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闲扯计划生育 -- ifever

共:💬48 🌺30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闲扯计划生育

    曾经在网上见到有人抨击80年代以来的人口政策。在有些人看来,这简直就是个祸国殃民的政策,不但不人道,而且几近于民族自杀。不过人口政策是个非常复杂的东西,如果仅从人口本身来考虑就下断言未免轻率。因为资料和时间有限,所以本文也没法给出最终的结论,而是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个新的考虑问题的视角。

    忙总在以前的文章里提到过“按照人口预测,(于景元老师等的结果),到2020年前,由于人口自然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每年新增就业人口在1000万左右,按照目前产业结构,GDP每增加1%,可以解决100万人就业。所以在今后10年内,GDP增长速度都必须控制在9%左右(考虑部分自愿不就业或出国人员)。。。。。所以今后10年,GDP过高或过低(以9%为中间值),都必然会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降低或提高。”

    单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个非常荒唐的做法。但荒唐的做法背后往往有特定的原因。网上经常说的中国政府把经济发展,特别是GDP作为执政合法性来源的说法其实是瞎扯。中国政府从根本上是实用主义的,虚幻的执政合法性从来不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因素。失业率高企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失业率飙高最后导致社会动荡犯罪率飙升才是政府的心腹大患。埃及以及一些中东国家就是现成的例子。

    这种做法从经济角度看其实是引鸩止渴。因为单独把GDP的增长幅度而不是经济的健康发展作为执政目标明显是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政府想到达到这个目的只有不停的用政府投资来对经济进行灌水。长期这样下去没有不遭到经济规律惩罚的。政府不是不明白这一点。但只要就业压力摆在那里,两害相权,保就业是以后才死,不保就业眼前就完;该怎么选择不言而喻。而且还有一种可能是暂时先保就业,争取能坚持到就业压力高峰过去的那一天,然后再进行结构调整。只要市场规律没有在那一天之前引爆,那么虽然痛苦,但是活下去的可能性还挺大。从现在看,这几十年虽然中国经济虽然在飞速发展,但国家政策一直是如履薄冰的在走钢丝。基本路线就是靠着高度集权的体制精确的对经济进行灌水,争取在控制失业率在一定水平上的同时尽量延缓最后危机的爆发。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只有中国有这个问题?或者说为什么这个问题只在中国这么严重这么典型?根源我认为在于人口结构和资本总量的关系。49年以后中国经历了一个人口爆发性增长的时期。有研究说关键其实不是生育率的提高而是平均寿命的迅速增加以及婴儿死亡率的急剧降低。不管原因如何,人口数量是急剧上升了。另外一个不太经常被人谈起的是教育水平的急剧提高以及文盲率的大幅度降低。这两点都是土共执政的极大成就。但是塞翁得马,这两个巨大成就倒给执政的共产党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无论在哪里,我们经常能看到两个针锋相对的论点。一个是“人多好办事”或者说“人多力量大”。时髦一点的话叫“人口红利”。另一个论点则说过多的人口是经济发展的负担和累赘。两方面看起来都有一定道理,可到底谁对谁错?我认为关键在于资本或者生产资料的总量。如果有足够的生产资料,足够的机器和原料,良好的教育,人口当然是越多越好。但是如果生产资料相对不足,那多出来的人口就是纯粹的负担甚至不稳定因素。简单来说,如果社会能提供给一个人的生产资料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加上一把锄头,那他就算是超人也一样连维持自己基本生存的口粮都生产不出来。这样的人口对社会来说当然是纯粹的负担。但是如果社会能够给一个受过适当教育和训练的工人提供足够的生产工具和原料,他甚至可以轻易的生产出足够养活几十上百人的产品来。这样的人口显然多多益善。所以只纠结于人口数量的多少永远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只有把人口问题和社会可以提供的工具和原料,概括来说就是生产资料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果。

