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摄影偏见 -- 修罗吕布

共:💬20 🌺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摄影偏见

    作为一个3流的摄影者和2流半的玩相机者,俺终于决定将俺的偏见公之于众。其内容包括品牌,相机技术,镜头,附件等。首先声明,仅是俺的偏见,俺胡说8道,您姑妄听之。

    本人少时曾学画,但向来是老师重点照顾和同学耻笑的对象。在本着持之以恒的传统文人风骨坚持了4年后,终于俺决定不画了,改用拍的,看这些笑我的人画得有俺拍的象吗。这么屈指1算也不少年头了。后来才发现摄影也不是“象不象”这么简单。意气消磨。

    99年俺开始上些中文摄影网站,遇人不淑,认识了1群玩相机的家伙,从此开始改玩相机了,也经历了先玩百家,再专没能大,然后继续玩百家的过程。现在连快门都不常按了。

    俺一共拥有过大约200台各式各家相机,和超过500个镜头。后来经历了砸锅卖铁回家娶媳妇的惨痛经历,俺的closet里仅有30台余孽幸存。

    (结论0:婚姻是所有兴趣爱好的终级杀手。为之1叹,后来者鉴。)

    俺是一个反科学反技术的典型,俺认为绝大多数的相机新技术都是无用的(不是全部,后述),都是marketing的噱头。

    先批数码相机。按照网上批判的结构,俺先立结论再讨论。

    结论1:数码相机是玩具,除了在新闻摄影中有发表的速度优势外,不堪大用。

    俺从96年的磕瘩240开始到前段时间刚卖掉的泥糠D100陆续买过几台数码相机用来作为摄影辅助和给俺娘子拍到此一游。俺读书的年代也曾在学校报社打工,用过14M像素的磕瘩某某型号(就是做在泥糠F5上的那款),最近也玩了玩假能的MARK II。作为一个严肃的摄影者,俺认为数码相机根本不合我的要求。集中体现在

    1。1成像质量差,

    1。2经不起放大和打印,

    1。3色彩偏差严重,白平衡不准,即使当场重调后回家还是要做大量的PS,

    1。4缺少超广角手段。

    好的照片是怎么甄别的?是放在灯箱上用放大镜(loupe)看底片。从整体效果,构图,暴光,主体的编排到主题的突出,甚至光学质量都要严格检视。任何光学摄影都是经不起放大的,放到1定的程度就惨不忍睹了。现在的数码单反有个先天性的缺陷就是片幅。数码底片的幅要小于普通135底片。同样的景物被拍在小底片和大底片上的成像效果太不一样。底片越大放大效果越好。所以玩摄影久了,上中幅和大幅大约也是趋势。同时数码底片的像素是不连贯的,采用一定的差值计算来胡乱填充。听听就皱眉头啊。有人说银盐的底片会有颗粒。俺也持不同意见。的确,从物理上讲颗粒肯定存在。但问题在于一张好的片子的颗粒用肉眼是看不出来的。俺曾经试过用光学显微镜看rvp的底片。俺能找到故意做的标记,但看不出颗粒来。所以说这个颗粒问题对于99%的人来说并不是问题。

    现在的摄影作品除了新闻外,从来没有数码的。不管是纯商业还是纯艺术,数码片子卖不了钱。一般杂志社要照片,都要求不能小于15M,等闲的数码相机拍不出这么大的来。即使能拍出来也没有这么多的信息量。而如果扫底片的话,普通的2400级扫描仪扫出来的就有50-60M,电分的话如果不压缩更大。LOL

    听说美国有些地方用数码拍人像。我从来没见过,也没兴趣看片子。

    数码片只能看屏幕或者打印。问题又来了,屏幕显示还受到显卡和显示器的影响,所见不完全等于所得。经常发生的情况是屏幕上很好看的片子打印出来惨不忍睹。或者可以这样说,俺从来没见过10寸以上稍微能看的数码片。俺拍反转片,有自己满意的片子能够印出来放大,挂在屋里;您拍数码,那就只有在墙上挂显示器了。lol

    还有人说拍胶片太贵了,拍数码俺随便按,随便删,没有冲印的问题。那我要反问,您拍的数码这些年有几张片子是能经得起看经得起放大的?俺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卷里有1张能看。换算成单价,俺每出1张自己满意的片子的成本在10酶刀。即使您用mark ii,您的出片率约等于多少。使用数码容易产生一种惰性,以为不用仔细构图,测光,俺来个大包围就行了。实际情况呢?俺自己的经验是有1半快门是不必要按的。据说平均水平是90%。

