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决 战 淝 水 [上] -- 秦大路

共:💬40 🌺3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决 战 淝 水 [上]

    决 战 淝 水

    -淝水之战的全过程再现

    文/秦大路

    引言 改变历史的战争

    五胡十六国时期,基本完成北方统一的前秦与盘踞江左的东晋政权于公元383年在淮南淝水展开了一场“规模惊人”的大战。这是一场北国勇武雄健之风与江左雍容散淡之气的世纪对决,也是一次决定五胡时代中国命运的交锋。这场战争的结果完全出乎当时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史书告诉我们,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八万晋军战胜了号称九十七万的前秦大军。

    这场令人错愕不已的战争,所引发的影响和余波远远超出了战争本身,中国中古时代三世纪、四世纪的政 治 格 局因此发生了改变。淝水之战直接导致了前秦统治的分崩离析,后来前秦主苻坚也被叛乱者姚苌缢杀。而偏居江左的东晋,则赖此战得以继续维 持 其政权,汉文化正朔也藉此传承下来。中国大分裂、大混乱的局面不但未能终结,还愈演愈烈,南北统一,被整整推后了两个世纪。可以说,没有前秦在淝水之战后的崩溃,就不会有拓拔氏北魏的崛起,长达一百六十余年的南北朝也无从谈起,更遑论承袭于北魏北周的隋唐时代了。

    淝水之战的历史影响是如此的重大,人们便热衷于传奇性的记述而忽略真实的历史。千百年来,“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令人耳熟能详。苻坚的刚愎自用,谢安的纹枰谈兵,都已成了无数文人和史家的谈资。不少人认为,淝水之战是一场偶然性压倒必然性的战争。然而,淝水之战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欲了解淝水之战的动因和影响,过程和细节,不能离开五胡乱华以来南北历史的总进程。本文试图探讨“偶然性事件”背后的必然性因素,并着重过程解析而不轻易给出简单的结论。

    一、前秦的崛起与统一北方的征程

    五胡乱华,始于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自永嘉之祸后,塞外胡族纷纷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他们陆续统治了古代中国的核心地带?D?D关中、关东和华北等地域。这一期间,汉人渐渐退出了北方的政治舞台。在南北朝以前的整整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北方大地上五胡杂立,兵戈不休,各方势力互争雄长,诸如匈奴、羯、氐、羌、鲜卑等胡族走马灯似的称王建国,这一时期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前秦苻坚是五胡十六国时期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苻坚于公元357年发动宫廷政变后登上前秦王位。从公元357年至淝水之战前的大约二十六年里,先秦军队东征西讨,最后统一了北方大部。

    前秦于公元357年消灭了以姚襄为首的羌族势力,接着剿灭了后赵张平等地方诸侯。公元366年,前秦平定了匈奴右贤王曹毂、左贤王刘卫辰的叛乱。

    公元370年,前秦命王猛、邓羌率步骑六万伐慕容鲜卑的前燕。前燕、前秦两国,论经济,人口,疆土,和军力,前燕都强于前秦。也许苻坚的初衷只是讨伐前燕,并无灭燕的企图。然而战事的进展却大大出乎双方的意料。王猛、邓羌打败了前燕太傅慕容评率领的四十余万前燕军队。随后苻坚亲率十万大军支援王猛,进而彻底消灭了前燕的军事力量。建国六十余年的前燕遂告灭亡。

    公元373年,前秦发兵五万,攻取隶属东晋的梁州(今陕西汉中地区)和益州(今四川),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梁益二州,分别是汉高祖刘邦和蜀昭烈帝刘备王祚兴起之地。早年梁益二州由东晋桓温收复,并入东晋时间并不长,属于东晋的战略边缘地带,当时尚处于地方军阀的半割据状态。因而丢掉梁益二州,对东晋来说损失虽大,但未伤及元气。

    公元376年,前秦在东西线几乎同时开辟了两个战场。前秦命苟苌、毛盛、梁熙、姚苌等将率步骑十三万进兵凉州姑臧,前凉主张天锡兵败投降,前凉灭。西线战事尚未完全结束,苻坚命苻洛为北讨大都督,率领幽冀兵十万,又命俱难、邓羌等率步骑二十万人,另从西线凉州战场抽调八千骑兵,分路进攻拓拔鲜卑的代国,代国遂宣告灭亡。此次灭代之役,前秦动用的总兵力约为三十万人。前凉和代国被灭后,苻坚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大部。