    那么社会上的资本总量如何变化?所有认可基本经济规律的人都只能承认,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非常有限而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精神变物质只能是有限的。相比49年之后几乎是一夜之间多出来的人口以及普遍提高的受教育水平,社会资本总量只能远远的跟在后面步履蹒跚。举例来说,美国1955年固定资本存量(固定资产加净存货)是11910亿美元(1929年价格)----美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结构分析。1950年美国人口约一亿五千万。可以估算其中20岁到40岁之间的劳动力人口大约在八千五百万左右。这样算下来,平均一个劳动力要对应1.4万美元的固定资本。这还是按照1929年美元的价格。相比之下,新中国那点固定资产几乎就约等于零。但是要命的地方在于因为教育的普及,新增的人口绝大部分都受过初等教育,不是大字不识,除了出卖体力以外没有任何出路的低级劳动力。从治理的角度看,国家不可能凭空变出机器原料以及工厂的工作岗位来让他们从事先进的工业化劳动。但他们受过的教育又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安心于使用简单工具,非常辛苦的体力劳动。不仅仅是劳动的辛苦程度,而是获得的劳动成果和付出的辛苦完全不成比例。

    相比之下,印度人口一样众多,但多的是没受过教育没见过世面的底层人口。这些人在社会发展上固然不能提供什么动力,但只要很少一点物资就能满足,而且容易接受等级制度的安排,哪怕这些安排对自己非常不利。所以印度多出来的人口既不会提供社会发展的动力,也不会给社会稳定带来特别巨大的压力。从道义上讲这种观点很有马基亚弗利主义的味道。不过第一这篇文字的目的不是道德批判,第二即使是最坏的制度也可能会有一点点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优点;肯定这些优点的存在并不等于是对坏制度的认同。

    如果把这些事实合并到一起,我们就可以大概清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49年以及50年代的成功给自己挖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大坑。在没有外界资本大规模输入的情况下,资本的增长速度,或者说用于生产的物质资料的增长速度完全赶不上飞速提高的劳动人口供应。此外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49年的人口增长并没有建立在人口的自然增长之上,更多的是营养改善和普及基本医疗条件以后带来的平均寿命大幅度增长和婴儿死亡率的大幅度降低。这种情况带来的人口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自然增长速度,也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这一点在50年代甚至60年代还不是很明显。因为这一时期的主要劳动力还是在旧社会成长起来的。在进入新社会之前他们之中大部分的人生已经各就各位。因此不会带来迅速增长的就业压力。但到了1968年,新社会的第一批婴儿潮开始进入社会。第一,他们是建国后人口暴增的一代人,仅从数量上就大大超过了劳动人口正常更新换代的需求,而且建国后平均寿命上升导致死亡率的下降更减少了空出来的岗位数量。第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接受了比父辈多得多的教育,已经很难接受使用简单工具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的生活。按照维基说的,当时有400万高中毕业生待在城里无事可做。有意思的是这样高的失业率不是因为执政的失败而是前期政策极其成功导致的后果。从实际出发,再有能力的政府也不可能凭空变出机器厂房这些固定资产来容纳突然增加的城市劳动人口。最后只好拆东墙补西墙的让知识青年大规模上山下乡。

    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再次评估一下49年到76年所谓的前三十年。这三十年经常被人诟病的一点就是高积累,低消费,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没有什么提高。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前三十年如果不以最快速度积累资本,那么工业岗位的增加就会更加缓慢,失业率的问题就会更加严重,甚至有可能导致社会解体。

    70年代以后社会局面已经不可能再允许知青上山下乡继续下去,城市又面临着知青返城的巨大压力。当时为了控制飙升的犯罪率还搞了严打。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到了80年代中国政府才又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新招,就是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后来人经常埋怨2万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之类。但是很少有人看到大规模引进外资对固定资本缓慢增殖带来的巨大补充作用。对中国来说,提供大量的工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可能比赚几个外汇的实际意义更加重大。

    除此以外,大量引进的外资使众多本来只能用简单的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业劳动的人口转而进行劳动效率高很多的工业生产。虽然产值不可避免的被外国资本剥削走了很大一部分,但剩余的那部分仍然不是简单农业生产所能达到的水平。这一部分从简单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的生产力客观上也大大加速了中国资本积累的过程。虽然手头没有材料证明,但我很怀疑80,90年代的乡镇企业的初始资本很大一部分都来源于此。

