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邓特色,其一开始就公开宣扬:自己是开历史倒车 -- 海纳

共:💬724 🌺5328 🌵14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9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本来说的就是粮食生产,你转进到其它有什么用?

          能够让收入多了的途径多了,通货膨胀也可能增加收入。寅吃卯粮也能,败家也能一时提高收入。不讨论产能,讨论收入,那是玩障眼法。

          而且我们这里用的是亩产量,与你几熟何干?

          况且中国粮食生产重心已经转移到中原和东北,那里基本就是大米和小麦或者小麦和玉米等套熟。

          你不要以为一个袁隆平就包打天下种子而吧?当年的全国大会战可不是袁隆平一个人能代表的。事实上,袁隆平仅仅提供湖南一个省的大米良种而已。湖南是籼米,其他省未必是,各省都有适合自己的良种培育基地,有各自的种子专家,有适应本地气候、土壤、环境的种子品种。

          况且这也不仅仅大米一种谷类农作物,而是三大主粮的同时发力,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功,仅仅是一声号角,真正起作用的是国家对杂交育种培育的重视和投入,各省育种基地的投入和发展。

          如果当时粮食真的够了,就不会有87年的哄抢面粉,国际上也不会有人问谁来养活10亿中国人了。

    • 家园 上山下乡改变了中国千年南粮北调的历史,自此北粮南下

      上山下乡前,湖广熟或者太湖熟,天下足

      上山下乡后,黑龙江、河南、山东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前三省。而黑龙江、吉林和河南,是向外省高出粮食最多的省。而原来供应天下粮食的江苏、湖南、湖北,现在不过仅够自己的消耗。

      没有黑龙江和河南调出的粮食,北上广等城市就要挨饿。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也是工业化的基础,无农不稳,没有上山下乡带来的商品粮的大发展,城市不逃荒就不错,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工业化发展。

      • 家园 北粮南调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 我国粮食产销新格局悄然形成

        2014年03月12日 08:24:35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长春3月12日电(记者齐海山)随着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逐步提高,源源不断的商品粮行销全国,我国粮食生产的“北粮南运”格局已悄然形成,南方“鱼米之乡”的餐桌上,东北米的比例越来越多。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3年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粮食总产达到2904.74亿斤,其中,黑龙江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一,吉林省去年由五跃四,内蒙古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十位,去年增量和增幅均居全国第一。四省区粮食总产量在全国比重从2003年的17.7%提高到2013年的24.1%,成为全国粮食增长最快、贡献最大的区域。其中玉米是该地区面积和产量增长最快的品种。

        由“湖广熟,天下足”的“南粮北调”格局到“北粮南运”,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地域呈现由南往北的发展新趋势。“东北地区地广人稀,肥沃的黑土地和大量的后备土地资源,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以新品种和新技术为支撑的科技革命为黑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水稻、玉米种植面积扩大,提升了粮食产量。”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玉米分会副秘书长刘笑然说。

        据了解,我国粮食生产自2004年以来已经实现“十连增”,全国91%的粮食增量、75%的粮食产量、80%以上的商品粮、90%以上的调出量来自13个主产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等北方省的增粮作用尤为明显,如今东北地区已经成为粳稻、玉米等商品粮的供应地,东北的粮食外调量占到全国的60%以上。”刘笑然说。

        “中国目前粮食调出省(区)只有5个,而东北地区占3个。”吉林省委书记王儒林说。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安徽、江西是中国粮食调出省(区),东北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粮食的“蓄水池”和“稳压器”。

        据了解,黑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由十年前的14470万亩增长到去年的20913万亩,吉林省粮食播种面积也由6468万亩增加到7821万亩。“吉林省可开垦后备耕地资源约占目前耕地的3%,特别是西部地区有200多万亩土地从未耕种过。”

        为支持“北粮南运”,去年国家出台政策,东北三省之外的其他28个省份到东北地区采购粳稻和玉米,运回本省销售、加工或转为储备的,财政给予每吨140元一次性费用补贴。“去年12月份政策出台后,当月铁路外运就达33亿斤,比上年同月增长一倍以上。”吉林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说。

        2012年12月1日,中国首条跨越高寒地区的高铁——哈大客运专线投入运行,北粮南运的运力将新增5000万吨以上,为不断走俏的东北粮食打开一个大通道。

        我国搜索传统的三大粮食主产区,一是长江流域,二是黄淮海平原,三是东北地区。历史上,中国粮食供应一直是“南粮北调”格局。

        在中国古代,江浙、两广、两湖一带的粮食生产和供应,在全国举足轻重。据记载,明朝京杭大运河从南向北运粮的漕船达9000多艘;清朝每年从南方征收北运的漕粮多达400万石。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有关负责人说,近10年来,这一态势发生了大逆转。

        其一,北方生产供给增强。这得益于北方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以及水利设施的改善等因素。其二,南方市场需求增加。南方畜牧业、饲料工业发展,拉动了北方粮食南下。其三,消费结构升级。南方经济增长拉动消费水平提高,对东北优质大米(粳稻)需求增加。其四,粮食种植区域变化。南方水稻面积减少,北方水稻地位越来越高。其五,人口向南方流动。东南沿海一带汇集了大量农民工,其粮食消费增加了“北粮南运”量。

        • 家园 改革不过吃文革的红利而已,乘凉非是栽树人

          你自己说了原因:北方生产供给增强。这得益于北方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以及水利设施的改善等因素。

          有哪一项是改革的成果?

          • 家园 文革不过是吃文革前的红利而已

            哪一项不是改革的成果?

            • 家园 文革前的红利不就是文革那些人自己弄的么?

