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经历的改开前后的农村生活 -- 老实农民

共:💬517 🌺6785 🌵13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以前买一辆自行车要存多少年的钱?

              不知道你对购买力是怎么理解的。

              1976年以前一辆自行车120块,工人月收入30块。不吃不喝,4个月买一辆车。

              现在自行车400块,工人月收入4000块,不吃不喝,一个月买10辆车。

              这个购买力孰强孰弱?

              买汽车?普桑18万!连梦都没有!

              别跟我谈房价,哪个是怪胎。而且,改开前也没有房市

              • 家园 衣食住行综合考虑才对

                衣服可以比较吧,当年一件当时最拉风的的确良衬衫,4块钱一件。你要是不喜欢化纤,纯棉府绸的,2.5

                住房,当然不能直接比较房价,但可以比较租金和底层宾馆的房价吧。

                食和行当然更加可以直接比较。

                科技的进步让大多数工业品价格大幅度下降了, 用高科技产品作为购买力的基准,即使是在非洲鸟不拉屎的地方,购买力也大幅度上升了,这样能说明他们体制优秀吗?作为相反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购买齐白石国画来证明人民币的购买力大幅度贬值了。实际上自行车手表这种长期使用的产品,按照10年分摊,对购买力的影响不像想象的大。

                我以前在河里就大致估算过,综合衣食住行,1976年的同等人民币的购买力是今天的50~150倍,这个范围是因为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导致的。

                • 家园 我选择自行车就是考虑可比性

                  第一,它不是高科技产品,其价值主要是使用的材料费和人工费。

                  第二,在形制上现在的自行车和30年前相比没有太大差别。

                  第三,是生活常用品,又不是太廉价,数字好记。

                  第四,地区差,季节差不大,大家对价格的认识比较统一。

                  您说的衬衫价格,我真不记得了。但是有一点记得很清楚,爸爸为了省钱,自己学做衣服。可见当时即使是4块钱的一件衬衫,对普通人家来说也不是很轻松。另外,当时DIY不是消闲,是必须。自己织毛衣,自己打家具,自己装收音机,自己种菜养鸡,过年自己做芝麻糖花生糖,还有我的玩具枪,全是爸爸自己做的,凡是有可能自己做的,都有人尝试自己做。为什么?为了省钱!

                  菜场里为了多一颗青菜,食堂里为了多一块肉,商场里为了多一寸布都可以吵得天翻地覆,为什么?为了省钱。

                  我不知道你说的1976年的购买力是现在的50--150倍是怎么算出来的。如果真是这么富足,谁还想改开?

                  • 家园 我的表达可能有问题,是同等货币的购买力是现在的50~15

                    考虑到现在的收入增加到了过去的80倍左右,同样是底层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水平相对过去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 家园 过去54元维持个温饱,现在过同等生活1725元

                    城市收入:

                    高高收入家庭 父亲50-100元+母亲40-50元 (干部或大型国企)

                    中中收入家庭 父亲30-40元+母亲20-30元 (地方国营或大集体)

                    低低收入家庭 父亲20-30元+母亲0-20元 (小集体或失业)

                    家庭收入60元(父亲中收入,母亲低收入)的开支:

                    定量口粮(工作的32斤,中学生25斤,其它15斤7斤不等)100斤,1毛4/斤,需14元。

                    买黑市粮20斤,3毛2/斤,需6元。

                    小菜钱(不含肉)一天2毛,需6元。

                    学费,一学期5元,一年10元,单位可报销一半(小集体没有这福利),另外还有“杂费”,几个孩子平均到每月,需2元。

                    给双方父母(一般是没有养老金的)各4元,需8元。

                    房租,需5元。

                    电费,2毛5/度,一个月用8度,需2元。

                    煤炭,粉状3分/斤,饼状5分/斤,需5元。

                    饼油盐酱醋糖水,需2元。

                    一个月添1件衣服,需4元。

                    以上计54元。

                    60-54,还剩6元,要买肉,交互助,准备过年,添个小板凳,婚丧嫁娶的应酬,......。不够吧,就从上面各项中一点一点地抠。所以,基本省略。

                    参考:自行车120元,收音机30元,缝纫机120元,闹钟7元,手表25元。上海到南京4元火车,南京到扬州汽车4元,扬州到泰兴汽车3元(陈王家在那里)。

                    ---------------------------------------------

                    现在同等生活的支出:

                    口粮,120斤,2元/斤,需240元。(注意像过去一样,不要挑挑拣拣)