    这里要提到一个有趣的例子。1998年上海纺织业限产压锭,其中有六七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古董设备。当初看这则新闻的时候只是随便感慨了一下我国工业生产设备的老旧。现在再重新把这则旧闻翻出来看,头一个问题就是:难道从49年到98年,中国就没制造过更新的纺织机械吗?答案很明显——不是没制造过新的机器,只不过老机器也没有被淘汰而已。因为即使是100多岁的老爷机器也比锄头和犁铧先进得多,在整个社会初步工业化完成以前尽可能多的创造工业就业岗位才是第一重要的,所以即使有了新机器,古董机器也不会被淘汰。100岁的祖爷爷机器终于开始退场其实有另外一个意味,那就是中国的工业化接近完成,工业岗位的数量已经接近满足需要,下一步将要开始向现代化前进。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民工荒。这个现象大约在2004年开始出现。我觉得这也是中国工业化接近完成的一个迹象。民工荒意味着普通工业岗位不再那么稀缺,而政府在就业上面的压力从此开始逐步减轻。

    但是中国政府对GDP的强力灌水政策一直执行到最近才发生改变。只有在习近平上台以后才提出健康的GDP说法。同时GDP的增长目标也下调到了7%附近。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计划生育,那么经济调整的时机就必然要推迟。只是不知道中国经济能不能一直靠打鸡血撑到结构调整完成的那一天。从这个角度看,计划生育政策确实有它的必要性。

    计划生育的支持者和反驳者另一个争论的焦点是中国的资源。支持计划生育的人反复强调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均总数低的可怜。反驳的就举出一些资源的具体数量说人均其实并不太低,而且资源没有还可以出去买云云。其实我觉得两者都没说到点子上。资源本身多少其实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资源再多,如果埋在地下也只能用来YY。而要开发利用资源,没有钱,或者说没有资本是万万不能的。除非是像海湾石油一样容易运输,有世界性需求,容易开采而且可以直接卖钱的资源。如果有资本,没有资源还可以出去买。反过来要是光有资源,没有资本去开发利用,其实还是一场空。

    另外一个对计划生育的反对意见是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有人把今天中国人口老龄化全部归咎于强制计划生育。确实,计划生育对老龄化是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过我倒觉得中国老龄化实际上在50年代就已经注定了。因为人口变化是一个时间常数长达数十年的系统。如果像50年代那样突然发生一个冲击性的人口事件,产生振荡几乎是必然的。否则就只能任凭人口数量将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里不断上升,然后再逐渐回落到合理数量。这样当然避免了人口数量的剧烈变化,但中国能否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承受这么大的人口压力将成为严峻的考验。如果这样做,中国的人口很可能会达到一个完全无法承受的数量,最后以饥荒和战争收场。所以除非不进行人口控制,否则老龄化的震荡其实是无法根本避免的事情。

    综合考虑这些,在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执行了30多年的今天,及时的把政策向鼓励生育方向调整是必须的。只是这种调整和三十年前的计划生育是同一个政策的延续而不是对之前政策的否定。无论之前的计划生育还是今天应该采取的鼓励生育政策,目的都是为了消化源于49年平均寿命爆增带来的人口冲击,并把中国的人口变化尽力控制在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看,过于激烈的否定之前的计划生育政策首先不符合客观实际;其次,对那些长期致力于中国人口控制的人是一种不公平的否定。而这种不公平的否定实际上会给今天调整生育政策带来不必要的争论和阻力。

    最后再顺便说一下另外一个有关生育的问题。很多国家在进入现代化之后都发生了生育率不足的问题。简单的解释是现代社会中抚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很高以及人口生育欲望的下降。第一个解释如果成立的话,那通过政府补贴其实很容易解决。不过现实是不管怎么补贴,人们就是不愿意多生孩子。如果是后面的原因,那么就需要解释为什么生育欲望会下降。否则就成了没有意义的循环证明。按我个人的理解,尽可能多的繁衍后代是人类在几百万年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本能,不太可能在区区一百多年里就彻底扭转过来。所以更可能的原因不是生育欲望出了问题,而是现代社会的环境变化更倾向于让人们选择了另外一种繁衍策略。具体来说,我认为是现代社会赢者通吃的规则让人们在繁衍上对后代质量的追求越来越极端化的结果。

