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卫青的名声 -- 林风清逸

共:💬560 🌺2019 🌵7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卫青的名声

    众所周知,卫青、霍去病是带领汉家军队横绝大漠击穿强寇的大英雄,也是自古以来就以“韩、白、卫、霍”闻名于世的名将,历来享有盛誉。

    问题就出在这个历来享有盛誉上。现代中国对卫青的主流看法是颇多赞誉的,但是历史上,乃至在一些颇有影响力的地方,卫青的名声并不大好。

    据传,南宋时有学者黄震,说:“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 (宋·黄震《黄氏日抄》)”

    那么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史记》是这样评价卫霍的: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称也。(《史记 卷一百一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原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放此意,其为将如此。(《史记 卷一百一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网络上也有人分析李广难封与卫霍扬名的缘故。网友说:“要对照着看,才能鸟瞰那几场战役(见树木又见森林),才能发现当中的玄机。什么常胜,什么难封,当真是宿命,是运气?非也。是政治,是私心。”

    网友这个说法,还有更加直接的来源。据传,在中学教师用书里是这样描述卫青李广之间关系的:

    (李广)最后一役,出塞作战,好不容易当上了前将军,有了“一当单于”的机会,却不料大将军卫青在侦知单于所在后,竟将他调离前锋,使与右路军合并,而自带他的密友公孙敖去迎敌单于。卫青这种反常的做法出于自己贪功帮助朋友恢复侯位,是极为卑鄙的,但他有恃无恐,因为在出征前他曾“阴受上诫”,说李广“数奇”,“毋令当单于”。因此,尽管李广据理力争,卫青一直用强硬态度对待他,命令他速与右将军合军出东道,且不给向导。从这个经过来看,广军的“惑而失道”实在是由卫青一手造成的。

    这一段因为我找不到这个“中学教师用书”,不能很确认是不是真的。不过,我在网上找到一个教案,意思是一样的,有的文字也是一样的,看起来这是初中三年级语文课的教学辅导书,大约是真的。

    基本上,按照这些说法,卫青是一个——谄媚——这词儿这几天我见识了很多次——的小人。

    历史上曾经有人这样评价卫青:

    汉武帝无道,无足观者。惟踞厕见卫青,不冠不见汲长孺,为可佳耳。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踞厕见之,正其宜也。(《苏轼集 卷一〇四 志林四十六条 古迹 武帝踞厕见卫青》北宋,苏轼 )

    这个人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苏轼。

    韩非曾经说过一句话:“儒以文乱法。”孔子自己也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大约不曾想到,在他死后没有多少年,自己的门人子弟就变成了巧言令色之徒。

    卫青是名将,拥有一般人不具有的出色军事才能,拥有一般人不具有的良好机遇,拥有一般人不具有的赫赫战功,尚且如此。

    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呵呵。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做事情向来是很难很难的。有的人也知道做事很难,也说,要鼓励做事情,容许犯错误,但是他们在平时却很容易搞出这种“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事情来。这就是认识与实践相冲突,这就是叶公好龙。

    要解决认识与实践相冲突的问题,就要学习。学习不是看看书、把书本上的知识点往脑子里一装就行了。古人说,读史可以明智。但是读史要读懂才可以明智。毛主席说,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读错了,读不懂,那么读了书也可以依然糊涂。三国时代的刘廙说,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是重失也。读史可以明智,但是读史也可以糊弄人。越读越糊涂,读出一脑袋浆糊的人也不少。

    人要学习,要勤勉而持久的学习,通过学习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古人说,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成事。又说,谣言止于智者。那么智慧来源于哪里呢?智慧并不是仅仅来源于天分,也不是仅仅来源于某次事件的灵机一动,而是来源于持久并且勤勉的学习,来源于持久地将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努力。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说的不是死读书,而是知行合一的努力。人如果不学习,不能勤勉地将自己的认识与实践统一起来,而是每天都过着“欲胜义则凶”的日子,那么叶公好龙、南辕北辙、对面不识的事情还会少了吗?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藏之约,行之行,可以为子孙常者,此言之谓也。周武王为此写了十七条铭文,写完之后,他还谦虚地说:“予一人所闻,以戒后世子孙。”周武王是开国之君,他是可以这样说的。我没这个资格去告诫谁,我只是谈一谈我的想法。如果读者读了以后觉得有点帮助,我是很高兴的。如果读了以后觉得没什么用处,那就请谅解我占用了你的时间。

    通宝推:mezhan,纳米小洞儿,玉米菜,年青是福,唐斩非,epimetheus,ING,猫草,审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匈奴日以合战”一事颇有蹊跷

