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中医西医的讨论 -- 比的原理

共:💬627 🌺1612 🌵14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2
下页 末页
                      • 家园 祝你好运!

                        好吧,我以上列出的都是手术相关的。

                        内科相关,你说治未病那可真是没法辩论了。没有发生的事谁说都有理。你可以说我健康是因为每天早上吃三个枣,晚上吃四个而不是反过来。这个只要你身体健康,我很难说服你。

                        说说内科病吧。比如糖尿病,要是不上西医院去检查是不知道自己得糖尿病的,因为不测血糖,通常入院检查是因为有糖尿病并发症了,比如看不清了,手麻了,肾脏有问题,忽然晕厥了等等。

                        如果你有个朋友的小孩13岁,突然上课晕倒了,没有通知你送去了西医院。西医院检查发现血糖有问题,酮症酸中毒昏迷,诊断是I型糖尿病,需要打胰岛素。你朋友特别相信你,电话来问你要不要把小孩从西医院接回来,中医治疗?

                        你的建议是什么?

                        我的建议简单地说,遵从该西医院内分泌科医嘱进行治疗,胰岛素终身替代。

                        该你了。朋友很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特别信任你。

                        • 家园 我前面都说了中医治疗糖尿病很轻松

                          所以你假设的这个场景对我无压力。相反如果按照你的办法行事,这孩子一生都将无法摆脱对胰岛素的依赖。

                          你以为中医做不到的,在我看来都是没问题的。你再假设多少场景与我讨论,其实都没有意义了。就让我们各自保留观点好了。

                          • 家园 中医如何治疗糖尿病?

                            列出药方来。列出服药后如何改善糖尿病的证据来。

                            药方里有消渴丸吗?

                            另外,中医如何能区分I型和II型糖尿病?还是说可以混为一谈?

                            • 家园 抱歉我给不了药方

                              中医治人西医治病,哲学基础不同,着眼点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西医是格致之学,将人体疾病细分成无数种类,西医似乎认为人体的不同器官可以独立地处于健康或者患病的状态而与其他器官的健康状态无涉。真的如此吗?你有没有听说过一个心脏停止工作而同时其他器官还完全正常的人?西医已经输在了研究人体的基础方法上。

                              西医对疾病的命名对中医而言毫无价值,自然也不会去区分西医所谓的某型糖尿病。

        • 家园 中医只能让你先死记硬背

          因为连写书的人都不一定知道五行阴阳到底是什么东西,只是他按照经验和总结归纳的一个概念而已。至于大学里的老师懂多少甚至懂得但是能不能清楚的表达出来都是个问题,何况大学医科也才那么几年时间。

          至于中医的观感我和你持不同意见。中医是一种经验医学,一方面是因为理论依据都是飘渺模糊的,只能依靠常年经验总结。另一方面,不能说对于治疗没底,我从小到大不少病都是老爸的同学,一个中医世家出来的老中医看好的,这方面他说过很多次,得什么不是一张药方用到死就能治好的,按照诊断的不同,同一张药方里各种中药的配伍是要不断变化的。所谓能不能治好心里没底,倒不如说中医经验还没积累到家。

          通宝推:ING,
        • 家园 讨论一下

          题外话,相当一部分国内医生认为国外医生手术不如国内,经验不如国内,实际上犯了田忌赛马的错误。只要看看有多少手术方式或者治疗指南是由国内制定或者首创的就知道了。国内西医还任重而道远。
          奥运会没几个体育项目来自中国吧,也没几个项目的规则是中国制定的吧?能据此说中国拿的金牌不是货真价实的吗?

