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邓特色,其一开始就公开宣扬:自己是开历史倒车 -- 海纳

共:💬724 🌺5328 🌵14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再论为什么上山下乡是错误的

          先欣赏一下奇文

          你这回答应该改为“为什么上山下乡对知识分子来说是错误的”

          我常跟学者讲,很多对知识分子来说很不舒坦的时代,对多数人的基本福祉却提供了比较好的保障。

          请问,为什么对知识分子这么大仇呢?貌似设计出高楼大厦、铁路桥梁、导弹卫星的,都是知识分子。

          不过是高中生甚至是初中生,毕业后工作,就是工人阶级一分子,居然就成了知识分子了,也许大致反映了您的知识水平。

          秦始皇焚书坑儒,算得上是“对知识分子来说很不舒坦的时代”,不知是否“对多数人的基本福祉却提供了比较好的保障”?反正是被原来不读书的陈刘项给干翻了。元朝的时候,九儒十丐,算得上是“对知识分子来说很不舒坦的时代”,不知是否“对多数人的基本福祉却提供了比较好的保障”?反正是被要饭的朱元璋给干翻了。反右算得上是“对知识分子来说很不舒坦的时代”,不知随后的大跃进是否“对多数人的基本福祉却提供了比较好的保障”?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做工不是劳动?

          知青,凭什么在城里吃白食,饿死种地的农民
          农民是怎么饿死的,请复习历史。

          当时农村根本不缺乏劳动力,甚至可以说是劳动力过剩,还要把城里的年轻人弄到农村去,能多生产多少粮食?

          ——————————————————

          把知识送下乡,有很多办法。例如可以鼓励一部分年轻人扎根下去,可以让城里的教师轮流去上课。那个时候,理想的力量还是强大的,上山下乡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强制,是自愿的,大名鼎鼎的共青城就是其成就。倒是后来一刀切的运动,只留下一地鸡毛。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尊重客观规律,而不是盲从于感情。有空的时候,可以读读共产党宣言,看看马克思是如何批判封建社会主义的。

          • 家园 我看到这儿就想起了高中大学的辩论赛

            很多时候是攻击别人的逻辑,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可是基本对于自己的逻辑观点并不修正。

            辩论的确不是交流哦。

            这里您指出了对方的逻辑上的错误但是并不表示自己的观点还是正确。

            您前面的6条,还是有值得斟酌的地方。

            一般都说人是一个时代最有价值的资源,但是例外也不少,不然也就没有计划生育了。那个时代在我看来也算是这样的例子。

            城镇化、工业化不是把人圈在一起就会发生的。城镇化、工业化的实现不仅需要劳动者还需要资金资源,拿不出这样的资金资源却仍然有人口,还是十分不安分的一群,自然不能让他们继续集中在一起了。换句话说就是“替代就业、延缓就业”。80年代有严打,就是这些不安分的人又在城市聚集了,而能够提供就业的条件还是没有具备。50、60年代建立了不少工厂,十年动乱期间生产秩序被扰乱,就业增加有限;乡镇企业私企外企为主干的劳动密集产业的出现,总要等到90年代了,在80年代还是少数。

            记得以前很多街道集体企业,例如手套厂手绢厂包装盒什么的,年轻人待不住的,甚至还要家里年长的退下来年轻人顶班才能进去。

            当然80年代严打还和文革时的年轻人的“野放”有关,不过摆脱了大环境单纯说文革万恶,就太简单了。

            当时岂止是就业紧张,连住房都紧张,不然就没有北京四合院的那些砖砌的小房子、贫嘴张大民的中间有树的房子了。

            农村需要知识,这是历来被重视的,葛存壮的“马尾巴的功能”就是一个例子,那可是文革时候的电影哦。而且上山下乡似乎不是给农村“赐予”什么,而是让年轻人去接受再教育的

            再教育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收获是什么,能不能说成功,我是很好奇的。我忘了是哪位河里的朋友说的了,城市的知识分子读书人,应当想到整个中国还有很多受苦的人,不能认为自己被捧高去享受是应得的,不能认为经历了农村的艰苦生活就是共产党亏欠自己的,怎么能对别人一生经历艰苦的生活又毫不上心呢。他说的很对,这个想法放在任何时代任何人身上都是应该自省的。只不过,能够这样想的人多吗?经历了山上下乡的人这样想的多吗?