              当然,如果你要说“文革前”的“前”的红利……

            • 家园 南粮北调是如何结束的

              南粮北调:北方的山西、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内蒙古、辽宁等省区及北京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但这些地区无一例外地都要调入粮食,江浙、两广、两湖一带南方自然条件好,粮食生产充足。国家长期实行南粮北调政策,进口的粮食也主要是接济这些地区。尽管如此,这里农民的口粮和收入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北方最严重的问题是灾害频发,其中尤以旱灾最为严重。从一九六八年开始,国务院全面部署华北地区打机井的工作,并以此作为扭转南粮北调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以后几年,每年以三十多万眼机井的速度持续建设。这是在华北平原上一项宏大的农田基本建设,国家在计划中给予资金补助,并提供设备材料,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文革中,华北大地上打了近二百万眼机电井,一亿多亩耕地提取地下水灌溉,大大改变了十年九旱的农业生产条件,加上化肥工业的发展,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扭转了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南粮北调局面。

              • 家园 你不停地转进,不停地打自己的耳光

                你一开始说的是

                上山下乡改变了中国千年南粮北调的历史,自此北粮南下

                • 家园 最后回你一下,不是为智商不足者,是为了旁观者更明白

                  北方灌溉机械化,使的中原及周边黄海淮平原不再缺粮,南粮没有了北调的理由。

                  北大荒的机械化开发,东北是当今中国唯一完全机械化农业生产的地方,也是农业效率最高的产粮地,虽然其总产量不如黄海淮平原,但机械化农业的高效率,远远超过中原和南方的小农耕种,使的东北成为全国余粮最多的地方,南方缺粮也只能从东北获得了。

                  • 家园 这个,只能使人更糊涂。

                    东北开荒,机械化耕种使粮食增产,这个没问题。

                    然而,楼主前面标题是上山下乡改变了历史。所以,楼主还需要把上山下乡与增产的原因做个有关联的论证。

                    上山下乡始于1955年,起于共青团的一个活动,杨华邢燕子是其代表,主要是农场模式。大规模下乡始于1968年,是为了缓解城镇就业压力,为了红卫兵运动刹车,以插队为主。

                    之前之后北方粮产改变了南北调格局,这个说法太模糊。跨度十多年,怎么叫之前之后?

                    • 家园 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现在机井是一年一打

                      文革时期灌溉主要发展链接出处

                      这一建设彻底终结了中国1000多年南粮北运,“1人1亩地的地方养1人3亩地的地方”的历史。

      • 家园 南方碎片化的耕地,不利于机械化,也不利于工业化的余粮

        而北方相反,平原广阔,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

        没有农业的机械化,依靠单干的小农体制,是准备不出来工业化进程所需要的粮草的.

        东北 开发的晚,人少地多.不利反而成为优势,知青直接将东北变成了现代机械化农业基地,纵然邓氏分田单干,也改变不了东北的大规模机械化农业优势,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东大仓从开发至今一直是中国工业能够指数 性发展最粗的支撑柱.

        中原,是中国人开发最早的平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使其人口众多,不利于机械化推广.

        中原缺水,灌溉机械化成了改变中原农业的关键,知青有了广阔天地.有得也有一弊,机井灌溉的缺点是过度使用地下水,所以需要补充地下水,本来要80年代启动的南水北调中线,被邓特色耽搁了20年.

        东北开发前,中国的工业发展,靠的传统农业的剩余.东北开发后,中国的工业发展,靠的是东北这样机械化农业的发展,传统农业存余开始留给农民自己.

        东北开发后,中国有2大变化.

        1是计划生育,东北机械化农业的发展,证明可以摆脱60年代农业劳动力不足的严重后果,计划生育成为可能.

        2是邓复出.有了余粮就要有人会使用,作为TG排第4位的后勤调配专家(我的排名是:毛、高、饶、邓)邓复出成必然。

        而黄海淮平原的开发,彻底摆脱了对小农剩余价值的需要.

        文革时期灌溉主要发展

        链接出处

        通宝推:然后203,
    • 家园 居然有替上山下乡唱赞歌的

      逆历史潮流而动

      • 家园 很多对知识分子来说很不舒坦的时代,对多数人的基本福祉却提

        朱云汉:对的。我比较担忧的是,一些学者对西方的理论毫不批判地就吸收了,对欧美社会的理解也非常皮毛。有些学者从自我感觉出发,觉得很闷,就觉得体制整个有问题。我常跟学者讲,很多对知识分子来说很不舒坦的时代,对多数人的基本福祉却提供了比较好的保障。

        外链出处

        我看到他的这段话马上想到的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虽然他可能另有所指。

      • 家园 为什么上山下乡是错误的

        首先,中国的发展需要城镇化,而不是乡村化,把完全适应城市生活的年轻人弄到农村去,是逆历史潮流。

        其次,这些青年是国家花费大力气大代价按照城市和工业需要培养的,确弄到农村去搞农业,跟让炮兵拼刺刀一样,属于严重的资源浪费。【别告诉我说炮兵跟步兵是平等的,平等不意味要干相同的事情】

        第三,一刀切地把人赶走,家庭的、心理的代价非常之大。被强奸的女红卫兵不是一个两个。

        第四,农村需要知识,有的是办法,没必要如此粗暴。

        第五,上山下乡从总体上是严重地损害了这些人的发展,回城后坏毛病很多,即使是文革期间回城的也是如此。这个我是见过的。少数几个人的成就无法掩盖几百万人受到的伤害。

        最后,上山下乡的原因,是文革搞得红卫兵无法就业,斗志十足,而斗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用不着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