    前秦统一北方的征程是一部武功赫赫的征伐史。《晋书?苻坚载纪》称,“(前秦)平燕定蜀,擒代吞凉,跨三分之二,居九州之七。”截止淝水之战以前,天下形胜,除荆州、淮南与江南以外,前秦已得十之七八。前秦的疆域, 已是“东极沧海,西连龟兹,南苞襄阳,北尽沙漠”[1]。东方的新罗、肃慎,西域的大宛、康居、于阗,以及天竺等诸国,都遣使和前秦建立友好关系。这一时期前秦十分强大,“虽五胡之盛,莫之比也。”[2]

    然而,翻开《晋书》和《资治通鉴》的相关章节,我们会发现这部武功赫赫的征伐史同时也是一部叛乱不断、战祸频仍、民族冲突此起彼伏的历史。自公元357年苻坚登位至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前,前秦发生战争的频率相当惊人。除公元362年、363年外,每一年都有战事。这些战事中,除了上述“平燕定蜀,擒代吞凉”的统一战争及与东晋发生一系列小规模的战争外,大多数都属于平定各类叛乱。内战发生的频率与外战相当,说明前秦的统治并不稳固。

    前秦在平定叛乱或征服邻国之后,采取惩罚性移民,通过强制措施,把敌对方的部族大量迁至关中、关东与河北等地,企图瓦解对方在原住地的统治。例如,公元358年,苻坚迁张平部民三千余户于长安。360年,十月,乌桓独孤部、鲜卑没奕干各帅众数万降秦,先迁置塞南,后被迁至塞北。365年,前秦击败匈奴右贤王曹毂后徙其豪杰六千余户于长安。370年前秦灭前燕后徙慕容以下鲜卑豪族四万多户至长安。 371年苻坚徙关东豪杰及杂夷十五万户于关中,又迁乌桓部落于冯翊、北地,迁丁零翟斌部于新安、渑池。376年,九月,前秦灭前凉后将七千多户豪强世族迁徙到关中。同年,灭代后迁散拓拔鲜卑部落,安置于北部边陲。[3]

    强制性移民措施来源已久,两汉、曹魏、西晋、后赵等朝均有大规模迁徙豪强、胡族的记载。统治阶级为了消除这些势力在原住地的影响,往往采取这种移民手段。前秦治下这种迁徙远多于前朝,这与频繁发生的民族冲突是相关的。苻坚的做法与前朝略有不同的是,他总是将战败一方迁徙至战略核心地带,如关中、中原,以及北部要塞北地、雁门等郡。这些被迁徙者到了新的居住地后,不少贵族沦为贫民。例如,前燕被灭后,有的鲜卑贵族竟在长安街头贩卖草鞋度日。这种迁徙政策虽并未真正起到加强统治的作用,相反,却大大加剧了不同民族间的仇恨。一旦天下有变,这些部族都将成为不安定的因素。

    二、北方统一表象下潜藏的各种民族势力

    苻坚之统一北方,是武力扩张的必然结果。其内部各种势力间政治、军事的整合,以及北方各民族的融合远未完成。此时各方军事势力被前秦强大的军力暂时所压制。这些势力都是日后导致前秦在淝水之战后统治土崩瓦解的重要因素。稍作分析归总,当时前秦版图内割据或隐伏的军事势力大致分为以下若干部[4]:

    ?慕容鲜卑 。慕容鲜卑是当时鲜卑族里最强大的一支。慕容氏所建立的前燕国,虽被前秦所灭,但鲜卑人被大量迁移至关中、关东等地,仍是逐群而居,易于聚集起事。慕容氏中的显贵们,如慕容?ァ⒛饺荽埂⒛饺莩濉⒛饺葶?等人,纷纷出任前秦高官,并拥有一定的兵权。这种分散但并未消亡的势力在淝水之战后东山再起,建立了西燕和后燕。

    ?拓拔鲜卑。由于拓跋部众还梳着辫子,故当时人又称之为“索头”鲜卑。拓拔鲜卑曾建立代国,从山西北部到漠北以南的广大区域均在代国的实际控制中。前秦灭代后,苻坚的诏书中曾说,“索头世跨朔北,中分区域,东宾秽貊,西引乌孙,控弦百万,虎视云中。”[5] 可见拓拔鲜卑的强大。代国的最后一任统治者为拓跋什翼犍。淝水之战仅仅三年后,即公元386年,拓拔什翼犍之孙拓拔??在内蒙牛川称王,拉开了建立北魏的序幕。

