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苏联4%的自留地生产了25%的产值,包产到户战胜人民公社 -- mcpssx

共:💬164 🌺769 🌵8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人民公社是中国的希望

      混淆人民公社,与集体农庄,到底用心何在?

      人民公社,并不仅仅是农业组织,而是农,工,商,兵等全面性基层组织,集体农庄才只是农业组织,将二者混淆,是故意搅混水。

      将人民公社的其他功能除掉,只比较人民公社时期,与包产到户后的农业产出,则是继续搅混水。

      实质上,仅仅计算农业,如果将农业投资和农业产出,一起估算,人民公社时期也高于包产到户时期,因为,耕地的开垦,整理,和水利,交通的建设,改开后远远少于人民公社时期,包产到户后的产量提高,主要是农药,化肥,种子的贡献,是以牺牲环境,和牺牲农民健康,为代价的。

      改革开放,中国的乡镇企业起了极大的作用,即使现在很多知名大企业,也是源自当初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小作坊,小企业。

      本来是农工商兵学的全面性组织,现在蜕变只是从事农业的乡镇农村,一家一户的生产,完全将中国基层的组织瓦解打散,更加方便了城市对农村的掠夺,这便是否定人民公社的真面目。

      现在的农民工,抛妻弃子,远离父母到城里打工,又多少可以留在城里?即使留在城里,即使解决了住房,就学,医疗的问题,过于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也难以提供长期稳定的就业岗位,而且因为城市的空间有限,不可能拥有更多的汽车保有量,那么中国的工业生产,只能更加依赖出口,这又回到了原点,过于依赖出口,就不可能提供长期稳定的就业,连稳定的就业都不可能保证,即使房价再便宜,人口集中在城市,只能成为不稳定的根源。

      让更多农民工进城,是不可能的,中国最需要的是存量的持续扩张,只有存量巨大,中国工业才能主要为自己生产,而不是过于依赖出口,而最重要的存量,就是汽车保有量,但中国现在的城市格局,不可能容纳更多的汽车。

      不能让更多的农民进城,不能容纳更多的汽车,而扩展财富存量,中国将来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将工业尽可能地还给乡镇农村,这就必须重新回到人民公社的体制上来。

      工,农,兵,商,学等全面化的人民公社,不但在过去改变了中国,将来中国要想真正复兴,也必须回到这个体制。

      农民工这个名词,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解决这一现象,要么农民进城,要么工业回到乡镇农村,现在来看,只能是后者,因为,为了出口,工业集中在城市更有利,而扩大内需,增加存量,为自己生产,工业必须尽可能地分散到各个乡镇县城。全面性的基层组织,是避免大中城市掠夺乡镇农村,和小城市的唯一途径。

      强调两点——

      第一,人民公社绝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组织。

      第二,将人民公社与集体农庄等同,忽略人民公社的其他职能,不考虑农业投入,只计算农产品产出,才是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甚至现实虚无主义。

      通宝推:回归,向前向前,goo111,花枪,
      • 家园 工农兵商学的公社是典型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思想的体现

        设想一下,你去人才市场找了几千个农民,又会农业,又要开工厂,还要办学校,还要搞武装,这不是扯淡么?我不说别人了,就让毛主席自搞,也搞不定,他是全才么?

        还要设想一下,毛主席时期人才根本无法自由流动,更可见这个设想的乌托邦了

        • 家园 没有啥天生的人才

          农民识字了就是人才。乡镇工厂也是公社出来的农民办的。没有啥是贵族的专利的。人民公社就是把你觉得办不成的那些都办成了,靠的主要就是农民自己的合作生产。

          人民公社形成的自给自足的乡村熟人民主体系,是前三十年中国整体稳定团结的基础。

      • 家园 我完全同意你这二点

        人民公社绝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组织。

        它具有包括政府职能、准军事或者说半军事职能、社会救济职能、经济发展职能等。

        然而遗憾的是,它的这些职能中基本职能也就是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没有搞好,导致其他职能也是徒有其表。