      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

      匈奴日以合战,说明匈奴总是进攻上谷。

      如果匈奴吃了很大的亏,那么匈奴就不会总是来;如果匈奴沾了很大的便宜,那么李广又不会安然无恙。

      那么合理的情形,应该是你来我往,都有吃亏的时候,也都有占便宜的时候,水平差不多。

      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李广守上谷一事,让我想到了李牧守雁门。

      李牧守卫雁门的时候,命令不得与敌人交战,闷头挨打。于是遭到网友的一直谴责,一窝蜂地大喊印度完胜、中国输了,舆论压力很大,于是赵王就遣使怒斥李牧畏敌避战,不能跨过青藏高原灭了匈奴。李牧表示你们说得都是很好的,但是我就是这个玩法。于是赵王撤换了李牧,换了个敢和敌人交战的。此后一年多时间里,雁门赵军整天和匈奴交战,损失很大,边境地区无法耕牧。赵王没办法,重新将李牧请来。李牧依然如故。几年里匈奴屡次入寇,李牧都选择避战不出。后来将士们战意不可遏制,李牧就精选士卒出战。开初,李牧故意打败仗,由着匈奴歼灭了自己数千人。于是匈奴单于带着大军来抢雁门,李牧歼灭匈奴主力。

      史记是这样写李牧的: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彊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原一战。於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後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再看史记是怎样写李广的:

      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 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 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重新看李牧传,其中与李广情形相当的一段是这样写的:

      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在这短短21个字里面,我们连在这岁余里面代替李牧的人是谁都不知道。

      李牧当年是接近白起级别的大将。在李牧传里面,这种“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的将领,就是一个没名字的背景板,然而到了李广传,却变成了“才气无双”……单看李广传,我们只会记得“李广才气天下无双”。由此可知,看文章千万不要盲目地被形容词带歪。

      从李牧传可以看出,李广虽然是一个有一定本领的将领,但是他显然不是一个可以统帅大军的优秀统帅。

      至少,李广在李牧面前连名字都不能提。

      • 家园 “匈奴日以合战”就不能是李广主动出击?

        “匈奴日以合战”就不能是李广主动出击?

        如果像你说的——

        “匈奴日以合战,说明匈奴总是进攻上谷。

        如果匈奴吃了很大的亏,那么匈奴就不会总是来;如果匈奴沾了很大的便宜,那么李广又不会安然无恙。”

        李广在右北平匈奴不敢入就是笑话了。

        “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还有几段你觉得是被动迎战还是出击——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 家园 你写了半天,就是李牧传里两个字:"出战"

          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写作文里面有两个基本的策略,一个是详写,一个是略写。具体到你的问题,略写就是李牧传里的“出战”两个字,详写就是你组织的这一大篇。

          舆论战里有一个欺骗手段,就是用打高光的方式,让工作对象将目光集中在诱导者需要的地方。这实际上就是详写和略写,是很基础的写作文技巧。有个笑话,小布什说,我们进攻伊拉克,要杀死两百万伊拉克人和一个修自行车的。记者问,为什么要杀死一个修自行车的?小布什笑着对国务卿说,你看,我就知道他们不会关心那几百伊拉克人。这个笑话实际上就是用的详写和略写的反差。李牧传里略写的部分,到了史记就详写了。

          我不想在这里教给你怎么识别舆论欺骗。以你对你自己的评判,你是可以识别大部分舆论欺骗的。所以这些你应该是懂得的。

          当然,很显然你不懂。

      • 家园 李广所谓的七十余战大部分就是这种小规模遭遇战

        而且还不总是能获胜,这样的履历要能立功封侯才是见鬼了,他到死前都没有办法单独拿出来当资本,只能堆次数了。

    • 家园 霍去病作战疑问。

      即然参与了这个话题,索性说透。

      以史记及汉书为资料。在宏观上对照卫青与霍去病几次战役的情况。

      具体请参照史书资料不多举例。

      我的疑问是,卫青的几次作战有具体细节的描述,然而霍去病的几次作战细节缺失。

      简单说,霍的仗是怎么打的,细查资料,除了受降一次,全无细节。

      与此相对照,霍的战功却是罗列备细,斩了什么人,斩了多少等等,都有详细说明。

      尤其漠北一战,卫青打的当相艰苦,然而战功却不及霍去病,霍的战功非常显著,然而作战过程却是如此模糊,不但史记没有记载,汉书一样不写一词。

      此疑问不为争论,提出来听听大家高见。我也做一些猜测。

      1: 霍的战功应无不实。

      2: 霍作战细节应不是史家有意隐藏。

      3: 霍的几次作战,应没有苦战硬仗,以歼灭敌方非战斗人员为主。

      4: 所以史记汉书才有对霍战功”亦有天幸“一说。

      历史话题,争论的目的是增加对历史的理解,不想看到争吵。

      最近也在读党史,有感以斗争求团结,战争年代环境残酷,所以有斗争,现在只是休闲时争论一下,又到年底,祝大家心情舒畅,过个好年。

      • 家园 “遇”和“不遇”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时常呻吟的东西

        霍去病的作战记录是否详细,这个问题我原先并未注意过。因为长久以来大多只是简单的看一看历史描述,很少会深入挖掘细节。对于旁观者来说,很多大体的过程已经足够有一个粗略的认识了,所以一直没有关注这个问题。