    ?羌族。羌族为关陇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后赵时期,举族被迁徒到关东。后赵末年,其首领姚戈仲降晋。姚戈仲死后其子姚襄叛晋,企图以洛阳为基地建国。姚襄部先为东晋桓温所败,后为前秦所灭。后姚襄之弟姚苌率部众降秦,姚苌屡立战功,成为苻坚的爱将之一。淝水之战后,姚苌率羌族建立后秦。公元385年,苻坚为姚苌俘获后被缢死。

    ?前凉。公元376 年,统治了七十多年的张氏前凉为前秦所灭。淝水之战中,张天锡于阵前降东晋。前凉张氏的势力在淝水之战后不曾恢复。前凉的疆域后为略阳氐族吕光所控制。

    ?略阳氐吕光部。临渭氐苻氏与略阳氐吕氏均来自陇右。吕光曾为前秦大将,曾屡立战功,对苻坚也忠心不贰。淝水之战前吕光曾率七万步骑远征西域,讨平西域三十六国。淝水之战后吕光部却并未返回关中救援苻坚,而是击败前秦凉州刺史梁熙,在凉州建立割据政权,史称后凉,并继续控制西域。

    ?铁弗匈奴刘卫辰部。北人称胡父鲜卑母为“铁弗”。铁弗匈奴刘卫辰部,早期时而降秦,时而降燕,反复无常。前秦灭代后,苻坚以黄河为界,河西归属刘卫辰。淝水之战后刘卫辰占据朔方地,后被北魏拓跋??所灭。刘卫辰之子为刘勃勃,即是后来建立大夏国的赫连勃勃大王。大夏国亦为北魏所灭。

    ?铁弗匈奴刘库仁部。刘库仁原为代国的南部大人,前秦灭代后归附前秦,被封为广武将军。黄河以东,前代国雁门、上谷、代郡等重镇归刘库仁统辖。刘库仁死后其弟刘头眷代领部众。

    ?乌桓。乌桓内附后散居于河北、关东等地。淝水之战后乌桓人大都效忠于慕容垂,成为反对前秦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并为建立后燕国立下了功劳。乌桓族以张骧部、刘大为部、鲁利部为最强。公元398 年(天兴元年),张骧子张超据渤海郡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自称乌丸王,被北魏灭。

    ?丁零族翟氏。前秦统一北方后丁零部被迁于新安、渑池等地。淝水之战后首领翟斌率先起兵反秦,翟氏所部丁零人曾长期在中原与鲜卑人角逐。丁零部曾统治河北七郡,三万余户人口。翟斌率丁零族归附后燕慕容垂后被杀,族众被纳入后燕。

    ?陇西鲜卑乞伏国仁。一支在陇西一带辗转迁徙的鲜卑族,首领为乞伏国仁。曾接受前秦统治,公元383年(淝水之战当年)率部叛乱。公元385 年乞伏国仁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史称西秦。

    ?后赵残余势力。后赵将领张平、李历、高昌曾遣使投降后燕,又降东晋,最后又归附前秦,各受爵位,一些人甚至同时拥有这三国的爵位。他们摇摆不定的目的是为了中立自固,这样一来,也使中原局势徒生变数。势力最大者为张平,曾一度占领山西全境。张平后被前秦所灭,张平本人被任命为大将军。张平的养子为猛将张蚝,曾参加淝水之战。

    苻坚虽统一了北方,部族兵制依旧保留下来,各民族的军事势力并未被完全消除,民族丧乱的根源依然存在。正如公元360年苻融劝谏苻坚时所称的那样,各胡族虽表面臣服前秦,“实贪地利,非怀德也;不敢犯边,实惮兵威,非感恩也。”[6] 前秦大举进攻东晋时,各部势力都在等待淝水之战的结局。前秦胜,对他们并无不利,各部首领都可加官进爵。若前秦败,也许这也是他们所盼望的,他们可以伺机再起,割据称王。淝水之战,对苻坚来说,是一场命运攸关、胜得败不得大战。