                    小菜钱(不含肉)一天5元,需150元。(注意像过去一样,青菜韭菜酱油汤)

                    学费,一学期350元,一年750元,“几个孩子”平均到每月,需200元。(注意像过去一样,就近公立)

                    给双方父母就不要了,一般是有养老金的,能活。

                    房租,需1000元,这个还可以再省点。(注意像过去一样,人均3平方)

                    电费,6毛/度,一个月用8度,需5元。(注意像过去一样,不要开空调电视电脑,只照明)

                    煤气,3元/方,需30元。(注意像过去一样,不要洗澡冲凉)

                    饼油盐酱醋糖水,需50元。(注意像过去一样,不要挑挑拣拣)

                    一个月添1件衣服,需50元。(注意像过去一样,不要挑挑拣拣)

                    以上计1725元。

                    • 家园 有意思,说说我记得的

                      这家的流水账,粮食定量偏少,每月添1件衣服,又有些奢侈。

                      我记得的,

                      口粮定量,成人男35斤,中学生男(15岁时)定量32斤,我们家在南方,口粮都是大米,国营粮店0.142元一斤。

                      到北京上大学后定量36斤,大约20斤是面,10斤米,6斤粗粮,大概是这个数吧,北方南方同学有时会互换米、面票。

                      猪肉大概是0.9元/斤,酱油都是散打的,记得是0.24元一斤。

                      我们家买了一辆新自行车,鲲鹏牌的,估计很少人知道,我们省自己生产的,印象里是95块,一个砖头大小的东方红半导体收音机,26块。

                      时间,73-75年,以上数据可信度,从上到下,递减。

                      总的来说,就是农产品便宜,生存必需品(学费房租医疗水电)便宜,工业品贵。

                      通宝推:阴霾信仰,西安笨老虎,老老狐狸,
                      • 家园 一个月只算了1件还奢侈?不能再少了

                        (被你这两个字搞得眼泪水都要出来了)一家算6口人,一个月只添1件,到过年时才都能有上下一套新衣服

                        那时的香烟价格:劳动牌1毛3,飞马牌2毛9,光荣牌3毛2,大前门4毛5,群英6毛3,再上面还有牡丹,中华的没见过。

                        贵的当然吃不起了,飞马自己吃最实惠,大前门的请客最实惠,群英牡丹的那就了不得了。

            • 家园 【再商榷】改开后实际购买力低于毛时代的30年

              想不到陈王也是大内斗省的啊,俺这个右派也攀攀老乡,内斗内斗,呵呵。

              “人是直觉的产物”,你是指人是直觉动物吧?确实,这点我又支持又不太支持。

              江浙的乡镇企业随着人民公社解体而濒临破产,这是你的直觉?可是,从我周边乡镇企业走过来的道路来看,似乎没有这样特别的浪潮。当然,乡镇企业由于基础较差和能否适应市场,经常有不景气的,注意那个时候是没有破产的概念的,有些厂办不下去了,要么歇业等市场有订单再开工,要么就这样破败下去。厂里的工人本来就是农民,回家种地或歇着就行,不可能什么失业救济的。

              为什么人民公社解体没有波及乡镇企业?我不是专家,我只能从我的角度分析,一是乡镇企业并不是集体决定的,是“能人经济”,基本上是生产队和大队干部这层中的能人干起来的,离开了“能人”分企业没用。二是乡镇企业确实很多是利用集体的资金办起来的,但企业和生产队分家确实不一样,生产队很多生产资料是农业合作社时带进来的,是有原主的,要分家自然原主人有强烈的占有欲,我在西西河里曾经说过我一个同学的父亲曾经因为分家抢生产队的农具被判刑的事。另外,那时大农具象拖拉机此类不太多,很多生产资料独家都可用,所以集体解散在生产队、大队这一层面上没有太大困难。但乡镇企业不一样了,工业不象种地,一个锄头,一头牛就可用,分一台机器回家有啥意义?把企业的流动资金分光了,厂里管理者,工人(一般也是附近农民)能干吗?至于生产队分家时乡镇企业如何办的,我缺少调查研究,我不能信口,但我知道的是国家、地方政府没有出分厂的政策,在我家乡并没有出现乡镇企业破产浪潮,相反,我的直觉是那时江浙的乡镇企业已经引起国家的注意了,应该进入作为正面事例推进的阶段。