        细节记录应该是涉及到汉代文书工作制度的要求。这大概有两种可能。一是可能是制度不完善,所以缺少记载。看卫青漠北之战的情况,决战之后,卫青立即组织战斗总结,各将领的幕府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看情形很像现在政府文书体制里的上级部门要求下属部门上交总结、然后上级部门汇总形成整体总结的样子。结果这样一个正常的文书征集过程居然逼死了一个独立下级部门的主官。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审计找某个部门要总结,结果他们负责人说反正都是死干脆自杀了,然后舆论谴责审计部门逼死人命。卫青部是传统的汉军编制,其实找下级部门要总结应该是正常行为。而霍去病所部当时是以校尉代裨将,尝试了新型作战编制。我不知道校尉和裨将在幕僚机构的设计上具体有什么不同,这会儿也不顾得查找,不过很显然作为裨将的下级,校尉一级的幕府只会更小。就好像现在的连队,经常也就是有个文书,而到了营部就很丰富了。所以,也许霍去病这种新编军团中的幕府制度还不够完善,记载不够详细,最后战果都是到霍去病的幕府去统计,所以战果记得比较细致,过程记得比较粗略。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校尉幕府虽然不如裨将健全,但是依然可以实现基本的功能,只是霍去病所部轻飏远飙,战史记录相对于其他军队非常复杂,而且各校尉均非常灵活,变动极大,导致记录非常复杂,汇总之后就更加复杂。再加上校尉军职比之将军略低,政治地位不足,文人投效较少,其他官员不甚关注乃至轻视蔑视,不与其交流,不了解其作战过程,甚至于认为他们的作战是虚假吹牛,嗤之以鼻,这都是有可能影响到霍去病部作战过程记录的。相比之下河西之战有比较突出的要点可以记载,而且易于理解,所以可能才容易记录下来。

        面对自己可以理解的东西,就熟视无睹,面对自己不可以理解的东西,就认为是天命,这是思维上的懒人常见的表现。比如说霍去病是天幸,说李广是数奇,就是因为不能体察二人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下才是根本原因。一个显而易见的情况:李广因为“势不屯行”就要弄到误期当斩的地步,甚至以为这是卫青有意刁难他;霍去病却直接尝试了新式编组,不要裨将,直接统率各校尉以小部队的形式分进合击,什么“势不屯行”,我直接将部队编组改小,极大适应了漠北干旱少水草的环境。

        古人中有一些人越来越喜欢无病呻吟,将外在的遇和不遇作为自己命运起伏的根源,其实是一种软弱的心态和狭隘的视角。外在客观条件的确有很大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社会并不以磨灭其成员为目的,这也是不可否认的。

        说到斗争,谢谢你的好意。我暂时不打算浪费力量到某些人身上。有人一身泥巴还硬说是巧克力,但是他尝试将诸葛亮和毛泽东划等号的手段可是相当凶险的,那可是打算将我打成反毛人士的哦。这种心思是很险恶的。不过这样构陷式的手段他玩了很多次了,如果是早几年,我大概会顾忌到投鼠忌器的缘故而妥协退让,但是他来得太晚了,这样的事我见得太多了,所以直接就点明他的企图。其人如何,我早有估计。只是网络上反正不能怎么着他,所以不想浪费时间在他身上罢了。至于笨狼这个人,一直以来我就觉得他稀里糊涂的,且随他去吧。

        社会上有那么多心灵脆弱的人,有时候我读了书,都只能把想法放在心里,生怕一说出来,就吓坏小朋友。

        • 家园 del 发错位置了

          "卫青取胜也不能带大部队按他自己给李广规定的路线返回,那就是任务本身就是陷阱!卫青系统为限制李广不择手段!"

          >>>看好了,东道水草少,部队行动困难不便,部队越大行动越困难,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卫青你率五千或一万的小部队都走不通东道,你却让李广率数万主力骑兵走东道,那肯定是陷阱",这道理说得挺通.可笨狼的逻辑却是"卫青你率领数万大部队走不通东道,所以你让李广率五千或一万的小部队走东道一定是陷阱".

          你别说军事常识了,有基本的逻辑没有?

        • 家园 你注意也搞不清楚霍去病战功赫赫的缘由
    • 家园 有几个帖子没及时回复,有空就补上,还需要修改的抓紧

      有几个帖子没及时回复,有空就补上,还需要修改的抓紧

      低级笑话太多,揭批的时候不好看

      • 家园 没事再看看笨狼的低级笑话

        "卫青取胜也不能带大部队按他自己给李广规定的路线返回,那就是任务本身就是陷阱!卫青系统为限制李广不择手段!"

        >>>看好了,东道水草少,部队行动困难不便,部队越大行动越困难,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卫青你率五千或一万的小部队都走不通东道,你却让李广率数万主力骑兵走东道,那肯定是陷阱",这道理说得挺通.可笨狼的逻辑却是"卫青你率领数万大部队走不通东道,所以你让李广率五千或一万的小部队走东道一定是陷阱".

        你别说军事常识了,有基本的逻辑没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