        1、农业生产。对农业来说,单位时间土地投入的人力、水利、化肥是有边际递减效应的,也就是到了一定程度,你投入再多,产出增加也是零。人民公社时期,缺的是化肥和土地,多的是人力和水利建设,而作为人民公社,只能尽力增加人力的投入和水利的投入,土地无法增加(当时的围湖造田等作法根本无法延续),而化肥的增加仅仅依靠人民公社是无法解决的。而在农业产出增加有限的情况下,人民公社的其余职能需要投入,这才是人民公社时期吃不饱的主因。

        2、政府职能。对政府来说,运行是需要钱的,人民公社时期看起来政府的运行不需要多少钱,实际上都是隐形化了。教育、医疗这些支出实际上都是农民负担的,因为当初就是以农补工,城市只有从农村吸血,根本没有反哺农村,在废除人民公社后,臭名昭著的提留其实就是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民负担具现化。而由于人口的滋生,土地面积的固定,单位亩产的增加跟不上人均支出的增加(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医疗越来越好,人均寿命增加增加了养老的成本,这些都是支出),所以实际上农民的负担是越来越重的,怎么可能吃得饱?

        3、准军事或者说半军事职能。当时的人民公社都是有民兵编制的,而且是要进行一定的军事训练的,公社的武装部是有轻重武器的。而众所周知,军队对民众的负担来说,不是一般的重,虽然人民公社时期这种负担被掩盖了,但不能说实际上不存在了,在产出低下的年代里,负担这种准军事化组织无疑是农民不能承受之重。

        4、政治任务。这也是农民负担的一种,就不用多说了,总不会有人说跳忠字舞能增加粮食产量吧。

        5、经济职能。农村里不是没有能人,公社书记大部分也不是饭桶,那么为什么经济发展不起来呢?

        现在流行穿越,假如你穿越到一个公社书记身上,想发展经济,那么你能怎么做呢?由于是计划经济,你进货没地方进,销售没渠道,投资没贷款,技术人员没地方找。想发展特色种植,由于统购统销,种烟草的地方不会让你种茶叶,而即使自己种烟草,收益还是被上级全拿走。

        因此,以低下的经济来支撑庞大的职能需求,小马拉大车,光有先进的组织形式有什么用?精神归根结底是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的。把人组织起来没错,但组织起来不干正事,那就大大地错了。这才是人民公社失败的本质原因。

        • 家园 灌溉面积与单位面积产量高度线性相关

          如果人民公社不把水利建好,化肥、良种等怎么发挥作用?

          灌溉农业单产平均是雨养农田的三倍。

          人民公社不去修水库、灌溉,等着包产到户以后去修吗?

          • 家园 关键是人民公社把水利建好了吗

            人民公社前几年,灌溉面积可是大幅下降的。

            我从来不把人民公社和改开后比,而是和人民公社没成立前比。人民公社20多年,不管是平均水利建设,还是粮食产量,都不及人民公社成立前。这还是在人民公社把人束缚在土地上的前提下。

            • 家园 人民公社时期灌溉面积下降?

              “人民公社20多年,不管是平均水利建设,还是粮食产量,都不及人民公社成立前。这还是在人民公社把人束缚在土地上的前提下。”这近乎睁眼说瞎话了吧?

              下面的图,请自行解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旧文重贴

                反毛的人动不动就说毛泽东时代吃不饱饭,是私有化解决了吃饱饭问题。单从事实上看,毛泽东时代人口由5亿增加到9亿,人均预期寿命又从35岁增加到65岁。如果吃不饱饭,这额外4亿人,平均额外多活了30年,难道会光合作用不成,会直接转化太阳能?