    考虑到机身的差价和使用寿命,产品寿命俺觉得还是胶片便宜。比如D70比同等的胶卷相机贵了大约400美刀。(mark2差得更离谱。)这些钱约等于40卷RVP加冲印,如果你象我一样自己买盘片卷胶卷,那就相当于70卷36张。如果在国内,冲印便宜,那差距更大。

    就象唱片从模拟到数码的转变一样,摄影也需要一个类似的过程。同样,数码摄影永远也完全替代不了银盐胶片,就象密纹唱片永远是音响发烧友的宠爱。或许N年后人们能够逐渐忘记反转片的视觉冲击力,但俺不认为俺这辈子能够接受把色彩信息完全用数字表达。这纯粹是感觉范畴。理论上人眼能辨识的色彩信息不是太多,正如人耳能分辨的声音信号也不太多,但如果缺了这个频谱外的信息,感觉就不对了。

    在网上讨论片子时候,大家会说德头油,润,日头普遍干,冷。用数字怎么表达这种感受啊。俺比较而言用泥糠最久,俺看底片能够分辨出泥糠的味道和假能味道的不同,俺不信数码底能反应这种感觉,也不信这些纯感觉类的东西能用数字来表达。

    色彩问题也已提及。网上能找到各家的数码单反的色谱,看了就知道了,真是有点离谱。简单而言,没有一种颜色是能接受的。更别提色散问题了。建议大家用自己的数码相机调到最大分辨率拍胶卷盒。拍完了在电脑上用全幅看各颜色之间的过度。如果你发现你的相机拍出来的片子各颜色只间是干净的,在边缘没有任何颜色混杂在一起,那恭喜你,你拥有了传说中的超级武器。

    白平衡的问题不太大众化,大约只有少数人碰到吧。俺出门拍风景,总要带上些滤镜来调色温。雷登81和85是俺常用的。但如果拍数码,俺就不知道用什么好了。哪怕当场调白,然后设成全手动模式,出来的片子还是基本一样,全都是中间色调。回家PS去吧。俺到目前为止没有调出一张完全满意的色温效果。

    再讲讲超广角。刚才已经提到数底,不管是CCD还是CMOS都小于传统135的片幅,所以就造成了所谓的放大倍率。俺没实际比较过各家顶级机的放大倍率,俺知道的最小倍率也有1.2倍,而通常是1.6倍。你想用20毫米头,如果在1台1.6倍的相机上,(比如泥糠D70,D100,假嫩D REBEL) ,那你的镜头就相当于32MM,广角效果荡然无存。即使是那些号称1。2倍率的顶级机,20MM也成了24MM。别小看这4MM,如果算视角,差了不少啊;如果看价格,20头大约是24头的一倍,别继续告诉我没区别啊。

    当然了,数码相机还是很方便的,家里常备1台玩玩也不错。俺只是提醒大家别中了厂家的广告圈套,别唯数据论。像素高的一定比像素低的好吗?贵的一定比便宜的好吗?数码单反拍出来的片子一定比数傻的好吗?

    元宝推荐:Highway,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从道理上来讲光镜下是看不到所谓银盐颗粒的

      其实胶卷显影就是个胶体中银盐还原成银的过程,这样产生的银是纳米级别的丝状物,光学显微镜下是不可能看出来什么“银盐颗粒”的。

    • 家园 俺说两句

      仁兄的收藏令人羡慕。俺是不入流的,见笑了。

      俺是中立派,两者各有优势,偏见不是好事。举例来说:

      现在的摄影作品除了新闻外,从来没有数码的

      几十年前,大多飞机都是螺旋桨的,现在呢?我们应该看趋势。比如photo.net,上面的照片是否算作品呢?

      我们通常所谓的出片是出的原片,ps出来的不能算。如果要投稿或者比赛的话,通常是直接寄底片,只有少数杂志接受数码文件投稿。

      这个规则的存在是为了防止作弊,现行规则以后不一定会保留。如果有一天能够走到数码原片,这个规则自然会改变。而且,这个规则并不表示数码原创没有好作品,而胶片原创就一定表示更高的可信度。比如那张有名的赛车数码照片(PS)和最近的那张人为诱惑而来的鹰的照片。

      冲印便宜

      俗话说便宜没好货。便宜的冲印,质量往往很差,照片往往颜色不对或带有灰尘,如果不损伤底片的话还有救。质量好的价格从来不便宜。

      白平衡的问题

      俺觉得这是数码相机的优势。胶片有固定色温,理论上讲每张都应该校正。数码的自动白平衡在一定的色温范围内还是工作的。手动校正也只需要一张白纸。

      那么到底是不是真全幅呢?