              再来说说我关于前30年实际购买力的“直觉”,就象在上一篇中所说,我是文革中懂事成长的,这十年实际购买力我“直觉”处于停滞阶段,这是好事,不知我理解正确否,实际购买力是指货币的价值,文革中物价基本稳定,文革前一元钱买的东西到文革结束时能买的东西应该相差不大,陈王你的意思是后三十年物价狂飚,引起的购买力下降,所以产生你的结论。

              坦率说,如果这种结论,陈王你看问题太片面,购买力是一回事,收入和生活水平是另一回事。如果收入的增长幅度超过购买力的下降,生活水平还是可以提高的。

              我们分析一下,文革十年实际购买力没有太大变化,但收入变化也不大,收入分成个人收入及就业人数。文革十年,虽然有少数招工,但主要政策是上山下乡,新增就业有限。工资也基本不增,所以这十年生活改善非常有限,与我个人的直觉也十分吻合。

              改开后,虽然价格放开,有阶段物价也飚升,但收入增长也很快,另外,最重要的是就业充分,不但基本解决城市就业,带动了近5亿农民的就业,这种生活水平的提高岂是一句实际购买力就能证明的?

              我刨去了前30年中的后10年,前20年我确实没有“直觉”,但我也可以简单说一说。我如果是1940年左右出生的人,可能就会有陈王你的结论,为什么?因为到解放时,他的生活很可能在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后和平环境,生活可能天翻地覆改变,后面的改变不会有这种感觉。我用一个指标来说明问题,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GDP增长,我记得1950年以后几年的GDP增长是报复性增长,即使有抗美援朝,好象增长率也有20-30%,这是因为8年抗战(哦现在要算14年了)和三年解放战争对经济的摧残,因此从49年算起未必科学,如果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你的结论就未必成立。另外,前二十年GDP增长是打鸡血的,既有57还是58年的20%增长,又有61还是62年-20%的增长,这种波动对老百姓生活绝对不是好事。反观后三十年,虽然也有8平方后较低的增长,但都是正增长,相比前二十年要好得多。当然,我个人是认可土共搞经济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过程。

              我这个右派的观点是土共总体上还是一体发展的,过程有波折,领导人所处时代所处环境不同,无论毛邓江胡习,都有缺点,都有优点,西西河一批人把毛邓对立起来,要么无知,要么有意。准备再被封一次吧

              通宝推:普鲁托,
              • 家园 我说的是农机和农机配件类乡镇企业曾大批破产

                而农机和农机配件类乡镇企业占整个乡镇企业很大一部分。

                GDP这个东西其实是统计数据,只能参考参考, 从大学起薪购买力来看比较实际。70年代的52元大学起薪,今天的大学起薪大概3000, 相差60倍。 70年代52元可以在城市养活一家4口,今天的3000元养活自己也很勉强。

                所以我认为毛时代的GDP是被人为大大压低的。

                通宝推:hattie,高中三年,老老狐狸,
                • 家园 你可真敢说啊。无言。

                  开心就好。

                • 家园 陈王,最后一篇,不再回复

                  因为左右屁股不同,所以看到的事物往往都是相反的。

                  您的家乡是农机类乡镇企业集中地?反正我们苏南有这类农机配件厂,但不太多,多的是小毛纺厂,小钢铁厂,小家电厂(开关,插座等等)。

                  一是农机整机厂在乡镇以下做不起来,有也是一般地方国营类的。南方农村需要的是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这类机械不是农村“能人”们一次能够投入。其中拖拉机本公社在文革中已经少量拥有了,很高大上,不在乡镇企业能力范围;插秧机在记录片中见过,本公社没有一台;收割机电影中见过,那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更遥远。所以,文革期间能做农机配件的乡镇企业不会太多。

                  二是前面说过流行上海退休工程师和周日工程师来乡镇企业指导,上海并不是农机工业的重镇,而是纺织工业和钢铁工业的重镇,所以会有许多小毛纺厂等等落户。

                  文革GDP被压低从我这个右派来看更是笑话,文革中52元养活四个人是什么生活水准?现在小年轻一个月要3000元养活自己是什么水准?我不是经济学家,我感觉不同时代不能用GDP被人为压低这种说法,美国上世纪6-70年代美元也远远比现在美元值钱多了吧,你这说法说中国可以,说美国我估计也可以。中国人为压低GDP估计是改开后的汇率改革,美元汇率从原来1:2.5左右直接放大到1:8左右,那时黑市我换过一点美元,1:11还是1:12,GDP以美元计直接就跳楼了,这是对外开放的重要一步,从现在来看是成功的,但光从人民币GDP来计,GDP还是增长的,所以,我不专业地认为GDP人为压不压低只是国际间比较才可能,一国正常发展不存在人为压低这一说。