    三、来自苻氏宗室内部的挑战

    苻坚成功的领土扩张,善待汉人和胡人的政策,对汉化的积极推动,以及重农抑商,减免赋税,打击豪强等举措使他在历史上赢得了以汉人为主的史官们的喝彩。但苻坚在苻氏亲族中的威望,似乎不是特别的高。事实上,来自氐人内部的叛乱一直没有停息过。早在公元364年,汝南公苻腾造反。后来苻幼、苻柳、苻双、苻武等王公接连发动叛乱。公元380年,灭代的最大功臣,亲族中最有军事才能的行唐公苻洛与征北大将军、北海公苻重联合造反。直至淝水之战前一年,东海公苻阳与王猛之子王皮曾试图谋反,后因计划泄露而被镇压。

    苻坚是通过发动宫廷政变来获得王位的,也许这是他受到某些亲族挑战的原因之一。对于重要的历史人物,传统的史书向来多采用模式化记述。《晋书?苻坚载纪》对淝水之战前的苻坚,显然是采用了一种“明君模板”。《晋书》成书于唐初。初唐史官的用心当然可以理解,因为同时代唐太宗李世民的登基过程与苻坚十分类似。为了突出苻坚发动宫廷政变的正当性,王位被颠覆的苻生在史书里也完全被颠覆,成为一位邪恶凶暴的君主。有现代史家认为,苻坚当政后曾干预史官,并对诸多史料进行了篡改,今天已经无从考证真实的苻生。[7] 我们只知他是一位“独眼”暴君,天生狠毒乖戾,在位期间作恶多端,与商朝的纣王,后赵的石虎,及后来北齐的高洋、隋炀帝杨广等帝王一样,似为同一“暴君模板”处理后的人物。

    政变后为了肃清一切可能的威胁,苻坚甚至逼死了一同参与政变的兄长苻法。《晋书?苻坚载纪》和《资治通鉴》里都称,前秦太后苟氏看见东海公苻法的宅门前车水马龙,担心这最终会对苻坚不利,于是就与大臣李威商量,赐苻法死。根据《晋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苻坚和苻法在东堂诀别,二人失声痛哭,以致口吐鲜血。竟然用苻法之死来反衬苻坚之仁,这段描述孰难置信。二十五年后,淝水之战前,苻法的儿子东海公苻阳谋反被执,曾当面质问苻坚,“臣父哀公死不以罪,臣为父复雠耳。”[8]

    一方面,王室亲族不断谋反,另一方面,前秦治下的关东、河北等地危机四伏。于是苻坚于公元380年,决定分封宗室子弟和亲信出镇关东为诸侯,并成批往外迁徙氐人。苻坚这项措施获得了百官的支持,却受到了氐族的非议。史官赵整曾做歌曰:“阿得脂,阿得脂,博劳舅父是仇绥,尾长翼短不能飞。远徙种人留鲜卑,一旦缓急当语谁!”绝大部分史书把淝水战后鲜卑人在关中的叛乱归因于苻坚的这项措施,认为苻坚为打击本族豪强而把大量氐人被迁出关中是一个彻底失败的决定。《资治通鉴》和《晋书?苻坚载纪》都重点突出了这段记述。

    苻坚的初衷,是效仿周武王和汉高祖分封天下的做法,欲将群雄之天下变为苻氏之天下。苻坚这么做的本意是以氐族来统治四方,加强统治,而非打击本族豪强势力。另外,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当时关中氐族大约有十五万户左右,而这次被迁出的大约有二万余户。可见关中氐族的势力虽有减弱,但不是特别显著。因而,这次迁徙的负面作用似乎被过分强调了。

    这次氐人的迁徙对淝水之战有一些间接的影响。首先,由于氐族人口的减少,前秦进攻东晋时的主力?D?D关中兵团的构成难免更为庞杂,其士兵必为氐、羌、鲜卑、汉等各族构成。其次,一些有军事才能的苻氏亲族纷纷被“外派”,使伐晋时主帅的选择捉襟见肘,最后落到了苻坚之弟苻融的头上。淝水之战的事实证明,苻融并不是一位合格的主帅。他的错误判断,使前秦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四、王猛的遗言和伐晋的朝议之争

    公元375年,深受苻坚倚重的王猛病逝。根据《晋书?王猛传》的记载,王猛死前明确反对伐晋。他对苻坚说,“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资治通鉴》的记载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王猛的话里多了“上下安和”四个字。

    王猛所说的“亲仁善邻”、“上下安和”,一语道破当时的局势。王猛认为,东晋内部君臣团结,政权稳固。王猛虽未直言前秦远未达到“亲仁善邻”和“上下安和”的状态,但言外之意非常明显。王猛对鲜卑人、羌人一直很警惕,他向来主张应先以消除民族隐患为首要国策。正如前文所述,前秦的统治秩序并不稳定,北方各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此隐彼现,苻氏亲族内部的权争也纷乱不息,这一切,都被王猛洞察机先。遗憾的是,王猛也一直没有提出什么有效的办法和策略。