      俺倒是认为全幅本身没有价值。如果你的考虑是你的镜头都是胶片镜头,那么这是一个因素。但是如果是一个人从零开始,那就不同了。我个人觉得相机机身可以小一些,配小一些的镜头。感光器的技术可以发展,提高分辨率而保持大小和质量。

      胡言乱语完了,俺没钢盔,先撤了。

      • 家园 修了个假,回来了

        猴哥,飞机和摄影不大一样啊。

        一个有严格的数据支持,另一个纯粹是欣赏,感觉的问题。可以和摄影类比的可能是音响,模拟唱片,cd,mp3及其他数码音乐文件。正如俺在和人讨论音响时候讲的,俺能听出mp3和cd的区别,但并不能真正听出lp和cd的区别(听杂音什么的不算)。而俺一个朋友能听出来。他甚至能听出线材的不同来。如果是照片,俺能用肉眼+loupe分出德头和日头,并基本能分出假能和泥糠。并且我认识许多有和我一样眼力的人。别问为什么,谁也解释不出来。

        俺以前也在photo.net贴片子。贴的时候要回答是否manipulate,但是可以选择跳过。现在不常去了。成名的都搞自己的网站了,真正能谈的不多了。同时数码片泛滥,水平降低,都是“再创作”的。比如问一个作者,暴光怎么控制,答曰自动。问数据,答曰ps时用了autolevel,数据没了,等等。

        当然了,俺出门去拍照,还是找photo.net上的朋友问摄影攻略的。

        网上看图受到显示设备和图片大小的影响,其实没什么大意义。如果你真的要做自己的portfolio,我没见过任何一个摄影师是用数码的。

        投稿不接受数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印刷质量差。反转片是可以直接排版的。我是接受ps的,并且俺自己的ps段位也不低。好比是黑白暗房。对于黑白摄影来说,按下快门只是摄影的开始。还有大量的遮,烧,要去做。

        如果你用反转的话,基本都是一个价。每卷20人民币。听说有便宜到10的,俺没试过。至于胶卷怎么保管,我觉得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扔。我的偶像shishamo只带了2盒片子来美国,足够了。

        • 家园 俺也同意,欣赏是个人感觉

          飞机只比可能有些牵强,不过从发烧友的事是说不清的。比如你说的“mp3和cd”区别,这是一个完全可以技术化的问题,而且技术的进步可以改变结果。但是象“听出线材的不同”,这就不是技术问题了,而且研发也不太能在这方面下功夫,这是一种感觉,从某种意义是后天锻炼来的,这随着时代的变化,可能以后的人们就逐渐没有感觉了。

          “数码片泛滥,水平降低”。这个就是数码的通病,也同样用于网络文章等等其他地方。但是对于一个搞创作的人来说,手中只是工具,头脑做决定。你的比较应该是同一级别的人,而不是大众的平均水平--更多的人参与,平均只能下降。而且现在成名的人大多是从胶片起家的,下一代呢?

          印刷质量是个问题,毕竟高清晰度的media back没几个人买得起。不过俺觉得只是放大有问题,小幅已不是问题了。

          关于冲洗,俺只是根据个人和几个朋友的经验,普通影房经常出些问题,最多的是scratch和dust,有些真让俺心痛。

        • 家园 del
    • 家园 do you have your own dark room?

      in your house, or somewhere.

      • 家园 这句问得精到。胶片相对数码的一大劣势就是

        后期制作受制于人。有那矫情的还闹个什么买澳洲的卷拍,寄到国外冲洗什么的。

    • 家园 厉害呀

      说说,都玩过哪些相机和镜头,让我们流口水也好有对象啊。

      RVP的颗粒在4倍的Schneider loupe下要是使劲看,能勉强看出一点点,但用4000dpi的底扫,能清楚地看出来。

      我也是胶卷派,我们有很多观点是相似的,不久前刚挨了很多砖呢,那时要是有老兄在就好了。

      链接出处

      刚买了20卷Provia 100F和10卷Velvia 50,加上存底,加上库存的30卷ISO200和20卷ISO800(用来在室内和晚上拍),准备到法国拍呢。

      不过老兄有点极端了,1Ds2的解像力已经逼近中幅了,说数字的图像质量不好,经不起放大,有欠公允。数字相机的文件尺寸和扫描的文件尺寸不能直接比,F-18的侦察吊舱是50MP的,按照数字相机的比照,文件尺寸应该不超过100MB,略小于4000dpi扫35毫米底片,但分辨率肯定要高很多了。

      等着看你的结论2、结论3、...