                  通宝推:acxp,
                  • 家园 老哥说着怎么动气啦?大家闲聊而已

                    就拿我了解的上海来说吧。

                    1976年52元的大学毕业工资,一般住着厂里的宿舍,一分钱不用掏,如果分了房子,也是一室或者一室带一个小厅,房租大概1块钱。吃饭吃食堂一个月十几块钱就够了,最拉风的衬衫想买可以买, 上班的交通费一个月2~3块钱。结婚后夫妻两人90元左右的工资,一斤米8分钱,一斤肉0.74, 一斤带鱼0.4,一斤青菜0.03,养活2个孩子轻轻松松,孩子上学的学杂费累加一学期不过2块钱,即使加上两个没有退休工资的老人就有点紧,但还是能生活。

                    今天4000块钱的工资,房租去掉2000,和人合租的公寓,和当年的宿舍基本相当,吃饭1000,交通费500。买衣服,只能淘宝的廉价货,拉风的衣服只能在想象中。

                    另外,人民币对美元,1980的时候大概是1.4:1,而不是你印象中的2.5:1,那是后来已经开始贬值了。

                    我家在苏北,村办经济远远不如苏南浙北,基本是纺织,塑料,农机,农药,化肥等。 农机包括水泵,减速器,脱粒机,喷雾器, 拖拉机上的各种配件, 各种螺丝螺母标准件等等,村办企业在有技术支持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做出来的。只有几公里外的泰兴,搞出了化妆品, 属于妖孽。改开后许多农机厂都纷纷倒闭,我原来不懂,就骂当时的镇领导管理不善。

                    一直到几年前才领悟,当时是由于大气候的影响。

                    通宝推:阴霾信仰,高中三年,苏仙岭,盲人摸象,红军迷,武工队,老老狐狸,
                    • 家园 72年50几元养一家子

                      是我们家经历的。 我爸爸妈妈都是大学生,工资不但养孩子还有给老家寄点儿。 最关键的是,有房子住,公家分的,虽然简陋点儿, 但是大家都这样,也没觉得苦。 而且左邻右舍知根知底, 我们邻居生了5个孩子,也不是大学生,孩子们长得也很好(那时候提倡生两个,但是不强制)。 不怕生病, 治病基本花不了什么钱。 孩子上子弟幼儿园或者子弟小学, 义务教育也不用操心。治安也好,孩子可以挂着个钥匙自己排着路队回家。 现在的年轻父母有几个能有这种安心生产的条件?

                      通宝推:桥东棒棒,高中三年,
                    • 家园 没有啊,觉得咱们这种讨论没意思

                      咱们讨论动气了没有?到我这把年龄要动气可不容易了,只是西西河来得越来越少。今天也是闲来看看,老铁恢复了信箱有回复显示功能才看到你的回复。

                      看了你的回复,更印证了我的想法,屁股坐的地方不同,看问题角度相差太大。

                      先说一下我的错误,把汇率记错了,汇率在2.5左右(2.48)一直坚持到1970年,以后人民币竟然升值了,哈哈,反正那时不提倡出口,苦了国外往国内汇款的人了。

                      你说的小青年52元的幸福生活,可能蒙蔽了很多人,可惜蒙不了我。76年52元大学毕业,嗬嗬,那时候有几个大学生啊?青年职工学徒18元开始吧?三年后转正不是22元就是24元吧?我母亲50年代参加工作,职业是会计,文革期间一直是36元工资,你咋好意思把大学生的工资作为普遍标准?还俩口子都是大学生,不想评价了。

                      就算俩口子都是大学生,可没有大碗吃酒,大块吃肉幸福生活,你的带鱼可不一定买得到,得想方设法打听消息,提前排队。猪肉我们那儿是每户每月4斤,豆腐限量忘了,但是黄豆榨完油做的。猪肉绝对是肥肉卖得快,吃上一块大肥肉那个舒坦劲就别提了。

                      北京现在还在讨论月收入4000元,算了,保姆收入也远超了吧?北京2017平均工资6900多元,你我真不在一个世界

                      所以咱们再讨论没啥意思,你愿意继续过文革的幸福生活,我也没法反对

                      通宝推:胡一刀,添奕,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