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22:仲遂——杀嫡立庶 -- 桥上

共:💬26 🌺10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非常感谢您的回复,我举例太随便了,

            您提到的我没有想到。不过我后来又想了想,觉得还可以辩护一二:

            关于仲由,虽然是以“仲”为“氏”,但情形比较特殊,他是“仲”这个“氏”的始祖,就有一种可能,这个“仲”是他的“字”,这还是比较常见的做法。那么“仲”这个“字”也常常就是他的行第。

            关于季路,当然可能是因为他一度属于季家而这么称呼,但似乎不太常见。

            以上浅见,还请斟酌,并加批评。

            再次感谢您的批评,以后还请多多批评,我这里漏洞颇多,多有仰仗。

            • 家园 子路不是仲氏的始祖

              仲氏大致有几个来源:

              出自高辛氏

              出自任姓

              出自子姓

              出自姬姓

              其中姬姓又分郑姬和鲁姬。鲁国的姬姓仲氏出自庆父,即“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那个庆父。庆父又称仲庆,共仲。死后其后代为避祸以“仲”为氏。所以子路不是鲁国仲氏的始祖。

              • 家园 花!谢谢回复

                您说的那个仲,在《左传》中称为孟,是三桓之一,似乎没听说子路是孟家的人。鲁国好像还有另外一个仲家,族长也曾当上卿,也没听说子路和他们有啥关系。

              • 家园 庆父的后代是孟氏吧

                传说包括孟子。就是你这个孟哦

                应该是为了避祸,从仲氏改成孟氏。其实这点很奇怪,这种当地的大姓氏,难道可以按照姓氏寻仇么

                高辛氏就是姬姓啊,庆父的先祖

                • 家园 庆父后代有好几支

                  帝喾到底姓啥?按史记的说法应当姓公孙。而且司马迁还给了个解释“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也就是说按司马迁的说法,黄帝到舜、禹都是姓公孙的。有熊、高阳、高辛之类是国号(朝代名)。到了夏禹才改姓姒氏,契是商朝的始祖姓子(是分封到商地后的赐姓),弃是周朝始祖姓姬。

                  我文中的姬姓专指春秋时代的姬姓。

                  被正式册封的公孙敖那支是孟孙氏。其他的支派叫啥的都有。仲氏最早应当是仲孙氏,后来简化为仲氏。

                  不论是孟孙还是仲孙到子路这里都已经跟排行没关系了。总不见的后来孟子姓孟就排行老大吧?

                  • 家园 仲孙似乎应该是族长的称号,

                    氏还是仲,就像孟孙族长的称号,氏还是孟。

                    在《春秋经》中用的都是仲孙,因为其中提到的都是族长。在《左传》中用的都是孟,只有族长称孟孙。

                  • 家园 先秦的马甲乱七八糟的

                    主楼的仲遂是鲁庄公的儿子,不至于跟庆父一起改名

                    鲁国是姬姓,应该就是高辛氏之后,属于正统苗裔。似乎国君都是称姓的,然后同姓里的其他人用各种马甲,所以特别乱,时不时换一换,跟现在的网名似的,秦汉的时候才固定下来

                    我的推测是,仲孙氏是鲁国公族的马甲之一,可以追溯到很早,然后庆父的后人从仲改成了孟

    •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22附:展喜犒师1/1

      《僖二十五年经》:

      冬十有二月癸亥,公会卫子、莒庆盟于洮。((p 0430)(05250007))(046)

      《僖二十五年传》:

      卫人平莒于我,十二月,盟于洮,修卫文公之好,且及莒平也。((p 0436)(05250501))(046)

      《僖二十六年经》:

      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己未,公会莒子、卫-宁速盟于向。((p 0437)(05260001))(046)

      《僖二十六年传》:

      二十六年春王正月,公会莒兹?[不/十pī]公、宁庄子盟于向,寻洮之盟也。((p 0438)(05260101))(046)

      《僖二十六年经》:

      齐人侵我西鄙,公追齐师,至酅,弗及。((p 0437)(05260002))(046)

      《僖二十六年传》:

      齐师侵我西鄙,讨是二盟也。((p 0439)(05260201))(046)

      《僖二十六年经》:

      夏,齐人伐我北鄙。((p 0437)(05260003))(046)

      卫人伐齐。((p 0438)(05260004))(046)

      《僖二十六年传》:

      夏,齐孝公伐我北鄙。卫人伐齐,洮之盟故也。((p 0439)(05260301))(046)

      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災,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还。((p 0439)(05260302))(046)

      我的粗译:

      我们僖公的二十五年(公元前六三五年,周襄王十八年,卫文公二十五年,齐孝公八年),卫文公去世以后,将要正式继位的卫成公(卫子)提出要调解我们和莒国的关系,于是在这年冬十有二月癸亥那天(杨注:癸亥,十二日。),三家(莒国由大夫莒庆为代表)在“洮”那里会盟,延续卫文公那时与卫国的友好关系,并且让我们与莒人讲和。

      转过年来,我们僖公的二十六年(公元前六三四年,周襄王十九年,卫成公元年,齐孝公九年),春王正月,己未那天(杨注:己未,九日。),我们的“公”又与莒兹?[不/十pī]公以及卫国的卿宁庄子在“向”那里会盟,重申上次在“洮”那里的盟约。

      《春秋经》中记载了这年齐国的部队进犯我们西部的乡野,就是因为前面那两次盟会。

      这年夏天,齐孝公又带兵进犯我们北部的乡野。《春秋经》中记载的卫人进攻齐国,就是为了履行“洮”那次的盟约。

      我们的“公”派展喜去接待齐国来进攻的部队,还让他出发前先去找展禽(柳下惠)拿主意。

      齐侯(齐孝公)本人没有进入我们的疆界,展喜找了上去,求见齐侯并向他禀报说:“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寡君听说主上亲举玉趾,准备踏上敝邑的土地,就派了下臣来慰劳主上手下的执事们。)”。

      齐侯问他:“鲁人恐乎?(鲁人害怕了吗?)”。

      他回答:“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那些小人都害怕了,但君子则并没有害怕。)”。

      齐侯说:“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你们那里室如县罄,野无青草,还仗着什么敢不害怕?)”。

      展喜回答:“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災,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仗着先王之命。当年,是我们周公和你们大公一起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奖励他们,让他们立下盟约,说是:“以后我们的子孙都不能互相侵害!”。这个盟约也收藏在天王的盟府,由大师负责监督实行。所以您父亲桓公才会纠合诸侯,设法调停他们的争执,弥合他们的分歧,还为他们解决外来的灾祸,这都是在履行传统上大公的职责。等主上即位,各家诸侯都盼着说:“要是他还能像桓公那样行事就好了!”,所以我敝邑也不敢动员部队抵抗,认为:“主上怎么会继位九年之后,就背弃了自己的职责?那还怎么面对自己的先君?主上一定不会这样。”,就是仗着这种信心,所以他们才没害怕。)”。

      听了这话,齐侯马上把部队撤了回去。

      一些补充:

      齐孝公回去以后很快就去世了。

      在上面第三条《左传》(05260201)中,只提到“齐师侵我西鄙”,并没有提及相应《春秋经》中已经载明的“公追齐师,至酅,弗及”,可见这一条《左传》的目的只是说明“齐师侵我西鄙”的意图是“讨是二盟”,所以就无需涉及与此无直接关系的鲁僖公(公)“追齐师”的行动。

      杨伯峻先生注“公会卫子、莒庆盟于洮”曰:

      卫侯称卫子者,以其父卒未踰年也,详桓十三年《经》及僖九年《传?注》。莒庆,莒大夫,已见庄二十七年《经》。洮,杜《注》:“鲁地。”江永《考实》云:“此洮为鲁之内地,东近莒,即庄二十七年公会杞伯姬于洮者也。”

      杨伯峻先生注“卫人平莒于我”曰:

      元年,鲁败莒,获莒挐,鲁、莒相怨已久,卫从中调停之。

      杨伯峻先生注“十二月,盟于洮,修卫文公之好,且及莒平也”曰:

      洮盟凡有二事,一是卫成公修鲁僖与卫文之好,一是鲁、莒因卫成公之调停而相盟。莒之蒞盟者为莒庆。

      杨伯峻先生注“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曰:

      冬至在去年闰十二月二十四日甲辰,建丑。

      杨伯峻先生注“己未,公会莒子、卫-宁速盟于向”曰:

      “速”,《公羊》作“遫(遬?)”,据《说文》,遫(遬?)是速之籀文。宁速,卫大夫宁庄子。向,莒地,在今山东省-莒县南七十里,又见隐二年《经》并《注》。

      杨伯峻先生注“二十六年春王正月,公会莒兹?[不/十pī]公、宁庄子盟于向”曰:

      兹?[不/十pī]为莒公之号,莒国之君无谥,而有号,文十八年有莒纪公,襄十六年及三十一年有莒梨比公,昭十四年有莒著丘公,此外尚有莒郊公、莒共公,皆其生号。

      杨伯峻先生注“齐人侵我西鄙,公追齐师”曰:

      前句称齐人,后句称齐师,盖追以师言,于文为协,无义例。桓十三年《经》云“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于南燕亦人、师异称,败绩以师言为协也。僖二十八年《经》云“及楚人战于城濮,楚师败绩”,又三十三年《经》云“秦人入滑。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殽”,于秦、楚亦人、师异称,其例与此同。《谷梁传》谓“其侵也曰人,其追也曰师,以公之弗及大之也”云云,不足采。

      杨伯峻先生注“夏,齐人伐我北鄙”曰:

      《国语?齐语》及《管子?小匡篇》并云齐桓公“正其封疆,地南至于岱阴”,则齐、鲁南北以泰山为界。此所谓北鄙者,盖泰山之南。

      杨伯峻先生注“卫人伐齐,洮之盟故也”曰:

      鲁、卫相盟,有互救之义,卫人伐齐,即所以救鲁。

      杨伯峻先生注“公使展喜犒师”曰:

      犒师者,以酒食饷馈齐师也。

      杨伯峻先生注“使受命于展禽”曰:

      展禽名获,字禽,或云食邑于柳下,或云居于柳下;据《列女传》,其妻私谥以惠,故亦称柳下惠;《庄子?盗跖篇》及《战国策》称曰柳下季,季则其排行,五十以伯仲者也。《鲁语上》云:“齊孝公來伐,臧文仲欲以辭告病焉,問于展禽。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師。”乙喜即展喜,展其氏(见隐八年《传》),乙其字,喜其名也。古人名字连言者,皆先字后名,故晋-解侯字张,而称张侯;郑-公子騑字子驷而《楚语》称之为驷騑也。说见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

      杨伯峻先生注“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曰:

      《鲁语上》载展喜之辞则云:“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埸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于弊邑之野,敢犒輿師。”此似齐师已入境之辞,与《传》不同。盖《国语》之编纂者不知齐侯虽未入鲁境,齐师固已先入矣,因而以为敌人未入,展喜即往犒之,似不合情理,乃改作已入之词,而不知其非史实也。

      杨伯峻先生注“室如县罄”曰:

      县同悬。罄同磬,他本亦作“磬”,《鲁语上》即作“磬”。磬之悬挂,中高而两旁下,其间空洞无物。百姓贫乏,室无所有,虽房舍高起,两檐下垂,如古磬之悬挂者然也。程瑶田《通艺录》亦云:“室无资粮,故曰如悬罄也。”臧琳《经义杂记》谓当作“罄”,恐失之拘。

      “室如县罄”——“室如悬磬”(shì rú xuán qìng)后世还成了成语,下面是悬挂状态编磬的图片,出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珍宝展:48.编磬》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杨伯峻先生注“载在盟府”曰:

      载,盟约也,古谓之载书,亦省曰载。

      杨伯峻先生注“大师职之”曰:

      杜《注》:“大公为大师,兼主司盟之官。”是以大师专指齐大公。顾炎武《补正》则云:“太师,周之大师,主司盟之官。《解》云‘太公为太师’,非。”然考之古籍,并无太师职主盟约之记载。武亿《群经义证》、阮芝生《拾遗》谓大师当作大史,大史主藏载书,盖周之定制。其说或然。职,主也。

      桥案:本条《左传》下面即提到“昭旧职也”,正可与“大师职之”之“大师”专指齐大公之说相印证。

      杨伯峻先生注“匡救其災”曰:

      成十八年《传》“匡乏困,救災患”,杜《注》云:“匡亦救也。”

      杨伯峻先生注“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

      金泽文库本作“用是不敢保聚”,《唐石经》“用”下亦旁增“是”字。保聚,保城聚众。

      《魯語上》6亦提及“齐孝公伐鲁”之事,如下:

      齊孝公來伐魯,臧文仲欲以辭告,病焉,問于展禽。對曰:“獲聞之,處大教小,處小事大,所以御亂也,不聞以辭。若為小而祟,以怒大國,使加己亂,亂在前矣,辭其何益?”文仲曰:“國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將無不趨也。愿以子之辭行賂焉。其可賂乎?”