    举例来说,现在小孩教育的一个重点话题就是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补习的内容严格说对孩子的成长终归还是能有些作用。但考虑到补习所花费的资源和成本,那么具体的某项补习内容对孩子来说是否值得就成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简单说,让一个完全没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去学钢琴是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当然略通音律对孩子的成长确实有正面效果。不过硬逼着一个没有这方面天赋的孩子去考级,付出的努力和资源肯定是事倍功半的结果。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去上这种补习班明显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为什么很多父母,甚至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依然趋之若鹜?难道他们统统都是鼠目寸光而且特别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即使他们真的都是一时失心疯,那随之而来的负面结果也应该让至少大部分父母清醒过来。但实际结果并非如此。所以问题背后的答案并不是那么简单。

    我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社会赢者通吃的倾向。在人类社会中各种资源天然的会向唯一的赢家集中。无论是什么形式的竞赛,通常都只有第一名会得到绝大部分的关注和资源;第二,三名就只有点残羹剩饭;第四名以后可能连渣渣都不会有。但对于一些竞争激烈的比赛来说,前十名的差别往往都只在毫厘之间。从家长的角度看,这些投入其实并不是为了增加孩子的实际能力。因为很多时候投入的资源和孩子获得的实际能力完全不成比例,远不如用来培养第二个孩子来的划算。但是考虑到赢者通吃的规则,如果这一点点能力的增长能够让孩子从第三名爬到第二名,甚至变成第一名,那么从社会上获得的资源将完全补偿之前的投入还有剩余。也就是说,家长在唯一孩子上的浪费性投资完全是为了争夺社会资源所作出的理性选择。只要孩子能够通过竞争获得比较高的社会地位,那么就会有足够的资源养育多得多的孙辈。所以我们看到是竞争激烈的中产阶级最倾向于少生,把所有资源集中在唯一的孩子身上。最顶级的阶层,如贝克汉姆,因为可以轻松的负担起多个孩子的哪怕是浪费性的投资,所以会生育多个孩子。最底层的人民,因为反正没有上升的机会,于是干脆转向数量上的竞争,拼命的生。

    在现代社会之前,一是竞争的机会相对较少,另外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一个竞争的获胜者最多不过集中附近几个村子的关注和资源。所以在子女身上浪费性的投资收益有限。对于父母来说,只有确认孩子在某方面确有天赋才会不惜血本的投入。反过来,现代社会里,如果只有一个上大学的名额,两个孩子其它所有条件完全一样,但其中一个学过点钢琴。虽然那点钢琴水平完全不入流,而且所学专业和音乐完全无关,但比较之下,还是会点钢琴的更可能被注意而得到这个名额。从这点看,即使孩子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只要还有剩余的资源,那投在孩子身上就是值得的。但从社会角度看,这无疑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那补贴家长只会进一步刺激家长把更多的资源投到唯一的孩子身上而不会对提高生育愿望有任何帮助。因为在高度竞争而且赢者通吃的环境下,把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都集中到一个孩子身上才是王道。反过来,要想提高生育愿望,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尽量消除高度竞争的环境。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公布,取消各种形式的竞赛和评比。没有了评判的尺度,那社会资源才会比较平均的分摊到每个孩子身上。对家长来说,这时再把全部资源都投在一个孩子身上就变成了效费比很低的事情,还不如多生几个孩子平摊风险来得划算。

    通宝推:庄汀,李寒秋,tt086071,桥上,莫彷徨,遥仰凤华,西伊,北纬42度,pandaro,alexbird,tanhuan,mandman,胡一刀,
    • 家园 中层少生是建立在谋求上升通道上的理性选择

