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经历的改开前后的农村生活 -- 老实农民

共:💬517 🌺6785 🌵13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再商榷】改开后实际购买力低于毛时代的30年

想不到陈王也是大内斗省的啊,俺这个右派也攀攀老乡,内斗内斗,呵呵。

“人是直觉的产物”,你是指人是直觉动物吧?确实,这点我又支持又不太支持。

江浙的乡镇企业随着人民公社解体而濒临破产,这是你的直觉?可是,从我周边乡镇企业走过来的道路来看,似乎没有这样特别的浪潮。当然,乡镇企业由于基础较差和能否适应市场,经常有不景气的,注意那个时候是没有破产的概念的,有些厂办不下去了,要么歇业等市场有订单再开工,要么就这样破败下去。厂里的工人本来就是农民,回家种地或歇着就行,不可能什么失业救济的。

为什么人民公社解体没有波及乡镇企业?我不是专家,我只能从我的角度分析,一是乡镇企业并不是集体决定的,是“能人经济”,基本上是生产队和大队干部这层中的能人干起来的,离开了“能人”分企业没用。二是乡镇企业确实很多是利用集体的资金办起来的,但企业和生产队分家确实不一样,生产队很多生产资料是农业合作社时带进来的,是有原主的,要分家自然原主人有强烈的占有欲,我在西西河里曾经说过我一个同学的父亲曾经因为分家抢生产队的农具被判刑的事。另外,那时大农具象拖拉机此类不太多,很多生产资料独家都可用,所以集体解散在生产队、大队这一层面上没有太大困难。但乡镇企业不一样了,工业不象种地,一个锄头,一头牛就可用,分一台机器回家有啥意义?把企业的流动资金分光了,厂里管理者,工人(一般也是附近农民)能干吗?至于生产队分家时乡镇企业如何办的,我缺少调查研究,我不能信口,但我知道的是国家、地方政府没有出分厂的政策,在我家乡并没有出现乡镇企业破产浪潮,相反,我的直觉是那时江浙的乡镇企业已经引起国家的注意了,应该进入作为正面事例推进的阶段。

再来说说我关于前30年实际购买力的“直觉”,就象在上一篇中所说,我是文革中懂事成长的,这十年实际购买力我“直觉”处于停滞阶段,这是好事,不知我理解正确否,实际购买力是指货币的价值,文革中物价基本稳定,文革前一元钱买的东西到文革结束时能买的东西应该相差不大,陈王你的意思是后三十年物价狂飚,引起的购买力下降,所以产生你的结论。

坦率说,如果这种结论,陈王你看问题太片面,购买力是一回事,收入和生活水平是另一回事。如果收入的增长幅度超过购买力的下降,生活水平还是可以提高的。

我们分析一下,文革十年实际购买力没有太大变化,但收入变化也不大,收入分成个人收入及就业人数。文革十年,虽然有少数招工,但主要政策是上山下乡,新增就业有限。工资也基本不增,所以这十年生活改善非常有限,与我个人的直觉也十分吻合。

改开后,虽然价格放开,有阶段物价也飚升,但收入增长也很快,另外,最重要的是就业充分,不但基本解决城市就业,带动了近5亿农民的就业,这种生活水平的提高岂是一句实际购买力就能证明的?

我刨去了前30年中的后10年,前20年我确实没有“直觉”,但我也可以简单说一说。我如果是1940年左右出生的人,可能就会有陈王你的结论,为什么?因为到解放时,他的生活很可能在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后和平环境,生活可能天翻地覆改变,后面的改变不会有这种感觉。我用一个指标来说明问题,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GDP增长,我记得1950年以后几年的GDP增长是报复性增长,即使有抗美援朝,好象增长率也有20-30%,这是因为8年抗战(哦现在要算14年了)和三年解放战争对经济的摧残,因此从49年算起未必科学,如果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你的结论就未必成立。另外,前二十年GDP增长是打鸡血的,既有57还是58年的20%增长,又有61还是62年-20%的增长,这种波动对老百姓生活绝对不是好事。反观后三十年,虽然也有8平方后较低的增长,但都是正增长,相比前二十年要好得多。当然,我个人是认可土共搞经济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过程。

我这个右派的观点是土共总体上还是一体发展的,过程有波折,领导人所处时代所处环境不同,无论毛邓江胡习,都有缺点,都有优点,西西河一批人把毛邓对立起来,要么无知,要么有意。准备再被封一次吧

通宝推:普鲁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