                今天咱们就较个真,认真研究一下吃饱饭的问题。既然要研究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算吃饱饭。人为了生存,平均每天需要热量大约2000卡路里,大约相当于一斤粮食。一年下来,就是180公斤,再考虑粮食加工分配过程中的损耗和分配不均的因素,那么人均粮食消费量大约至少需要250公斤。这可以说是狭义的吃饱饭,这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为了维持其人口生存所必需的。

                但是,人要生存,不仅需要热量,还必须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没有这些,就会营养不良,就会有饥饿感。为了补充这些其它营养成分所需要的肉类、蛋类、蔬菜可以折合成粮食当量(比如计算用多少粮食可以养一头猪,出多少肉)。

                如果是以素食为主的食品结构,保持营养均衡,那么人均直接和间接粮食消费量需要达到400公斤;如果是素肉食搭配的食品结构,需要达到800公斤;如果是肉食为主的食品结构(比如美国),需要达到1500公斤。所以,就广义来说,人均400公斤粮食可以算解决温饱问题,而只有人均800公斤以上才能算小康、吃得“好”(不一定健康,单从口感来说)。

                首先,我们承认,“改革开放”时期,温饱问题确实已经基本上解决了(当然仍有一部分贫困人口没有解决,姑且不论)。但是,说某某解决了中国人民吃饱饭的问题,说得应当是,经过某某或某种社会制度的努力,原来吃不饱饭的,变成吃饱饭了,而不应当是指在前人已经解决或基本解决吃饱饭问题以后,坐享前人的成果。

                查中国历年人均粮食产量,1950年为239公斤,1956年达到五十年代最高点307公斤。所以,在人民公社以前的小农经济时代,依据当时的生产条件,人均粮食产量大体上就是在250-300公斤之间徘徊,勉强解决最低限度吃饭问题,还不能真正实现温饱。

                人民公社初期,由于人民群众缺乏经验,组织混乱,又加上走资派搞浮夸风共产风的破坏。最主要的,人民公社刚刚建立,还来不及对农业的生产条件进行根本改善。恰逢1959-1961年空前的自然灾害,1960年,人均粮食产量降至建国以来最低点217公斤。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与自然灾害进行斗争;尽管遇到了大灾,国家没有发生动荡,也没有发生什么群体性事件,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众所周知,农业是高度依赖于自然条件的生产部门。农业产量要提高,灌溉、肥料、良种必须成比例提高,缺一不可。而建国初,农田水利建设尚未开展,石油极度短缺(从而没有化肥农药),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需要时间。在基本上是继承了小农经济的技术条件下,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极差,是不奇怪的。

                1962年以后,人民公社的组织逐步稳定成熟,形成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后来为实践证明高度适合中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制度。1962年,人均粮食产量恢复到238公斤,1965年,增加到268公斤,1970年,增加到289公斤,1975年,增加到308公斤,1980年,增加到325公斤。1982年,全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的最后一年(1982年底公布的新宪法废除人民公社),人均粮食产量达到349公斤。可见,1962年以后,中国农业、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基本上是几年上一个台阶。1962-1982年,人均粮食产量由约240公斤提高到约350公斤,年均提高5.5公斤。按照这样的速度,再有10年左右时间,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就可以稳步保持在400公斤以上,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为什么在人民公社条件下可以实现粮食稳步增产呢?除了采用良种、化肥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无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中国,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都与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呈高度线形相关。先看世界,1960年,1970年,1980年,灌溉面积比分别为21%,25%,和29%,同期的每公顷粮食产量分别为1.3吨,1.6吨,和2吨。基本上是灌溉面积比每上升一个百分点,每公顷粮食产量可以增加100公斤。

                再来看中国,1962年,1970年,1980年,灌溉面积比分别为25%,31%,和38%,同期的每公顷粮食产量分别为1.3吨,2吨,和2.7吨。1960-1980年,世界的灌溉面积比增加了8个百分点,粮食单产增加了700公斤;1962-1980年,中国的灌溉面积比增加了13个百分点,粮食单产增加了1.4吨。如果不是人民公社,靠小农经济、包产到户,能解决中国人民吃饭问题?