      然而在上升通道缩小的时代,同样的选择,就变成了自取灭亡之道。遗憾的是很多人还在随大流,没有自己的思考。

    • 家园 楼主文章亮点不少,但有个大缺陷从而影响了多处的立论和结论

      就是认为我国三十多年来的生育率下降完全是强制计划生育的功劳,没认识到这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好象也不知道我国30多年前全国强制推行一胎化之前10年生育率已开始快速下降,到开始强制推行一胎化前三年已下降到2.5左右,离世代替换水平很近了(发展中国家替换水平是2.3),当然当时决策层不知道这些,那时候论证必须一胎化的宋键田雪原等人也不知道,因为那时候我国20多年没搞人口普查了,并且那时候中国也不懂现代统计学上的人口普查,我国现代统计学上的人口普查是1982年搞的,这时候才有上面我讲的生育率快速下降的数据,但那时候已强制一胎化几年了,“牵牛扒房、血流成河”几年了,“伟光正”的思维习惯下,就一路走了下来。

      人类社会经历“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三阶段,几千年来甚至千万年来都是第一阶段,而现代医疗医药特别是青霉素的发现,使人类社会进入第二阶段,使人口剧增,楼主文章里说到这个,之后进入第三阶段。

      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变的原因,现在学界众说纷纭,有各种解释,主流认为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就会进入第三阶段,有人用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跟生育率的相关度分析,发现两者高度负相关,即是人类发展指数越高的国家地区,生育率越低,用这方法检验了当今世界五六十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发现都是符合这规律的。

      而我观察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几十年,我的解释是,千百年来妇女一生都是生育五六个孩子的(总和生育率高达6),但在第一阶段(高生育率高死亡率)时期,多数孩子无法成长到成年,所以千百年来人口增长都是很缓慢的,遇到大灾年战争年,人口还急剧减少。由于现代医疗医药的进步,使死亡率急减,从而使婴儿夭折率急剧下降,人们寿命急剧上升,人口数量急剧增长,这就是进入第二阶段。但进入第二阶段后人们发现生一个孩子就成活一个,生五六个就成活五六个,孩子太多了,负担太重了,活得太累了,就自愿控制生育,这时候现代医疗技术又提供了自愿控制生育的避孕药具(200多年前马尔萨斯的担忧就是人类的营养越来越好又没天敌,做爱一次就怀孕一次就生一个孩子,想想营养丰富的人类一生要生育多少孩子?在那个没有有效避孕药具的时代的确是很让人担忧),现代医疗技术提供了自愿控制生育的避孕药具,人类就快速进入了第三阶段(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之后快速陷入低生育率陷阱而不能自拨。

      上面分析可见,我国30多年来强制一胎化的最大错误在于错误估计第二阶段会持续很长时间,政府不强迫控制生育的话后果不谌设想,却不知人们会自愿控制生育,同时现代医疗技术又提供了自愿控制生育的药具,不需要政府强制控制,生育率也会自然下降。而我国的强制一胎化,只是人为地制造了畸型的人口结构,严重恶化了老龄化,而现在计生委和人口界有些人还在混淆概念推卸责任,用西方国家那种自然形成的老龄化来解释我们因政府强制计划生育造成的严重畸形的老龄化,这叫无耻。

      • 家园 你要把生育率下降分人群看

        也就是说,如果某个国家人口从4亿到8亿,生育率从4降到2.5,在你看来,这就是生育率在下降了.

        但如果你把生育率从低到高排列,然后截掉生育低的上半部分4亿人,那么剩下的4亿人生育率是多少?其实是跟4差不多的.这就是世界现状!

        也就是说,从整体上来说,整个世界的生育率大幅下降.但如果对比几十年前,生育率最高的那部分人口实际和几十年前的人口总量相等.那么相对来说,生育率下降毫无意义.因为你即使把生育率少的那部分人全部送到外太空,剩下那部分人经过几十年,还是会把人口推到现在的数字.

        所以控制人口不在于控制平均生育率,而在于控制最高生育率那部分人.