      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師,曰:“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埸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于弊邑之野,敢犒輿師。”齊侯見使者曰:“魯國恐乎?”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公曰:“室如懸磬,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對曰:“恃二先君之所職業。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齊先君太公曰:‘女股肱周室,以夾輔先王。賜女土地,質之以犧牲,世世子孫無相害也。’君今來討弊邑之罪,其亦使聽從而釋之,必不泯其社稷;豈其貪壤地,而棄先王之命?其何以鎮撫諸侯?恃此以不恐。”齊侯乃許為平而還。

      “鲁”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0,北纬35.60(曲阜鲁国故城)。

      “卫”——“楚丘”(杨注:卫,国名,姬姓;文王子康叔-封之后。传世有康叔丰鼎,丰即封。“卫”字卜辞多见,足见其地名早已有之,金文亦有,字形不一。此时卫国都朝歌,即今河南省-淇县治。戴公庐曹,今河南旧滑县治(新治已移至道口镇);文公迁楚丘,今滑县东六十余里;成公迁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于春秋后十三世二百五十八年,为秦二世所灭。#楚丘,卫地,在今河南省-滑县东。齐召南《左传注疏考证》曰:“《传》有追叙,有预叙,此类则预叙也。”《吕氏春秋?简选篇》:“齐桓公良车三百乘,教卒万人,以为兵首,横行海内,天下莫之能禦。南至石梁,西至酆郭,北至令支。中山亡邢,狄人灭卫。桓公更立邢于夷仪,更立卫于楚丘。”#此用上年《传》所述狐偃之谋。曹都今山东省-定陶县,卫都楚丘,今河南省-滑县东六十余里。曹在卫之东,故晋假道。),推测位置为:东经114.84,北纬35.54(今滑县-八里营乡-殿上村一带,冢上村北约两公里,僖二年——前658,封卫于楚丘。今卫王殿遗址,俗称卫王城)。

      “莒”——“莒父”(杨注:莒,国名,《郑语》“曹姓邹、莒”,以莒为曹姓,恐另一莒。此莒国,春秋后五十年为楚所灭,见《楚世家》。传世彝器有中子化盘,记楚简王伐莒,见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据文八年《传》及《世本》,当为己姓,旧都介根,在今山东省-胶县西南;后迁莒,今山东省-莒县。据《鲁语下》“晋信蛮夷”之语,则当时人以蛮夷视之。#据《山东通志》,今莒县即莒国,一云,即鲁之莒父邑。),推测位置为:东经118.83,北纬35.58(今莒县县城,春秋初莒国迁来)。

      “洮”(杨注:洮,音叨,又音桃,鲁地。《大事表》及《方舆纪要》俱谓在今山东省旧濮阳县西南五十里。江永《考实》则以为当即今山东省-泗水县东南旧名桃墟者。#洮,杜《注》:“鲁地。”江永《考实》云:“此洮为鲁之内地,东近莒,即庄二十七年公会杞伯姬于洮者也。”),推测位置为:东经117.53,北纬35.61(泗水县-泉林镇-卞桥东南驸马井)。

      “向”(杨注:向,国名,姜姓。据《太平寰宇记》,莒县南七十里有向城,当即此向。杜《注》谓“谯国-龙亢县东南有向城”,则在今安徽-怀远县西四十里,距莒甚远,非也。怀远之向当是襄十四年“会吴”之向。说详江永《春秋地理考实》、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并黄汝成《集释》。顾栋高《大事表?春秋入国灭国论》云:“莒人入向,而宣四年伐莒取向,则向已为莒邑,而隐二年向为莒灭明矣。”#向,莒地,在今山东省-莒县南七十里,又见隐二年《经》并《注》。#向即隐二年“莒人入向”之向,在今山东省-莒县南七十里。本为国,莒人取之。今鲁又取之于莒。然襄二十年《经》云“仲孙速会莒人盟于向”,杜《注》云:“向,莒邑。”似向仍属于莒,或此年鲁虽取之,而其后莒又有之。杜《注》谓“东海-承县东南有向城,远,疑也”,则在今山东省-枣庄市之东南。杜预自疑其远,他人自不信之矣。说详《汇纂》及江永《考实》。),推测位置为:东经118.74,北纬35.32(莒南县-大店镇西南部,有遗址,南北约2500,东西约3000)。

      “齐”推测位置为:东经118.35,北纬36.87(临淄北刘家寨周围有遗址,长方形城,大城西南部分为小城,共2000万平方米;大城:4500╳4000;小城:1400╳2200,300万平方米。大城:春秋战国?小城:战国)。

      “酅”(杨注:“酅”,《公羊》及《谷梁》俱作“雟”。酅音攜,齐地,今山东省-东阿县南有酅下聚,当即其地。与庄三年纪国之酅自别。),推测位置为:东经116.14,北纬36.18(东阿县-苫山村)。

      “周”——“王城”——“周宗”——“郏”——“郏鄏”——“京师”——“京師”——“雒邑”推测位置为:东经112.43,北纬34.67(洛阳-西工区为主)。

      下面是展喜犒师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这一段展喜所言反映了本章《左传》作者让那些君子“世世子孙无相害也!”的理想。

      通宝推:老老狐狸,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