的会出现厚此薄彼。如今不就是这样吗?

        因此,在我的定义中,什么叫【入门】?就是你得有“两条腿”,不用太长,但得有。

        怎么才能有“两条腿”呢?你得两头练,你不能采取“全攻全守”这种看似总账是赚的策略,你必须要去琢磨怎么才恰到好处,“该收则收,当放则放”。在这之后,才能真的实现与他人之合作,因为你已经“知己知彼”了,知道自己的长在哪,短在哪,对方长、短在哪,双方如何取长补短,合为一体。

    • 家园 春节期间对我女儿展开了“魔鬼式”训练

      我的要求是,依当前的数学考卷来看,选择题+填空题+小单题,最多1小时内必须做完,争取45分钟拿下,并且得满分。

      选择题每道2分,共8题,填空题一样,小单题5道,每道5分,三样合计67分。考试时间一共120分钟,如果能在45到60分钟内拿下这67分,总分80毫无悬念。

      那么我女儿的问题在哪呢?

      【贫穷的根本,在于“小事”没有做好】。

      什么叫“小事”没有做好?不规范,极不规范。

      证据就是:涂改带用得极多。用这么多涂改带,说明一写就错,一错就要改,并且,一定没有自信,做完一道又要所谓的检查一遍。当然,时间不够用。越是如此,越是没有信心,原本能做出来的大题,也做不出来了。

      不是小孩子才这样,成年人也一样。为什么那么多人做事总是怕这怕那?因为自己的出错率太高。

      所以,做事一定要规范。规范不是僵化,两码事。

      举一个特别的小例子。据我观察,很多人在家做饭时,是炒一道菜,拿一个盘子出来。厨子是怎么干的?先把盘子都拿出来。普遍人如何“改良”?得先盘算一下今天炒几个菜,再备一点富余的,因为有时候一道菜要分开炒,食材要分开装。

      一次性把盘子都拿出来,这就叫规范。

      再举一个小例子,这是我女儿写的过程:

      3x+x/2-3/2=x+1

      2x+x/2-3/2=1

      2x+x/2=5/2

      5x/2=5/2

      x=1

      在不少人看来,这没有问题呀。但是在我看来极不规范。这种不规范其实反应出了作者的思维混乱,似是而非。

      标准动作是这样的:

      3x+x/2-3/2=x+1

      (3+1/2-1)x=1+3/2

      5x/2=5/2

      x=1

      如果只看出来步骤“压缩”了,仍然看错了。这是标准的同类项合并动作——提取同类项的系数,带上正负号,搁括号里面,然后再运算。

      据我不完全统计,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像我女儿那样。关注的是“厉害”。你若指出他“瞧不起”普通、寻常、基础的人、物、事,他还觉得冤枉,自己并没有瞧不起。【都看不见了,这不是瞧不起吗?】

      好比说一个人只顾去摘漂亮的花,却忘了自己垫脚的那块石头并不稳当。当然是要摔跤的。

      所以为什么 这个世界上,那么多人注意不到能源、资源面临枯竭,注意不到全球气温在不断上升呢?因为这都是“小事”,远没有那朵漂亮的花吸引人。

      说回我女儿的做法。大家仔细看,一会移项,一会运算,反反复复,就没有“痛快过”。她做人也是如此。学没有学到手,玩也没有玩过瘾。

      我是手把手的教她怎么个“玩”法。比如我打算好好看一部电视剧。我会怎么做呢?我会把吃的、喝的全都摆好,遥控、电脑、电视机什么的,全部调试到位,然后,撒好尿,拉好屎,枕头放好,毯子放好,最后,人往沙发里一躺,开始。

      她不学啊。觉得我这样干,“多累啊”,“啥事都要先盘算一番”。所以,她自认为她不是学数学的料。不光是自认为不是学数学的料,而是自认为什么料都不是。

      基础认知和行为错了,一切都错了。

      只从我这里学了一点皮毛。比如,她以前热了,把外套一脱,随便一卷,后来跟我学会了如何把衣服翻转过来,既整齐,又快捷。

      但是到现在,她也没有学会垫袜子,她垫出来的永远是一个“球”,我垫出来的永远都是方方正正的。她也没有学会给狗擦脚,我永远是一个脚趾接一个脚趾的擦,她永远是整个脚 掌一块擦。

      按我说的办,躺80,太轻松。问题是,恰恰很多人不这么做。恰恰就是因为很多人不这么做,所以按我说的去做,躺80。

      我读高中的时候有一个同学,那个卷子永远都是干净漂亮的,并且永远都至少有一道题完全是空白。这人平均分一直都在85到90之间。关键在于,从来看不到他有任何的疲惫感。当然不会有。

      我看他就明白了,这是楷模,是我学习的对象,这才是真正的普通人。

      而我家的狗,张飞,压根就没有学会如何当一条普通的狗。它到现在,还没有学会拉屎。每次拉屎都要换好几个地方,无用功做了一遍又一遍。

      什么叫普通人?难的,不会,不会的,一秒钟都不花,试都不试,因为所谓的试完全是瞎猫撞死耗子,所谓的试试运气。容易的,全会,没有一丝多余的动作,干净、麻利,行云流水。

      我现在回顾起来,只有4个普通人当了我的老师,我妈教会了我“如果打不过,可以咬”,我爸教会了我“别指望别人能教你,得自己偷师”,我从我初中的班长那里偷师,学会了如何用草稿纸,我从我高中的同学那里偷师,学会了什么才叫普通人。又有4个不普通的人当了我的老师,老子教会了我“人不能为了追求功名而追求功名,把该的都做了,该有的自然就会有”,庄子教会了我“一切都有用,就看你怎么用”,孔子教会了我“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孟子教会了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一共学了八样。不敢说自己都做到了,但敢说,我一直都朝着这个方向去做。知足了。

      通宝推:cheer,方恨少,PCB,敲门,风雪,脚歪不怕鞋正,夜如何其,漂漂2号,
      • 家园 我觉得你可以换个思路

        你女儿的问题或许是缺乏信心,因此对数学失去兴趣,你可以考虑从培养她的信心和兴趣入手,不要指望一蹴而就。比如先看看她在两个小时内能得多少分,再让她在额外的时间里查缺补漏,这样你可以看出她的主要问题是准确性还是速度。然后你可以给她提一两个有针对性、比较容易操作的建议,说不定下次测试她就可以在准确性或速度上有所提高。看到自己的进步,她的信心和兴趣自然就上来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