        中国以那么高的发展速度,城市人口大幅增加的基础上,农村人口还是减少缓慢.中国现在的城市化率是50%多,那么农村人口还有6亿左右,请问三十年前农村人口多少?8亿左右.而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你认为现在农村多少人?

      • 家园 这看怎么说了

        我文中并没提这三十年人口下降的具体原因。因为这是一个大大超出我个人能力的话题。

        不过可以想见的是,如果没有强制计划生育,那人口下降的速度肯定是要慢一些。那么现在我们可以在2015年不再以就业为第一目标,转向调整结构,如果没有计划生育的话,那经济结构调整可能就要押后个五年十年。那么中国经济是不是能撑到那时候而不发生崩溃就成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没有明确的答案。我只是说,这是在评价我国人口政策时应该予以考虑的一个因素。

    • 家园 忙总:中国未来的问题主要就是养老问题

      来自: wxmang 2015-03-11 10:31:35

      中国目前的养老制度是闭门造车一厢情愿制定出来的,所以基本不具有可行性,实施结果必然是入不敷出。以一个大型一类国有制造型企业的数据为例可以说明这个判断。

      这家企业是行业龙头,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是名列前茅的,而且是因为瓦森纳协定对我国禁运的某些军品的唯一定点生产任务基地。

      目前这个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6亿,主营业务成本35亿(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及动力 、工资及附加、制造费用(包括车间管理人员工资;一线直接生产人员非生产期间的工资;职工福利费(管理人员工资资的14%提取);交通费(为车间职工上下班费用);劳动保护费;折旧费(车间所使用固定资产);修理费;租赁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生产用工具费;产品试验检验费;季节性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取暖费;水电费;车间办公费;差旅费;市内交通费和误餐补贴;运输费;保险费;技术组织措施费;其他制造费用)

      扣除掉各种税费,包括国税负责征收的增值税(增值税=商品销售收入(不含税)*17% - 进货金额(不含税)*17%(月报);无抵扣发票的工资、劳务、服务等等支出不能抵扣)、车辆购置税;燃油税。

      地税负责征收的(有30种),大项是企业所得税(所得税=利润总额*税率为25%)、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税、车辆使用牌照税、资源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城市集体服务事业费、文化事业建设费、教育费附加等等。(应纳城建税=应纳增值税*7%;应纳教育费附加=应纳增值税*3%;应纳地方教育费附加=应纳增值税*2%)

      上述税费最终占销售收入的5.5%左右,也即2.5亿左右。

      再扣除财务费用1.5亿(企业有22亿各种不同贷款)、各种摊销1亿(包括无形资产摊销、折旧费、专利费摊销、研发费用摊销等等)、销售费用8000万,以及运输费、管理费用等等其他后,所得税前利润2亿左右,所得税率为25%。但是上述数据没有计算五险一金。

      如果计算五险一金,企业开始亏损,因为企业有1万人,月均4000元工资,人事费用每年支出4.8亿左右,按照着五险一金制度,需要增加50%人事费用支出,也即2.4亿。

      目前中国五险一金制度设计是: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纳20%,个人缴纳8%;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10%,个人缴2%+3元大病统筹;失业保险单位缴纳1%,个人缴纳0.2%;工伤保险单位缴纳0.3%;生育保险单位缴纳0.8%。此外,住房公积金的缴纳比例,单位和个人都是12%。缴费的基数,则是按照员工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资来计算。不算住房公积金,个人三险的缴费比例合计是11%,单位为个人缴纳五险的比例合计为32.1%。单位和个人合计缴纳比例达到了43.1%。而如果各算上12%的住房公积金,个人和单位的缴费比例就分别达到了23%和44.1%,合计达到工资的67.1%。

      以某位员工上年月平均工资1万元整计算,那么他今年每个月所缴纳的社会保险分别为:个人缴纳部分:养老保险8%为800元,医疗保险2%+3元为203元,失业保险0.2%为20元,住房公积金缴纳12%为1200元。每月合计扣缴共2223元,占工资比例的22.3%。

