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对中国雾霾形成机理的一种看法 -- 给我打钱87405

共:💬26 🌺3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对中国雾霾形成机理的一种看法

    话不多说,大家自己看,都能看懂。

    外链出处

    • 家园 一个根本性错误

      需要氨氮的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藻类微生物。但是藻类恰恰无法在没有阳光的夜间生长。和文中微生物引起夜间雾霾增加正好是反的。

      • 家园 我书读得少……

        “据说”,藻类吸收氮磷,因此利用藻类处理污水是一个被长期研究的课题。

        又“据说”,接纳过量氮磷的水体,使藻类异常繁殖,导致水质恶化。

        还“据说”,超量的氮磷会抑制藻类生长。

        更“据说”,利用驯化过的微生物和沸石(或两者结合)来修复水体环境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治理方法,机理是芽胞菌等复合菌都有去除氮、磷化合物的功能,即论文中提到的氮氨是微生物所需的养分。

        据以上“据说”,水体环境和大气环境各有特点,人工驯化和非人工驯化微生物各有不同,简单说,机理相同,成效相异。

        • 家园 关键是藻类必须有光才能生长

          这样微生物大量繁殖导致夜间雾霾增加就变成纯扯淡了。

    • 家园 作者是文科生,跟风跨界写了一篇不伦不类的自然科学论文

      文章论据都是没有太大的错,但是行文完全没有思维逻辑,根本不能支撑自己的结论。

      雾霾形成中微生物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要通过实验论证,也可以进行模拟,而不是在哪里浅显的扯上一堆知识点。

      可以得出结论,作者完全没有下过化学实验室,更没有待过生物实验室,结果却能够写出一篇所谓这样的论文来,论文又刊发在《宏观经济研究》上。

      • 家园 我实在是无法理解这种逻辑

        1.如果说是一个政治性话题,拿人开刀,把心给诛了就能获胜,倒也是可以理解的——譬如质疑柴静的动机,可这明明是一个学术性话题,有这个必要诛人诛心么?

        2.明明人家至少有一个风能“首席科学家”的头衔,却非要给人家定性为文科生,不知道这是什么逻辑。有这么一个头衔的人,还需要在这么一个八杆子打不着的刊物上发表一篇“不伦不类”的论文来给自己脸上贴金?我也不懂其中是何逻辑。

        3.“文章论据都是没有太大的错,但是行文完全没有思维逻辑”,如此一来,“根本不能支撑自己的结论”,言下之意就是把一堆不相干但正确的论据凑在一起,合成了一个“四不象”,可是我觉得人家的推理逻辑十分清晰呀……话说回来,这很有可能说明我的思维是混乱的,需要反思。

        4.什么叫跟风?科学研究难道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研究焦点、热点问题反而成了一种错?哎呀,那要是这样,我真是无地自容了,还得去反思。

        5.“作者完全没有下过化学实验室”的结论不知如何得出,看来作者所说的实验,完全是虚构的……太可耻了,怎么可以这样玩弄读者呢?

        想想还是自己书读得少,容易被骗啊。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反思去。

    • 家园 很漂亮的假说

      记得我见过解说这种昼夜反差的一种说法是半夜偷排加剧。

    • 家园 看完了,很有意思

      不过有个疑问。照本文说法,养分的来源主要是被化肥污染的土地,养分也是微生物繁殖的四大条件之一(其他三个是温度,湿度和空气),而农村的土地污染肯定大于城市,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就是农村和郊区的雾霾情况应该是大于城市的——可这个结论违背我们的常识。不知应如何解释?

      • 家园 日前从北京到广州做过一次高铁

        我的感觉是从北京到长沙这么长的距离上,农村的雾霾连绵不绝. 惊讶之余, 我倾向于相信雾霾形成另有原因

      • 家园 农村的雾霾究竟如何?

        农村的雾霾究竟如何?这一点没有得到论证(这其实也能反映出来思维定式的干扰)。

        我个人了解的情况,“据说”现在农村雾霾也不小,“常识”也许只是以新闻报道和个人相对较小的活动区域(包括空间和时间)为素材来源。

        另外,顾为东的研究并没有否定大气污染物。总而言之,我们大部分人对雾霾的认知还是比较表象而且“宏观”的。

        我个人所见,如果能加上细分区域的对比数据就更好了,这不是简单的pm2.5数值记录,应该还包括尽可能丰富的观测点的空气采样,但一个课题研究组恐怕没有这个实力来完成。

        当然,最好的是能建一个实验室,尽可能的还原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的雾霾形成过程。

    • 家园 这到目前为止我看到的最有说服力的一种观点

      通常来说,国内学者大多基本沿用西方思维,从大气环境入手研究雾霾的成因,有些学者甚至是先有论点,后有论据。顾为东的研究,对大气研究解释不了的一些“反常现象”进行了分析,仅此一点就值得点赞。对氨氮的挥发在实验室里进行了还原,结论令人信服。当然,这只是我一个门外汉,从研究的态度和论证的过程来分析这个结论的可信度,到底对不对,我没有发言权。

      说句题外话,如果顾为东的这个研究结论是对的,未来会出现更糟糕的情况是不难想象的。

      • 家园 【商榷】文章中罗列的微生物中,繁殖最快的

        几种微生物,如大肠杆菌、乳酸菌,都是厌氧型的。而作者提出的大气中微生物繁殖条件分析是

        物体悬浮状态接触空气面积最大,是吸附在凝结核表面的微生物获得充分氧气。

        这样看作者只是将有关信息收集在一起,关联起来,但没有进行实验证实。简单地请教一个微生物学家即可知道如何设计相关的验证实验。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