                无论是用世界平均数据,还是用中国数据,都可以发现,基本上用灌溉面积比乘三分之二,就大致可得每公顷粮食产量;这足以说明,所谓靠小农经济的那点可怜的自私自利的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的说法,完全是欺世盗名。

                吹嘘包产到户的,一般都会引用如下的数据,1977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298公斤,1984年,人均粮食产量390公斤,所以说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吃饱了饭。大家都知道,农业产量是经常波动的,如果故意挑出一个歉年做起点,再挑一个丰年做终点,都可以制造农业奇迹。事实是,一方面,直至1982年,中国农村还在普遍实行人民公社制度而不是包产到户。另一方面,1985年,人均粮食产量就下降到了358公斤。1996年,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点的412公斤,但是2003年又下降到333公斤。近几年人均粮食产量有所恢复,2010年达到407公斤。

                概括来说,在小农经济时代,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大致在250公斤至300公斤之间徘徊,在好年景勉强够吃,谈不上营养,遇到自然灾害就会出现饥荒。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大致在350公斤至400公斤之间徘徊,如果不出内忧外患,基本上可以算是温饱无忧。但是,如果问题是,到底是谁让人民吃饱了饭,或说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那就应该问,是谁或哪种经济制度使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由250-300公斤的台阶上到了350-400公斤的台阶?

                这个过程,小农经济没有完成,与小农经济在本质上一致的包产到户也没有完成。与小农经济不同,包产到户可以坐享人民公社建设的水库、化肥工业以及社会主义科技体制培育的良种。中国人均粮食产量由250-300公斤的台阶上到350-400公斤的台阶,几乎全部是在人民公社时期完成的(参考附图,可以看得十分清楚,人民公社时期人均粮食产量在波动中上升,而此前此后都是围绕同一水平徘徊)。

                所以,有人恬不知耻,说是由他自己让中国人民吃饱了饭,那完全是贪天之功为己有。

                • 家园 我也旧文重贴

                  链接出处

                  再问问你上文的中的一个问题,请明确回答:

                  建国后到1958年,和人民公社时期的粮食产量,到底哪个增长更快?

                  我的回答是,毫无疑问是1958年前.你敢明确回答吗?

        • 家园 人民公社那些任务对农民来说不是负担,他们很闲。

          人民公社承担的那些任务,对公社成员来说,只是农闲时候的娱乐活动。

          中国农业从49年到现在的根本矛盾就一个:人多地少,人均耕地数量少,所以人均劳动生产率,根本上不去,根本解决还是靠的东北开发的大批耕地和石油工业发展出来的充足化肥。这是科学,不是一包就灵的玄学。

          至于说农民没自由,人民公社形成的熟人社会,需要啥迁徙自由?乱跑是为了饿死自己么?小岗村农民跑去城市讨饭都是自带干粮的,城市有免费热水提供,就着热水吃干粮讨饭,按所谓的改开市场派的算法,这热水该售价几何?小岗村的农民能讨的起饭?

          共和国给农民真正的土地所有权,就是从农业户口上体现的,所谓的自由,只不过是想让资本自由地垄断土地,让农民自由地饿死而已。

          • 家园 能不能说点人话!!!
          • 家园 当年修水利还是很苦的,说娱乐是过头了

            当年我爸在崇明插队,崇明的河大部分都是人工开出来的,基本就是我爸他们这代人的杰作。这些河流从地图上看过去都是笔直笔直的。

            当年开河的时候真是辛苦,没有机械,全部靠人工挖,挖的主干道的深度大概要有十几级台阶,一层楼高的深度。一天挑的烂泥超过百筐。挑出的泥再用来筑堤坝。

            当年一没良种,二没化肥,要保持粮食生产,只有大兴水利,改造土地。这些工作基本靠人工完成。这里的艰辛真是难以描述。现在倒好,一边享受着前人劳动的成功,一面否定这些前人的辛苦工作的价值。真是黑白颠倒。

            通宝推:西安笨老虎,老老狐狸,
            • 家园 老实告诉你,实际上这些水利是没用的典范

              因为崇明本来就是江南水乡,这些河是连通长江的,水量是从来不会不足的.之所以要开河,是为了航运.

              但是,这些河上根本就没有几条船在跑,因为我的家就在河的旁边,当年开河我也是看在眼里的,眼看着高高的河堤堆起来了,到现在都塌了,但是对灌溉一点影响都没有.

              水利这玩艺,从来就是够用就好,你多浇一桶水,粮食产量能提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