      单位为其缴纳的部分:养老保险20%为2000元,医疗保险10%为1000元,失业保险1%为100元,工伤保险0.3%为30元,生育保险0.8%为80元,住房公积金12%为1200元。每月单位合计为个人缴纳五险一金4410元,占个人月工资比例的44.1%。

      也就是说,如果单位聘用一名月工资10000元的员工,那么实际每月至少要支出14410元。

      面对这种竭泽而渔的制度,当然国企没有动力偷税漏税,也没有可能对抗政府,一定会乖乖交钱,但是亏损最终还得中央财政买单。

      至于民营企业,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对抗,不交,如果处罚就关门大吉,另外一条就是弄虚作假。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选择后者。其实地方也是睁只眼闭只眼,浙江完全缴纳足额五险一金的民营企业不到20%,广东不到15%,就是明证,地方政府也不想把企业都逼得关门大吉,影响自己税收和就业指标完成。所以养老金的亏空是必然越来越大的,戴相龙计算过,到2025年养老金亏空大概3.5万亿到4万亿(根据不同养老基准),这个计算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大概在8万亿左右。这是需要中央政府买单的。买单的资金来源只能是央企的利润。

      而央企目前留存利润主要用于再投资的自有资金(所谓本金),一般铁公基项目自有资金必须30%,另外70%可以贷款。由于铁公基投资有连带效应(例如高速路通后,可以带动民间资本去投资房地产,物流园,工厂,旅游等等),现在一般情况是铁公基投资5元,可以带动民间资本2元钱投资,实现增加1元GDP。所以如果把央企留存利润用来弥补养老金亏空,GDP增长会显著下降的。目前每年中国新增GDP7.5个点中,4--4.5个点是新增投资创造的,而新增投资中,房地产是主力,其次就是铁公基。

      所以未来中国经济真正的考验其实是养老,而不是产业升级或产能过剩,当然更不是金融风险,这些都是成长中的问题,可以水涨船高解决,也即可以用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来解决,其实就是印钱来稀释债务,缓解矛盾爆发时间。

      养老却是实实在在的大问题,他不是成长中的问题,而是成长中的颠覆性力量,他是寅吃卯粮,入不敷出,可能导致未富先衰。这种情况与希腊、西班牙等PIGS国家目前遇到的问题实质是一样的。

      当然中国因为有央企兜底,不至于出现他们那种国家财政破产的危机。这也是没人可以撼动央企地位的原因,这是TG执政的基石,如果哪天真的出现一个中国的戈尔巴乔夫,把央企私有化了,那才是人类的灾难,美国也将被拖入深渊。骨子里浸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理念的中国人可不像欧洲人好糊弄,李自成张献忠都是因为生计问题铤而走险的。所以总的来说不用过于担心,这点上面心知肚明。只有政治白痴才会想肢解央企。

      通宝推:一介书生,SleepingBeauty,tt086071,
      • 家园 两个问题,一是央企不在增长产业中,二是中国不是投票表决。

        不在增长产业中,那意味着央企只会份额萎缩;但不靠投票,会不会削减退休金时行动会果断一些?

      • 家园 目前上海的税务专员很专业地无视小公司不交五险一金。都不傻
      • 家园 只有政治白痴才会想肢解央企?

        柴母知可不这样想!

        穹顶之下为什么火了?

      • 家园 楼主文章亮点不少,但有个严重缺陷贯穿全文,

        就是认为我国三十多年来的生育率下降完全是强制计划生育的功劳,没认识到这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好象也不知道我国30多年前全国强制推行一胎化之前10年生育率已开始快速下降,到开始强制推行一胎化前三年已下降到2.5左右,离世代替换水平很近了(发展中国家替换水平是2.3),当然当时决策层不知道这些,那时候论证必须一胎化的宋键田雪原等人也不知道,因为那时候我国20多年没搞人口普查了,并且那时候中国也不懂现代统计学上的人口普查,我国现代统计学上的人口普查是1982年搞的,这时候才有上面我讲的生育率快速下降的数据,但那时候已强制一胎化几年了,“牵牛扒房、血流成河”几年了,“伟光正”的思维习惯下,就一路走了下来。