            我记得小时候,虽说我所在的单位是孤立在农田中间的,可是人们算不上看得起农民。小孩儿骂人损人的词汇就包括“农民、山汉”。赵本山的老蔫儿在农村环境中表现的可能是一种过于内向,而在城市环境中则是一种农村人没见识的印象。恐怕在60末70初的时候,也差不多的。50、60年代让有知识的人放下了高贵,而工人、市民对农民拿起高贵的架子来,这可不好。城乡二元结构的缺点嘛。可是既然不能贸然的打破城乡二元格局,不然人口自然会向城市集中,各种问题就又多了,那么就让人与人紧密接触吧。

            其实也不光是市民、工人看不起农村人,农村人也不待见城市人。文章演了个什么电影,知青负责管驴,就是不让人待见的,当然我对于文章也是基本不待见;刘烨的血色浪漫里,农村也基本是个背景,受苦的符号,总之这些人不能说给城市人张脸了。

            说回到上山下乡,打个比方,就是着火了,消防队去救火,我们能够指责消防队要求你避让、指责交通管制影响下班、指责水流到路上影响市容吗?如果没有上山下乡,只能更坏

            • 家园 城里的有几个知识分子?

              再教育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收获是什么,能不能说成功,我是很好奇的。我忘了是哪位河里的朋友说的了,城市的知识分子读书人,应当想到整个中国还有很多受苦的人,不能认为自己被捧高去享受是应得的,不能认为经历了农村的艰苦生活就是共产党亏欠自己的,怎么能对别人一生经历艰苦的生活又毫不上心呢。他说的很对,这个想法放在任何时代任何人身上都是应该自省的。只不过,能够这样想的人多吗?经历了山上下乡的人这样想的多吗?

              算得上是奇文了。一说城市就是知识分子,好像工人就不是城里的人了,好像时传祥就不是城里的人了。没事找事地把人都弄到农村去,啥都不会,吃了冤枉苦,不怨你怨谁?自省?都是普通人,吃饱不饿就挺满意,又不想当圣人,谁没事自省啊?不要逼着大家当圣人好不好?

              再教育,教育出什么来了?

              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还有什么可辩护的?

              • 家园 唉,现在似乎没人想当圣人

                可是也似乎没人想着时传祥啊。企业级、资本家入党之后,好像同时“劳模”这个词也被遗忘了

                您这不是为了反驳而反驳吧,左手“我们不当圣人”,右手时传祥,有点意思哈

                而且你这里有偷换概念的意思,并不是把工人下乡了,而是那些十几二十的“即将”就业青年,而我的认知里恰巧就业的容量是值得怀疑的。

                再者说,呆在城市里就一定能吃饱对吧,凭什么?!凭什么觉得吃供应就理所应当?你还是像我说的,想法有问题

                人是当然吃不饱了不舒服,但是有些想法隔着那么一层窗户纸,碍着自己的“心魔”就是不挑破。吟几句“汗滴禾下土”,显然要比真正流汗来的好对吧

                那种阶层的分化,不仅是旧社会就有的读书人同靠力气吃饭的,还有城里人与乡下人的隔阂,工人同农民之间的,至少在微观的生活里是存在的

                换句话说您这到底看我罗嗦的这些文字了没,走脑子了没

                • 家园 读懂中文很难吗?

                  我前面说

                  一说城市就是知识分子,好像工人就不是城里的人了,好像时传祥就不是城里的人了。
                  使用时传祥这个著名的掏粪工人来说明并不是城里生活的都是知识分子,还有其他很多人。后面说
                  都是普通人,吃饱不饿就挺满意,又不想当圣人,谁没事自省啊?不要逼着大家当圣人好不好?
                  是反对动不动就拿出什么自省之类的东西来要求普通人。到尊驾这里居然就得出
                  您这不是为了反驳而反驳吧,左手“我们不当圣人”,右手时传祥,有点意思哈

                  确实有点意思哈

                  换句话说您这到底看我罗嗦的这些文字了没,走脑子了没
                  原样送回。

            • 家园 再教育,就是补实践课,和大学生进厂先要给老师傅当徒弟一样

              农村的第一课,当然是田间劳作。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