          手术是个动手能力,经验很重要,做得好就是做得好,做的多更容易做得好;手术方案的提出是创新,能提出来和做不做的好是两件事情呀。

          不反对你的观点,但是这两句的逻辑不好

          • 家园 还是不同的

            解释一下。

            无论治疗指南的提出和手术方法的创新都必须建立在大量经验和临床科研的有效结合上才会被认同和广泛实施。只有经验没有革新只能成为匠人而不是方家。

            关于经验,业内有个笑话,经验就是每天犯同样错误,重复20年。国内好的三甲医院与国际接轨的好,一般知识更新都不错。但是好多地方医院,每次出来开会的都是那几个主任,下面人接受良好继续教育的机会非常不容易,所获得的经验往往是建立在陈旧的知识基础上的。

            当然,现在有大量访问学者在发达国家顶级医学中心参观学习,再过十年他们很多人都会变成医院领导层,如果经济发展没有大的波动,医学方面的成绩也会与经济地位相匹配。

            题外话,医疗界目前在中国大陆地位非常低,文教卫三个部门在各部委中排名最低,其中卫敬陪末座,这个需要中国人变得有钱之后更加惜命才会改善。

            • 家园 同意

              关于经验,20年犯同样的错误的确是个笑话。

              但是在美国一方面出于对医生地位的保护,限制医生数量,造成医生的稀缺;另一方面又不要求医生保障提供足量的服务,专科医生一天如果预约五个人真就只看五个人,多一个都不见。一方面医生不足,另一方面医生又悠闲得不得了(和国内的门诊量相比),的确也很可笑。国内门诊一天的接诊量可能比美国医生一周都要多。国内医生地位真的太低了。

              • 同意
                家园 美国的情况比较特殊

                一方面,保险公司和医疗集团勾结在一起,绑架民意,造成大量天价账单和浪费,以及医疗保障极度不公平,GDP26%的医疗支出完全不能提供欧洲各福利国GDP10%左右支出所提供的医疗质量。

                另一方面,由于经费充沛,美国市场是各医药集团研发新技术和新药的主要动力。而全民医保的欧洲国家涉及到医保覆盖问题,意愿很低。

                说到底,医疗还是很花钱的玩意儿,在这个比烂的年代,就看谁能撑下去了。

        • 家园 能到这个程度已经是很难得了
        • 家园 请问常年咳嗽算不算慢性病?

          咳了好几年,而且有痰。西医药水喝了好几种了,中医喝了念慈庵,都没有效果。以前虽然咳嗽,但不影响生活,最近开始咳嗽的难受了,所以不得不重视一下,上来请教,谢谢。

          • 家园 前年8月我咳嗽了几个月不好

            各种咳嗽药吃了不少,但一点用都没有。

            有一天我特地在下午去了一个二甲医院,果然没有人。一轮X光,验血,全部没有问题,和医师聊天,说起来是慢性咽喉炎,我说是细菌感染,医生否认,说你的白血球不高,没有炎症, 让他开抗生素,他不肯。

            我就和他说,你这是自相矛盾,一方面说我是慢性咽喉炎,一方面说我没有细菌感染, 难道是病毒导致咽喉炎?无论如何,咳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时很剧烈,开车的时候咳嗽是有生命危险的。你不要管它,你帮我开效力最强的抗生素,连开3天的剂量, 这次我准备挂水。要知道,我一向讨厌挂水,有生以来从未挂水。他无奈,给我开了3天的剂量。

            才挂了2天,我的咳嗽立即消失了。

            生病有三个可能,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机体自身问题。一个一个排除即可。许多细菌感染的炎症,由于烈度不高,在人体内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出现这种迁延不愈的现象。这时中医的思路有两个,一是让它发出来,二是扶正,提高机体免疫力。这两个方法都是有效的, 但西医直接打击是最直接的方法。很多医生, 因为害怕别人指责滥用抗生素,该用的时候缩手缩脚,这个习惯要迫使他们改掉。

            通宝推:金口玉言,
            • 家园 发炎不都是由于细菌或者病毒感染引起的

              其实这是普通人很容易理解偏差的地方,炎症是机体自身免疫反应,并不都是由于细菌/病毒/真菌感染引起的。

              慢性咽炎并不代表你有细菌感染或者病毒感染,所以这个医生的说法没有矛盾之处。很多时候你感染了细菌或者上呼吸道病毒,引起了慢性咽炎发作,但是慢性咽炎有很多其他的诱发因素。

              你的病不一定是由于开最强力的抗生素治好的,有些时候慢性咽炎就是一个自己反反复复的过程。你的白细胞没有增高,用不用抗生素是可以商榷的。使用抗生素并不是没有风险的,一直用最强力的抗生素将来产生了抗药性会更头痛。

              希望普通人还是对医生的专业判断信任一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