        人类社会经历“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三阶段,几千年来甚至千万年来都是第一阶段,而现代医疗医药特别是青霉素的发现,使人类社会进入第二阶段,使人口剧增,楼主文章里说到这个,之后进入第三阶段。

        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变的原因,现在学界众说纷纭,有各种解释,主流认为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就会进入第三阶段,有人用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跟生育率的相关度分析,发现两者高度负相关,即是人类发展指数越高的国家地区,生育率越低,用这方法检验了当今世界五六十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发现都是符合这规律的。

        而我观察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几十年,我的解释是,千百年来妇女一生都是生育五六个孩子的(总和生育率高达6),但在第一阶段(高生育率高死亡率)时期,多数孩子无法成长到成年,所以千百年来人口增长都是很缓慢的,遇到大灾年战争年,人口还急剧减少。由于现代医疗医药的进步,使死亡率急减,从而使婴儿夭折率急剧下降,人们寿命急剧上升,人口数量急剧增长,这就是进入第二阶段。但进入第二阶段后人们发现生一个孩子就成活一个,生五六个就成活五六个,孩子太多了,负担太重了,活得太累了,就自愿控制生育,这时候现代医疗技术又提供了自愿控制生育的避孕药具(200多年前马尔萨斯的担忧就是人类的营养越来越好又没天敌,做爱一次就怀孕一次就生一个孩子,想想营养丰富的人类一生要生育多少孩子?在那个没有有效避孕药具的时代的确是很让人担忧),现代医疗技术提供了自愿控制生育的避孕药具,人类就快速进入了第三阶段(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之后快速陷入低生育率陷阱而不能自拨。

        上面分析可见,我国30多年来强制一胎化的最大错误在于错误估计第二阶段会持续很长时间,政府不强迫控制生育的话后果不谌设想,却不知人们会自愿控制生育,同时现代医疗技术又提供了自愿控制生育的药具,不需要政府强制控制,生育率也会自然下降。而我国的强制一胎化,只是人为地制造了畸型的人口结构,严重恶化了老龄化,而现在计生委和人口界有些人还在混淆概念推卸责任,用西方国家那种自然形成的老龄化来解释我们因政府强制计划生育造成的严重畸形的老龄化,这叫无耻。

        • 家园 补充两个出生率下降的重要因素

          就是妇女地位提高,参加工作。

          职业妇女可不愿意不停地生孩子, 全世界都一样。所以工业化中后期出生率都急剧下降。

          香港、韩国、日本出生率低的原因是屌丝没有房子, 找不到老婆,日本男人结婚的平均年龄是35岁,韩国男人平均结婚年龄是33岁,香港男人的结婚年龄没有找到可靠来源,有一个不可靠来源说是30.9岁,存疑,也许是许多屌丝终身不结婚,反而拉低了平均的结婚年龄。

          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晚婚导致低出生率。

          另外,据我日本朋友说,有两个孩子的日本家庭,往往无法负担给孩子买两套房,而日本的房租很高,孩子一生都在穷困之中,许多日本夫妇干脆只生一个,至少将来过世了,能给孩子留一套房。听得我眼泪都要飙出来。

          显然,这样的考虑也能降低出生率。

          最新消息,上海的平均结婚年龄也从2010年的32岁飙升至2013年的34岁,温家堡可以担任中国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啊。

        • 家园 你可以看看世界贫困人口数据就知道计划生育的重要性了

          外链出处

          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世界的贫困人口将是持续增加的,虽然占总人口的比例在下降,但绝对值是增加的,而且会一直增加,因为这部分人的生育率完全不会下降!

      • 家园 简单一个开源节流的事情说那么多
      • 家园 养老问题可以用计划经济解决

        在中国应该建设一个用于养老的计划经济圈。其实也可以把农村“养小”也纳入这个圈子。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他年富力强这一段,可以进入市场经济折腾,在这之前和之后,就由国家通过“不体面的计划经济”给养起来。然后招募各种毛左年富力强的人来管理之歌计划经济圈,为全国的经济提供保障。

        似乎我应该就此写一本书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