      真正的突击队是不戴钢盔的,更不用说防弹衣了...

      • 家园 4000dpi的底扫能看出银盐胶片的颗粒?您别忘了

        底扫也有自己的“底片”――CCD呀。您就那么肯定4000dpi的底扫的CCD的颗粒大小就一定比银盐胶片的小?

        您看到了颗粒是肯定的,不过指不定是什么的颗粒呢。

      • 家园 看来是俺眼神差了

        俺有4倍和6倍的Schneider loupe,但就是看不出来。甚至在光学显微镜下也看不出来。

        要不俺给你寄几张4x5的样片试试?

        兄台是在上海吗?俺真能让俺爹给你寄。

        关于数码和120,我觉得可比较性差了点。

        大胡子给俺传了2005第一期《今日人像》中,1DSII跟120胶片的对比的部分。从杂志上看到的整版照片可以明显看出,全幅数码和120胶片差距明显。有一大特写的人像,模特的眼睛化了很典型的影楼妆,可以看出120的细节清晰程度、色彩层次过渡表现明显好于数码。在我们以前的概念中,全幅数码拍风景可能不如中画幅胶片,但拍人像是没问题的,但从效果看差别很大啊。

        据好事者考证。该杂志已经把拍摄中的人为因素考虑进去,两者都采用了最好的手段(120用反转片电分),结果可以认为是客观的。

        顺便说说,扫描差异也很惊人。俺现在用的6400底扫对付不了高反差。强烈建议试试电分。

        法国建议:长头无用,别带了。高速胶卷也基本很少用。博物馆里比较亮,但通常不能用3脚架,可以带个独脚架。建议考虑带旁轴,机震小。俺试过手持G1在露富宫里拍,5寸没问题。开炫门等地的夜景还行,但光源复杂,建议点测然后大包围。千万别吝啬胶卷。拍的时候别忘了倒异率尤其是rvp,俺自己点测完直接就拍了,结果一塌糊涂,引以为憾。摄像机也没什么用。

        最让我震撼的是街头的流浪汉。攻略是20毫米头,微笑,搭讪,然后猛拍。卡帕说了,离炮火近1点,再近1点。

        • 家园 不会的啦

          老修眼神没有问题。我也有好多RVP,再去仔细瞧瞧,兴许我弄错了。

          改天到Luminous Landscape去找找,他们又很多评论数字的文章,还有对比中幅的。那家伙牛,自己有一台Imacon扫描,12000dpi的电分。

    • 家园 戴上??盔扔??板大……

      14M的柯哌DSLR????是14n或者slr/n,呃????都是F80?C身的全副;柯哌基於F5?C身的????是DCS660/760,呃?商ǘ际嵌M像素,1.3X crop

      晷於色彩偏差,????您的锢示器/打印?C/?呙??x都校?蔬^?幔抠I一套colovision spyder或者macbeth eye-one pro也就是一??1.4?祟^(我不是真leica summilux 50/1.4……)的遑――在真色彩??铨之前,??先用?S迷O?湫??首约旱娘@示器。另外就算是?鹘y您片,?F在杂多?D片社也一?邮窍??呙枞会嵊??荡a?C器比如富士魔戌手出片,如果是?荡a至少能再送去出片之前先整一下,您片呢?您怎能保酌您片的最剿出片效果就是您想要的?

      至於铟粒??铨,且不真??有种叫做?荡a後背的?|西,我用D2H拍的片子(呃只是4M像素)可以用epson 2100打成A4,也就是11寸大小仍然涫利;更之前也用D70的片子在?D片社出咿18寸的片子上?Α?―而且我??真用loupe??近了看咿呃些片子,至少我?]看出啥??铨?怼?

      晷於放大倍率,??是不真?荡a後背,14n、slr/n、slr/c、contax n digital、1ds、1ds mk2呃些全都是36*24mm的全幅,不知您所真的1.2X?暮味??恚?

      拍锾景本?砭筒皇??荡a的樘??,至少????CCD是不行的,X3或杂????合,呃是硬件韵???Q定的。然而影?侨讼衲兀啃侣?呢?篦育呢?偏激一?c的??,有DX真咿,“135根本就是新???C”,真想正??拍锾景的??何必不弄台大幅技戌相?C?

      我?K不是?远ǖ??荡a派,甚至更偏向您片(因??PS水平差……orz),只不咿就算您喜?g一??,也不用偃低另一??吧――退一步真,就算您要砸,至少也???σ?砸的?|西有些了解吧……

      元宝推荐:Highway,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