    前燕当时人口数达九百多万,疆域广阔,综合实力强于前秦。但前燕内政不修,官僚腐败,君臣不和,特别是慕容垂家族的叛逃,给前燕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前燕亡国,固然有军事上的原因,但其根源在于,前燕的内政无法“上下安和”。前燕的覆亡实为前秦之前车之鉴。

    当然,不可过分强调王猛遗言中反对伐晋的意义。淝水之战前的天下大势与王猛去逝时相较已大不相同。王猛病逝之前,前秦只占领了东晋的梁益二州(即汉中与蜀地)和前燕的疆土。王猛死后,前秦的疆域进一步扩展,前秦分别灭了雄踞凉州七十余年的张氏前凉和“控弦百万,虎视云中”的拓拔氏代国,后来又占领了东晋的襄阳和彭城,兵锋直指东晋的荆州和淮南。前秦的疆域之大,超过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的任何一个国家。此时天下大势与王猛死时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若仍以王猛的非“正朔相承”之说来约束苻坚“混六合为一家”的雄心,基本已无可能。

    有的学者认为,从王猛的临终遗言看出,至少在淝水之战七八年前,苻坚南侵谋略已经形成。[9] 这种说法不妥。公元375年时苻坚大约只有伐晋的打算,而无具体的谋略规划。王猛死后天下形势又有了很大的变化,前秦的疆域比以前更大了,从表面来看四方宾服,统治似乎也更稳固了,北方所有的敌对军事势力都已被压制或肃清。普天之下,只有东晋在前秦的统治范围之外。正如苻坚所言,“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因而,南北统一的紧迫性不言而喻,南侵伐晋此时必然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公元382年冬,亦即淝水之战前一年,前秦君臣就大举伐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由于东晋的实力不弱于前秦以前的任何一个敌人,伐晋问题又是关系国之根本的大问题,因而这次讨论异常激烈,持续了两个月之久。前秦朝廷上下基本分为两派,反对派中的代表人物为阳平公苻融,中山公苻诜,太子苻宏,尚书左仆射权翼,尚书原绍,太子左卫率石越,高僧释道安,宠妃张夫人等人。支持伐晋的人物中,除了苻坚本人外,史书重点突出了慕容垂,另外还有秘书监兼前将军朱肜。[10] 史家对史料的筛选,容易给人造成错觉,即伐晋是苻坚的真正支持者是苻坚最危险的敌人。事实上,《晋书?苻坚载纪》曾指出,“群臣各有异同,庭议者久之”。这说明,支持的人当不在少数。我们大致可以推测,除慕容垂、朱肜和姚苌外,象亲族苻方、苻丕、苻睿,大将窦冲、吕光、张蚝、梁成、梁熙等人很可能都是支持伐晋的。慕容垂说,“弱并于强,小并于大,此理势自然,非难知也。以陛下神武应期,威加海外,虎旅百万,韩(信)白(起)满朝,而蕞尔江南,独违王命,岂可复留之以遗子孙哉!”这种说法实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朝臣的想法。故很难把前秦的南侵之举归结为苻坚本人一意孤行的结果。

    此前前秦针对东晋一直采用蚕食、渐进的战略。公元379年,前秦军攻打襄阳一年后攻破襄阳。东线彭城随即也落入前秦手中。如此一来,汉水、淮水以北的地区相继落入前秦之手。假若前秦依旧采取以前的战略,在多条战线上对东晋施加压力,层层逼进,多点进攻,使东晋的江淮防区腹背受敌,首尾不能相顾,也许历史的结局是另外一种情形。然而在382年年底的朝议之后,苻坚做出了新的决策,那就是,倾举国之力与东晋展开战略决战,尽快完成南北统一。

    苻坚非常希望能复制当年西晋灭吴的胜利。然而,当年西晋六路伐吴的战略方案,前后经过了十几年的周密策划和准备,仅王?F的水师就准备了整整七年,统一之举不过水到渠成而已。而前秦在淝水之战前一年犹在讨论伐与不伐的问题。当年“吴之将亡,贤愚所知”[11],而如今世异时移,东晋在江左“卓然自立”,苻坚若想再现三国统一的局面,自非易事。

    元宝推荐:沉睡的天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